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三大规律的新发展

论市场经济三大规律的新发展
论市场经济三大规律的新发展

2000年第1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77期

论市场经济三大规律的新发展

董洪日 张占涛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求规律是市场流

通的特有规律,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固有规律。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价

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

讨,为正确运用这些规律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新发展

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这三大规律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是商品和市场经济,三大规律仍起着重要作用,探讨三大规律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从威廉 配第分析交换价值开始,到亚当 斯密发现价值规律这只 看不见的手 ,再经过大卫 李嘉图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价值规律理论发展到资产阶级局限内所能达到的高度。其后,马克思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劳动二重性学说,对价值规律进行了科学而又全面的论证。这种分析是以资本主义早期的商品和市场为条件和典型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时期和信息与知识经济的社会,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大大上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相继减少,第三产业的比重占据首位。商品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商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事实。这些新的经济条件必将对价值规律产生影响,并赋予其新的内容。

1 1 价值的决定、交换和实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价值规律表述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我们认为,这种表述是不够完善的,因为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覆盖商品市场全方位的,从生产到流通,从供给到需求,从价值的决定到价值的实现,从分配到消费。所以,价值规律应表述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应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值的实现量由社会总劳动量中按分工比例和社会需要分配给该商品生产部门的劳动量决定。

可见,价值规律是关于商品价值决定、交换和实现的规律。商品价值的决定、交换和实现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规律是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1 2 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普遍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的价值理

收稿日期:1999-09-13

论,更不能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究竟什么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这首先要弄清价值的内涵和商品的范围。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里的商品是不是仅指物质商品?显然不是。尽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以大量的物质商品为例进行论证的,而且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品主要表现为物质商品,但这并不能成为商品仅指物质商品的理由。因为随着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外延不断扩大,商品生产者不仅指直接的手工劳动者或机械工人,而且还包括管理人员、工程师、代理人等。随着各种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对于提供这些

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 。 按此逻辑思维,可以推而广之,科技、知识、信息、专利等都是商品。

尽管这些商品基本上都是无形产品,但这些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有交换价值和价值,而且以特有的使用价值,不断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因此,除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外,提供服务、科技、知识和信息商品的劳动也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承认这一点,对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学者认为一切社会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即一、二、三产业的全部劳动,都创造价值。这种观点看似注重社会的全部劳动,但有明显的不妥之处。因为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表现或形成价值。从本质上讲,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只有生产商品(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有形的、无形的)的劳动才形成价值。不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参加交换过程,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形成价值,不管这种劳动对国家、对社会如何重要。例如,国家党政机关、军队和公安等部门的劳动,对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不创造任何形式的商品,不创造使用价值,因而也不会创造价值。

1 3 怎样看等价交换原则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揭示的是商品一般规律,并不否认有例外。马克思在谈及商品价值形式时认为, 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 ,有些东西本身不是商品,但也可以被它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的价格,取得商品的形式,如良心、名

誉、未开垦的处女地等。因此, 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 。 有的同志以吉祥号码、错版

邮票、古董等商品的价格奇高为例否定价值规律,从而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显然是不科学的。即使现代西方经济学,也不否定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例外现象。例如古董、珍贵邮票和珠宝等商品的价格,都是需

求与供给曲线的例外。 所以,价值决定价格,或等价交换原则只能当作商品交换中的一种社会趋向来

理解,这一点不仅符合马克思把经济规律当作一种趋势来看的原意,甚至也符合马歇尔把社会经济规律

当作一种倾向的定义。

1 4 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我们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的一般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使社会各部门的社会劳动保持一定的比例,即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通过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刺激商品生产者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加强经营管理来降低消耗和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促进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我国经济学界,当论及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作用时,大都只承认其配置社会资源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不承认或回避其产生两极分化或拉大贫富差距的消极作用。难道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就能消除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吗?显然不能。诚然,公有制的建立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属性质,但决不能改变商品和市场的属性,虽然会使价值规律的作用特点发生变化,但不会改变价值规律的作用。事实上,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和市场经济中,在充分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和促进作用的同时,也 10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00年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就有形资产而言,我国的富有家庭已经拥有了豪华别墅、私人轿车和其他高档耐用品,资产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或更多,而贫困家庭特别是赤贫家庭,有的家产不足100

