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名词解释汇总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主观因素: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

晕轮效应: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态度: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倾向性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群体促进效应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是更努力。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上行沟通:一方面是指在下行沟通的同时,下级人员以反馈的形式对下行沟通的信息作出反映;另一方面是指下级人员将自己对组织管理、工作和其他信息向上级反映的过程。

群体思维:是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课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脑力激荡法:也叫头脑风暴法,意思是克服互动群体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

命名小组技术: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这就是命名一次的含义。

人际关系: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人际反应特质: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人际反应特质。

关系分析:是指吧莫里诺的社会测量的内容加以扩充并加上主观判断项目以分析人际关系的方法。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须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群体互动是以某种群体关系为基础的,它是连接两个不同的

协作:是指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回避:是指一个人可能一时到了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竞争策略:也叫强制策略,只是一种不合作的方式,通过竞争,必然为了一部人的利益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合作策略:是比较开诚布公的策略,能够使冲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

迁就策略:主要是一种合作的倾向,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去满足被人的利益。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组织的“关键角色”,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考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行为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为自主权。

有效领导的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奖罚:就是通过对符合计划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符合计划的行为实施惩罚,以保证领导活动的既定方向。

领导素质:一般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主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个性性格结构:是指具备不同个性性格的领导者在领导班子中的组成配合情况或结构比例。

集权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然后布置下属的管理方式。

民主性管理方式: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做出决策的领导方式。

放任型领导方式:是指管理者听之任之撒手不管,不加干预,下级爱干什么,想干什么,都可以,是完全自由的管理方式。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动机:按照心理学的解释,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改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激励:首先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全部行为从总体上给社会和消费者所留下的总印象。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管理信息:是反映领导活动和领导对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数据等的统计。

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式、模型的特征编制出的实施决策的步骤顺序,它是柯旭日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他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咋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组织行为学

1.组织的定义及其特点

定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

特点:

1,由个人与群体组成

2,有目标

3,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合作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标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分析组织中的工作行为的学科,它分析个体、群体、组织等不同水平的因素对人们工作行为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指导组织中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效能。)

3.组织行为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案件分析法、调查法、历史分析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定性与定量法、情景模拟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变量:

自变量:假定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个体水平的自变量:年龄、性别、婚姻、人格特征、价值观与态度、能力

群体水平的自变量:沟通模式、领导方式、团体、群体冲突

组织水平的自变量: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规模、组织文化

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组织行为学中,常见的因变量有: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等。

生产率:包括效果和效率的一种衡量指标。效果:实现目标效率:以最低的成本完成输入向输出的转换

5.霍桑实验:实验证明:照明度的改变、福利待遇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太大影响。

霍桑实验最大的贡献:1)在于否定了“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社会人”的观点。2)第二个理论是“士气理论”士气,也就是工人的满意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方法、工作条件之类物理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3)“非正式群体理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6.管理者的角色功能(明茨伯格)

1)人际关系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7.管理者的技能:诊断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8.近代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X理论

(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的动机,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下,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

(3)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4)人的感情是非理性,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感情。2) 社会人假设——超Y理论(1)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的需要,经过与同事的关系可以获得基本的认同感。

(2)工业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变得单调而无意义,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对人的影响更大。

(4)人们最期望于领导能承认并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3) 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1)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的区别,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寻求工作上的意义。

(2)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以便富于弹性,能适应环境。

(3)人们能够自我刺激和自我控制,外来的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的后果。

(4)个人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并不冲突,而且是一致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个人应调整自己的目标使之与组织目标配合。

4) 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

(2)一个人在组织中可以学到新的需求和动机,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表现的动机模式是他原来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经验交互的结果。

(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与别人不能合群,可能在非正式组织中能满足其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出力,决定他本身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性质、本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动机的强弱以及与同事相处的状况都可能产生影响。

(5)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反应。

9.1)知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是人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2)知觉的基本特征:

1.理解性,依据过去的经验理解外界信息并赋予意义。

2.选择性,选择部分信息进行加工,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结果。

3.整体性,知觉结论不是零散的个别属性,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包括连续性规律,接近性规律,封闭性规律和相似性规律。

3)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知觉对象、情景

4)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5)社会知觉存在种种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P57

(1)首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近因效应;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

