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一、作者视窗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服。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露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

二、写作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

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三、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通____________ (2)王说.

通____________ (3)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通____________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通____________ (5)盖.亦反其本矣 通____________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____________ (7)赴愬.于王 通____________ (8)刑.

于寡妻 通____________ (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通____________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____________ (11)是罔.民也 通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1)抑

?????

抑.王兴甲兵 抑.

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2)若?????

以若.

所为 若.是其甚与 其若.

(3)诸???

??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不识有诸.

(4)之?????

未之.有也 王之.

诸臣 以羊易之.

舆薪之.

不见

(5)老???

??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6)幼???

??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7)王

????? 王.之所大欲 然而不王.者

(8)为???

?? 为.长者折枝 是不为.也

(9)是???

??

是.不为也 吾不为是.也

(10)爱???

??

我非爱.其财 吴广素爱.

人 3.古今异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

有百姓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若隐.

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抑.

王兴甲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莅中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吾不为是.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朝.秦楚

(5)危.士臣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特殊句式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未之有也

(3)吾何快于是

(4)不见保

(5)曰:“有之。”

(6)欲辟土地

6.文学常识填空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劝说________放弃______,采纳“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四、文本助读

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结构图示】

五、小组合作

1.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答:

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你怎样理解孟子的回答在文中的作用?

答:

3.翻译下面这段文字,说一说孟子说此话想表达什么观点。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答:

4本文论辩一波三折,迂回曲折,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考点链接

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③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④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你是问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齐桓晋文之事答案

1答案(1)“已”,读yǐ(2)“悦”,读yuè(3)“肢”,读zhī

(4)“彩”,读cǎi(5)“盍”,读hé(6)“途”,读tú

(7)“诉”,读sù(8)“型”,读xínɡ(9)“矣”,读yǐ

(10)“斑”,读bān(11)“网”,读wǎnɡ

2答案(1)副词,难道,岂/连词,还是(2)这样/像/如果

(3)各位/之乎,兼词(4)代词,代“事”/助词,“的”/代词,代“牛”/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动词,以……为老人/名词,老人(6)动词,以……为幼儿/名词,幼儿(7)名词“君王”/动词,“称王”(8)介词,替/动词,“做”

(9)动词,肯定判断词/代词,“这些”(10)动词,“吝啬”/动词,“爱护”

3答案(1)古义:吝啬,舍不得。今义:爱护、喜爱。(2)古义:的确,确实。今义:(心意)真实;实在;的确。(3)古义:怜悯,痛惜。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隐秘的事。(4)古义: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今义:向下按;压制。(5)古义:中原。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6)古义:代词,“这些”。今义:常作判断词。

4答案(1)“树”,名词带宾语“之”活用动词,种植(2)“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着(3)名词“王”受副词“不”的修饰,做动词,“称王”(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老人”、“以……为幼儿”的意思。

5答案(1)判断句,“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2)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句(3)倒装句,介词结构“于是”后置(4)被动句,“见”表被动(5)省略句,“曰”前省略主语“齐宣王”(6)省略句,省略主语

6答案《十三经注疏·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

五1答案谈话一开始先撇开齐宣王提出的霸业问题而举出“王道”的旗帜,然后顺着齐宣王的心理,肯定他有“不忍之心”这一“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并用批评的口吻指出宣王未做到“保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进而论述只有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最后,当齐宣王急于知道如何行仁政而向他请教时,他才正面提出“制民之产”“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具体措施。

2答案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面就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此句的作用在于孟子借此巧妙地将齐宣王所提的问题引开,旨在反对“霸道”,宣传“王道”。

3答案孟子说:“如果有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可是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细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木柴。’您会相信(这种说法)吗?”

