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

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工信部规〔2016〕3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直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10月12日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二是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三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综合集成水平持续提高,一批企业初步具备了探索智能制造的条件,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五是信息技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通信网络基本建成,自主研发的EPA实时以太网、WIA-PA工业无线网络等被纳入工业控制网络国际标准;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网络通信、基础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重点行业应用不断加深。同时,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核心技术薄弱、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尚不健全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发展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国际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围绕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两化融合发展迎来新空间。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为代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以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二是产业结

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需求迫切,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出口放缓等挑战,“十三五”时期亟须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三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重要力量,给两化融合发展带来新支撑。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工业云、工业互联网、智能设备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基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新趋势,融合创新、系统创新、迭代创新、大众创新等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四是工业领域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工业信息系统逐步从单机走向互联、从封闭走向开放,为网络安全威胁向其加速渗透提供了条件,工业领域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日益紧迫,急需加速完善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综合判断,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十三五”期间,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以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支撑制造业转型的创业创新平台,积极培育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构建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构筑精细、柔性、智能、绿色的新型制造体系,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优势,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聚集、整合、优化要素资源的优势,应用互联网创新理念、创新要素和创新体系,带动制造业技术、产品、模式、机制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跨界融合,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与信息产业在发展理念、技术产业、生产体系、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以两化融合带动信息产业加速发展,以信息产业支撑两化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军工和民用领域的两化融合,加强成果的相互转化和共享利用。

分类施策,协调发展。把握新技术在不同环节、行业、领域的扩散规律和应用模式,针对不同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快形成方法科学、机制灵活、政策精准的分类推进体系。

市场主导,循序发展。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完善两化融合政策举措,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循序发展的两化融合市场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双创”体系更加健全,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比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比201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体系不断完善。“双创”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双创”服务平台体系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资源和服务在线化、平台化和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新型生产模式在重点行业广泛普及。生产方式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0%,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模式,制造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趋向扁平开放。

——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态成为新增长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

——智能装备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新型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显著提升。

——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工业软硬件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关键应用基础设施,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网络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体系,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推动大企业“双创”发展。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和投融资等“双创”平台,推动构建基于平台的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鼓励大企业面向社会开放平台资源,不断丰富创业孵化、专业咨询、人才培训、检验检测、投融资等服务,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围绕打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推动大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协作,形成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集群。

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向平台化、智慧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用,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等服务,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支持建设“创客中国”创业创新平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以及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众创空间,培育形成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

发展新型研发创新服务。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共性和前沿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检验检测、测试认证、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专业研发服务的在线化和平台化,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平台,发展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的新型研发服务。

(二)推广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引领生产方式持续变革

大力发展智能工厂。加快机械、船舶、汽车、家电等离散行业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促进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柔性化、敏捷化。加强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流程行业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的全面部署和优

化升级,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生产过程的集约高效、动态优化、安全可靠和绿色低碳。

推进网络协同制造。加快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促进研发设计、智能装备、生产制造、检验验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推进协同制造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设计、制造、商务和资源协同能力。

推广个性化定制。推动家电、家具、服装、家纺、建材家居等行业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鼓励飞机、船舶等行业提升高端产品和装备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能力。支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快速原型、模具开发和产品定制等在线服务,培育“互联网+”新型手工作坊等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模式。

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推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面向产品、工艺和服务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引导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能源电力装备等行业拓展总集成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和租赁外包等新业务,提高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推动制造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务剥离重组,鼓励合同能源管理、产品回收和再制造、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专业服务网络化发展。

(三)培育平台化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跃升

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围绕提升智能产品在线服务能力,推动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等业务资源整合,培育智慧家庭、智能家电、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服务新业态。深化物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在重点行业应用,支持食品、药品、危险品、特种设备、绿色建材等行业发展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追溯监管、质量控制等服务新模式,构建智能监测监管体系,支持机械、汽车等行业发展产品在线维护、远程运维、智能供应链、协同研发等服务新业态。

