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_耿文秀讲义

变态心理学_耿文秀讲义
变态心理学_耿文秀讲义

Jius Abnormal Psychology

变态心理学

学分 3 耿文秀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

目录

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

第三章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

第四章生活应激与应对

第五章焦虑障碍

第六章心境障碍

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

第八章老化与认知障碍

第九章精神分裂症

第十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十一章化学物质成瘾障碍

第十二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变态

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演变进程

History of Abnormal Psychology

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

一.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理想模式标准

1. 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 1. 官方提倡

2. 跨文化/跨时空差异 2. 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

3. 性别差异 3. 绝大多数人接受/模仿

4.“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 4. 自我认同/遵从

二.统计学标准

1.心理测量/标准差

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

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

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

三.功能标准

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

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

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

第二节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

一.人类早期对“异常者”的敬畏

1.“魔鬼附身”——Demonic Possession

2.“通灵”——沟通上天/凡世间/地府

古代人认为月亮、星辰、潮汐、山川精灵、地狱魔鬼等都可能使人―发疯‖二.黑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1.驱魔——残酷的人身折磨

2.贫民收容所—→“疯人院”

3.《巫之锤(降妖锤)》(《The Witches’ Hammer 》),质疑巫/魔作祟

第三节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一.皮内尔(1745-1826)的法国精神病院改革

1796年皮内尔获得批准在巴黎解除了49个精神疾病患者的锁链二.艰难而漫长的进步

1.对心理疾患的迷信/偏见仍普遍存在

2.心理疾病患者仍然是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的污点和耻辱

3.并不人道的治疗方法进步:紧身衣,“心理外科手术”,电击……

4.新药物的研制——大剂量镇静药

三.催眠与精神分析

1.安东.麦斯麦(1734-1815),麦斯麦术

2. James Braid ( 1795 – 1860 ), an English physician, hypnotism, mesmerized

Ambrose-Auguste Liébault ( 1823 – 1904 ), a French doctor, Nacy, France

Hippolyte-Marie Bernheim ( 1837 – 1919 ),

3.沙可Jean-Martin Charcot ( 1825 –1893 ), an esteemed neurologist in Paris, testing hypnosis in La Salpêtrière hospital

4.Sigmund Freud ( 1856 – 1939 )

四.行为主义的崛起

五.―反精神病学‖运动

1.Thomas Szasz (1920-- )沙茨

2.“神志健全者置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备受批评的实验激发社会的反思六.“非住院”运动De-institutionalization Movement

1.“中途站”Halfway House

2.家庭接纳和支持

3.社区防治,社区康复

第四节新千年曙光

一.人道主义的新千年

1.“以人为本”原则的重新定义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共识

a)个人空间的扩展

b)更加尊重个人隐私权

二.新药物的研制/开发

1.积极利用生命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2.强调人类功能的康复,重归主流社会

3.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

4.普通人群经济上能够承受

三.心理健康服务面的扩展

1.老人世纪对老人心理健康的特别关怀

2.关注新千年儿童的特别问题:虐待、忽视、抑郁、性骚扰……

3.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妇女、少数族裔、同性恋者、AIDS……

4.信息社会新问题:网络成瘾、信息垃圾泛滥、社会退缩……

四.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1.重在预防,以公众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

2.整合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3. 发展积极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网络,广泛应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群体参与

的治疗技术

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

Aetiology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研究

一.遗传因素

1. 发生学的遗传

2. 基因研究

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神经系统与行为

1.大脑功能研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皮质下结构

2.自主神经系统

3. 内分泌系统

4.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三.神经生化研究

1. Neurotransmitter,第一信使:激素把信息由内分泌腺传递到被作用的细胞

2.Neurotransmitter运行过程

第二节环境因素研究

一.家庭功能

1.家庭氛围/家庭关系

2.家庭交流模式

3.父母榜样/亲子交流

二.社会文化

1.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压力

2.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塑造

3.社会地位/经济收入

4.街区/群体亚文化

三.生态环境

第三节文化、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互动

一.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是通过在其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以及该社会文化的人际关系而作用于人类个体

二.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和压力,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濡染塑造

三.人际关系是作用于个体的最直接的影响力

1. 文化与社会濡染、侵润、发展着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创造、改变着社会文化,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动中变革

第四节人类个体的自我塑造

一.个体的人格特征

1.认知习惯

2.情绪表达与调控

3.意志品质

二.个体的自我教育

1.善于学习,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2.善于自我总结反思,主动把握人生目标

3.勇于自我分析自我矫正

4.自尊自信,乐观豁达,勇敢坚韧

三.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人际关系

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

1.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储备

2.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

3.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撑和制约

四.个体的应激应付方式

1.不逃避、正面迎战,动员自身全部潜能

2.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求助

3.自觉学习多种应付策略

4.不怕失败,对抗挫折,坚持努力

五.一生发展,终身学习

1. 现代人类成熟前趋,老化后移

2.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3. 学会学习,自我教育

4. 使学习成为人生的重要支撑

5. 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

第三章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及诊断

Methodology,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概念

假设——基于理论和经验推出的观点或命题,期望通过研究数据和材料获得支持、验证或拒绝、否定

研究设计——检验假设的方案,受提出的问题、假设以及操作实践的影响

自变量——其值在原则上独立于其它变量值而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其值在原则上依据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值变化之结果的变量

二. 个案研究

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研究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心理模式。

个案研究依赖于研究者的客观观察。研究者在观察中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对被试的症状做仔细的描述。研究者的干预或治疗在该被试身上的反应是否能概括成普遍现象,其内在与外在效度都不能保证。

弗洛伊德从O.安娜(1895)的个案中发展出―自由联想‖法,沃尔普从200个案例发展出―系统脱敏‖法。

三. 相关研究

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统计学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设计相关研究以发现心理