元,甚至不到30元。 就无形资产中的金融资产来说,我国占居民家庭总数38%的贫困、温饱型家庭所拥

有的金融资产占城镇居民全部金融资产的11 9%;而占居民家庭总数的7%的富裕、富豪型家庭拥有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为30 7% 。我国用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办法,即以住户中的20%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和20%低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相比较,中国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由1978年的2 9倍扩大到1993年的5 5倍 。1994年城镇20%的高收入与农村中20%的低收入户的差距为13倍 。可见,不管在理论上是否承认,现实中的贫富差距拉大现象已成为一个客观事实。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突出问题, 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

发展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而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承认价值规律会产生两极分化或拉大贫富差距的作用,决不等于说两极分化或贫富悬殊是合理的。因为 如果差别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

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 。 两极分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贫富差别悬殊不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我们承认价值规律的这种消极作用,更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并把贫富差距限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正如党的 十五大 报告指出的,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2 供求规律是市场流通的特有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供求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片面观点,一是把供求规律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二是把供求规律和供求决定论等同起来;三是供求规律依附论。认为供求只是价值规律运动的一种经济现象,不能独立成为规律;四是供求规律至上论,认为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众多规律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因此,正确认识供求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必要的。2 1 供求规律的内容

对于供求规律,通常的解释是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平衡的趋势,或者说是 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

所提供的商品与社会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 。 这些表述只是反映了供求规律变化

中的一种现象,而没有把其变化的最本质的东西即与价格的关系表达出来,所以是不确切的。任何商品的供求变化,都直接或间接与价格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为供求规律重新定义:供求规律就是指商品的供求变化与商品价格变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或发展趋势。它是商品流通领域特有的经济规律,任何商品经济社会,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必然客观地存在着。

供求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供求的变动引起价格的变动。具体表现为:(1)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动。需求增加,价格提高;需求减少,价格下降。(2)价格同供给反方向变动。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价格提高。(3)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价格可能不变、提高或降低。第二,价格的变动引起供求的变动。具体表现为:(1)价格同需求量反方向变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2)价格同供给量同方向变动。第三,供求不平衡与平衡的发展同价格的涨落与均衡形成交错的循环运动。一种商品的供求不平衡,必然引起其价格的涨或落,而价格的涨落会导致商品供求趋向平衡,但这种平衡会随着价格的继续涨落而出现新的供求不平衡,新的不平衡又引起价格的新一轮的涨落,如此往复,从而形成一种不断的循环运动。供求规律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运动中表现其作用。

2 2 供求规律与价值规律

供求规律是商品流通领域的特有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联系的方面看:首先,供求关系是市场价值确定的外部条件。市场价值由优等、中等,还是劣等条 11 第1期 董洪日等:论市场经济三大规律的新发展

件下生产的商品价值决定,取决于哪种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所占的比重最大 供求关系虽然不直接影响

市场价值本身,但它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可以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反作用于生产,引起不同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市场价值的变化。其次,供求关系对市场价值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价值规律的要求,只能通过供求规律来实现。一方面,当供求从平衡向不平衡发展时,价格会与价值发生背离;另一方面,当供求从不平衡向平衡发展时,价格同价值的背离又会趋向一致。虽然从短期或局部看,供求会使价格偏离价值,但从长期或整体看,供求又会使这种偏离趋向抵消。再次,市场价值决定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即使没有外界情况引起供求的变化,供求关系仍然可以随商品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从区别的方面来看:首先,价值规律决定市场价格,供求规律表现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以供求为条件。一种商品的价值有多大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在现实中形成的市场价格究竟高于、低于还是等于其自身价值,却由供求规律来决定和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是形成价格的基础,而供求关系则是形成价格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直接条件。其次,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价格上下波动的中心;供求规律则决定着围绕着这个中心上下波动及波动的幅度。二者的作用不能替代,不能混淆。尽管价格的变动可以是价值规律运动的表现,也可以是供求规律运动表现,但前者会增加或减少价值,后者则不会,而只是供求的运动。再次,价值规律主要调节生产过程,进而调节流通过程;供求规律主要调节流通过程,进而调节生产过程。

可见,供求规律与价值规律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仅仅是价值规律运动的依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认识供求规律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并积极加以利用。

2 3 供求规律与供求决定论

供求规律科学地揭示了供求同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和竞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以价值决定价格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和前提。供求决定论则仅从流通过程的供求现象和人们的心理出发,认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一切经济的运行都应以供求为基础和前提。可见,供求规律和供求决定论是根本不同的。

