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1.物流的起源

1.1905 年, 美国少校琼斯?贝克认为“那个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就

叫物流”

2.1915 年, 美国营销学家阿奇?萧在《市场分销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而物流的

概念。

3.1916 年, 威尔德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中指出,市场营销的效用包括时间效用、场所

效用、所有权效用和营销渠道的概念,从而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4.1922年,克拉克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

和包括物流的活动。

5.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

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6.1963年,美国韦伯斯特大词典将后勤定义为:军事装备物资、设施与人员的获取、供给

和运输。

7.1970年,美国空军在一份学术报告中对后勤学的定义是:计划和从事部队的输送、补给

和维修的科学。日本将引进的后勤学译为“兵站学”,将其含义表述为:除了军需资料的订

购、生产计划、采买、库存管理、配给、输送和通用外,还包括规格化、品质管理等军事作战行动所必须的资材管理。

8.1981年,美国出版的《后勤工程与管理》中引用了美国工程学会对后勤学的定义:对于

保障的目标、计划及其设计和实施的各项要求,以及资源的供应和保持等有关管理、工程与技术业务的艺术与科学。

2.物流的发展阶段

2.1国外物流发展阶段

①物流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后):实物分销⑦物流开发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经济学界和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并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物流

开发。这一时期,改进物流的工作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尽管在包装、装卸、保管、运

输、

情报信息等方面实现了局部合理化,但由于缺乏从整体上研究开发物流系统, 各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缺乏紧密配合,所以从整个社会来看,物流费用并没有明显下降, 总体上经济效益

咼。

③物流现代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物流研究和管理把物流的各项职

能作为一个大的系统进行研究,从整体上进行开发。一些物流比较发达的国家将其放在国民

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22国内物流发展阶段

(020世纪80年代以前:萌芽期

尚未引入物流概念,只有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业等于物流密切相关的行业。

(0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引入期(

80年代初期,随市场营销概念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即“Physical Distribution ”(实

物分

配)

"Physical Distribution ”先有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其译为“物流”,80年代初, 中国直接从日本引入“物流”这一概念

意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性,但没有物流运作和现代物流企业

③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发展期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制造业开始本地化,跨国公司传播了物流理念,

物流市场开始对外开放,一批外资物流企业产生,促使国内储运企业开始向综合物流企业发

展,产生了一批民族物流企业。

④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面发展时期

3.物流发展趋势

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

化、智能化、移动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信息化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 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

物流信息处理

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 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 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 数据的共享化等。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 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 中将

得到普遍采用。

信息化促进了物流功能的改变,使得那些在工业社会里的产品生产中心、 商业贸易中心 发挥的主导功能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物流业以物为对象, 聚散的是物;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 为对象。物流不再仅仅传输产品, 同时也在传输信息, 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针对实物 之外,还要完成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各种信息被聚集在那里, 经过加工、处理、使用,

再传播出去供社会使用。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 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 服务

中心。

网络化

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国际电信联盟 (ITU )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 )、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

智能嵌入技术等列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 而信息网络

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 下

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甚至是移动手持设备来实现,等等。

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 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

此外,它还能扩大物流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 很多,如射频自动识别、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存取、自动分拣、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货 物自动跟踪等技术。 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中, 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电子化

电子化是指物流作业中的电子商务。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它具体表现为: 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

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

交易商品实现符号

化和数字化;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 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 消费行 为实现个性化;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

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

等等。作

网络化是指物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

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

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 在我国,虽然某些技

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 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 电子化使

有集成化,就无法实现共享化和协同化。

智能化

络的设计优化、运输(搬运)路径和每次运输装载量的选择,多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 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与补货策略的选择、 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优化

处理,都需要借助智能的优化工具来解决。

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

商务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

共享化

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 以最优化的资源最大化地 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企业只有在建立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

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知识、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 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

快速对市场需求作出响。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供应链

管理策略,如 VMI 、JIT II 、CPFR 、第四方物流、RSP 与DI 等都实现了信息、技术、知识、 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化。

协同化

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具有与上下游进行实时业务沟通 的协同能力。企业不仅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更快地响应、 跟踪和满足需求,还要使供应