障碍或行为表现等现象或变量是怎样出现的,是正相关或负相关。

四. 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实验组--对照组,双盲控制

重复实验——检验

第二节研究伦理与心理健康服务伦理

一.研究伦理

1.知情选择与知情同意

清楚地告知被试,研究可能有的风险或获益,尊重被试的独立选择;参与研究实验

必须取得被试的完全同意

2.维护被试的权益和人格尊严研究不得对被试的身心造成任何伤害

3.隐私保密——不得泄露被试的个人隐私

4.结果反馈

把研究结果及其含义及时解释给被试,消除研究不得已的―欺骗‖或蒙蔽所造成的误解二.心理健康服务伦理原则

1.知情同意、知情选择以来访者为中心和重心提供服务,前提是交流沟通

?来访者理解并自愿选择有关的心理健康服务

?来访者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将会获得的收益、局限乃至风险

?来访者认可为此要付出的经济花费、时间消耗以及其它有关问题

?来访者确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受到尊重和保护

2.隐私保密与危险警告

*为来访者的隐私保密是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首要义务与第一位的职业素质要求

* 维护生命安全是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最高职责

* 除非危及他人或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不得泄露来访者的隐私资料(这在欧洲及美国已成为法律的明文规定)

* 须慎重权衡来访者隐私权与生命财产危险之间的关系,在切实维护来访者隐私权的同时还须承担发出危险警告的义务与职责

3.尊重来访者的拒绝介入权

●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对自己个人生活的介入

●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提供的有关服务或干预

●来访者有权中止正在进行的心理健康服务

●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提供的转介

4.咨询师有权转介来访者

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能与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

经验或现有设备条件等等的局限,因而:

*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有权转介自认为应当回避或不便处理、或无力处置、或担心处置不当的来访者;

* 应当及时转介发作期的精神疾病患者;

* 应当及时转介必须接受医学治疗的生理疾病患者或身心患者;

* 必须及时转介需要立即接受紧急干预(危机干预、自杀干预)的来访者。

第三节临床会谈

一.临床会谈

1. 临床会谈

最主要/最常见的临床手段,用以了解来访者几乎所有的信息(健康状况,症状,家

庭背景,生活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生活史等等);既可以是治疗的引导或开端,

也可以是治疗本身。

2.临床会谈要素:

背景:私密、安静,舒适、不受干扰,一般都在诊疗室、办公室里进行,但也可能应求诊者的要求在求诊者家里、甚或室外公园等任何不受干扰、可保证隐

私的地方进行。

咨访信任关系:接纳、理解、真诚、尊重,如果失败可选择转介

交流:自信,选择适当语言,真诚倾听,适时沉默,引导提问,支持鼓励……

提问

3.临床会谈类型

二.临床态度

1.重在面对求诊者个体的“特殊规律”研究

2.为面对的“这一个”求诊者服务

三.信息采集——贯穿临床会谈始终

1.求诊者为什么前来求诊?

2.求诊者的个人生活史(发生过的有影响的生活事件,病史,求医史……)

3.求诊者的家庭背景/影响人物

4.采集所需信息的临床会谈导向

四.临床会谈的功能之一:治疗

1.倾听——宣泄

2.引导——自我分析

3.启发——认知转变

4.指导——行为改变

五.临床会谈方式

1.灵活性会谈(非结构性会谈)——以临床判断与个人风格而自由发挥

2.标准会谈(结构性会谈)——事先列出目标行为、症状、事件等欲了解的会谈

清单,包括措辞、提问顺序、反应记录、反应评估等都事先明确

3.半结构性会谈——介于前二者之间

第四节评估检查Assessment与多轴评估系统

一.通过临床会谈检查/评估精神状况

1.意识状态:自知力,定向力,谵妄……

2.认知过程:是否有认知扭曲,妄想、幻觉

3.情感表现:占主导的情绪状态,情绪稳定与控制,情绪表现与环境是否匹配,……

4.意志与行为活动:自制自控能力,行为活动的目的性、与环境的适应性

5.危机评估

二.临床心理测试

1.智商测试

2.情绪测试

3.人格测试

4.分类的筛选测评

三.实验室检查——发现/排除器质性病变

1.影象学检查

2.脑生物电/脑脊液/药物血浓度检查

3.遗传学检查

4.生化检查

四. 多轴诊断Multi-axial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DSM-Ⅳ-R《精神障碍诊断统

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前3轴构成正式诊断和评估,后两轴为诊断提供补充资料

轴Ⅰ临床精神障碍——可能成为临床焦点的其他情况

1.临床综合征

2.虽不属于精神障碍,但是需要注意或处理的焦点

轴Ⅱ人格障碍和特定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孤独症)

1.主要诊断

2.排列多种诊断的次序

3.暂时性诊断——资料尚不足以做肯定诊断

轴Ⅲ一般躯体状况——排除或确认器质性疾患对精神状态的影响

1.当前的躯体健康状况

2.器质性疾患或病变与临床综合征的关系

轴Ⅳ社会心理及环境

1.生活事件表

2.心理社会紧张刺激的严重程度

轴Ⅴ精神功能总评估

1.适应功能——社会关系,学习/职业,对空闲时间的利用……

2.前一年内适应功能的最高水平

第四章生活应激与应付

第一节应激与耗竭

一.应激STESS

联结社会心理事件与生理、心理疾患的中介概念)个体“察觉”到出乎意料的威胁

或危险的环境刺激,机体内部因而产生的紧张“备战”状态。从机体与之相关的心

身机制而言,即应激,就社会关系而言,即紧张。这种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的

整体反应既可以是适应的,也可以是适应不良的。

1.Hans Selye,(1907 - 1982)

2.R.S. Lazarus & Berkeley Group

3.应激的生理反应

4.应激效应

二.应激过程

1.应激过程图示

认知评价应激干预

↓Ⅰ警报动员↓

↓↗正应激源——→应激反应Ⅱ抵抗——→应激状态→应激效应

(生理心理行为)↓↘负

↑Ⅲ衰竭崩溃↑

←中—————介——————变——————量→

2.应激源:触发应激反应的原始刺激(体内、体外、社会……)

应激反应:突发性、全身性、非特异性、保护性的紧张反应

3.A.警报动员——有机体发布战斗动员,引发情绪、增加紧张度,提高警戒性敏感性,调动体内资源,采用各种应付手段,以满足事变要求

B.抵抗——应激持续,有机体的适应性处于最高水平,利用体内的全部资源,强化自我防御机制

C.衰竭崩溃——面临连续的极度应激,资源耗竭、应付失败,整合瓦解,代偿失调,以至全面崩溃

三.耗竭(Burn-out)

