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完整版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完整版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完整版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

程标准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学分:

参考学时:总学时:32 周学时:2

适用对象:初等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教材本课程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范畴为知识基础建立起以小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试图寻找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自身体系和质的规定性。它立足于一个研究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专业实践的需要兼及小学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的基础上凸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特定内涵。以以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典型案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化,遵循认知规律、原理、资料、案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开设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既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构建网络体

系,又让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中学会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职业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该课程的教学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

教育法律规定的经费保障政府的法律责任

7小学的权利和责任

小学的法律地位

小学的权利和义务

小学的法律责任

学校事故中各主体的侵权责任

40

8小学教师的权益及保护

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

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惩戒的类型

教师申诉制度和程序

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

40

9学生的权益与保护

小学生的法律地位

小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小学生权利救济的程序

40

10家庭和社会的义务与责任法律规定的和在家校合作中家庭的教育义务和责

法律规定的社会的教育义务和责任

20

二、课程目标

该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和总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有关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提供知识和材料,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引导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化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

教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设计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视频)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应注意:

1、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特点。

2、教学要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抽象、生涩的只是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运用形式多样的课件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二)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1.考核的形式

笔试+案例分析答辩

2.考核评价表

考核评价表

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成果 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点 科右前旗古迹小学梁凤玉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可值得我们传承、借鉴的。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无价之宝,是我们民族聚凝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定制不应单单根据高考提供的定单而制定,应该是有选择性和代表性的。小学生对世界、价值的认识,不仅是现代的、西方的、世界的,更应该是历史的、东方的、民族的。学生在学校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们重视应试知识课程的学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已无暇顾及。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 着许许多多言简意赅,充满哲理的名言警示语,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民族技艺的宝库中,更有数不清的瑰宝。上学时期是精力最旺盛、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要求学生人人积极参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习染,使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将使每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深了解,从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将随其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慢慢理解消化,无疑将对学生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如今小

小学生传统文化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教育的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仍然没有失去其价值。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非常必要,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美德,提高思想文化素质。 但是,当前小学教育在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本文在此探讨小学教育和传统文化二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实践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初级教育中。 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被忽视,许多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认知,这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国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向他们渗透我国优秀的思想和传统,使自古以来就滋养我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继续发挥其永恒的价值,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小学教育能够具有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和现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国小学教

育存在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众多的优秀美德,育人是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核心要求。 在小学教育中增强美德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教师在教育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尤其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来说,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育人目标和培养路线,使小学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围绕科学的目标来进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 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他们求知欲很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我国的教育现实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探索事物的心理需求。 最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 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我国自古奉行知书达理冶的教育理念,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习我国传统礼仪,提高人文素养,帮助改善日常行为和习惯。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非常信任教师,在他们心中教师是无可超越的权威,这有利于教师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各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 一、教育政策、法规的概念 (一)教育政策的涵义 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二)教育法规的涵义 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注意三点: 1.教育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意志。 2.教育法规是规定教育管理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的规则。 3.教育法规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二、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类型与结构 (一)教育政策的类型 1.据制定政策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团体的 教育政策。 2.据政策内容与层次的不同,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从政策效力范围的角度,可分为全局性政策和区域性政策。 4.从政策所起作用的角度,可分为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 (二)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 1.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 (1)党的政策性文件 (2)国家的政策性文件 (3)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定发布的文件 (4)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指示。 2.教育政策的纵横结构 (1)教育政策的纵向结构指依照教育政策的内在逻辑关系作出的纵向排列。 (2)教育政策的横向结构指不同领域的教育政策依横向并列关系加以排列形成的组合方式和秩序。 (三)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1.教育体制政策 教育体制政策包括办学体制政策,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体制政策,教育投入体制政策,教育认识管理体制政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政策六个方面内容。 教育体制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起着全面性、基础性和政治保障性作用。