供求决定论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原始的价格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如子贡的 物以稀为贵 。近代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英国的马尔萨斯、法国的萨伊、美国的费里德曼等也宣扬过这种思想或主张过这种观点。近几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学者试图用供求决定论来替代劳动价值论。

事实上,供求决定论早已被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马克思作了批判。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嘉图

曾说过: 最后支配商品价格的是生产成本,而不是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供给和需求的比例。 马克思指

出: 你们如果以为劳动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归根到底仿佛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那你们就完

全错了。 那么,供求决定论究竟错在那里呢?第一,供求决定论只是描述了价格在市场上的表面变动,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有的同志仅仅依据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就断定供求决定论的正确性,显然是仅满足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正如人们的经验和感觉是太阳东出西落,但不能说太阳绕地球转是正确的一样,供求决定论在表面的联系上兜圈子,因而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第二,供求决定论不能回答商品供求一致时价格由什么和怎样决定。例如一种商品的供求一致时,其价格为什么是5元而不是0 5元或50元。第三,供求决定论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似乎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就不要定价了,只要将其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讨价还价就行了。实际上,企业的定价都不是以供求为基础,而是以价值的近似值(成本加利润)为基础的。

我们反对供求决定论,但决不否定供求规律。同时也承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均衡理论中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如对供求弹性的分析和国家干预价格等。我们完全可以很好地加以研究,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2 4 供求规律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12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00年

有的学者把 物以稀为贵 的供求决定论,看作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不仅供求决定论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使科学的供求规律也不能成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有许多规律在同时发生作用,但这些规律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能成为基本规律的规律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在众多的规律中决定、制约和影响其他规律,同时也受其他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二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切经济行为都应把这一规律放在首位。三是能解决商品生产者的基本矛盾,即商品生产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四是能够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五是市场经济的计划、组织、管理和调节等,都必须首先遵循这一规律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诸多规律中,如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只有价值规律同时具备以上基本规律应有的特征,因此,只有价值规律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求规律虽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也处于重要的地位,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同时具备基本规律的全部特征,因而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西方经济学家虽然不承认价值规律,认为供求决定商品的价格,但他们并没有把供求规律捧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他们甚至认为价格同样取决于生产成本。 供给和需求并不是解释价格的最终因素 , 而

仅仅代表了经济学理解的开始 。

3 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固有规律

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固有规律,只要有商品经济,竞争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所以竞争规律仍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生作用。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赋予竞争规律以新的形式和内容。

3 1 竞争规律的内容

竞争规律是指市场各主体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利益而展开角逐的必然性。市场竞争主要形式有:卖者之间的竞争;买者之间的竞争;买卖者之间的竞争。竞争的范围包括商品的价格、质量、品牌、服务、市场等。通过竞争,各市场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外在压力,最终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形式表现出来。商品价值是产生竞争的内因,商品市场是产生竞争的外因,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化是市场竞争发展的条件。竞争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客观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分工是竞争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分工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散在许多单位中,这些单位为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必然在相互之间展开竞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社会分工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

们身上的强制。

第二,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产生竞争。在商品交换中,一个商品的价值依赖于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种矛盾关系自身就孕育着竞争。货币出现后,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内在矛盾进一步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

第三,价值规律的运动依赖于竞争。价值规律是关于商品价值决定、交换和实现的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由任何个人、任何机构规定的,而是在反复的竞争中逐步形成的,并通过不断的竞争发生着新的变化。商品价值的交换是在竞争中进行的。同样,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竞争。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才得以实现,否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只能是无效劳动。

第四,供求规律的运动是通过竞争展开的。当市场供过于求时,竞争主要在卖方展开,当市场供不应求时,竞争主要在买方展开。竞争使供求趋向平衡,使价格接近于价值。

3 2 竞争规律的作用

13 第1期 董洪日等:论市场经济三大规律的新发展

竞争是推动市场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与实现。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程度不同,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相等的。他们必须在市场上交换和比较,通过竞争,才能实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

第二,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只有在不同社会需要之间合理分配才能得以充分利用,才能在企业获得最大化利润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竞争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为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化利润目标,总是要在诸多投资机会中进行选择,将有限的资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在最有利的场合,进行最有效的组合。

