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古诗教案

小学六年级古诗教案

【篇一:校本教案六年级课外古诗】

第1课时杳杳寒山道

教学目标:

1、认识《杳杳寒山道》古诗中生僻的字

2、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二、简介作者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

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

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登幽州台歌》古诗中生僻的字

2、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简介作者陈子昂(约公元659~700)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精(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

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

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

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第3课时蜀道后期

教学目标:

1、认识《蜀道后期》古诗中生僻的字

2、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蜀道后期

张说 (唐代)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二、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第4课时感遇(其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感遇(其一)》古诗中生僻的字

2、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二、简介作者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

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

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

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

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

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传世。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时感遇。其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感遇。其二》古诗中生僻的字

2、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二、简介作者陈子昂(约公元659~700)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精(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

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

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

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古诗。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第6课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教学目标:

1、认识《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古诗中生僻的字

2、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唐代)

【篇二: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1)】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设计

洲头小学易攀

复习目标: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

类古诗。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

好习惯,并学以致用。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2.吟诵古诗,

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能结合生活巧妙运用古诗。

复习准备: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

课件。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上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

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

传诵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六年级,我们一共学习了十六首古诗,今

天我们来重温这些古诗,让我们从复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

二、复习古诗的方法

1.复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课件出示

分类整理法理解记忆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

2 我们六年级学过哪十六首古诗? 你能说出每首诗的作者吗?

三古诗的类别

1. 古诗分为哪些类别?课件出示

边塞诗、爱国诗、题画诗明理诗叙事诗山水田园诗政治诗,讽刺诗,

送别诗等

2将十六首古诗分类出示课件

3这些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歌想象画面。

1.学生说古诗的意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古诗想象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

似弓。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理雨如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五吟诵古诗。

1.读古诗

2 背诵古诗

六总结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4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叶绍翁《游园不值》)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写春景的诗词?学生朗诵。

预设:《春雨》《春晓》、《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咏柳》、《春夜喜雨》、

《鸟鸣涧》、《大林寺桃花》、《晚春》、《江畔独步寻花》、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1)一年四季,季季如画,你还知道有关其他季节的诗词吗?

学生朗诵。

预设:夏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如梦令》、《所见》。

秋季:《山行》、《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山居秋暝》、《暮江吟》冬季:《江雪》、《元日》、《梅花》(2)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大自然的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令人回味无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舞墨,你还知道哪些歌颂

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忆

江南》、《鹿柴》、《望岳》)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第一幅图,居然由一幅画联想到了这么多

有关联的诗词,同学们真了不起啊!老师真佩服!下一幅图是什么呢?请看

2、出示图,(《赠汪伦》背景图)看到景,你想起了——

a、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们有的幽怨有的豪放有的深情,你还知道有哪些?

预设:《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出示图,《静夜思》插图,看到此图,你想起了——

a、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图,(《题西林壁》书中插图)看到此图,你仿佛想起了——

a、这首诗让你领悟了什么道理?

b、像这样蕴含人生哲理的诗你还知道哪些?预设: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8. 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赏画面,回忆古诗,并展开想象,归类整理出了学过的诗:写景、送别诗、思乡诗、哲理诗等相关诗句,还有哪些类别的诗?预设:爱国诗、边塞诗、咏物诗、题画诗、时令节日诗……

三、感悟诗情,记忆名句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特别是对古诗中的千古名句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话题,让我们通过这些话题感悟古诗中的诗情诗境。

2.出示课件。

话题一感悟四季[春]

春天美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美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感悟四季[夏]

夏之韵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感悟四季[秋]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在诗人的眼里是悲凉的。

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感悟四季[冬]

冬孕育了梅花的骨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冬描绘了塞外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冬抒写了北国风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话题二品味乡愁

乡愁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孤寂。

乡愁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伤。

乡愁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叹。

乡愁是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愤。??

话题三话说友谊

友谊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牵挂。

友谊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友谊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友谊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的劝慰。

友谊是“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痴情。

友谊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叹。

话题四站台送别

站台送别是首缠绵、凄美的诗,岑参送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

留马行处”??

李白送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无际流”;

高适送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送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话题四感悟哲理

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

在坚持一下,就会迎来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我明白世界日新月异,

新生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

我看到了苏轼的豁达胸襟。

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我明白了“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的道理。

??

四、理解诗意,迁移运用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如果我们在说话、

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

想到了哪些诗句?

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4.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

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

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

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

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归类。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附板书设计

漫步古诗园

写景诗——送别诗——思乡诗——哲理诗——

爱国诗——边塞诗——咏物诗——题画诗……

小学六年级古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

充分感受古

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

的兴趣,培

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

兴趣。

组织形式:以竞赛的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篇三: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古诗词背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点拨,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读成诵。

课时安排:5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简介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师: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

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3、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

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

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

大家齐读课题)

1、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

何描写鸟鸣涧的呢?

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3﹑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

的和想到的情景。

4﹑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

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

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3、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出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妙处。

4、指导朗读。

5、背诵本诗。

(三)、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齐读课题,教师板书。

1、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提出来。生自由提。第一句:蹊是什么意思?那花满蹊呢?

第二句:重点理解“千朵万朵,满,压”

第三四句:流连是什么意思?(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3、指导朗读。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4、背诵全诗

(四)、小结

1、杜甫不光是写了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这两首也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出示课件,自己试着读一读。

2、课下,希望你能把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二)、学习《石灰吟》

1、板书课题,解题。生齐读。

师:“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

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

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

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

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

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

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4、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坚忍不拔)

5、背诵本诗。

(三)、学习《竹石》

1、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

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2、初读《竹石》。

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来。

3、借助诗题,解释古诗。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

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

人佩服。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6、背诵本诗。

(四)、小结

两首古诗都是借物喻人。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杜甫诗,指明生背。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2、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3、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师引导,注意古今异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4、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5、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己亥杂诗》

1、解题,作者简介

(1)《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朗读这首诗,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师引导理解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多用作人才选拔。

4、感受诗人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5、指导朗读,背诵。

(四)、小结

第五课时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

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

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学习《浣溪沙》

1、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

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2、小组交流,理解词句。

(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

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4、指导朗读,背诵。

(三)、学习《卜算子》

1、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2、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3、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

(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整理笔记,复习诗句意思。

2、背诵、默写诗词。

板书设计: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鸟鸣涧【唐】王维

山中月夜

美静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千朵万朵压满江畔独步寻花:蝶舞莺歌

石灰吟【明】于谦若等闲全不怕

坚忍不拔宁死不屈

竹石【清】郑燮

磨难打击

坚强不屈挺拔有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政治毫无生气

变革(选拔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