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之我见

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之我见
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之我见

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班级0905 学号09501271 姓名窦佳成绩

摘要:读完了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林白的《致命的飞翔》和须一瓜的《淡绿色的月亮》,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发展轨迹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深化、内化、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作品中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描述与探索。当代作家逐步摆脱社会伦理道德和男性审美的束缚,而以女性视角从新审视女性心理发展变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女性的感受,从而使女性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解放自己,调整在两性关系中的位置。

关键词:当代女性文学发展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须一瓜《淡绿色的月亮》和林白《致命的飞翔》,分别塑造了钟雨、芥子和北诺三个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这三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国传统到觉醒的新时代女性,展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变化的趋势。线面就分别分析这三个人物并尝试从中找出这种趋势。

一、精神之爱的化身-----钟雨

钟雨是张洁塑造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身上体现了传统中国女性的隐忍、克己复礼和牺牲精神。与不爱的人结婚,过着平凡夫妻的生活。而心中深深爱着另一个男人。即便是丈夫去世了她也只是在心中保留着这份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那个人。即使有机会见到,也只是远远的看着,点头微笑。男人同样也是爱着她的,但是出于道义和责任不能和她在一起。他只是在每次开车经过钟雨身边的时候停留一会,摇下车窗,相视一笑。爱情的根深深扎在这对男女的心里,使他们彼此都承受着巨大的相思之苦。作为一个女人,她将一生的爱全部倾注在这个男人身上。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触动着她的心弦。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过多的接触。男人给她唯一的一份礼物是那套她视如珍宝的契诃夫小说集,除此之外便是无尽的思念,回忆,甜蜜的忧伤的回忆。钟雨保存着这些爱与回忆,从不向别人说起,直至死去。甚至是自己的女儿也是从偷偷留下的日记中得知的母亲的秘密。

小说中,钟雨追求的是至纯的精神之爱,宁愿独身一人也不肯随便找个男人嫁了。她不仅自己这样做了,而且也劝告女儿“要是你吃不准自己要的是什么,我看你就独自生活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要好得多!”这种想法,初见女

性在爱情上的独立自主,她们开始敢于坚持自己的爱情观,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爱情。

二、敏感多疑的代表----芥子

须一瓜笔下的芥子,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美丽、聪明,有自己的事业,有爱她的丈夫,他们原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平凡中不失浪漫。然而一次意外的入室抢劫给芥子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理阴影,从此芥子对生活对爱人的信任没有了。

在芥子心中,她的男人应该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强壮充满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可是在两个看上去并不熟练的劫匪面前,平时身强体壮的丈夫那么轻易的妥协,并且央求芥子把他们想要的东西给他们。甚至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歹徒调戏也救不了她。芥子心中感到委屈。我认为这是任何一个女人都觉得委屈的事情。由此,丈夫桥北在芥子心中高大的形象轰然倒塌。她开始不自觉的对桥北冷淡,久而久之,桥北也有所察觉,他做了各种尝试和努力,朋友谢高也多次劝戒她不要为了心中的一个迷梦而毁了自己的生活。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用,都不能使芥子走出自己制造的阴影。最后,她终于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女性极其细微的感受,把女性特有的敏感、缺乏安全感的普遍心理表现地淋漓尽致。

三、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北诺

《致命的飞翔》中,一开始就描写正在化妆的北诺,口红鲜血般的颜色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接着又写“北诺的真丝内衣和衣服下面的身体永远使我感到一种透彻的美感,她的身体的每一个弯度,每一处亮泽、每一个暗处都显示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完美。”小说大胆地赞美女性身体的美,初步体现了作家对女性的关注。随着小说的不断深入,作家更为大胆地描写两性之间微妙的关系“一切最初的引诱和挑逗,这是相互的动作,男人用他的权利放出诱饵,诱取女人的色相,女人用她的色相做诱饵,诱取男人的权力,开始这是一笔两厢情愿的生意,虽然两厢情愿,却不便说出口,说出口对男人和女人都不好,男人在女人的心中会永远的成为以权谋色的下流坯,女人在男人心目中会永远的成为卖淫妇。不便明说,就要暗示、试探、敌进我退欲盖弥彰,男人怕上了女人的当,女人怕吃了男人的

