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人教版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2016新人教版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2016新人教版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即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科技成就主要讲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成就。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出现了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开发,以及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等客观上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因而文化成就斐然。在科技领域,出现了刘徽、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书法家钟繇、胡昭、“书圣”王羲之和北魏的著名的书法作品《魏碑》,画家顾恺之,石窟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学习方法掌握还不成熟,教师教学中要结合本课中学生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目标:

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基本史实,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和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

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鉴赏王羲之和钟繇的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通过学习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历史,认识到两者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感受它们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的艺术形象。

(3)通过对科学家和成就的学习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素质。教学重点:科学家家祖冲之、贾思勰《齐民要术》、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科学家家祖冲之。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活动】

二、自学全文,完成梳理

魏晋南北朝的科文化成就简表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的填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都讲了什么人、什么事,抓住关键词,增强记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识记。

学生展示:请你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的提示问题介绍这三位科学家。

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贾思勰种植农作物》、《贾思勰》画像等,思考回答:

“齐民”和“要术”的含义是什么?《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的含义为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属于农业科学。

2、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由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答案一: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答案二:经验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这部书对于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影响怎样?历史地位怎样?

有指导作用。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补充:《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直到北宋年间,政府还将《齐民要术》刻印成册,发给地方官,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农学以外,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杰出的代表。

探究二:祖冲之和圆周率

播放视频祖冲之,学生思考:

(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4)除圆周率外,祖冲之还有哪些成就?

教师补充: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祖冲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不盲从,敢于创新。刻苦钻研,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

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和数学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也很有特色。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探究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介绍: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认为书中记载过于简单,不能详尽地把祖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情况描述下来。于是,他选择《水经.》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家、文学家所重视。

学生结合所学语文篇目《三峡》,思考回答:《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是什么?

教师讲解: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内容以注录全国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特色是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译成白话为: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声音,那样哀婉,久久不绝。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就使人泪沾衣裳。

情感升华:通过对上面三位科学家们的学习,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善于学习思考、勤于动手实践

谨于治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

探究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

①教师介绍书体的演变

问:东汉以来,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成就更为突出。提问:为什么这时期书法艺术取得很大成就?

猜一猜:这是哪种书体?

②主要代表:钟繇、、王羲之、北魏碑刻

结合图片介绍

教师讲解:钟繇的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西晋时,钟繇书法作为书法的标准书体。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绘画:顾恺之

视频播放顾恺之与《洛神赋图》提出问题:

①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

②顾恺之的画有什么特色?

③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补充讲解:东晋的优秀画家顾恺之所绘的由唐人描摹的《女史箴图》。长25厘米,宽349.5厘米。图中所示的是该摹本的局部。《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图中的妇女形象端庄秀美,神情温顺柔和,体现了顾恺之绘画用线精细绵密,如“春蚕吐丝”,人物形神兼备的艺术特点。《女史箴图》唐摹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画卷之一,原为清内府收藏,1900年被侵华英军掠走,现收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

《洛神赋图》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

过渡:刚才在讲到顾恺之绘画题材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了山水人物,还包括佛教故事,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什么现象?

3雕塑: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问:北魏时期,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两大宝库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这两个地方?这一时期,凿窟造像之风为什么盛行?

图片出示,学生了解。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即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科技成就主要讲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成就。

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

同表格

教学后记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学习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学习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预习案 【预习自学】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部书对于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影响怎样?历史地位怎样? 二、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有哪些成就?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在历法上取得什么成就? 4. 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都有哪些代表人物? 2.回忆学过的内容,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 3.观察教材回答问题。 (1)这是哪一书法的摹本?此书法在书法史上有何美誉? (2)此书法创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 (3)他的字有何特点?后人对他的尊称是什么? 4.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朝代?代表作品是什么? 5. 北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开凿石窟?开凿了哪两个石窟?为什么建于这两个地方?【随堂检测】 美德是自己的礼品。——[古罗马]奥维德

