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小说的“苦闷”主题

合集下载

郁达夫《沉沦》观后感

郁达夫《沉沦》观后感

读《沉沦》后有感郁达夫的《沉沦》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

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

他是一个支那人,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

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

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

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

”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虚幻的,聊以自慰。

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家家兄拿出来作比,且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

“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

”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

而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它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

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而小说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也显得大胆而开放。

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窝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体,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种沉沦。

“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他早年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性带有罪恶感,然而同时,性欲是天性。

他在二者之间挣扎。

郁达夫:沉_沦

郁达夫:沉_沦

“拿出了一本G.Gissing的小说来读了三四页之 后,静寂的空气里,忽然传了几声沙沙的泼水声音过来。他静 静儿的听了一听,呼吸又一霎时的急了起来,面色也涨红了。 迟疑了一会,他就轻轻的开了房门,拖鞋也不拖,幽脚幽手的 走下扶梯去。轻轻的开了便所的门,他尽兀自的站在便所的玻 璃窗口偷看。原来他旅馆里的浴室,就在便所的间壁,从便所 的玻琉窗看去,浴室里的动静了了可看。他起初以为看一看就 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后,他竟同被钉子钉住的一样,动 也不能动了。
沉沦
郁达夫
山西师范大学 冯波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5~ 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创造社发 起人之一。17岁留学日 本。1921年7月出版了 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 小说集《沉沦》,以其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 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内容概要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 遇, 在他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 歧视”的痛苦中, 对这个“病的青年忧郁 症的解剖”, 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 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颓废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 理性主义。
颓废主义者不满文艺对现实生活 作自然 主义的摹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 文学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 面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否定文艺的社会作 用,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作用,宣扬悲观、 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的人类 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 求创作灵感。
他从妓院出来后的景物描写又直接反映出
了当时鲜明的时代色彩。“寒月”照大地,这 个世界一定是冰冷的世界,它象征了当时社会 的冷酷无情。天空似“淡青的圆形天盖”,令 人想到“这圆形天盖”就好像一个很大的坟墓 顶盖,要将这世界牢牢盖住,这个世界就像一 个大坟墓,死气沉沉,阴森恐怖,这简直就是 世界末日,这难道不是那个黑暗时代,社会 “低气压”的形象反映吗?

郁达夫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5、消除误解
• 陈二妹看到我用买来巧克力香蕉等食物,感到很吃 惊,就规劝他,说你何苦要吃这些好东西,何必穿 这样的好衣服,何必抽烟等。你这样靠靠偷盗是靠 不住的。于是,我就解释为什么晚上出去,没有衣 服;神经衰弱,所以要晚上去散步,吃的东西和穿 的衣服,都是用稿费买来的。陈二妹消除了误会, 急忙道歉。我看到陈二妹这种单纯、善良的性格, 灵魂也得到提升。觉得周围有了一点光明。 • 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委婉的过程,这种情感被十分充 分地表达出来。这是作品富有感染力的最主要原因。
一、思想和情感
• 作品比较单纯,人物只有两个,故事也很平凡,仍然 是叙述自我身边的凡人琐事。保留了郁达夫小说的基 本叙述风格。但是,其思想、感情的基调却非常纯净。 简单地说,作品就是从平凡而苦难的人生中提升纯洁 感情。作品虽然仍然是写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段交往, 但是,没有欲望的东西,只是那种非常美好的感情。 男主人公是第一人称的“我”,是一个穷苦潦倒的知 识分子,没有工作,精神痛苦、迷惘。女主人公叫陈 二妹,是一家烟厂的工人,孤苦无依。由于住在一个 阁楼上,经过一段交往,两个人产生了很普通又很纯 洁的感情。就是那种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情感。
这些钱可以付房租和买衣服。
4、误 解
• 陈二妹对我的特殊行为产生误解。在不断的接触
过程中,开始误解他。陈二妹对他的态度开始改 变。因为天气热,他神经衰弱,晚上睡不着觉,
他总是昼伏夜出,白天在阁楼上,晚上出去到处
乱走。陈二妹觉得他行为可疑,不是好人,是盗
贼。对他是责备,规劝的目光。甚至还有冷笑。
那么,这种误解,一方面是从反面叙述陈二妹的 善良人格。另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
• 3、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物质”不具有更高的意义,甚至是堕落的标志。 “重义轻利”,君子好义,小人好利。孔颜乐趣。中 国传统知识分子厉害喜欢用穷来标榜自己的道德境 界。 “穷”是人格崇高的代名词。 “清贫”、“两袖清风”,贫和清白、清洁总是联系 在一起的。而富往往有一定的危险性。富贵与堕落 联系在一起。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读郁达夫的小说,要有一颗慈善的心,要体谅一个离开了父母,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敏感的年轻人的苦闷,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思,就宁可不读,否则不仅侮辱了自己,更侮辱了作家,可是现在的人有哪一个是严肃地对待别人的作品的呢,人们以为自己花了钱买到的就都是自己可以糟蹋的商品,殊不知,每一件物品里边都包含了生产者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是一生的不幸,是半世的孤寂与凄凉。