1. 应激效应要素:可预测性,可控制性

2. 耗竭研究

最早于1969年由Bradley提出,其后于1974年Freudberger的《Staff Burnout》开

创了对心身耗竭的研究。

3. 耗竭:长期暴露于连续、极度的(职业)应激环境,资源枯竭、应付失败,整合瓦

解,代偿失调,而出现的过度心理疲惫、机体损耗的状态

4. Christina Maslach(1981)的耗竭三成分:情感枯竭,非人化,自我成就感缺失

四.应激源——触发有机体应激反应的原初刺激

1.职业应激

2.家庭危机与紧张

3.环境应激

第二节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遭遇了创伤性事件后的应激反应,反应的情绪痛苦导致躯体症状,并影响社会功能1.前提:创伤性事件

2.应激负效应

3.回避、退缩行为

二.PTSD 诊断要点

症状达一月以上、3个月以内为急性,3个月以上则为慢性

1. 遭遇创伤性事件

2. 应激负效应——创伤性体验反复侵入性出现,痛苦的惨烈与残酷不见衰减

3.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惊恐反应

4.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等

5. 持续的回避行为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1. 创伤性事件越严重,发生应激障碍的比例越高。但并非每一个遭遇过创伤性事件的

个体就一定会发生PTSD。

2. 创伤性事件的严重性处于低水平时个体的先天易感性因素更显突出

3. 心理准备既可预防也可加重PTSD。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与积极的问题解决应付策

略是重要的保护和预防因素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和治疗

1. 药物治疗:针对高焦虑和惊恐发作的如百忧解、帕罗西汀(赛乐特)等

2. 心理治疗:

* 宣泄法——引导PTSD患者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恐惧、愤怒、内疚等负性情绪

* 想象性暴露——在想象中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但加入对事件的自我控制、理性认知与情绪调节。咨询治疗师帮助患者有效把握暴露的程度与进度(系统脱敏)

第三节应激应对策略学习与心理弹力

一.问题指向性应对

1.改变人—环境关系

2.强调环境事件的可改变性

3.努力改变环境条件以解决困难和问题

4. 对事不对人,针对问题就事论事——人与问题分离,不因问题或困难否定他人

或否定自我

二.情绪指向性应对

1.调控情绪——降低焦虑、减轻烦恼、消除沮丧,万千烦恼化解于灿烂的一笑

2.改变态度——宽恕与自我宽恕

3.转换目标

4. 认知再评价——“酸葡萄策略”,自我安慰、自我解嘲、幽默、豁达……

三.自我技能提高性应对

1.强调自我条件、自我行为方式的可改变性

2.通过学习和努力提高自我的社会技能、工作技能、社交技能

3.创造条件以解决困难和问题

四.外向求援性应对

1.主动寻求帮助——敢于主动求助是自我强大的表现

2.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3. 熟悉有关援助机构或网络

五.心理弹力

1. 心理弹力——面对应激、遭遇挫折、或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态度、昂扬精神,

主动积极调动全部资源,成功应对,从而有效保证健康发展的心理调适能力。

2.影响心理弹力发展的因素

3.挑战挫折,磨练自我

第四节应激与危机/自杀干预

一.应激干预

1. 认知改变

2.情绪调节

3.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

4.提供社会支持

二.自杀的危险信号

1.自杀的危险信号

2.自杀的风险因素

3. 偏见与谬误

三.自杀干预原则:

1. 组织自杀干预小组(单咨询师的力量不足以应付危机):迅捷、效率、合作

2. 识别高危人群

3. 检出高危个体的风险因素

4. 消除或排除自杀工具及条件

5. 解决即刻危机或困难,提供缓冲机会

6. 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7. 提供应激应付策略,帮助解决危机和困难

第五章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

第一节焦虑、恐惧与惊恐

一.焦虑、恐惧与惊恐

1. 恐惧:面对危险而即刻产生的警戒反应,强烈的情绪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能量的

急剧迸发以驱动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2. 焦虑:负性的情绪状态,伴随着生理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将来的担忧

3. 惊恐发作

与情境相关、非预期的突然的强烈恐惧与自感难以承受的身心痛苦反应

恐惧与目前状况有关,而焦虑是指向未来,惊恐发作则是与情境相关但实际并不

存在真正危险的身心反应

焦虑障碍广泛存在于其他多种心理障碍或疾患之中,诸如精神分裂症、抑郁、强

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等都会有焦虑乃至强烈焦虑。

二.焦虑Anxiety

1.特质性焦虑——在焦虑易感性上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状态性焦虑——对紧张、烦恼的主观情绪反应,并唤醒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

随时间不同其强度和波动性发生变化。

2.焦虑的自我感觉——迫近的危险感、担忧、紧张,不能集中注意力,即刻崩溃的感觉,逃避和摆脱现状的强烈愿望

3.焦虑的表现行为——逃避、言语异常、动作协调困难、解决问题无能

焦虑的生理/心理反应:心率/呼吸加快、不规律,胸闷心悸,肌肉紧张、震颤,

血压升高,手脚出汗,胃肠功能异常、腹泻、尿频……

第二节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可附加于任何对象

一.惊恐障碍症状表现

1.惊恐发作:突然的极度害怕并伴有难受的生理症状,如心悸心慌、出汗、颤抖、窒息感、胸痛恶心、晕倒等,可在10钟之内达到高潮

2.预期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 :在反复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作

而惴惴不安

3.求助和回避行为

4.常伴有抑郁症状,因不堪忍受惊恐,自杀倾向增加

5.心理治疗对惊恐障碍非常有效,

PCT 惊恐控制治疗——激发惊恐感受后的放松训练,呼吸训练二.广场恐怖Agoraphobia ——占惊恐障碍的一半以上

1.害怕独自离家在外的种种情景:怕开阔地方、怕人多/人群拥挤、怕……

2.对此感到焦虑、恐惧,觉得无助,甚至恐慌至极而晕倒

3.因此而设法逃避这种情景,并影响到社会功能

4. 广场恐怖担心和恐惧的场景:

购物广场,超市,商店,餐馆饭店,汽车,公共汽车,飞机,火车,地铁,隧

道,电梯,自动扶梯,拥挤人群,剧院影院……

三.社交恐怖Social Phobia

1.害怕与人、尤其是陌生不熟悉者的接触或社会交往

2.置身于社交情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惊恐

3.设法逃避这种情景,或极痛苦极焦虑烦恼地忍耐,当事人认识到这种害怕/焦虑反应是过度或不合理的,但无法自制

4.显著影响功能:职业/学习、社交/人际关系,并为此明显感到痛苦烦恼四.广场恐怖&社交恐怖:

1.广场恐怖、社交恐怖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惊恐障碍,其中后者更加普遍。

2.社交恐怖与广场恐怖都害怕离家外出,但前者主要是害怕与人接触,甚至与人的

目光接触

3. 社交恐怖在所有心理障碍中发病率最高,大多在青春期开始,15岁达发作高峰。

在年轻(18-29岁)、受教育程度低、社会经济地位低、单身人群中发病最普遍

第三节.其它特殊恐怖:飞行、高空、动物、流血……儿童的学校恐惧

一.特殊恐怖分类

1. 动物型:害怕某种动物或昆虫,一般在童年起病

2. 自然环境型:害怕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如暴风雨、高处、水边,一般在童年起病

3. 血液-注射-损伤型:此型常有家族史,以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过强为特点

4. 情境型:如害怕公共交通工具、隧道、桥梁、电梯、飞机、驾驶室、封闭场所等

5. 其他型:

二.惊恐障碍的治疗

1. 惊恐障碍或某种特殊恐怖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当事人自身的需要与决心。

2. 不少当事人完全可能终身带着这一障碍或特殊恐怖基本正常地生活,尽量把其影

响限制在最小范围或可能承受与容忍的限度

3. 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特别是满灌法、系统脱敏法等对惊恐障碍或特殊恐怖

的疗效显著

第四节强迫障碍——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一.强迫障碍的症状表现

1.强迫性思维Obsessive :冲动意念、想象、思想等等以刻板形式反复而持久地占据意识领域、无法排遣,以致引发显著的焦虑和痛苦烦恼

2.强迫性冲动(行为)Compulsiv: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出于预防、或为减轻痛苦

烦恼而反复出现的、毫无意义的仪式行为、刻板行为或精神活动(如清洗,复述,

排次序、核对、计数、默诵单词、祈祷,囤积,悬而难决……等等)

OCD 反复或重复的冲动性行为,往往是借此抵消强迫观念或强迫思维激发的焦

虑,但其缓解仅仅是暂时的。

3.显著影响功能:职业/学习、社交/人际关系,并为此明显感到痛苦烦恼

4.在病程中的某一时,当事人曾认识到这种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是过分/不合理的,但在发作的大部分时间里,伴自知不全,不能认识到这种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是过分/不合理的。

二.诊断要点

1.这种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是持续存在、令人不愉快、毫无意义、仪式化、自发出现且极难自我控制的冲动。

2.当事人若不采用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就极度焦虑不安

3.无论是强迫思维或强迫的仪式化行为对当事人而言都具有强烈的冲动性,自感无力且无能加以控制,到后期甚至认识不到其荒谬及不合理

三.强迫障碍与焦虑

1. OCD是焦虑障碍最糟糕的极点,常常伴随着广泛性焦虑障碍、反复出现的惊恐发

作、使人无能为力的逃避以及重度抑郁等

2. 强迫障碍患者整天、每天甚至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强迫意念、强迫想象或强迫想法

搏斗,但往往悲惨地失败了

3. 强迫症的刻板仪式行为主要用于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四.强迫障碍的治疗

1. 精神分析学派与行为学派的尝试

2. 生物学病因学研究与药物治疗

3. 脑功能异常与心理外科手术——心理外科手术是无路可走的最后选择

第六章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

第一节抑郁

一.重度抑郁 Major Depression

1. 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特征:

情绪低落的六无:无乐趣、无希望、无办法、无精力、无意义、无用处。

重度抑郁的三低:

情绪低落、心境抑郁,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加工困难),精神运动

性迟缓(懒于活动,动作迟缓)

症状表现:(晨重夜轻)症状持续至少达两周

①情绪低落、心境抑郁,思维能力减退,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

②失眠或睡眠障碍、疲倦乏力,体重减轻或增加,生理节律打乱

③强烈的消极自我评价,自我否定,自责自罪自卑

④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

⑤已严重损害了个体的社会、职业、人际关系等重要功能

2. 重度抑郁的复发率

二.焦虑& 抑郁

1.焦虑& 抑郁

单纯的焦虑症状——疑虑,紧张,坐立不安,发抖,过度担忧,梦魇

单纯的抑郁症状——无助感,情绪沮丧,无兴趣,无乐趣,自杀意念,驱力减弱

2.习得性无助感

Martin Seligman:1975年提出抑郁的“习得性无助理论”

当人们把自己生活中遭遇的应激归因为无法控制、无能为力则变得焦虑与沮丧

抑郁的归因风格往往是:内在的稳定不变的全局的

三.儿童抑郁/老年期抑郁

1.儿童抑郁

①以情绪抑郁为主,常伴有自责自罪的情感障碍为核心症状:激惹、愤懑、

好发脾气、违拗、情绪不稳、孤独退缩、冷漠、自暴自弃

②除情绪障碍外常呈现出行为障碍,有时甚至以行为障碍为突出表现:多动、

攻击打架、逃学、同伴关系困难乃至失足违法犯罪

③伴有多种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头痛胃痛、全身不适……

2.老年期抑郁临床表现特征

①长期心境抑郁、无精打采或焦虑烦躁、悲观厌世

②思维迟钝、注意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甚至类似痴呆

③主动积极性减退,依赖性增强,回避社会交往

④具有情感症状向躯体症状转化倾向

四.抑郁的临床处置基本原则

1.药物干预:抗抑郁剂(新型抗抑郁剂—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百忧解……)

2.警惕自杀(危机–自杀干预)

3.认知矫正与行为改变(应付技能、社会交往、人际交流技能的学习)

4.社会支持(发动家庭亲友成员、亲友同事,调动求诊者自身的兴趣爱好、事业人生追求……)

绝不可讳疾忌医

●针对抑郁,特别是重度抑郁,仅仅有爱心、有陪伴、有倾听、有劝说、有理解……是

远远不够的。

●绝不可忽略必要的医疗措施,服用抗抑郁药物、或必要时送医院住院治疗。

●家庭监护措施不能保证时,送医院住院是最安全的首要选择。

第二节双相心境障碍

一.躁狂发作

1.临床症状:三高症状:情绪高涨/易激惹发怒,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注意转移、活动增多)。夸大观念/妄想