教育政策与法规心得体会

教育政策与法规心得体会 学习了教育政策法规我对如何做一名人民教师,做一位教育工作者有了一些感想,下面是我的学习体会心得。 1教育法规体会 学习了《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我们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处处“身正为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心去关爱他们,发现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长处,让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学习,更坚定了我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学习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和专家名师交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改进教学教法,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大脑,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方面,因此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认识到要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必须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问题提高到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当今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通过教育法规的学习,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今后一定要在工作中,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2师德建设体会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案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徐寨镇明德小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蒙书诵读、诗歌诵读、经典语段、名人长廊、名胜佳境、民族文化艺术等。对少年儿童人格的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看视频,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外结合、校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课时安排:每周每班一课时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我国的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关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而且在许多小学就已经开始让学生学习一些古文,例如三字经等。对于这个现象,人们各持己见,颇有争议。让小学生学习古文到底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是不尊重教育?是否应让这些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课堂成为了一个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应是怎样的关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关系解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持有正确的态度,辩证的对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语文教学是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我看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早的强制性的让学生们学习一些关于国学的东西却并不是真正有益的,反而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α、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开创新知识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当今世界讲究创新,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不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种十分错误愚昧的想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旗帜与核心,丢弃了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相当于丢掉了灵魂。但也并不是说只要是传统文化就一定要传承,对于不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摒弃,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要创新以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去帮助它更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象与分析 (一)掀起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北京许多小学掀起了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尤其是对于弟子规的学习,其他地方的小学也有效仿。针对这个学习热,各人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它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德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有的人认为国学教育并不是复

2、教育政策与法规(1)

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依法治教的含义 所谓依法治教,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具体的说,就是用法律来规范教育管理,协调教育关系,指导教育活动,解决教育纠纷,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谈谈加强依法治教、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1、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2、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3、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 4、依法治教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三、我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原则? 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这是我国教育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的一项根本性原则,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为我们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法律保障。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明确了公民在受教育方面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贯彻教育机会平等原则的重点,主要在于解决因财产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而导致公民入学机会不平等的状况以及逐步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过大的现象,以保证公民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指教育活动必须对国家和人民负责;教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教育活动必须接受国家和社会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4、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5、教育法制统一原则。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后定法”优于“先定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四、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同时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即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立法存在的问题。1、我国纵向层次的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一是下位法律滞后问题相当严重,使法律不能具体化、操作性不强。二是地方性法规缺乏特色,不能体现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2、我国横向层次的教育立法存在问题的分析。即我国教育立法的缺口还很大,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还未出台。同时存在实体法较多,程序法缺失的问题,导致有法不依、违法难纠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一是制定的主体不同。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而政策制定的主体,既包括政党,也包括国家机关。二是表现形式不同。教育政策通常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意见、指示等文件形式出现。法律则注重条款的规范性、确定性、且通常都包含处罚的规定。三是实施方式不同。四是作用不同。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教育法律则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定型化,是教育政策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正确处理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因此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行。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但在一定条件下,政策与法律之间会发生不一致,甚至相抵触的情况。由于客观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政策的灵活性和法律的稳定性的差异,使得政策与法律会有不协调的现象。应当区别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政策或修改法律。但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以政策代替法律。政策与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将从主要依据政策,逐渐过渡到在政策的指导下,主要依据法律。 六、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具体措施 1、提高教育法律意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 2、依法执教的重要条件是有法可依。 3、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深化教育改革。 4、初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5、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七、“依法治教”与“以法治教”的区别 依法治教的含义是依据法律来管教育。而“以法治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教育。但是,运用法律手段不能等同于依法办事。依法治教也不是用单一的法律手段简单地取代过去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教育,而是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及其他手段管理教育。依法治教所强调的是依法办事。无论采用那一种手段,都必须依法办事。因此,不能将依法治教简单的理解为以法治教。 八、教育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完整资料).doc

