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常笑的弥勒背后那不为人知的血腥故事
开封大相国寺导游词

开封大相国寺导游词开封大相国寺导游词1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国十大佛教寺院之一的开封大相国寺。
说到大相国寺,许多朋友会想起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对开封大相国寺的描写,还有水浒草莽英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
今天的相国寺以它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和宏伟的建筑而名列中国十大佛教寺院之一。
进入寺门,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同所有佛教寺院一样的钟鼓两楼,晨钟暮鼓是我国佛教寺院用来报时的定律,值得一提的是相国寺钟楼中悬挂的铜钟乃是清乾隆年间的遗物,重达五吨,高2.23米,口径1.81米,上铸“法轮常转,皇图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辉”十六个大字。
钟声响亮优美,尤其是秋冬霜天叩击,声音清越,响彻全城,“相国霜钟”便是汴京八景之一。
朋友们,我们进入的第一座大殿就是天王殿。
大家看,这尊直对殿门,体态胖大,开口盈笑就是弥勒佛。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形象,其实是弥勒的一个化身而已。
请注意看佛像两边的对联: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佛家向我们传授的一种人生智慧。
东西两旁塑的是“四大天王”,据说,这“四大天王”各守护一方天下。
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还有什么比风调雨顺更重要的呢?因此,民间常有百姓求神许愿,以求保佑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而弥勒佛身后的这尊表情严谨的将军塑像是韦驮菩萨。
开封大相国寺导游词2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相聚即是缘分!首先我代表我们河南青年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是大家此次旅程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小何或何导。
下面呢,隆重的给大家介绍我们这位后脑勺最帅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拥有十几年的驾龄,驾驶技术精湛,有他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就可以放下心来轻松游玩了。
这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我们上了同一辆车也算是一家人了。
所以呢,在我们的旅途过程中,大家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意见或要求请尽管提出来,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去解决。
天水齐寿山

天水齐寿山:《山海经》上的魅影和西汉水文明之根薄一波题写的齐寿山山门。
从西和仇池山上俯瞰西汉水。
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摄远眺齐寿山。
辉煌的日落。
天水家马鼎铭文揭示了齐寿山、西汉水和天水地名之间的联系。
西汉水、嘉陵江和汉水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香火冷清的慧福寺。
慧福寺三江镇岳的牌匾。
齐寿山下的稍子坡村。
齐寿山上人工种植的林草。
齐寿山,古名寿丘、嶓冢山、崦嵫山、云台山,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东南六十华里,系秦岭迭山延脉,海拔1951米。
山北之水入渭河系藉河流域,山南之水注入白家河汇入白水江,西麓为西汉水之源头,横跨两大水系,是中华母亲河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因而盛传着“齐寿山不大不小,压着三江河垴”的民谣。
1 为什么崦嵫山现在改名成了齐寿山?“崦-嵫”的读音好像更动听些……3月13日,我到天水、陇南采访,本以为暂时可以摆脱沙尘给人身心带来的不适,却没有想到它已经侵扰到这里。
钱家坝、娘娘坝、麻沿、江洛……昔日,从天水到陇南无数次的往返后,我记住了这一个个小小的地名,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多么愉快的行程啊,并且每一次路过,都和它们有着重逢的亲切和喜悦。
但这次却有着不同,柳枝上萌动的一点绿意似乎被飞沙啄食干净了,桃树上那些凝结的花蕾,怕是在瑟瑟发抖吧?我去的目的地是一座山,它叫齐寿山,但它有一个名气更大的名字——崦嵫山。
在天水市,和考察秦岭轰动文坛的作家王若冰见面时,他多次说到身为陇南人,就应该去崦嵫山去拜山。
当时他提到崦嵫山,我很吃惊,这个山名很早之前我就知道。