要用心去读,如果糟蹋粮食,人的身体会不舒服,如果糟蹋文化,人的心灵也将会病得厉害。

空虚从一个夏日午后的对自己心灵的描述开始写起,写了近来的一些心情,然后回忆了几年前的一段单恋,并且写了在上海的一些经历,然后一个正要回国的朋友为线索写了几件生活中的事情。

这篇小说倒像是散文,也像是日记,总之是一篇自传。

空虚寂寞得心境,流落异国的感伤,对于国内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不满,性的苦闷,前途的渺茫,对旧爱的无奈。

“我近来的心理状态,正不晓得怎么才写得出来。

有野心的人,他的眼前,常有着种种伟大的幻象,一步一步跟了这些幻象走去,就是他的生活。

对将来抱希望的人,他的头上有一颗明星,在那里引路,他虽在黑暗的沙漠中行走,但是他的心里终有一个犹太人的主存在,所以他的生活,终于是有意义的。

在过去的追忆中活着的人,过去的可惊可喜的情景,都环绕在他的左右,所以他虽觉得这现在的人生是寂寞得很,但是他的生活,却也安闲自在。

天天在那里做梦的人,他的对美的饥渴,就可以用梦里的浓情来填塞,他是在天使的翼上过日子的人,还不至感得这人生的空虚。

我是从小没有野心的,如今到了人生的中道,对将来的希望,不消说是没有了。

我的过去的半生是一篇败残的历史,回想起来,只有眼泪与悲叹,几年前头,我还有一片享受这悲痛的余情,还有些自欺自慰的梦想,到今朝非但享受这种苦中乐weetbitterne的心思没有了,便是愚人的最后的一件武器——开了眼睛做梦,——也被残虐的运命夺去了。

啊啊,年轻的维特呀,我佩服你的勇敢,我佩服你的有果断的柔心!”我从这些文章里能够感受到共鸣,但是也感到同样的空虚的加重。

郁达夫

郁达夫

读书报告:挣扎于沉沦的伤感的孤独者和漫游者——郁达夫郁达夫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有意识倡导文学作品就是作家自叙传的第一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进行自传体写作试验的重要实践者之一。

凄凉之景——“愁听人歌缓缓来”孤独寂寞的童年生活,虽然有碍于健全的个性心理的生成塑定,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对艺术家的心理气质的形成却有着关键的奠基作用。

郁达夫的这种心理感受与情绪波动,无疑与他最初的生成和发展这种感受与体验的现实环境相关联,即使日后与脱离,这种感情的铭印也是深沉的,交织着亲与恨,情与怨的复杂与纷繁。

狂傲之品——“才大由来人易弃”郁达夫心理气质中的敏感和伤感成分,有相当得之于母亲的情感世界,而这两种性格特征,无疑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最为普遍和强烈。

郁达夫在不断地向内心世界扩张的过程中(同时,通过对自然风景的领悟和旧体诗词的写作);开创了他生活中的美好天地并在此寄托其身心。

这样,一方面在孤僻、乖僻、想入非非的外部性格特征中,表现出与现实生活环境格格不入的心理气质倾向;另一方面,又借助于文学作品强化他的白日梦,培养了作家艺术家应有的心理和艺术素质。

这样,创作性和想象力与能够对人生深入体味和细致感受的敏感与伤感的心理气质相结合,阅读与创作能力的提高便成为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

名士之风——“白雪几能邀俗赏”郁达夫一生的性格和气质都自始至终保持了他固有的一切:天真、坦率、敏感、抑郁、偏颇、懦弱、自尊和自卑、耿介等等。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的孤傲——充分的自我认可与张扬,对他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直到对立——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全然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刻意为之的。

尽管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不排除这种不可能的些许存在,但,这种指向性实际上始终是发自内心的和一贯的,是合乎艺术家本性的),是必须的、实际上也是在每一个真正的(注意这个限定)艺术家身上存在和体现出来(二者缺一不可)的心理特征。

他的自我意志通过创作,以文本的形式得到实现和贯彻(展示),那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已经使他成功的将自己与实际上的精神病人区分开来。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从《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到《迟桂花》———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变化