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

并能把握好供应商的供应能力,

使其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

供给。为了实现物流协同化,合作伙伴需要共享业务信息、集成业务流程,共同进行预测、 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等业务。而只有企业间真实现了全方位的协同, 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

应速度更快、预见性更好、抵御风险能力更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集成化

物流业务是由多个成员与环节组成的,

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要求物流业中成员之

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 因此要对业务信息进行高度集成,

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

作,缩短供应链的相对长度,使物流作业更流畅、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户和需求。 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 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 实

现系统、信息、业务、流程和资源等的集成。同时,

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协同化的基础,没

智能化是自动化、 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

物流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例如物流网

并在实际物流业中得

到了较好的应用,使智能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智能化还是实现物联网优化运 作的

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移动化

移动化是指物流业务的信息与业务的处理移动化。 它是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

动状态,因此移动化对物流业具有更加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应用现代移动信息技术 计算机、互联网、 GPS 、GIS 、RFID 、传感、智能等技术)能够在物流作业中实现移动数据

采集、移动信息传输、移动办公、移动跟踪、移动查询、移动业务处理、移动沟通、移动导 航控制、移动检测、移动支付、移动服务等,并将这些业务与物体形成闭环的网络系统,在 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它不仅使物流作业降低成本、加速响应、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而 且还使其更加环保、节能和安全。

标准化

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 求有科学的标准。例如,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信息传输等的标准化等。只有实现了 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 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新世纪中, 如果没有标准化,就无法实现高效的全球化物流运作, 这将阻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柔性化

柔性化是20世纪90年代由生产领域提出来的,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灵活易变的生产方式,

国际制造业推出柔性制造系统

FMS (Flexible

Ma nufacturi ng System ),实行柔性化生产。随后,柔性化又扩展到了流通领域,根据供应

链末端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安排物流活动。 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

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

"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

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社会化

物流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的趋势就是物流业 四方物流服务方式。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所形成的, 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更多服务方式 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人们预测下阶段的物流

择。由于物流作业更多地体现在载体与载物的移动,

除了暂时静态的存储环节外全都处于移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也是实现现代物流的根本保证。 货

***现第三方和第 另一方面又为

将向虚拟物流和第 N 方物流发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务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这将使物流 业告别叨、而全、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 转变为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全球化

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 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

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

保质、保量、

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 展的更高阶段。

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 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在全球化趋势下,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 "接轨",它代表物流发

物流起源与发展

物流起源与发展 物流的起源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的交换行为就存在物流活动。“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出美国。1921 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 Distribution 指的是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英国犹尼里佛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 30年代初,在一部关于市场营销的基础教科书中,开始涉及物流运输、物资储存等业务的实物供应(Physical Supply)这一名词,该书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产品氖权转移和产品的实物流通活动”。这里,所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商流;实物流通是指物流。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述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日本生产性本部派出“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美国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配)的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P?D?”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 ?’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 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我国开始使用“物流”一词始于1979年(有人认为,孙中山主张“贸畅其流”,可以说是我国“物流思想的起源”)。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物流”这一述语。但当时有一段小的曲折,当时商业部提出建立“物流中心”的问题,曾有人认为“物流”一词来自日本,有崇洋之嫌,乃改为建立“储运中心”。其实,储存和运输虽是物流的主体,但物流通更广的外延。而且物流是日本引用的汉语,物流作为“实物流通”的简称,提法既科学合理,又确切易懂。不久仍恢复称为“物流中心”。1988年台湾也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的使用日益普遍。 Logistics一词的出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军火等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取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从此,后勤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后勤管理的方法后被引入到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经过了人与猿同类论、猿变人论、人与猿同祖论这三个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下面是本站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知乎精选: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