曾经在网上,通宵达旦地追一本《山海经密码》的玄幻小说,这本书是作者依据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山海经》写成,再现了上古时代的地理及人文风俗。
按图索骥,我也买了一本《山海经》翻看。
据说我们现在能看到这本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古籍,全拜秦始皇的刹那间的心慈手软,他焚书时,也被《山海经》迷住了,没舍得烧掉。
回到兰州后,我找见了那本《山海经》,查到里面与崦嵫山有关的文字:“(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
佛教寺庙导游词

佛教寺庙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寺院的大门,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所以称之为“山门”,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是在平原也称为山门。
又因门分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三门殿”为第一道殿门,过了山门就表示我们进入佛国世界了。
空门两侧这两位是二王尊,“二王尊”指伽蓝守护神密迹金刚、那罗延天。
他们是镇守山门的护法神,左尊开口,执杵,右尊合口,提棒,在我们民间俗称他们为“哼哈二将”。
钟楼位于天王殿左(东)侧,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侍。
鼓楼位于天王殿右(西)侧,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于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天王殿。
中间供奉的这位两耳垂肩,袒胸露肚,笑容满面的便是弥勒佛,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既定继承人。
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按人间的时间算要在56亿7千万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所以称为未来世佛。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肚弥勒”的形象是根据五代梁朝时宁波奉化契此和尚的模样塑造的。
契此和尚两耳垂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
相传契此和尚还是个天气预报专家,只要人们看到他脚穿湿布鞋,第二天肯定是阴雨绵绵;只要他穿木展,肯定就会大旱,每次都灵验无比。
贞明二年(916年),契此和尚在岳林寺口念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然后圆寂。
这时人们才醒悟其为弥勒的化身。
于是把他的肉身于岳林寺西二里安葬,并起名为“弥勒庵“。
此后,遂按他的模样塑成”弥勒菩萨,放在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
旁边这副便是为弥勒佛量身撰写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楹联,来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
相传其道场在宁波雪窦山(雪窦寺)。
最新的河南中原大佛导游词范文_导游词

最新的河南中原大佛导游词范文中原大佛,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赵村乡上汤佛泉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
它由莆田兴胜工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协会副会长林胜标大师于1997年设计制作。
大佛总高208米,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
景区内的天瑞吉祥金钟净重116吨,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世界最大外击青铜铸钟”。
20xx年中原大佛景区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最新的河南中原大佛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最新的河南中原大佛导游词范文(一)鲁山大佛位于鲁山县的温泉之乡上汤村,始建于20xx年,20xx 年基本建成,但正遇上非典,于是就一直拖到现在,听说20xx年要开光,本来修的礼佛坛现在已拆除重建,目前还没有正式开放。
鲁山大佛身高108米,莲花宝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15米,计总高168米。
其中金刚座内分三层,每层有九个展殿,三个拜佛台,每个拜佛台有300平方米,气势之雄伟是前所未有的。
其外层上部是飞天造型,中部为万佛龛,下部正南为巨门三个。
其下为须弥座,占地6680平方米。
