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解

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解
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解

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解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言研究当中的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概念的定义及发展过程的了解,进一步探索两者的异同和在语言学习中的运用。在对错误语言的分类进行认识和分析后,探究成因,获得启示。

关键词:对比分析错误分析

对比分析,也叫对比语言学,主要是对语言变体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共性和差异。对比语言学在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六十年代后期,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受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影响,逐渐转向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因此七十年代以后,错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比分析。然而,这一时期对比语言学在欧洲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许多美国应用语言学家也认识到、在外语教学中错误分析与对比分析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吕叔湘先生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1942/1982:上卷初版例言)。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意义正是通过对比,使我们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整个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在应用方面,对比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辞典的编纂等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当对比分析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不再是纯语言学的,而是吸收和运用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错误分析研究学习者语言错误的类型和原因,它与对比分析的关系不是相互取代和排斥,而是共存和互补。

一、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的概念是由上个世纪,著名语言学家Benjamin Whorf (1941提出的,他通过对两中或者更多的语言进行共时比较发现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论进行修正或者补充,或者提出更新。对比分析的初衷是试图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来解决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对比分析假设目标是通过两种语言系统(L1和L2)的对比,发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试图预测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会导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而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则会导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换言之,“两种语言系统中的差异越大,即各自的语言形式和程式跟对方的差异在质和量上均互不相容,则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就越大,形成潜在干扰”(Wein reich,1953)。

二、错误分析

随着国际上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前者的批判性研究的深入,Lado的对比分析理论也受到人们的质疑。一种批评来自对对比分析的预测能力的怀疑;另一种批评涉及两种语言对比的可行性问题;人们发现Lado的理论实际上基于语言学上的结构主义和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这种研究和运用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它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By: 周琴201520040430 参考书目:[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 因素a.产生背景假说对比分析 ContrastiveAnalysis 早在1945年,CharlesFries在 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 foreignlanguage一书中提到了对比分析的思想。他认为, 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 学描 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1957年,RobertLado(拉多)在 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 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 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母语负迁移),因此,对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 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此假说最初的表述) 偏误分析 ErrorAnalysis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 断受到挑战和批判。(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偏 误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偏误 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对学习者 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 代,兴盛于70年代。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科德发表 了一系列偏误分析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 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 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 开始衰落。但是,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偏误 分析开始复苏。国内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被视为哈 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便 无研究,是偏误分析始终成为汉语第二与语言习得研究 中最密集

偏误分析题

试分析“我每天晚上都散步散步”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7分)1 、是由汉语动词重叠知识泛化造成的偏误 .汉语动词重叠:单音节双音节之分.单音节动词重叠为AA式,如笑笑,说说等;双音节动词重叠为ABAB式,如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外国学生把这个结构不适当的泛化就说成了“散步散步” 2、改正:我每天晚上都散散步。 3、教学策略:比较法归纳法 词语构成例词重叠形式其他例子 双音节动词+ 动词研究ABAB 研究研究掂量掂量打扫打扫 单音节动词 + 宾语笑 AA 散散步 \打打球 \看看电视 “散步散步”不是在考查离合词,我认为是考动词的重叠,如:说说话,聊聊天,打打球,散散步,“散步”不比“运动运动”“活动活动”疏松疏松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等 外国学生常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1指出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把离合词“见面”等同于自己母语中相应意义的及物动词。(2分) 2改正句子,例如:a. 我和/跟朋友见了(一)面。或:b. 我见到了我的朋友。(2分) 3“离合词”的教学对策:说明离合词的结构和用法特点,(1分)把离合词作为动宾短语处理,(1分)把离合词同动量补语、时量补语等的教学结合起来。(1分) (1)改为:我明天跟他见面 (2)理由:因为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 (3)错误原因:受翻译的影响。“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参考答案:(1)改为“她很漂亮。” (2)理由: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