中国教育?业的现状 ?章来源:短书平台 现如今,教育培训市场?爆,?论是??还是?孩都是需求个体,组成了?个庞?的教育培训市场也不?为奇。“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培训产业利润逐年稳步增?,企业规模不断扩?,但质量参差不?。培训?业是?个?常诱?的?业,培训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业整体发展速度增?快。但和发达国家相?,国内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数量多,“?市场,?作坊”现象?常突出。在中国?化背景下?旦经济发展到?定程度(城市?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中?学课外辅导市场?定会呈现快速增?的繁荣景象,如果再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便会出现前?所描述的?爆场?。然?,在这光鲜的?爆背景下,教育培训?业是否做好了?够的准备去健康地成?? 中国培训业规模速度递增不断提?,截?2017年,全国?、中型培训机构2万余家,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到社会?量、培训公司或个?办学等。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中国市场,以及留学?数的不断攀升,众多外资培训机构也陆续进?中国,与国内????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教育培训市场增速放缓,增量扩增加?。201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消费规模预计达到4301亿元,其中不包括潜在消费的数量,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加上素质教育的深?,中?学教育市场的课外培训辅导将更受?睐,潜??,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 中国产业调研?发布的2018-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认为,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主要教育培训连锁品牌的店铺增?率约26%。连锁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零售、餐饮等?业所专?的经营模式,教育连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公众所认知与认同。教育培训?业的三??柱就是IT、英语和少?培训。有80%的企业采?连锁发展的模式,其中采?直营加特许连锁发展占60%,从截?2017年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来看,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在国际上特许经营成功率达到95%,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1)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1.物流的起源 年,美国少校琼斯·贝克认为“那个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年,美国营销学家阿奇·萧在《市场分销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而物流的概念。年,威尔德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中指出,市场营销的效用包括时间效用、场所效用、所有权效用和营销渠道的概念,从而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年,克拉克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和包括物流的活动。 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年,美国韦伯斯特大词典将后勤定义为:军事装备物资、设施与人员的获取、供给和运输。年,美国空军在一份学术报告中对后勤学的定义是:计划和从事部队的输送、补给和维修的科学。日本将引进的后勤学译为“兵站学”,将其含义表述为:除了军需资料的订购、生产计划、采买、库存管理、配给、输送和通用外,还包括规格化、品质管理等军事作战行动所必须的资材管理。 年,美国出版的《后勤工程与管理》中引用了美国工程学会对后勤学的定义:对于保障的目标、计划及其设计和实施的各项要求,以及资源的供应和保持等有关管理、工程与技术业务的艺术与科学。 2.物流的发展阶段 国外物流发展阶段 ○1物流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后):实物分销 ○2物流开发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经济学界和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物流开发。这一时期,改进物流的工作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尽管在包装、装卸、保管、运输、情报信息等方面实现了局部合理化,但由于缺乏从整体上研究开发物流系统,各部门、行业、

