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的生成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美学原理-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绪论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次提出来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出版《美学》(?esthetik)⼀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创⽴。

鲍姆加通也因此在美学史上被⼈称之为“美学之⽗”。

2.中国的美学:近代:(1)王国维的观点:境界说。

著作:《⼈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2)蔡元培的观点:以美育代宗教,推⾏美育。

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1)朱光潜的观点:美在意象。

著作:《诗论》、《谈美》、《⽂艺⼼理学》、《西⽅美学史》如:“花是红的”这⾥的“花”是⼀个客观的⾃然对象,⽽“花是美的”这⾥的“花”则是客观⾃然景物与⼈的主观情思相交融⽽形成的审美意象。

(2)宗⽩华的观点:从中国古代天⼈合⼀的⽣命哲学观出发,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

《美学散步》如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命情调与客观的⾃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深的灵境”。

(3)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3.什么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的⼀种精神——⽂化活动,它的核⼼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的精神超越了⾃我的有限性,得到⼀种⾃由和解放,回到⼈的精神家园。

从⽽确证了⾃⼰的存在。

(1)审美活动是⼈类的⼀种精神活动,它是⼈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就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

如:陶渊明《归园⽥居》: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2)审美活动是⼈的⼀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个本然的⽣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获得⼼灵的⾃由,”真“、”善“、”美“得到了统⼀。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

1. 文学流派: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以有影响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

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提出来的。

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3. 文学批评: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4. 原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概念。

是一种源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始意象。

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对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并激发了读者情感反应的那种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

5. 俗文学 俗文学:为满足读者娱乐、消遣需要创作的文学 ,与雅文学相对。

其特征是通俗性、传奇性和娱乐性。

6. 典型化: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的基本方式。

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7. 母题: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

来自民俗学,原本是指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

母题源于传统,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浸渗和凝聚。

可以突破时代、地域、文化等限制而不断出现,从中可以见出文学和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和审美心态的深刻影响。

8.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态之一,既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又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填空1.现实主义是一种以_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_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2.西方的创作天才论源于柏拉图的“_诗灵神授”说。

文艺美学--第二章文艺审美生成

文艺美学--第二章文艺审美生成


让 人 震 惊 的 中 国 地 图
(四) 审美活动是人类全面的认识自身, 实现自身,使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 的活动
⒈ 自由的人是“高峰体验”状态下的人,也
是审美意义上的人。
⒉ 审美活动中自由人的追求表现了人生的艺
术化和诗意的人生。 ⒊ 审美活动锻铸人的灵性,生成美的人格。
五牛图
李可染
五牛图
竹 石 轴
己 见 , 惟 在 活 而 已 矣 。
外 也 。 不 泥 古 法 , 不 执
竹 , 多 于 竹 , 又 出 于 格
以 石 辅 之 。 今 石 反 大 于
意 在 画 竹 , 则 竹 为 主 ,
作 石 , 固 无 取 于 枯 木 也 。
则 黯 然 无 色 矣 。 余 作 竹
石 , 使 有 枯 木 石 而 无 竹 ,
(二)文艺活动灌注着艺术家的情感体验
⒈ 人的自然生命的冲动要升华为艺术审 美的情感活动。
⒉ 人的理智性情感活动需要进行艺术审
美的转化。
⒊ 人的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成为审美情
感活动内在的支撑。
⒋ 艺术活动的审美情感是人的多种情感体
验的综合效应。
(三) 文艺活动是激扬着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
⒈ 艺术家激扬自身和创造自我的审美价 值,他所创造的艺术品实际就是自身人生价值 的写照,艺术家在生命体验中所创造的审美意 象和艺术形象已经成为其人格品质的象征。 ⒉ 艺术作品激扬着接受者的人生价值。 人们可以说作品就是“生活的教科书”,但有

22 旧 石 器 时 代
劳 塞 尔 的 维 纳 斯
公 石元 灰前 石 20000-18000 43
高 :
厘 米 年
法国拉斯科壁画 (发现于1040年)

意象的审美特征

意象的审美特征

:电日,‘=·~象的审美特征任灵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意象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征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意象的内涵,增强了意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意象特征含蓄美自然美朦胧美新奇美“意象”论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第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系统化的学说,其在历史性发展过程和共时性表现形态的交叉和交织中呈现出规律性。