世界地理区域空间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考试地图》P68~89或《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P95~131 一、东亚 1.朝鲜半岛(中朝边界)的 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中朝界 河,②重要的地形区,③沿38°N 纬线的地形剖面图,④重要的城市与港口,⑤相关的历史事件(热点问题),⑥周边的海洋,⑦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 2.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区域内国家 (韩、日)的经济特征,②海峡 与岛屿,③区域内气候特征, ④重要的港口。 3.日本濑户内海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海域名称, ②区域内重要城市与工业区的 分布及成因,③地壳活动频繁的 原因,④日本自然资源与经济特 征,⑤日本文字的创造与唐文化 的联系,⑥遣唐使的历史事件。 4.蒙古框图 考查内容、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高原、气候——蒙古高压),②畜牧业。 二、东南亚 5.菲律宾群岛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两大岛屿名称,②首都的位置,③著名特产,④与我国南海海域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问题,⑤地质地貌特点。 6.中南半岛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湄公河流域 及其开发(热点问题),②泛亚铁路(起止点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开发的积极意义),③湄公河源头(澜沧江)的山河大势,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④缅——泰——马——印尼的巨大锡矿带及旅游资源等,⑤克拉地峡及克拉运河有望开通后对泰国经济的积极意义和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⑥马六甲海峡及航线,⑦马来群岛的地质地貌特点及成因,⑧区域内自然资源与物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农业),⑨气候特征、旅游业等,⑩主要城市及首都的区位选择因素(华人、华侨对该区域的贡献)。 7.马六甲海峡框图 考查内容:①交通区位,②新加坡的工业区位,③气候——气压带和风带。 三、南亚 8.孟加拉国与喜马拉推山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喜马拉雅 山的成因,②雅鲁藏布江的水

偏误分析试题(学习类别)

★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我明天跟他见面。(1分) (2)偏误原因: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主要受到母语负迁移。“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2分)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2分) ★外国学生常说“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 a.他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 b.他回学校来的时候,我在写作业。(1分) (2)偏误原因:“学校”与“来”的位置不对,不了解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说明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搭配时,处所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来/去”前。例如,“上山来,下山去,进教室来,回日本去,过这边来”等。也可以不用趋向补语,用结果补语表达,如“回到学校,上到山上,进到教室里”等。(2分) ★外国学生常说“请等等我一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a.“请等我一下” b.“请等等我”(1分) (2)偏误原因:“等等”是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以后已经能够表示“时间短或次数少”,因此不能再和动量词“一下”以及时量词如“一会儿”等组合。 这种偏误主要来源于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将动词后面可以跟动量或时量补语的规则不恰当地泛化了。(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讲授动词重叠形式时可采用对比法,将动词非重叠形式后面加动量或时量补语的情况与重叠形式对应起来,进行一下对比。这样学习者很容易领悟到两者在使用中存在的差别。(2分)

区域定位研究高精晰图讲解

学会定位、认识世界(拼命找地图) 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从地理空间入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 区域地理的定位是学生在复习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一般可根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如面积、轮廓和形状、气候、地形、植被、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根据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定位;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一般以经纬网定位为主,其它为辅,综合定位。 掌握空间定位的过程: 一.要多看图,多描图填图绘图,建立自己的“心理地图—区域控制经纬网图”;