(4)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5)投射

6)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1、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2、根据过去的经验,感知眼前变化了的事物。

10.印象管理与招聘面试

1)求职者印象管理措施:

意见遵从:赞同主考官的观点

抬举他人:陈述他人的优点

非语言行为:

自我包装:简历包装

合理化理由:离职原因

事前声明:工作承诺

2)作为招聘者的应对措施:

面试中:控制时间;保密和诚信提示;问卷测量;

面试后:调整印象管理能力的比重;适当延长实习期;

11.归因理论

(1)归因于行为: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度,或明知故犯,或有些个人事情。

(2)归因于行为者的知觉对象: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的工作,没有在上班的时间赶回来,或者今天班车延误

如何归因(归因的参照点)归因的参照点

(1)一致性(区别性),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一致;大家都是这样吗?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2)一贯性,是指行为者在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如此;他总是这样吗

(3)特殊性,是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指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反常,他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是这样吗?

三个维度: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12.气质可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胆汁质(急躁型)表现为精力充沛,动作迅猛,直率热情,但自制力差,性急而粗心。

多血质(活泼型)表现为机敏灵活,善于交际,兴趣广泛,但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耐性。

粘液质(怡静型)表现为稳重细心,行为持久,自制力强,但思维反映慢,固执而拘谨。

抑郁型(神经质)表现为内心感情体验丰富,但孤僻胆怯,优柔寡断,具有刻板性。难以承受强烈刺激。

气质分类的理论依据: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两个过程,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两种过程表现为三个特点,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13.价值观: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与判断。

价值观类型:1)终极价值观: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个体愿意用他的整个生命去实现的目标;2)工具价值观:个体更喜欢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14.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组织支持感员工敬业度

15.激励理论

激励: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

指向一定的目标。

需要: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起源分生理性,社会性;需要满足来源分:外在性,内在性)

动机:指人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

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要。

1)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是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开展研究,

也称需要理论。包括: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因

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意”

保健因素: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

的满足会使员工没有不满意,如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

激励因素包括:①工作富有成就感;

②工作成绩能得到承认;

③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

④职务上的责任感;

⑤个人发展(成长、晋升)的可能性。

保健因素包括:①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

②技术监督系统;

③人际关系;

④工资;

⑤工作环境条件

(3)阿尔德佛的ERG理论:生存需要(E)关系需要(R)成长需要(G)

(4)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权力需要归属需要成就需要

2)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包括:弗隆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6.群体及群体功能

1)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由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

(3)群体成员应具有明确的群体意识

(4)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接触,相互作用

(5)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分工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按结构和功能分

正式群体:由一定的社会组织认可的,有组织正式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编制的,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一种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没有固定编制的,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的,是在心理、动机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

的重叠性

3)群体的发展阶段:

五阶段论: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

建立到成熟的四阶段论:相互接纳、沟通和决策、激励和生产率、控制和组织

4)群体的功能

(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基本任务(1+1>2)

(2)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

1获得安全感2满足归属需要3 满足自尊的需求4增加自信5增加力量感6获得情

感7增加社会性

5)群体的效应

(1)社会助长效应:指群体成员有促进、集体效率的效应

(2)社会致弱效应:指群体成员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妨碍自身能力的发挥,降低工作

效率。和个体心理特征以及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有关。

(3)社会惰化效应:指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成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那么好的一种

倾向。和制度公平性以及职责不清有关。

(4)社会趋同效应:也称为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群体成员在群体规范的效应下,缩短

差距,而趋向于相同的意见、观点和行为倾向。由个体关注自身利益,个体受感染和盲从,以及躯体压力的影响有关。

(5)从众效应: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在意见和行为上保持与群体

其他成员一致的现象。

补充:影响因素:个人:智力、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价值观、个

人的受暗示性、服从性、态度等

群体:群体的作用(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群体的组成成员的

地位、能力、经验等)、组织气氛(是否容忍个人意见)群体内聚力等

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个体对群体的依赖性、外界对群体的支

持度

6)群体动力影响因素(凝聚力):群体成员对利益的认识、领导方式、信息的沟通、达

成目标的情况、心理相容性、群体在组织中的地位、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群体与外部环