第三,能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就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为使自己的商品尽快脱手,还要在质量、花色、品种等方面作出努力。可见,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迫使各市场主体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从而推动着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四,能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竞争是科技进步的有力杠杆。各企业要降低成本、占领市场、节约资金和增加盈利等,唯有技术进步。作为经营者,还要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以精明的经营和良好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五,能打破地区封锁,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并不断向国际市场开拓。竞争使各地资源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冲破地区封锁,加快商品流通,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

第六,能促进市场繁荣,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竞争能使更多的质优价廉并符合人们各种需要的商品提供到市场上来,能使经营者改善服务质量,这就会使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正如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 艾哈德指出的:竞争是获致繁荣和保证繁荣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竞争才能使作为消费者的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竞争规律也有消极作用。竞争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对生产带来破坏。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要善于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把竞争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注: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第156页。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第120页。

厉以宁等: 西方经济学概论 ,第13、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第52、53页,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童兴: 我国贫富差距表现种种 ,载 真理的追求 1996年第2期。

巴曙松: 在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的背后 ,载 管理现代化 1996年第6期。

报刊文摘 ,1995年10月12期第1版。

张建勤: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特点及反贫困战略研究 ,载 经济体制改革 1997年第2期。

江泽民: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载 人民日报 1995年10月9日。

厉以宁主编: 市场经济大辞典 ,第199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第204 206页。

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第329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第167页。

王则柯: 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载 上海经济研究 1995年第6期。 萨谬尔逊、诺德豪斯: 经济学 (第12版),第643页。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第394页。 14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00年

市场经济的结构及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在出现了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法人制度等重要的法权关系和法治状态的情况下正式形成的。从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义务本位进展到权利本位,重视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 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之需求的深厚基础和源泉。它们并通过民事责任制度中的过错责任原则而得以强化,使对个人人格的绝对尊重和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成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宽阔天地。近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法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因为生产要素商品化,法人以商品交换为纽带形成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法人制度有利于确认和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市场经济关系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它把法律的保护领域和规范范围从经济活动中的自然人个体扩大到社会组织及其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程度和进程。 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备法律手段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机构成。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正、公开的空间和条件。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所极为需要的。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以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和市场都是"天生的平等派",都是自由、民主的载体,都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市场经济最需要有序化运转,任一方面和环节脱序,都会造成交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只有法律才是保障经济有序化的最权威的武器,因为法律权威为全社会所共识,法定的权利为全社会所共享、法律规范也必须被全社会所普遍遵行。 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应当的,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事务的直接干预越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越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法治经济需要有限的政府权能和受控的政府行为。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二者纵横结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法治运作中的两翼。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市场领域和规模都空前扩展,市场机制也更加成熟,而且国家调控手段也相应完善,尤其是法律手段和法治条件被予以高度重视和强化。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呈现五种模式:(1)美国模式,人称"分散型的市场经济",有的又称为"宏观需求干预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微观经济由市场导向,政府通过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来保证市场竞争,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这样,投资者就敢于冒风险、把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资金流动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英国和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由市场维系,政府作为第三者调节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微观经济自发调节;宏观关系政府控制,实行"尽可能多的竞争,最必要的计划"。同时实施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它们都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主张使带来效率的市场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生产和交换等由市场组织;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指导。(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或称为"协调型的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引导,限制过度的市场竞争,并与企业巨头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着力解决宏观经济体制的互相约束与彼此协调。 可以看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何使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契合,只有靠法律,关键是实行法治。经济调控手段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法律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基础和效力依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兴起,正改变着我们的营销环境,影响着市场营销的方方面面,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风暴在国内外掀起。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敏锐地捕捉到了营销发展的新趋势,新著《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一文,着重论述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对市场营销冲击,并提出了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营销法则,如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开展电子商务等。然而营销权威的论述仅从新经济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角度来论述营销的趋势,并未系统论述营销的趋势。有鉴于此,笔者从营销观念、策略、组织、管理和领域等五个方面来全面阐述营销的发展趋势。但愿我们的企业能迅速捕捉到营销新趋势并能适应新形势,以开创营销工作新局面。 ■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从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的逐步演进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营销观念都深刻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如今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营销环境。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称当前的市场为“21世纪市场”。他说:“21世纪的市场是消费者统治的市场,是互动以及不断发展的。它是互联网和万维网时代,也是电子商务的时代——便捷、快速、消费者居于统治地位——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的营销和营销传播思想与方法都是按历史市场来设计的。”的确,我们的营销观念