三.要重点关注热点地区、常考地区; 世界区域中的“马六甲海峡”;西亚北非的“一、二、三、四、五”;巴拿马运河区;非地带性的雨林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东非高原区;大分水岭东西两侧地区;亚洲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大—阴—贺—巴–冈”;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区;五大湖地区等等。中国地理的长江沿岸、黄河沿岸、沿海地区、河西走廊(含祁连山)、四大工业基地、天山南北、九大商品粮基地、22个比较小的地形单元区(见后图)。 四.要熟悉重要地物(含景观)的分布、轮廓形状特征及其空间联系; 世界和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轮廓形状特征及其和周围相邻单元的相对位置。在世界地理的定位中,地中海、红海、波斯湾、黑海、里海、咸海、维多利亚湖、五大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区域。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松花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阿拉伯河、尼罗河、刚果河、赞比西河、莱茵河、伏尔加河、“毕业了”、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亚马孙河、拉普拉塔河、墨累河、重要的铁路线、海岸线。 五.要熟悉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分布。 地震-火山带;农作物分布;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森林资源的分布,典型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6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亚热带季风区和亚热带湿润区的分布。 六.要建立联系线索。 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年轻的褶皱山脉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等; 任意一个地区首先采用点的定位,这个点可以是经纬交叉点,可以是区域内的特征点(如河口、最大的城市、海拔最高或最低的点或地形地势的特殊点),点的定位要求精确。二是线的定位,可以是经纬线、河流线、海岸线、交通线、区域界线等,线的定位要求相对位置,要和点的定位结合起来。三是面的定位,可以是湖泊、水域、工业区(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农业区、行政区划、地形区域等,面的定位要尽量和点、线结合起来进行定位。 研究一:各大洲、国家的控制经纬线(控制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1.亚洲:30°E ;90°E;120°E;北回归线;30°N ;40°N ;60°N。 30°E控制黑海土耳其海峡(欧洲波罗的海东岸、巴伦支海); 90°E控制恒河三角洲、拉萨、乌鲁木齐、亚洲高压、西西伯利亚平原; 120°E控制中国东部、勒拿河;北回归线控制阿拉伯半岛、印度河口、恒河口、珠江河口。30°N控制阿拉伯河口、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40°N控制土耳其海峡、里海、帕米尔高原、渤海、朝鲜半岛、日本海; 60°N控制乌拉尔山、俄罗斯“毕业了”三条河流、白令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部分学案:5 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专题学案5 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目标定位]高考中,虽然有关世界区域的地理事物或在图上标注给出或以文字材料给出,地理空间定位考查难度有所下降,但对世界区域地理事物的熟练掌握和快速熟练准确的定位仍不失为解决世界区域综合试题的一把利剑,且能使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掌握落到实处。因此学生应掌握读图获取有关区域的位置、区域特征及人类活动等相关信息的能力,然后联系地理原理进行综合分析,再用合理的地理术语科学表达。 一、根据经纬度定位 例1下图为世界四个地点的坐标,据此回答(1)~(3)题。 (1)作为大洲分界线的经线经过的地点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数码)。 ①A点东西两侧地形不同,主要矿产的种类相同②B点附近有一条自西北向东南的大河注入海洋③自C点向南北两侧的自然带,依次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D点东西两侧降水量大致相同 (3)关于上图四个地点所在国家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填数码)。 ①A点、B点所在国家地广人稀②B点、D点所在国家都有大牧场放牧业③C点所在国家金刚石矿产丰富④A、B、D所在国家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出口国【反思归纳】 由图中经线可知,60°E经线大致与____________一致,为________两洲的分界线,A 点位于俄罗斯,地广人稀;B点位于美国东南部,其附近____________由西北向东南注入________湾。A点所在的乌拉尔山脉西侧为________平原,东侧为______________平原,都为平原地形;C点位于________盆地,金刚石矿产丰富,为热带雨林气候;D点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其西侧位于________的迎风坡,降水多,东侧位于________坡,降水少,D点位于阿根廷,不是世界小麦出口国。 二、根据经纬度及海陆分布定位 例2下图所示为“回归线沿线的海陆分布”。读图,回答(1)~(3)题。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1219016 李德元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是上个世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对于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比分析假说主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因此当对比分析在实践上遇到困难和理论基础受到挑战时,偏误分析应运而生。面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错误,研究重点是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而中介语理论则吸收了前两者的理论长处,并继续发展。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而且中介语理论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来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心理规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

言习得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对比分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偏误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发展而黯然失色,20世纪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上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将前两个阶段看作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但从具体应用来看,三者密不可分。特别是在中介语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现阶段,研究者应该地正确认识对比分析方法和偏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研究中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需要语料,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选择,需要对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语言表现及言语进行分析,这就要借助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方法,将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统一在中介语研究的框架中进行。偏误分析要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解释,要正确理解这一错误形式试图表达的意义,就必须把偏误形式与学习者母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比较,弄清学习者的偏误形式是否想要表达母语中某一对应形式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这一意义找出外语中正确的表达形式。 总而言之,三种理论之间关系可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与理论在历史发展顺序上呈线性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者分别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过程中的三个里程碑阶段。其各自理论的

