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言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然而,在言语交际中,不同人存在着不同的交际风格和交际方式,因此我们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和准则,使得交际过程更加顺畅、友好、有效。
这些规则和准则,便是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它们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可以提高沟通的质量,充分释放各种调节、协调、解决问题和促进合作的作用。
下面就分别谈谈它们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
一、合作原则的运用合作原则是信息交际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沟通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必须保持合作、互利和友好的态度,以实现问题的解决与交流的顺畅。
1.在交往中保持积极的合作态度。
在交际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互相尊重对方的观点、表达以及建议,尽量避免争论和争吵,在交流中诚实、开诚布公,这样才能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并且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2.表达清晰,简明扼要,不让交流失去方向。
在言语交际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清晰、简明扼要地传达给对方,不让交流失去方向和内容,顺畅地将思想和观点传递给对方。
3.在交流中尽量避免冲动和过激的情绪。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因为对方的言语或行为而产生不满和愤怒,如果这时过于冲动和情绪化,不仅会影响沟通的质量,还可能会引发争吵和不必要的纷争,因此我们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以确保交流的顺畅和有效。
二、礼貌原则的运用礼貌原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时,要尽可能地减少对方的不适感和冲突。
其核心是尊重对方,我们在交际中要注重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尊重对方的权利,关心对方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1.用礼貌称呼对方。
在交际中,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称呼,称呼对方时尽量使用对方习惯的、有尊重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先生/夫人等,以表达我们对对方的尊重。
2.用抒情语言表达对方的情感体验。
在交际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抒情语言,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理解,令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产生互动和交流的动力。
规范——社会语用的基本原则

规规——规规规规规规规规规
社会语用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语言的规范和规则。
规范——社会语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条:
1.尊重原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不违反他人的尊严。
2.合法性原则: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违反法律法规。
3.公正原则:公平对待他人,不偏袒任何一方。
4.真实原则:使用真实的语言,不使用虚假、误导性的语
言。
5.关心原则: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回应他人的需求。
6.协商原则:遵守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协商结果。
7.可接受原则:使用可接受的语言,不使用不可接受的语
言。
8.交流效率原则: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保证交流
效率。
社会语用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准则,能够保证交流的顺畅和和谐。
遵守这些原则,可以使社会交往更加有序、和谐,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语用学第五六章言语交际的得体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和指示词语

• 2.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 • 同一个词语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个非指示性词语 使用,分两种: • 照应用法: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一个词语所指是同一 对象。例8、9 • 非照应用法:例10
第六章 指示词语
• • • • 教学内容: 1.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 2.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 3.指示词语的分类
第一节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
• s39 • 1.指示词语是语用学最早选定的研究对象(语言哲学 家巴尔-希勒尔1954年认定) • 指示词语: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 的指示词或指示句。如: • 通知中的落款:即日(哪一日?) • 食品包装上:当日产品,保证新鲜。
• • • •
B.汉语动态指示 使用助词:“了、着、过” 时间副词:“已经、将、将要、正、正在、在” 助动词:要
• (2)参照点s45 • 时间是个抽象概念,人们只能人为的选中一些参照点 作为计算时间的依据。如 • 公元纪年(耶稣诞生作为计算起点) • 皇帝年号纪年(君王即位为参照点)
• (3)编码时间和接收时间 • 编码时间CT:指说话人将其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语言 编码的时间。 • 接收时间RT:指听话人收到说话人所发出的信息的时 间。S45例18、19
• (2)情趣性:是一种谐美情趣,它充溢着轻松、愉
快、戏谑、嘲弄,伴随着笑的浓烈情趣。,幽默的笑 是谐美的,多彩的。 • (3)适切性:幽默必须适切语境,更要巧妙地利用语 境。
