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戏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戏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戏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随着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

展也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20XX年7月,国家颁布了《关于支

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了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

具体措施。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并将其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地方戏曲“一勾勾”是临邑

县的地方剧种,其发展源远流长,文化背景深厚,是劳动人民在艰

辛的劳动中自然流露的一种心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XX

年3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鉴于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把新时期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继承和

保护中发展,在学习与创新中提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课题。通

过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使其与时俱进,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地方戏曲的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因为在音乐教学中

穿插渗透地方戏曲的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

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视和喜爱。通过对地方戏曲的教学实践,让学

生了解地方戏曲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色,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

的责任心和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将促使他们在将来的音乐教学中,

以传播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己任,这不仅在提高学生素质,传承

地方文化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提升和丰富学校文化,

突出学校教育的特色。

二、通过学校教育传承“一勾勾”戏曲文化的价值

“一勾勾”戏曲是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它是我

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一勾勾”戏曲引入课堂,在教

学中对“一勾勾”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从而达到传

承地方稀有剧种,有效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学校

教育普及“一勾勾”,让学生了解“一勾勾”学唱“一勾勾”,使

地方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勾勾”戏曲传承的策略

1、改变师生思想观念。对于地方戏曲音乐,我们应该本着尊重、保持、发展、弘扬的原则。“一勾勾”是德州市临邑县的地方戏曲

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正因为它的地方性,有人认为“一

勾勾”戏太土,不愿意去了解也不想接受。要想“一勾勾”真正融

入校园,我们必须树立地方文化的自尊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去继承

和发展。

2、成立专门组织机构20XX年3月“一勾勾”被评为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当地临邑师范学校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一勾勾”,成立了“临邑‘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和学校艺术团。该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研究、创新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先

后排练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表演曲目,并积极撰写培训材料,为县教

育局培训“一勾勾”戏曲教师,在传播和研究方面成绩显著。

3、课程设置到位(1)开设“一勾勾”戏曲实验班。我们通过

分年级设立实验班,把“一勾勾”引入课堂,刚开始学唱时,能接

受“一勾勾”戏曲的学生寥寥无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部

分学生开始喜欢“一勾勾”唱腔,从内心想去接触和传唱。教学为

一对一和集体课的形式,主要讲授“一勾勾”的历史渊源和“一勾勾”的唱腔特点。教学中要选择思想内容积极的戏曲片段让学生传唱,像《沙家浜》、《刘胡兰》等等都是引进课堂的好剧目。还有我

们自编自演的一些表演片段,如《放歌颂中华》、《德州教育谱新篇》

等等,通过这些唱段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思想品德。(2)学科设置

戏曲进入校园,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有所改变。学校要把“一勾勾”作为专门艺术课程编进教学计划,让“一勾勾”戏曲有规律的进入

课堂,并形成一种自然状态。(3)构建有效的戏曲课堂教学模式。A、熏陶式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感受———兴趣的过程,让学生

多看、多听、多演,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欲望。B、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各类戏曲的比较,来探究“一勾勾”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C、融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戏曲教学中各个学习领域的融合,掌握“一

勾勾”的艺术特征。D、口传心授式教学模式,在戏曲界艺人们常用

这种方法来教授。这种方法直观性强,使学生能直接感受到“一勾勾”戏曲的韵味,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4、创新研究与时俱进(1)唱腔创新。创作旋律时,在原有古

老的唱腔基础上,我们结合京剧、吕剧、梆子等唱腔,丰富“一勾勾”的旋律,使其曲调明朗,更能灵活充分地表达剧情。如:我们

表演的《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就融合了京剧的一些腔调。《王小赶脚》借用了吕剧中的流水板。发声方法上,我们结合声乐技巧,采

用真假声统一的声音来表达戏曲情感,更能让年轻人接受。(2)表

演形式。每一部完整的古装戏,都有固定的角色和人数,唱腔大多

都是独立完成的。为适应时代需求,在新创编的剧目中,我们可以

根据剧情需要,加入合唱伴唱,古腔新唱,以集体表演的形式出现

在舞台上。如《放歌颂中华》、《德州教育谱新篇》等都是用古今结

合的方式,有十几个演员一起表演的。(3)剧本创作。我们既要选

择内容积极健康的传统戏和近代戏,还要创作能反映新时代气象的

新剧目,对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能起到指导作用。也可创作以当

地名人为素材的剧本,让人们记住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激励后人学

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从乡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转变为城镇市民占大多数,从一元的价值观、伦理观变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的转型必然给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形态带来较大的冲击,一切不适应新的社会机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戏曲,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例外,一样会受到冲击,若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型。 那么传统戏曲如何融入当代呢? 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绝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连今日之京剧也是既不