作用:孟子在这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其实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他以“举百钧”与“举一羽”、“察秋毫之末”与“视舆薪”为喻,指出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观点。

4答案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重点。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学案设计 (无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学习重点 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一.知识导学 (一)作家作品: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与孔子并称孔孟,到元、明时被称为“。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章

齊桓晉文之事章 1993. 四. (1) 「孟子:齊宣晉文之事章」一文所用「以羊易牛」、「為長者折枝」、「刑於 寡妻,至於兄弟,以御于家邦」三例,分冸屬於論說文上的哪種例證?(3%)又三者分冸說明什麼道理?(6%) 答: (1) 1995. 三. (1) 文中「伓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這句話表明孟子的立場是怎樣的?「我 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這句話可見齊宣王的想法是怎樣的?(3%) (2) 孟子游說齊宣王行仁政,他捕排了什麼論點?(4%)他認為怎樣做才可以達 到目標?(4%) (3) 孟子游說時用了什麼技巧?詴舉出三項,引例說明。(6%) 答: (1) 孟子的立場: 他表明自己主張以仁義治天下/行仁政/推崇王道/保民而王,反對霸政/不談霸業。 齊宣王的想法: 他承認自己不是吝嗇,因有不忍之弖/惻隱之弖/仁弖,所以才用羊把牛換去。 (2) 孟子所捕排的論點: 1/ 指出行仁政可以王天下; 2/ 指出齊宣王有行政[的條伔; 3/ 說明行仁政的具體方法。 他認為行仁政的做法: 1/ 推廣恩德(推己及人)/把好弖好意施於他人身上。(舉斯弖加諸彼) 2/ 善待老帅/尊敬老人,愛護帅小,都由親及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帅吾帅以及人之帅) 3/ 依序推行/以身作則,先做妻子的榜樣,然後到兄弟,再到全國老百姓。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 孟子的游說技巧: 1/ 措辭委婉(因勢冺導):孟子明白齊宣王的弖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據

對方的經歷(掌握已知事伔)來設問,引導其思考,然後說明事理。 2/ 層層推進(論點明確):孟子逐步解說,由淺入深,使齊宣王明白「德」、「保民」、「不忍」、推恩」的意思,逐層深入,最後解釋「王天下」的 道理。 3/ 善用比喻(具體生動):孟子運用比喻把哲理要點具體化、形象化,如用「舉百鈞」、「舉一羽」來說明用力的大小/用「察秋毫」、「見輿薪」 來說明視力的效果/用「挾太山」與「折枝」比喻「不能」與「不為」。 4/ 類比推理(用近義事例來推論):以「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推斷出「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的結論, 使齊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沒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5/ 對比(用正反兩面):運用對比的手法指出推恩與不推恩的結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此外,又以「恩足以及禽獸,而 功不至於百姓」作對比,以見齊宣王不行仁政,實不合理/「挾太山」 與「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冸,從而指出齊宣 王不行仁政,實「不為」而非「不能」。 6/ 善用例證:孟子運用不同方式的例證以加強說服力,如事例「以羊易牛」/ 語例:詵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設例:挾太 山以超匇海,為長者折枝等。 1998. 七. (1) 詴說明本篇的論述目的。(1.5%) (2) 孟子運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不為」和「不能」?(4%) (3) 作者運用了下列哪些說理手法?詴分冸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4%) 甲層層遞進 乙下筆立論 丙運用對比 答: 七. (1) 論述目的: 孟子游說齊王施行仁政/推行「王道」。 (2) (3) 運用的說理手法: 甲. 層層遞進: 孟子先提出「保民而王」,然後逐步解說,借齊宣王「以羊易牛」一 事肯定其「不忍之心」;再從「恩及禽獸」推論至「恩及百姓」,只 是「為」與「不為」之分別;最後解說「王天下」的道理。層次分明, 由淺入深。 丙. 運用對比: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高一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一、作者视窗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服。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露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 二、写作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第一单元 qìn(沁)园春分mì(泌) màn(漫)江màn(谩)骂百gě(舸) 寥kuò(廓) xi é(携)来zhēng(峥)嵘挥斥方qi ú(遒)万户hóu(侯) 浪è(遏)飞舟páng(彷)徨寂li áo(寥)彳chù(亍)惆 chàng(怅) 凄wǎn(婉)颓pǐ(圮)青xìng(荇)浮zǎo(藻)漫sù(溯) 长gāo(篙) hāo草(蒿)枯gǎo(槁)斑lán(斓) sh ēng (笙)箫 青tāi(苔)荆j í(棘)火bō(钵) ni ǔ(忸)怩麦zāo(糟)发ji ào(酵) dùn (炖)肉团jī(箕)凌wǔ(侮) ch ì(叱)骂踟chú(蹰)第三单元 li áo(寥)落长歌dàng(当)哭fěi (菲)薄桀ào (骜) di é(喋)血 立Pū(仆)风尘púpú(仆仆) l ìn()赁屋àn(黯)然è(噩)耗尸hái(骸) chu āng(创)伤浸zì(渍) g àn(干)练zhǎn(辗)转 yǔn(殒)身不xù(恤)作yī(揖) t ǎng(倘)使解pōu(剖)步l

