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灾害
辽阳市旱涝特征分析及灾害预测应用效益分析

辽阳市旱涝特征分析及灾害预测应用效益分析摘要:辽阳市地处辽宁中部,太子河的两岸,属旱涝灾害频发城市。
通过对辽阳地区旱涝特征进行分析,建立起适合该地区的gm 灾变预测模型和gnn组合旱涝预测模型并进行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太子河流域葠窝水库率先采用该预测结果指导供水调度,加强了主体工程运行的可靠性,提高了水库的防洪、兴利效益,并最大限度减轻了控制范围内的旱涝灾害损失。
关键词:旱涝;灾害预测;效益分析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辽阳地处辽宁中部,太子河的两岸,属旱涝灾害频发城市。
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气候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旱涝灾害日益成为辽阳市最严重、最难解决的水安全问题之一,并日益成为影响辽阳市粮食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因此,对辽阳市旱涝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当地旱涝变化规律,有效防涝防旱,解决水资源危机,采取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减轻影响和损失,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2 辽阳市及葠窝水库概述辽阳市位于e122°35′04″~123°41′00″,n40°42′19″~41°36′32″,全市总面积4731km2,境内共有大中小河流29条,组成了太子河、浑河两大水系。
全市共有水库9座,引、蓄、提水工程144座,地下水井4031眼,不仅负责本市农业、工业、生活用水,还承担着鞍山市局部地区人民生活用水、鞍钢等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水及太子河下游的营口大石桥等市的农业用水。
辽阳市主要自然灾害是水灾,本地区降雨量时间集中在7~8月,且经常有连续性大雨天气,境内危害较严重的是浑河和太子河。
与此同时,旱灾也时有发生,并有加重趋势。
据史料记载,自1950年以来,辽阳市曾7次遭受重大洪涝灾害,5次遭受重大干旱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葠窝水库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境内的太子河干流上,始建于1970年,1974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它集防洪、发电、灌溉、工业用水、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属国家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
山东省旱涝灾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1 特 征
年雨涝发生频繁 ,9 6 16 、9 9 19 年 是干旱 的群 发 16 9 9 17 ~ 9 2 阶段 , 雨涝较少 , 特别是 17 — 92 9 9 19 年的 1 4年中, 出现 了 1 2 次干旱 ,而雨涝仅 出现 了 2次 , 次为轻涝 , 次为大涝 ; 1 1 19 9 6 山东又进入 了相对多雨 的时期 , 9 3 19 年 4年均偏涝 , 19 03年山东夏季则又进入相对干旱 的时期 , 年 中有 97 20 7 4年干旱 , 年正常 , 年轻涝 。 1 2
a ay fc d h h dn oo yss ialdvl m n T r g h dn rv c r wt lgig i s r ayya asc l d f t e a og cnm t nbe ee p et ho lt Sa ogPoi e y a r g s t n er s tt s e r ae e t S n e ua o . u 1o n n d eo n d ae m s t ii
S UN l-i t l ( c o1 f e ga h ce c ,o twet iest。 h n qn 0 7 5 Za bne S h o orp yS in e S uh s Unv ri C og ig4 0 ) a oG y 1
Ab t a t S a d n r vn ei i ew . tmp rt o e n o na e , eet eB an dsi uino r cpt t ni u e e n ey a sr c h n o gP o ic 1 h  ̄1 s It n e e aez n s o r a wh r  ̄k it b t f e ii i n v n a dt e r mo h . o l o p ao S h b r e h n e si i a ; n a d t n t e h ma f e c ,h r ae lg i g ds se c e d , n h r tro g n i se od rc a g s i n a b g w y I d i o h u n i l n e t ed y w tr g n i trmu h s n s a d t e d ywae lg ig d s tr i nu o a a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奢壹原二景dl;-爱i—■一,我国的四大自然灾害1.气象灾害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沙尘暴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87O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l一2万人)的40%.而且,气象灾害的频度,强度及造成的损失有上升的趋势.在过去的2200年问,我国共发生大水灾l6o0多次,大旱灾也有l6o0多次.l99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就发生了十几次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生态灾害在我国,造成生态灾害有自然原因,如气象,地质和地貌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过量放牧;滥樵,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据了解,黄土丘陵地区的灾害性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平方千米,我国现有的水土流失总面积约l5O万平方千米,且水土流失面积和速度居世界各国之首.仅肥力损失每年就多达7O多亿元.另据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9%,涉及到我国l8个省区的471个县市.另外,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其来势汹涌.目前,石漠化总面积已达28万平方千米,其中以贵州省的面积最大,有l3万平方千米,广西8.9万平方千米,云南6.1万平方千米,由于喀斯特地区表层泥土很薄,流失之后基本上不可能再生(据专家对喀斯特地区岩石的分析.岩石风化成l厘米土层,约1.2—3.2万年时间).因此,它已经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此外,海洋带发生的赤潮,海岸侵蚀也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几大生态问题.