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引导大型制造企业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提高企业供应链协同水平。引导第三方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向网上交易、加工配送、技术服务、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延伸,提升平台运营服务能力。鼓励发展跨境工业电子商务,完善通关、检验检疫、结汇、退税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

推动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分析、跟踪追溯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物流平台,提高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四)营造跨界融合新生态,提高行业融合创新能力

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开展信息物理系统(CPS)架构、模型、数据和数据链等基础关键标准研究,突破物理仿真、实时传感、智能控制、人机交互、系统自治等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测试验证平台及具有综合验证能力的试验床,组织开展信息物理系统(CPS)行业应用试点示范。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培育本土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强适应重点行业特点和需求的优秀解决方案研发和推广普及。

创新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构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新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等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提升中小企业精准、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开展战略投资、品牌培育、网上销售、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整合线上线下交易资源,打造制造、商贸、物流、金融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新生态。

加快智慧集群建设。围绕制造业集聚区的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提升改造,加快电网、管网、交通、安防和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改造,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智慧集群建设和试点,推动产品研发设计工具、生产设备及零配件等资源共享,实现制造业产业集群制造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产业链协同化,打造智慧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政策创新试点,探索行业监管、数据开放、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等推进机制,形成制造业区域发展新模式。

(五)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创新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标准,制定分类标准、组织管理变革工具和方法等新标准,研究制定引导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新型能力框架体系和参考模型。组织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与推广,分行业、分领域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加快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打造基于标准引领、创新驱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市场化服务体系,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快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

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结合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新趋势,优化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完善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层次的两化融合评估协同工作体系。建设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大数据平台,周期性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围绕两化融合现状识别、效益分析、问题诊断、趋势预测等,形成区域、行业、企业等两化融合数据地图,提高政府精准施策、机构精准服务、企业精准决策水平。

(六)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发展智能新产品。围绕构建支撑智能硬件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体系,推动低功耗CPU、高精度传感器、新型显示器件、轻量级操作系统等智能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支持重点领域智能产品、集成开发平台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以及产品与应用创新。发展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建材家居等新型智能产品的测试验证环境、示范运行场景和基础数据平台,提升检测认证公共服务能力。

做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加快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优先支持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传统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

(七)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

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加强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升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突破工业控制系统中核心芯片、伺服电机、驱动器、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关键器件和技术的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工控机系统以及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工艺过程控制、特殊控制模块等核心芯片产业化,推进相关领域嵌入式处理器的研发和规模应用。

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突破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系统自治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瓶颈,夯实核心驱动控制软件、实时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产业基础。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统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强软件定义和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支持信息物理系统(CPS)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

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围绕智能装备接入工业云的数据采集、网络连接和调度管理等重点环节,突破通信协议、数据接口、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升工业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创新工业云服务内容与模式,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鼓励培育基于工业云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加快基于接口协议开放、数据全面集成、行业应用模型和开发工具共享的工业数据服务平台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形成一批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构建以新型工业操作系统和工业APP架构为核心的智能服务生态。

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提升宽带网络能力,积极部署全光网,推进5G规模试验网建设和试商用进程。以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LTEv6工程为抓手,推动IPv6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持续优化互联网骨干网,实现国内骨干直联点与交换中心协同发展,扩大内容分发网络覆盖范围,提升内容分发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试验验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建设、工业互联网IPv6应用部署、工业互联网管理支撑平台等工作。加快推进工业以太网、短距离无线通信、4G/5G等新一代工业互联网设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加强工业互联网网络侧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逐步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工控安全监管和企业工控安全防护水平提升,健全政策标准体系,研制工控安全审查、分级评估、智能产品关键信息安全标准及其验证平台。支持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信息采集报送、在线监测以及测试、评估、验证等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工业信息安全信息采集、分析、评估和通报工作体系,建立工业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支持研发工业信息系统、产品检测技术和工具,开展社会化工业信息安全测评服务,提高智能工业产品的漏洞可发现、风险可防范能力,建立工业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机制。