亏。”这一段生动地描写了北诺和一个男人的关系,然而北诺并不满足于这样的一种关系,她不甘于做男人的性奴隶,她渴望在性爱中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满足。她喜欢站在镜子前观看自己美丽的裸体,她喜欢和女友李莴在阳光下想象热烘烘的阳光像人的舌头气喘吁吁地掠过她们的身体。可见,女性已经不在是性爱中被支配的对象,她们在争取主动权。

通过对以上三个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当代女性已经从传统的温柔、善解人意、隐忍、牺牲的形象过度到更加大胆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性感受的独立、解放了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将女性从传统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摆脱社会伦理纲常的束缚,鼓励更多的女性寻找属于自己的一间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学分: 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是汉语言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 2.了解各位女作家的生平与创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3.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及思辨能力。 【教学任务】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共36课时,主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女性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女作家们作品的个案研究。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以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论述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从女性文学所关注的女性命运、爱情、家庭、人文的主题类型入手,探讨“五四”以来女性解放所提出的社会命题,并通过对冰心、凌叔华、丁玲、白薇、张爱玲、苏青等重要女性作家的论评,讨论女性作家的精神特质及其审美倾向。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宏观与微观结合。学习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自学为主。 【先修课程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学时分配】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 徐岱《边缘叙事》学林出版社,2002年。 李少群《追寻与创建——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游友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 大纲内容 第一章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及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并把握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及演变脉络,注意作家的生活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现状、时代变迁及文学思潮对作家的影响;阅读作家作品,从总体上把握女作家创作主题与风格的演变。 【内容提要】 第一节现代女性文学与“五四”新文化思潮 一、女性“失语”与“女性的发现” 二、现代女性文学的时代精神 第二节现代女性文学主题类型 一、社会性主题 二、女性主题 三、哲学性主题 第三节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 一、女性话语及其双声语境 二、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不同时期文学思潮对女作家创作的影响。 教学难点:探究现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历程;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 【复习思考题】 1.结合史料,探究女性文学诞生的文化语境和历史土壤。 2.请结合女作家的创作梳理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轨迹。 3.五四新文化思潮对现代女作家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4.试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现代女性文学的局限。 5.查找资料,了解目前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新动态。 第二章时代精神与女性文学革命(1917年——1929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各位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 教学要求:详细把握课堂讲过的每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创新。注意宏观的梳理透视与微观的学习探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女性文学

第三节女性作家群的崛起 一、概述 ●三个支脉: ●1、崛起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如谌容、茹志鹃、宗璞、张洁、戴厚英、张抗抗等); ●2、出现于80年代并一直延伸到90年代以后的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铁凝、迟子建、 池莉、方方等); ●3、主要出现于90年代,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文本实验意识的女性作家(如陈染、林 白、徐小斌、徐坤、海男、卫慧及棉棉等)。 二、活跃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 ●(一)张洁(1937-) ●80年代:《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女性的婚姻、情感问题等。 ●长篇《沉重的翅膀》,改革题材。 ● 90年代:自传性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无字》。 (二)谌容(1936-) ●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 到。 ●1980年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陆文婷。 ●“马列主义老太太”。 (三)茹志鹃(1925-1998) ●当代著名女作家。 ●《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题材:“实事求是”。 ●电影“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 (四)宗璞(1928-)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知识分子题材。含蓄蕴藉。 ●《三生石》 ●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五)戴厚英(1938-1996 ) ●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三部曲:《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 ●闻捷。 (六)张辛欣(1953-) ●中篇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张抗抗(1950-) ●《北极光》等。 ●共同构筑了8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女性世界。 ●双重视角:性别和超性别。 二、跨越80-90年代的女作家 ●(一)王安忆(1954-) ●丰富的创作、多变的风格。 ●80年代初期描写知青生活:《69届初中生》、“雯雯”系列; ●1985年发表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解析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 摘要: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这 30年来, 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概括为:在全球范围, 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日益发挥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 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关键词:中国国际地位重要影响世界发展国际事务国际格局 正文: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 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 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密切关注着中国,也亟待了解中国。 20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嬗变。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当然, 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所创造的奇迹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这 30年来,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摘要:笔者具体应用话语分析技巧进行我国目前广受关注的女性文学思潮迹象评鉴,当中包括既定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话语资源变化形态,争取利用话语权科学争取方式,为后期高潮演变细节衔接奠定深刻适应基础。具体来讲,在本土既定资源和外来女性主义思想双重引导环境下,现如今已经全面步入多元化实践阶段。 关键词:女性文学思潮形态话语权利演变规则前言: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女文学作家不管是在创作数量、内容规范形态上都创造出辉煌成就,就此过渡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定组成单元。毕竟我国不存在类似法国、美国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运动现象,同时不如港台思想文化资源公开信度那般强烈,在这类基础上加以延展,这就需要 中国女性文学思潮将保留何种情感特殊 相关分析人员 加以细致描述验证。经过针对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滋生背景、话语资源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探究,进一步为中国当代女性独立前景绽放提供广阔支撑动力。 一、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论述