历史学研究生必读书目

书目: 经学: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春秋公羊传注疏孟子正义经学历史(皮锡瑞)经子解题(吕思勉)春秋繁露谷梁传新学伪经考白虎通五经异义礼记 史学: 正史(按顺序):后汉书(今文,好懂)史记汉书明史(要分辨秽史)三国志 断代: 先秦:先秦史(吕思勉)先秦史(翦伯赞)先秦上古史研究(顾颉刚)战国史(杨宽)以及刘起于关于尚书的研究还有先秦思想史十讲(忘了谁写的) 秦汉:秦汉史(吕思勉)秦汉史(翦伯赞)秦汉史(钱穆)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军功受益阶层研究(李开元)秦帝国的崩溃(李开元)以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传汉高帝传光武帝传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单传诸葛亮大传 二十等爵制(西岛定生)察举制度史稿(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阎步克)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阎步克)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严耕望) 两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若)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北魏政治史(张金龙)魏晋南北哦朝史讲演录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严耕望) 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史(吕思勉) 宋辽西夏:宋代经济史(漆侠)王安石传(梁启超)邓广明的一些书祖宗之法(邓小南) 元明清: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孟森)南明史(司徒林)(顾城)南明痛史 民国:民国史(李新)民国十年(唐德刚)袁世凯传(唐德刚)我只读了这些,或许还有一些忘记了,可以问我。我只注重秦汉和魏晋时期的史事。中华民国史(张宪文)子部:荀子集释论语集释 集部:杜工部集 理学: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朱子大传 1、徐中舒编注:《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年。 2、米新夏主编:《史记选》,中华书局1990年。 3、冉德昭、陈直主编:《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年。 4、王仲荦编注:《资治通鉴选》,中华书局1965年。 5、余嘉锡:《士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 难点:1.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的方法。 2.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教学准备: 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人物的生平资料;圆周率资料;摹本王羲之字帖;《兰亭集序》摹本图片及相关历史资料;《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图片。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出示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图),这些石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雕凿出来的。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石窟吗?它们分别是哪个朝代开始修凿的?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板书) 感知理解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生平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人。出生于公元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他的足迹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他考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后来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大约在553~554年,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2、《齐民要术》 (1)提问: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2)提问:大家猜一猜,“齐民”的含义是什么? 齐民”指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书名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提问:《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讲解:《齐民要术》全书正文10卷,92篇。另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约12万字。其内容包括耕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嫁接、杂交、土壤肥料、植保、果树、蔬菜、动物饲养、酿造、果品加工、资源植物利用、日用品生产等。它几乎对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学体系。 3、《齐民要术》意义 《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齐民要术》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农学之外,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杰出的代表。 二、科学家祖冲之 1.祖冲之生平。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感悟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佛教与道教在两汉时期的传播。 从世界科技文化史上来看,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本节课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两汉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因此,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相互衔接、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两汉的完整的发展史。同时借助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了解造纸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②识记两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及其成就。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意义和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的原因。 ③掌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④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以问题为导引,让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以史料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科技,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②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司马迁和《史记》; (2)教学难点 难点:佛教和道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说学情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本课的知识点较多,而且都比较重要,学生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因此本课讲授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剧照、绘画资料及运用列表归纳法把知识点归纳总结,利于学生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及图片、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士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小组合作探讨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你知道为什么把3月14日作为圆周率日吗?又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吗?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观看视频: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并阅读课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贾思勰生活的时代、作品名称? 问题2.《齐民要术》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师展示:贾思勰人物档案。

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民族,地理、军事,士族、人物,学术、文化;宗教、考古、吴简研究;对魏 晋南北朝史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十六国各政权在如何使自己政权的 属性与五德历运学说相协调的问题上,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蜀汉官制的特点,汉晋间民屯的不同形式及中古田制的演变,汉晋中 央政府对南匈奴的管理政策经历了转变过程,对南匈奴产生多方面影响,历史时期阮姓的起源、宗族的形成、人口变化及迁移与分布情况,得出两晋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陈留郡,之后大批南迁,形成了以 河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聚居地,使得南方阮姓人 口远远多于北方的结论,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的重大发展与这 一时期人们的历史文献学思想走向成熟相关,孙吴初期长沙郡吏民的 取名风俗和婚姻生活,三国时期道教在魏、吴、蜀三国均有传播,但 方式与广度有所不同,长安、洛阳、建康、凉州四大文化中心的兴衰,僧侣自身的文学创作及佛教思想对于中古文学的巨大影响都说明了僧 侣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起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纪念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 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130余位中外学者参加了大会。 本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史相关研究论著颇丰,主要有:《缪钺全集》(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 书局),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秦 汉魏晋南北朝史发微》(中华书局),周伟洲《古都西安:长安与南海 诸国》(西安出版社),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天津古籍出 版社),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中华书局),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陶新华《北魏孝文 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 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家族 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杨洪权《两晋南北朝徙民中若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选择题 1.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最突出的数学成就是() A.编制《大明历》B.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 C.编制《太初历》D.《缀术》被列入算经十书 【答案】B 2.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成了《齐民要术》,主要总结了() ①北方农牧生产经验①食品加工与贮藏①野生植物利用①商贾之事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答案】A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华佗──“麻沸散” C.贾思勰──《齐民要术》D.祖冲之──造纸术 【答案】D 4.祖冲之和贾思勰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有() ①注重实践①吸收前人的文化成就①书香门第的熏陶①天资聪颖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答案】A 5.王羲之的《兰亭序》所运用的书法艺术形式是() A.隶书B.草书C.楷书D.行书 【答案】D 6.“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 A.柳公权B.米芾C.赵孟頫D.王羲之 【答案】D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A.王羲之B.陶渊明C.吴道子D.顾恺之 【答案】D 8.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A.胡昭B.贾思勰 C.祖冲之D.刘徽 【答案】C