中国戏曲中加入流行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谢谢主席: 大家下午好 开篇明义,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而成的综合艺术。传承意为传递,接续,承接,沿袭创新。流行元素是指符合时代特性,为当代人广为接受的一些元素。戏台下百态人生,戏台上千种风情,戏曲伴随着历史兴替走入了现代社会。现如今传统戏曲的发展已经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今天我们讨论在传统戏曲中加入流行元素是对传统戏曲的传承还是破坏?我方认为是传承。原因如下: 其一,没有一种戏曲可以脱离于时代而存在。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地方戏。无不是巧妙融入了当时的社会风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革新。脱离时代的戏曲只是一个样板,是一块活化石,失去了表演的张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就像一件积满尘埃的古董,缺乏了精神文化的意义。正乙祠戏楼的戏恰恰就是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前提下,做了适合当下观众欣赏的改变,推出了新观念京剧。新观念京剧恰是相对传统京剧而存在的概念,是根据京剧自身的艺术特点,运用全新表现手法诠释京剧本质形态的艺术形式,旨在使古老的国粹艺术在当今时代能得到更多的审美认同和情感交托。 其二,戏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说过:“不是一有改变就不是艺术那么简单,我给戏曲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当代艺术。戏曲应该与时俱进,我们自己不要把它边缘化,改变要遵循一条原则“移步不换形”。”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戏曲中的改变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看怎么变。京剧、昆曲、豫剧、秦腔等戏种原也是系出一脉,而今早已在当代流行元素的巧妙融合下各有千秋。 其三,加入流行元素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活力。戏曲的传承,不仅仅是数量有限的专业院团、专业戏曲工作者的责任,更要依靠民间、民众的力量,而后者恰恰是戏曲传承的生命力所在。戏曲本来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形式,只有找到传统戏曲与当代人审美取向中的共性,使传统戏曲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为传统戏曲注入活力,我们的戏曲艺术才会有传播、有发展、有未来。 戏曲就像一坛老酒,在岁月中酝酿出醇厚浓香,饮用时必须加入新酒,才能品味出绝佳的风味。在戏曲中加入流行元素就像在老酒中兑入新酒,让戏曲在时代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韵味悠长。我们在传统戏曲中加入流行元素,让传统戏曲文化接引历史,走向未来。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和传承方式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 ——以秦腔为例 汉语言文学1班郭子婷 201430040139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地方戏曲实际上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在今后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价值;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 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便成为国际上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之一。由于与西方的戏剧在服装、舞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了区别于戏剧的艺术形式,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兼具表演与歌舞的艺术文化。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王国维先生认为中国戏曲实际起源于巫觋歌舞,也就是与巫术有关,而对于西方的戏剧起源存在着一种广泛认可的学说,那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的说法。由此可见,实际上不管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的起源都与巫术、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正说明了戏曲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若想传承下去,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民是戏曲艺术的最大观者,戏剧在保留传统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添加能吸引人民眼球、满足人民兴趣的元素。地方戏曲实际上更符合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地方戏曲的不同特色也往往是因为各地环境所造成的地域性格、兴趣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地方戏曲反而取代昆曲、京剧成为人民中最受欢迎的剧种。但把视线放在当前,随着其他娱乐方式入侵人民的生活,地方戏曲的