有关这类思潮初步衍生阶段主要限定在1981 年时段,尤其经过中国诗歌、小说、散文等固定题材研究领域交接过后,使得长期承受压力的女性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希望借用此类平台将内心一切感受发表完全。其中包括小说家张洁、张辛欣,以及诗人翟永明等都开始获得全面关注成就。其中张洁在其中篇小说 杯”象征性《方舟》(1981)深刻呐喊“为了女人,话语,其间配合寡妇俱乐部女性群体日常生活现象穿插叙述,使得对于当时男权膨胀迹象表达强烈不满。事实上有关上述角色都是经历过离婚痛楚而集结在一起,为了实现自我而相互支持,可最终仍旧无所收获。具体说来,在文学之中深度呈现妇女问题,需要在话语权上散布独立学说效应,可以被定义为现代女性文学思潮的内在支撑动力。自从话语权的觉醒和女性话语建筑过后,大陆女性文学思潮动力源暴涨,这是其在历史内部深度延展的主流原委。经过女性话语在文学体系内部衍生过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核堆子等成为女性意识解放基础适应形态。例如:诗歌体系下的女性主义开始在小说内容中穿插,进一步创设出独立的女主人公形象,然而上一代女性小说内部人物为后续作品布置形式创新提供疏导线索,确保思想信念的强效作用,于是文学便成为一类核心占地,从中演绎出中国妇女在知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病症分析_16_20