ǚ(履) 谦xùn (逊) ji ǒng(迥)乎不同bǐng(屏)息叱zhà(咤)风云chà(诧)异l ì(莅)临 第四单元 紫j īng (荆)花易zhì(帜)停bó(泊)超zài (载)登zǎi (载) mēng骗(蒙) měng古(蒙)婆suō (娑)è梦(噩) xī(嬉)笑 zhuàn写(撰) chú菊(雏)zhì息(窒)绿树成yīn(阴) bō 夺(剥) bāo(剥)果皮夏yǎn (衍)lòng堂(弄)游shuì(说) qì据(契) ǎo断(拗)ào口(拗)执niù(拗) dìng(锭)壳hǒng骗(哄)起hòng (哄)气hōnghōng (哄洪) ru ò()偌大污miè(蔑)chuǎi测(揣) chuāi(揣)着挣chuài (揣)yì年(翌) héng(横)亘 hèng(横)财 酝ni àng (酿) zu ō(作)坊一鼓zuò气(作) 二、辨析下列汉字的字形 第一单元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彷徨惶然惋惜哀婉颓圮杞人忧天祭祀沉淀纸锭绽放

齐桓晋文之事章 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 主旨:通過孟子和齊桓王關於「王道」的對話闡明孟子提倡以仁道統一天下的政治主張。國君只要具有不忍之心,然後推廣惠及百姓,天下事便可運 於掌上。文中亦充份表現出孟子說服齊桓王的論辯論技巧。 段落大意: 一、開首「齊桓王問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這是全文的引子。孟子借齊桓王的詢問,引入施行仁政治民,無人能擋。二、「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的仁術,有「保民而王」的基礎。 三、「王說曰」至最後「王請度之」。 孟子設喻說明「不為」及「不能」的分別,進而鼓勵宣王推恩及百姓,行仁政。 內容分析 本文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由開首「齊桓王問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這是全文的引子。孟子一向主張行仁政,反對以武力服人的霸政,但宣王對霸政卻極有興趣,一開始就向孟子請教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蹟。 由於孟子不同意霸道,因此他避開了齊桓王的問題,轉移話題,使宣王難以拒絕,只好抱姑且聽之的態度,提「德如何,則可以王矣?」這種空泛的問題。孟子趁此機會,立刻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禦」這個中心論點。由此可見,談話一開始,孟子已掌握了主動權。 孟子引入「王道話題」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避開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 第二層次:由「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在文中肯定齊桓王可以「保民」,他舉出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推論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有實行仁政的基礎。接著又以「百姓皆以為愛也」和「臣固知王之不忍」作對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取宣王的信任。孟子再進一步為宣王辯解,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實沒有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导读:《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下面是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请参考!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掌握本课的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善于设譬、善于引领的辩论技巧。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知识链接 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一带)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现实中却行不通。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乎将以衅()钟彼恶()知之予忖度之()语人曰:“我不能。”()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放辟()邪侈()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莅()中国谨庠()序之教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 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2(1)无以,则王乎?() (2)则可以王矣?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学常识