对比分析和语误分析

一、对比分析 20世纪中期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形成或习惯养成的过程,语言行为是由“刺激——反映”才形成的。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的习惯的养成。同时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所有人类的语言都是有层次的,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学应着重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形式。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对比分析学说(contrastive analysis)。该学说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般认为Robert Lado的《跨文化语言学》(1957)是第一部探讨具体的对比分析方法的著作。Robert Lado把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归于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认为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困难所在。根据Lado的对比分析假设,两种语言相似的地方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不同的地方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 对比分析假设有强式和弱式之分(Ellis,1985)。强式说是指为了通过对本族语和目的语的系统对比,预测二语习得困难所在;弱式说是在分析学习者所犯错误的基础上,把目标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结构进行比较,以解释犯错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比假设逐渐失宠。其原因可归纳为四点:(1)二语习得中很多错误不能用母语干扰解释清楚。(2)二语习得中有些错误与对比假设的预测结果相矛盾。(3)对比假设所预测的某些错误根本不会出现。(4)对比假设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后来被人们所抛弃。 二、语误分析 由于对比分析难以预测二语可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犯的“语言错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便把研究兴趣和重点转移到对二语习得者的语言错误本身的分析。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特征,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使人们将视线从避免错误转移到研究错误上来,从而为研究二语学习过程提供了更直截,更有效的方法。语言错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受母语影响造成的,另一种则不是受母语影响而出现的。也可以分为这样的两类:语言使用过程中偶然的和随机性错误(mistakes)和反映学习者过渡性语言能力但具有规律性的错误(errors)。对教师来说,错误是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来源,错误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了解学习者已经具有的语言水平,推断某学生还必须学哪些内容。此外,语言错误还能给研究者提供语言是如何学会的证据,如学习者所使用过的学习策略和程序等。这此错误也可被学习者用作验证某些假设的手段。当然错误分析也有很大的局限性。Bley-Vroman(1983)认为不应只从目标语的角度来描写和分析错误,这样得出的结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 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地图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地理学的精华所在,是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知识。自然世界的阴晴冷暖,花开花落,沧海桑田是在某一区域内进行的,人类社会的风土人情,各种经济活动也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高考更是钟情于区域地理考查。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是高考能力体系当中重要的考查内容。在高考试卷中,无论是文科综合试卷,还是地理单科试卷,都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区域地图,其中有些是直接考察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则是通过区域地图所承载的各种地理信息,对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内容进行考察。 (一)区域定位 1.区域定位的重要性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苦恼和困惑:在掌握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后,遇到考试时却得不到多少分。特别是当试卷中出现自己不熟悉的区域地图时,更是感到茫然。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区域地图进行快速、准确定位的能力。对区域地图的准确定位,是许多考题解题的前提,甚至是答题成败与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对于区域定位问题,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的趋势是区域的微观化,地图的大比例尺化,定位的精确化。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必须对区域定位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总结规律,坚持反复练习,才能在答题时作到快速、准确定位。 2.区域定位的基本方法对区域地图进行定位的方法有许多种,如利用经纬线定位:利用海岸轮廓定位;利用区域界线定位:利用山脉、河流、湖泊、交通线及其他具有提示性作用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定位等。有些区域地图可以用一种方法定位,有些区域地图则需要同时使用几种方法进行定位。例题1:解题:右图是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题中第一卷1~4题的区域图,图中采用了经纬线、海岸轮廓、提示性地理事物名称(大西洋)等综合定位方法。根据图中经度的数值排序,可以判断出该图所示区域位于西半球,初步判定为南、北美洲某地;该区域的纬度为54°,由于北美洲中、高纬地区为大范围的陆地(加拿大地区),因此,最终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大陆的南端。例题2:解题:右图是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的一道题,第一问图中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115°E、41°N )。明确文字材料的潜在信息是解答第一题的关键。“登高南望”有“俯视远眺”之意;“北顾”则有“向北回顾”之意。实质是对长城作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界线的考查。而题中的信息中长城是此题的关键,长城修筑在山岭之上,随山脉起伏。因此作者可能登临的是长城及附近,才会有“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北顾但寒沙衰草”景象。 3、区域地图的学习方法在复习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逐步构建一幅带有经纬网的地图,多读多看同时还要多练,多画。动脑动手,注重不同区域间地图的对比。经常与同学交流,探讨区域地图的内在规律和学习体会。并且要多做与本专题有关的高考题,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和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