四、重点工程

(一)制造业“双创”培育工程

依托重点行业优势企业,在研发创新、协同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开展“双创”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联合共建资源开放、数据共享、创业孵化、在线测试、创业咨询等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及个人开发者开展制造领域创新提供普惠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结合国家战略布

局和产业发展实际,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服务资源对接,建设各具特色、虚实结合的众创空间。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的专业化服务。

(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

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行业、企业,建设多功能、集成化的工业云平台,开展工业云服务创新应用,培育社会化、共享化、网络化服务新模式。聚焦能源精细化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等,开展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开放服务平台等建设及应用,发展大数据智能服务新模式。推动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大企业开放集采集销平台,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发展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建设行业性和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平台服务向多元化方向延伸,建立和完善工业电子商务运行形势监测分析体系。组织典型案例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大力宣传各地区、各行业和典型企业在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

研制信息物理系统(CPS)综合标准体系,并进行行业推广应用。以提升系统架构设计、系统集成、综合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信息物理系统(CPS)开发工具、知识库、组件库等通用平台。建设信息物理系统(CPS)测试验证平台和综合验证实验床,开展多元异构数据、网络、平台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以船舶、机械、汽车等行业为重点,研制精益研发解决方案,建立研发与制造一体化平台,推广虚拟环境中的系统研发设计和验证服务。聚焦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航空、汽车、船舶、家电等行业,研制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完善企业智能化生产体系。针对装备、消费品等行业,研制供应链协同管控解决方案,为企业构建系统化、柔性化、智能化供应链体系提供支撑。

(四)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总结提炼贯标成果和经验,鼓励和推动各地开展省市级贯标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宣贯和培训活动,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由试点推广向全面普及转变。推动企业以管理体系贯标为牵引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培育和提升精益管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精准营销等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壮大贯标评定的市场服务队伍,推动完成贯标企业开展评定。健全面向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依托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建设

两化融合大数据平台,每年推动各省级单位组织辖区内企业开展周期性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与自对标。

(五)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

围绕重大装备和产品智能化需求,搭建技术联合攻关平台,支持自动控制和智能感知设备及系统、核心芯片技术、以及新型显示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扶持安全可控的工业基础软硬件、高端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新型工业APP应用平台、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工控安全防护产品发展。支持企业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开展工厂内外网络技术及互联互通、无线工厂、标识解析、IPv6等方面的应用示范。支持信息技术服务在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领域的应用。

(六)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围绕提升智能装备和产品应用安全水平和智能工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支持搭建智能产品及装备信息安全测评平台。进一步推动工业防火墙、访问控制等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在机械、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的应用推广,提升工业行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鼓励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在重点行业联合开展工业信息安全应急和攻防演练试点,提升工业领域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可发现和风险可防范能力。针对工业领域信息系统的高级可持续威胁,建设工业云、工业大数据信息安全检测和预警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的两化融合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在两化融合发展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落实规划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建立两化融合发展的跟踪监测、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工作,确保规划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充分利用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资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加大对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支持。

完善和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央企业创新投资基金、地方产业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支持成套装备、高端智能产品、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等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并购重组。

(三)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整合工业、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标准化资源,加快建立适应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跨界融合标准化技术组织。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重点突破的原则,面向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制定行业应用规范和实施指南。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鼓励制定团体标准,协同推进标准研制。支持骨干企业主导或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激励创新的股权、期权等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创造有利于两化融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围绕两化融合急需短缺人才,在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支持高校围绕两化融合人才培育设立相关学科,把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先领域。加强中西部地区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广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鼓励企业引入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信息化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对接能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围绕两化融合相关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人才培养、行业应用等领域,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合作。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和鼓励制造企业联合互联网、信息通信、金融等领域企业率先“走出去”。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广两化融合相关产品、技术、标准、服务,推动两化融合全链条“走出去”。

