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分析题必背原理(1)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3、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二者不可分割。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4、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因此,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矛盾不平衡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

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8、正确的实践观点及人与自然的观点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9、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控制不当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至关重要,首要的就是要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使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健康服务,让科技为人类服务。

10、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1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1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之间的矛盾。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容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不管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上述这一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

13、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第一,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

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4、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实,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因此,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

15、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因此,现象

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16、实践与认识

第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第三,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走向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引导实践走向失败。第四,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实践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时又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7、认识过程是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

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在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在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

识的因素,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来进行;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它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以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来表达。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打好基础;在认识中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材料的积累。既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的认识上,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要相信科学,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19、非理性因素

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指认识活动中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它表现为直觉、灵感、想象、联想、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其积极方面表现为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桥梁、调节、促进的作用,在认识飞跃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其消极作用表现为在认识中的片面性、或然性、惰性和抑制性。

20、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第一、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第二、就

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第三、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第一、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第三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21、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2、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主观反映符合客观事实的概念,价值是主观反映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概念。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