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合集下载

经桡动脉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术流程

经桡动脉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术流程

泥鳅导丝置于髂动脉水平 经泥鳅导丝交换SIM2导管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超选左侧颈总动脉、正位成像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桡动脉触诊定位、局部麻醉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穿刺桡动脉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破皮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小结
血管造影术是血管介入的基础,是介入医生的基本技能。 但血管造影术仍然有3%~5%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有穿刺点 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血管痉挛、医源性动脉夹 层形成、以及造影剂肾病等。主要由于术者对患者的适应症、 禁忌症把握不严,血管解剖变异认识不足以及器械掌握不熟练 所致。所以一名合格的介入医生,需要扎实的解剖与临床知识 的基本功和手术经验的积累。 经桡动脉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术是近两年来由于经验 性的突破以及器材的改进得以实施的新术式,有别于常规股动 脉入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路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卧床时间缩短或无需卧床等优点,极大的降低了常规股动脉入 路长时间制动导致的DVT、PE的发生。患者的接受度较高、 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介入诊疗科
Baod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经桡动脉脑血管介入的利与弊

经桡动脉脑血管介入的利与弊

另外需准备少量: SIM1和SIM2造影导管 和自己塑形的导管

经验

也可使用4F桡动脉鞘组、110cm长4F猪尾造 影、 4F 的SIM1/ SIM2/ SIM3、 260cm长0.35″ 超滑导丝的组合完成经桡动脉DSA,对于桡 动脉较细患者实用,但4F造影导管扭控性差, 易变形,操作难度增加。 大动脉开口处有斑块的患者操作需小心,需 使用超滑导丝引导通过。 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经桡动脉DSA安全可行, 可常规开展。
经桡动脉脑血管介入的利与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经内科
经股动脉入路脑血管介入

股动脉较粗大、由此插管易到达全身各部位 的血管,是脑血管介入最常用、最成熟的入 路。
缺点:需使用压迫器或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 时,严格卧床8-24小时,术后患者舒适度差, 很易出现腰酸背痛,排尿、排便困难。也易 出现穿刺点并发症:假性动脉瘤、局部血肿、 皮肤青紫、股静脉回流不畅等。


老年男性,80岁 诊断:后循环缺血 原发性高血压 DSA示:右椎A开口重度狭 窄

经桡动脉比经股动脉 更容易完成手术

经股动脉入路:
1、导引导管置于主动脉 弓,系统支撑力不够; 2、0.14导丝引导植入支架 时易成角,难以准确到 位; 3、把导引导管插入越过 狭窄处使支架露远端在 退导引导管定好位后释 放支架,但易于把斑块 碰掉。
经左侧桡动脉入路: 1、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系统更稳定,更容易; 2、选择释放前仅5F 的8-10mm自膨式支架; 3、选择6F动脉鞘和导引导管

腹主动脉扭曲的患者肾动脉支架植入 经桡动脉比经股动脉容易 选择6F桡动脉鞘和125cm长导引导管即可 完成手术


右侧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293例

右侧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293例

右侧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293例苏伟;吴艳;任春晖;李伟;黄弢;耿晓坤【摘要】目的探讨右侧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93例疑似颅内、外血管病变患者,均采用5F Simmons造影导管经右侧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记录患者主动脉弓分型、造影成功情况及手术并发症(血肿/出血、栓塞事件、导管打折及扭结、心律失常事件等).结果 293例患者主动脉弓分型为Ⅰ型弓54例、Ⅱ型弓161例、Ⅲ型弓78例,其中特殊主动脉弓有牛型弓3例、椎动脉起自弓上4例.293例患者中,275例右侧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成功,9例因桡动脉穿刺失败、4例Simmons导管成袢失败、5例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导致造影失败.后经右肱动脉入路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分别为穿刺点严重皮下血肿2例、脑梗死1例、导管打折及扭结3例、心律失常3例.结论 5FSimmons 造影导管经右侧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8(058)043【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血管造影入路;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脑血管造影【作者】苏伟;吴艳;任春晖;李伟;黄弢;耿晓坤【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102218;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102218;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102218;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102218;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近年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CT脑血管造影(CTA)、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等技术已被用于临床评估脑血管情况。

