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之检伤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之检伤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之检伤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之检伤分类

1)对检伤分类的认知

现代社会、群体伤害、现场急救的特点之一是要作检伤分类。检伤分类(Trage)已愈来愈受到重视并实地应用,包括著者在内的一些中外专家把它也作为首要的重要的抢救措施,它的有效应用,对于整个抢救的成败、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可以“事半功倍”。尤其自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事件以来,以及近年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地震、印尼地震等重大灾害突发事件时,受到伤害的不是个体或若干,而是群体,“检伤分类”被专家们认识得更深刻,其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自然灾害如城市发生地震,伤者为群体;重大体育比赛尤如奥运会活动,一旦发生意外,伤者也为群体。因此,“第一目击者”或救护小组、队,在面对群体伤害时,首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分清哪些是必须立即进行急救的伤病者,哪些是可以稍后处理的。因为医疗救援资源在当时、当地是十分有限的,后续的支援也是需要时间和相应条件保障的,到达现场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险阻。这种“分清”,就是检伤分类的基本涵义,使救援工作的领导者“心中有数”。它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中重要的、首要的环节。

根据“检伤分类”,随即作出对急救医疗人员及抢救装备等急救资源的统一合理的分配安排。

2)分类的标志——标签(伤票)

按照国际规范,制订的分类标志应该是醒目的、共识的、统一的。这个标志称为“标签”,我国传统也称为“伤票”。

当今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志的使用,包括港澳地区在内我国现也已统一采用的有: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的标签,它们分别表示不同的伤病情及获救的轻重缓急的先后程序。

(1)红色

表示伤病情十分严重,随时可致生命危险,为急需进行抢救者。也称“第一优先”。

如呼吸心跳骤停,气道阻塞,中毒窒息,活动性大出血,严重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烧烫伤,重度休克等。

(2)黄色

伤病情严重,应尽早得到抢救,也称“第二优先”。

如各种创伤,复杂、多处的骨折,急性中毒,中度烧烫伤,疾病已陷入昏迷,休克等。

(3)绿色

伤病人神志清醒,身体受到外伤但不严重,疾病发作已有所缓解等。可容稍后处理,等待转送。也称“第三优先”。

(4)黑色

确认已经死亡,不作抢救。

3)标签明白告知

当进行了初步的“检伤分类”后,据此,抢救小组、成员应立即给已受检的伤病患者,配置不同颜色的标签(伤票)。

标签既是表明该伤病患者伤势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也代表其应该获得救护、转运先后与否的程序。

标签一定要配置在伤病员身体明显部位,以清楚明白地告知现场的救护人员,避免因现场忙乱,伤病人较多,以及抢救人员及装备不足等情况下,遗漏了危重的“第一优先”的积极抢救;或者有限的医疗资源抢救力量用在并非急迫需要抢救的伤病员身上,而真正急需者得不到优先。

标签通常配置在伤病者的衣服、手腕等明显醒目处,必要时有重要记载还应配备。同时,对神志清醒的伤病人,救护人还应嘱咐伤病人注意事项,以使伤病人必要时据此提醒救护人员及交接后接收医疗机构人员。

4)检伤分类组织及运行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在本世纪初,包括重大恐怖事件、地震、海啸等灾害对群体伤的抢救中,对检伤分类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仅

认为临时有若干人在现场进行该项工作,而是提高到需要有一个专门小组,职责、内容等的规定,这使检伤分类工作得以规范。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检伤分类工作,原则上是由当时、当地,救护经验最丰富的人进行初步的检伤分类。当专业急救队伍到达后,就由该专业急救负责人或指定由经验丰富的抢救人员(如年资较高的医生、护士长)来复核初步的检伤分类,积极抢救“第一优先”的伤病人。

在检伤分类同时或分类后,如情况十分严重,伤病人极多,在迅速分配现有急救资源时,应迅速统筹就近资源并提出请求支援。

所以,从现代“大救援”观念出发,检伤分类已不仅仅单纯是“分清”伤情的工作,它已成为统筹、分配现场急救资源并成为现场收容伤病员、划分处理区域、保证落实的组织者。

当现场急救已顺利进行时,检伤分类组织者在急救队长领导或授权下,对现场急救的运行进行较全面的巡视、协调,保证检伤分类后的规范进行,不遗漏危重病人,不疏忽一般伤者。对救护车、直升救护机或其他医疗运输车船等交通工具使用,对需送后方医院进一步抢救或需要手术者,作统筹安排并实施。