还存在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应该看到当前一个时期以至未来,营销观念的发展着重体现在“四个更加重视”:一是更加重视战略。传统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开发上不愿进行大的投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未来企业营销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营销必须重视战略的制订、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更加重视合作。“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的国内企业竞争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显然落伍了,客观上要求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三是更加重视“知本”。以前企业营销活动中更多地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一旦资本缺失,营销活动就难以开展。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的作用,没有资本但如果有“知本”,企业营销同样可以开展。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曾经说过:“如果我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的话,我同样可以重新开始。”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营销“知本”的重要性。“知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 李抗美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辩证关系的剖析,阐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体现出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2·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并行不悖,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二 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关键词: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 解二者关系,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也是有待深化和解决的难点。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亦是思想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澄清并回答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事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适应与超越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即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上,还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完成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超越,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看法。其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适应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题,是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道德领域影响的切实纠正。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就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另一种观点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和调节作用,市场经济道德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因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应该“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参见《求是》1997年第3期,第37-38页)市场 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是适应还是超越?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溯根求源,看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 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性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逐步确立,广大群众的道德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蔓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把握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大机制”管理

“三大机制”管理 河南中轴集团公司 河南中轴集团公司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产品,是全国机械行业管理示范企业、全国机械基础件重点扶持企业及河南省重点企业。企业装备水平、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董事长马海洋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优秀企业家。 企业现有职工25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56人。企业拥有总资产3.6亿元,2002年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65亿元,利税3200万元。 企业主要产品有:汽车零部件、制冷氨阀门、矿用支护机械等。 企业建有省级技术中心—河南中轴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并注重引进外部智利,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通过了ISO9000:2000质量认证。 一、“三大机制”的实质和提出的背景 “三大机制”就是《车间主任风险抵押成本承包责任制》、《销售人员风险抵押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工程技术人员项目承包责任制》。河南中轴集团公司的“三大机制”是从2001年7月份开始实施的。“三大机制”的提出是对河南中轴集团公司过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反映了对企业管理本质的认识。盈利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和目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存在的价值最主要的就是要实现盈利,是使资产不断增值,获得持续发展。过去的若干年里,河南中轴集团公司也曾建立过多种多样的管理制度,从“百分考核制”、“计件工资制”到建立比较完善的“成本倒算模拟市场管理机制”,这些管理办法无疑对中轴集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管理制度从其功能上看,主要是着眼于解决某一方面的降成本问题,不能够解决在高度市场化以后企业经营的诸多问题。因而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管理抓什么,如何抓的问题于2001年重新提了出来。这是出于对企业管理本质认识的考虑。另一方面,2001年时,企业所处的环境也非常恶劣,主导产品价格不断下降,降幅平均在15%左右,有部分产品价格降幅甚至高达25%;应收帐款持续上升,从2000多万元上升到4000多万元,货款收回困难,用汽车或其他物资顶帐现象不断发生,甚至有一些用户在变更和破产中使我们的应收货款变成了死帐。大多数同行业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已难以为继。河南中轴集团公司要图生存求发展,如果仅靠对原有制度的修修补补,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就必须在机制建设上有大的动作。针对降低成本(管内部损失)、加快货款回收和保证货款安全(管外部损失)、持续改进和开发(管科技进步)的“三大机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二、“三大机制”的主要内涵

高三政治-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最新

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图表知识解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 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一)市场--"无形的手"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

相互作用,支配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怎样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七、八课介绍了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 (二)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达到什么目的"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的目标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为什么",即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国防、消防、治安等公共消费是市场不能调节的;那些会对公民的身体健康、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带来损害的物品和行业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 (2)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 3."怎么样",即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例如:第四课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第五课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第六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它涉及第二课中的"市场经济特征"的"法制性",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例如:第三课 "国家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第七课 "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3)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4."什么目标",即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国家步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小组日前发布2018、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分析预测。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速为6.6%,2019年GDP增速为6.3%。 2、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2月29日发布报告预测称,基准情景下,2019年CPI 增长1.8%,PPI增长1.6%,实际感观今年所有物价上浮10-20%左右; 3、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外贸遭受严寒,汽车工业发展滞后,销售受到强烈打压,全国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商都有减员现象出现,今年的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4、近几年,由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农业提倡规模化、成片化、地方优质经济作物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有一定成效,但是未能有效支撑中国的庞大经济体,第一产业未来还有一定发展潜力可挖; 5、中国建设、中国重汽、中国制造的过度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技术含量较低,淘汰大量加工企业的同时,产生技术性、创造