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有创的脑血管病检查,仍是目前评估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股动脉是最常用的全脑血管造影穿刺部位,但存在患者耐受性低、舒适度差等缺点。

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

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
效, 患者痛苦小、 易接受 , 并发症发 生率低 , 术后恢 复快 , 可作为脑血管造影 的常用途径之一 。
【 关 键词】 脑血管造影 ; 桡动脉 ; 股 动脉
A n a l y s i s o n f e a s i b i l i t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t r a n s r a d i a l c e r e b r a l a n g i o g r a p y S u J i a n g l i ,Q i L i f e n g,Q u H u a i q i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 , L i a o c h e n g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 L i a o c h e n g 2 5 2 0 0 0 ,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S u J i a n g l i , E m a i l : s u j i a n g l i 2 9 @1 6 3 . c o m
p e f r o r me d v i a a t r a n s r a d i a l a p p r o a c h,1 8 3 t r a n s f e mo r a l c e r e b r a l a n g i o g r a p h y a s c o n t r o 1 .T h e p u n c t u r e t i me , t h e s u c c e s s r a t e o f p u n c t u r e ,t h e t i me o f p r o c e d u r e ,t h e d o s a g e o f c o n t r a s t me d i a,t h e r a t e o f s u c c e s s ,t h e r a t e o f t o t a l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a n d t h e r e c o v e r y t i me we r e c o mp a r e d b e t w e e n t wo g r o u p s .Re s u l t s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f a i l e d i n 2 c a s e s i n t r a n s r a d i l a g r o u p c h a n g e d t o t r a n s f e mo r a l a p p r o a c h t o c o mp l e t e c e r e b r a l a n g i o g r a p h y , o t h e r p a t i e n t s we r e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p e r f o me r d .T h e a v e r a g e t i me o f p u n c t u r e,t h e S U C C E S S r a t e o f p u n c t u r e,t h e t i me o f p r o c e d u r e ,t h e d o s a g e o f c o n t r a s t me d i a a n d t h e r a t e o f S U C C E S S i n t r a n s r a d i a l c e r e b r l a a n g i o g r a p h y

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3

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3

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3神经介入作为一项微创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显著。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共同撰写了本专家共识并于2023年1月在《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发表。

一、术前评估手部血供由桡动脉、尺动脉和骨间动脉提供,侧支循环代偿发达。

相对于股动脉,桡动脉较为表浅易于止血,术后压迫时间短,局部血肿发生风险低。

目前各类神经介入手术均可选择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对于存在以下情况患者,可以优先选择TRA:在行TRA神经介入术前,需要对患者前臂动脉代偿功能、前臂动脉形态学进行详细评估,从而增加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接受TRA的患者中,改良Allen 或Barbeau试验异常不能预测不良事件,也不增加手部缺血风险。

双侧肱动脉血压检测有助于检出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双上肢血压差大于20mmHg,或者超声提示同侧锁骨下动脉存在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时会增加TRA操作的风险。

二、上臂血管的解剖和常见变异在胚胎时期,颈部第6或第7节间动脉发出腋动脉并延续为肱动脉,肱动脉延续为前臂间动脉及手部动脉,随着发育的进行,骨间动脉远端退化,代之以中间动脉供应手部。

局部解剖如图1所示。

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可导致桡动脉解剖学上的变异,从而增加TRA失败概率。

常见的变异形态包括:三、TRA或dTRA穿刺、置鞘一、穿刺前准备(一)穿刺手摆放及穿刺点定位:1.行远端桡动脉穿刺时,患者腕部尺侧朝下,腕关节轻度向下屈曲10°~15°。

