青岛市老城区街道空间体系“类型”化研究

合集下载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风貌特色,因而使其价值得到了升华。

从地段的构成上看,也不只限于宫殿、庙宇等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而是包括了民居、商店等更广泛的内容。

它是城市活的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城市人口最密集、最繁华、最活跃、最有生气的部分。

因而两者在保护的手段和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相比较而言,历史风貌地段更加强调风貌景观特征,景观构成元素和历史价值是它的主体内容。

历史街区则是在此基础上强调生活的真实性,风貌景观、历史文化价值和真实的社会生活都是它关注的对象,这就是把历史街区作为・个单独的概念提出来以区别于广义上的历史地段的意义所在。

o总的来说,历史街区是指在城市(或村镇)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城市文脉发展和反映城市特色的地区。

历史街区可以是古代某时期历史风貌的存留,如托京国子监街、西安城隍庙;可以是地方或民族特色的体现,如丽江的四方街、苏州市山塘街(图1-1);也可以是体现因历史原因而带来的外国的或混合式的风格,如哈尔滨中央大街、青岛中山路(图1.2)。

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与风格,都必须同时满足历史街区的三个核定标准,即: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

图1-1苏州老城内的山塘街图l-2青岛中山路地区乌瞰相对于其它概念,历史街区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受,所以目前更多地被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等涉及空间形态的学科所使用。

由于本文研究的内容是以研究城市中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环境为主,故采用历史街区的概念。

保护(Conservation):“保护”是一种蕴含了多种形式的发展模式,是为了继续或改变历史街区原有功能,在保持历史特征的前提下,对之所进行的修复、保存、复原、增建等活动。

包含Rehabilitation(整治)的概念。

在内罗毕建议中用保护。

邵勇主编,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6,p14。

阮仪三等.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巾规划.2001年第25卷第10期.p30够,这也使一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性破坏较为严重。

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的青岛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的青岛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的青岛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研究(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岛 266033)(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岛 266033)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特色空间,是传承城市文化脉络和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1]]。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大鲍岛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进行使用后评价,以此为依托为后续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提供设计策略支持。

面对不同的街区保留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对策,让历史文化街区既能够保留自身的传统特性的同时又能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当今社会,使其文化价值在当今时代持续发挥作用。

关键词:青岛大鲍岛、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品质提升、使用后评价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时隔百年生活在其中的人或者旅游到此的人,依然能够体验和感受当时的生活状态和风俗特色。

青岛大鲍岛区域是青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

本文研究的项目所在地为聊城路,是属于大鲍岛街区的,通过综合分析聊城路15号和海泊路15号的各项条件和现存保留完好程度,对其进行完整的使用后评价,并为项目目标引入新元素使其能够拥有更具有应对历史长河的能力,同时利用新元素的时代特色解决掉使用后评价的各项问题和反馈,并同时带动区域性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启动[[2]],为青岛带来更加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并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商业价值。

1青岛大鲍岛历史街区调研基础为了对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有更充足的准备,在已改造完成的聊城路、海泊路等街区进行实地调研,从文化体验途径、多样业态类型、人性化环境、专属品牌体系、科学管理机制以及基于现存历史文化加入时代特征六个方面为使用后评价体系积累评价指标,分析并记录旧城街道现状,并通过实地调研、网络问卷等方式汲取大众的想法,以此制定相应的改造计划。

1.1青岛历史街区形态分析大鲍岛片区位于青岛老城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公共资源丰富,内有大量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发展特色鲜明。

青岛历史街区街道环境微更新设计策略——以馆陶路为例

青岛历史街区街道环境微更新设计策略——以馆陶路为例

3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24性的规定和政策,地方政府[1]纷纷加大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精神需求更高,城市内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承载,由于其历史限制,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

历史街区应当积极融入城市发展中,既要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也要适应城市需求,让历史街区变得更加有活力。

2馆陶路历史街区概况及现状2.1馆陶路概况馆陶路位于青岛市的老城中,是中华路的延伸段,在历史上是青岛市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被誉为是“青岛市华尔街”,在该街道中有很多老建筑物。

随着青岛市经济中心的转移,馆陶路繁荣度也不断下降。

2009年青岛市政府对旧城区进行改造,针对馆陶路规划将其打造成为德国风情街,并且作为重点项目推进,在该街道中重点突出德国建筑物特点,恢复其历史原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让游客可以直观感受馆陶路的历史文化[2]。

在该项目改造中又引入了德国文化,加入德国特色产业,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旧城区发展,进一步发挥旧城区的作用,实现转型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市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也进一步加强了青岛市和德国政府的合作。

