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VS西方教育

中国教育VS西方教育
中国教育VS西方教育

中国教育VS西方教育

一、核心理念对比

1、教育观对比

中国的教育观是:教育要为党(为国家)的路线、政策服务,为阶级斗争,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西方的教育观是:(古希腊传统)“认识你自己”,知识是通往美德的路。教育使人获得智慧,而智慧使人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力和技术。西方的教育观几乎与国家和政治无关,仅与个人有关。

2 学习观对比

中国的学习观是:学习是一种达标,是一个人作为学生的合格性,一个人到了某一个年级,他就应该达到这个年级的标准。

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做习题,去模拟测试,好让学生(在考试时)达标。

西方的学习观是:学习是人乃至动物的一种本能,人在任何情形下,都会自发地去学习与模仿。

因此,教师要做的是引指学生去如何自行地获得知识。比如,去图书馆,去做手工,去观察,去实践,然后所获得的知识,再用于考试。

二、教育制度对比

1、中国的教育制度照搬前苏联。在中小学阶段设“教研组”所谓“党支部建在连队”。全国的教材完全统一,还有一致的教学大纲。西方在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10月)之后,举朝震惊,反思教育,其结果是不但没有统一教材,连教学大纲也各不相同,各个大学的招生标准更是百花齐放,各取所需。

2、中国教育99%由政府主办,凡公立学校都由当地教育部门管辖,校长的任免由政府说了算。校长的级别、薪水纳入行政系统。校长一职说白了,就是官员。官员的思维方式自然与教育家迥异。官员思维想的主要是:升学率,(基建)收费,招生创收,强迫学生补课和买教辅资料等等。

西方教育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不由政府管理,而是校长自治。相信校长能教好学生,与相信农民能种好田是一个道理。校长的任免由学校自己说了算。家长委员会也举足轻重。

三、教学方式对比

1、中国的教师主要采用讲述法,演绎法,复习法,试卷演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以“课程”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一群忠实的听众和记录者。

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西方的教师重在激发人的学习本能,从而让学生去自发学习。具体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在班级内多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中国的教师让学生去追寻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答案和模式。

西方的教师让学生要有自我的独立观点,要不同凡响。

例如法国的统一中学毕业会考(BAC)(相当于中国的“高考”)2012年哲学试题如下:(3题中任选一题)

文科生试题:

?、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

?、所有的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生试题:

?、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

?、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解释卢梭《爱弥尔》的一个决选段落。

社会经济考生试题:

?、是否可能存在天生的欲望?

?、工作,是否仅仅为了有用?

?、解释乔治?贝克莱《消极服从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2、中国还有一个现象,以大学校,大班级为荣。西方越是条件好的学校,班级内的人数也越少。

中国政府为了拉动城镇经济和房地产,尽可能让农村家庭到城镇来上学。县城学校,早就人满为患,政府还在撤并农村里的“偏远小校”。爱心人士捐建的希望小学,有的荒废成柴屋,有的成了猪圈。西方人对中国学校每班50——70人,觉得不可思议。真正人性化的“小班小校”的教育方式早已被抛弃。

四、学生成才之后的对比

教育让西方学生养成的思维定势是面对已知的事物,尽可能创新它;面对未知事物,尽可能探索它,还总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因此西方国家的一部分GDP是由人们的“好点子”“好想法”创造出来的。

中国的学生是举世公认的考试第一、缺乏创意。因为“创意精神”早被应试教育给消磨了。中国学生善于因循,墨守成规,因此每年都有大量人才涌入公务员队伍中去,除了优越的福利保障之外,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人大多都有缺乏创新的积习。

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其中有多少比例是中国人自主研发,而行销世界的呢?也难怪被称作“山寨大国”,“世界工厂”。

由于中国的教育奉行极端的唯物主义,极端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细化专业。因此只能训练出特定技术的专家。这类专家因为缺乏人文教育,漠视人格与道德,在中国特定的环

境下极易被官僚化。

五、学业负担对比

1、中国的课程“超前”,西方课程“慢半拍”

我国中小学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先于西方。中国三年级已掌握的知识,西方教材要在六年级,甚至中学才有。

中国的小孩已能“心算”N位数的加减乘除,西方的小孩还长期依赖计算器。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要真正学到某项知识,必须将之重新解码,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也就是说,从书本到人脑,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完成(解码),中国采用的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灌输,而不是让学生去自发体验,自主学习。这就难怪在教学进度上,中国总是遥遥领先了。