9.他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水经注》 D.《清明上河图》 【答案】B 10.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此字体是由谁独创的() A.胡昭 B.锺繇 C.王羲之 D.顾恺之 【答案】B 11.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灿烂的人文景观,如“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书圣”的代表作品是() A.《离骚》 B.《水经注》 C.《兰亭集序》 D.《洛神赋图》 【答案】C 12.“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出自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A.《缀术》 B.《九章算术》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说的“算筹”。他计算圆周率,必须用算筹对九位的数字进行130次以上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开方,运算异常艰巨。 材料二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由我国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分析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 摘要:人名从表层形态来看,它是一种语言现象。但从深层实质上看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人名是文化的一种镜像和载体,它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风俗时尚、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门阀制度兴起、南北民族融合,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交相辉映的特殊历史时期。本文希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人名特点的分析来考察负载在其上面的特定宗教文化内涵。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名字宗教文化士族 人名无可否认是一种语言现象。因为任何人名都是由语言文字这个物质材料表现出来的。但如果通过其语言文字表象挖掘的话,人名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现象。人名与文化共生。当人名在民族历史、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稳定的共同体中出现时,人名就成为了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它能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思想、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及美学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文化兴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战乱频繁造成的剧烈的人口流动不仅产生了新的文化因素,而且完成了传统文化的重新分野。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冲突、融合,互相吸纳而逐步走向统一。乱世喧嚣的历史表象背后,这种呈现在文化上的融合、改造、再生,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神速。与此同时,东晋之后大批北方的士族为躲避战乱而南渡定居,南方因此人文荟萃。士族文化如火如荼。世袭士族更是为了表其世代豪俊的非凡身份相互攀比、相互标榜。所有这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聚焦在魏晋南北朝人

名上就使它流溢出了别样璀璨的光彩! 一.魏晋南北朝人名与儒家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分裂的年代。战乱频仍,社会极度不安定,中国思想文化格局趋于复杂化,儒学逐渐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即使如此,人们崇尚儒学之心不灭,儒学已经深入人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所以《南史》《北史》中俱列有《儒林传》,封建儒家思想仍大行其道。 儒家文化逐渐形成以“仁”为特点的文化结构形态。即把客观伦理化后作为识知对象,以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和谐为目的。人的价值通过“内省”表现,讲究社会性、重内省。在这样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含蓄朴实,中庸节制,谦恭有礼,讲求温柔敦厚,含而不露,以谦和、深沉为美。封建伦理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教“父义、田慈、兄友、弟恭、子孝”还普遍被人们所遵从。所以这一时期见于正史上的人名用儒家字样者仍为时尚,名字中流溢出浓烈的封建儒家礼教色彩。常用的字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敬、温、良、恭、俭、让等等。《魏书·和其奴传》:“太安元年,诏群臣议立皇太子名。其奴与司徒丽等以为宜以德命名,帝从之。”(993页)从这里就反映出了君臣命名的意向,体现了儒教中君主应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君主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南朝就有任忠、孙谦、殷景仁、赵知礼等。北朝就有庾信、张景仁、吕思礼、王仁荣、马敬德等。名如此,字亦然。晋周觊字伯仁、潘岳字安仁、庾统字长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中国古代史上册 2、年级:七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课标版 4、所属章节: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20课 5、学时数:1课时 二、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应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是缺乏主动性,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自学—指导”模式。由“自学-展示-质疑-指导-达标”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把整课分成课前导学、展示成果、质疑讨论、小结巩固当堂达标五环节。 学法:自主性学习法。具体方法有探究性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等。 七、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的填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都讲了什么人、什么事,抓住关键词,增强记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识记。学生展示:请你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的提示问题介绍这三位科学家。 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 (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