示指至小指呈半握拳状,拇指指腹搭在示指第一指节上。

术者左手示指及中指于患者鼻烟窝及合谷穴解剖区域触摸桡动脉搏动,搏动最强的位置为穿刺点。

2.进行近端桡动脉穿刺时,患者仰卧位,手臂伸直摆放在身体一侧,手掌朝上。

将纱布卷放置患者腕部下方,使腕关节抬高5~8cm,并且保持腕关节处于轻度过伸状态。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分析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分析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分析作者:麻东东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14期[摘要]目的:探究给予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两种入路方式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全方位护理干预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本院行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患者100例,经过计算机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全方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观察护理情况。

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曝光时间、血肿发生率、瘀血发生率等临床表现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经过全方位护理的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优于常规护理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显著缩短穿刺时间、曝光时间,对降低穿刺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0-0150-02全脑血管造影是应用于临床医学确定脑血管病变程度及具体位置的诊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穿刺过程中容易引起血肿、淤血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为研究全方位护理对于在经桡动脉、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中的临床价值,本文将对两种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影响予以分析,判断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行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患者共10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

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0岁至60岁,经桡动脉25例,经股动脉25例。

对照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1岁至59岁,经桡动脉23例,经股动脉27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穿刺途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可比。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本院血管造影机,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人动脉鞘,造影完成后采用加压沙袋压迫15min穿刺点,肢体制动24h;经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人动脉鞘,造影完成后加压6h,不需要身体制动。

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需要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采取桡动脉穿刺,对照组采取股动脉穿刺。

比较两组成功率、手术时间、舒适度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好,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脑血管造影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增长,引起临床医学的广泛关注。

脑血管疾病的残疾率、死亡率高,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

目前临床主要是以脑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过去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主要是以股动脉穿刺为主,但是股动脉穿刺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需要选择其他的入路途径[2]。

桡动脉穿刺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势,可以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检查的接受度。

文章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需要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18~86岁,平均为(45.6±5.3)岁。

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19~85岁,平均为(45.5±5.6)岁。

入选标准: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且无脑血管造影禁忌症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

1.2方法观察组采取桡动脉穿刺,叮嘱患者保持平卧位,伸直右上肢并略微外展,常规消毒后使用无菌巾覆盖并暴露穿刺部位。

以桡骨茎突上动脉搏动最明显位置为穿刺点,局部注射0.5mL1%利多卡因,然后使用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使用5F动脉鞘导管,然后在导丝引导下进行脑血管造影。

对照组采取股动脉穿刺,暴露股动脉后,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局部注射0.5mL1%利多卡因,然后使用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使用5F动脉鞘导管,然后在导丝引导下进行脑血管造影。

经桡动脉途径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体会

经桡动脉途径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体会

经桡动脉途径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体会潘肯林;曹治宏;安豫;缪丽【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09(20)10【摘要】目的探讨5F共用型造影管经桡动脉径路开展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相关的资料.方法对29例(男性16例,女性13例)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5F共用型造影管的成功率、失败原因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9例患者行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成功率为100%(29/29),左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成功率为93.1% (27/29),左颈动脉和颅内血管的成功率为96.6% (28/29),其余则用6F猪尾造影管完成造影,其中不成功的原因是由于血管过度迂曲所致.并发症中发生桡动脉痉挛占3.4%(1/29);穿刺部位皮下出血为6.9%(2/29);无一例发生桡动脉闭塞、出血、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及皮肤破溃感染等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径路共用型造影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易于被患者接受的介入诊疗方法.【总页数】3页(P87-89)【作者】潘肯林;曹治宏;安豫;缪丽【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8医院;解放军第18医院;解放军第18医院;解放军第18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3【相关文献】1.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 [J], 周士华2.经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护理体会分析 [J], 唐爱英3.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J], 王晓东;范丽勇4.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18例临床护理 [J], 杨艳芳5.经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护理体会 [J], 强彩芹;曹治叶;周玮;杨丽华;范百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 作者: ———————————————————————————————— 日期: 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3.1桡动脉穿刺技术