偏误分析讲义

偏误分析讲义Lado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法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母语习惯向目的语习惯逐步迁移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教授的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列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学习者容易掌握的方面,在学习中会出现正迁移;不同之处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中会出现负迁移,即学生可能会出错。 对比分析法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上。由此衍生的“听说法”在二战及战后二十年里成为语言教学的主流。“听说法”语法教学的顺序是根据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把两种语言中差别大的结构作为重点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则以反复操练和句型训练为主,旨在准确。 但是对比分析法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1)对比分析只对语言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 2)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着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只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的对比预测学习的难易,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性。 3)对比分析只研究L1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L2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L1的干扰,学习者错误的困难和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语言

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如:全香兰《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4,3) 韩国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 ,其中汉韩同形词所占比例相当大。比如 ,汉语水平等级大纲甲、乙两级 2021 个多音节词当中汉韩同形词就有1256 个 ,占 62 %。因此 ,在韩汉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词语时 ,韩国语的汉字词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方便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汉字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 ,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学语言,免不了会说错、写错。对待错误,可以有不同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错误要竭力避免;“吃一堑,长一智”——错误有积极作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免不了会犯错误。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对待错误属于消极态度,有错必纠,体现在听说法、直接法中,遇到学生错误尽量纠正,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另外一种态度则是认为,错误在语言学习中是必然会出现的,通过不停的学习,其可以自然消失,因此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体现在教学法中就是交际法。(也称功能意念法、功能法,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兴盛于美国,功能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语言的功能项目为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面对错误的一个原则就是:强调内容表达,不过分苛求形式,只要不影响交际,一般性的语言形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Follow me) 所以Johnson(2002)说过: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如果学习者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话语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的原因。错误可能暗含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部分学案:5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专题学案 5 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目标定位]高考中,虽然有关世界区域的地理事物或在图上标注给出或以文字材料 给出,地理空间定位考查难度有所下降,但对世界区域地理事物的熟练掌握和快速熟练准确 的定位仍不失为解决世界区域综合试题的一把利剑,且能使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掌握落到实处。因此学生应掌握读图获取有关区域的位置、区域特征及人类活动等相关信息的能力, 然后联系地理原理进行综合分析,再用合理的地理术语科学表达。 一、根据经纬度定位 例1下图为世界四个地点的坐标,据此回答(1)~(3)题。 (1)作为大洲分界线的经线经过的地点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数码)。 ①A点东西两侧地形不同,主要矿产的种类相同②B点附近有一条自西北向东南的大 河注入海洋③自C点向南北两侧的自然带,依次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带④D点东西两侧降水量大致相同 (3)关于上图四个地点所在国家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填数码)。 ①A点、B点所在国家地广人稀②B点、D点所在国家都有大牧场放牧业③C点所在国家金刚石矿产丰富④A、B、D所在国家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出口国 【反思归纳】 由图中经线可知,60°E经线大致与____________一致,为________两洲的分界线,A 点位于俄罗斯,地广人稀;B点位于美国东南部,其附近____________由西北向东南注入________湾。A点所在的乌拉尔山脉西侧为________平原,东侧为______________平原,都为平原地形;C点位于________盆地,金刚石矿产丰富,为热带雨林气候;D点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其西侧位于________的迎风坡,降水多,东侧位于________坡,降水少,D点位于阿根廷,不是世界小麦出口国。 二、根据经纬度及海陆分布定位 例2下图所示为“回归线沿线的海陆分布”。读图,回答(1)~(3)题。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假设 “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建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 60年代后期,由于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其理论基础受到挑战,对比分析开始衰落。 F r i e s(1945)率先提出了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描写和仔细的对比的基础上。体现在他的著作:“T e a c h i n g a n d L e a r n i n g E n g l i s h a 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L a d o(1957)提出对比分析理论系统。标志著作“l i n g u i s i t i c s a c r o s s c u l t u r e”。 L a d o(1957):“W e c a n p r e d i c t a n d d e s c r i b e t h e p a t t e r n s t h a t w i l l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 i n l e a r n i n g,a n d t h o s e t h a t w i l l n o t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b y c o m p a r i n g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e c u l t u r e t o b e l e a r n e d w i t h t h e n a t i v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s t u d e n t.” L a d 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一、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对比分析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基础之上的,“把二者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从而使外语教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新的行为习惯的学习产生影响。 学习第二语言是用新的习惯代替旧的习惯,旧的习惯会干扰新习惯的形成,产生偏误。 (二)语言学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静态的、自足的系统,强调对语言的结构,强调对一种语言的结构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比较,因此语言差异受到强调。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1)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会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2)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会产生正迁移,两者有差异时会产生负迁移。这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差异=困难,差异越大困难越大。 2.基本观点 (1)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 (2)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3)理想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以减少母语干扰的影响。 2.对比分析两种观点 强势说 强调预测,认为母语干扰是学习者学习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