• (二)创造和理解幽默的六条次准则 • (1)岔断次准则,话语语义的逻辑发展突然中断,结 局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造成一种顿悟式的笑。 • 主要表达方式: • 1)衬跌 • 2)顿跌 • 3)歇后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六章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教学要求与目的:了解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了解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区分蕴含义和预设义;了解“言有所为”、直接和间接的言语行为第一节语用概说一、什么是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语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性质。
1、情境性:语言的实际运用是要讲求交际效果,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话语的表现风格不同,要切合语境,表达得体2、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3、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二、语用研究的范围语用学是一门对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句法学、语义学、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使用语言的环境,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第二节语境和语句的意义一、语境的类型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语境大致分为两类: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1)言内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是狭义语境(2)言外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是广义语境二、语境和语句意义1、言内语境的作用: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2、言外语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解释词语的非义项和句子的非命题,解释特殊词义和句子,解释不但超过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三、语境和词语所指1、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1)指示词语:主要是指示词语的所指问题,是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2)指示意义: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指示意义都要借助语境来确定2、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区分名词指称中的“有指”和“无指”。
“有指”就是名词有指称性,“无指”就是名词没有指称性第三节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1、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包括“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2、礼貌原则:是人类交际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与人会话必须遵守的准则;要做到“得体和慷慨”“赞誉和谦逊”“一致和同情”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1、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2、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说是在语句背后还暗含其他意义甲:我这副山水图怎么样/乙:嗯:装裱的不错三、蕴含义和预设义1、蕴含义:句子的基本信息中包含的上位义或整体义,具体分为“衍推义”和“隐含义”两种2、预设义:不在句子断言的范围之内,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第四节言语行为一、言有所为用语句做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做“建议、劝告、请求、命令”这一些事,通过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的行为就是言语行为二、言内、言外、言后1、言内:言内行为是一种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通过语音、语汇、语法的等语言形式和手段来传递信息2、言外:言外行为是说话人用某种语言的语音形式说出了这句话,就完成了述事这一行为3、言后:言后是指说话带来的效果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1、直接言语行为:用字面意义来实现交际如:我们把空调关了好吗?2、间接言语行为:委婉暗示自己的交际信息如:今天有点冷。
礼貌原则

语用的礼貌原则人们用言语交际,其实就是传递信息来影响受话人,实现双方的互动,以达到自己言语的目的。
在交际过程中,除了合作原则以外,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在言语行为中渗透尊重对方、保护对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是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这就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社会礼貌规范。
礼貌原则也是对合作原则的完善和补充。
这些社会礼貌规范就是礼貌原则的内容。
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
1、得体准则得体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符合共同的习惯和心理,不要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例1:在饭店里吃饭。
服务员:——溜肝尖来啦!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
嗯,这是健康的猪肝。
如果这猪得了肝炎或肝硬化,颜色就不这样了。
例2:服务员:——口条来了!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
嗯,这就是猪舌头。
你看,这上边的点点,就是乳突,专门分泌唾液的。
唾液你们知道吗?就是哈啦子。
上面两个例子的说法都很不得体。
2、慷慨准则慷慨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利己的信息,尽量让对方从掩护行为和话语信息中获得有益的信息。
例1:奥地利电影《希西公主》中,希西公主的公爹——老国王处处跟别人“打岔”,一问三不知。
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太棒啦!”。
大家都以为他耳朵不灵。
实际上他是:“听喜欢的话就不聋,听讨厌的话就聋。
”能够做到听了讨厌的话像是没听见一样,这的确是极端的“慷慨大方”。
试想,和这样的人交流,一般不会有什么尴尬和不快。
3、赞誉准则赞誉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避免贬低对方、而应当多赞誉对方。
否则,就会导致交流失败。
例1:有次某影视摄制组到一所大学与高校学生交流、座谈。
剧组人员没有按时到会,千余名大学生等了一个多小时。