论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化的奇葩。他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华民族特征的形成。 由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盛行,现在的少年儿童对米老鼠、奥特曼耳熟能详,对传统文化却了解甚少。他们屡屡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等劣习;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日益加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真钻研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如在教授小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要把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所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加以传达,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 二、引领学生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因此,语文课堂应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教育法学的概念:教育法学是一门法学与教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教育 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法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案例研究法、法律解释法、比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历史考察法等多种方法对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研究,揭示教育法律规律,建立教育法律理论体系,指导教育法律实践的一门交叉学科。 二、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社会现象——教育法规以及其所引起的 一切教育法律现象。 三、教育法律现象:是教育法的产生、存在和运作的各种表现形式。主要是 指具有法律意义,并接受法律调整的教育现象,包括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思想、教育法律关系,也包括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等等。 四、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联系: 1、教育学是教育法学产生和成长的环境与条件,教育学的内容、性质、特 征、发展和变化决定着教育法学的内容选择和发展方向。 2、教育法学与教育学是横向联系,是教育学相关知识的扩展。它丰富了教 育学的学科体系。 五、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2、研究范围不同 3、学科地位不同:教育法学不是教育学的子学科,它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被称作边缘教育学科。 六、教育法学与法学的联系: 1、教育法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中的部门法学,是法学的下 位学科,他们之间是从属关系,是纵向联系。 2、法学特别是理论法学作为教育法学的主要基础来源之一。 3、教育法学为法学提供纵向的知识增长,教育法学的产生和发展充实着法 学的发展壮大。 七、法律的三代人权:自由权——社会权——发展权 八、权利的因果关系:原权、派生权 九、教育权的内涵: 1、权力的角度: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自治团体在教育事务上所拥有的权限, 以及其所属机关或公务员所行使的公权力。 2、权利的角度:泛指公民在教育事务上所享有的各种权利,这是作为私权 利的一种宪法规定的教育基本权。 十、教育权的分类: 1、从教育权实施主体上讲有:国家、父母、社会、学校、教师等教育权。 2、教育权的原权只包括:家庭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国家教育权。 十一、家庭教育权的性质: 1、家庭教育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保护和教养的权利义务,这种权 利义务即为亲权。 2、亲权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受宪法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 3、亲权是属于一种利他权利。亲权的行使需为子女的权利。 亲权行使的最重要的原则:儿童利益最大化和尊重儿童的选择。

《教育政策法规》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加强依法治教、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答: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有: 1、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2、依法治教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3、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 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二、我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原则? 答: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5、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三、当前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我国的依法治教? 答:1、提高教育法律意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 2、依法治教的重要条件是有法可依; 3、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深化教育改革; 4、初步建立新的运行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 5、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四、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 答:1、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异同。 ⑴制定的主体不同; 在制定的主体上,法律、法规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国家机关,甚至社会团体的领导机关都可以成为政策的制定主体。 ⑵表现的形式不同; ⑶实施方式不同; ⑷作用不同。 2、正确处理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⑴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 ⑵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 ⑶政策和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 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将从主要依据政策,逐渐过渡到在政策的指导下,主要依据法律。 五、你认为依法治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有哪些? 答:实行依法治教是一个必然趋势。 ⑴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它是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的必然结果,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⑵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必然要求依法而治。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它必须用法律手段来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 ⑶依法治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教育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在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法制的强化和完善,以此来保障国家对教育要求的实现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⑷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管理必然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逐渐转移到运用法律手段,教育行政管理范围的扩

如何做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如何做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东明县小井镇里长营小学景德岐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本身可谓传统文化。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不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熟知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开口便是流行歌、广告词,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着名人类学家博阿斯说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文字。”不言而喻,继续维护这一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便是语文教学。拯救文化缺失的教育,拯救文化苍白的孩子,这一重任当仁不让地落在了语文教师身上,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解读,说到底就是文化的解读;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教育。 语文学科的最本质特点是它的文化性。语文知识中的文学史、文化史等基本内容是它外显的文化因素,而积淀在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则构成了它内隐的文化信息。语文的解读,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对文化的解读,语文呈现出来的民族传统、自然生活、世态百相等内容则构成了人类文化的缩影与写照,于是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精神。语文教育就是面对文化载体,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和解读,从中体悟语言

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弥散开来的浓浓的文化意味。 从根本上看,语文教育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培植。如果一个学生从来就没有读过《老子》《论语》《孟子》《诗经》、唐诗宋词汉赋等经典,如果一个学生对“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等一无所知,他的人生境界会有多高他的内在精神动力会有多大他的民族文化性格会有多强语言的 成长就是精神的成长,文化的成长;训练语言就是训练精神,训练文化。在文化的阅读中,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便培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性格。 然而,曾经一个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几乎缺失。我们教师给了学生、家长、社会要的分数,但我们却丢失了语文教育该有的领悟力、想象力、鉴赏力;我们津津乐道于学生表象的分数的提高,却在孩子们人生最美好的阅读时光让孩子们丢掉了应该有的最基本的语文学 习兴趣,丢掉了语文教育承载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性格培养的根基,丢掉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我们的教师往往是一来一去式的泛泛问答,忽略了语文教学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面面俱到式的介绍,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独角”式并不考虑学生