(完整版)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

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

戏曲传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971330.html, 戏曲传承 作者:王梅娟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4期 摘要:近几年,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都对戏曲艺术的发展给予了强烈关切,陆续出 台了一系列戏曲传承帮扶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帮助戏曲发扬与传承的项目。本文将从相关政策入手,浅谈近几年江苏省在戏曲传承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和成绩。 关键词:戏曲;戏曲传承;戏曲政策 中图分类号: J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89-01 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65年后的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各部委以及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年7月2日,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名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的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入选名单。在江苏省内,一系列相关扶植政策也毫不落后:2012年,江苏省文化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发布了《关于繁荣舞台艺 术的意见》,为江苏省戏曲发展的前景做了统筹指导和科学规划。在此之后,江苏省各剧团创作热情高涨,优秀剧目频出,被业内称为戏曲创作的“江苏现象”。①几年过去了,各项政策已经全面而深入地落实到了各个剧团,本论文将从政策解析入手,谈一谈戏曲剧团如何在好政策下成就好作为。 一、从经典剧目入手,促进戏曲传承 (一)保护地方剧种 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强调,从2015年7月到2017年6月,相关部门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建立起地方戏曲剧种详细、准确的数据库和信息交流共享的网络平台。地方剧种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态度,是一片土地的文化标签。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自元代戏曲成熟起至现在,国家层面上对戏曲种类自上而下的普查从未有过。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对戏曲艺术高度重视,但鉴于各种因素,也并没有对全国范围内所有的戏曲种类做出详细、严谨、科学、量化的统计,而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在深刻认识到戏曲艺术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发扬中国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后,建立起全国地方剧种信息库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戏曲保护传承工作已经迫在眉睫。② 江苏省是戏曲大省,地方剧种丰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剧种:(1)昆曲,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也叫“昆山腔”、“昆曲”、“昆剧”,起源于昆山;(2)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无锡一带的“东乡小曲”(也叫“无锡东乡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

传承戏曲艺术 发扬中国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曲艺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自电影传入中国,便与戏曲深深结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中国文化中国电影戏曲元素 小小的身影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幽婉的曲调传扬着上古的声音,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传递着华夏子孙不屈的意志,一幕幕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国人五千年的悲喜怒乐。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的发展,潺潺而流,从未曾干涸。数百年前,当我们依旧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时,西方世界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革命,当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强行带走无数奇珍异宝的同时,也将电影带进了我们的世界。随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经历着一次次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主流载体。除了那些从小听着《穆桂英挂帅》,看着《天女散花》的祖辈们,现今已鲜有年轻人愿意跨进剧院,聆听这份传承千年的艺术。无数人站出来宣称戏曲灭亡论,殊不知,戏曲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之中。纵观中外电影,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大闹天宫》;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动画;无论是从小受中国戏曲文化熏陶的本土导演陈凯歌,还是深受中西文化融合影响的香港电影导演徐克,戏曲元素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之中,依旧用戏曲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方式的载体,我们称之为戏曲元素。 何为戏曲元素? 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便是戏曲元素,也有人说戏曲元素就是五彩斑斓的服饰、夸张传神的动作、丰富多变的色彩、生动夸张的脸谱。戏曲元素即编剧方面有剧本文学的诗赋性,结构方面是点线连贯的分场性,超脱的时空变化,综合的表演形式,根据行当创造角色,流动的技艺及通俗的民间艺术。①笔者认为,戏曲元素简单概括便是戏曲的综合性、写意性与技艺性。 下面笔者从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作品中的运用。 一、向经典致敬 1905年,丰泰照相馆内,“谭鑫培唱着最拿手的《定军山》,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呎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② 就这样,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完成。这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电影的起步,便是说唱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曲结合的产物。传统中国戏曲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存在形式,自电影开始在中国发展,就未曾忽略过民族国粹的地位,更有许多影片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其中不乏《霸王别姬》《刀马旦》等优秀影片。 《霸王别姬》可谓是陈凯歌导演的巅峰之作,本片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京剧名旦程蝶衣和名生段小楼的故事。片中情感细腻,色彩华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影片中,当段小楼揭发程蝶衣时,当“文革”的黑色雾霾笼罩着中国大地时,笔者不禁思考陈凯歌为什么要用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来衬托这一故事。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最为厚重的艺术之一,陈凯歌导演的独到之处便是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艺术来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虞姬最后自刎于霸王剑下亦是程蝶衣自刎于段小楼剑下,陈凯歌的这一做法是聪明而独到的。戏曲《霸王别姬》无疑是国人最熟悉不过的剧目之一,用历史演绎过去,戏曲的助力使影像的张力更加具有历史深度。 二、局部引用 在众多中国电影中,戏曲的各种元素被中国导演灵活运用。194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铁扇公主》吸收了传统戏曲的造型艺术,人物活灵活现。无独有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扮相完全借鉴了京剧中猴戏的孙悟空脸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音乐方面,影视剧作品中不乏锣鼓小调的出现,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同名片头曲《大宅门》中融合了京剧、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指用艺术得虚来表现生活得实得过程,就是戏曲表现生活得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得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与生活得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得手法,借助观众得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就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得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得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得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与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得艺术及技术上得格律与规范。它把生活中得语言与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与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得表演法式,使生活得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得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得格式。它比生活中得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得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与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得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得非职业演员、乐师得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得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得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得称“倡优”。演奏音乐得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得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与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得层次与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就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得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得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得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得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就是杂剧与金院本得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得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得正净、副净、武净等。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Yi Shu Ping Jian Xi Ju Yu Ying Shi ·戏剧与影视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方丹李继超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国戏曲越来越小众化,即使是对于国粹京剧,人们的关注程度也并不高,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对于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可谓迫在眉睫,而如何让地方戏曲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关键词:中国戏曲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155-02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051。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与时俱 进,亘古不衰,无论是在农业、文学、音乐还是在哲学、科学技术方面都让我们至今都受益匪浅。 其中,中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以及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的戏曲文化从先秦时期开始萌发,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而当今社会,国门大开,西风渐进,人们对传统戏剧的关注程度大不如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戏剧也不再是人们唯一娱乐放松、反映社会的方式,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戏剧也越来越小众化,只有少数像京剧这样的国粹才有机会被搬上大舞台,呈现在荧幕中。但即使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遣方式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大大降低,五大戏曲剧种的境困况尚且如此惶伦其他的地方戏剧剧种。因此,如何保护好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下去成为了当今社会都值得思考并为努力的问题。 一、建立文化自信,紧跟党的步伐 中国戏曲是中国特有的戏剧剧种,具有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以及表达形式,其艺术形态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是我们中华文献的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第十届、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提出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一理念,提出了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号召,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作出全新的定位,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新课题。这是通过政府干预的形式起到对传统文化的政策保护。党组织带头发起号召,这让我们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助力,但仅仅只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如何让其长久的流传下去要依靠的还是传统戏剧工作者,艺术研究者们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是这样评价中国戏曲的:“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我们的文化自信是传承传统的自信,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我们的优秀文化也将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 二、注重人才培养,开发新市场 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繁荣发展戏曲艺术,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学校学生,各地区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在学校开设课程,让当地优秀的剧团进入校园演出,开展戏曲舞台活动,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与之相关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与积极性。这 155