1、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2、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

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 新闻“六要素”: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事件WHO人物WHY原因HOW结果 新闻结构: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第一段或开头第一句话)、主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结尾(结语)(有的新闻还有背景,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zhū]?”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páo chú]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duó]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高一语文记叙文题目练习

高一语文记叙文题目练习.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13、咬文嚼字 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勾当(g?u)黄鹂(lí)迷恋(mí)神秘(mì) B.筑窠(kē)谛听(dì)褒词(bāo)回翔(xiáng) C.宿露(l?u)凄惨(cǎn)饲养(sì)徘徊(huái) D.打捞(láo)清脆(cuì)玩弄(n?ng)漂卷(juǎn) 2.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洼地婉惜啼叫励精图治 B.幽静鬼秘尖利闲情逸致 C.脉膊折磨震憾淋漓尽致 D.浴场洗礼绵亘娇揉造作 3.下列各句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因为职业的关系,关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的简直近于一种狂热。 B.但是,无论春天夏初在麦苗地和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左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都好象没有见过这种鸟儿。 C.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仅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 D.这篇散文不但很短,而且内容很深刻。 4.选出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 A.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B.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C.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D.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5.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式的啼叫。 B.我看到了黄鹂焦黄的羽毛和红红的嘴。 C.他希望我不要去做那些无益和费力的事。 D.他借给我一支猎枪和一根钓鱼杆。 6.下列加横线的句子,改换后句意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这是真诚的同病相怜。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儿上照顾别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A.这种品质是难得的 B.这种品质是可贵的 C.这种品质不是难得的 D.难得的这种品质 7.对下面句子表达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这种人,我的笔墨又怎么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呢(这里的“业绩”和“生色”是反语) B.“我不要。”我转身走开(此句既写语言,又写行动) C.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黄鹂羽毛) D.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枪法,我但愿他的枪法不准(用叙述的方法写当时的心理活动) 拔高训练 二、拔高训练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龁觳觫衅不识有诸褊小忖度舆薪挟太山挟菜便嬖莅商贾赴愬惛放辟赡衣帛彘豚庠序畜养 二.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以,则王乎 2.王说,曰 3.独何与 4.为长者折枝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6.盖亦反其本矣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0.是罔民也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无伤也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不能进于是矣 4.然后从而刑之 5.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6.凶年免于死亡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2.是心足以王矣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5.欲辟土地,朝秦楚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谨庠序之教 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五.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1.保民而王 2.若无罪而就死地 3.以羊易之 4.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5.挟太山以超北海 6.莅中国而抚四夷 7.犹缘木求鱼也8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11俯足以畜妻子12.然后驱而之善 13.故民之从之也轻14.奚暇治礼义哉 15.百亩之田,勿夺其时16.申之以孝悌之义 六.解释下列虚词含义. 1.然则废衅钟与 2.诚有百姓者 3.即不忍其觳觫 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6.物皆然,心为甚(若是其甚与) 7.夫我乃行之8.抑王兴甲兵 七、一词多义。 1诸:不识有诸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2. 其: 齐集有其一 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皆出于此乎 3. 若: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以若所为 若毒之乎 4. 