者改良传统的方式呼应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五四”之后的文学主流基本上是沿着鲁迅的道路批判封建礼教“吃人”而进行创作,乡土文学不用说,就是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都没有离开这个轨道,他们的作品以批判为主,更适合破坏旧世界。而冰心的富于女性特点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性的文学创作却鲜有继承者。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建设性的女性文学的偏见 与主流文学史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相似,90年代女性文学评论全盛时期,学者们重视的是庐隐、沅君、白薇等“从女儿到女人”的叛逆式的成长过程,重视从丁玲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泯灭来挞伐政治的权威,大力赞扬林白、陈染的“女性身体之歌”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拆解作用。普遍忽视了女性文学写作自冰心开始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问题和新文化的建设性问题。受到女性主义理论刚登陆中国时偏激思潮的影响,这些评论对一些作品过度的女性主义的诠释伤害了女性主义的正常着陆。在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的论著里,她坚持认为,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制约着女人,但也不能完全囚禁女人,女性主义是不排斥建设的。 女性主义文学评论者在这里犯了忽视本国国情的错误,她们不是没有注意到冰心的写作的特点,而是由于冰心的写作不符合西方女性主义,而把冰心当作一个“特例”。孟悦、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一方面认为“冰心是长不大的女儿”,另一方面也承认“但她仍然不失独特,她未曾辜负家庭、文化所给与她的全部恩赐,她把这一份经验全部拿了出来,通过她笔下的母子世界,她的爱的哲学乃至她的女扮男装而成为中国女性生活世上不可多得的原型。这才是冰心作品中潜藏的女性意味。” [10] “中国女性生活原型”,这才是冰心的独特贡献。冰心在《论文学的复古》指出:“新文学不能普遍得国人欢迎,……介绍不得法,像天书,难懂”,“新文学中,……又有几篇是真建设,真向上,真有自己的哲学……我相信除了建设,没有破坏……当抖擞精神,折回原路,来寻找向上的建设的途径。” [11]她所塑造的这些中国女性生活原型,既为中国人所熟悉,又为中国人所喜爱,她们是新式的贤妻良母——开明慈爱体贴入微的“母亲”(《南归》)、识大体顾大局的“我朋友的母亲”(《我朋友的母亲》)、勤劳能干健壮开朗的“张嫂”(《张嫂》)、爱国爱丈夫爱弱小者的“我的学生”(《我的学生》)、用双手托着未来的妇产科大夫L(《我的同班》)……,她们既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又具有新时代所要求的挺拔的灵魂、坚韧的性格和高贵的心灵。哈佛大学东亚系汉学家宇文所安说:“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一定要有新的解读、新的阐释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这个传统就死了。” [12]巴金1994年5月20日给冰心的题字:“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这盏明灯至今仍然亮着,“潜藏着女性的意味”,照出中国女性写作的明亮的前程——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建设性的女性写作。 其实,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冰心创作的建设性特点,却没有继续挖掘下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6877045.html,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 作者:王彤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 摘要:在当代文学思潮中,女性作家在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九 十年代,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也是中国女性写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学识有限,阅读较浅,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男权文化传统的解构、私人欲望身体的写作这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女性文学;思潮;八九十年代 作者简介:王彤(1995.11-),女,河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作为一个女孩子,我更喜欢用飞扬清新的文字和隽永灵气的感悟去书写去讨论一个文学题目,但是面对这个“女性文学思潮”这个词组我不得不让我用理性分析的话语去谈论,这不仅是因为思潮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理性概括的特征,也是因为它所限定的“女性文学”,本身就是一个不能统一而论的概念,在我有限的学习听课和阅读中,我接受到的女性文学,是女性作家去书写女性生活,同时必须充满女性意识,而女性意识是一种以女性视角为基础的对世界和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尤其表现为有自我意识的反抗和对男性话语霸权的解构,并以此确立女性的自我价值。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伴随新时期社会的转型和思想解放运动,加上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广大妇女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女性自觉意识不断高涨,这就会导致以往封建闭塞落后的社会开始向着自由、开放的女性话语新空间转型,使得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就带有性别话语的典型体现,在七十年代末的那个时代政治色彩不是那么强烈了,作家有意开始个性化书写,很多女性作家的作品开始具有了平等意识的召唤,独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品格品质,也同时表现了女性强烈充盈的自我意识。 只读过张洁的部分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她发表于1982 年第2 期《收获》上的《方舟》,其旨在描写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女主人公们开始要捍卫自己的事业了,这是有意识探讨女性问题的作品。然而她们躲开了丈夫,却逃避不了整个社会的看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开课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面向文学学科大学生的选修课程,侧重从宏观的视角梳理“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演变脉络,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等,揭示其发展的规律,研讨思潮演变中的重要作家的创作。旨在使学生把握文艺生产与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强化其文学专业基础,提高其理论思辨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以史家的眼光严谨而系统的分析梳理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乃至流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20世纪文学思潮的运行轨迹做出明晰准确的学理把握。 授课的方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把文学思潮发展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性讲解清楚,辅以适当的课堂研讨,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师生对话和互动,营造活跃的学术气氛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内容丰富、直观且能引发学术思考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艺思潮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重点掌握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关系,避免单一地理解五四时期的文艺思潮。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启蒙主义等概念,掌握五四文艺思潮的主要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关系 4.教学内容 一、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文艺思潮 二、启蒙主义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三、保守主义文艺思潮 四、五四运动的接受 第二章 30年代文艺思潮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观点,了解二者与五四时期文艺思潮的源流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左翼文艺思潮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观点,了解二者与五四时期文艺思潮的源流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左翼文艺思潮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观点,教学难点是左翼文艺思潮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与五四时期文艺思潮的源流关系。 4.教学内容 一、左翼文艺思潮 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三、文艺论争及其影响 第三章 40年代文艺思潮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发表时间:2006-11-16 浏览次数:2268 【标题】“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英文标题】“Female Literature”or“Sexual Literature” JIANG Hong-yan Chinese department of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 【作者】降红艳 【作者简介】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降红艳,女,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英文摘要】The Concepts t hat are related to“female literature”include“woman literature”,“female writing”,“feminist literature”and“female consciousness”.They are interrelated to each other while having their own particular meaning.Now critic s understand“female literature”in a narrow way and cannot cover all objects they criticize.So“sexual literature”should be added besides“female literature”. 【关键词】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Female Literature/Woman Literature/Female Writing/Feminist Literature/Female Consciousness 【正文】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2)05-0083-05 女性文学研究无疑是我国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究竟什么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界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界定。自然,搞文学批评大可不必纠结于理论概念的缠绕之中,很多女性文学评论的写作者就采取了避而不谈的策略,绕开概念的陷阱,只专注于文本本身。但是随着女性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一味的回避显然无法提升文学研究的理论高度。本文也不企望给出一个定义,而是想从对“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的梳理中,提出一些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梳理 妇女文学在新时期较早的女性文学评论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妇女文学”这个词,这个词似乎还出现于“女性文学”之前,始见于对外国