2019咨询工程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83分卷

在线考试: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两化融合以()为关注焦点。 A.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B.战略一致性 C.领导的核心作用 D.新型能力 2.工业互联网发展,全球正处于格局未定的()和规模化扩张的(),中国正处于抢占工业互联网主导权的()。 A.关键期、窗口期、战略机遇期 B.窗口期、关键期、战略机遇期 C.战略机遇期、窗口期、关键期 D.战略机遇期、关键期、窗口期 3.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的()态势,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 A.高速增长 B.增长 C.缓慢增长 D.平稳不变 4.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6.广泛深入开展贯标培训,不包括()。 A.完善培训体系 B.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开展培训 C.培育新型企业家 D.建立培训中心 7.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8.全面推动()贯标,持续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两化融合标准 C.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9.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中的管理循环不包括步骤()。 A.策划 B.支持、实施与运行 C.实践 D.评测 E.改进 10.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 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 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11.()正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A.IaaS B.PaaS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精)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欧阳中球 2010年,县委、县政府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围绕“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实施“621工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向好、园区活力持续增强、工业规模持续做大、经济质量持续提高。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5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48.26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同比增长30.05%。实交工业税金1.46亿元,同比增长49.8%。完成技改投资29.80亿元,同比增长3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全年工业用电达2513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4.66%,表明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38.7%,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0年,我局再次帮助企业争取各级财政无偿投入奖励资金超过千万元,拉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我局的衡阳经济网成为全国百强经济网站和湖南省核心公共服务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在连续两年获得市先进和省红旗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各项指标都非常扎实,有望再次获得先进。 2011年,县经济和信息化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突出工业招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平台,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一、突出工业招商 衡阳县工业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承接产业转移形势大好,但沿海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要始终抓住工业招商这个牛鼻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转移、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滚动发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重大工业项目梯次跟进。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乡镇基地建设,推动界牌、石市、关市、井头、金兰、演陂、库宗、洪市、渣江等乡镇建立工业新区。协调抓好一批总投资过5000

国内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1)发展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信息化战略计划,如法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德国的21 世纪信息社会计划等。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工业门类中去,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技术融合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技术已经成熟,并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在产品融合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都含有电子信息技术成分。例如,在航天器(如卫星、宇宙飞船、火箭)、飞机、汽车、船舶中,都装备了电子仪器仪表;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中,许多都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的转变;普通机床通过增加数控系统,就成为了数控机床,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在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减低了管理成本。在产业衍生方面,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发达的ICT 产业,促进了与两化融合有关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如咨询业、会展业。 (2)发展趋势 在技术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将不断增强。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在产品融合方面,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向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信息化将向上下游延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产业衍生方面,ICT 产业以及与两化融合有

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2分)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5道题】 1.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B .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 C .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 D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 A .中国、美国、德国 B .中国、德国、美国 C .中国、德国、日本 D .美国、德国、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3.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 A .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 .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 .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D .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中,重点扶持安全可控的()。 ①工业基础软硬件②高端行业应用软件③嵌入式系统④新型工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6.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 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2020年咨询师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简称《评估规范》),于()正式发布。 A.2011年9月 B.2012年9月 C.2013年9月 D.2014年9月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3.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中的管理循环不包括步骤()。 A.策划 B.支持、实施与运行 C.实践 D.评测 E.改进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5.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A.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D.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6.2017年5月,《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总则和框架部分已于()完成国际标准立项。 A.ITU B.ISO C.IEEE D.IEC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中国制造2025》强调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是主攻方向。 A.两化融合、智能制造 B.智能制造、两化融合 C.两化融合、人工智能 D.信息化、两化融合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8.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是(),关键是(),核心是()。 A.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 B.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 C.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制造能力的平台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 D.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制造能力的平台化用户答案:[D] 得分:0.00 9.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估内容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A.服务、运营、生产 B.制造、管理、运营 C.管理链、价值链、服务链 D.产品、企业管理、价值链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10.已发布/待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数量是()。 A.3 B.4