境的关系、群体规模、群体成员的心理满足感、成员的共同性

7)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

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8)群体决策技术:(1)头脑风暴法(2)德尔菲法列(3)名团体法(4)电子会议法

9)群体规范的功能or作用:

(1)群体行为的维系功能

(2)群体行为的评价和标准功能

(3)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4)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10)群体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相貌、能力、个人品质、相似性或互补性、正面的互动(赞美、

倾听)

17.冲突

1)冲突的过程:阶段1潜在的对立,存在可能产生冲突的条件

阶段2认知和情感投入

阶段3行为意向

阶段4行为

阶段5结果

2)冲突的类型:(1)人际冲突: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信息来源、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心理行为习惯都会起冲突

(2)群体冲突:工作、资源、奖励、沟通原因都会造成这类冲突

3)冲突管理(处理冲突的策略)运用竞争、运用回避、运用迁就、运用协作、

运用折中、调解、仲裁、沟通、教育、转移、重组、变革。

4)合作:是指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或组织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互相帮助、协同活动的行为模式。

竞争:是指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或组织之间在朝向同一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尽可能

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且通常以不顾对方的利益或损害对方的利益为代价。

*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1)奖励的规则(2)沟通(3)奖励的方式(4)互惠性(5)

信任(6)个性倾向

18.沟通

1)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不仅指意义被传达,而且指意义必须被理解。

2)沟通的功能:

(1)控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控制员工的行为,但员工们必须遵守组织中的权力等级

和正式的指导方针

(2)激励:工作群体是主要的社交成所,群体成员通过沟通来获得工作的激励

(3)情绪表达:员工通过群体间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满足感和挫折感

(4)信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3)沟通的方式分类:

(1)正式途径:由上而下的沟通(下行沟通)

1定义:是指信息从组织上级直接向下级传递,表现上级对下级的通知、指示、命令协

2优点:协调组织内各层级之间的关系,增强层级之间的联系。

3缺点:容易形成“权力气氛”影响士气,而且,由于曲解、误解或搁置等因素,所传

送的信息会逐步减少和歪曲。

由下而上的沟通(上行沟通)

1定义:是指员工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的态度等。

2优点:使得管理者经常了解到员工对他们的工作、同事和组织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管

理者还依赖于这种沟通了解到哪些工作需要改进。另外,给员工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

释放情绪的机会,让员工感到上级对自己的重视,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3缺点:除非管理人员非常鼓励,否则此种方式很容易受阻,尤其是在大规模、多层级

的组织中,信息很容易被层层过滤并延误,出现报喜不报忧。

平行沟通

定义:水平沟通是指组织结构中处于同一层级或个人间的沟通,属于横向沟通,通常具

有业务协调作用。

斜向沟通

定义:指不属于同一组织层级或个人问题的沟通

范围:在直线部门与参谋部门之间,如果参谋人员拥有职能职权时,便常有斜向沟通。

(2)非正式途径:小道消息

4)沟通中的障碍:(1)信息表达的障碍(2)信息传递的障碍(3)信息接收和理解方面

的障碍

19.领导

1)领导的定义

名词领导:领导者--利用影响力带领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动词领导:领导工作(领导职能)--利用影响力激励和引导人们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三要素:

领导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追随者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3)领导者的6种影响力:法定权、强制权、奖惩权、专家权、参照权、信息权

4)领导特质理论

1传统的特质理论:主要观点:天赋决定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与

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导。

2现代特质论:主要观点:领导者的特质是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

培养加以造就。

领导特质论的批判:没有列出一个权威的领导特征表

没有重视情境因素的作用

对最重要的特质确定比较主观,很难区分特质的优先顺序

5)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者最重要的方面不在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而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领导者做些

什么,有效的领导者以他们不同的行为区别于其他领导者。

(1)三种领导风格: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关系导向型、任务导向型、乡村俱乐部

型(对员工无微不至)、贫乏型(以最小的努力完成工作)、团队型

6)领导权变理论

1)随着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领导行为不存在固定的模式。

2)影响领导方式的因素:组织性质(军队与研究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能力与相互

关系;任务的复杂程度与紧急程度;领导者职权(国企和民企);社会文化

3)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的应用:提高领导效率

1改变领导风格:改变领导者的个性和领导方式。

2改变领导情景:

①改变领导者同下属的关系,如改变下属的组成,使下属在经历、文化水平、技术专长

等方面同领导者更适应;

②改变任务结构性的高低。如详细规定工作的内容或只作一般指示:

③改变领导者的职权,如由更高级领导授予领导者更大的权力等。

7)“团队”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领导风格:形成阶段---------指导型的领导风格

震荡阶段-----影响型的领导风格

规范阶段------参与型的领导风格

执行阶段---授权型领导风格

8)领导理论新观点:变革型领导理论、领导魅力理论、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自我领

导理论

1变革型领导:通过个人魅力对追随者进行个人关怀与智力上的开发,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让人们对目标感到兴奋,说服他们跟随你达到目标。

2交易型领导:通过澄清工作角色或工作事实,为下属建立实现目标的激励机制;

实际和组员达成的是交易:“如果你做这份工作,我会付给你报酬、加薪或其他一些补偿。”

3下属充分信任领导者信仰的正确性,接受领导者的信仰;

无条件地接受、热爱并服从领导者;

认同领导者并模仿其行为;

对于实现组织目标具有使命感

4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LMX)

5自我领导理论:人人皆是领导者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测验的信度:即可靠信,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真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5.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

6.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7.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8.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9.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0.知觉归类:指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也就是按照这些原则才更容易把知觉对象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反映的知觉。

11.晕轮效应:是一种一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12.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岁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13.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4.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这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它倾向在确定企业利润水平时,不仅要考

15.组织认同感:员工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即使在面对批评时也会维护组织声誉,并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

16.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7.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9.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20.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1.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2.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3.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24.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5.群体结构: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

26.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27.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8.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9.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30.职业锚:在职业选择时你所执着的一种价值观或关注焦点。

31.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32.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33.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34.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3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3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3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3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3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40.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41.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42.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43.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44.选择性知觉:在沟通过程中,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其他个人特点有选择地去看或去听信息。

45. 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

46.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47.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48.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49.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50.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51.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52.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53.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54.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

55.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56.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57.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58.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59.权力:是一种支配力,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登机观念和意识,权利就作为社会生活和组织运转的核心而普遍存在着。

60.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61.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62.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63.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64.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65.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66.领导权变论: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情景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领导是一种动态过程,领导的有效性除了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和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之外,还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67.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68.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69.优势动机: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了优势动机。

70.习得动机: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并且是可以改变的。这类动机包括:权力、成就、情谊动机等。

71.激励因素:能够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这一类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兴趣、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工作的发展前途、个人成长发展的机会。

72.保健因素: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和制度、技术监督、与上级之间的人事关系、与同级之间的人事关系、与下级之间的人事关系、工资、职务保障、个人的生活、工作条件。

73.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74.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76.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

77.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78.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