性、科学性企业需要漫长的时间; 6、基建拉动内需的办法逐渐突显颓势,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逐渐外移的同时,收益周期较长,导致目前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小; 7、货币政策逐渐放宽,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但是货币的流向还是向房地产流入,导致银行的大量资金最终还是在房地产业,预计未来中国房地产还有5-10年红利,西部地区周期可能会长一点; 8、税收问题逐渐突显,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目前人力、社会福利、税收等成本,很对企业都被拖死;后续需要大量改善企业竞争力,加大核心成本的投入,提升利润空间;改变企业技术、科技、创新含量,减少人工、税收等成本; 9、就业问题,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与治安,政府一直对目前就业问题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每年公布的新增就业人口保持在1300万左右,但是由于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开始突显,后续农业可能会作为就业发展的突破口; 10、老年化问题开始呈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浅析

第19卷第1期 沧州师专学报 No.1 Vol.19  2003年3月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College Mar.2003 * 收稿日期:2002-07-07  作者简介:张忠海(1965- ),男,河北沧县人,沧州市技工学校教师。 ?9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浅析 张忠海  (沧州市技工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 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762(2003)01-0091-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型经济,这势必与中国传统道德中许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这又必然要求人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因此,如何重新看待我国的传统道德,如何看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是一场新型的经济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打碎了旧的传统道德的枷锁,确立了与时代同步的道德观念,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由此可见,合理、有序、科学的市场经济不是道德的堕落而是道德的进步。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道德规范的力度,从而提高了道德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强制作用,充分体现出道德本身的价值。社会上曾经盛行“道德能值几文钱”、“要不要道德无所谓”的论调,人们道德观念淡薄,使得道德扬善抑恶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和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未能发挥具体作用。正是由于道德作用力的疲软,才使得道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践踏,道德的自身价值大大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道德行事的人,会依靠自己的诚实、责任心赢得信誉,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反,没有道德的人,由于对别人只讲欺诈不讲诚信,使自己易于陷入孤立状态,使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希望变成空想的泡沫。 因此,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因为没有道德,就没有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和平等,就没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和买卖,也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市场经济充分肯定经济主体的不同利益,在不同利益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自觉拥护社会主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目标。市场经济通过释放出对经济主体的利益动力,调 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 再次,市场经济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们的道德状况。管仲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表明了良好的道德状况务必同富足的生活状况紧密相连。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使富裕代替贫困。经济上的富足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结成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的关系。市场经济具有公平性、平等性,一切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可以自由交换、公平交易。通过公平交换,也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它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友爱的良好关系。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 证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关系,以良好的道德约束个人,使自己在发展个人能力获得个 人利益的同时能自觉地兼顾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使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合理有序,人们自由地、安全地、积极地进行生产与生活、竞争与合作,能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相配合、协调发展,具有一致性。它们的和谐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尤书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作者:————————————————————————————————日期: 2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我记的邓小平同志有这样一句话“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谓风气就是说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说如果思想道德建设搞不好,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下面将从三方面理解它。 (一),社会市场经济建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市场经济只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过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 坚持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的反映。为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发展、扩大和巩固集体利益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 3),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及其基本要求和一系列规定,正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出现的新问题出发的。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其能更有效地调节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的关系,提出了在我国人和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的美好前景,指明了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新途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第2/4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因此在本质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并不矛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在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所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诱发人们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金钱拜物教思想;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容易诱发人们的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短期行为这就容易诱发人们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行为。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弱点,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是全社会一切人活动的最根本的要求。因此,任何个人利益,都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 3),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经营机制。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同样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到研究与开发,从创新内容的形成到创新结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场需求发展再进入新一轮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顺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的支持和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得以不断循环,持续发展。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还很弱,这关键是由于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 体系构建编辑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动力机制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一般来说,企业创新由市场拉动、科技推动和政策激励三种动力推进。 1)市场拉动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导致创新。其中市场需求引致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稀缺导致该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而诱致能节约该要素或寻找替代要素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独具慧眼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诱发的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创新;市场竞争引致的创新,是指由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实际威胁(由于竞争者成功地引入创新,使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处于劣势)和潜在威胁(如竞争者R&D投入的规模和重点,创新投入强度和结构,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等),而迫使企业从事创新,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2)科技推动是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领域,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适用性创新。仅有市场需求,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企业创新是无法实现的。科技发展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另一个决定性力量。 3)政策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各种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光有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而没有企业内部正确有效的激励政策,市场再好,科技再先进,也无法促使企业员工主动进行创新。 因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以上三种创新动力最终可归结为追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要使企业创新具有强大的动力源泉,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这是建立创新机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由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才有可能以市场为导向,在当今世界企业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自主地组织研究开发和各种创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其次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眼光。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如下个人品质: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决策能力、毅力和敢于冒风险。而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所具备的能敏锐地发现和接受新事物,敢于并善于先人一步、超人一等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而要制定正确创新战略,还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战略管理眼光,懂得先