会议即将结束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责问:——你们是否觉得我们的时间不值钱?某演员回答道:——我觉得这位同学有点像《有话好好说》里的张秋生,把小事夸大了。
又说:——我还觉得你像记者,记者就是这样,喜欢猜测,猜测别人心里想什么。
第六章 语用学6-1

三、语用学
(一)什么语用学
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何得体地、有效地运用 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包括如何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准确地
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如何产生最好的交际效果。
(二)语用学的兴起
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语用学概念。 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J. R. Searle)先后提出“言语行为”的理论。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 Paul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的理论。随后,英国语言 哲学家杰弗里· 利奇又提出“礼貌原则”理论。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创刊发行,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 科的确立。 1986年在比利时成立国际语用学学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语用学理论方法逐渐引入国内并日益受到重视。 2003年成立“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
交际目的指说话人通过说话要达到的目的,如告知、询问、请求、感谢、道歉、问
候等。说话都是有目的的,即使是寒暄,也是为了修好。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 思” 。
交际方式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交际形式和交际模式,如口头/书面交际,对话/独 白模式等,另一种含义是指表达方式,如是采用直接了当的方式还是含蓄委婉的方
(三)语境的功能
语境的功能指语境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语境制约着话语表达 。 根据交际的目的来确定说话的大致内容。 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场合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根据交际的条件确定交际形式。
论言语交际的恰当原则

论言语交际的恰当原则言语交际的恰当原则是指在交流过程中,参与者需遵守一些基本规则和原则,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下面将探讨一些重要的恰当原则。
首先,言语交际的恰当原则之一是尊重。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和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感受和想法,不加以歧视或侮辱。
在交流中,我们应该给予对方足够的表达空间和注意力,不打断或干扰对方的发言,尽量理解和接受他们的观点。
其次,恰当的言语交际需要倾听和理解。
倾听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和态度,对有效的交流至关重要。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对方足够的倾听时间,试图真正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感受。
不仅要关注对方言语的表面含义,还要关注其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同时,我们也要展示出理解和共情的姿态,以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沟通的基础。
第三,准确和清晰地表达是言语交际的重要原则之一、为了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我们应该尽量使用简洁、准确、清晰的语言。
避免使用模糊的措辞或引起误解的表述。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语速和音量的控制,确保我们的发言清晰可懂,并与对方保持良好的语言交流。
第四,言语交际的恰当原则还包括自我表达和自我调节。
自我表达是指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需求。
在交流中,我们应该勇于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退缩或回避。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根据情境和对方的需求,适度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态度。
这需要我们灵活应对不同情况,与他人建立积极和融洽的关系。
最后,恰当的言语交际还需要关注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因素如面部表情、姿势、眼神接触等也可以传递信息和意图。
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和理解这些非语言信号,以更好地理解交流对象的真实意图和感受。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非语言表达,确保它与我们的言语表达一致。
总结起来,言语交际的恰当原则包括尊重、倾听和理解、准确和清晰地表达、自我表达和自我调节,以及关注非语言因素。
遵循这些原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互动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社交语言的基本原则

社交语言的基本原则社交语言是人们在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交交流中,使用适当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
下面是社交语言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尊重对方。
在社交交流中,尊重对方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观点、感受和意见,不论我们是否同意。
我们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应该贬低或嘲笑他人。
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和互动。
第二,用友善的语言。
友善的语言是社交交流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应该用友善、亲切的语言来与他人交流,这样能够让对方感到舒适和受尊重。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这样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三,避免冒犯性语言。
在社交交流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语言。