整座像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
佛身用黄铜、紫铜2700吨、黄金100公斤,为抗震、防风、防灾内部用钢材3700吨支撑,其造型庄严、飘逸、气执独特,可以称作“全国1 / 15第一佛”。
画眉谷景区位于鲁山县西部尧山镇境内、石人山风光名胜区的北麓,总面积30平方公里。
景区距平顶山市100公里,距郑州、洛阳、漯河、许昌、均在200公里以内,311国道贯串景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景区于20xx年11月份起头建设,20xx年4月份正式欢迎游客,20xx年12月份被省旅游局定为河南省旅游景区。
画眉谷内,瀑、潭、洞、湖、崖、峰、涧、沟、山花、林果、云雾、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齐备,各类景点100余处。
景区中柳绿粉红色、林密果稠、碧水跌荡、瀑潭成串,四季风光各异。
观想法三种

观想法三种藏密观想法三种的特点是把个体意识与宇宙至上意识融合为一。
一、飞空法座观据说,飞空法座观是藏密宁玛派(红教)的秘传,属大圆满法。
修持此法圆满,可为实现神足通(出神)及身化虹光打下基础。
其修法具体如下:结印:双手结法界定印并按住丹田,即两手相合,手心向上,左手置于右手上,两大拇指轻轻相拄,放于脐下四指处,用双手之小指轻轻按住丹田。
观想:学者观想虚空中诸佛菩萨的法流(光明的气体)由自己头顶上的梵穴而入,充满全身,再从脚趾流出,达于大地,向四面八方扩展,而这些法流一一化为莲花,冉冉上升空中,再成为诸佛菩萨的法座。
接着诸佛菩萨又化为法流,灌入学者的梵穴,遍于全身,再从脚趾流向大地,再化为莲花座上升。
如此循环不止地观想七回。
再观想自己的全身,由头顶之处,皮肉渐渐分裂,露出白森的骨头,由脖子到双手双足,最后全身成为白骨一具,坐于佛菩萨之前(白骨观)。
接着观想丹田处双手所结的法界定印,化为一朵莲花,渐变渐大,且向下移,托住自己的白骨。
观想要了了分明。
持咒:“嗡,哑妈拉呢,这湾爹耶,梭哈。
”静坐入定。
此时行者全身放光,莲花放光,周围一切亦放光,世间一切无论远近均可明显出现,欲达之地,可由光化入。
凡一切化光,均流入自己所坐的莲花宝座,不但法座明彻,且虚空大地一切均明彻。
二、弥勒白云观佛经记载,弥勒菩萨原行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记为菩萨。
弥勒菩萨在我国民间的形象却是坦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
有两偈最是传神:“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腹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其修法如下:结印:结弥勒菩萨八叶印,即金刚合掌印,先左转一下,再右转一下,置于胸际。
观想:观想虚空中弥勒菩萨现出,坐于狮座莲月上,霭然净悦相,其心际有字(种子字),如同白云飘动。
这白云般飘动的种子字,如一条白练召请密宗行者。
行者如乘云,自觉身子飞起,而弥勒菩萨心际的白云愈来愈低,愈近愈微。
行者住于弥勒菩萨的心间,二者融合,自性与佛性无分别。
导游词之潮音寺

导游词之潮音寺各位游客:大伙儿好,期待各位来潮音寺来观赏,在海河下流的寺院中,最闻名的即是潮音寺了。
首要,由我介绍一下潮音寺景区的概略。
潮音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和天津为同年。
至今有六百年历史,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
他位于海河入海口,是船只入海见到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人们称潮音寺是“沽口第一寺”。
潮音寺曾历经明、清两朝及中华民国的六次修葺,又在1990年经塘沽区政府复修,现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塘沽区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及宗教活动场所。
潮音寺占地总面积5214平方米,是由三大殿、四配殿、南北西跨院、一座柳仙亭等要紧建筑组成,是全国少有的座西朝东的庙宇。
潮音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修身养性、休闲观光、猎奇考证的好地点。
参观整个庙宇,你能感受到海河民俗文化历史的进展变化。
进入潮音寺景区。
我们首先见到的是一座高8米、宽6米的过街牌坊,这座牌坊是明清建筑风格,做工考究,色调古朴典雅,采纳传统的绘画雕刻技法,上绘有108条形态各异的龙形图案,有的见首不见尾,有的双龙围绕,个个栩栩如生,正如一幅楹联所写:“雕龙生灵性,祥云浮潮音”。
来到潮音寺广场,映入您眼帘的是两根玉石抱柱的旗杆,杆顶有球形装饰,远望像一眼睛睛,注视着渤海,给人以神秘遐想。
在明朝永乐年间,这旗杆就成为南北入河出海船只的导航标,船民们以旗杆作为家乡的象征。
每当遇风遇险,只要望一望视力故乡的旗杆,看到高悬的红灯,就知是菩萨奶奶来搭救,化险为夷了。
由此引出了潮音寺及供奉观音菩萨的来历:传奇,有一刘氏船家,一日出海打渔,落难于一荒岛,遇一老妇接济柴米、引水,故曰:“刘氏海难化险,乃南海观音显灵”。
刘氏受点拨返沽口,老妇随船而至,刘氏背老妇下船,在海河边登九曲板到柳仙亭原址,老妇背西面东圆寂。
众人得知,集资修男孩大寺供奉观音菩萨。