在2004年12月底至2005年初,印度洋海啸的救援中,检伤分类组织者还起到了病历、资料的搜集保存者的作用。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共分四类四级。 一、一般突发事件(蓝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与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不含3人,下同)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下生命、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灾害及一般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道路交通事故5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10人以下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指出现乙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及其她易扩散、流行的传染病疫情,5人以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其它一般性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指造成3人以下人员伤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与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二、较大突发事件(黄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与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造成3人以上(含3人,下同)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害,以及

发生M≥5、0级地震灾害、森林火灾与重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受伤,或危及5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重大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达6小时以上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指发现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乱、肺炭疽及其她易扩散、流行的甲类传染病疫情,5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或新发生的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与重大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三、重大突发事件(橙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大风与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水库溃坝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00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以下的灾害,以及发生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需紧急转移安置人口0、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地震灾害,连续燃烧72小时以上的森林火灾与造成重大损失的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30人以上受伤,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民用运输航空器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重要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一)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释义: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的城区发生1例以上肺鼠疫病例或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以下同)在两个以上省份均有病例发生。 (二)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释义:发生1例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者发生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多点散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三)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释义:两周内在两个以上省份发生临床表现相同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四)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释义:在我国发生全球首次发现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染病,短期内不断出现新病例,或出现死亡病例;或者在我国首次发生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较高病死率的传染病,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或者发现我国已经消灭的天花和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

(五)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释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以及其它烈性致病因子丢失,已经对人群造成严重健康危害的事件。 (六)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释义: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估认为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释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群以及社会影响的范围,认定是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一)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释义: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6天内肺鼠疫或肺炭疽累计发病达到5例以上,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或者相关联的肺鼠疫或肺炭疽疫情在2个以上县(市)均有病例发生。 (二)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释义:一个省份内发生1例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或者发生1例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 (三)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释义: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6天内出现多个疫点(以鼠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作者:赵伟发布时间:2009-3-6 来源:中国急救网 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依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解,就院前检伤分类的概念与方法学述评如下: 1、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意义 1.1 在突发的灾害事故现场,医疗救援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尤其在事发初期急救医疗资源可能十分匮乏。因此必须将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先保证抢救重伤员。检伤分类就是要尽快把重伤员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查出来,争取宝贵的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从而避免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现场。轻伤员由于身体重要部位和脏器未受损伤,没有生命危险,可以在现场轮候,等待稍后的延期医疗处理。 1.2 面对重大的灾害事故,检伤分类可以将众多的伤员分为不同等级,按伤势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急救和梯队顺序后送,从而提高灾害救援效率,合理救治伤员,积极改善预后。同时,通过检伤分类可以从宏观上对伤亡人数、伤情轻重和发展趋势等,作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以便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汇报灾情,指导灾害救援,决定是否增援。 1.3 对于每一位伤员,在灾害现场都应该进行院前检伤分类,确定其个人在伤亡群体中的伤情等级,决定是否给予优先救治和转送。当伤员抵达医院后,仍应逐个院内检伤分类完成分诊,并且动态地对照比较创伤评分,有助于准确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因为某个伤员的全身伤情往往要比其所有局部伤中最重的情况还要严重;检伤分类亦有助于推测每个伤员的预后和治愈时间。 2、检伤分类的四个等级、标识与救治顺序 2.1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灾害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必须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 (1)第一优先重伤员(红色标识) (2)其次优先中度伤员(黄色标识) (3)延期处理轻伤员(绿色或者蓝色标识) (4)最后处理死亡遗体(黑色标识) 2.2 据有关资料报道,轻伤在整个灾害事故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发生率至少为 35~50%。轻伤员的重要部位和脏器均未受到损伤,仅有皮外伤或单纯闭合性骨折,而无内脏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公众应急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类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严重程序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4级,社会安全事件不分级。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紧急程度,对事件的预警一般也分为4级。 预警级别标示 ●蓝色预警:可能发生一般(Ⅳ级)突发事件 ●黄色预警:可能发生较大(Ⅲ级)突发事件 ●橙色预警:可能发生重大(Ⅱ级)突发事件 ●红色预警:可能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 遇险求救办法 根据自身及周围环境情况,发出求救信号。 ●声响求救 喊叫、吹哨子、敲打能发声的物品,甚至砸碎玻璃发出求救信号。 ●光线求救 用手电筒、镜子等能发光、反光的物品反复闪照,发出求救信号。 ●抛物求救 在高楼等处遇到危难时,可向路人抛掷枕头、空塑料瓶等软物,发出求救信号。 ●旗语求救 将颜色鲜艳的衣物绑在竹竿或木棍上挥舞,发出求救信号。 ●烟火求救 在野外遇险时,在确保不发生火灾的前提下,白天可燃烧潮湿树枝、青草等产生浓烟,夜晚可点燃间隔距离相同的三堆火,发出求救信号。