冒犯性语言会伤害他人的感情,破坏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避免使用侮辱性的词语或使用带有攻击性的语言。
相反,我们应该用温和、体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倾听对方。
在社交交流中,倾听对方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我们应该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应该注意听取对方的观点,并积极回应。
倾听对方有助于增进我们之间的理解和友好。
第五,适应不同的交流场景。
在社交交流中,我们应该适应不同的交流场景,使用适当的语言。
例如,在正式场合,我们应该使用正式的语言,注意礼貌和严肃。
而在非正式场合,我们可以使用更为随意的语言,增加亲近感和轻松氛围。
第六,尽量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的语言。
在社交交流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的语言。
模糊的语言容易引发误解和歧义,降低沟通效果。
相反,我们应该使用明确、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第七,尊重文化差异。
在社交交流中,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和交流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适应这些差异。
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冒犯或歧视性的语言,尊重并包容不同的文化观点和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 ——以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含糊为例 摘 要:言语交际中,为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应遵循语用原则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含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选择语言、作出顺应的元语用意识。这种现象产生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之中,又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发展而继续进行,影响着交际的效果。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语用含糊的成因、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其对于人们日常会话和语用学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言语交际 , 语用含糊 一、引言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无论说话者是否有意为之,语用含糊现象都是十分普遍的。何自然认为,“语用含糊”应当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角度去分析才有意义,主要是指语言的不确定性①;俞东明将这一概念定义为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不确定、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力的这类现象。②Verschueren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
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顺应主要体现在说话人受自身元语用意识的支配,根据语境对语言结构作出选择的动态交际过程。语言的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包括语言形式和语用功效的选择,二者相互作用。“语用含糊”可以理解为说话者顺应会话环境所作出的一种策略选择,但也不排除由于说话人自身生理及认知上的原因违反关联准则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因为刻意和随意只是交际中元语用意识作用程度的区别,而不是明显的类别。本文对不同意识程度的“语用含糊”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动态言语交际活动中“语用含糊”的成因、具体的表现层面。 二、语用含糊的成因 不同意识作用程度的含糊使用现象,可以分为积极的语用含糊和消极的语用含糊。积极的语用含糊指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了顺应具体的语境因素,对语言进行有意识操控的一种策略;而消极的语用含糊则是指由于说话人自身的生理和认知局限以及语言表达的随意性,所造成的词不达意或言过其实等语用模糊现象。虽然在此二者中人们主观意识的作用程度不同,但都是基于语内或语外的原因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 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大部分事物是模糊的——有些只是稍微模糊,有些则是显著模糊。何自然认为,在日常交际中,除了很少一部分言谈可以要求按原意理解之外,日常会话里大部分的言谈是比较随意的。造成语用含糊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可分为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两个方面;而造成这一现象也不是说话人单方面的原因,而是交际双方动态作用的结果。言语交际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语境需要和交际意图对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不同方面的调整,进而作出选择。这种行为意识发生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亦存在于语言使用这一层面,Verschueren称之为元语用意识。语用含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既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又与交际者元语用意识的作用程度密切相关。语用含糊的原因主要有: (一)语音方面 是指说话人为了达到他所期望的特殊交际意图,故意放弃精确的语言表达手段,而选择了另外一种较间接和含糊的语言手段,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在与交际双方自身相关的多种因素相互调和下产生的,比如性别、文化修养、双方的亲密程度等因素。 (二)语义方面 主要是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意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根据张乔的观点,可分为词汇概念层和句法层两个方面③。 (三)语用方面 1.主观故意导致的模糊性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有时精确的语言往往达不到说话人所期望的交际目的,因此就故意把语言模糊化,以便达到原有的真正目的。 2.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客观世界中许多事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本身就存在着模糊的边缘和交叉。