2、时间与负担

中国的孩子在小学倘有玩耍时间,可一入中学就“深似海”了。

中学生披星而出,戴月而归,作业成堆。与成人每天工作8小时相比,他们每天平均工作至少10小时以上,还不算占用假日的补习时间。

其实,不单在欧美发达国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法律明文禁止对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或超过半小时的中学作业,并把布置过多作业当成老师的渎职行为,因为没能在课堂上完成教学,才会叫学生带作业回家。这些观点,对中国来说,真有点天方夜谭。

西方的中小学教育的确有些“放任”“散漫”,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出人才,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不能逆反人的本性。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满足人类好奇心的过程。学习知识,必须是让人感到快乐的,甚至是兴奋的一个情绪化过程。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感到痛苦、压抑和自卑,而是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习惯,为进入大学打下基础。

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除非儿童的安全、归属、爱、尊重等基本要求得到满足,他是不可能自我实现的。”“教育让学生意识保持清新,不断发觉生活的美妙。”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怪现象:教辅资料和练习册。这条“奇妙”的产业链,不知捆绑了多少人,又不知为书包增了多少斤。它不但成就了不少的GDP,也成就了不少的教育界富翁。这只肥羊,从普通教师到书商,无不分羹——先请几个教师,谈好“稿费”,赶时赶工,马不停蹄地拼凑剪贴,一两个月就可出版挣钱。书屁股后面印多少价钱就卖多少钱,而实际成本不到30%,真是苦了孩子又坑爹。

六、标准答案与自己找出来的答案

中国的孩子写作文,不是捡到10元钱交给失主,就是帮助谁过了马路,或者是通过自己的顽皮,烘托出母爱的伟大。为了达标,学生们不得不去编出一个个美丽的谎言。

学生不但要在“数理化”上超前教育,连精神上也要超前发育。他们要去理解黄继光堵

枪眼的动机,要去体会邱少云被火烧也不动弹的痛楚,还要领会各种伟大的父爱、母爱——这也难怪小小年纪就满纸“荒唐言”了。

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中国教育不顾成人心智与儿童心智的巨大差别,将成人才能应付和消化的知识,灌输给儿童,这就造成“假大空”的泛滥。

西方教育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倾向于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学者杨恒均在文章中写自己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非常值得大家参考:

“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问他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屏幕上的作业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一时语塞:偌大一个中国,一个十岁的孩子能说的清?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我看到儿子的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并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用的写论文的方式。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待人类文明》!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寻,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这次打印出来又是十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又列出了一本本的参考书目。

他得意洋洋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我……心中始终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此时,我已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有一些理解。老师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儿子在小学毕业的时候,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能熟练地在图书馆用电脑查找各种资料了。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它虽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买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由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我过的中小学教育的确有“揠苗助长”的特征,在小学有“不能

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误观点,在中学有不堪重负的“题海战术”。学习时间被人为地延长,“思想意识”也被强行拔高。

这种教育方式必然导致乏味和无趣,学生对知识对书本产生厌恶。这就难怪每年高考前后总有“撕书”“卖书”“卖笔记”的事情,可见学生们“恨”书,对朝夕相伴的书和笔记没有感情,甚至“感情破裂”,这是什么样的教育才会有如此荒唐的结果。

有学者还指出,中西教育还有一大不同就是次序颠倒。简单来说,西方的孩子整天:做家务,做游戏,做手工,种植物,观察记录小动物……中学的数理化也比中国简单很多。可到了大学,想毕业拿学位,非拿小命来拼不可。中国却恰恰相反,大学反倒成了学生的乐园。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是西方教育家认为教育要符合人类的心智发育的规律,将学习行为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而不是让学生迫于压力而学习,从而导致长达十余年的学习生涯不幸福,让孩子们失去梦想与激情,变得惰性,失去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原因二是西方发达国家是高福利社保制度。“自由散漫”的中小学教育虽然会产生不少庸才,但国家负担得起。

某些发展中国家或资源短缺的国家人为地在中小学加入一些很难的“知识点”,给孩子们设置“重重难题”,其目的在于施行所谓的“优胜劣汰”制。症结在于大学资源短缺,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大学太少所致。来看看德国,国家不大,仅公立大学就300多所,不但没有高考,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但大学文凭极其严格,宽进严出,毕业率只有30%到50%,越好的大学越难毕业。学生会自掂分量,对位申请入学。

有学者估计,以人口比例来算,中国至少应新增2000所大学。而且,大学是培养顶尖人才的旧观念早该抛弃。大学培养的主要是高素质的工作者与公民。再说,教育投资是一个国家最划算的投资,因为它们产出会远远大于投资。

笔者认为,现今中国的许多问题,最终都与教育脱不了关系,希望能通过这篇粗略的对比短文,获得一点点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