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史论文

俄罗斯文学史论文
俄罗斯文学史论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

《俄罗斯文学史》论文

机械学院

工业设计

何青

200920110006

《俄罗斯文学史》浅谈

———俄罗斯文学史课有感

(其实今年我的选修课是想选西方电影欣赏的,想上些轻轻松松自己又很感兴趣的课,呵呵。天不遂人愿我被踢了出来。于是就在心情还没有平复的时候又选了这门课。说的好像很勉强,其实我还蛮喜欢文学的,小时候的梦想之一就有做一名作家。可到了现在我也是文学的门外汉,自己的无知说来都可笑,我从来没觉得俄罗斯的文学能有这样高的成就,这都是些题外话啦。)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她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俄罗斯充满悲壮的、喜剧的和光荣的历史。俄罗斯的文坛上,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伊万布宁、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迫于苏联政府的压力而拒绝接受)、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和约瑟夫布洛兹基。

古代俄罗斯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民间口头创作。勇士歌、童话、歌谣、谚语等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期望,是书面文学的重要源泉。俄罗斯古代文学发轫于基辅罗斯988年定基督教为国教后的10世纪与11世纪之交。自此直到17世纪初,俄罗斯外患内乱不断,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些作品,多为融宗教、历史于一体之作。只有12世纪末佚名作者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史诗般雄浑生动的文笔叙述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大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及最后回国的经历,贯穿团结御侮的思想,在内容和技巧上堪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媲美。

从17世纪中叶开始俄罗斯文学渐渐丰富起来。司祭长阿瓦库姆的《行传》和宫廷诗人西密翁·波洛茨基的创作,显示了宗教文学的新发展。还出现了《戈列-兹洛恰斯基传奇》、《萨瓦·格鲁岑传奇》和《弗罗尔·斯科别耶夫传奇》,及《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鲈的故事》等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民主倾向的世俗传奇故事作品。到了18世纪,以沙皇彼得一世的社会改革为契机,反对守旧和愚昧、宣传开明君主和启蒙思想的古典主义占了俄罗斯文学的主导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学家兼诗人罗蒙诺索夫、悲剧作家苏马罗科夫、讽刺杂志的编辑出版家诺维科夫、在颂诗中包含讽喻的宫廷诗人杰尔查文以及著名讽刺剧《纨礌少年》的作者冯维辛等。18世纪末更有贵族作家卡拉姆津和革命家拉季舍夫,他们打破古典主义美学禁忌,将卑贱者的形象引入文学。前者的小说描写普通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后者以自己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记”表现农民的苦难和愤慨。他们的格调大不相同,却均以渲染主人公哀婉的内心感受为特点,标志着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兴起。

19世纪的俄国文学史必将成为俄罗斯文学篇章的最高音。列宁说:“俄国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与曾给该运动以深刻影响的俄国社会的三个主要阶段是相适应的,这三个主要阶段就是:(1)贵族时期,大约从1825年到1861年;(2)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大致上从1861年到1895年;(3)无产阶级时期,从1895年到现在。”这段话也是十九世纪俄国历史和文学史

分期的依据,即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和衰落的三个时期。

贵族革命时期

农奴制的残酷;十八世纪讽刺作家拉季谢夫对现实的批判,感伤主义在心理描写方面的成就,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中反压迫求理想的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助力。19世纪二三十年代,克雷洛夫的寓言,格里鲍耶多夫的戏剧,普希金的后期作品,已初步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尤以普希金在多方面的成就而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莱蒙托夫和果戈理在三十年代亦由浪漫主义转向批判现实主义。

平民知识分子时期

农奴制改革之前资产阶级自由派与革命民主主义派之间“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之间的斗争。自由派赞美改革,民主派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各派都通过文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创作空前活跃。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五六十年代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和作品有:

屠格涅夫《前夜》(1860)《父与子》(1862)《猎人笔记》(1847-1852)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1866 )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1863-1869)

奥斯特罗夫斯基《大雷雨》(1860)

涅克拉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3-1877)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人公渐由多余人而转向新人,新人即平民知识分子。新人的特点有:出身平民,热爱科学,唯物务实,勇于实践,品德高尚。

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揭露了封建专制家庭对儿媳卡杰琳娜的迫害,表现了她的反抗。杜勃罗留波夫称她的反抗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安娜·卡列尼娜》对迫害安娜的贵族上流社会的控诉,《复活》对整个俄国专制社会的控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衰落阶段