3.1.1 桡动脉穿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 在所有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中,14例患者桡动脉穿刺失败,其中老年组成功率为95.83%,穿刺成功率高,与Park研究组的92.2%[6]结果相当。穿刺成功率高的主要原因:1)穿刺前摆好穿刺体位,选择桡动脉波动最明显的部位穿刺;2)局麻药用量要小, 局麻药物过多可出现穿刺点局部肿胀,桡动脉波动不明显直接导致穿刺失败, 为防止患者在以后的操作中疼痛及不适, 在成功引入导丝后可在穿刺点动脉附近作补充麻醉;3)在穿刺时, 穿刺针角度以30°左右为宜,喷血明显时引入导引钢丝,同时动作也应轻柔, 必要时在透视下调整方向, 待其头端顺利进入肱动脉后再引入动脉鞘管,盲目导入导引钢丝极易导致血管痉挛穿刺失败;4)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多次穿刺是导致血管痉挛的主要诱因,穿刺失败可延桡动脉血管向心端3-5mm处再次寻找穿刺点。本组中3例桡动脉穿刺困难,改选择尺动脉穿刺,穿刺技术与桡动脉相同,造影效果相同。ﻫ3.1.2 穿刺材料 常用穿刺材料包括Cordis导管导引器械系统和TERUMO 桡动脉导管导引器械系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两种各有优缺点。TERUMO桡动脉导管导引器械系统的穿刺针为套管针,导引导丝为超滑导丝,动脉鞘较长,超滑导丝较钢导丝不容易导致血管痉挛;套管针穿刺因套管柔顺性好进入动脉后不易跑位,但穿刺刺破血管出血不明显,且套管与穿刺针分离不容易,此系统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Cordis导管导引器械系统的穿刺针为钢针,导引导丝为钢导丝,动脉鞘较短。钢针穿刺后刺破血管出血明显,易于发现血管,但不易固定容易跑位,钢导丝头端与尾端标识不明显。桡动脉鞘长鞘较短鞘更容易导致血管痉挛,但短鞘容易打折。Cordis导管导引器械系统较易于操作,尤其对初学者。 3.2 导管成袢技术 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是导管成袢技术。是否可以顺利成袢,是决定造影成功的关键。 3.2.1 导管的选择 5F Simmons 2型或3型导管是临床中常用的造影导管,不管造影时间还是受线时间,2型导管均优于3型导管(P<0.050),主要原因在于Simmons 2型较Simmons 3型易于成形,由于国人主动脉直径较小,在旋转成形时2型导管的弯头较短,在主动脉弓处易于成形,导管超选颈部血管时操作灵活准确性高;而3型导管弯头长在旋转成形导管超选颈部血管时容易打折,且操作不灵活;故3型导管只有在体型高大和主动脉宽大的患者造影时,才因其较长的弯头发挥优势[7]。 3.2.2降主动脉成袢技术 本组438例患者应用,占84.88%。具体方法为Simmons 2型导管在超滑导丝导引下由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到达主动脉弓,将超滑导丝经主动脉弓下壁导入降主动脉,导管顺导丝导入降主动脉,撤出导丝 ,回抽导管并顺时针旋转,导管可在升主动脉自然成袢。通过降主动脉导管成袢是一种最常用和最安全的技术,其特点成袢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导管导丝不经过心脏。ﻫ3.2.3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技术 本组67例患者应用此方法,占12.99%。具体在常规方法超滑导丝不能经主动脉弓下壁导入降主动脉时,我们可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将超滑导丝导入降主动脉:﹙1﹚将超滑导丝通过升主动脉经主动脉瓣反折后导入降主动脉,回抽超滑导丝使反折部分消失,引入导管至降主动脉;﹙2﹚通过猪尾导管将2.6米的超滑导丝导入降主动脉,通过交换导管将Simmons 2导管送入降主动脉。其后均回抽导管并顺时针旋转,导管可在升主动脉自然成袢。缺点在超滑导丝可通过瓣膜进入心脏造成心脏损伤,诱发心律失常;多次经前臂动脉交换导管,容易导致血管痉挛和损伤。 ﻫ3.2.4主动脉瓣成袢技术 常用于主动脉3型弓的患者,因3型弓的特殊形态,超滑导丝不可能经主动脉弓下壁导入降主动脉,只有通过主动脉瓣才可能达到成袢的目的。本组11例患者应用此方法,占2.13%。具体方法超滑导丝由无名动脉入升主动脉,导丝受主动脉瓣阻挡反折导入右颈动脉或右侧锁骨下动脉,通过同轴技术导入导管,导管缓慢导入通过扭转使在主动脉瓣辅助下成袢[7]。