戏曲传承基地管理制度

戏曲传承基地管理制度巢湖市烔炀镇中心小学

目录 戏曲传承基地安全管理制度........................................................ (1) 戏曲传承基地财产管理制度........................................................ . (2) 戏曲传承基地工作管理制度........................................................ . (3) 戏曲传承基地档案管理制度........................................................ . (4) 戏曲传承基地主任工作职责........................................................ . (6) 戏曲传承基地副主任工作责........................................................ . (8) 戏曲传承基地学员守则........................................................

(9) 戏曲传承基地外聘教师暂行规定制度 (10) 戏曲传承基地教师工作职责........................................................ (11) 戏曲传承基地戏曲活动室管理制度 (12)

一、参加活动的学员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必须由家长接送,并与戏曲传承基地签订《安全管理协议书》。 二、教师应加强与学员监护人的密切联系,制通讯单便于联系。 三、教师必须在所有学员安全离开教学活动区后,关闭所有用电设备,并关好门窗后方可离开。 四、教师负责教学时间(包括课前、课后和课间)教学场所的全程安全管理。 五、门卫管理人员负责管理门前停车和师生进出,保证活动场地安全无事故。 六、所有教职员工,如发现安全隐患或事故,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并进行恰当处理,不得离开事发现场。 七、教师未经同意,不得擅自组织学员外出活动,组织集体活动实行报批制度,并实行安全责任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黄梅戏曲为例(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卓越1401班王凯) 【摘要】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就面临着观众流失,人员缩减的灾难性问题。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脑、网络都已经进入乡村,走进了千家万户,因此传统戏曲的发展正处在发展史上的瓶颈期,黄梅戏曲文化也不例外。本文以黄梅戏曲为例,对中国戏曲文化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做一些探讨。也对戏曲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提出了“坚持初心而又随波逐流”的观点,提倡与时俱进,坚持创新。 【关键词】黄梅戏曲瓶颈与时俱进坚持创新 当前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越来越大,面临着观众流失、观众老龄化、青黄不接等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是人们眼中的“无可奈何”说,还是“寿终正寝”说,还是说应该“促其消亡”。下面将以黄梅戏为索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 一、黄梅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多云山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