●李桦3.生物灾害我国每年遭受各种病虫灾害面积达l700多万公顷.恶性杂草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中云南省境内有24万平方千米,每年经济损失2.8亿元.比如,从缅甸入侵我国西南的“紫茎泽兰”,现正以每年3O千米的速度向内地推进,而且它的种子随风飘扬,所经之途,楼顶,路旁,桥梁等,它都可扎根,安家落户,繁衍;同时,它的适应环境能力很强,2至3年就能成为本地优势种,现已对西南地区生态构成灾害.再如”水葫芦”,当时我国从中美洲引进,是为了作为动物饲料,但现已在江浙—带形成生态灾害,使河湖发生富营养化,阻塞河道等, 当地政府部门为其大伤脑筋,每年花巨资打捞.我国的生物灾害除上述外,还包括蝗虫灾害,鼠害等,如1979年一1931年新疆蝗虫发生面积在200万公顷左右,森林病虫害平均每年达lO00万公顷.草原鼠害发生面积约l3O万公顷.就全国来说,每年因虫,鼠,杂草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lO—l5亿元,粮食损失约5O亿千克.4.地质灾害我国地质环境复杂,自然变异强烈,灾害种类齐全,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活火山,崩塌和地面裂缝等.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隐藏性强,爆发突然,毁坏程度巨大,被称为”群害之首”.l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目前已查明我国共发育有较大型的泥石流2000多处,崩塌3O00多处,滑坡2O00多处,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6个县的上万个村庄,l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O00多千米铁路线受到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二,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1.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因降水条件而产生的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例如旱涝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旱灾是以大范围面状出现的,涝灾则多集中于平原河谷,以面状或带状分布.暴雨灾害则以东南沿海及川西山地等地区最为严重,而且以带状或集群分布为主.与温度有关的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主要发生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及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地区.暴风(包括台风)灾害则以冬季风强盛的西北,北部地区及夏季风强盛的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最为严重.2.生态灾害显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地区这些地区生态条件比较恶劣,易受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荒漠化灾害是以面状或带状分布,集中于西北及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周围,额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多发重发区.水土流失灾害以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及江南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它也是以面状或带状分布.石漠化则以我国的云,贵,桂三省区最为严重.土壤盐碱化则以片状或斑状分布于西北干旱区地下水位较高地段,河套平原,东北西部及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较多的有:浙,辽,粤,冀,闽等近岸,近海海域,其中浙江中部近海,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珠江口,厦门近岸,黄海北部近岸等又是赤潮多发区.3.生物灾害在全圈._.追存在不同地区内,害虫,鼠,杂草等的种类不同,其危害程度与地区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及管理方式等因素有关.其空问分布特征则多以面状或斑状分布为主.例如蝗虫的发生与干旱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主要分布区为大兴安岭北段,晋北山地,黄淮海平原,河套平原及新疆地区.4.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山区,板块麓合残附近以及地质构造带上地震有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华北,西北及川西地震带;滑坡泥石流灾害则在山地及切割高原呈集聚分布,其发生亦与气候及地貌条件密切相关,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东南部为滑坡泥石流多发重发区,华中及黄土高原地区为次多次重发区.▲作者单位:安徽无为县开城中学(233366)理轰百2003年第5期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水旱灾害防治措施浅议

4.1.3一专多能模式。
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服务组织的物资技术优势,促进技术经济的有机融合,拓宽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抗旱服务组织的长效存续发展,依靠承担抗旱救灾的单一任务,很难发展壮大和持久存续。
需要通过扩大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容,发挥应有的效能;二是抗旱服务组织具有大型灌排、拉水设备,有骨干技术人员,完全有能力承担起防汛机动抢险、排涝、农村安全饮水的重任,做到遇险抢险、遇涝排涝、遇旱抗旱,更加高效地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的作用。
抗旱服务组织实现一专多能的基本模式,是建立起以抗旱、防汛和排涝机动抢险、农村安全饮水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4.1.4综合经营模式。
抗旱服务组织的准公益性,决定了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必需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利用物资技术的优势,立足防汛抗旱,面向社会,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效益最大化,既实现了物资设备的保值增值,又弥补生产生活的经费不足,积累公共资金,实现滚动发展,为长期存续提供物质保障。
可通过设立抗旱物资门店,发挥销售主渠道的优势,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抗旱产品,提供便捷的售后服务等实现薄利多销。