有时,交际双方并没有主观模糊之义,但却经常出现对意义表达和理解上的偏差,使语言出现模糊性。 (四)会话含义或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模糊 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真实语用意义不吻合,说话人没有清楚直白地说出其真实意图,而只给听话人提供一些推理的线索,推理的过程则由听话人根据自身的认识状态去完成。 (五)语境制约的缺失引起的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必须与具体语境相适应,这是因为人们的语言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的,因此人们使用语用模糊时必然会受到语境的制约。 三、语用含糊的具体表现层面 语用含糊根据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话语要避免晦涩; 避免歧义。语义模糊会影响表达效果,所以,说话要力求准确,不能太含糊,以免造成误解。可是,语言的模糊性在整体上并不影响交际,日常交际中也不需要处处使用含义准确的词语。有时直截了当的话反而会带来消极作用,模糊的表达却能起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掌握恰当的含糊。 社会心理语言学的动机理论提出动机在驱动和指导人类社会行为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发特定语用含糊行为的自我意 识也必定 是由一 定动机驱 动的。王德春等( 1995) 把动机理论分为三种: 需要满足论﹑理性决策论和社会交换论④。需要满足理论认为个体是为着满足某些需要而发生行为的, 会话中语用含糊的有意使用是由特定语境下的特定交际目的驱动的。理性决策理论认为人们是用理性的方式做出最佳选择,选择前首先计算出各种代价和收益。因此, 对语用含糊的有意运用也是由交际者的理性驱动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 追求更大的利益成为交际者使用语用含糊的动机, 例如照顾正面面子等。 1.追求清楚 在日常交际中,“ 清楚”的意义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追求的目标。Slobin(1975) 提出的“清楚原则”指出交际中应该避免含糊。然而, 精确性依靠含糊性, 一定的精确性中必然存在含糊性( 何自然, 2003: 169)⑤。在大多数时候, 会话参与者使用含糊正是在他们“追求清楚”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的, 使用含糊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清楚”; 这种“清楚”不是指精确的语言, 而是指准确无误的表达效果。因此, “追求清楚”正是一种“需要满足”动机。 2.实施省力 所谓的“ 省力”是对交际双方而言的, 姜望琪( 2005)⑥ 提到“省力原则”最早是由美国学者George King sley Zipf 于 1949年正式提出的。“省力原则”被运用到语言学领域中, 包括“说话人经济原则” 和“听话人经济原则”, 语言行为要有效的进行, 必须在两股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所谓的“ 经济”只是一个平均量。在日常交际中, 人们常常需要“实施省力”。根据上面提到的动机理论,“实施省力”是一种“理性决策”动机, 语用含糊是会话参与者达到“实施省力”的最佳途径。 3.维护面子 在日常交际中, 人们都尽力表现出礼貌。“礼貌”的基本前提就是所有人都关注“维护面子”。“面子” 这一观点最早由 Goffman( 1959)提出, 指的是一个人所希望获得的公共形象。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维护面子”是驱动语用含糊元语用意识的又一重要因素。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 交际者在会话中会尽量扩大自己的“收益”, 而与此同时减少自己付出的“代价”, 语用含糊可以帮助参与者维护自己的面子。 通过对语用含糊元语用意识的探讨, 我们进一步证明了元语用意识的普遍性。另外, 根据社会心理语言学, 言语交际中引导交际者发出语用含糊的元语用意识是由各种动机驱动的, 而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是“追求清楚”、“实施省力” 和“维护面子” 。简而言之, 语用含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人们的会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用含糊是人们在一定交际意图下,顺应语境对语言做出的选择,含糊语言在不同语用层面的表现和特点使其具备了特殊的交际功能。言语缓和、礼貌得体,有助于营造融洽的交际氛围;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接受者理解的信息,从而提高表达的效率;巧妙地使用语言模糊,还可以扭转话语权,摆脱困境,显示发话人的幽默和智慧。模糊语言不仅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能表达模糊概念,有时也能表达精确概念。语用含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存在说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有不确定性,而话语意义的协调又需要借助具体的语境来实现。准确地运用语用模糊也是一种交际策略,可以提高交际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同时也使听话人能确切地了解说话人的意图,从而成功地实现言语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不仅需要语言的精确性,而且需要语言的模糊性,有时只有模糊的语言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含糊语言作为语言整体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顺应语境、做出选择的一部分,并在言语交际中具有较强的语用意义。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语用含糊违背了会话过程中的一些交际原则,但以更有效的方式投射出了语言所“暗含”的意义,使语言灵活生动,会话活动也因此更加耐人寻味;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对各个层面的语用含糊形式的掌握有助于发话人采取积极的语用含糊策略,操控言语行为,使会话过程顺利进行,避免交际失败。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是否恰当得体。因此,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语用含糊做各个维度的探析有助于为言语交际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对语用学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对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一个框架性的考察,具体到不同语言层面的语用模糊现象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① 何自然. 再论语用含糊[ J] . 外国语, 2000, ( 1)
② 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