从《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到《迟桂花》———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变化

从《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到《迟桂花》———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变化作者:邢姝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5期摘要:郁达夫是20世纪文坛非常重要的一位小说家,其小说创作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自叙传”的特色和浪漫诗意的色彩,但前后期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从《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再到《迟桂花》,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以诗意美感为主要特色的同时,也体现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不断成熟发展。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创作■郁达夫是20世纪文坛非常重要的一位小说作家。

1921年郁达夫出版了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在其代表作《沉沦》中,郁达夫用“自叙传”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留学日本、内心苦闷的知识青年的形象。

《沉沦》一经问世便遭受了一众文坛卫道士的讥讽嘲骂,小说情感的不节制和大量的性描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而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郁达夫这种无节制的对感情的赤裸的描写变得收敛了,主题也有所变化。

在相隔近十年之后写下的《迟桂花》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自叙传”的特色和浪漫诗意的色彩,但前后期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本文将从这三篇小说的比较中探索这种变化。

一、人物变化——由知识分子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沉沦》中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留学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性格内向而又感情炽热,自视甚高又懦弱胆怯。

一面抑郁着在田野里独自赏读诗歌,一面又沉湎在“性的苦闷”中,龌龊变态。

他的孤僻让他没有朋友可以倾诉,面对日本女同学时紧张害羞,又觉得她们根本看不起自己这个“支那人”;偷窥房东的女儿洗澡,偷听别人野合。

他悲怆地呼喊:“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他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种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是郁达夫前期小说的主角,他们被时代排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个体和民族的双重悲剧下成了时代的“零余者”。

论《沉沦》中郁达夫的祖国情怀

论《沉沦》中郁达夫的祖国情怀

论《沉沦》中郁达夫的祖国情怀作者:石春雨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8期内容摘要:《沉沦》是郁达夫的一篇“自述传”抒情小说,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文中“他”的日本求学之旅,忧郁症下的内心情感,情爱的接触等,来抒发个人对祖国的爱恨交加的情感。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情怀郁达夫曾在自己的《忏余独白》中提到过,看到故国的陆沉,身受到的异乡的屈辱,便将自己的所感所思,还有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了在当时引起许多非难的《沉沦》。

之后,郁达夫也在他的多篇文章中也提到过自己在东京留学的日子里,看到了祖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也想象到祖国日后富强之路要经历的磨难,有着内心的失望与无限的忧伤。

爱与恨的交加,无论是现实的郁达夫,还是小说中的“他”对祖国的满腔情怀不言而喻,这种情感显于自身的生活中,更显于自身的每一篇小说中。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与侵略,加之国内的政治统治的混乱,思想相对松动,这就使得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条件更加成熟,借着日后“五四”运动的汹涌浪潮,广大知识分子奋起宣扬新思想新文化,其一抨击文化专制主义,追求思想自由,其二广泛吸收学习西方文化。

正如蔡元培所提到的“思想自由,兼并包容”。

然而,广大知识分子的这些努力并未给人民带来思想的解放,促进祖国的崛起,反而使得黑暗势力和旧传统势力更加猖獗,国家仍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苦闷彷徨便成了这一特殊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而塑造这类知识分子的形象,试图探索寻求正确的解放国民思想和国家富强的道路,化身进入了小说主人公的角色之中。

郁达夫所创作的《沉沦》也顺势诞生,主人公遭到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是被压迫被迫害的弱者。

他曾在小小的书斋里度过了十几年春秋,所接受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与伦理道德的约束对他的性格健康发展造成了影响与阻碍,传统文化不断地规范和制约着主人公的身心,思想无法得到彻底解放,爱国情怀受到压抑,使得主人公更加苦闷与彷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郁达夫小说的“苦闷”主题【来自: 约翰格利特(死理性派控制狂) 】郁达夫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分析他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是一脉相承的。

郁达夫的小说始终体现着感伤主义色彩和消沉悲观的情调,体现着它独特的“苦闷”主题。

可郁达夫的“苦闷”小说在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小说主要体现为“性苦闷”;在回国后的1922---1926年间的小说主要为“经济苦闷”;1927——1935年的小说主要为“社会苦闷”。

郁达夫“苦闷”小说的形成既与郁达夫“卑己自牧”的性格有关,也与时代苦闷有关。

虽然人们从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到前进的道路,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革命战士。

关键词:郁达夫、自叙传、性苦闷,经济苦闷,社会苦闷。

在中国的文坛上,郁达夫无疑是个另类。

它的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在二十年代中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他以自我暴露的笔触,很好印证了“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我们读郁达夫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小说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联系,一脉相承。