2019年注册咨询工程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8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与其他参考架构不同的是,两化融合生态系统(IIIE)从()的视角阐释工业化与信息化交互协同的理念方法与关键特征。 A.融合 B.发展 C.智能 D.创新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2.()正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A.IaaS B.PaaS C.SaaS D.DaaS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3.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组织体系中不包括()。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家指导委员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秘书委员会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5.全面推动()贯标,持续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两化融合标准 C.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6.《中国制造2025》强调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是主攻方向。 A.两化融合、智能制造 B.智能制造、两化融合 C.两化融合、人工智能 D.信息化、两化融合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7.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A.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Word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01-201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 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3000-2017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1总则 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 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 4.3.2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组织应按照所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信息化的新型能力进行策划、实施、运行、评测与改进,确保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4.1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并通过文件化信息予以明确。 在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内外部环境,见4.2; b)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见4.3.1;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 (试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4年12月15日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评定管理组织 (1) 3 评定机构要求 (1) 4 评定人员要求 (2) 5 评定管理平台 (2) 6 评定程序 (3) 6.1 初次评定 (3) 6.1.1 受理评定申请 (3) 6.1.2 制定评估审核计划 (3) 6.1.3 实施评估审核 (4) 6.1.4 形成评估审核报告 (5) 6.1.5 不符合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验证 (6) 6.1.6 给出评定结论 (6) 6.1.7 评定决定 (7) 6.2 监督审核 (7) 6.3 再评定 (8) 7 评定证书 (9) 7.1 评定证书的有效期 (9) 7.2 评定证书要求 (9) 7.3 评定证书的暂停 (9) 7.4 评定证书的撤销 (10) 7.5 评定证书的变更 (10) 7.6 评定证书的使用 (11) 8 监督与管理 (11) 8.1 信息保留与公开 (11) 8.2 申诉、投诉、举报及处理 (11) 8.3 评定机构与评定人员信用等级管理 (12) 8.4 抽查与复核 (12) 9 其他 (12) 10 附则 (1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1 适用范围 1.1 本办法用于规范对企业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工信部公告〔2014〕3号)建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展的评定活动。 1.2 本办法明确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及其绩效的评定和监督要求,强化评定过程管理。 1.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应遵循“自愿、独立、公开、公正”的原则。 2 评定管理组织 2.1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专家委员会(简称评定专家委员会),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作出专家结论。评定专家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 2.2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委员会(简称评定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协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制订完善评定工作细则、流程和方法,管理评定机构及评定人员等。评定工作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接受联盟指导委员会和联盟理事会的指导,其日常工作由联盟秘书处承担。 3 评定机构要求 3.1 评定工作委员会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评定机构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 3.2 评定机构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评定工作体系,完善评定监督和责任机制,以确保从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3.3 坚持咨询与评定分离原则,禁止评定机构为其利益相关方提供评定服务。 3.4 评定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下: 1)有固定的办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2)有10名以上符合条件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职评定人员。 3.5 评定机构至少应公开以下信息: 1)可开展评定的主要业务范围; 2)评定机构授予、保持、变更、暂停或撤销评定及其证书等环节的程序和

【98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试卷总题量: 38,总分: 100分】用户得分:98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3.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