79.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1、行为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 2、组织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定目标、资源以及结构的人群集合体,并且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3、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有三个特性:综合性,双重性,实用性。 4、个体心理特征所谓个体的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心理活动中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特征。有两个特点:1,、个体心理特征对同一个个体来说是相对稳定的;2、个体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 5、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靠爱好或兴趣自然联系起来、自发产生的,无正式规定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的群体。特点是:(一)有较强的凝聚力(二)群体规范性(三)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四)信息沟通灵敏(五)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六)群体效率高。 6、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对群体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其表现在1、作为该群体成员的尊严感。2、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喜欢。3、群体对个人的理想与目标实现的助动力。特点:1、沟通交往频繁。2、友善的言语及非言语沟通。3、归属感强。4、责任感强。 7、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所确定的规范化观念和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群体规范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群体规范所规定的人们行为变化的范围各不相同;对于违反规范给予制裁的严格程序也各不相同。 8、从众效应/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与群体中多数成员意见和行动不一致时,常不自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9、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成见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10、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就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其特点: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个性。 11、领导艺术广义的领导艺术包括整个领导,所有领导问题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狭义的领导艺术则指领导者善于熟练而有效地行使领导职能,完成领导任务的技巧。 12、激励 激励是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激励的前提是能引导和满足个体需要。目的是使员工产生高水平努力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效果表现在是否按预期加强、引导和维持某种行为。三个关键要素:需要、组织目标和努力。 简答 1、简述群体的特征。1、群体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群体成员间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群体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群体有共同活动和一致行动的能力 2、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一)有较强的凝聚力(二)群体规范性(三)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四)信息沟通灵敏(五)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六)群体效率高 3、简述群体规范的含义和功能。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所确定的规范化观念和行为准则。 1、评价判断功能 2、行为导向功能 3、群体支柱的功能 4、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5、行为矫 正功能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论述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1、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试论述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影响一个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提升领导的影响力 1、领导的本质是影响。领导行为的实施,组织或群体成员对领导者的信任和追随,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影响力。 2、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行为,因其面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性也就越强。 3、领导是与某种目标相联系的目的性很强的行为。 领导有效性的权变理论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能力、个性特征、工作行为倾向、权力类型、影响力等。 与下属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领导行为的关键,可弥补权力的缺乏。领导可以改变不一种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 四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P328 主要观点: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够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使下属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者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改善下属的心理状态,激励他们去完成工作任务或对工作感到满意,帮助下属达到目标。领导的作用在于: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提供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支持和奖励。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重点 题型: 一、选择题(10题,4分/题)(人格、沟通、冲突) 二、名词解释(2题,5分/题)(一句) 三、简答(3题,10分/题)(要有针对性) 四、论述(1题,20分)(先定义再论述) 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只是改变组织绩效。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某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组成部分: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评估,情感=感觉,行为=行动 (3)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它描述了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地态度。 工作参与:用于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工作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组织承诺:界定了员工对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组织成员的身份。组织承诺包括了三个独立的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2.退出-建议-忠诚-怠工理论框架: (1)退出:直接离开组织。包括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或者离职。 (2)建议:采取主动的、建设性的努力来改善工作条件。包括提出改进建议,主动与上司以及其他类型的团体一起讨论所面临的问题。 (3)忠诚:被动但乐观地等待环境有所改善。包括面对外部批评时站出来为组织说话,以及相信组织与管理层会做出正确的事。 (4)怠工:被动地听任事态越来越糟。包括长期缺勤或迟到、降低努力程度和增加失误率。 3.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 (1)情感:是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到的所有感情。这个总括概念中包含了情绪和心境两个成分。 (2)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它直接指向某个人或者某个物。 (3)心境则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 4.(1)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2)情感事件理论:证明员工会对工作中发生的事情产生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又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3)情绪智力:是一种个人能力,它使得个人具有自我意识、可以觉察他人的情绪和可以管理情绪线索信息。 5.情绪和心境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1)选拔。在雇佣员工时,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高度社会互动的工作,雇主应该把情绪智力考虑在内。 (2)决策。积极情绪有助于决策,心境好或情绪积极的人更有可能使用启发式方法或经验规则,来帮助他们迅速做好决策。 (3)创造性。心境好的人比心境糟的人更具有创造性。 (4)动机。愉快的心境使人们更具创造性,这又会带来观察他们工作的人的积极反馈。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 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 A自我B本我C超我 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荣格B阿德勒C麦迪D弗洛依德 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 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 C天才D才能 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 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中间型 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 A梅奥B马斯洛C赫兹伯格D泰罗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马斯洛B赫兹伯格 C麦克利兰D波特 12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 13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1.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 态度(名词解释,选择题): 含义:态度是指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赞成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构成:认知,情感,行为。 1)认知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指个体以某种行为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3. 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名词解释、简答题或选择题): 含义: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影响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 ◆事件或条件: 1.工作:工作本身 2.奖励:报酬,数量,公平性,依据合理性; 晋升,机会,机会合理性; 认可,表扬,赞誉,批评等。 3.工作背景:工作条件,时间长短,休息多少,设备,空间宽敞,气温,通风,厂 址等。 ◆人物: 1.自己:价值观,技巧,能力 2.单位其他人:领导(管理风格,管理技能,行政技能) 同事(权力,友好态度,合作互作) 3.单位外其他人:顾客(技术能力) 家人(支持,对职务的理解) 其他(按职位划定) 4. 人格(名词解释): 含义: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人格是决定人们的心理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的一套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大五模型 ①外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程度 ②随和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③责任心:这一维度是对信誉的测量