翻开他的文集,就好像在阅读他的人生。

仿佛他已跃入文中,向我们讲述他那多姿多彩的人生历程。

下面我们就从郁达夫的小说入手,深入分析,探索他小说中所蕴含的强烈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发展史上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他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到1935年完成最后一篇小说《出奔》,为时凡十五年,数计四十余篇。

郁达夫曾多次申明和强调过他的艺术主张和对文学的见解。

他“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p203《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选自《郁达夫研究资料》)那么从自叙传的角度出发,郁达夫不同时期的小说带有怎样的自叙传色彩呢?一性苦闷时期(1921——1922)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秀丽的富春江畔的小城——富阳。

1913年随哥哥去日本留学。

第二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获得官费生资格,开始官费留学生生活。

在课余之暇,开始接触西洋文学,“从杜儿葛纳夫到托尔斯泰,从托尔斯泰到独思托以夫斯基,高尔基,契诃夫。

更从俄国作家,转到了德国各作家的作品上去,后来甚至于弄得把学校的功课丢开,专在旅馆里读当时流行的所谓软文学作品。

在高等学校里住了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

”(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这些伟大的古典巨匠的作品,哺育了年轻的郁达夫,使他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命,带领他踏上文学的创作的路途。

1921年,他的处女集《沉沦》(包括《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三篇小说完成,1921年9月,他曾回国任安庆法政学校英文教员,半年后又回日本,这期间除了编辑《创造》季刊外,还写了《茫茫夜》《怀乡病者》《风铃》《秋柳》等作品。

……这时期郁达夫作品的基本特色是:通过青年的变态心理的刻划和爱情的苦闷与性的苦闷的描写,表现了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受到时代窒息的青年的内心呼唤;表现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表现了他们对于个性解放的要求。

他用独白式的抒情,诉说了青年内心的烦悒与苦闷;他更以大胆的坦白的描写,来同旧的制度和封建道德对立。

”(曾华鹏范伯群《郁达夫论》)“性苦闷”是郁达夫这一时期小说的突出主题。

正如沉沦的主人公所说,“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他对日本女子外貌的娟美是非常倾心的,而日本少女对支那人的歧视使他不可能得到异性间真正的爱情,他当时有是处于青春期荡起潮汐的年龄,有性的冲动和情欲的要求,生理的欲求受到压抑,有压抑生出苦闷,有苦闷陷入悲观,由悲观而不得不作践自己,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心理变态,他在被窝了一次次犯罪,有意无意地窥视少女洗澡的情景,偷听一对情人的野合,冒险走进一家妓院,藉以求得性欲的满足,结果又遭到侍女的冷遇,他一方面为自己如此堕落而感到羞愧不已,另一方面又不甘沉沦,感受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屈辱,同时他又忍受不了缺乏爱的生活,“我所求的爱情,大约是求不到了,没有爱情的生活,岂不同死灰一样吗?”他的苦闷,是人的意识觉醒之后要求灵与肉的满足,然而却受到压抑所导致的精神苦闷。

作为弱国的子民,他在不可能找到精神之爱的情况下,退而求其生理的满足。

这种感情的追求与肉体需要的错位无疑给人一种巨大的痛苦和矛盾,再加上这种单纯的性欲满足的对象又是瞧不起自己的异族女性,这就更进一步加深了他苦闷的程度,他的苦闷是双重的,生理的欲求与精神的痛苦,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苦闷相互交织在一起。

二十多岁的郁达夫为什么能写出性苦闷的小说呢?这与当时留学生所处的弱国子民的境遇有关,更与郁达夫的敏感而有多情,自尊而有孤傲的性格有关。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强烈的意识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屈辱的社会地位,并由此激发起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却看那时的中国,十九世纪末,清朝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遭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1901年面对八国联军的武装侵略,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民国成立后,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派兵占领胶济铁路沿线和青岛;1915年袁世凯则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二十一条侵略要求,丧心病狂的出卖大量中国主权。

中国象一头任人宰割的羊,遭受到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极其野蛮的屠戮和蹂躏。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低落,使日本的一些怀有狭隘民族感情的人对中国产生歧视和鄙视的情绪;而那些漂泊重洋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也由于祖国母亲的瘦弱和憔悴,而从心中生出严重的自卑感。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亲身感到这种民族歧视的寒冷气氛,而沉重的民族自卑感也常常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使他沉浸到“国际地位落后的大悲哀中”(《雪夜》)。