但是与其他城市的历史街区相比,馆陶路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在知名度、特色、吸引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见图1)。

2.2馆陶路现场调研总结馆陶路历史街区位于青岛市老城区的西部地区,与小港和中港相邻,北部与大港相接,周围有四方路历史街区、中山路历史街区、武定路历史街区。

街区距离青岛火车站直线距离为1.5 km,乘车需8 min 左右。

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为400 m,整体而言交通较好,总面积达到17.3 hm 2。

摘要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可以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馆陶路作为知名历史街区,有着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是青岛市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文章以馆陶路为具体案例,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究其更新设计策略。

青岛市东岸城区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研究

青岛市东岸城区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研究
2. 功能中心识别。参考已有研究,本文首先
利用核密度法识别各功能要素的高值区,作为候 选功能中心,之后通过构建微观尺度网格,统计网 格内功能要素数量,进而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 法识别热点集聚区⑷,最后将这两个结果进行叠 加,得到各功能中心及边界范围。其中微观尺度
网格由区域面积和POI点数量确定,本研究网格 宽度为300m。
关键词:城市功能;空间结构;POI;青岛市 中图分类号:F299. 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98(2019)05-0013-06
城市功能空间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
研究热点之一。城市功能空间理论起源于20世 纪20年代的西方国家,柯布西埃等学者的城市功
能分区理论、沙里宁的“有机扩散理论”和芝加哥 生态学派的“同心圆、扇形、多核”三大学说是城市
第32卷第5期 2019年9月
青务职止授*Biblioteka 昵学报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Vol. 32 No. 5 Sep. 2019
青岛市东岸城区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研究
杜臣昌,和娴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编研中心,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以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区位商等方法,对青岛市东岸城区居住、办公、商业三类功 能空间的分异格局进行分析,解析功能中心体系的能级结构,并探讨城市功能空间的复合特征,以期为 青岛市城市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撐。结果表明:三类功能要素整体呈现“南密北疏、西密东 疏、海密陆疏''的特征;三类功能空间均呈现多中心特征,且不同能级中心差异明显;综合型和复合型街 道是东岸城区街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功能中心分布基本一致。
功能空间研究的经典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

老城区慢行系统优化策略——以青岛观象山历史街区为例

老城区慢行系统优化策略——以青岛观象山历史街区为例

老城区慢行系统优化策略——以青岛观象山历史街区为例摘要:青岛作为新的一线城市发展迅速,而除了经济上的发展,青岛也是一座具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街区。

但目前大部分街区街道质量都很差,在现在我国城市更新、城市双休理念的大背景下,历史街区街道环境的优化刻不容缓。

体现青岛特色,提升吸引力进而提升街区活力,提高街区的安全性、舒适性,同时保留街区历史性是观象山街区慢行系统优化的重点。

关键词:慢行系统;青岛老城区;历史街区胡晓慧(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相关概念1.1 慢行系统慢行系统,即慢行交通系统,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系统。

国内最早在 2002 年 4 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上提及此概念,包括“保障步行交通、引导自行车合理运行和促使助动车向公交转移”三方面内容。

基于此,本文对慢行系统的界定为“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出行速度不大于 15km/h 的慢速交通系统”。

1.2 历史街区历史街区是保留历史风貌与景观格局的街区,是展现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元素。

历史街区一般处于城市的中心城区,商业活动较为发达,优质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较为集中。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街区用地混杂、人流车流集散量较大,道路狭窄、承载力较差。

2 观象山街区概况2.1 观象山街区现状1)发展及区位概况1995 版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加入了历史文化保护的专题,明确清晰地提出了旧城区保护框架,在《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中观象山片区被划定为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

观象山街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

市南区是青岛市的政治、文化、金融中心。

基地北临胶宁高架路,东临江苏路,东南侧有信号山公园,北侧有市立医院,西侧有特色的中山路。

2)用地及建筑地块大体分为三种用地,居住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公园绿地。

其次为教育科研用地,靠近胶州路有部分商业用地。

建筑建设年代大多是1992-2000年,街区北侧以居住建筑为主,建筑层数以1-4层建筑居多,5-6层以北侧居住区和医院地块。

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

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

4. 青岛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一个城市景观特色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景观特色作为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资产,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对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青岛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传统的发展空间已经饱和,2007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战略。

当下的青岛,处于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关键时期,未来的大青岛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这是在这关键时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此笔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青岛塑造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4.1从全球区域的视野塑造青岛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2007年10月4日至8日,世界最美海湾组织第四次全体大会暨世界最美海湾组织十周年纪念在巴西圣卡塔琳娜州玫瑰海湾举行。