世界地理概况地形区域定位

实用标准文档 世界地理概况(一)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从考查内容看,以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等知识为考查重点。形式上多以选择题出现,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表知识为背景,综合考查某区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对工农业的影响。能力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区域定位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归纳描述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 [分析解读] 1.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的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2.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3.准确识记世界重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4.正确理解世界重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以及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区际联系。5.掌握区域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学会分析、总结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 1、区域位置:在哪里 2、区域事物:有什么 3、区域特征及成因:怎么样、为什么 4、区域人地关系:怎么了、怎么办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 第一节陆地和海洋 一、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 但两个半球都是海洋占优势 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亚—澳欧—非北美—南美 3.多数大陆通过狭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4.各大洲轮廓多为倒三角形 5.四大洋贯通 (一)世界海陆分布面积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29% 1.49亿平方千米,海洋 71% 3.61亿平方千米 (二)七大洲—六大陆 1、概念: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2、七大洲位置分析 ①、所在半球:

从对比分析到错误分析

从对比分析到错误分析 abstract: the change of attitude towards the errors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ng a successor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became a heated subject and a recognized part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ince the late 1960s. keywords: errors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the learner inevitably makes various errors. before 1960s, when the behaviouristic viewpoint of language learning was prevailing, learner errors were considered something undesirable and to be avoided, as errors were considered to be a wrong response to the stimulus, which should be correc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y were made. unless corrected properly, the error became a habit and a wrong behavioural pattern would stick in learner’s mind. it was not until the late 1960s that people cam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errors made by a foreign language(fl)learner. actually, an fl learner’s errors tell us more than when he/she produces correct, error-free utterances. as soon

区域定位及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无锡交流材料)

“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分析”专题复习(3课时)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考查内容】 1.区域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 2.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 3.以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分析并阐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人类活动的条件与原因 【考查角度】 ①从材料中获取区域的地理特征信息;②判断或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③分析并阐释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④分析并阐释各种人类活动的发展条件或原因,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或对策;⑥比较与分析两个或多个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及其原因。 【解题步骤】 1.获取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 2.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3.阐释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 4.说明人类活动条件或成因 5.了解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6.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问题导学】 (材料改编自2011江苏卷)图1和图2为甲、乙两省区简图,图3为两省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统计图。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甲、乙两省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1 甲省区简图图2 乙省区简图图3 一、获取区域地理位置信息 1、问题导学 (1)判断两省区的名称。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用来判断位置? (2)此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1、问题导学 (1)试分析甲省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试分析乙省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3)2011年,甲省区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分析方法 三、比较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1、问题导学 (1