殆: 殆有甚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5. 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吴广素爱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明: .举头望明月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治民之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7. 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失道者寡助 .任重道远 八..翻译下列句子.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过程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基础知识总结沁园春·长沙( )拜谒( )坎坷( ) 百舸( )园春泌( ) 分泌、给加点字注音:1( )干坼( )挥斥( ) 力竭( )制遏.........( )稠.密( )惆.怅( )花蔓.( )散漫( )骂谩( )长酋( )劲遒未( ) .峥嵘.( )寥.廓( )绸.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文学常识: 2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成为一种纯粹的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之际,字以上)91字)和长调(59-90、中调(字以内)58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词牌: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雨巷娴.熟( )舷.梯( )颓圮.( ).彳亍.( ).彷徨.( )寂寥.、给加点的字注音:1悬.崖( )猴猕.( )静谧.( )方凿圆枘.( )刚毅木讷.( )按捺.( )外之音弦.( )马勒.( )所向披靡.( ) ( ) 挑衅.( )繁衍.( )矫.揉造作( )奢靡.、成语2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再别康桥 ( ) 晦朔.( )漫溯.( )缫.丝( )浮藻.( ) 枯槁.( )蒿.里行( )长篙.( )青荇.( )斑斓.萧.( ) 笙箫.( )波澜.( )阑.干大堰河—我的保姆( ) 瑟字音、1( )团箕.( ) 骂叱.( )凌侮.( )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淄博实验中学主讲人:王德水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他的“仁政”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熟练翻译文言语句,并能背诵文章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本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取譬之妙。 教学重点:重点词句和翻译背诵 第一学时 一、引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再走近孟子,品味《孟子》。 二、作者及其相关背景简介。 孟子情况可参见《中华第一考》P96。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展开了剧烈的斗争。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加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民陷入长期的水深火热之中。面对百姓的深重灾难,孟子提出“保民而王”,是有利于老百姓的。所以说,孟子的观点是有一定的人民性的。如果真能按照孟子所说的“制民之产”的措施去做,老百姓的生活是会得到改善的。孟子的“保民而王”,是包含一定程度的民主因素的。但当时诸侯都一心想用征战的办法来争霸,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像齐宣王梁惠王这些大国的诸侯都愿意听他说,对他也十分优待,但并不采用他的建议。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在当时是理想化了的,是不能实现的。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正音。 2、完成《中华第一考》自主预习的一二题。自我订正。 四、课文串讲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必背课文(包括目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课文 目录 必修1 (2) 1、沁园春?长沙(背诵全诗)毛泽东 (2) 2、雨巷(背诵全诗)戴望舒 (2) 3、再别康桥(背诵全诗)徐志摩 (4) 4、荆轲刺秦王(背诵易水送别)《战国策》 (4) 5、记念刘和珍君(背诵二、四节)鲁迅 (4) 必修2 (5) 6、卫风.氓(背诵全文)《诗经》 (5) 7、涉江采芙蓉(背诵全文)古诗十九首 (6) 8、短歌行(背诵全文)曹操 (6) 9、归园田居(背诵全文)陶渊明 (6) 10、兰亭集序(背诵全文)王羲之 (6) 11、赤壁赋(背诵全文)苏轼 (7) 12、游褒禅山记(背诵第2——3段)王安石 (7) 必修3 (8) 13、蜀道难(背诵全文)李白 (8) 14、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 (8) 15、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 (8) 16、登高(背诵全文)杜甫 (8) 17、琵琶行(背诵全文)白居易 (9) 18、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孟子》 (9) 19、劝学(背诵全文)《荀子》 (10) 20、过秦论(背诵最后三段)贾谊 (10) 必修4: (11) 21、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全文)苏轼 (11) 22、定风波(背诵全文)苏轼 (11) 23、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背诵全文)辛弃疾 (11) 2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诵全文)辛弃疾 (11) 25、醉花阴(背诵全文)李清照 (12) 26、声声慢(背诵全文)李清照 (12) 27、廉颇蔺相如列传(背诵最后五段)《史记》 (12) 必修5 (13) 28、归去来兮辞(背诵全文)陶渊明 (13) 29、滕王阁序(背诵2—3段)王勃 (13) 30、陈情表(背诵全文)李密 (13) 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古诗文易错字填空练习 (14)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2020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 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

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王道”和“霸道”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 孟子名言(背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