国外物流发展特点及启示

国外物流发展特点及启示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者:佚名日期:2009年05月21日访问次数:???经济界广泛关注的现代物流,其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中的物流,已成为推动“无国界世界”的强大动力和构筑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而备受国内外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纷纷组织和整合多方面力量全面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一、国外物流发展特点???分析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与特点以及研究重点,应该说各有千秋,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欧洲基本与美国相似。???美国强调企业“物流管理???经济界广泛关注的现代物流,其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经济全 球化中的物流,已成为推动“无国界世界”的强大动力和构筑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而备受国内外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纷纷组织和整合多方面力量全面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国外物流发展特点 分析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与特点以及研究重点,应该说各有千秋,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欧洲基本与美国相似。 美国强调企业“物流管理”:美国作为物流理念的发源地,其物流研究、设计和技术开发一直处于世界前沿,有十分成熟的物流管理经验和发达的现代物流。特别是商贸流通和生产制造企业十分重视现代物流能力的开发。从二十世纪50年代物流发展初期的“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到80年代的“物流”(Logistics)阶段,再到当今的供应链管理阶段(SupplyChainManagement),一直将物流战略作为企业商务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因此物流理念在企业广为普及。物流管理作为支持企业商务战略而对材料、在制品和库存成品的流通加以控制的系统设计和行政管理,成为企业物流行政主管(ChiefLogisticOfficer,即CLO)的核心责任。因此美国十分重视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美国的物流发展史是一部以企业物流管理发展为核心的历史,一直是在企业不断追求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以完善物流战略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美国物流的发展。整个物流的发展始终是围绕企业物流管理理念的升级和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向前发展。这从美国物流领域权威民间组织机构称呼的演变足以说明这一点。美国从60年代物流发展初期的权威组织机构名称“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即“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 ent,简称NCPDM),到1988年改为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其灵魂一直是“物流管理”,目前该委员会仍然是全世界物流领域最为权威的组织机构。 日本强调社会“物流系统”:作为现代物流发展后起之秀的日本,自从1963年从美国引进“物流”概念后,即开始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70年分别成立了日本物流管理协会(JapanLogisticsManagementAssociation,即JLA)和日本物流管理委员会(Japanese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即JCLM),1992年6月10日两个组织合并设立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apanInstituteofLogisticsSystems,即JILS)。日本主要突出了“物流系统”的观念,强调从社会角度构筑人性化物流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延伸内容至与物流相关的交通系统等领域,突出物流作为社会功能(SocialFunction)系统对循环型社会发展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企业的行为空间,因此政府在整个物流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十分显着,规划引导力度较大。1997年4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第一份物流策略方面的政策文件,即《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提出在2001年前各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三大目标:一是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提供最便利和高度魅力的物流服务;二是以不妨碍产业布局竞争力水平的成本,提供物流服务;三是解决好与物流相关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在通过几年努力三大目标取得一定进展的基础上,2001年7月6日日本国会又通过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指出如何加强国际竞争力,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新形势;如何加强环保,构筑循环型社会;如何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事业发展;如何发展物流业,满足国民的需求,与国民生活相和谐等四个问题,确定了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即创建符合日本经济社会要求的新物流体系,从提供不亚于国际水平的物流服务目标出发,全方位推进各项施政措施,通过降低物流成本等措施,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市场。同时,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政府要在提高物流效率,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方面狠下工夫,努力创建一个能减轻环境负担的新的物流体系和可循环型的新社会。 事实上,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物流,只是在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背景下才发展的,至今其实没有多少年的历史。美国是在1988年真正开始走向现代物流的,而日本也是在1992年开始的。例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1.如何理解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2.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3.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具有何种不同的社会类型? 1】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 2】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 3】农耕社会与文化 4】工业社会与文化 5】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4.文化累积的本质及意义与文化累积的方式及路径各是什么? 1】文化累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2】路径: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其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5.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是“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4.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方面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2】认知的功能 3】规范的功能 4】凝聚的功能 5】调控的功能 5.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何种价值?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 第一,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 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材料

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和物品的准备(2)田野调查的方式 第一,参与观察法 第二,采访调查法 第三,搜集田野材料 (3)田野调查的尾声 2.

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发表时间:2011-12-06T14:03:25.957Z 来源:《素质教育》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耿瑞玲王涛[导读] 教育兴,民族兴,国家兴。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耿瑞玲王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55100 摘要:教育兴,民族兴,国家兴。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会遇到社会、现实给予的种种挑战。关键词:教育自立能力责任 案例: 考试前一天的复习课上,我叫起了一个上课睡觉的学生,他一脸的不满。 “上课睡觉影响很不好。” “那我不上课了。”从言语里我体会到了他的逆反心理。 “怎么,不想学了?” “……”他无语,接着说:“我父母来过了,他们说只要我不给他们惹事就行。” “那还考大学吗?文化课不好,可以学点专业啊!” “我学摄影。” “很好啊,好好学考个大学。” “我不考大学,我学摄影就是玩。” 听到这里,我不禁同情于可怜的父母心,愤怒于学生的不争气。 我不禁自问: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一、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父母是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雕塑的第一位雕刻家。中国有句古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时代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人才的渴求,都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如今,溺爱型家庭教育遍行,视孩子为心肝宝贝,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推想案例中的学生走过了什么样的成长道路?含辛茹苦的父母把他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有的活自己干,所有的苦自己吃,只为给孩子提供一片绿荫、一把遮阳伞。温室里的花朵开了,大树庇护下的小树形成了,可是这把伞能经历多少风吹雨打,这片绿荫会不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吗?当自己年过半百之后,当自己力不从心之际,自己的儿女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自顾不暇,不仅自己能力不够,恐怕连侍奉父母的心都没有。在他的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痛苦与不如意,想的是如何享受生活,只知道向父母索要的双手从不知道给父母些什么,何况自己都处于无力挽救自己的地步呢!不是自私,只是从小的教育培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与习惯。 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周围,放眼社会,不乏这样的不肖子孙,因为不肖而不孝,更因为不孝而不肖。辛苦一辈子的父母不能颐养天年而终老,痛苦流涕历数儿女的不孝,可这又是谁造成的呢?当新生命的白纸交给父母去填涂时,那些父母们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由得意识到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感及危机感。 二、学校教育 1、自立者,不依附——自立意识的培养 自立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礼记》:能自立者不必依附。自立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前提条件;自立源于本性,是可以进行培养的;自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的。 作为高中生应具备行为和心理上的自立。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自立意识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独立面对现在与未来,才能在遇到挫折时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的培养 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是帮助被帮助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从学校走出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为社会做贡献?中国的未来在他们的身上,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有良好的教育。我们都知道吕洞宾手指的故事,贫民愿要其手指却不要点石而成的黄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者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生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五育并举,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责任意识的培养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要求应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的学生确立理想先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是否好找工作,是否挣钱容易,以致于当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现实之下,在不用高学历也能挣高工资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大学无用论”甚至“知识无用论”的思想,以致当在学习苦海之中吃了一点点苦、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赶紧缩了回来。岂知少年就应以学习为要务,不学习何以跟上时代的进步。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需要教育的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更需要教育的推动。 一个学生应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父母的爱负责,对老师的付出负责,对社会尽一份义务、承担一份责任。只有意识到这些,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所以不抓教育不行,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谨听教诲,并时常反思我们的教育、发展我们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创新能力、责任意识,把祖国的生力军建设得强劲而有力。