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课的内容主要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部分为“科学家祖冲之”,第三部分为“书法、绘画与雕塑”。首先看第一部分。 (板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展示:《齐民要术》书影 介绍:“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思考课本90页材料研读,并思考问题: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学生回答: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思考: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贾思勰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还有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板书)二、科学家祖冲之 教师讲解: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讲解: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

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曲折与前进 ——读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一、绪论 近日读了万绳楠先生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被陈寅恪先生的历史学素养和别具一格的历史观所折服,陈先生不愧是一位历史大家。在运用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讲述历史,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学术,正如他的“三不讲”一样,他的对待历史的角度确实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学家,他注重在阶级利益上分析魏晋那北朝历史的演进与变化,重视宗教在历史演进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观点是我在其他历史书中没有看到的,让我们站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角度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历史的细节以宏观的思维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他为我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的的窗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各民族尤其是北方各民族之间不断地战争、征伐和交流,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的融合,然而在着民族融合的背后确实血淋淋的屠杀。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在胡人的马蹄下东晋不堪一击?为什么南朝的政权军事实力不断下降而文化水平制度却依旧领先?为什么北方会出现这么多的政权?各民族之间为什么长时间混战而始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局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而陈寅恪先生给了我一个看到他们的方法,在阶级、民族、宗教上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的窗户,使我们能够看见广阔的历史平原。

二、关于阶级与阶级的分析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第一个知识便是对于统治阶级中阶级的分析,统治阶级即我们所说的封建地主阶级,他在战国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持续对中国的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兴亡成败都和他们有着让紧密的关系。这个统治阶级也不是只有一种思想,就在地主阶级内部也有着巨大的分歧,通过对于这些各个朝代统治阶级地位与他们所代表的人的利益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自从西汉中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过改造的适应汉代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这些思想的传播,研究儒家经典和儒家道德的人物和世家逐渐崛起,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正如袁绍家的汝南袁氏,司马懿家的河内司马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他们通过治经顺应国家需要逐渐扩大势力形成集团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权利和士人的导向,他们在政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个阶级也就是世家大族在控制了治经和道义导向之后就必须要控制政治,因而世家大族们无不是时代的官僚,他们通过广泛地结交和招收门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东汉以后至于隋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出身寒族的人物在顺应他们的要求的时候可能会建立自己的王朝,然而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王朝是与他们的利益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够长久地持续。曹操和刘备就是这样的寒族,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来是夏侯氏,做了中常侍曹腾的儿子而崛起,因而他的出身是寒族,与以儒家经典起家并一起为标榜自己的世家大族在根本利益上格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尊敬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标要求: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本节课学习两汉的文化科技,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因此,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起到相呼应的作用。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农村中学学生身心发展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概况,了解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理解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知道司马迁生平以及《史记》,掌握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情景创设等方法,学习分析造纸术的过程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通过角色体验司马迁,学会用历史眼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佗,张仲景,司马迁以及《史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通过对造纸术的认知,是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司马迁和《史记》 依据:1、课标要求2、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不仅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中世界文明的进程。司马迁和《史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突破:农村学生的学情的限制,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活动,感受造纸术发明和改进,通过情景创设,感受司马迁严谨勤奋的作风。 教学难点: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依据: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世界史,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以及学习能力的欠缺,因此从全球的角度掌握造纸术对世界的作用和影响是困难的。 突破:利用学生讨论以及视频,材料等直观的的方式,来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受到活动范围、家庭条件,生活习惯等制约,大部分孩子没有脱离原来小学的跟随模式,自学能力差,阅读书籍少,接受社会信息的突击也少,造成知识面不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 突破:将教材知识点直观化,形象化,借助活动,图片,视频等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为学生提供充分自我发挥空间。 (2)教法教学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它基本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而就本课具体内容而言,可以一边了解华佗,张仲景,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一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治学态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专题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讲义

专题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讲义 【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商业的发展 3、宋明理学 4、文学成就1、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 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 制度。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 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隋 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 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 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始出现, 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 的趋势。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 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 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基础知识】:学生自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三省制逐渐形成 2、经济:农业: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江南经济发展 手工业: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草市形成 3、文化:思想: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科技: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中提到“仙药” 艺术:东晋王羲之“书圣”(擅长草书和行书)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 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道州县;羁縻府州(管辖民族地区) 2、经济:农业:曲辕犁,隋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书报告