①情绪高涨/易激惹发怒

②思维奔逸Flight of Thought ——特征性症状:联想(音联、意联)迅速、

涉及范围极广、“意念飘忽”“随境转移”

③精神运动性兴奋:注意转移、活动增多

④夸大观念/妄想

2.轻躁狂——:因躁狂而造成的个体功能损害不很严重、不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但仍符合躁狂的基本定义

3.老年躁狂:活动增多不明显,情绪不稳定易激惹

4.儿童躁狂:行为障碍突出,易引起爆发性愤怒或抵抗性情绪反应

5.躁狂发作的干预

药物控制:锂盐(经典抗躁狂药,但安全阈很窄,须警惕锂中毒)

行为控制和干预:减少引发法律纠葛的事件发生,预防患者因轻率行为造成的伤害和自我伤害

二.双相心境障碍

双相心境障碍:病情从躁狂一变为重度抑郁,从欣快的颠峰一下子跌入绝望的深渊

可仅发作一次,也可能反复发作

1. 双相Ⅰ型:抑郁躁狂发作均严重

2. 双相Ⅱ型:抑郁发作重,躁狂轻

第三节心境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一.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以及影响这一分布的相关因素,是现

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心境障碍的发病率:7.8% ~ 19 %

2.生活事件与抑郁:重大应激事件诱发

3.性别差异与心境障碍:女性大概是男性的两倍,老年男性急剧增多

4.不同年龄阶段与心境障碍:青春期高发

二.心境障碍的遗传与脑电研究

1.遗传:心境障碍越严重,遗传影响越大;女性易感性远远大于男性,男性患抑郁受环境影响更大

2.脑电生理研究:

三.心境障碍的生物化学研究

研究发现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与情绪有密切关系,但尚不能锁定具体的因果联系

第四节心境障碍的治疗

一.一.心境障碍的治疗

1.药物治疗:抗抑郁剂,抗焦虑/镇静剂,情绪稳定剂,日光疗法

2.ECT电惊厥(电休克)疗法,MECT——Modlfied ECT 无抽搐电休克

3.认知/行为治疗

4.婚姻家庭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

二.生理疾病与抑郁的关系

1.抑郁与躯体疾病的关系

2.心血管疾病与抑郁

3.帕金森病PD与抑郁

4.癌症与抑郁

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

特奥运动员参赛的―7088‖:智商在70以下,年龄在8岁以上,经过8周以上的体育训练比赛规则:按智障高低进行分组:降低高度、简化难度、安全第一

奖牌发放:人人都有奖,前三名获得金、银、铜牌,第四到第八名运动员获得绶带。

颁奖仪式不奏国歌、不升国旗:国籍不重要,重要的是体现和谐、融合、参与

第一节MR 精神发育迟滞

一.精神发育迟滞诊断三要点:

A.起病于18岁之前,

B.智商显著低于一般水平,IQ<70,

C.社会适应功能缺陷

社会适应功能:

A.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照料,

B.言语交流、社交/人际交往能力,

C.学习/工作能力,

D.社区健康卫生、安全设施使用能力

二.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学研究

1.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率:一般人群中1~3%,其中90%为轻度MR,男女比例=3:1

2.导致精神发育迟滞的高危因素

遗传:染色体畸变,21体唐氏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45体、47体综合征,代谢异常(PKU)

孕产期:有毒有害侵害

产前:病毒感染、药毒性,放射性、酒精中毒,酒精依赖、严重营养不良……

产程:宫内窒息、脑缺氧、脑损伤……

产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外伤、严重营养不良……

社会文化剥夺:剥夺,虐待、忽视

三.临床等级划分

1.

IQ 相当于智龄适应能力缺损程度与训练

轻度mild 50—70,55—70 9~12岁轻度,言语较好,能理解表面现现。运

算困难,难以达到小学毕业程度,能通

过指导学会适应社会、从事简单劳动。中度moderate 35—49,40—54 6~9岁中度,言语贫乏,阅读理解有限,数概念

模糊,能辨认亲疏,情绪不稳,经长期

训练可有简单人际交往,大部分生活自

理。

重度severe 25—34,20—39 3~6岁重度,语言发展水平低,交流困难,不识

数,原始情感,依靠护理,可从系统的

习惯训练中得益。

极重度profound 〈20~25 〈3岁极重度,大多伴有严重生理畸形或疾病而

早夭,无法交流,完全依靠护理,颌、

四肢可对训练有反应。

2.智能水平与社会适应功能的不完全对应

四.MR 精神发育迟滞的特殊教育/训练与监护

1.精神发育迟滞的特殊教育,早期干预方案

社会适应功能的学习和训练,工作学习、休闲、健康锻炼、安全保护2.精神发育迟滞的生活技能/行为习惯训练

生活技能学习、生活习惯培养:自我生活料理,自我保护,性自我防卫家务劳动,家居安排

3.精神发育迟滞的社会交往训练:言语表达、情绪情感表达,社交技能,人际交

往技能

4.精神发育迟滞的家庭和社会监护

5.社区资源使用技能:社区安全措施,社区救助机构

第二节孤独症/自闭症

一.孤独症/自闭症的诊断要点

1.通常起病在3岁以内

2.接触交往障碍

3.言语障碍

4.行为、兴趣及活动异常

二.自闭症的临床特征:言语障碍、智能受损,言语理解、交流能力明显缺损1.社会退缩、自我封闭,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

2.极度孤独、情感淡漠、明显缺乏情感反应,交流缺陷、回避目光接触、不能与父母/他人发展情感联系

3.感知觉、运动功能异常,感知觉、运动功能异常,许多孤独症儿童常常表现出痛觉感受的迟钝。

4.行为活动方式刻板单调、强迫性进行某种特殊的仪式行为,兴趣狭窄、对生物的某些非主要特性特别感兴趣。

5. 孤独症儿童常常极度抵制环境和生活时间序列上的变化。

三.自闭症的治疗和训练

1.特殊教育:目光接触、身体接触、注视和注意力训练

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应用行为分析——1),发出指令;2),应答;

3),判断结果;4),辅助;5),奖励强化

2.父母/教师的长期坚持、耐心训练

3.危险行为干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肌肉放松训练,按摩练习

4. 药物尝试:控制冲动性、自伤行为

四.Asperger’s阿斯贝格尔障碍

1. Asperger’s障碍在参与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互动的能力上明显受损,同时表现出

局限性的、重复的、刻板行为,但却没有孤独症所特有的严重语言迟缓及其它认

知功能障碍(APA,2000)