此次会议上,青岛海湾以其整体的优美和“高质量”获得与会者认可,成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世界最美海湾”,与巴西玫瑰湾、法国波尔多海湾、美国旧金山湾等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29处海湾共享“世界最美海湾”美名。

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制约,青岛处于一面为陆、三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以低山丘陵为主,城市的东部和北部有群山作为屏障,其中信号山、小鱼山、青岛山等散落城市之中,海边有胶州湾、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湾,并有多处伸向大海的岬角和半岛作拱卫,平坦的海滨和迂回的海岸线为城市的特色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青岛山、海、城相互依傍,浑然一体,山、海、城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向海湾型城市空间转变的今天,青岛应以从全球海湾型城市这一区域的视野对其城市景观塑造进行定位和思考,利用其独特的地域自然、文化条件,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海湾型城市。

4.2重新审视青岛殖民统治这一特殊历史文化青岛作为曾受多国殖民统治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从青岛城市形态、整体景观规划、道路系统方面都体现了当时现代城市理论的萌芽,形成特色鲜明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景观特色风貌。

青岛市长山路街区居住性建筑更新模式

青岛市长山路街区居住性建筑更新模式

0 引言2022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65.2%,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城市用地的扩张,房地产的过度开发造成老城街区的空心化,20世纪存在的空置建筑亟需盘活,为城市承担新的功能。

孙伟[1]提出了在建筑更新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造措施。

周博颖等[2]从制度、消防及审批流程方面阐述了存量建筑更新的困境。

孟宪轲[3]针对旧建筑改造为社区型青年公寓这一建筑类型提出了具体策略及原则。

本文首先介绍了青岛市长山路街区的背景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并总结了长山路街区为代表的青岛历史街区的街区特色,分析了现状街区及其内部大体量历史遗留建筑存在的问题,同时选取街区内长山路4号甲6号为具体案例从内部功能更新、立面更新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为历史街区中的居住性建筑的更新设计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

1 工程概况1.1 区位长山路历史街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在青岛市历史城区规划中,是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之一。

在行政区的划分上,属于市北区辽宁路街道。

长山路历史街区地理位置优越。

水陆交通便利,西侧毗邻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南侧距离青岛火车站3km,附近有泰山路地铁站;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临近台东商业街和市北中央商务区,东侧与青岛科技街仅有一条街的距离,到五四广场等景区约5km。

长山路历史街区建筑分布在铁山路和小鲍岛两个社区内,是小鲍岛地区唯一的历史遗留,历史建筑主要以里院建筑为主。

长山路历史街区位于历史文化街区紫线范围,且属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带和历史城区的交界处,其最大的特点是属于边缘区域,同时具有建筑形式与建设时间的混合的特点,在长山路街区可以发现,同一个街坊内部存在日占时期、建国后及现当代建筑的混建现象。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对于长山路街区的重视程度与核心的历史街区如大鲍岛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对于长山路历史街区的关注越来越多,2020年,《半岛都市报》的报道《市北区长山路历史街区将吸引高端航运服务业企业入驻》中,将长山路历史街区的具体范围定义为商河路、包头路、乐陵路所围合的区域。

对城市更新的认知与思考——以青岛市老城区城市更新分析为例

对城市更新的认知与思考——以青岛市老城区城市更新分析为例

城建规划 Urban Planning对城市更新的认知与思考——以青岛市老城区城市更新分析为例文/刘昊 青岛市市南区城市建设局房屋征收安置中心 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推进城市更新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织补城市空间肌理,塑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段,是探索特大城市内涵集约、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国土空间高水平治理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青岛市市南区城市更新规划工作为例通过分析进行初步探索,希望对城市更新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更新【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8.0251、城市更新概念与策略城市更新概念。

一般是指对建成区内历史城区、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城中村等片区,通过综合整治、功能调整、拆除重建等方式进行改造的活动。

城市更新方式。

城市更新项目可结合现状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一种或多种更新方式。

综合整治:改善消防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沿街立面、环境整治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内容;功能调整:改变部分或者全部建筑物使用功能;拆除重建:通过其他方式难以实现城市功能与环境改善的情况下,拆除现状建筑物重新进行开发建设。

城市更新策略。

一般根据特定区域如历史城区、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及城中村等分类采取差异化更新策略。

历史城区一般通过功能调整、提升,激发城区活力。

老旧小区一般采取渐进式、精细化的微更新,修缮房屋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开放空间,提升社区环境品质。

旧工业区要体现产城融合。

城中村将因城市扩展而包裹的村庄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其他功能空间,实现城中村向城市的有效融入。

2、案例背景青岛市市南区为建成区,现状已无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空间,城市建设全面进入更新阶段。