组织行为学 测试题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4月15日10:20-12:00考试) 第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组织行为学宏观理论内容的是(C 、组织单元) 2、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也形成了专业管理研究队伍,从而形成了社会性的管理研究潮流,即(C 、管理运动) 3、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是(D、泰勒) 4、企业文化理论把企业中的人看作(D、观念人) 5、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B、实验法) 1、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了解其心理活动,这是社会知觉类型中的(A、对人知觉) 2、个性包括(D、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部分 3、一个人心理和行为反应灵活、活泼开朗、善于交际,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气质类型偏向(B、多血质) 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叫(D、能力) 5、特妮?休斯顿的嗓音、刘易斯的奔跑、马拉多纳

的球技等等,我们称这些人具有(、特殊能力B ) 1、在群体中,如果成员扮演维护角色的多,任务角色少,那么这是一个(A ) A、人际群体 2、心理学家詹姆斯通过研究,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是(D ) D、7-2 3、当个体感到群体压力比较大时,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这种现象叫做(B )B、从众行为 4、(A )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A、德尔菲法 5、头脑风暴法最早是由(C )提出的。 C、奥斯本 1、设置超级目标,是为了(C ) C、减少冲突 2、平行沟通方式,是对应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中的(A )。 A、跳板原则 3、非正式沟通是围绕组织成员间的(B )而建立起来的。 B、社会关系 4、小道消息最典型的传播方式是(D ) D、葡萄藤型 5、非正式沟通方式中,某些人将消息有选择地告诉其他人(通常是和消息内容有关的人,这种传播方式为(D ) D、葡萄藤型 1、双因素理论在实践中最重要的应用是(C ) C、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B.多学科交叉性 2.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A. 理性的经济人 3.行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梅约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证实只有把人当作()。B.社会人 4.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第一层次是(),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和出发点。A.个体 5.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气质 6.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本我 7.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 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晕轮效应 8.个性中受“现实原则”所支配的部分是指()。A.自我 9.在个性结构中居于可控制地位的最高层的是()。C.超我 10.精力充沛,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行为反映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A. 多血质 11.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暴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是属于()。B. 胆汁质 12.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映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C. 粘液质 13.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D. 抑郁质 14.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A. 性格 15.人们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A.知觉防御 16.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C.首因效应 17.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这属于()D.定型效应 18.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A.价值观 19.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B.态度 20.如果我们在知觉活动中,只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个人比较突出的特征,并用这个特征代表其整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就是()C.晕轮效应 21.()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C.工作满意度 22.霍桑实验的资料使梅约得出了与以前不同的对人性的认识,即提出了关于()的假设。B.社会人 23.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尊重需要 24.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减少自己的投入 25.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A.惩罚 26.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C. 自然消退 2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28.经常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尊重需要 29.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性的本源。A. 需要 3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正式群体 3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 3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B.异质群体 3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是()。A.冲突 34.当与双方利益都有重大关系时.当你的目标是向他人学习时.需要集思广益时.需要依赖他人时.出于感情关系的考虑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B.开诚合作 36.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 )。B.角色 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边缘性 B.综合性 C.两重性E.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调查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 3.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4.影响人的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有()。A.生理因素 B.心理因素 C.文化因素 D.经济因素 5.影响人的行为的外在因素主要有()。A.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 B.组织外部的环境因素 6.人的行为特征有:A.自发的 B.有原因的 C.有目的的 D.持久性的 E.可改变的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 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罗宾斯)补: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 组织行为研究的是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 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的模型?一般模型是指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及行为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 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3、什么是心理资本?简述心理资本的五个关键要素。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这种状态符合积极组织行为的标准,能过通过有针对性地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五个关键因素: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韧性(复原与出超越) 4、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有如下六个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有助于促进组织改革和发展。6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 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 2、经验总结法 3、现场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测验法 6、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2)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3)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1、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具有整体性、理解性、相对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影响只觉得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和情景因素。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手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五种 2、什么是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 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一白遮百丑”3、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就是指别人对自己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过程。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关系归属、社会推论问题、未来行为推测。 4、心理学家卡纳曼遵循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提出了哪几种常见的的启发模式?(1)代表性(2)可得性(3)锚定和调整1、什么是个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哪些?个性倾向性包括哪些内容?个性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啥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个体心理特征的内容:(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个体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个体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平时从报刊杂志上做心理自测题时,你应当注意什么? (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的作用和局限性 2使用标准的心理测验 3由专业人士施测 4慎重解释与使用测验结果 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和看法:从个体或社会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的状态比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的状态更可取(罗宾斯)。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 2、简述罗克奇价值观类型。它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目的价值观,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第二种称为工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主要表现在道德和能力两个方面。 3、什么是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这种态度影响管理心理与行为,甚至身体健康。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特征:工作本身(2)报酬(3)升职机会(4)上司(5)同事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年龄、职业阶层、教育年限、组织规模、领导风格、工作性质 4、什么是组织承诺?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 (1)组织承诺是个体体现出的一种对组织的感情倾向,以及对离开组织造成损失的认知和对组织应负的道德责任(2)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具体方法:1、严守员工的第一价值观 2、明确你的任务并传达任务 3、确证组织公正(提高双向沟通)4、营造一种社区感 5、支持员工发展 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又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过程激励型理论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属于调整型激励理论。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换为激励因素? (1)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意”;保健因素是指与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工感到满意,如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 (2)首先,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实行工作丰富化,从而能使员工能从工作中感到成就、责任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组织行为学》(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当前世界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通行方法是()这种研究方法已经历了趣味性、科学性、普及化三个阶段。 A、实验法 B、民意测验法 C、理论法 D、数量统计法 2、通常人们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作为()。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对比效应 D、相似效应 3、在群体决策中,让人敝开思想,畅所欲言的方法是()。 A、德尔菲法 B、提喻法 C、头脑振荡法 D、前提分析法 4、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奖励与惩罚都有激励作用,但应以()为主。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正负同时强化 D、反强化 5、在沟通网络中,正确性高,速度快,有确定的领导人,但士气低,适应工作慢的沟通方式,属于()。 A、链式沟通方式 B、轮式沟通方式 C、圆形结构沟通方式 D、星式沟通方式 6、企业面貌、产品外观包装、技术工艺设备特性和标志属于组织文化结构中的()。 A、精神层 B、制度行为层 C、物质层 D、管理生产层 7、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收益价值的一种资本形式属于()。 A、企业文化 B、经济文化 C、政治文化 D、核心价值观 8、管理方格理论中,表示对工作为关心,但忽略对人的关心,这种领导者拥有很大的权力,常被称“权威型管理”属于()。 A、1.1型方式 B、9.1型方式 C、5.5型方式 D、1.9型方式 9、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下,通常人们把承诺认为是()。 A、人性 B、良心 C、道德 D、情感 10、个体认知能力和自信心通常与从众行为()。