后明朝嘉靖皇帝为“安民心,抗倭寇,拨库粮,建潮音寺”;又因庙内有一口井,俯耳可听潮涨潮落之音,传至京城嘉靖皇帝,便御笔更名“潮音寺”。
盘山景点介绍2

故事讲完了,我们继续沿着曲径通幽的石阶小路,边前行,边欣赏周围的怪峭山峦。
西上方是容心亭,俗称茅草亭,1981年建,.2010年重修。
容心亭,上覆层层黄草,下设陋木粗石,与古朴的大石桥、迎客松相谐调又与古老的盘山风韵相互和谐。
容心,佛教用语,有圆融和睦之意。
容心亭借助风光和周围的景观,以喻融融、和睦相处之意。
‟有诗日:“朴筑容心林涧中,横云竖岭纳无穷。
百草千层因何妙,只缘六如七色中。
”前面的小池塘名为如如池,“如如”,佛教用语,指圆融而不凝滞的美好意境。
这里北翠屏峰j两侧有绵延东西浮青秀岭三面冈峦回围,聚合成幽邃的自然环境。
南向展开为旷阔的视野,是奥中有旷的风景胜地,也是通畅而不窒塞,能够聚蓄“地气”的上好风水宝地。
有诗描绘其意境:如如恰将六根移,五韵皆空翠屏齐,祥云卧楼穿窗过,一泉池水满山鱼。
衮雪”题刻这里是盘山“奥穴”区,嶙峋参差的巨石叠叠堆垛,石上有瀑布沿嵯峨巨石喷薄而下,有如滚雪,因而得名衮雪。
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层阁楼式韵建筑叫卧云楼。
卧云楼,依山傍水而建,楼两层三楹,高脊飞檐,雕梁画栋,气象庄重,为1984年重建。
每当夏天雨过初晴,常见一抹云霞,在徐徐微风的吹动下,或隐蔽楼身,或穿楼而过,饶有奇趣,因此得名。
卧云楼对面古戏楼是2005年恢复重建的,云楼梨影”为乾隆皇帝所题。
“云楼譬指韵是卧云楼,梨”说的是古戏台,。
影”形容的是荷花池,戏楼、荷花池与卧云楼遥相辉映,形成“云楼梨影,,景观。
捷到梨园;更多的人会想到戏曲,戏曲俗称梨园,“云楼梨影,,再现了乾隆皇帝来此巡幸看藏的情景。
有一次,乾隆皇帝幸驾盘山对大臣们谠:。
t众位爱卿,此次朕巡幸盘山要与民同壤r这!旨意一出,把大臣们吓孓雾跳。
夫臣们想:您是当今万岁爷,跟老百姓一块儿看戏,哪位要是对朝政不满,您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出点闪失谁担当得了呢?但是皇上的话是金口玉言,大臣们怎敢违抗,只能想计策、找办法,后来,大家共同想出了一全两全其美的办法:把乾隆皇帝请到卧云楼上,安排百姓在涧底看戏,土下之间相隔十几丈之遥+,万岁爷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了。
宜兴大觉寺导游词

宜兴大觉寺导游词【篇一:北京大觉寺导游词3篇】北京大觉寺导游词3篇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下面是北京大觉寺的导游词,欢迎欣赏。
北京大觉寺导游词一:欢迎各位领导来到千年古刹大觉寺参观,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寺前广场,首先我给各位领导简单的介绍一下大觉寺的基本情况:大觉寺,原名普照寺,寺内浮屠海丰塔,原名普照寺舍利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39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
唐开元年间,改名为开元寺。
五代高僧恒超曾在此挂锡二十七年,锡是指僧人手中的锡杖,挂锡就是说恒超曾在此做了二十七年住持。
明初,无棣改名为海丰,普照寺随之改名为大觉寺,寺内浮屠改称为大觉寺塔或海丰塔,此名沿用至今。
1300多年来,大觉寺和海丰塔见证了唐、宋、元、明、清的盛衰巨变。
好,现在请各位领导跟随我一起参观大觉寺。
我们要参观的第一个殿是天王殿,在进殿之前,我要说的是咱们寺院的门槛是不能踩的,据说寺院的门槛是佛祖的肩膀,所以要轻轻的跨过去,以示对佛祖的尊敬。
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天王殿,在天王殿的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弥勒佛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虽称为佛,但还未成佛,仍然是菩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将于56.7亿年后在印度的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所以又称为未来佛。
我们寺庙里所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布袋和尚。
在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一切可笑之人。
四川峨眉山灵岩寺也有这样一幅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
这两副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所说的正是大肚弥勒。
弥勒佛一般置于天王殿,面对山门,意义是说学佛者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欢欢喜喜,平平静静,不跟任何人计较,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有资格进入佛门。