此技术风险性较大,主要原因:导丝和导管对主动脉瓣的摩擦大,容易导致瓣膜口的附着物脱落,导致栓塞;导丝和导管通过瓣膜口进入心腔导致心率失常、心腔内附壁血栓脱落、甚至心脏穿孔。虽然在这三种技术在造影时间与受线时间有统计学差异,主要考虑与我们常规的手术入径有关,并且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可进一步证实。 3.3 选择性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的关键技术还在于选择性脑血管造影,通过每一根脑血管的形态、血流变化和侧枝代偿情况,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3.3.1 主动脉弓造影 全部患者均使用5F猪尾导管,在超滑导丝导引下由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到达主动脉弓,通过高压注射器行主动脉弓造影。主动脉造影目地是初步了解脑动脉的情况,避免和减少造影可能带来的损伤,更好的选择造影导管,顺利完成造影检查。 ﻫ3.3.2 颈动脉造影 导管在升主动脉成袢后,先将导管袢向前推送至主动脉瓣处,回拉并缓慢旋转导管,在主动脉弓顶部通过导管头部的提升和旋转,当观察到导管头部突然跳动时停止操作,经导管注入造影剂显影,确认导管所超选的左右侧颈总动脉血管。连接高压注射器正常常规造影。需要颈外和颈内动脉超选造影时,在导丝导引下,通过回撤导管,使导管前端深入颈总动脉。路途下,经导丝置入所要选择的颈内和颈外动脉后,缓慢旋转导管,使其头端进入颈总动脉分支造影。将导管退出颈动脉的方法,是回撤导丝并将导管袢推送至升主动脉。 3.3.3 锁骨下动脉造影 锁骨下动脉的方法有所不同,左侧锁骨下动脉超选的方法与颈动脉造影的方法相同。而右侧锁骨下动脉超选既可以采用与颈动脉超选相同的方法,也可以在右侧颈动脉造影结束后,向升主动脉方向推送导管袢,待导管头端朝向右侧,并指向锁骨下动脉开口方向时,将导丝头端通过导管置入锁骨下动脉内。证实导丝方向正确后,固定导丝,回拉导管,使其头端进入锁骨下动脉。撤回导丝,手推造影剂,证实导管头端位置正确后,接管造影,应用患者48例,占本组患者9.1%。ﻫ3.3.4 椎动脉造影 左侧椎动脉在左侧锁骨下动脉完成后进行。路途下,将导丝头端置入左侧椎动脉,固定导丝后,正向或逆向旋转导管使其头端进入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造影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右侧锁骨下动脉造影结束后,路途下将导丝头端置入椎动脉开口处,缓慢回撤导管,直至导管头端进入椎动脉。另一种方法是在其他血管造影结束后,换用5F椎动脉造影导管(或将Simon导管的袢去除后),路途下将其头端直接置入右椎动脉开口处,导丝导引下降导管头端缓慢推送至右侧椎动脉内。 3.3.5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本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01%,与李硕丰等[8]总结41例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数据,并发症发生率7.3%相近。血管痉挛是造影检查中最常见的并发症,首先需要细致术前宣教,使患者保持镇静, 心情放松, 术前可静点钙拮抗剂, 穿刺成功后经鞘管注入硝酸甘油100mg,可有效减少动脉痉挛的发生。一旦发生动脉痉挛,首先停止操作,让血管减少刺激, 可通过导管注入硝酸甘油、利多卡因或维拉帕米, 等待数分钟后多可缓解,本组14例发生,占2.71%。其次常见问题是导管打折,防止出现此类问题首先旋转导管不要超过360度;其次,在所有回撤导管动作前必须确认导丝在导管中,保持导管和导丝同步回撤。操作的熟练和动作的轻柔可直接防止上述问题的出现。本组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桡动脉闭塞,主要出现在操作早期;并且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之间有差别,主要原因考虑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导致动脉硬化明显,另外和术者的经验丰富、操作轻柔和患者术后手腕部活动过少等因素也有相关。要尽量避免此类并发症,首先,要掌握桡动脉造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其次,插管前先由动脉鞘管常规注入硝酸甘油和利多卡因,以预防血管痉挛;再次,选用长鞘管、超滑导丝和较小直径(5F)的造影导管,操作时轻柔推送,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最后,尽量减少导管交换次数,减少导管的操作时间。