张莉: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

绪言:现代妇女写作的中国式发生 张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女作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代女大学生,是本论文所关注的主角。 女学生与现代妇女写作发生的渊源,只有借助于梳理第一批女作家们的教育史、生活史及写作史,才有可能被充分阐明。为此,我想要借助的是“社会性别”这一历史范畴。只有当研究者进入历史情境,采取“共时”的讲述,“社会性别”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视角,研究也才会具有意义。换言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中国环境下妇女写作的发生”,而不是时下妇女文学研究中通用的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中国妇女写作”。 导论将勾勒出本论文的主旨,并阐释社会性别与女作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的结论是,通过重视社会性别及妇女写作实践,中国妇女写作的独特性将得到呈现,进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写作之间的关系将获得反思。有关现代妇女写作发生的研究,会为我们业已熟知的“女性写作”带来某种修正和调整,进而丰富我们对现代文学发生史的理解。 现代妇女写作发生的历史条件 1898年到1925年,有关妇女的一切价值判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妇女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她们的身体被凝视、讨论、批评,也被试图进行改造,她们从来没有这样地被举国重视。在这之前,中国妇女们普遍都生活在家内,遵从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规则。但是,在1840年后,情况逐渐发生改变――妇女们逐渐被知识分子发现,妇女问题被认为是国家衰弱的原因之一。正是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开启了晚清民初以来有关妇女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变革。 事实上,“妇女问题”经过自晚清以来近百年的使用,早已被常识化、本质化了。妇女为什么会被讲述为问题、如何被讲述是值得关注的,但同时,“妇女作为问题”这个事件本身就值得关注。它提示我们,要求妇女走出家庭,其动机是把妇女作为“问题”看待和解决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使她们放足、进入学堂读书――双足的解放为妇女们生育出健康、强壮的后代提供身体保证,进女校读书则使她们自食其力,以免成为男人的负担,另外,这样的经历也为将来的国民成长提供一位知书识理的母亲。女学生的出现,其实是民族国家运动“福荫”的产物,换言之,借由民族国家的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我国以来,这种女性主义理论就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对我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的改进,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批评方式和理论视角。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接轨,表征着中国当代女性作家对人性的深层探索,表明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本文尝试从女性意识的内涵与理论出发,梳理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女性主义的某些理论来解读作品,深入研究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从而挖掘出女性意识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以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建构女性文学。一、引言。归纳总结学术界关于“女性意识”这一重要命题及与之相关命题的研究成果,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说明对“女性意识”进行研究阐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正文。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第一部分:从女性意识的内涵阐释及理论渊源出发,辨析在女性文学批评里歧义很多经常引起争论的几个文学概念,借鉴当今学者对这些概念的种种理解,本文以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参照物,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具体分析了女性意识的内涵:即对女性经验的强调;女性要求平等自由的政治诉求。通过对异域化女性主义的阐释,分析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轨迹。第二部分:梳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衍变过程。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状况、思想文化背

