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采用百分制,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进行了改版,教材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考试题型新增了综合分析选择题,考试由满分100分改为满分120分。考试内容与执业药师执业工作联系更为密切,更加体现了新考纲“以用定考”的趋势。

医学教育网对2014年、2015年、2016年的《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真题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出40个高频考点,供2017年执业药师考生进行参考,明确复习方向,抓准复习要点,提高复习效率。

Top1:症、证、病的概念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2015年、2016年考试中均以最佳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2014年考查的是“症”,2015年、2016年考查的是“证”。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2:阴阳的属性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2016年考试中均以最佳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阴阳属性

属阴的: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属阳的: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

(2)功效的阴阳划分

功效属阳的: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补中益气。

功效属阴的: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

Top3:五行学说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最佳选择题出现,在2015、2016年考试中以多项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

①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之阴,以涵敛潜制肝阳的治法。

②金水相生法: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

③培土生金法:通过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治法。

④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

(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

①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的治法。

②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

③佐金平木法:滋肺阴、清肝火的治法。

④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未济,心肾不交之证。

Top4:五脏的生理功能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出现,在2015、2016年以配伍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3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五脏的生理功能

(2)五脏的别称

Top5: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多项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6:气的分类与气的功能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配伍选择题出现,在2015、2016年考试中以最佳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气的分类

(2)气的功能

①推动作用: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推动作用。

②温煦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

③防御作用:维持机体的毛孔开合。

④固摄作用:维持血液在脉管内循行,防止逸出脉外。

⑤气化作用: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即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Top7: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考试中以配伍选择题出现,在2015、2016年考试中以最佳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督脉: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

(2)任脉: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3)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4)带脉的基本功能:①约束纵行诸经;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Top8:体质类型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2015、2016年考试中均以最佳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9: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最佳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10: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5、2016年考试中均以最佳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11:发病与阴阳失调的病机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2016年考试中均以配伍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2分。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12: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2015、2016年考试中均以多项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13:八纲与辨证的关系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5、2016年考试中均以最佳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要点,也是辨证的纲领。

(1)寒热用以分辨疾病的属性。

(2)表里用以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

(3)虚实用以分辨邪正的盛衰。

(4)疾病的基础是阴阳失调,因此,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Top14:望诊-望形体、望齿龈、望舌色、望舌形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2015、2016年考试中均以配伍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3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望形体

(2)望齿龈

(3)望舌色

(4)望舌形

Top15:闻诊-呼吸异常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5年考试中以配伍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3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16:问诊-问寒热、问疼痛、问食欲食量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2016年考试中均以配伍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3分。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问寒热

(2)问疼痛

(3)问食欲食量

Top17:寸口脉分候脏腑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最佳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18:常见病脉的脉象和主病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多项选择题出现,在2015、2016年考试中均以综合分析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19:脏腑辨证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出现,在2015年考试中以综合分析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3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心病

①心气虚与心阳虚

②心血虚与心阴虚

③心血瘀阻与心火亢盛

(2)肺病

(3)脾病

(4)肝病

(5)肾病

(6)脏腑兼病

Top20:治则与治法-正治与反治、因人制宜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最佳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出现,在2015、2016年以多项选择题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正治与反治

(2)三因制宜-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作“因人制宜”。

Top21: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除痹证、中暑外,其余均有考到)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4年考试中以配伍选择题出现,在2015、2016年考试以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题型中均有出现过,所占分值约为25分。并且近几年考查方剂、中成药的题目在不断增多,需要以《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的单味中药为基础,理解记忆方剂和中成药的选用。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1)感冒的辨证论治

(2)咳嗽的辨证论治

(3)喘证的辨证论治

西医学的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4)胸痹的辨证论治

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如主动脉瓣狭窄、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包炎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以上述表现为主的,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5)不寐的辨证论治

(6)胃痛的辨证论治

(7)泄泻的辨证论治

(8)便秘的辨证论治

(9)中风的辨证论治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等有上述表现者,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①半身不遂

②语言不利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翻译硕士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点解析

翻译硕士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点解析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的含义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 “文化”合用,见于《易 贲卦》 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 1. 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 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 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马克思认为: 1.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 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二、分类与结构 (一) 物质生产文化 (二) 制度行为文化

(三) 精神心理文化 三、功能 (一) 记录功能 (二) 认知功能 (三) 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 (四) 教化功能 (五) 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 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 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常识高频考点—地震知识.doc