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阶段论文

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阶段论文 【摘要】本文从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分为的五个不同阶段,南曲、北曲的形成阶段;昆山腔与弋阳腔争胜的阶段;梆子、皮黄兴起发展的阶段;地方小戏兴起发展的阶段;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时期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戏曲声腔乱弹声腔系 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南曲、北曲形成的阶段。(2)昆山腔、弋阳腔争胜的阶段。(3)梆子、皮黄兴起的阶段。(4)地方小戏兴起发展的阶段。(5)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时期。 1南曲、北曲形成的阶段 南曲与北曲,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出现的两种戏曲声腔。 南曲,指南宋时浙江温州出现的一种戏曲,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又叫“戏文”,“南戏”。南戏的音乐是在当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大量吸收了宋词的音乐。后人把南戏的音乐称为“南曲”。 北曲,是宋元两代在北方出现的一种戏曲,叫做“杂剧”。杂剧的音乐是从北方流行的一种叫做“诸宫调”的说唱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音乐表现在形式上或风格上都不同于南曲,后人把其称为“北曲”。 南戏各种声腔的出现,在明初至明中时。据祝允明《猥谈》记载:“愚人蠢工,旬意更变,安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祝允明之说虽有偏见之贬意,但却说明了南戏经各地变革,兴起了四种声腔。 另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所记南戏声腔,则认为“腔有数种,纷纭数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比祝允明之说还多了一个

杭州腔。在陈渭的《南词叙录》中,也记叙了弋阳、海盐、余姚、昆山四种声腔的情况。比较而言,这四种应是最具代表性的南戏声腔了。 北杂剧是院本与诸宫调相结合,又吸收其他艺术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从一开始,北杂剧在艺术上就要成熟的多;曲牌联套结构体制严谨,演唱方法、技巧、音调考究。北曲系统的音韵规范,是依据北方语言而成的,并不影响因地域语音上的差别而产生声腔派别。 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说,北曲因“五方言语不一”,有中州调、冀州调之分。而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有金陵(南京)、有汴梁(开封)、有云中(大同)”之别,又说“吴中(苏州)以此曲擅场者,仅见张野塘一人,故寿州(寿县)亦也,亦与金陵小有异同处。”可见北曲在南北各地衍变产生的声腔派别,均具有当地语音和地方特色。 2昆山腔、弋阳腔争胜的阶段 进入明代以后,北曲逐渐衰落,南曲则向前发展。其流传到各地以后,很快就同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繁衍出多种戏曲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便是明代南曲的四大声腔。 在这四大声腔中,海盐、余姚两腔已衰亡,除有很少的文字记载外,几乎没有留下艺术资料。但昆山与弋阳二腔则在戏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在南曲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兴起最晚,但发展最快。它开始的影响最小,只流行于苏州一带,但后来却把早先盛行之海盐、余姚全压倒了,原因就是昆山腔进行了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在这次变革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魏良辅。 嘉靖时,魏良辅与张野塘、张梅谷、谢林泉,过云适等人切磋、革新昆山腔。

2019年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尔雅课后章节测试上

第一章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表演艺术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A、吴梅 B、王国维 C、王季烈 D、钱南扬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造型艺术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 ,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 A、表现内容的写意性 B、舞台时空的虚拟性 C、舞台形象的程式化 D、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二章中国戏曲的脚色体制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____ 。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小旦 B、贴旦 C、正旦 D、武旦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A、生 B、旦 C、净 D、丑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三章中国戏曲的化妆与服饰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 ,关羽脸谱的主色是____ 。 A、黑色 B、白色 C、红色 D、金色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 ,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____ 。 A、胡子 B、须 C、夹嘴 D、髯口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____ 。 A、铠 B、甲 C、靠 D、盔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 ,官生所穿的鞋子叫做____ 。 A、厚底靴 B、福字履 C、薄底靴 D、登云履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的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据20世纪80年代编纂出版的《中国戏曲志》统计,在我国历史上共产生过394个戏曲剧种,“文化大革命”以前有360个剧种活跃在各地各民族戏剧舞台上。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提供的一项最新调查资料表明,到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以戏曲资源丰富的山西省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省尚有54个地方剧种,但目前只有碗碗腔、眉户、道情、武乡秧歌、上党梆子、大同耍孩、河曲二人台等1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其余只存在于民间班社,逢年过节当地百姓操持吹打,自娱自乐。有些连民间班社也已绝迹,像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阳花鼓戏、弦子腔等地方剧种已退出了舞台。再过几年、几十年,许多剧种或许只是作为一种历史、一种博物馆里的纸上艺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则难觅其踪。 2001年,昆曲被列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掀起了一股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许多戏曲剧种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唱腔