在非抗旱抢险期,可利用大型设备的优势,承担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创收,辟新的财源。
4.2社会化的模式。
把村级自治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及其他以抗旱减灾为目的设立的经济组织,作为抗旱服务组织的社会化部分。
鼓励发展村级抗旱协会和农民抗旱专业户,逐步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体系和良性运行机制。
抓紧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各地乡级以下第5个层级的抗旱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地利用自身的物质技术、熟悉农业耕作特点、网点建立在粮食生产的最前沿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抗旱、除涝、防洪抢险、人畜饮水、旱涝保收田等服务活动。
县级抗旱服务组织通过设立在乡级的分支机构,将中小型抗旱物资设备,以契约的形式,配备给散落在农村抗旱一线的村民自治组织、用水者协会、农机专业户、种粮大户等构成的抗旱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他们发挥设备的效益。
全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数据文档

全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数据文档(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编制 2008-4-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100101,yangyp@)1.引言《全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整编工作分二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1975年由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师生以及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在北京协作,共同完成了《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与《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
第二阶段,1977年由中央气象局研究所主持,南京大学气象系主办,邀请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江苏地理研究所协作,组织西北、西南、中南与华东十九省(市区)气象局在南京对全国除华北、东北以外地区近五百年的旱涝史料予以整编,并汇总第一阶段的工作,绘制本图案——《全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
在汇总过程中,华北、东北的旱涝级别,再次由北大地物系气象专业作了一些校订改正,最后由南京大学气象系负责本图集的校对,整理与出版工作。
2006年,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的支持下,完成了508年旱涝分布图(全部)的数字化工作。
本文档将对数字化成果作详细技术说明。
1.1数据库名全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1.2 编写目的为了完整地介绍该图、详细说明经过数字化后的土地资源数据内容和方便用户的使用,特编写了本文档。
1.3 定义2.数据库内容说明2.1数据库内容一般描述(限200字)全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数据库由栅格图(原始纸图扫描)、矢量数据(Clarke_1866_Albers投影)、投影参数文件和技术文档组成。
数据量:栅格图约11G;矢量数据约200MB。
矢量数据是分年组织的,共计508幅。
2.2字段(要素)名称解释矢量图层属性字段“Class”是记录土地资源类型的字段:2.3数据源描述选用资料有以下五类,即:A.地方志:县志、府志,省通志等;B.明实录、清实录、清史稿等;C.各省民政资科、及各省气象局有关旱涝灾情调查、分析材料;D.近代仪器观测的降水量;E.其它材科。
季风气候区容易发生什么灾害

季风气候区容易发生什么灾害1、亚热带季风区易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主要围绕季风来说明!?亚洲的季风类型有3种,这里以纬度的高低分别解释:1.热带季风气候。
这个气候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中南半岛上和菲律宾群岛。
2.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江淮地区及其南部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朝鲜半岛南部、日本的九州岛、四国岛和本州岛南部。
3.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江淮以北黄土高原以东至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沿海地区、日本的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岛。
季风气候易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的。
以我国为例,在东南季风较强时期,由于季风前进速度过快,导致我过南方地区发生干旱、而北方地区由于过早降水和降水过量易形成洪涝灾害。
日过东南季风较弱,则暖湿的云雨则停留在南方地区,导致南涝北旱。
另外,热带季风由于在热带地区,只有干季和湿季的区分,在干季,有长时间未下雨,加上热带地区高温作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
而到了湿季,降水过程十分明显,许多低洼地形(比如恒河流域)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2、亚洲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每年4月开始,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夏季风的强弱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夏季风强或来的早,会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则会导致“南涝北旱”.所以,我国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强弱不同.3、分析我国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比中南半岛严重的原因。
我国地域辽阔,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水面——太平洋,西南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这样极其复杂的地理条件,使我国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季风性、大陆性和类型多样性的特征。
与世界同纬度的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气候的这种特征是很独特的。