同时,对于刚刚进入青年期而又多愁善感的郁达夫来说,这种因民族歧视而产生的羞耻和自卑又往往是从男女间的关系敏感的反映出来。

他说“是在日本,我开始看清了我们中国在世界竞争场里所处的地位,……而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映,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他又说,在和日本少女接触中,她们“一听到了弱国的支那两字,那里还能够维持她们的常态,保留他们的人对人的好感呢?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的想象不出来的。

”(《雪夜》)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郁达夫在《沉沦》中发出了这样的呼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贫穷落后的中国和郁达夫的留学生活是郁达夫“性苦闷”小说产生的现实根源。

可同时代的鲁迅和郭沫若同样留学日本,怎么写不出“性苦闷”的小说呢?这更主要的还是与郁达夫“卑己自牧”的性格有关。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诞生于浙江省富阳县城内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

1904年,入富阳城内的公立书塾“春江书院”学习,“九岁题诗惊四座”,他自小便聪明早慧。

1907年,郁达夫12岁,转入由书院改建的学堂--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

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令郁达夫终生难忘。

当时在富阳,“洋学堂”是一般人崇拜和惊异的目标。

郁达夫进学堂时“在全校的学生当中,身体年龄,都属最小的一点”(《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但他却成绩优秀,受到堂长和知县的提拔,升入了高两年的班级。

年幼无知的郁达夫在这时为虚荣心所驱使,竟向母亲提出了无理的要求:为他买双皮鞋。

当时母亲为“凑集学费,已罗掘得精光” (《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不得已就只好老了面皮”带着郁达夫,“上大街上的洋广货店里去赊去”,所有的店主开始都笑脸相迎,但一听到赊账二字时“都一样的板起了脸,放大了喉咙,说是赊欠不来”,母亲不得已终于回家拿了一大包衣服“上当铺去以衣服抵押现钱”。

郁达夫见此情景,不禁心酸至极,“哭着喊着”,赶上了后门边,把娘抱住“绝命地叫说:娘!娘!您别去罢,我不要皮鞋穿了,那些店家,那些可恶的店家!”(《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有过这场“皮鞋风波”后,郁达夫后来非但“皮鞋不穿”,就是衣服用具都不用新的了。

他后来在自传中回忆这场小小风波带给他的打击时写到:“自从这一次风波之后,我非但皮鞋不着,就是衣服用具,都不想用新的了。

拼命的读书,拼命的和同学中的贫困者相往来,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等,也是从这个时候而起的。

”(《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皮鞋风波”给当时年仅12岁的郁达夫内心深处所造成的创作在于,一方面庄然使他对有钱人、游手好闲的宦官子弟开始产生了敌视的情绪,但另一方面却也逐渐养成了他那生性敏感且孤傲的性格。

而且这些性格影响了郁达夫的一生,也充分表现在他笔下的不同主人公身上。

1911年2月,郁达夫离别富阳到杭州,考入杭州府中学。

在学校里,因为不善交际,衣着朴素,不太说话,但“做起文章来,竟会压倒侪辈”,郁达夫被同学们称为“怪物”。

加上毕竟是省城的中学,乡宦家子弟居多,郁达夫对他们那种“熏香傅粉”、“卖弄富有”者表现出了明显的恶感和敌意,因此“‘怪物’之名就愈传愈广”,郁达夫同他们之间筑起了一堵高墙,他成了一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

”这样,在杭州的学习生活使郁达夫先前所有的畏怯、矜持和孤独的性格愈加明显。

他一方面习惯于这种孤独、游离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却又深受这种生活的压抑。

郁达夫从小学到中学由于内外因素结合,逐渐加剧了郁达夫那畏怯、矜持和孤独的性格。

不幸的是,这种性格伴随着他东渡日本,并在那个岛国被进一步的加剧,演出了一幕幕郁达夫辛酸、孤独的留学生活片断,促使了他下定“索性沉沦到底”的决心,终于在日本过着一种放荡、麻木的生活。

这种性格也促使郁达夫最终拿起笔杆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可以说,他的这种敏感且好忧伤的性格也是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因素之一。

换言之,这种性格造就了郁达夫早期“忧伤、厌世”的小说。

同时,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期,当时日本文坛上流行的“私小说”对他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从郁达夫的小说结构来看,他的作品缺乏深邃的哲理,不重视情节的变化,但十分重视细节的描写;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视野也并不宽广,但强烈的情感和直书胸臆的主观色彩却是极其浓厚。

他笔下的大多数主人公:于质夫、伊人、他、我……是以“夫子自道”来形成他小说结构的特色,并且清晰地刻印着郁达夫本人的思想与感情的潮涌。

关于这一点,郁达夫本人说:“我若要辞绝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郁达夫《茑萝集.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