物流管理试题十及答案

物流管理试题十及答案 一、判断题(共10个小题,每题1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对错,对的打钩,错的打叉) 1、物流起源于美国,而我国的物流引自日本() 2、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物流业最明显的特征() 3、物流成本管理就是管理物流成本() 4、包装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使商品美观,吸引顾客() 5、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均达到了最优,则整个系统一定是最优的() 6、占物流成本主要部分的是配送的成本,而不是运输的成本() 7、物流各环节中,直接和顾客接触的环节是配送() 8、电子商务的三种运作模式中,B to C指企业和顾客间的商务来往() 9、生产和流通中产生的排泄物的全部构成企业的废气物物流() 10、条码的原理为黑色条和白色条对光的反射率及它们的宽度都不相同() 二、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共10个小题,每题1分.) 1、通过提供资源、能源、设备、劳力等手段对某一系统发生作用,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 A 输入 B 输出 C 处理 D 物流服务 2、为组织一个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品供应而进行的物流活动称为() A 供应物流 B 生产物流 C 销售物流 D 回收及废气物物流 3、企业的供应物流和社会物流的衔接点是() A 采购 B 运输 C 仓储 D 供应 4、MRP是指() A 物料需求计划 B 制造资源计划 C 精益生产 D 分销需求计划 5、DRP是指() A 物料需求计划 B 制造资源计划 C 精益生产 D 分销需求计划 6、集装箱船舶的装载能力通常以能装多少个()为衡量标准。 A TEU B TAU C TEC D NEU