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科

此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仍是批判旧俄国,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和沙皇政府的残暴。1905年革命后,批判现实主义阵营的分化公开化。安德烈耶夫倒向反动阵营,同颓废派合流;库普林倾向于自然主义;绥拉菲莫维奇转向无产阶级;阿托尔斯泰仍站在民主主义立场。

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解放运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与十九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比,俄国文学后来居上,不仅在作家和作品的数量上超过了西欧,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体裁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而使俄国文学走在了欧洲的前列。正如高尔基所说:“度比较一下西方文学史和俄国文学史,就可以得出这个不可动摇的结论: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普希金的诗歌,都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一流的位置。另外还有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戏剧,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都充分反映出俄国文学的成就与特色。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形象系列化的倾向,不同的作家共同努力塑造了“多余人”形象,“新人”形象和“小人物”形象等系列化的形象,形象了俄国文学独具特色的人物画廊。其中,“多余人”的形象系列最为完整,最为典型,艺术成就也最高。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奥涅金,其后有比乔林,别里托夫,罗亭,拉夫列茨基,奥勃洛莫夫,而奥勃洛莫夫是最后一个多余人。19世纪的俄国文学还具有

浓厚的宗教色彩与精神探索性俄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多属于探索型的人物,他们往往似肩负着十字架的圣徒,怀着深深的责任感和负罪感,在精神领域艰难地跋涉。或致力于探索俄国社会的出路,或探索人的精神归宿,表现出颇具宗教意味的虔诚性。

俄罗斯的文学史不仅仅是是文学的历史,我觉得俄罗斯文学史更像是俄罗斯发展的写照,在动荡的年代文学不仅仅是文人笔下的文字,它们更是革命者手中的武器,是这样的武器捍卫着最底层人民的利益,是这样的武器吓破了俄国沙皇的胆。伟大的俄罗斯文人他们不惧流放和生活的艰苦,他们是勇士,真正的勇士,我的耳边仿佛听见俄罗斯人们世代传承的勇士歌倾泻而出......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 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萨义德认为东方

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5选3. 1、请列出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流派的中英文名称,代表人物,至少10个。 答:略。 2、简述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答:弗洛伊德曾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3.简述索绪尔在语言学中的贡献。 答: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以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在语言学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在传统对语言进行历时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时性研究,即研究语言当前的内在规则和系统。2)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认为言语(parole)是实际的言说行动,而语言(langue)是符号系统,也就是使具体语言行为成为可能的总体结构和一般规则。语言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3)提出符合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能指”是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是符号的概念。 4.简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答: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966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结构主义研讨会上,作了一次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 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俄罗斯于()取消农奴制,大大促进了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 A. 1855 B. 1861 C. 1867 2 【单选题】(20分) 19世纪10-20年代,以历史学家、作家()为代表的语言改革派,主张废除俄语中的一些陈旧的古教会斯拉夫语及其语法,引入口语,吸收外来语 A. 杰尔查文 B. 卡拉姆津 C. 雷列耶夫 3 【判断题】(20分) 988年,基辅罗斯国家确定东正教为的国教。

A. 错 B. 对 4 【判断题】(20分) 1825年12月14日,一批俄罗斯军官利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皇位继承出现脱节的机会,发动了武装起义,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普加乔夫起义”。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0分) 86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莫斯科,因此又被称为莫斯科公国。 A. 错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20分) 1797年,茹科夫斯基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寄宿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同时受到了古典主义和()两种文学流派的影响。 A. 象征主义 B. 浪漫主义 C. 感伤主义 D. 现实主义 2 【单选题】(20分) 卡拉姆津不仅是12卷本的《俄罗斯国家史》的作者,同时还是俄罗斯感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小说《》,描写了美丽、纯洁的村姑丽莎与贵族花花公子青年艾拉斯特之间不幸的爱情故事。 A. 《月亮与六便士》 B. 《瓦季姆·诺夫戈洛茨基》 C. 《五月的早晨》 D. 《苦命的丽莎》

3 【判断题】(20分) 1802年,茹科夫斯基翻译了英国18世纪感伤主义诗人格雷的《乡村墓园》,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他在保持原作精神的翻译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0分) 茹科夫斯基是卡拉姆津事业的继承者,他在创作中喜欢使用教会斯拉夫语和粗燥古风。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0分) 茹科夫斯基的叙事诗《十二个睡美人》的第一部《格罗莫鲍依》,是根据德国作家施皮斯的鬼魂小说改编过来的。 A. 错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俄罗斯文学史考试题