景以及历史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传统的女性意识;具有现代性质的女权启蒙思潮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内在探寻导致了女性意识的消融;当代女性作家在对男性中心文化霸权的解构中建构女性空间和女性意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为下文对当代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分析做好铺垫。第三部分:阐释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这一部分是论文论述的重点。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深入挖掘出当代女性作家在她们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即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无情消解的围城意识;用批判的眼光对女性自身的弱点进行剖析的自审意识;凸显女性生命本体的性别意识;触及女性生存和精神文化处境的孤独意识;女性挣脱父权文化和男权文化束缚的逃离意识;拯救女性于孤独荒诞的生存困境之中的黑夜意识。第四部分:为了突破以往的文化观念对女性文学的批评方式,更好地建构女性文学,提出迈向“双性和谐”的文学理想境界;与超越自身性别局限的“超性别意识”。女性意识的发展对保持文化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和活力,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深刻揭示了处在男权文化下的两性关系,对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文学形态进行了性别意识的启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涵与审美经验,彻底动摇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但随着文学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女性写作的文化消费倾向日益明显,女 性文本中的私欲放纵、情感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女性身体”沦为欲望的代码,远远超出了理性伦理的界线,从而跌入男权意识和商业主 义合流设置的陷阱,成为满足庸俗大众趣味的低级读物。女性意识的