7、国际运输中可以做到直达“门到门”运输的方式是() A 航空运输 B 海洋运输 C 铁路运输 D 公路运输 8、国际物流运输中采用最广泛的一种运输方式是() A 航空运输 B 海洋运输 C 铁路运输 D 公路运输 9、全球范围内统一以()作为代码标识。 A EAN-8 B UPC-A C UPC-E D EAN/UCC-13 10、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的英文简称是() A EDI B EOS C POS D GIS 三、项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题2分;每题有若干个正确选项,选出正确选项填入下表,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1、现代物流业的行业组成包括() A 交通运输业 B 仓库业 C 通运业 D 配送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流所要“流”的对象是一切物品,包括有形和无形物品 B 只有物品物理位置发生变化的活动,如运输、搬运、装卸等活动才属于物流活动 C 物流不仅仅研究物的流通与储存,还研究伴随着物的流通与储存而产生的信息处理 D 物流是从某个企业原材料的供应、储存、搬运、加工、生产直至产成品的销售整个过程 3、下列情况中()属于不合理运输 A 单程空驶 B 舍近求远 C 无效运输 D 长途联运 4、物流生产率通常包括() A 实际生产率 B 利用率 C 行为水平 D 成本和库存 5、运输的质量标志有() A 完好 B 正点 C 运力 D 经济 6、配送中心按其专业化情况可分为() A 专业配送中心 B 柔性配送中心 C 刚性配送中心 D 特殊配送中心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人才已经越来越凸显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外部培训机构不能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高等教育机构也不能满足员工对职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渴求,企业大学就在这种形势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一、企业大学的起源 1.1 国外企业大学 1.1.1 国外企业大学发源 一般认为,通用电气在1956年建立的克劳顿培训中心(即现在的韦尔奇领导力发展中心)标志着企业大学的诞生。事实上早在1927年,通用汽车即创办了通用汽车技术和管理学院(GM学院),试图将培训和学习带到工作中来,这个时间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大学的发源时间。 1.1.2 国外企业大学历史 企业大学出现以前,传统的企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员工的技能普及和培训方面,企业大学的成立掀开了企业管理培训的序幕。下图1描述了国外企业大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企业大学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20—70年代),传统的培训体制发生改变,“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在20世纪50年代由迪斯尼公司首先采用,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摩托罗拉大学成立后,企业大学有了全新的功能和形式,它的成功运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企业大学建立的高潮。数据显示,1998年,美国大约有400家企业大学成立,到2000年间,美国的企业大学已经超过2000家。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21世纪初,企业的培训对象开始进一步对外扩展。2001年,惠普应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培训需求成立了惠普商学院,很快,客户面就扩大到了整个社会。2002年,摩托罗拉大学完成了从企业内部培训为主到内外兼顾的整个价值链培训的转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在企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物流的由来

物流的由来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物流的由来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出美国。1921 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 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英国犹尼里佛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 30年代初,在一部关于市场营销的基础教科书中,开始涉及物流运输、物资储存等业务的实物供应(Physical Supply)这一名词,该书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产品氖权转移和产品的实物流通活动。这里,所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商流;实物流通是指物流。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述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日本生产性本 部派出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 美国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配)的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 P·D·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关于本课程的几点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学习和总结我国的教育历史,了解中国教育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今天。 学习中国教育史,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源流,将有助于树立唯物辩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批判教育历史上封建专制落后黑暗的一面,发扬民

主科学进步光辉的一面,也将增强中华中族的自尊心,鼓舞人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 2、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掌握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明确不同阶段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表现及特点。 (2)明确掌握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及其教育著作、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习历史上杰出教育家热爱教育、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精神。 (4)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 导论:关于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是什么?这个问题

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要回答“中国教育史”是什么,须先从“历史是什么”说起。 在西方, “历史”一词源于希腊文,最初的含义是询问调查,后引申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取的知识”。中国古代无“历史”一词,汉语“历史”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近代。中国古代称历史为“史”,甲骨文、金文中的“史”,原意指史官。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清人吴大徵说:“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以后引申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记述,如《十七史》、《二十四史》……等等。耐人寻味的是,中西文字中“历史”一词在源头上含义相同,即都指记事者及其记事活动与结果。这一本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历史”一词的理解。 由于历史与史官的联系,因此人们

物流概念的起源

物流概念的起源 人类社会有经济活动开始就有了物流,只是当时人们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文字定义。自18世纪末发明和使用汽车,使得运输业更加发达,推动和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从自货自运走向专业运输,产生了除生产和销售的第三方----专业运输者。50年代初,国外最早将物流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及货物的配送,日本人将"PD"译为"物的流通"、"物资流通",后又称为物流、综合物流。 "PD"演变为"Logistic",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军队后勤保障供应系统中,成功地运用了"物流"技术,在军队的后勤供应中开创了物流的先河,美军后勤保障的英文名称为"LOGISTIC"。战后世界各地将"Logistic"替代"PD",中国将其译为"物流"。美军在后勤保障中成功地运用物流后,很快地又将此成果转化于工业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将"Logistic"用于工业,并用英文的"Logistic"(后勤保障)作为工业生产和销售的"物流"管理,"Logistic"就成了物流的代名词,并延续和流传于世界各国。物流被人们真正认识是二战以后,大约已有50年的历史。 物流发展的历程 广义上讲,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早在“物流”这样一个名词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物流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大多数有关物流学及物流管理的著作都对物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因此,有关物流发展历程的内容,读者可以参考《现代物流学》、《物流系统论》等著作,本书不再赘述。本书是从狭义的角度讨论物流的发展历程,即讨论“物流”这个名词产生之后的物流的发展历程。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物流发展及物流学科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将物流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②第二阶段:20世纪60至90年代;③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物流的作用 关于物流的作用,概要的说,包括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三个方面。服务商流 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就的那一刻,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过程,即按照需方(购方)的需要将商品实体由供方(卖方)以适当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在这整个流通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继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物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的支持,就是这个道理。 保障生产 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否则,整个生产过程便成了无米之炊;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实现生产的流动性。就整个生产过程而言,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运输费用而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库存结构而减少资金占压,通过强化管理进而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有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方便生活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 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 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 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 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 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 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 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 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 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 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赫胥黎从达尔文的启示中得到启发,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说明从猿到人的武器。他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他曾指出了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早期胚胎的相似性是它们共同祖先的证明。这 就从胚胎学上揭示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他的结论是: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 分支而来”。人与猿同祖理论首次被赫胥黎提出来了,这比拉马克的猿变人论又前进了