该区拥有全市最美的自然风光、最丰厚的历史资源和最好的商业消费基础,但面临着财政收入下滑、滨海活力不足、历史资源闲置和产业业态单一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市老城区街道空间体系“类型”化研究 刘宾 潘丽珍 孙丽萍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街道空间特色的保护与延续,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空间句法(Space Syntax)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对青岛市老城区有序而有特色的空间形态进行梳理,总结出青岛老城区由不同“型”和“类”别化街块组成的四种空间类型构成,并对此四种特质类型街区进行深入解析,最后给出老城区空间特色保护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空间句法 街道空间体系 类型 Typology Research on Street Space System of Qingdao’s Old City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peedup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as given to the protec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ld city spatial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adopted Space Syntax as theory support, researching 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old city of Qingtao, and go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old city of Qingtao was formed of four streets space styles, and did deep research in this street space, then given the suggestion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 Space Syntax; system of street space; typology 1 青岛老城区街道空间特色概述 青岛十九世纪末建制,历经德占、日占、民国统治、新中国建设及改革开放等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至社会主义社会变化的典型近代城市的见证,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特色,是特定时期内特定文化的高度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岛不仅可谓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规划理论 “示范城”,其中所固化的百年营城经验更是我们现如今多数城市建设的一个标尺。

以现代主义理论的观点来看,青岛的现代化进程夯基于1891年,以一种“被现代化”的方式,逐步丰盈为现如今的老城区,因此老城区作为青岛市城市发迹的源点,积淀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遗存,汇集了青岛城市形象中最具特色的要素,“山、海、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格局、优美的城市海滨轮廓线、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云集荟萃等都成为老城区特色的重要组成内容。街道空间体系不仅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要素,而且是串联各种要素的经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老城区街道空间体系的特色是青岛市老城区核心特色的灵魂。

青岛多为低山丘陵,尤其老城区地势起伏变化较大,街区空间在整体布局上顺山依势,采用自由组团与不规则棋盘式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同时在街道空间景物处理上,考虑山、海、建筑物相结合,将其精心组织到街道空间来,在道路尽端和和转折点上形成良好对景与借景,例如以基督教堂为核心作为数条道路的对景,成为整个街区的灵魂;而在建筑物布局上则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设计手法,与道路设计一样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一些教堂等有塔尖的建筑多位于高地或山顶上,从海面远望,滨海景观轮廓线起伏有致,变化丰富,其中作为控制城市格局的街道空间体系起到了尤为突出的作用。 2 研究局限与空间句法之应用 老城区多为历史街区,而历史街区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人文资源、城市发展时序、复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等因素的综合叠加,从而使得历史街区成为多数城市中一个特殊区域,因此分布其中的街道空间不仅仅是单一的物质形态表现,而且凝结了较长时间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脉络,以目前我国业内就此研究的侧重点来看,研究主体主要倾墨于物质空间形态的建筑学研究。研究手法也多以论述为主,主观性较强,难以从客观的体系角度对研究予以形态化和数理化。而且一些“常规”理论在老城区特色空间改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适用,甚至成为特定范围内规划的桎梏,因此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就是在于总结实践经验和已有理论的基础之上,利用空间句法作为理论技术支撑,从客观角度对青岛历史街区的空间层次系统进行重新疏理,使现代城市空间系统与其相融合,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延续历史、彰显文化的作用,并对新城区的建设起到理论性指导意义。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空间句法是由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朱利安妮、汉森(Julienne Hanson)等人发明的。 目前在国内,对此研究较少,很少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可以说,空间句法研究在我国属于前沿课题。

空间句法源自对空间本身的深刻探讨,它倡导了一种建立在客观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本体的“建筑—城市”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空间句法不能给出可直接付诸实施的设计成果,但是它却能提供论据充分的空间关系评价,以在不同设计方案中做出优选,理性地引导设计方向。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凸状空间分析、轴线分析和视区分析三种。凸状是不包含“凹”的小尺度空间,从认知意义上讲,凸状空间中的每个点都能看到整个凸状空间;视区就是从空间中某点所能看到的区域;轴线即从空间中一点所能看到的最远距离,每条轴线代表沿一维方向展开的一个小尺度空间,空间句法用最少且最长的轴线覆盖整个空间系统,然后把每条轴线当作一个节点,根据它们之间的交接关系,转化成关系图解,并计算和分析各种空间句法变量,然后用深浅不同的颜色表示每条轴线句法变量的高低,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空间体系的构型原理。本文主要采用轴线空间分割法对老城区街道空间进行梳理,以研究由街道空间组成的不同特色的类型化系统空间,从而以 “型”和“类”的视角总结出青岛老城区公共空间的构成特征。