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说明 一、 什幺是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是经由腹股沟的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穿刺后,在放射线透视监视下,把导管导入颈动脉近端,再注射对比剂,并同时用快速间隔照X光,藉以摄取颅内或头颈部血管内腔的影像及血流情况。当完成颈动脉血管造影后,可再把导管放入椎动脉近端,同样注射对比剂及照相,以得到不同区域的颅内或头颈部血管影像。 二、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优缺点: 用此法所得到的血管影像分辨率高,并能观察血流由动脉到微血管及到静脉的流动情况,故能精确侦测血管的病变,包括狭窄、阻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瘤等。并能观察动脉阻塞后,侧枝循环发展的情况。对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治疗及追踪帮助甚大。目前虽然有计算机断层造影及磁振造影等方法可得到颅内或头颈部血管影像,但所得到的血管影像分辨率较低,无法观测微细血管病变,同时也不能显示血流动态。所以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是颅内或头颈部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狭窄、血管炎性病变等不可缺少的检查。 三、 适应症: 血管狭窄、血管阻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炎性病变、脑瘤等血管病变。 四、 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及其机率: (一) 使用含碘对比剂可能不良作用: 1.少数人在注射含碘对比剂时会发生温热感觉、恶心、呕吐、头晕、打喷嚏,通常在短时间内会消退。 2.具过敏性体质者,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反应,如全身性荨麻疹、寒颤、呼吸困难等症状。 3.具特异体质者,可能发生极罕见喉头水肿、哮喘、血压降低、心肺衰竭、休克及猝死。 4.所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3.1%至12.7%,而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发生率约为0.04%至0.2%,死亡率约为十万分一。 5.受检者有下列情形时比较容易发生严重对比剂反应:曾注射对比剂引起不良反应者、肾功能不良、过敏性哮喘病、多发性骨髓瘤、其它过敏症病史、未经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严重呼吸功能不全(肺水肿、哮喘)、严重心脏血管疾病(充血性心脏病;严重或不稳定性心律不齐)、年龄大于七十岁者。因此这些病患务必在受检查时,与本科医师研商后再填同意书。 (二) 神经症状方面的并发症:暂时性单侧无力、永久性单侧无力、视野缺损、失语症、记忆缺失、大脑皮质受损引起失明等。 1.术后24-72 小时内的发生率约 0.5-4%。 2.永久性神经症状约 0.1-0.5%。 (三) 血管造影当时发生血管瘤破裂的发生率约 3%(仅发生于疑似颅内血管瘤出血病患)。 (四) 非神经方面的并发症: 1.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约 6.9-10.7%。 2.股动脉假性血管瘤的发生率约 0.05-0.55%。 3.其它如心肌梗塞、心脏麻痹、心绞痛的发生率少于1-2%。 五、 有下列情况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增加: (一) 原先有脑血管意外病变者。 (二) 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颅内血管有50-70%狭窄者。 (三) 年龄大于70岁者。 (四) 因病情需要注射较大量造影剂者。 (五) 高血压患者及肾功能不全者。 (六) 蜘蛛膜下腔出血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