俄罗斯文学史考试题 1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 普希金是“俄国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之父” 首先,普希金奠定了俄国的民族文学,使得俄语文学得以屹立在欧洲的文学之林,普希金却通过其创作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对文学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的自觉追求。反映出的俄国生活,塑造出的俄国人形象,他在借鉴西欧文学的同时对俄国民族文学积极地鼓和无保留的抬举,他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建树等等,都极大的扩大了俄国文学的影响,是俄国文学终于可以和西欧各文学比肩而立了。 其次,普希金为俄国文学的传统开了先河。普希金的创作表现出了惊人的多样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批评家,童话作家,历史学家等等,他几乎涉猎所有文学体裁,并在各个文学体裁中都留下了经典之作。后来构成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之内涵的许多因素,也都发端于普希金的作品,如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自由精神,对人的个性和人的尊严的捍卫,同情“小人物”,为社会不平而鸣的人道主义,对上流社会做作的举止和空虚的精神所持的批判的态度,对教会之虚伪的揭露, 最后,普希金规范了现代俄罗斯语言。普希金在语言上最大的成绩,就是将文学语言和民间口语结合了起来。普希金是俄罗斯语言的集大成者,他最终完成了现代俄罗斯文学语言的规范工作。他对俄罗斯语言所产生的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4 分析果戈理的外套 《外套》的主人公是阿卡基耶维奇?观什马厅金,他俄国社会制度下的一个九等文官,属于俄国官僚体制下的最末端。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买了一件外套,当他拥有了那件外套不久之后,他遇到了劫匪,并把他的衣服抢走了,他十分的失落去找警察署的长官,而警察根据的法律条文,认为他私自越级向上拜访,是违背政府机构办事的例行过程,因而这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阿卡基耶维奇本想去讨回公道,他十分失望,并且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于是他一病不起,没了性命。 一、夸张与讽刺的表现手法 从《外套》这部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他是十分荒诞的,仅仅是买了一件外套的小事情,最终却丧失了主人公的性命,作者用平缓与轻松的语合言来叙述,达到一种合情合理的发展的效果.小说却并没有因为阿卡基耶维奇的死亡而结束,他变成了一个幽灵,“从一切人的肩上剥掉各种外套”作者运用幽默与诙谐的笔法,将阿卡基耶维奇形象的刻画出来。在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在今天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常见的一个术语。由于它包括了从麦当娜到元叙述、从后福特主义到色情小说的几乎一切事物,所以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毫无意义。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今天无法回避的一个术语。这里应该首先说明一下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区别。在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有些人将这三个术语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表示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简单地说,后现代是个时间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时期,亦即现代化之后的时代。后现代性是个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哲学含义。后现代主义是个风格概念,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各个门类。在这三个概念中,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后现代性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富于更多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比较狭隘,侧重于文化和美学特征。就真理、理性、科学、进步和普遍解放等宏大叙事而言,由于它们被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所以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对后现代性来说,那些期望不仅历史地受到怀疑,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它们使种种历史的可能性陷入了观念的束缚。这种现代性的“专制体系”粗暴地破坏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情地取消差异,将所有的“他性”变成沉闷的同一性,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极权政治。它们是些“捉摸不定”的东西,通过在人们眼前晃动可能的理想,分散人们对政治变化的注意。它们包含危险的绝对主义信念,相信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够基于某种终极的、无可怀疑的单一的原则:理性或历史规律,技术或生产方式,政治乌托邦或普遍的人性。 与现代性相反,对于“反基础论”的后现代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由纯粹的文化成规和传统形成,没有可以认同的始源或宏伟的目标;而所谓的“理论”,大部分只是说明这些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机制的一种浮夸方式。根据后现代性的看法,人们无法理性地发现自己的活动,这不仅因为存在着不同的、不一致的、也许无法衡量的理性,而且还因为人们所能提出的任何理性总是由某种前理性的权力、信念、兴趣或欲望的语境形成,而它们本身不可能是理性展现的主体。对后现代性而言,人类生活不存在任何涵盖一切的整体性,不存在统一的理性或固定的中心,惟一存在的是文化或叙述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无法按等级次序排列,也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它们必须尊重本不是自己行为方式中的那种不可破坏的“他性”。知识对文化语境是相对的,因此声言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只能是一种妄想──因为人们的理解总是片面的、不无偏见的一种解释,而世界本身也决不是特定的。换言之,真理是解释的产物,事实是话语的构成,客观性只是那种已经获得权力的有争议的解释,而人类主体则是与他所思考的现实完全一样的一种虚构,或曰没有任何固定性质或本质的一种自我分裂的实体。 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适应后现代性的文化形式。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是随意的、折中的、混杂的、无中心的、不固定的、不连贯的、拼凑的、模仿的。它们忠于后现代性的原则,摈弃形而上学的深刻性,追求一种人为的深度,因而富于游戏性和享乐性,缺少情感,只有表面或暂时的强化。后现代主义怀疑所有已经确认的真理,因此它的形式必然是反讽的,认识论必然是相对的。它否认一切试图反映稳定现实的努力,因此必然有意识地坚持一种形式或语言层面上的存在。它知道自己的虚构缺乏基础和根据,因此只有夸耀它对这一事实的反讽意识,才能保持一种否定的真实性。由于担心孤立的同一性,提防绝对的始源,后现代主义强调“文本互涉”的性质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它所戏仿加工的其他作品,本身也只不过是这样的加工而已。它所戏仿的东西一部分是过去的历史,但这种历史不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智慧树知道网课《俄罗斯文学史(黑龙江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判断题】(20分)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主要介绍了9位作家。 A. 错 B. 对 2 【判断题】(20分) 白银时代主要介绍“象征主义”和“阿克梅主义”。 A. 对 B. 错 3 【判断题】(20分)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主要介绍"小人物“和”新人”形象。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0分)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主要介绍了9位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 A. 对 B. 错 5 【判断题】(20分) 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A. 对 B. 错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俄罗斯伟大的诗人_____有“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之称,他既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缔造者。