早期教育的起源

早期教育的起源:福禄贝尔德国 蒙台梭利在德国创办儿童之家 区别早教课程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 我们走出去是要学习别的地方,别人的经验以及做事情的其他方式。但是我们进行这趟学旅程的根本原因以及最终的酬劳当然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你们自己。 课程模式的基础知识 课程模式是某个宏大的教育方案的哲学要素,管理要素和教学要素的理想概括,它包含内部连贯一致的陈述,描述了这个教育方案为达到预期教育效果而设计的并预先假定是有效的理论前提管理政策和教学程序。 实际上,课程模式指一个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和一种组织结构,这个概念框架和组织结构决定了教育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管理政策、教育方渚评价标准。 美国早期教育的三种流派(包括全球的研究) The Romantic 成熟理论浪漫主义流派:教育应该跟在发展的后面。源于卢梭,其主要的观点是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因素。教育的目的是为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创造性和敏感性。大纲的内容:特别强调游戏的作用,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途径,即一切活动都不必按照一定的顺序,可听凭儿童自己的兴趣。 The Cutural Transition 行为主义文化传递主义流派:应该用一种尽可能有效的方式把过去的知识传递给新生一代。文化传递主义流派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向年轻一代传递过去积累的文化知识,规划和价值。教育的目的加快儿童学习速度,提高儿童的学习技能。大纲内容有语言、美术和音乐,而主要精力是放在儿童语言学习上。 The Progressive 建构主义进步主流派:应通过让儿童去收集枪们同周围环境中的信息以及重新健构符号化的知识,从而帮且儿童的构建自己的知识。源于杜威,其主要的观点是:儿童发展既不是直接的生理上的成熟,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它是通过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不断发生结构上的质变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鼓励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发展数的概念,认识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因果关系等。 代表蒙台梭利意大利人在美国创办儿童之家 “高瞻方案”的奠基人戴维·韦卡 直接教学模式:是以直接传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要求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幼儿进行模仿和反复练习。(文化传递主义流派) 开放式教学模式:以皮亚杰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认为儿童是在积极地探索和活动中以人及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发展的,主要强调教育为儿童提供可供探索的丰富环境,要求教师帮助幼儿在主动探索,主动组织自己思维的过程中达到发展思维和社会性的目的。(浪漫主义流派) 儿童中心模式:认为幼儿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年龄特点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主张教师应认真考虑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积极地鼓励幼儿进行自由省劲,并对幼儿在游戏中提出的要求和表达愿望做出回答。(建构主义流派)