史学大家眼中的谁主沉浮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书报告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二班张姝颖16210611234 基本信息 书名:《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者:万绳楠整理 责任编辑:王培德 出版发行:贵州人民出版社 版次:201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阅读时间:2017年4月 本书提要 显而易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在四百年多间,政客戎马倥偬,名士清谈玄理,流民四处迁徙......而这些现象,在史学大家陈寅恪眼中,又是缘何而起? 本书是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万绳楠先生在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听陈寅恪老师讲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所作的笔记。分别从社会阶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五胡问题、人口流动、各个士族集团的兴衰、南北对立局势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史学大家眼中的谁主沉浮。

摘要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性质是不同的。不同处在于: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和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摘自本书第一篇第一节《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 “西晋政权的出现,表明儒家贵族最终战胜了非儒家的寒族。西晋政权是儒家豪族的政权,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与曹操时期不一样了,与曹操以前的东汉,则有相通之处。西晋统治者标榜儒家名教,中正以“品”取人,品指“行性”,即指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秩序的道德标准。而豪族与儒门是同义词,因此选举变成“门选”。门选起着巩固豪族统治的作用。唯才是举的时期过去了。又西晋豪族以奢靡相高,崇尚节俭的时期也过去了。司马晋与曹魏的统治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统治者社会阶级的不同。” ——摘自本书第一篇第三节:《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关键词 西晋曹魏社会阶级 正文 这是陈寅恪先生从社会阶级层面对于魏晋政权更迭的深度剖析。 参考第一篇全文我们不难了解到曹操的出身——作为阉宦曹腾之孙,曹操自然是属于寒族的。这直接导致他在性格上“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行为上“务以俭率人”,任用人才上“唯才是举”。此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强有力地冲击了儒家豪族所遵奉的金科玉律,但也获得了荀彧之流有才能的士大夫的支持,从而致使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三足鼎立时期曹魏政权的绝对优势。 然而,曹操在执政期间打压豪族,扶植弱民,无疑引起诸多不满:“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仗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而属于豪强大族的河内司马氏服膺儒教,重孝重礼,很快就获得了许多豪族强民的支持。加之司马懿父子生性狠戾善断,又有少数寒族官吏的倒戈,直接襄助了司马氏的夺权大业。

(人教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文化成就:祖冲之和圆 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绘画 及雕塑等。 2.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文化 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 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 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朝 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 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 份宝贵财富。 【学习重点】 《齐民要术》、圆周率。 【学习难点】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 开门见山,直接解读课题来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一: 第1问的知识有点零散,而且内容有点多,注意提醒学生边读边圈出关键词,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方法指导二: 本课讲了两个人物和他们的贡献,可让学生设计“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表”,将二人的成就分类归纳,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让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一个整体把握。 方法指导三: 可采取颁奖典礼或人物访谈的节目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有一颗小行星,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也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学完这一课,我们就会解决这些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自主阅读课本P97~98内容,完成第1题。

1.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模块二科学家祖冲之 自主阅读课本P98~99内容,完成第2题。 2.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成就。那么,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贡献呢?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1)祖冲之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他造出的“千里船”,日行百里;他设计制造的水碓磨,能同时舂米、磨面;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祖冲之还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2)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祖冲之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知识模块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自主阅读课本P99~102内容,完成第3~5题。 3.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其地位如何?为什么称王羲之为“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他特别擅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4.东晋最伟大的画家是哪位?他的作品有哪些?代表作有什么特点?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作品特点: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5.石窟艺术的代表有哪些?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说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成就。(从科学家、生活朝代、主要成就、历史意义着手)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π”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它在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应用广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是(B) A.贾思勰B.祖冲之 C.郦道元 D.蔡伦 2.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B)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3.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D) A.钟繇 B.胡昭 C.王夫之 D.王羲之 4.“文章博洽,为儒者宗。水经有注,禹贡同功。”你认为这句话是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D) A.祖冲之 B.刘歆 C.刘徽 D.郦道元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 陈寅恪(1860——1969)江苏义宁(今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张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是中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文心雕龙讲疏》《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等,带有党性政治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著名史学研究家,在《诗经》《尚书》以及史前史阶段颇有研究,曾发表论文《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钱穆力图把传统史家从事考据所揭示的个别事实的真实构成一个前后连贯、有因有果的时间序列,力求从时间上把历史综合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着眼于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统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史学本是史料学”是傅氏史学思想的最基本点,应建设绝对客观的历史学。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中国历史学家,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雷海宗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道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中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朱元璋传》、《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带有实用史学的观念。 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裔,祖籍湖南长沙,《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