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常识高频考点—地 震知识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8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公共基础知识指南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常识高频考点地震知识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一、地震分类: (一)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分为板缘地震、板内地震、火山地震; (二)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脉动; (三)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四)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 300km)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 以上)。

二、地震分布: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欧亚地震带、 3.大洋中脊地震带。 三、传播方式: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四、其他常见名词: 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震中: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 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

教师招聘考试中高频易混淆的20个“依据”考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中高频易混淆的20个“依据”考点汇总 1.四书五经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2.教育目的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3.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4.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5.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6.课程计划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依据。 7.地方课程是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 8.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制开发的主要依据。 9.课程标准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10.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制订的依据。 1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师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13.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4.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15.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16.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和人)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7.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文化传统; (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8.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19.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0.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2021年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教育基础

2021年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教育基础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科目二-教育基础 1. 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又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2)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功能等。 2.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的现代化。 3.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 (2)义务性 (3)全面性

(4)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4.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考点1教师的角色 (1)教师的一般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管理者角色。④示范者角色。⑤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考点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3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考点4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考点5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教学上——授受关系。(2)人格上——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考点6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以及进程的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考点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考点8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亦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五部分组成):(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 考点9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考点10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考点1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考点12德育的概念 广泛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

教育基础知识重点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六七家宗: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宗”。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从立论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以人为本: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中西体用: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 1.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算法 1、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2、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1)可行性;(2)确定性(3)有穷性(4)拥有足够的情报。 3、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4、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5、基本运算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6、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7、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8、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9、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10、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 1、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2、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3、线性结构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1、线性表是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2、非空线性表的结构特征: (1)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2)有且只有一个终端结点an,它无后件; (3)除根结点与终端结点外,其他所有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前件,也有且只有一个后件。结点个数n称为线性表的长度,当n=0时,称为空表。 3、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的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4、顺序表的运算:插入、删除。 栈和队列 1、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栈按照“先进后出”(FILO)或“后进先出”(LIFO)组织数据,栈具有记忆作用。用top表示栈顶位置,用bottom 表示栈底。 2、栈的基本运算:(1)插入元素称为入栈运算;(2)删除元素称为退栈运算;(3)读栈顶元素是将栈顶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此时指针无变化。 3、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队尾)进入插入,而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的线性表。Rear指针指向队尾,front 指针指向队头。 4、队列是“先进行出”(FIFO)或“后进后出”(LILO)的线性表。 线性链表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反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 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 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教师招聘考试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高频考点

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P27 答:1.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容和手段。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容。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①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②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③学校文化。Ⅰ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Ⅱ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Ⅲ学校制度文化(规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 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启示?P89 答:①顺序性,遵循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有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分阶段教学。③不平衡性,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④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⑤个别差异性,要注意对个体实施因材施教。 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素质教育的基本涵: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1、社会政治制度。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3、人口发展状况。4、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5、本国学制发展历史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纲要及工作方针: 教师的职业素养。1、道德素养。①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③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精神。④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素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绪论 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 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 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 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禅让制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建立夏朝。 8、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朝后期。西周建立后,确立了一套体系完备、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周代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3、诸子百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有代表性的是那四家? 4、简述孔子或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高频考点

本文档收录整理公共基础知识相关高频考点,并附有记忆口诀,完全可以应对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的常识部分,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 中国历史高频点 考点一:四大发明 指南针—战国:司南 北宋:用于航海(地理大发现)海上丝绸路(广州、泉州、宁波)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火铳、火炮 火炸药王:王泽山(2017 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唐代:雕版印刷 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王选-汉字激光编排系统(被誉为“现代毕昇”) 考点二:中国医学成就 名医: 扁鹊:医祖,脉诊,四诊法(望、问、闻、切)、《难经》 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华佗——外科圣手,麻沸散,五禽戏董奉——杏林春暖(杏林代指医学界) 著作:

《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典籍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 《千金方》——孙思邈“药王” 《唐本草》——第一部国家颁行的药典(又名《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东方的医药巨典” 李时珍(明朝) 考点三:中国农学成就 《氾胜之书》: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西汉,氾胜之)《齐民要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典籍(北魏,贾思勰)《王祯农书》: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元朝,王祯) 《农桑辑要》:最早的官修农书(元朝) 《农政全书》:农政思想,欧洲水利技术(明朝,徐光启) 考点四:中国数学成就 九九乘法表:春秋时期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西方)/商高定理 赵君卿(赵爽)做注 《九章算术》:中国第一部数学专著 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东汉,刘徽(注) 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缀术》 考点五:中国地理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