组织行为学作业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 4 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2、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1、跨学科性(综合性):多学科综合研究(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2、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 3、权变性:随机制宜性,理论体系不断发展 4、科学性: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综合分析,实验方法) 5、适用性(应用性):理论、方法、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6、系统性: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与管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与组织行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有密切关系。 3、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答: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积极发挥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4、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答:科学管理学派阶段、行为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阶段、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5、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实用性等特点6、简述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晕轮效应是指由于对认知对象某一特点的过分关注导致的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晕轮效应并不是随机发生的,研究表明,在下面这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当被知觉的特质在行为表现上模棱两可时,当这些特质含有道德意义时,当知觉者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来判断特质时。 7、简述社会人理论的要点。 答:社会人人性理论由梅奥教授在霍桑工厂实验后提出的一种人性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人是组织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组织成员有着复杂个性与复杂的社会需求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主要观点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有:(1)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要而引起工作动机的,并且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工业革命与

2020年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复习资料

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属于下列哪种人性假设?(A)A社会人 2神经活动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易表现爆发情绪属于哪种气质类型?(B)B胆汁质3对个体某一行为特征形成了突出印象,因而掩盖了对其他行为特征的知觉,导致以点带面的结果,是对人知觉的那种效应?(B)B晕轮效应 4根据费鲁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D)D E零×V高=M中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哪种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D)D自我实现 6“把有关人员召集在一起,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让人们无拘束地发表意见,并规定不允许对任何人的意见进行反驳,鼓励大胆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人们经过协商联合提出意见”属于下列哪种群体决策方法?(A )A头脑风暴 7根据管理方格理论,下列哪种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有效的?(D)D团队式管理 8根据领导生命理论,当职工高成熟时应采取(D)的领导方式D授权式 9学校教职工、学生等主体所展现出来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学校气候是属于学校中的(B)B行为文化 10“知道怎样做”的技能性知识应该属于(B)B隐性知识 11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中的(B)B调查法 12神经活动过程强、均衡、灵活的气质类型属于(A )。A多血质 1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B)B内部、不稳定、可控 14教师对他所在学校及组织目标的认同,并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属于(C)C组织承诺15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