在天王殿的两侧供奉的是四大护世天王,也称作护世天尊或四大金刚,他们手中所持的法器,取其谐音,分别代表风调雨顺,预示着国泰民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口常笑的弥勒背后那不为人知的血腥故事
北京古刹潭拓寺的天王殿有这样一副楹联,闻名遐迩:“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千百年来,弥勒佛总以笑口常开、喜气洋洋、大耳圆脸、大肚滚圆的形象示人,他袒胸露腹、手掐串珠、箕踞而坐,成为“慈悲”、“宽容”、“喜庆”、“达观”的代名词。
然而人们在对弥勒佛像顶礼膜拜之时,也许并没想到,眼前这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形象其实是“赝品”,实际上,那是五代高僧布袋和尚的形象。
布袋和尚坐化后,受到了民间的尊崇,再加上历朝统治者的有意误导和宣扬,最终使得弥勒佛以布袋和尚的形象被大家普遍接受,而真正的弥勒佛形象则被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同时被淹没的还有弥勒佛崇拜流行数千年间所伴随的梦想、阴谋与血腥。
读懂了这些,我们或许更能明白那张可掬笑容背后所掩藏的悲悯与痴迷。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曾经发生过数次僧侣们直接领导或参与的暴动,其中有两次特别引人瞩目。
第一次是在北魏正光五年(524 年),山西五城郡发生的由北方少数民族(史书称之为“山胡”)冯宜都和贺悦回成等人领导的暴动,他们“以妖妄惑众,假称帝号,服素衣,持白伞白蟠,率诸逆众,于云台郊抗拒王师”。
后来被裴良率军镇压下去。
另一次影响更大、更深远的僧侣暴动发生于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公元
515 年)的冀州,领袖人物是一位名字叫作“法庆”的僧侣。
据史书记载,沙门法庆擅长妖术,“既为妖幻”,也就是能显示自己的“神迹”,由此得到了渤海人李归伯的信任,李归伯合家相从,又召集率领乡人,推法庆为主。
李归伯并非泛泛之辈,他不仅拥有庞大的宗族和部曲,而且出身不低,他的堂兄李叔宝担任太常丞,堂弟李叔虎担任行华州事,虽称不上豪门望族,也算得上官宦之家。
法庆给予他“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的称号,自己则号称“大乘”,宣称“杀一人者为一住菩萨,杀十人为十住菩萨”,在给予精神激励的同时,还配置了令人发狂的药物,人服之后,父子兄弟都互不认识,自相残杀。
法庆聚众起事,杀害阜城令,攻破渤海郡,屠杀官吏百姓,引起了朝廷的震动。
于是,宣武帝下诏书以元遥为使持节,都督北征诸军事,率步骑十万以讨之。
法庆的军队被打得惨败,起事者全军覆没。
法庆与其妻子比丘尼(即尼姑)惠晖等一百多名首领被斩首,在京城示众,不久,李归伯也被抓获,杀死于闹市中。
这两次声势浩大的暴动,显示出当时在中国民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暗中存在。
短短时间便能聚集数万兵马,攻城略地,乃至迫使朝廷出动十万大军加以镇压,肯定并非法庆一人之能力便能完成。
即便是猝然发难,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多处联络呼应,也无法在短期内聚集起数万人马。
而修习所谓的“妖幻之术”,配制能让人疯狂的药物,联络一方豪族也必定有所根基。
虽
然由于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因躲在黑暗的角落暗中操纵,而没有在史书上留下记载,但是却印证了这个组织体系的存在。
而根据后世的考证,这两次暴动,乃至暴动身后那股暗影中的力量,都跟一个关键性的词汇有关—那就是“弥勒”!“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也译作“弥帝隶”、“梅低梨”、“迷帝隶”等,其意译为“慈氏”。
据佛典记载,弥勒“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
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
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
是故,多被认为“阿逸多”是姓,“弥勒”是名。
和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释迦牟尼不同,弥勒出身于更加高贵的婆罗门种姓。
他的父亲是修梵摩,母亲是梵摩越,居住在翅头末城。
弥勒出生不久便出家修道,最终在龙华树下证得了智慧。
弥勒成佛之后,将下生到人间,于龙华树下经过三次说法,宣扬佛教,普度众生。
弥勒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于将来降生人间的未来佛,弥勒成佛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据佛教经典记载,大约需要人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较之高高在上的释迦牟尼佛和各路菩萨,弥勒菩萨是唯一一个在成佛后依旧不忘人间疾苦、承诺终有一日将让人世间成为美好世界的佛尊,虽然这张支票的兑现需要经过漫长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但毕竟世间存在轮回转世,在漫长的轮回循环之后,这一天终会到来。