季风型气候显著我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对广阔的海洋,海陆之间的巨大热力差异使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更为明显。
[论文]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论文]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92da9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1.png)
中文摘要: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
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
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关键词: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水利工程修建;高新技术;非工程措施。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2讲 气象灾害

第七章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第22讲气象灾害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气象)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必修1]6.1、6.3上海卷第21(2)、(3)、(4)题一、洪涝灾害2.分布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形分布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我国的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3.危害 (1)带来的危害①直接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②间接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③次生灾害: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2)特点: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防避措施防避洪涝灾害的措施 灾前准备 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灾中救助 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灾后自我保护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易误辨析] 洪水是否一定形成洪灾?提示 不一定。
只有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
二、干旱灾害2.分布(1)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最严重。
(2)我国:东部季风区。
⎩⎨⎧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 3.危害⎩⎨⎧农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环境: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次生灾害: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思考] 我国东部季风区为什么频发旱灾?提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稳定的降水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旱涝灾害---以我国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我国旱涝灾害的分布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成灾的原因及掌握防御的措施。
【课前预习案】
读我国相关材料图,预习以下内容:
1、我国的旱涝灾害在空间上多分布在 ,其中旱灾主要位于东北、 ,
西南( 地貌)和华南、 ,洪涝灾害多出现在 季的河流
及东南沿海(多受 影响)。
2、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典型的 性气候,降水季节变化 ,且由于季风势力的不稳定
性,降水年际变化 。夏季风从海洋携带水汽进入陆地,从而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在夏季风
较强的年份,锋面雨带推进速度过快,且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导致 。
而在夏季风较弱的年份,雨带长时间滞留在南方地区,导致 。
3、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而旱灾较少,试分析原因。
年降水量(mm)
课堂案
【小组探究】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
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该时段③区受灾程度和损失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分析原因。
(4)针对②地区的灾害状况,可采取哪些措施趋利避害。
【限时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该区域20世纪中后期林地和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洪涝灾害多发,读图回答问
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思维拓展】
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
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31.(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
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
气流,于燥少雨
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合理开采地下水
修建水库,疏浚河道 ;改进耕作方式和改进作物品种
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滴灌,喷灌)、调整产业结构、防治水污染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修建水库。
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4分)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2分)降水量大
且集中。(2分)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