为什么市场经济更容易遵循经济规律

为什么市场经济更容易遵循经济规律 李义平 2013年08月07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如果人们遵循经济规律,行为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经济就持 续健康发展;如果违背经济规律,或迟或早必然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进一步观察还可以 发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程度与实行什么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容易遵循 经济规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可能违背经济规律。其原因就在于经济规律更容易与市场 经济体制相协调,而不容易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协调。 从规律本身的特点来看,规律深藏在现象的背后,在无数偶然中展示着必然,在无序 中潜藏着有序。所谓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可谓一语中的。没有“自发”就没有价值 规律的作用,去掉“自发”就阉割了价值规律最基本的东西。逻辑和历史都表明,人们一 开始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常常只有在事后才能感觉到规律的存在,特别是在遭到规律 惩罚的时候。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来看,它为遵循经济规律提供了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就是通过市场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引导资源的流向。在 市场经济中,分散的个体无力左右经济大势。分散个体的不能“支配”,使其只能顺应, 只能在市场价格的诱导下,根据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各种要素价格的比较进行经济活动。 这自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于是在冥冥之中符合了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经 济规律是强大的,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生动地写道:“在交 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 这一运动控制……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 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力量居于支配地位,计划者的意志和强制无处不在。在市场 经济中个体左右不了大局,只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计划经济中计划者则强大到可以支配 和控制一切,规律似乎可以被任意利用。然而,实践表明,计划者还是力不从心,因为计 划者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在计划经济中,虽然人们也提出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但从自 觉利用到主观唯心主义仅有一步之遥。所谓自觉利用,就是把价值规律作为手段,就是人 为地设定价格支持某个产业或抑制某个产业,达到某种设定的目的。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 违背了价值规律,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计划经济体制为知识有限者提供了支配 一切的体制基础。从实践来看,正是这种事无巨细的支配,压制、扭曲了经济规律发挥作 用的空间。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结果却以违背价值规律而告终。计划经济体制被淘汰,就 是因为它违背规律、效率低下。 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目前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路径依赖,计划经济的思维和行为仍然存在。有的人依然看不上市场的“自发”,试图取消市场机制

未来5-10年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

未来10年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股力量,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及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总体来看,未来10年内,如果没有重大技术革新,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整个贸易分工格局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品牌、技术、营销,发展中国家主导制造加工,而世界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发达经济体的债务问题及新兴经济体的转型问题(二者都是长期问题)。具体来看: 欧美未来10年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债务问题(其中底特律破产也是因为政府支付不起巨额的福利、社保金和工资)。不同的是美国依靠强大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健全的制度以及国际货币地位(可以随意发行货币来制造全球性的通胀),在10年内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发展动力,尤其随着制造业的强力回归本土,对美国的就业形成利好,美元将逐步进入升值通道(预计美国将加强技术封锁,我国想要引进高端技术及获取附加值高的生产订单可能会越来越难);而欧洲尤其欧元区由于财政不统一,可能面临解体的风险,解体后会造成欧元贬值,即便不解体,应德国法国等国强烈要求,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的财政也要大幅度的缩减,连带欧洲整个经济下滑,购买力下降,由于欧洲是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地区,欧洲购买力下降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不良影响。 日本目前的“安倍经济学”应该是最火的词,实际上就是印钞票,短期看可能会提振经济(好像08年中国政府的4万亿一样),至多维持4-5年,在这段期间内日元可能会贬值,但是从长远看日本容易产