3老城区街道空间类型学梳理 青岛市老城区主要是以街道空间构成了主要的公共空间形态,基本上不存在开敞性的广场空间。(这和1901年时的由文艺复兴借鉴转向功能化的规划倾向有关,另外广场本身就是街道的一种引申,因此说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来讲,不一定大广场、大型绿地就是唯一特色选择,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方面。)相互连接的街道空间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方面的变量都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于整个系统,系统也反作用和制约系统中的单元变量,因此对于一个整体来讲就有相对的参量和重要值,而对于本案来讲轴线体系是老城区空间特色体系的根源性因素,空间句法就是针对此进行的总体分析(如图1、图2)。 图3 青岛街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 1 青岛老城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 1 青岛老城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2 青岛老城空间聚集度分析图 图 1 青岛老城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2 青岛老城空间聚集度分析图 图2 青岛老城空间聚集度分析图 通过整个研究体系中的不同连接值、深度值的权重计算,青岛市老城区的街道空间从空间句法的角度来看,是由不同“型” 的“类”别化街块组成了特制性的街区空间,并通过公共空间体系连接成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类型学”意义上的“类”构成了整体。类存在着层次性概念,在同一层次上类可比较,不同层次的类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研究的类指的是邻近的街道群,街道群的组织逻辑就是每一类的型,这也正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内容。而类型学的研究就是在于其二次还原方法的应用和延伸,限于篇幅本文倾向于第一次还原前提下的类的还原。

从总体的空间格局来看,南北向的空间构成了主要的空间导向性,也划分了不同的街区类型。格网街区和圈层街区构成了不同的类型特征,也是对青岛市山地自然形态的一种呼应,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老城区的街道空间体系主要分为四类。

3.1 中山路街区空间 图4 中山路街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5 中山路街区空间聚集度分析图 以中山路为代表的街区空间是一种典型的格网式街区空间类型,由基本完整的里院式结块构成主要的空间模块,其主要的核心空间以空间的深度视线可及范围确立了主要地位,从整个相对均质化的空间中脱颖而出,而其他的空间也就相应成为配衬空间。街区构成的类型化基础是模数单元基础上的居住与商业空间混合,均质的结块通过沿中山路界面的豪华来彰现公共空间的主导性,而也就构成了原始的费德里大街——原来的商业金融街。

从中山路来空间特质性来看,趋同的类型单元基础,公共的空间尺度是城市一致性和谐的基础,也是空间功能性生产较早实例,但这些并不能埋没主导空间的标示性。就如前面所说的,独一性的空间性主要作用和主要开敞面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是在不借用高层和对景点空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

因此中山路是一种典型的均质化公共空间形态,也是青岛老城区主导的一种空间形态。正是这种空间形态的存在才一定程度的反衬出自由化街区的特征,这与整体功能空间形态也是完全一致的。其它相似的街区空间如原火车站前空间,河南路历史街区和四川路街区等,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街区尺度(街区模数)的不同,主导空间“深度”不同,界面不同,其间也穿插一些随地形变化的不规则街区单元,这也是大家都说青岛市空间富于变化的一种隐性特征。

3.2 团岛街区空间 团岛街区空间和观海山、信号山等街区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主要是以山地、丘陵街区的模式空间为主。

图6 团岛街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此种空间以地形为基础层梯度变化,并围绕制高点曾扇面格网形式变化,相对的结块类型不同于格网街区,主要以独院或组合结块为主,基本没有里院式空间,而且街块尺度较小,仅有独立的小庭院为内部公共活动中心,而且内部绿化空间较为丰富。

此种空间的通山面海的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主导的空间就是山海之间联系的轴线空间,它构成了主导空间的逻辑性。正是这种与山地融合,并通山面海的整体特征和与环境融合紧密的独立街块单元给人以最显著的空间感觉,甚于均质化的空间特征。

3.3 市政府街区空间

老市政府前的空间是老城区内空间标示性最为突出的一种空间形制,其主导性的通海轴线特征十为明显,是典型的公共轴线空间,纪念性的意义特征较为突出。相对开敞的、顺应山势变化的带形台地广场,具有放射性的轴点特性,而且其轴线空间的北侧一般多为标志性建筑或为山地聚落空间,也是老城区内对景关系最为明确的主要空间,其他的街道体系均为短轴线体系,起到了烘托陪衬主体空间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前两种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结合模式,而这种设计手法类如法国的古典复兴做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这种空间做法促使了公共空间的等级化和中心化,原老公安局前的空间也为此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