A. 勃洛克 B. 普希金 C. 莱蒙托夫 D. 阿赫玛托娃 2 【单选题】(20分) 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______被别林斯基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A. 《上尉的女儿》 B. 《黑桃皇后》 C. 《叶甫盖尼·奥涅金》 D. 《高加索的俘虏》 3 【单选题】(20分)

在长篇小说《死魂灵》中,果戈理通过______四处走访购买死农奴一事,描绘了一幅十九世纪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世相图。 A. 乞乞科夫 B. 玛尼洛夫 C. 索巴凯维奇 D. 普柳什金 4 【单选题】(20分) 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许多作品塑造了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小职员或小公务员的形象,如《驿站长》《外套》等,这些人物在社会中属于“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弱势群体,被称之为_____。 A. 超人 B. 小人物 C. 地下室人 D. 新人

俄国文学史简介

俄国文学(俄文: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由于俄罗斯的文化疆界在历史上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俄语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政治因素,“俄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争议和含混。通常人们认为,产生于俄语文化氛围中的、以俄语写成文学都可归入“俄国文学”。 古代文学 最早的俄国文学现在仅存极少的几部以古俄语(非古斯拉夫语)写成的经典之作。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以及《被囚者丹尼尔的祈祷》。此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故事》也是俄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其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生理学者》、《大纲》以及《三海之旅》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口头传播的民歌体,融合了基督教和异教的精神。中世纪的俄国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基督教特色,语言也以教会斯拉夫语为主,融合了很多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特征。以通俗的现代俄语写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著名神学家阿瓦昆的自传,发表于17世纪中期。 彼得大帝时代 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展开了广泛的“西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俄国人学习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风范,以改进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局面。在文化方面,俄语的字母表和正字法得以改进,通俗俄语以及用通俗俄语写成的大众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包括德米特里·冈特米尔、瓦西里·基里洛维奇·特里狄亚可夫斯基和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他们主要活跃于18世纪早期。这些人的创作为更加成熟的作家如诗人德扎文、剧作家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以及散文作家尼古拉·卡拉米欣等人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黄金时代:19世纪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 然而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高于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被后世称为俄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剧作家格波多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包括尼古拉·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费奥多·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 1 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 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 ‘ word -for- word '和 ‘ sense -for- 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 核心是'忠实','神似' 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 John Dryden, Tytler 等,而 Barnard, Steiner 等人则是在他 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 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 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 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 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 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 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批评话语分析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话语分析理论 翻 译专业演说分析 语用学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积极话语分析 语篇分析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语用 中介话语分析 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 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 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 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 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 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 Hatim 和 Mason(1997) 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 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 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 是从静态的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 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Reiss , Vermmer, Nord 等。Reiss (1971, 1988, 2000)强调的是 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 Holz-Manttari (1984)则认为在 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 Vermmer ( 2000)继承并发展了 Reiss 的观点。 5 文化学派 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 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 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 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 审视围绕着翻译文 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 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 意识。 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 Bassnett 和 Trivedi (1999) ,他们认为,无 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 翻译都十分活跃。 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 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 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 但他的著作 《译者的任务》 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 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 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 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 且,没有蜕变, 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 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 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 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 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 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 2000)。 7 口译研究 3 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 discourse analysis 功能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 学 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到九十年代, 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