关于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思考

关于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思考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教育的发展。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仍然没有失去其价值。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非常必要,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美德,提高思想文化素质。但是,当前小学教育在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在此探讨小学教育和传统文化二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29-01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初级教育中。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被忽视,许多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认知,这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向他们渗透我国优秀的思想和传统,使自古以来就滋养我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继续发挥其永恒的价值,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小学教育能够具有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和现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众多的优秀美德,育人是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核心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增强美德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教师在教育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尤其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来说,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育人目标和培养路线,使小学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围绕科学的目标来进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他们求知欲很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我国的教育现实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探索事物的心理需求。 最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我国自古奉行“知书达理”的教育理念,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习我国传统礼仪,提高人文素养,帮助改善日常行为和习惯。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

临沂大学《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考试重点

教育政策的本质:(1)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教育领域活动所制定的政治措施文本(2)教育政策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相关的利益进行的一种分配和协调(3)教育政策是由政策主体进行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动态实践过程 教育政策的特点:(1)教育政策活动影响的广泛性(2)教育政策活动对象的主体性(3)教育政策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小学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一)民主取向:(1)20世纪以前(教会、慈善组织,法国大革命,费里法案)(2)20世纪80年代以前(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潮,60年代教育民主化运动)(3)80年代以来(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特许学校”)(二)平等取向:(1)17世纪中期以后(双轨制教育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不平等)(2)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40年代(双轨制转变为“统一学校”)(3)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育机会均等全民教育大会)。具体表现:1、起点平等:入学机会平等我们现在主要致力于入学机会平等。2、过程/参与平等: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和质量。3、结果平等:指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平等。(三)人本取向:(1)进入20世纪,初等教育不再是结业教育,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一环(2)50、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兴起(3)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下,初等教育成为每一个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4)我国小学教育基础性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四)优先取向:初等教育的全民性、基础性和平等性,决定了国家在教育发展和投入上的优先性 教育政策问题的构成:1 牵动社会公共利益,需要通过制定一定的教育政策进行协调和解决。2反映不同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或利益冲突。3 问题是明确的、外显的。4 这些问题既有必要解决也有解决的条件和基础。 政策制定技术性程序流程:1、分析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教育政策目标(以差距形式表达问题:探求差距产生原因;确定教育政策目标;确定目标应注意什么问题)2、设计教育政策方案(注意方案的多样性;设计方案要有创造性思维;要准确估计方案的后果;要规定方案的实施细节)3、对教育政策方案进行科学性论证(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心理可行性论证;教育政策试点;政策信息可靠性、足够性分析)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选择教育政策方案的两条标准:价值标准、满意标准;用以选择政策方案的方法原则)5、教育政策公布实施(政策公布前的协商;政策的合法化)教育政策方案设计与论证:1、教育政策方案要适度的多样与创新2、对政策结果要有一定的预测和估计3、设计出政策方案实施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措施4、教育政策方案要进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与对策:(一)现象:1、政策偏离2、政策表面化3、政策扩大化4、政策缺损5、政策替换(二)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的对策: 1、增强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 2、加强对政策实施主体的培训和实施过程的规范 3、建立和完善教育政策督察制度和机制 4、进行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反思与调整 教育政策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内涵:1、 断2、教育政策评价对象和阈限的特定性3、教育政策评价总是遵循一定的价值准则 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1、基础教育地方负责与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调节2、扩大义务教育机会与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间的矛盾与调节3、培养选拔人才与提高民族素质之间的矛盾与调节4、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促进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调节小学教育基本政策:1、小学教育质量政策:(1) 小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2)小学德育政策(3) 小学课程政策(4)小学教学政策(5)小学教育 评价与升学政策。2、小学教育体制政策:(1)小 学教育行政体制政策(2)小学教育办学体制政策 (3)小学管理体制政策。3、小学教育经费政策。 4、小学教师政策:(1)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 (2)小学教师任用与管理政策(3)小学教师社 会地位和待遇政策 课程政策:1、新课程实行“积极进取、稳妥推进、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课程改革方针。2、 新课程确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主体 和管理体制,课程决策和课程开发走向决策分享 和民主化。