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加上日本老龄化将导致巨额财政赤字,企业终身雇佣制阻碍年轻人就业造成企业丧失创新动力等不利因素,最终将形成“滞胀”局面,日本在未来10年内可能会经历倒U字型的经济走势。对中国来说日元贬值可能会利好中国进口日本商品,如机电产品、汽车等。 巴西的矿产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外商比较青睐,但是整个巴西经济过分的依赖宏观调控,导致整个制造业对利率和税收等政策反应过度,目前企业投资大幅下降,尤其巴西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臵,制造业的竞争力有限。未来10内,巴西总体经济增长将比较缓慢,巴西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举办世界杯和夏季奥运会,可能有比较大的投资机遇,但是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滞后将制约巴西经济发展。 俄罗斯资源也相对比较丰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能源出口,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最近几年达到70%,也面临急迫的经济转型。展望未来10年,一方面,普京的上台有望带领俄罗斯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政治和法治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2012年8月俄罗斯加入了世贸组织,将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不过俄罗斯在能源资源、交通、原料等领域具备较强实力,但是在农业、汽车制造、轻工业等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多国外企业将对俄的一些行业造成冲击(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印度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大小事都需要在议会协商获得半数以上的通过,造成了政府决策效率低下,政策下发不合时宜,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无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

坚持制度机制创新

坚持制度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田筱虎 在市纪委五次全会之后,我们紧接着召开全市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经验交流会。主要目的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省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市纪委五次全会精神,通过总结交流全市“5+2”制度创新经验,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创新,把我市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惩防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刚才,渭滨区、市财政局、陈仓区、陇县分别进行了大会交流,凤翔县、扶风县、麟游县、市环保局、市交通局等单位经验进行了书面交流,这些经验反映了我市制度创新的成果,其做法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值得各个县区和市级各个部门加以学习和借鉴。 今年以来,各县区、各部门按照市纪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和“把握立意、大胆实践、完善提高、务求实效”的总体工作要求,精心部署,抓点带面,扎实推进“5+2”制度创新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全市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254个,弥补了现行村民自治组织缺乏监督的体制性缺陷,初步形成了村民权益自我保障机制,强化了对农村基层干部用权行为的监督制约。10名县处级和141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分别向市、县纪委全委会进行了述廉述效,现场公布测评结果,首次在纪委全会上进行质询和评议,强化了纪委全委会的监督职能,增强了党政主要领导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报告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履职守廉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全市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1225人(次),解决信访问题1100多件,办结率近90%,反映农村基层突出问题同比下降75%,重复访、越级访下降21%,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县区和市级机关共有375名新任领导干部参加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3人因考试成绩不合格被暂缓提拔任用,领导干部学习党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在市级部门和5个县区全面推开,7个县区选定的53个单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强化了对决策权的监督制约。市级部门有21家单位、县区有76家单位进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试点,积极探索反腐倡廉以来“发现难”、“屡纠屡犯”,以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约束防范的新途径,同时通过设定程序、关注细节、加强管理,把制度建设推向机制约束,在预防腐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判定题 1.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关。()来源: 2.在传统的小商品经济下,生产和资源的使用都没有达到广泛的社会化。()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调控相应的日益减弱。() 4.目前,典型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来源: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起调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政府无需对经济指手划脚。() 8.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迫切性。() 9.现代市场经济是规范的、文明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来源: 1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个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但不是市场主体。()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办了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技术工人交流市场及各种咨询服务公司, 劳动力市场已相当完备。() 12.价值规律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而发挥作用的。() 13.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格变化也就必然意味着价值发生变化。() 14.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增长。() 1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计划。() 16.我们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 17.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来源: 18.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劳动者按照他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经济收入,所以,只要社会上的任意两个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都会得到相等的报酬。()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靠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只须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退居其次。() 20.由于房屋与土地一般不能分割,所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是房屋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租赁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活动的总和。() 21.技术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它具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流通过程。() 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23.要发挥价格、利率、工资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开放市场,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利率和工资。() 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25.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其间不存在任何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学术界在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未来必是市场经济”属于()的观点。 a.相同论b.不同论c.发展论d.对立论 2.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以下论述不属于企业特点的是()。来源: a.企业是独立的利益实体 b.企业是独立的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 c.企业是不受国家制约的经济实体 d.企业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负有直接责任 3.我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c.十三大d.十四大 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熟悉上的重大突破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