十八到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考点总结

古代俄罗斯文学(11——17世纪) 1、:《往年故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流传至今最古老的的编年史 《伊戈尔远征记》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1185-1187)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史诗主人公:Игорь Ярославна(古代文学第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全诗描写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悲剧2、13—15世纪《ПовестьоразоренииРязаниБытыем.》《ЖитиеАлександраНевского》 (Задонщина顿河彼岸之战) какМамайпрош?л一片荒凉ончистыйМамай 文学流派 一、古典主义(классицизм)时间18c30-50s 特点:政治上维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以古希腊 罗马文学为范本。体裁:高级体(史诗颂歌)低级体(讽刺文寓言)戏剧三一律:一出戏剧建立在单一情节上:发生在一昼夜:同一地点。代表作家Ломоносов 代表作《论玻璃之益处》二、感伤主义(сентиментализм)时间18c90s 特点: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格调悲哀,语言晦暗,充满悲观失望。代表作家:卡拉姆津Карамзин《Бедная Лиза》苦命的丽莎1792三、浪漫主义(романтизм)时间;19c初25年特点:着重书写人物形象,内心感受,具有主观性,浓厚感情色彩;推崇原创;民族特色,注重民间创作;艺术形式上标新立异,用词造句色彩绚丽,感情浓烈。代表:消极浪漫主义Жуковский《Светлана》被称为“певец Светланы”“斯维特兰娜的歌手” 积极浪漫主义:Пушкин《к морю》декабристы四:现实主义(реализм)时间:19c30,40s,后期发展到批判现实主义。60s达到顶峰标志:果戈理的死魂灵标志着过渡到。特点: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代表作;Достоевский《Идиот》Толстой《Детство》五:自然派时间;19c30-40s 特点:真实反映生活,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代表作:果戈理Гогорь别林斯基Белинский 多余人分析лишний человек 一:特点: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 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2、Герцен《Ктовиноват》谁之罪,多余人Бельтов形象: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3、第二代Лермонтов《Геройнашеговремени》当代英雄多余人Печорин毕巧林形象: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第二代特点: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4、Тургенев 《Рудин 》罗亭Рудин形象;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 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小人物分析маленький человек 小人物特点:小人物”, 即贫贱、低微的小官吏,他们一方面是‘“先生””,是“老爷”,另一方面则受歧视, 受欺辱, 穷愁潦倒, 命运不济, 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 几乎都是穷困、、孤独、软弱、卑微的形象。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小人物”这一形象。 一:Пушкин的《驿站长》C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 小人物维林Вырин形象:作者以故事叙述人的身份描写他三过小驿站所见到的维林命运的变化,通篇都令人感到社会的冷酷和残暴, 揭示出腐朽的社会已无法挽救和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二、Гоголь的《外套》Шинель小人物:巴施马奇金Башмачкин形象:刻画了九品文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施马奇金把做一件新外套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件“伟大的创举”,小说最后的刻画进一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六章解构主义