(2)两省区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比较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为什么? (4)简述两省区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分析思路 首先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分析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了解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其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1)以盆地、山地为主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水量大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脸;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课堂小结】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_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第32卷第3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Vo l.32,N o.3Jo ur nal of Jishou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M ar.2011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 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侯民吉 (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中介语理论已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学习者要经历的各个阶段中介语都具有系统性和可预测性; 要了解二语习得中所涉及的心理过程,需要将学习者语言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加以研究。 关键词:二语习得;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理论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1)03-0159-0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A165)(06YB83) 作者简介:侯民吉,女,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特征为主要目标。40多年来,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重要的理论探讨包括对比分析(Co ntr astive Analysis,简称CA),错误分析(Er ror A na lysis,简称EA)和中介语(Interlangauge)理论等。以下我们将对这几个研究课题进行简要的评述,指出理论贡献与不足。 一、对比分析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犯语言错误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它几乎可能出现在习得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与各个方面。研究者发现,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大部分是能够分析和认识的,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常带有某些规律性,并可以概括上升为理论知识,形成一套外语学习过程的错误分析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应用语言学家L ado等人就开始系统地研究错误并由此产生了有关错误的早期理论)))对比分析。L ado提出,/人们倾向于把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形式、意义以及它们的分布迁移到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中去。0[1]他的这一假设成为后来对比分析的基本思想并影响了全世界的外语教学。 对比分析是建立在对语言的描写基础上的方法,它的语言学基础主要是Bloomf ield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心理学基础主要是迁移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外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来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迁移现象。两种语言规则相同或相似的,常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往往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 ansfer);反之,出现差异时会出现负迁移(negativ e t rans-fer),即干扰(interference)。这样,语言之间的差异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障碍和阻力。[2]对比研究强式者甚至还认为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对比所产生的结果可用来预测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而教师所要教的和学生所要学的就是对比分析所确立的两种语言间各方面差异的总和。对比分析所遵循的是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据认为,二语习得就是克服母语的干扰,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因此,二语习得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言语行为是通过机械操练而形成的,并认为错误的言语行为一旦产生就很难纠正。这样,这一方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有错必纠,有错就改。它的目的是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和语言学方面的描述,发现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最有效的方法指导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正如L ado指出:/把第二语言和学习者母语进行比较的教师能够较好地了解什么是学习中的真正问题,并能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导他的学生。0[1] *收稿日期:2010-11-28

区域定位与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新课标强化卷地理试卷(上) (十)区域定位与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1答案 B 解析:,图示海域是我国的南海地区,岛屿多数是珊瑚礁且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甲处海水较深,地势起伏较大。 2答案 B 解析: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向南行驶是逆风逆水。夏秋季节,该海域多台风。纬度 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此处位于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根据纬度,此海域属于热带,不可能有海上冰山。 3答案 D 解析:甲国为孟加拉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乙国乌克兰为商品谷物农业。甲国的粮食单产比 乙国高,但由于甲国人口密集,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机械化水平低,且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 4答案 C 解析:甲国主要种植水稻,乙国种植小麦和玉米,导致两者不同主要是甲国比乙国纬度低、气候湿润,水热条件更优越,答案为C。乙国黑土面积广,土壤肥沃。乙国纬度高,且晴朗天气多,光照充足。甲国人口密 度大,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 5答案 A 解析:图中AC铁路建设穿越安第斯山脉,地表起伏大,建设难度大;西部位于板块边界,多地质灾害; 6答案 D 解析:东高西低;西部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7答案 C 解析:大牧场放牧业;它的区位条件是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科技水平高等。 8答案 A 解析:甲地区是宁夏平原,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同时又有黄河便利的灌溉 水源,所以近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 9答案 D 解析:从图中看,该地带镍、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同时临黄河且处在地势落差大的河段,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而有色金属冶炼需要大量廉价的能源保证。故该地带必然利用优势条件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