13 1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演变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其一,它可以在现实基础上适当虚构,但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现实生活,这是现实主义的基础。其二,现实主义应该具有高度的艺术形象性,它包括宏观的艺术形象与微观的艺术形象,即广为人知的典型化理论。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要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现实主义的深化和恢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90年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21世纪的“新写实主义文学”。 ?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现实主义创作的特点: ?1、从“乡土”转向都市 ?2、网络媒介拓展了现实主义文学空间 ?博客 ?新写实文学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有新变化,隐私文学、猎奇文学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组成部分。隐私文学涉及婚外恋、第三者、毒品等敏感话题,往往痴迷于自传性或半自传性书写,侧重表现与女性身体和性相关的种种体验,毫无保留地展示女性和男性的隐私。如安顿的《绝对隐私》、棉棉的《盐酸情人》、九丹的《乌鸦》等。 ?市井猎奇文学内容涉及娱乐、美容、时装、汽车、科技、生命、星球等,侧重于探索奥秘、追踪谜案,尤其是灵异空间、人类奥秘等。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一)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 ?儒家重视仁爱,墨家强调兼爱,基督教宣传博爱,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吸取了这些营养,同情弱小者,热爱整个人类,表现人的本质,探寻人的发展道路;重视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既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又探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复杂关系;淡化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重视人类的一些共性;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的价值与品格,突出人道主义精神。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阶段 ?朦胧诗阶段 ?人的价值阶段(永恒的、超阶级的人性)(《女俘》、《如意》、《爱,是不能忘记的》、《迷人的海》、知青小说) ?对当代人问题探讨的小说:《内奸》、《月食》、《小贩世家》、《美食家》、《芙蓉镇》?大体分为几类:1)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注、对于婚恋情感主题的开掘、对被贬抑了多年的人的价值的称颂、对人的低位的思考。《小贩世家》?2)对婚恋主题的开掘 ?《绿化树》3)对贬抑多年的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的思考。《芙蓉镇》 ?3、寻根文学阶段 ?4、乡土文学阶段 ?高晓声、张一弓、路遥、汪曾祺、刘绍棠、古华、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 ?前三个阶段强调人的个体,注重表现个人的地位与品格。乡土小说阶段强调的是人的群体特征与本性的探讨,展示人群的集体无意识,寻找人类的生存之道与发展之道。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与表现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之我见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6-11-11T10:02:19.903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8月第15期作者:张飞[导读] 进入新时期以来,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增长,建筑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而得到了极大程度地发展。 北京方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00080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增长,建筑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而得到了极大程度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随着人们对建筑物美观、科技含量以及节能环保等要求也不断增加,而这就对使用设计理念较为陈旧落后的建筑设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工作实践经验,首先对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体现展开概述,随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创新理念进行分析,力图在切实有效提升现代建筑设计水平情况下确保建筑得以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现代建筑;建筑设计;设计创新;创新理念前言 结合实践来看,对建筑而言,建筑设计不但直接决定着其外观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同时更会对建筑使用功能完善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建筑使用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居住即可,同时更在节能环保、科技含量等方面要求日益增多,而这一系列的变化显然难以利用传统建筑设计方法来实现,因此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现代建筑设计创新体现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实践来看,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建筑形态创新 近几年,我国建筑学术界逐步开始对建筑形态的研究予以重视。建筑形态创新指的是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打破传统建筑结构的限制,通过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与手段来形成更优秀的、与以往不同的建筑形态。建筑形态创新是能够通过触觉感受或是视觉观察到的有形事物与现象,能够将建筑设计作品创新的外在现象展现出来。通常情况下,建筑形态可分为空间形态与实体形态两种表现形式。其中建筑实体形态创新包括了实体态势、形态创新。除此之外,对建筑形态创新造成影响的还包括光线、方位、时空、数量以及动静等方面因素。在进行建筑形态创新时应注重自然元素的引用,强调以人为本。 2. 建筑功能创新 建筑功能这一概念较为复杂,其涵括了经济、技术等实用性因素,而且还包括了美学、心理、精神以及情感方面的因素。建筑功能可以说对整体建筑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能够较为持久的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建筑功能将会更为复杂,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积极采用新的手法与方式来对建筑功能进行创新,从而让建筑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 3. 建筑技术创新 建筑技术创新主要指的是在建设以及使用建筑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方法、手段的一系列活动和结果。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建筑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大。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技术的创新来打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作品,没有一个建筑作品可以脱离建筑技术而单独存在的。总的来说,建筑技术的创新是建筑功能以及形态创新的重要基础,其对建筑设计的趋向以及走势起着重要影响,需要引起广大设计人员的重视。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之我见 要想实现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笔者认为广大设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现代建筑设计应紧紧围绕于城市发展 结合实践来看,现代建筑作为城市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外部环境及发展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设计,譬如建筑外形要与城市发展情况相适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建筑良好地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水平,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实现中应当要紧紧围绕于城市发展这一主线。对此,广大设计人员在开展现代建筑设计工作前要对建筑周边环境、城市发展情况进行掌握,随后将建筑形态设计与所掌握情况充分融合,从而使得所设计现代建筑得以贴合城市发展主线,如此一来既有助于创造出于城市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形象,又能在确保所设计建筑在尊重认同城市文脉前提下保障其巨大作用地发挥。 2. 现代建筑设计要体现出良好的人文精神 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形象而逐渐成为当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在反映着人们对于美的认知,这就要求建筑设计的艺术形象要突出较为强烈的视觉表现及冲击力效果,如此一来方能达到引起人们共鸣之目的。对此,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这就需要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出良好的人为精神。现代建筑的人文精神不但体现了人们对于城市与建筑的美好寄托,同时也蕴含着他们认同和归属感的美学意向。因而,广大设计人员在开展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将城市所具有的良好人文精神体现出来,如此一来才能在增强所设计建筑人们情感认同基础上确保其巨大作用地发挥。 3. 现代建筑设计生态环保理念地体现 生态建筑主要是基于单体建筑、生态学原理设计、建设以及管理的建筑,自己周围环境体系构建而成。其中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建设、管理以及围护过程中,以实现人文、自然以及经济三者间的生态和谐。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当前我国建筑也正逐步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方向迈进。生态建筑其不单单局限于建筑物自身,并且还会对整体生态环境相关联。除此之外。其还涉及到新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以及新材料应用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但要确保建筑选址符合相关规定要求,而且还应当尽可能减少能耗,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一般情况下,现代生态建筑设计通常采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就当前来看,重视使用节能资源,重视对生态建筑的设计与使用已成为了现代化建筑的重要理念。 4. 现代建筑设计智能化地体现 现代建筑智能化即将建筑艺术与多媒体通信技术、智能型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起来。不仅如此,还可采用自动化监控设备来优化组合建筑情况、信息资源以及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情况,让设计出来的建筑不但能够满足信息社会的需求,而且还能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便利、灵活、高效以及舒适的建筑空间,从而让用户感觉到物有所值。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居住、办公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而智能化建筑设计则能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智能化建筑中,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方式以及办公条件,并能移动调节建筑中的湿度、温度以及照明度。除此之外,还能够有效利用自然界中的大气、光、热来对室内环境进行调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并打造出智能化、人性化的生活、工作环境。