从而不仅使意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在拓展和发展.而且使对意象的研究更为深入和扩大,因而形成意象理论。

“意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其使用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大,其含义和界定也就众说纷纭.形成对意象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古人运用意象主要有五种涵义:一是表意之象,如《易经》中的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及其演变而成的六十四卦象.用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二是意与象的结合,强调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对象之象的结合。

如王昌龄说的“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和明代何景明说的“意象应日合。

意象乖曰离”都显然指的是意和象两种东西。

三是意之象,亦即以意修饰和限定象,指重意之象,与重形之象的形象相对而言。

说明意象与形象的区别,从而强调中国古代艺术形象论的重神、重意、重情的倾向。

认识,这种心理活动因为受到抑制而不能明晰表达,所以只能体现出一种情感倾阿、思维倾向。

这种“对过去的事物与运动所产生的经验、知觉、记忆和意象的一种原始的组织”.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称之为内觉。

…内觉在散文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觉体验像非符号化的联想一样.呈现着扩散的态势,使主体的情绪感受既丰富又朦胧。

当散文家在情绪酝酿与体察中,内觉被有意识地把握.并使之逐渐明晰,结束了它的不确定的活动状态。

找寻到一个合乎传达这种情感认识的形式结构时.就进入了创作阶段。

这种日积月累久藏在胸的经验、记忆、意象,经过主体的体察和培育,一旦被触发唤醒和认识,能够被形象把握,就变为我们所常说的“直觉”或“灵感”。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名词解释美学: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归纳起来,美学有以下定义: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优美:亦称“秀美”。

美学范畴之一。

与“崇高”相对。

指事物呈现出婉约柔和、纤巧雅致的特性,以此唤起人们亲切、愉悦、平和、自由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个与优美相对的美学范畴,崇高是以人力反抗自然、以人性反抗兽性、在挑战拼搏抗争中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实践主体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表征。

丑: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

荒诞: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二、简答1、美是什么?(优缺)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一)美在客观说。

这种理论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

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有精辟的论述。

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三)主、客观关系说。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

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1)答案⼀、填空1.(席勒)在《美育书简》⼀书中第⼀次从⼈性的完善⾓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个前所未有的⾼度。

2.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3.美感是多种⼼理的协同运动⽽形成的⼀种精神上的⾃由感,在本质上是对(⼈的本质⼒量)的肯定。

4.以(孔⼦)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中国美学理论影响最⼤,其⼈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1、形式美的产⽣与⼈类符号实践及在符号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形式感)密切相关。

2、造型艺术是艺术门类之⼀,是以(⾃然符号)为媒介创造具有空间实体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3、语⾔符号、⾃然符号和(⼈⼯符号)是⼈类的符号实践中存在的三种基本符号形态。

4、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情感的(强烈性)、复杂性、浪漫性。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物是古代西⽅哲学家(A)A.柏拉图B.鲍姆加登C.⿊格尔D.贺拉斯2.在20世纪80-90年代以“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产⽣⼴泛⽽重要影响的中国现代美学家是(C)A.朱光潜B.蔡仪C.宗⽩华D.李泽厚电⼤专科形考作业答案3.关于悲剧的本质,⿊格尔的观点是(B)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的悲惨遭遇来显⽰命运的⼒量。

`B.悲剧是两种对⽴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永恒理性”的胜利。

C.⼈⽣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没欲望,才能于苦海脱⾝。

D.悲剧是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

卓越4.在中国,⾃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的视野是在(B)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卓越⼈社5.中国晋宋时代提出“畅神说”的著名画家是(C)A.王维B.刘勰C.宗炳D.钟嵘6.认为⾃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痴如醉的“⾼峰体验”的⼈本主义⼼理学家是(B)A.弗洛伊德B.马斯洛C.阿恩海姆D.克罗齐全国⼤学⽣交流社区3 w+7.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A.⼈的启蒙和解放B.建⽴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化认同D.以情动⼈,以理服⼈8.被称作现代中国“美育之⽗”的是(C)A.梁启超B.王国维C.蔡元培D.鲁迅1、作为形体构成的基本符号⽽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是(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