2. Asperger’s 障碍者的社会人际关系受损,行为活动方式怪异刻板,但不同于孤独

症的是其言语能力不受损。

3. 其认知功能很少严重受损,IQ 分数一般在正常范围。他们常常表现出行为笨拙、

且合作性很差。

第三节ADH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一.DSM-IV-R 临床诊断要点:

1.与发育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或注意力易分散,不能过滤无关刺激

2.不分时空场合、与发育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度,多动不安

3.冲动任性,难以自我控制,情绪不稳

4.学习困难,学业成绩低于其智能应达到的水平

二.ADHD病因与鉴别诊断

1.必须具备不分场合的多动不安、冲动性、注意力不集中三大症状

2.遗传/环境/轻微脑功能缺陷:约半数以上可能有脑电图轻/中度异常

3.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持续至少6个月

4.排除MR:无语言、运动等发育障碍;排除情绪障碍,ADHD情绪症状较轻慢性化;排除抽动症,ADHD动作受意志控制,有目的性

三.ADHD的干预、治疗与训练

1.认知行为治疗:控制多动行为、冲动、攻击性

2.人际交流、社会适应技能训练

3.父母管理训练:采用前后一致、正面积极、有利有效的行为矫正

4. 合并药物治疗:精神振奋药(利他林,匹莫林,右旋苯丙胺)

第四节其它儿童期发展障碍

一.Tourette综合症,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1.多种抽动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多部位、不自主、突发性肌肉抽动

2.智力一般不受影响,即使病情迁延亦不会向精神衰退发展

3.但不自主的抽动可使儿童遭遇同辈群体的讥讽、歧视或排斥而影响其人际关系、社会互动

4.合并药物氟哌啶醇综合治疗

5.短暂抽动障碍/抽动症/习惯痉挛

二.学习障碍/困难Learning Disorder

1.智力正常,但表现在阅读、发音、写作、计算等方面有特殊和明显的损害

2.可合并语言发育延迟、品行障碍、社交技能缺陷等多种问题

3.排除环境/家庭因素影响,排除MR或ADHD等,LD学习困难在先,多动行为在后

4.学习技能训练

DSM- IV-R诊断要点:

学习障碍指的是阅读、数学以及写作(书面语言表达)障碍,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

儿童的年龄、IQ 分数以及所受教育所应当期待的水平

?阅读障碍(尤其西方儿童识别拼音文字字母的特殊困难)

?写作(书面语言表达)障碍

?数学学习障碍

第八章老化与认知障碍

第一节老化

一.老化的生理衰退

老化伴随着机体生理功能及效率的衰退。智能等心理功能的下降则与生理衰退密切相关。

二.寿命& 预期寿命

三.长寿的性别差异

四.谵妄Delirium 与痴呆

1. 谵妄

意识不清(对环境领悟的清晰程度降低),同时注意的集中、维持和转换能力降低

认知变异(如记忆缺陷、定向障碍、言语不清)或知觉异常

症状在短时间(几小时或几天)内发展起来,并可能在一天过程中有波动趋势

物质中毒、物质戒断或药物副作用,以及阿尔采末氏症、血管性痴呆或其它疾患

都可能伴发谵妄

2. 痴呆:脑功能的逐步衰退恶化,影响到判断、记忆、语言以及其它高级认知功能。

3. 谵妄& 痴呆

?虽然谵妄与痴呆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但痴呆的发展是渐进的,而谵妄的发作则是急性的。痴呆患者在早期一般不会出现谵妄的定向障碍或意识混乱。

? 痴呆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阶段,但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老龄阶段。

?器质性病变、物质中毒等的直接生理后果都可能出现谵妄

第二节AD 阿尔采末氏病

一.阿尔采末氏病的症状表现及病程

1. 严重的记忆困难

首先受损的是近期记忆,随后回忆过去事件的能力也逐步削弱(如忘掉姓名、地点、日期等)

2. 错误判断(如已经没有能力驾车而仍然要驾车)

3. 显现出人格改变

已不能自发反应、自主性降低,焦虑增高、爆发性的愤怒,社会退缩等

4. 抑郁

5. 技能性、目的性的活动和动作解体

阿尔采末氏病的病程一般平均为8~10年,病因的核心是神经元的丧失二.AD诊断与临床表现

?典型皮质性痴呆

* 记忆损害(短期记忆障碍:不能学习新知识,记忆保持障碍:回忆过去所学知识的能力受损)是最早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

* 认知障碍:失语、失用、失认、错构、虚构

* 行为功能障碍:自发行为减少,重复无效行为

* 情感淡漠或焦虑、抑郁

* 社会功能障碍:社交、职业的明显受损

?逐渐发病、认知能力不断恶化,其行为和智力以与儿童智力体能发育的反方向发展

三.早期诊断、临床前干预与早期治疗

第三节血管性痴呆/ MID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一.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

1.脑血管病变(出血性/缺血性)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机能衰退而出现的痴呆症状

2.脑血流量降低的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小梗塞灶越多,出现痴呆的机会越多

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躯体不适感(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耳鸣、睡眠障碍……)

2.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与脑出血/脑梗塞部位相关)

3.痴呆(早期与AD差异很大,相当长时间仍保持自知力,人格保持较好)

4.急性VD,痴呆症状呈阶梯式加重,晚期则全面性痴呆

三.鉴别、治疗及预后

1.VD发病年龄比AD早,多在50~60岁发病,AD早期无自觉症状,VD明显,AD一般情感淡漠或欣快,VD多情感脆弱、情绪不稳/情绪失控

2.VD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3.治疗原则:改善脑血流、预防脑梗塞、促进大脑代谢,达到阻止恶化/改善及缓解症状

4.可治性/可逆性痴呆,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兼治其它躯体疾病或合并症四.PD 帕金森氏病

1.临床表现特征

1)静止性震颤(最常见症状,从上肢远端开始逐步扩展,“搓丸样动作”)

2)肌强直(锥体外系肌张力增高,慌张步态、体位不稳,严重时动作冻结)

3)运动减少:动作缓慢、协同动作减少,“面具脸”