新时期女性文学思潮述定稿

新时期女性文学思潮述评 摘要: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时代的不同也决定了思潮演变的不同,女性文学思潮也遵循着这一规律。由于各种原因,80年代及以后才出现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本文就新时期女性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具体表现以及影响作了分析与述评。 关键词:新时期女性思潮阶段影响 引言: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随着封建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结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说教成为桎梏妇女的精神枷锁,妇女完全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一切正当的权利,这也使得中国女性在文学创作方面受到极大的束缚。而随着中国封建体制的瓦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文学创作方面,中国女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女性文学思潮。 一、什么是新时期女性文学思潮 作为在漫长的时代中通常被历史遮蔽的潜流,女性文学是在对文化中男权意识的揭露中凸显出来上的。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对已有的审美标准(男性中心)进行批判来影响读者,以期改变过去文学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争取建立一种全新的包容两种性别的文化经验,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一个文本是不是属于女性文学,主要看它是否和与男权意识相对的女性意识相联系。通常谈女性写作时,指的是女性与她们创作的作品,虽然女性写作未必一定就是女性主义写作。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不仅是一种创作思潮,也是一种理论思潮。8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它开始影响甚至摧毁了中国女性注意文学评教与创作。90年代以后,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开始与个人化写作结合起来,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新时期女性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八九十年代之交,欧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大陆,女性写作也在这一时期渐为人们所认知,女性生命本体的自觉和冲动开始暗合了女性文学主义的文学素质。 2、随着社会的发展,伴着多元化时期的到来,各种文学创作层出不穷。文化上百花齐放的方针的制定,更是为女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社会保障。 (二)女性自身的原因 1、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女性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2、来自历史、社会各方面的长期压迫使女性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解放与发展。 三、新时期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历程 新时期女性作家受传统文化思维的拘囿,她们最初的女性意识表现为理想爱情。这种理想爱情现实上表现为理想男性,男性寄托是女性意识的外化表现。随

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现代分析_孔寒冰

[收稿日期] 1998-10-25 [作者简介] 孔寒冰(1965-),女,山东人,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馆员,主要从事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研究。 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现代分析 孔寒冰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高等教育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特殊经历而又备受争议的女性作家。本文主要从苏青作品的视野、 题材、观点、心理、语言等方面,分析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特点,并探讨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成因及价值。 关键词 苏青;都市女性文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1999)03-0039-06 The Modern Analysis on Su Qing s Urban Feminine Literature KONG Hanb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Zhe j iang U ni 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 Abstract:In the Chi nese Modern Li terary History,Su Qing was a female wri ter who had many unus ual experiences,and who once enjoyed flash-in-the-pan popular acclaim but was widely dis puted in most cases.Based on Su Qing s ori ginal works,the follo w ing article sets out to analyze her urban feminin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isi on,s ubject matter,vie wpoint,mentality,lan guage style etc,and probes into the caus e of i ts formation and values,with pai ns taki ng effort and highl y detached attitude. Key words:Su Qi ng;Urban Fe mini ne Literature;Analysis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苏青是一位最有争议的作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本文力图以文为凭,客观公正地分析苏青的文学作品,肯定苏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特殊阶段、特殊层面的特殊地位,并探讨其原因和局限,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一、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特点 苏青的人生之旅是曲折、坎坷甚至是悲惨的,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品质:她才情兼具,个性鲜明、大胆、正直、坦诚;她思想敏锐不保守,有时略有偏激;她无明显的政治主张和信仰;她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热情;她为人豪放、直爽。苏青的人格品质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抒发。 苏青的作品与五四以来典型的女子文学有很大的不同。把苏青的作品与冰心、庐隐、丁玲、萧红等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冰心、丁玲等人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中挣脱出来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崇尚爱情至上,或追求婚姻自主,或投入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之中,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妇女呼声。而苏青所写的只是妇女生活领域中很窄的一部分,偏重于生活中的琐事和杂事,是那种 说起来却不得闲,天天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的 (见 苏青文集 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以下所引该书均据此版本,只注页码)小女人生活。在 第29卷第3期 1999年6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 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29,No.3J un.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