TPM的起源与发展

TPM是一种来源于生产现场的改善活动。全世界最好的工厂管理在日本,是因为改善活动在日本工厂无处不在,TPM活动就是其中最受关注而且最有成效的改善活动之一。TPM活动是从美国的PM活动(生产性维护或预防维护)演变过来的。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设备制造业空前大发展,在设备制造业内广泛开展各类设备维护活动。 为了解决各类设备维护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以及维护难度的加大,美国借助欧洲工业革命的成功,对设备维护经验进行了总结,将设备出现故障以后采取应急措施的事后处置方法叫做“事后维护(Breakdown Maintenance,BM)”,将设备出现故障以前采取对策的事前处置方法称为“预防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PM)”,将延长设备寿命的改善活动叫做“改良维护(Corrective Maintenance,CM)”,把爲了制造不出故障不出不良的装备的活动将制造不出故障易于维修的设备的活动称为“维护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MP)”,最后将上述BM、PM、CM、MP四种活动结合起来称为“生产维护(Productive Maintenance,PM)”,从此找到了设备管理的科学方法,这就是TPM的雏形。美国利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20世纪6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了PM活动,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其内容。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为了大力推广PM活动,设立了PM奖,以奖励那些在PM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其中,日本电装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电装公司是丰田汽车公司下属的一家关联企业,主要生产电气零部件,它于1961年导入了GE公司的美式PM生产维护,以此开始探索日本式的PM方式。经过不断的改进,日本电装公司终于创建了日本式的PM,即“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电装公司在PM活动中取得的卓越成果,一举获得了当年的PM优秀奖。日本电装公司的成功,在企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会的教授和专家在考察了电装公司的现场后,发现制造部门的80%到90%的员工都参与了这项活动,于是在PM前面加了个T,正式将该公司的PM活动称为TPM,以区别于美国的PM活动。 1971年,日本设备管理协会(JIPE)正式认同了TPM活动,并且在日本企业全面推广这项活动。

中国现代物流管理的起源与理解

中国现代物流管理的起源与理解 根据英国皇家物流协会的定义,所谓的物流就是对从资源供应开始到 消费点结束的货物实际流动的管理。 而在中国,目前各地都纷纷兴起物流热,为了更进一步阐述中国现代 物流管理的起源,在本文进行撰写的过程中,首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进行描述。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期,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产 品都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而所有制造企业都把经营的重心放在了生 产领域,不断地扩大产能,不断地提高劳动效率就能够销售更多的产品, 每一样产品的推出都能够马上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当时,民用商品正 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阶段和成长阶段,在高额毛利的基础上,销售量 的上升意味着利润大幅度增加,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在当时有人提出物流 整合的观点,其观点被接受的程度一定非常的低,这主要是基于整个市场 利润和销售额的高增长,总额相对较低的物流成本与之就相比显得微不足 道了,如果在当时,要求 甙巡糠值木 旁谖锪鞴芾砩鲜遣幌质档模
辉?>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初期,个别大众化的商品已经开始步入成熟 期,在当时,自行车、缝纫机等家庭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已经开始走向低 谷,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电产品则受到消费群体的追 捧,同时,中外合资品牌的崛起填补了国内多个民用领域的空白,整个消

费市场依然呈现出向上的趋势,那个时候的企业经营者主要的精力均放在 产品销售、市场开拓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部分城市开始出现了货 运车场,而大部分新兴制造业的产成品物流开始采取从以往的自行经营转 向粗放型的外包;在 90 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价格战 成为了几乎所有制造企业主流的竞争策略,为此,降低成本逐渐受到了重 视,但是,企业经营者对成本控制的关注点集中在生产和采购领域,毕竟 这两个部分构成了产品制造成本的大头,并且,企业对市场的掌控力度不 断加强,销售渠道呈现出向终端覆盖的趋势,与此同时,学术界和企业界 掀起了集中资源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企业界逐步形成非主营业务 外包的经营思路,物流业务外包成为一种潮流,但依然属于一种粗放型的 经营;90 年代末期至今,互联网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经营观念造成了强大 的冲击,物流作为电子商务实现的载体受到极大的重视,现代物流理论得 到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物流整合所创造的竞争力和价值,具备领 先物流理念和卓越运作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受到了制造企业的青睐…… 从上述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历程分析,现代物流在制造企业中兴起的 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压力,根据国外的实践结果表明, 通过物流的整合,可以使物流总成本降低 23%,供货时间缩短 75,产品 的可获得性提升 9,库存水平下降 23 种种的因素标明,中国物流热的兴起 并不是偶然性的结果,是当整体经济迈向买方市场、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 熟期、衰退期的阶段时,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就成为了企业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此,物流也就成为了外界所说的第三方利润源了。 当然,如果从中国物流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得不提到在上世纪八十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