4)伴发精神障碍与痴呆

2.病程与治疗

1)PD病程持续、逐年加重,影响整个社会功能,最后导致痴呆

2)药物治疗:抗胆碱能/多巴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

3)脑外科手术——非首选方案

五.诊断错误与可逆性痴呆

●老年抑郁常被错误诊断为痴呆

●抑郁的老人易于夸大心理困难,而痴呆老人恰恰大大忽略其心理障碍,并未充分认识

到自己认知功能的下降

●抑郁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常常与躯体疾病或长期疼痛有关

●老人对生活的期望在病痛的接受或调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人一般很少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疾病与药物副作用也可产生类似于痴呆的症状

●环境改变、社会隔绝都可引起心理功能衰退

第四节老年期痴呆的关爱及心理护理

一.老年痴呆的关爱和护理原则

1. 保持社会接触

2. 社会、心理支持

3. 鼓励老人自我照料

4. 尊重老人提供服务

二.老年期痴呆的心理护理

1.保持社会接触

2.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让老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4.尊重老人

三.成功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1.健康长寿:

(1)达到及超过人口平均寿命或预期寿命

(2)生理功能基本正常,与一般或普通疾病和平共处

(3)日常生活基本自立与自理

(4)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科学的生活方式

2.经济保障

(1)坚实的经济保障与物质基础

(2)完善的医疗保险

(3)拥有“老窝”“老底”——必须的住房、存款等

(4)独立理财,自主消费

3.心理健康,乐观快乐,生活满意感高

(1)人格独立,自主决策

(2)亲情、友情的关爱、支持

(3)保持积极人际关系与活跃交往

(4)社会参与主动,发挥余热,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九章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概述

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占各类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的半数左右,是精神疾

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核心概念:

分裂——患者的思维、情感、意志过程及人格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统一性失调或分

裂,其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的分离。

一.早期研究者与开拓者

二.Emeil Kraepelin 1859-1926,德国精神病学家,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三.Eugen Bleuler 1857- 1939,瑞士精神病学家1911年命名Schizophrenia 4A症状:Association, Affect, Ambivalence, Autism

第二节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和类型

一.临床表现特征:

1.思维联想障碍:破裂性思维、思维中断/云集、语词新作、词语杂拌

2.情感淡漠迟钝或倒错,社会退缩或紧张症综合症

3.意志行为障碍:意志活动低下、矛盾/倒错意向、违拗……

4.幻觉(以言语性幻听为主)/妄想(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最常见)二.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研究

1.阳性症状:

Crow 1980年提出阳性症状(Ⅰ型)原发症状:幻觉Hallucination/妄想Delusion

幻觉——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出现的虚幻的知觉体验

妄想——缺乏客观事实依据、内容荒谬,但却不能或极难以被说服而坚信不移的主观病态信念。

紊乱行为

2.阴性症状(Ⅱ型):情感淡漠、言语贫乏,孤独、社会退缩,意志活动低下——慢性化病程,预后不良

三.临床类型

1.紧张型

2.偏执型

3.紊乱型

变态心理学练习题举例及答案

、单选题 1.判别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基本标准是 ( B ) 。 A. 适应不良 B .痛苦或损伤 C. 其他人感到不适 D .违背标准 2.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对能引起正常人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 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完全丧失,这种心理障碍是 ( C ) 。 A. 抑郁 B .情感倒错 C .情感淡漠 D .焦虑 3. 最早、最系统的应用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的学者是( C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高尔登 4.关于区分变态心理非标准化方法的阐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 B .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和行为 C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心智的低下 D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 【答案】 C 5.当生活环境的条件改变时, 个体试图采用忍耐环境的适应方式, 这种适应方式是 ( )。 A .积极适应 B .消极适应 C .主动适应 D .拒绝适应 【答案】 B 6.在常识性区分法中,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键不包括( )。 A .有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B .有无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C .有无个体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D .有无明显躯体反应 【答案】 D 练习题举例: 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 A .主 —客观世界统一原则 C .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的一致 原则 8. 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 是为了( A .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 C .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学标准 ”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原则的是( C )。 D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B )。 B .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D .对变态人格进行有效 的咨询 )现象,有时表现为意志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课件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 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关联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摄取, 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变态心理学-----论述题

1.请谈谈你对变态心理多维度整合模型的理解。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2. 请论述强迫症可能发病原因的各种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他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讲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你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做有威胁的事物和情景。 3. 请阐述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 (3)个体可能经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床上,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加氯(条件化作用)。创伤性社会经历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早期经历。 4. 论述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的异同点。 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即癔症性精神症状;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即癔症性躯体症状。 5. 请从至少三个方面论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成因。 (1)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2)神经生物作用,包括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 (3)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部分是他们与父母相互作用的结果。 (4)环境因素、压力因素也会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 6. 在各类的人格障碍分类中,男性都倾向于更高的患病率。对此,您是如何了解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1、生理因素:攻击行为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因素: 1) 角色的认同: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 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2) 自卑的补偿: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自 卑的人常寻求一些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 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遭遇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 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压力的渲泻:男性在压力表达上不如女性,他们的宣泄途径少,情绪调控上更多地选择压抑自己, 当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无法承受时,便会导致人格障碍。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 单选: 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 (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 33、人于经历压力事件时且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B)心理调节能力强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D)压力适应能力强 53、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A)能够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 (C)能够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 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壹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 74、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 (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 多选: 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C)壹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夸大潜于危险

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和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 壹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壹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刘某的壹段鉴别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是些什么人追求你吗?。 刘某:太多了,我均受不了,无论上课仍是走于路上男同学均盯着我见,均喜欢我,说我漂亮,连老师也喜欢我,我们班的辅导员对我特别好,均结婚了,仍说要和我谈恋爱。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辅导员对你特别好? 刘某:我去教室,他就到教室等我,有时仍专门于路边等我,我有时没下课,他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