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A.中国、美国、德国 B.中国、德国、美国 C.中国、德国、日本 D.美国、德国、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广泛深入开展贯标培训,不包括()。 A.完善培训体系 B.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开展培训 C.培育新型企业家 D.建立培训中心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6.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的()态势,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 A.高速增长 B.增长 C.缓慢增长 D.平稳不变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 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8.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简称《评估规范》),于()正式发布。 A.2011年9月 B.2012年9月 C.2013年9月 D.2014年9月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从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上海烟草为例 1. 导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解与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Introduction),并提出本文不但提出了信息化意义建构,而且提出了共演的意义建构框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关于如何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学者与产业界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认为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而不是简单集成,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意识不到信息化的存在”{计算机世界报, 2007 #2100}。但在理论上,对于什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是怎样理解融合产生的过程,还缺乏微观层次的解释。本文从企业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讨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过程。意义建构(sensemaking)是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组织通过理解其外部环境,产生对环境意义的理解,并在组织成员中交流与互动从而产生对外界环境的“集体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采取下一步行动{Isabella, 1990 #2101; Sackmann, 1991 #2102; Starbuck, 1988 #2103; Weick, 1993 #2104}。组织意义建构过程代表了组织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过程。信息化对于工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环境互动,但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于信息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不同的。从企业层面出发,了解不同的阶段企业信息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历史,找到融合的规律。本文以上海烟草为例,提出了一个共演的(Coevolution)的意义建构框架,解释了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是怎样理解信息化,并进行信息化实施、融合的。最后对针对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模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2. 意义建构理论 ?明确本文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意义建构;详细解释什么是信息化的意义建构(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的一般模型,图0);解释从信息化意义的建构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对意义建构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意义建构过程,讨论:意义赋予、意义接受,单向与双向的意义建构,以及这些过程对于我们研究人员的意义。 意义建构是指组织理解外部环境,并将对环境的理解以文字等方式显性化,以此作为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市两化融合现状与促进对策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加速**市工业企业产业升级、由大变强,进而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 **市地处**省,是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和电力基地,工业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 2010年GDP达到920.2亿元,人均GDP接近2.74万元,其中财政收入的70%来自于工业。 为摸清**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加速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市两化融合小组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发放填写问卷、下企业实地考察方式对**市##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两化融合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发放问卷##家,收回问卷##家,实地考察企业##家。调研相关情况整理如下: 1、行业分布:煤炭46%、煤化工14%、机械装备11%、冶金10%、医药食品8%、建材5%、电力3%、其它3%; 2、规模分布:大型企业(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上)17%、中型企业(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53%、小型企业(销售额500万元以上)30%; 3、企业性质:民营企业50%、集体企业20%、国有企业15%、合资企业2%、其他企业13%; 4、信息化资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大型企业0.28%,中型企业1.24%,小型企业3.9%; 5、企业中直接从事信息化建设、维修或管理的人员平均比例为大型企业占3.5%、中型企业1.7%、小型企业0.8%;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为大型企业人均120小时、中型企业人均50小时、小型企业人均不足10小时。 6、信息基础设施情况:管理和专技人员计算机平均拥有率分别为大型企业25%、中型企业14%、小型企业10%;企业信息安全设备配置为18%的企业进行了入侵检测配备, 24%的企业建立了防火墙, 41%的企业进行了防病毒配置; 7、完全没有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大型企业0,中型企业31%,小型企业46.7%;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散在其他业务规划中的企业:大型企业51.9%,中型企业55.7%,小型企业42.5%;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单列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大型企业37%,中型企业13%,小型企业11%。 8、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在信息化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员工信息化培训、信息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规划几个方面起步早、基础好、档次高,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则相对差。 9、各类企业中直接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专技人员比例都偏少,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比例则更少。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普通员工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普遍少于国有企业。 二、信息化现状分析及促进对策 对上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看出: 1、煤炭、煤化工、冶金、机械等传统行业是**市支柱产业,其次民营企业数量居多,中型企业居多; 2、多数企业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制定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实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信息化建设计划性不强,信息化资金投入比例低; 3、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专技人员不足,员工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偏少; 4、信息基础设施情况不乐观,计算机硬件设备配置和软件配置均需进一步提高。 要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使两化融合工作走上快车道,**市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企业广泛宣传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市实施两化融合的方针、目标和要求。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商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发展,塑造转型升级新动力。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绿色发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三)智能发展,建立现代生产体系。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一)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如下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 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普通玩具增加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产品价格比原来 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服务业,如教育培训业、IT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如下图(2)所示。一方面,工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图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0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a)经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 b)经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20-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3000-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1总则 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 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四年