音乐文学xx戏曲艺术——xx国度 “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在剧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这是描写戏曲的一段歌词。戏曲原先有三百多个剧种,到现在仅剩100多个。记的小时候爸爸总是爱看戏,而我却是那么的讨厌戏曲,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听不懂的东西会让这么多老一辈的人喜爱。但是从大学开始,在中国戏剧史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学习戏曲的艰辛,也给我们表演了戏曲的具体的动作,这时我才明白戏曲没有那么简单,它可以不借助任何实物来表现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戏曲是集诗,歌,画,舞为一体的具有写意性,程式性,综合性的美学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对美的表现,包含了诗的美妙,歌的旋律,画的色彩以及舞的肢体美,这就决定了戏曲艺术的唱腔美,音乐美,服饰美,表演美,脸谱美,环境美,戏词美。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并与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它是以歌舞演故事,是歌,舞,剧三者的综合。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充分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 戏曲的唱词美和表演美具体体现在戏曲具有虚拟性,它的虚拟性给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不但唱的时候要舞,不唱的时候,其舞台动作,也是节奏化程式化亦即舞蹈化的。 就如花旦的针织刺绣的活动,表演者把针线等实物完全虚拟化,利用自己的身段手势来表现,其稍稍夸张优雅的动作,害羞扭捏的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让观众一目了然,而且极尽大雅。戏曲让人生的柔美,壮美,华美以及凄美一览无余。演员在有限舞台上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行舟坐轿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此外,戏曲的唱词是极力追求美的,戏曲都倾心追求唱词的力与美的融合,在有理处偏不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全文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 《政策》明确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二是支持戏曲剧本创作,三是支持戏曲演出,四是改善戏曲生产条件,五是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六是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七是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 《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政策》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 《政策》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贯彻落实。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精心部署,做好政策落地和督查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各级文化部门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认真抓好具体实施工作,确保政策取得实效。各级文联协助做好实施工作。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现制定以下政策。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二)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

“品味中国古典戏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文档

“品味中国古典戏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中,戏曲是最为珍贵的文化,它既是世界的三大古剧之一,又是帮助相关人员探析中国古历史的主要依据之一。中国戏曲不仅对于本土的戏剧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还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戏剧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让我国周边的戏剧发展有了一个独立的戏剧文化系统。自从中国戏剧发展至今,我国诞生了很多艺术大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的戏剧表演成为了一个具有较强表演张力的综合性艺术,也正是由于这些大家对戏剧中人情世故、悲欢离合的深入刻画,才使得人们在对其进行艺术赏析时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出一些人生的哲理,这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所在。 一、高校开设《中国戏曲鉴赏》课程的意义 (一)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在德育方面,优秀传统剧目包孕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扬善惩恶、重义轻利的仁爱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弘扬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美德,对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在智育方面,由于中国戏曲在艺术本质上以虚拟的想象性为传统,表现了中华民族极其自由、极具想象力的浪漫主义精神,其虚拟性、写意性的艺术精髓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在美育方面,中国戏曲以对美的追求为最高宗旨,无论是张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主题倾

向,还是音乐、服饰、化妆、布景等艺术形式的呈现,都无不以美为最高原则。因此,引导大学生欣赏戏曲艺术,可以培育他们高雅的艺术审美趣味,提升文化品位,矫正目前流行文化带来的浅薄化、低俗化的审美倾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二)对中国戏曲传承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就是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培养观众群,培养戏曲艺术的爱好者与传承者。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越来越多戏曲界的老艺术家都十分重视对高校学生戏曲艺术兴 趣的培养,中国戏曲学院的院长认为,中国戏曲的传承不能够将眼光只放在专业的戏曲学院以及戏曲院团上面,还需要拓展中国戏曲的教育视野,将其传承式的教育更好地放在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上面,我国著名的越剧演员茅威涛也曾经说过,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最有有效、也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让中国戏曲变得更加教育化,将中国戏曲更多地纳入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来,以众多的高校学生作为艺术的依托,使中国戏曲能获得新生,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喜爱中国戏曲,这其实就是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 二、高校《中国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以学生熟悉的戏剧作品入手 对于戏曲课程的教学,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兼顾到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戏剧讲解时,可以以学生的现阶段较为熟悉的乐曲、作品进行切入,以此让学生接受中国戏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