3、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 育课程,分段形成适应儿童少年发展特点的课程 结构。4、新课程突出了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权利。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性和区别:(一)共性: 1、有共同的指导思想,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2、都体现着党和人民的共 同利益。3、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二)区 别:1、主体不同2、制定程序不同3、表现形式 不同4、基本原则和实施方式不同5、稳定性和调 整范围不同 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区别:1、表现形式不同: 教育法规表现体现在与教育有关的宪法、法律、 条例、命令等条文中,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更 加正规和条文化。教育道德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 形式,多存在于教育工作者意识和信念中或形成 社会舆论。2、调整的范围不同:教育工作中需要 处理的关系绝大部分都由教育道德来调整,而教 育法规只在所规定范围内起作用。3、实现方式不 同:教育法规具有强制性,依靠国家权力做后盾, 要求人人遵守。教育道德依靠舆论、信念和教育 力量来实现,只有当这种教育道德同时是教育法 规的内容时,才具有强制性。 教育执法原则:1、合法原则:教育行政执法的主 体必须符合法的规定,并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 动;教育行政执法必须有法律依据;教育行政执 法要符合法定程序。2、公正原则:指教育行政机 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客观、适度,不徇私情, 不持偏见。3、公开原则:教育执法活动的全部内 容和过程都应当公开4、权责统一原则:指在教 育行政执法活动中,教育行政机关有权对教育行 政管理相对人适用教育法律规范,同时承担由实 施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法律后果。5、不停止执 行原则:指对于有效成立的行政执法决定,无论 相对人对执法决定存有异议与否,既使在相对人 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期间都不能停止对 该决定的执行。 教育司法原则:1、法治原则2、平等公正原则3、 独立司法原则4、公开原则5、司法责任原则 教育法律救济:指在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 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 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益得以恢复, 利益得以补救的法律制度。特征:1、以纠纷存在 为前提2、以损害为前提3、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 权益为根本目的。途径:1、诉讼救济2、行政救 济 小学教育法律体系横向结构:1、关于小学教育性 质、目的的基本法规2、小学教育管理的教育行 政组织法规3、小学教育活动的教育行政法规4、 实施小学教育所需经费设备的教育保障法规5、 小学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职员法规6、学 生及其行为的学生法规7、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 教育法规 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1、重视思想道德建设2、 继承优秀文化成果3、教育公共性原则4、教育与 宗教相分离5、受教育机会平等6、扶持特殊地区 和人群教育7、鼓励教育科学研究8、通用语言文 字9、奖励突出贡献 学校举办的条件:1、组织机构和章程2、合格的 教师3、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等4、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学校的基本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权2、组 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3、招生权4、对受教育者 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权5、对受教育 者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权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 工、实施奖励或处分权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 施和经费权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 非法干涉的权利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 责的专业人员:(1)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 是成为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2)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必须 具备国家规定的从教资格,并符合特定的要求2、 教师是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执教人 员3、教师的法律地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权利和 义务等规定集中体现出来的 小学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研权 及学术交流权3、指导评价权4、按时获取报酬权 5、参与学校管理权 6、培训进修权 小学教师的基本义务:1、遵纪守法的印务2、教 育教学的义务3、思想教育的义务4、尊重、爱护 学生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6、提高 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小学教师的法律责任: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 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 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 的 小学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权利:(1)参加 各种课程学习,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的权利(2)依据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 助学金的权利(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 评价的权利和在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 位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4)对学校给与处分不 服,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 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5)对学 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提起诉讼的权利(6)法 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姓名权、荣誉权、隐 私权、健康权(二)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3、努力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的义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 教育机构管理制度规定的义务 学籍管理:1、注册2、升级与留级3、转学、休 学、复学4、借读5、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6、毕 业、结业和肄业7、学业成绩管理8、档案管理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者。 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又叫做教育法律关系 的权义主体,是某一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教育权 利和承担教育义务的个人或组织。是最活跃、最 积极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 关。核心主体是: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教师和其 它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 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 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 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 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 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 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 依法接受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