正是这种普度众生的情怀,使弥勒信仰于魏晋时代由安世高、竺法护、鸠摩罗什、沮渠京
声、释道安等高僧大德传入中土之后,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个信仰弥勒的高潮。
自从弥勒信仰传入中国以来,南朝文人士大夫多用文学、绘画的方式盛赞弥勒,宣扬弥勒信仰,如宋明帝的《龙华誓愿文》、齐竟陵王的《龙华会记》、齐周额的《京师诸道造弥勒像三会记》、齐沈约的《弥勒赞》。
北朝更多的则是通过为弥勒造像的形式表现出来。
目前,保存下来的属于这段时期的弥勒造像也多集中在北方。
这些弥勒造像,体积大小不等,从几十米到几厘米高的造像均有,存在范围也较广,从依山而建的石窟雕像到家庭佛戛金铜玉石像,几乎无所不在。
据不完全统计,北魏时弥勒塑像较之佛陀和观音都要多。
弥勒信仰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包括妇女都以供养佛像、抄写佛经、忏悔礼拜乃至舍身入寺的方式表达对弥勒的崇敬、对兜率净土和龙华三会的向往。
佛教中的多位大师级人物,如玄奘、释道安、昙戒、法显都有着对弥勒痴迷般的崇信。
然而,伴随着弥勒信仰的广泛传播,大量关于弥勒的伪造佛经也不断出现。
这些伪经大多数是对弥勒信仰教义的阐发与本土化,但是也有几本经书表现出了另类的诠释。
比如《弥勒成佛伏魔经》,将弥勒成佛与伏魔联系在一起,为某种破坏性的教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一个佛教内部的异端教派—弥勒教开始悄然诞生。
传说,弥勒教由傅大士创立于梁武帝时期。
傅大士是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相传他
24 岁时得到来自天竺的达摩的点化,苦苦修行,因佛法高深,受到梁武帝的接见并得到重用。
后来,他离开朝廷,建立双林寺,创立转轮藏法门,力求实现佛、道、玄的三教合一,对后世的禅宗和天台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晚年,他在战乱中贡献所有,弘法救民,扶危济困,直到坐化,在民间拥有巨大的声望,并在佛教史上被尊奉为西天东土应化圣贤,与文殊、天亲、维摩等二十三人同为菩萨。
生前身后,可谓备极尊崇。
弥勒教将这样一位在佛教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人物说成自己的创始者,其用意正在于抬高自己的地位,然而傅大士的思想和后世所谓的弥勒教格格不入。
其实,弥勒教真正的创始者应该是佛教僧侣中的异端分子,因为声名不显、号召力不足,又需要隐藏行迹,所以才取移花接木之计。
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虽然无法得知弥勒教真正的创立者是何许人也,但是却可以从前文提到的那两次著名北朝僧侣暴动中发现,其已经具备相当的社会基础与力量。
法庆暴动中的口号:“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即公然宣扬以弥勒佛取代释迦佛,利用和歪曲了弥勒佛关于未来龙华三会后建立人间佛国的教义。
由此,原本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会降临人世的弥勒佛提前降临人间,为民众解除现实的黑暗,建立人间净土,便成为这个连绵千年的弥勒教的主要教义。
元明两代,弥勒教旗帜下的暴动或叛乱依旧不绝于缕。
频繁的起事中,弥勒教逐渐与摩尼教、白莲教融合同化,并
最终趋于消失。
与此同时,公开的弥勒信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五代高僧的形象逐渐占据了弥勒信仰的主流。
他自称契此,是五代明州奉化人,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
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
他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据说他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快下雨时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个奇人。
传说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由此民间认为他就是弥勒的真正化身,于是宋朝之后的弥勒塑像逐渐变成了现在看到的以他为原型的形象。
位于杭州飞来洞内的弥勒菩萨像其实,弥勒佛救世主的形象逐渐被布袋和尚宽容、慈悲的形象所取代,所吞噬,自有历代统治者和士大夫们刻意培植的意图在里面。
比如北宋元符元年(1098 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比如各个弥勒塑像前面文人的对联和诗句。
其目的便是将那个因能给人世带来地上佛国而能够对政治秩序和佛教正统都产生巨大威胁的“未来佛”,改造成一个逆来顺受和包容宽广的人间善者形象,其意义不言自明。
当然,值得讽刺是,这种伎俩并不是总能那么成功,元朝末
年大起义中的彭莹玉便是利用了布袋和尚的形象来塑造自己是弥勒佛下世的。
然而,千年的熏染和湮没,毕竟已经让弥勒佛在民间的形象物是人非,在他那笑容可掬里已经见不到千年来的血腥和阴谋气息。
本文节选自《秘密战3000年》第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