第六章解构主义 ◆罗兰-巴尔特对追寻基本结构的批评:妄想在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S/Z》) ◆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评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象粗俗的肉体,或者意义象存在的肉体,语言只是它的服饰。 ◆互文性(intertexualite):构成本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本文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在形成差异时显出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本文是真正独创的,所有的本文都是“互文”(intertext)。 ◆“互文性”最终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不断变动游移。 对比: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 ◆后结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作品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巴尔特:无穷层的葱皮) ◆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导致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导致对读者和阅读过程的重视,而符号的游戏观念还暗示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作者已死(罗兰-巴尔特):“互文性”概念彻底破坏了文学独创性的幻想,也就推翻了作者的权威。本文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存在于读者与本文接触的体会中。 ◆作品本文越多为读者的体会留出余地,就越是令人满意。巴尔特把文学作品分两类:1.巴尔扎克式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可读的”(lelisible),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2.另一类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读者不能被动接受,却必须积极思考。“可写的”,(lescriptible),读者参与了写作活动。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语言学中心阶段 3.系统翻译理论 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翻译的哲学理论 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 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代表人物 A. 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 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 1.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 (2)尤金奈达 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 (3)皮特纽马克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 (4)韦内科勒 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 等 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2.代表人物 (1)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俩种翻译策略 (2)凯特福特 A.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 B.考虑了俩种级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主要理论3:功能理论(1970s-1980s,起源德国) 1、代表人物 (1)凯瑟琳莱斯 A.强调文本层次上的对等,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 起来。 B.总结了四种文本:信息,表达,使动,和视听媒体文本

最全的俄罗斯文学史复习资料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19世纪文学的各个时期 一、19世纪初25年文学:(茹科夫斯基、普希金)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 二、30-40年代文学:(莱蒙托夫、果戈里、别林斯基、赫尔岑)现实主义确立时期(自然派) 三、50-60年代文学(冈察洛夫、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现实主义发展时期 四、70-90年代文学(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十九世纪初二十五年文学 主要文学流派:浪漫主义文学(Романтизм) 俄国浪漫主义作家:茹科夫斯基.十二月党人诗人。普希金(Пушкин А.С.) 茹科夫斯基ЖуковскийВ.А.(1783—1852)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斯维特兰娜》是俄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这首故事诗充满离奇的故事情节、凄婉抒情的风格和听天由命的宗教思想。主要作品:?Майскоеутро?五月的早晨?Вечер?黄昏?Людмила?柳德米拉?Двенадцать спящих дев?十二个睡美人》?Светлана?斯维特兰娜。“Певец Светланы”(“斯维特兰娜的歌手”) 康?尼?巴丘什科夫(1787—1855)也是一位重要的抒情诗人,他们的抒情风格对普希金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十二月党人诗人(Поэты-декабристы)十二月党人运动是政治性的反政府运动,这注定了其文学的政治属性,因此,他们格外强调文艺的宣传鼓动性和强烈鲜明的斗争精神。他们主张真实地表现高尚和“伟大的思想”,主张文学表现英雄的行为和革命思想,反对古风,反对感伤主义的消极浪漫主义那种悲观消极的艺术观。在他们的诗中,充满了反抗旧的社会制度的勇气和热情,充满了为自由、为祖国而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在他们的创作中,有着大量的民间素材、民间语言,他们的取材也多来自祖国的历史,但由于他们主张“用自然和历史材料创造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在描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往往为配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政治思想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他们笔下的英雄往往成为作者理想中的革命家,主人公也往往成了作者的代言人,其作品自然也成了其政治宣言的注释。 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既是十二月党人运动的领袖,也是十二月党人文学的杰出代表。《致宠臣》可以说是雷列耶夫的成名作。这首发表于《涅瓦河观察家》杂志上的讽刺诗,其批判锋芒直接对准了沙皇的“宠臣”,阿拉克切耶夫这个“粗鲁狂妄的暴君,十足的恶棍”。21 篇《沉思》诗中借古喻今,以顿斯科依、瓦季姆等人的形象表现争取自由的思想。《伊万?苏萨宁》是其中的名篇。起义前夕,雷列耶夫创作了政治抒情诗《公民》,在这首诗中,雷列耶夫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效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自由而战斗的信念,并号召“公民”们投身到斗争中去的。 其他十二月党人诗人:В. Раевский- первый декабрист拉耶夫斯基 Кюхельбекер В.К.丘赫尔别凯Одоевский А.И.:奥陀耶夫斯基 意义:十二月党人的诗歌是俄国解放运动初期贵族革命家革命热情的表现。从此俄国文学更自觉地与解放运动联系起来。十二月党诗人的创作对整个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加强了俄国文学的革命传统,将爱国主义激情、人道主义思想与批判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 克雷洛夫Крылов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最杰出的俄国寓言作家,是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其他两位是古希腊的伊索和法国的拉封丹)。他的作品揭露了以沙皇为首的大小官吏的丑恶与凶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