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A )A正式群体 16下边哪一项不是罗杰斯提出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备条件?(C)C同情 17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领导者的职权?(D)D专长权 18依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下列哪种情境应属于人际关系导向?(C)C筹、明、强 19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说过:“冲突的潜力渗透在各种人类关系之中,这种潜力是一种健康,成长的力量。没有一个团体能够是完全协调的,因为如有这样的协调整体,团体的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冲突的什么特性?(C)C建设性 20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以下五项修炼,其中,视(D)和改善心智模式为基础。D团队学习 21麦格雷戈的X理论体现了以下哪种人性假设?(B)B经济人 22测验量表可靠地程度被称作(B)。B信度 2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B)B内部、不稳定、可控 2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成绩时需要(A)。A同质群体 25教师和家长是(A)关系。A合作 26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领导者的职权?(D)D专长权 27首先对领导风格进行研究的又是(C)。C勒温 28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C)。C参与式 29构成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C)。C精神文化 30综合了直线型学校组织统一指挥和职能型学校组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进行管理的学校组织模式是(C)。C直线—职能型 3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B)。B霍桑试验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 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期末重点)

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含义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简述组织与管理的关系①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③管理活动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3,简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①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②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③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④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⑤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4,简述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① 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②态度影响行为效果;③态度影响忍耐力;④态度影 响相容性。 6,权变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答:权变理论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的结构模式选择,把企业看成一个开放系统,并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 (2)管理方式的选择,在人事管理方面必须按照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3)领导方式的选择,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一切以企业的人物、个人和小组的行为特点,以及领导者和职工的关系而定。 7,简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答:1、正式组织是依照有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立的组织。①正式组织的特点是:正式组织有明确的职权划分和等级结构,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决策建立的。正式组织的优缺点:正式组织的优点是,等级结构明确,决策程序化,可预期性强;缺点点是,筹集成本往往较高,适应变化能力较差。2、非正式组织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自发建立的组织。①非正式组织往往没有明确的等级结构和职权划分,又称非正式群体。②非正式组织的优点是,成员自主意识强,沟通良好,员工在非正式组织中能得到满足感。其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

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 1、什么是组织 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规范、凝聚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气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发展的影响 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年),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学发展的影响;(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 2、21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三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中的原则 答:1949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和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验; 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密地测试和修正; 3、尽量使各种论述精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否定; 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 2、实验法中的变量有哪些 答: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个案研究中的例与弊。 答: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组织行为学期末分析题复习指导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指导分析案例: 问题:请你用有关激励理论分析此案例。案例分析提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优秀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因此,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就成为企业领导者们所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正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你可以运用需要层次论、公平理论等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2 公司领导为何头疼? 案例:问题:该公司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何在?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 案例分析提示:公司规模扩大以后,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初创时期依靠创业参与者的奋斗精神和人际关系等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后的企业新形势。就激励的形式而言,公司原有的激励模式就将不能满足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 案例3 《反思失误》 案例:问题:⒈读了本文之后,你对王效金厂长的管理风格有什么看法? 2.这个案例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启示? 分析提示:1.读了本文之后,首先我认为他的管理风格是善于及时总结,按科学管理的要求,进行深刻而全面的反思,总结出了发展中的“五大失误”;其次相信群众,通过学习讨论,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中,提高了认识,统一思想,为企业再创辉煌打下坚实基础。 2.这个案例对我们有以下的启发: ①搞好企业的领导工作,领导者必须有战略的眼光;②搞好企业的领导工作,领导者必须善于总结、及时反思;③搞好企业的领导工作,领导者必须善于发动全体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④搞好企业的领导工作,领导者还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案例4 《王义堂现象说明了什么?》 案例:问题:1.王义堂现象说明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