录 言 ............................................................................................. ................................................. I 言 ............................................................................................. ................................................ II 范围............................................................................................... .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术语与定义............................................................................................... . (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 (2) 总要求.............................................................................................. .. (2) 文件要求.............................................................................................. . (2) 4.2.1 总 则.......................................................................................... (2) 4.2.2 文件控 制.......................................................................................... (2) 4.2.3 记录控 制.......................................................................................... (3) 管理职责............................................................................................... .. (3) 最高管理者.............................................................................................. (3) 管理者代表.............................................................................................. (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3) 两化融合的方针.............................................................................................. . (3) 两化融合的目

2019注册工程咨询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试题 83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不包括()。 A.标准制修订 B.标准化研究 C.标准培训 D.标准交流推广 E.标准的具体实施 F.国际标准化 2.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B.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 C.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 D.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3.属于高级生产要素的是(),属于一般生产要素的是()。①土地②劳动力③资本④管理⑤技术⑥数据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④⑤⑥,①②③ D.③⑤⑥,①②④ 4.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平台,发展()的新型研发服务。 A.虚拟在线、开放共享、协同创新 B.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 C.虚拟在线、有效供给、互联互通 D.开放共享、协同创新、按需供给 5.下列对两化融合管理原则中战略一致性原则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将两化融合提升到战略高度 B.将两化融合作为企业最高战略目标 C.两化融合要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 D.两化融合是组织战略有效执行和落地的重要途径 6.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组织体系中不包括()。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家指导委员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秘书委员会 8.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的管理变革是()。 A.泰勒制,科学管理理论 B.丰田制,精益管理模式 C.信息时代管理理论 D.泰勒制,精益管理模式 9.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10.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审核:复核: 企业名称 所在 地区□伊犁州□乌鲁木齐□昌吉州□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博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石河子 地址邮编 机构代码注册资本万元成立日期 门户网址E-mail 传真 姓名职务学历职称办公电话移动电话 法定代表人 技术负责人 企业联系人 工厂地址所在地电话 建筑面积平方米公司人数:企业资产万元 企业登记类型□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它 所属行业:□现代服务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纺织工业□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经营范围

填写说明: 1、本调查问卷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真实反映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请企业如实填报,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填报数据仅作为评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之用,不用于其它用途,不对外泄漏。 2、本调查问卷应由企业专人负责统筹管理内容的填报,填报人应认真理解评估指标的含义,读懂调研问卷说明,确保填报数据正确、合理。部分需要计算的指标按“解释”中给定的公式统计计算。

1、基础建设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 资金投入: 1).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组织和规划 1).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 ①近五年信息化建设投入万元。②近五年信息系统运维投入万元。 2).信息化部门设置情况。 ○A.企业设有信息化部门或相关外包服务部门。○B.信息化部门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C.信息化部门是专职的一级部门建制。○D.集自动化、信息化、流程与创新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专职一级部门建制。 3).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层级。 ○A.无信息化专职主管领导○B.中层管理者○C.高层管理者 4).信息化规划制订和执行情况。 ○A.无规划○B.分散在业务规划中 ○C.有企业级专项规划○D.有企业级专项规划且年度信息化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 设备设施 1).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2).企业主干网覆盖情况。 ○A.尚未建有企业主干网○B.建有企业主干网 ○C.企业主干网覆盖5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D.企业主干网覆盖8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 3).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4).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 联网的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数字化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信息资源 1).实现企业级统一编码。(多选) □A.产品□B.物料□C.资产□D.组织□E.人员□F.供应商□G.客户代码□H.财务科目代码 2).企业数据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 ○A.数据分散管理○B.分区域集中管理○C.统一集中管理 信息安全 1)员工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A.无○B.有,但并未严格执行○C.有,且行之有效 2)应急预案系统。 ○A.无○B.有 3).企业信息安全措施。(多选) □A.机房安全管理□B.防火墙□C.入侵检测□D.防病毒 4).信息安全保护程序。 ○A.无备份○B.以离线备份为主○C.以双机热备份为主 5).网络安全保护程度。(多选) □A.网络分区防火墙隔离□B.服务器入侵检测□C.数据文件加密□D.网络准入管控□E.互联网出 口安全审计、安保情况 6)计算机安全防护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