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心理委员考试题库

1. 樊富珉教授说“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个迷惘的人” 2.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3.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4.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专业性与广博性相结合,自觉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创新性与探索性相结合。 5.大学生的焦虑,在心理上表现为紧张、惶恐、心烦意乱、易激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 6.在TED演讲中说到,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是时间,二是与他人的联系。 7. 爱情三角形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来的。 8.人类的新生命是从染色体为46XX或46XY的受精卵开始的。 9.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10.赫拉克利特说“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地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1.在大学一年级里,主要进行的工作是了解职业、广泛学习、培养能力。 12. 阅读的方法有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种。 13. 大学生的焦虑,在生理上表现为肌肉紧张、头痛、震颤、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 14.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一万人的经历后得出的结论中,15%的成功者,是来自技术熟练,头脑聪慧和工作能力强 15. 斯滕伯格认为爱情的三个基本元素是:激情、亲密、承诺。 16. 十月怀胎中的一个月是指28天。 17.一个健康的人,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又包括心理的健康,同时还要具备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 18. 《心理学原理》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著。 19. 大学二年级,主要是定向期;大学一年级主要进行:明确方向、发展个性、提升素质;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冲刺期,主要进行的工作:细分专业、锁定目标、求职准备;大学四年级,主要是分化期,大学四年级的分化期主要进行的工作是、重视实践、修订目标、实现自我。 20.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经验自我的不同部分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21. 思维的工具主要有鱼骨图和思维导图;鱼骨图示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发明的,鱼骨图又称为石川图。能说明各个原因之间相互影响的思维工具是鱼骨图。说明各要素与特性值之间的结构构成关系是整理问题型鱼骨图。鱼骨图一般分为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原因型鱼骨图、对策型鱼骨图。 22. 大学生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会适当的调节和放松、不要过分追求完美来进行自我调适,以降低焦虑情绪。 23. 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都失去兴趣,渴望一个人独居。 24.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一万人的经历后得出的结论中,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有很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25.《变态心理学》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合著。 26. 社会自我指个体是如何被他人看待和承认的。 27.精神自我是人的内部自我和心理自我 28.精神自我指的是个体所感知到的内部心理品质,代表了个体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29.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整理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工具是思维导图/心智图 30.绘制思维导图时,需要把纸横放在你面前。 31. 抑郁也伴随着个人思维方式的转变,如记忆力衰退或者很难做出决定。 32.抑郁伴随着的身体症状有四肢乏力、起床困难、睡得太多,早晨醒的很早 33.调适抑郁的方法有承认现实、接受自己、多运动、拓展兴趣范围、多交朋友、与人交流和倾诉 34.阿尔波特博士在自己的专栏“探索你的心理”中表明,4000名失业者中10%的人失业是因为,他们不能干这种工作。 35. 阿尔波特博士在自己的专栏“探索你的心理”中表明,4000名失业者中90%的人失业是因为,他们不能发展自己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品质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C ) A 70 - 84 B 75 ------ 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1 / 37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 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二.多选(每小 题1分,共5分) 1.吸毒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 A 超剂量中毒 B 戒断反应 C 自杀 D 多种物质混杂滥用中毒 2.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 A 相关研究方法 B 实验方法 C 病史与临床方法 D 跨文化研究法 3.致依赖性物质包括( ) A 中枢神经抑制剂 B 中枢神经兴奋剂 C 致幻剂 D 挥发性溶剂 4.在自杀的治疗和预防中,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有( ) A 社区调查 B 心理治疗 C 学校教育 D 热线电话 5.可以用来治疗单项抑郁症的药物包括( ) A 阿密替林 B 氟哌啶醇 C 氯丙嗪 D 丙咪嗪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从心身医学的观点出发,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为:紧张刺激--情绪反应--( )--细胞疾病--( ).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最全版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 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 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相关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 摄取,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4)强迫观念和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

考试资料与重点-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主试通过直接观察或在谈话中的观察对被试的心理,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 个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是把被试作为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个案材料的来源可能是被试者的自述或他人报告。优势:内容丰富详实,记载独特的案例,启发新的理论观点。不足:结论无法推广,结果无法重复,访谈报告存在偏差。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并能对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和反复的验证。(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 认知心理障碍: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指人处在兵力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去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记忆减退: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遗忘症: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则称为遗忘症。 进行性遗忘:由于大脑病态而引起大脑弥散性损害的病人,在大脑疾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记忆的损害也会进行性的加重,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逆行性遗忘:病人对于疾病或受伤以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病人在受伤或发病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再认错误:旧事如新症:病人对过于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 似曾相识症:病人对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 记忆错乱:错构症:是指并在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虚构症: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思维过程障碍: 抽象和概括过程障碍:抽象概括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病人对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以直接的表象为主要依据的,这称为直观形象式或直观情境联合的形式 抽象概括歪曲:病人所概括的往往只是事物或现象的偶然或次要的联系,而抛弃了本质的东西。 联想过程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 思维迟缓:联想抑制,思维活动显著减慢 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洞,概念词汇贫乏,回答非常简单,但语速并不减慢 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连贯,逻辑性障碍,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 思维破裂: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 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思维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突然中断,不受患者意愿的分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思维云集: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紊乱多变毫无意义,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投射:把自己内心存在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态度和行为推诿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别的原因。 自我的防御机制:自我在为本我的服务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很多策略,称为自我防御机制,用来控制不能被接受的本我冲动,并避免或减少这些冲动引起的焦虑。 电休克疗法:亦称电抽搐治疗,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患者。 当事人中心疗法:通过治疗师提供一种特殊的治疗关系,为当事人创造一种理想的心理氛围。 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理性情绪疗法:就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以理性思维方式来替代非理性思维方式,帮助病人改变认知,以减少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和随之出现的行为异常。 心理诊断:指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评定个体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并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判断异常心理的程度和性质,以作出一个心理障碍或疾病的诊断。心理评估:是指评估者主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评估工具:信度、效度、标准化程度是选择恰当评估工具的条件。 心理测验: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内心活动予以量化。 人格测验:也称个性测验,测量个体行为独特性和倾向性等特征,最常用的方法有问卷法和投射技术。

投射测量:是指把模糊的刺激,诸如人物或事物图像呈现给来访者,让他们把看到的描述出来,临床工作者借助于此,对个体无法意识到的想法与感受进行评估的一种评估技术。 DSM-IV-TR: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标签化: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归入某一类,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的特定的情景,具有不可预测性。 恐怖症:一种持久的恐惧反应,他同危险的真实性是极其不成比例的。这种恐惧反应可能会妨碍到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特定恐怖症。 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响或闯入意识的冲动。 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如洗手、检查、擦抹)或心理活动(如数数、祈祷或默默地重复某个词语)。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癔症:是指一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和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与患者的现实处境不符。 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类以存在两种或多种独立的身份或人格状态和相应行为,并以不能回忆个人重要经历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