●标志求救 如原地待援,可利用树枝、石块、帐篷、衣物等,搭建某种标志(如SOS等)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在移动中,可一路上留下方向标志物,有助于救援人员寻找,也有助于自己迷路时作为向导。 ●辨识方向 ☆指北针: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通常标有“N”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太阳:根据日出:日落判断东方和西方,也可根据太阳下物体的阴影由西向东运动来判断南北。 ☆星体:在夜晚时,可先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即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树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岩石:在岩石众多的地方找一块较醒目的岩石观察,布满青苔的一面为北侧,干燥光亮的一面为南侧。 高温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气称为高温天气,大于或等于38℃的天气称为酷热天气,连续5天以上的高温称为持续高温或“热浪”天气。高温预警信号分为2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应急要点: ☆白天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启外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标准 (word版可编辑) 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 霍乱在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例以下。动物间发生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未出现人间病例。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 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50人,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较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 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局部地区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流行范围在一个乡(镇)以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5例以下。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 霍乱在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1-30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县;或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一周内在一个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动物间发生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出现人间病例。 在一个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1-50 A,或死亡5人以下。 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51-100人,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11-20 A. 省、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H级) 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局部地区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乡(镇),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5例及以上。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继发病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设区市。 肺鼠疫发生流行,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县(区),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及以上。 霍乱在一个设区市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地市,1周内发病50例及以上。 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县(区),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动物间发生传染病暴发或流行,人间疫情局部扩散,或出现二代病例。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区)以外的地区。 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与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与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发生原因上来分,通常可分为: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食物中毒事件、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洪涝等的突然袭击、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是针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一级响应是最高级别的应对措施。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一个平均潜伏期(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一个平均潜伏期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流行, 1周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释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释义(2006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一级,、重大,二级,、较大,三级,和一般,四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释义: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的城区发生1例以上肺鼠疫病例或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以下同,在两个以上省份均有病例发生。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释义:发生1例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者发生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多点散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释义:两周内在两个以上省份发生临床表现相同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释义:在我国发生全球首次发现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染病~短期内不断出现新病例~或出现死亡病例,或者在我国首次发生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较高病死率的传染病~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或者发现我国已经消灭的天花和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释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以及其它烈性致病因子丢失~已经对人群造成严重健康危害的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释义: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估认为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释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群以及社会影响的范围~认定是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释义: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6天内肺鼠疫或肺炭疽累计发病达到5例以上~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或者相关联的肺鼠疫或肺炭疽疫情在2个以上县,市,均有病例发生。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中小学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类型

中小学突发事件的特点 (1)信息不全性。 由于种种因素,突发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初期,信息不通、信息不全导致小道消息流行,谣言四起,学生陷入困惑、紧张、恐惧中。 (2)突发性、高度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其爆发时间、地点、方式、种类以及影响的程度常常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使人们猝不及防,手足无措,无以应对,陷入困境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偶然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和预防。 (3)后果的严重性和连锁性。 由于危机突然发生,人们来不及作出第一反应,也难以作出正确的第一反应,陷入惊恐、混乱之中,从而造成巨大损失,包括生命、健康、财产、设施和环境生态的巨大损失。 各类突发事件之间又会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例如,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会衍生防疫间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诱发社会治安间题。所以各类突发事件都会面临衍生新的灾害危机的严重后果。 中小学突发事件的类型 一般国内认为校园内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大致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第二类,社会性灾害事件。包括火灾、漏电事故、建筑事故、社会动乱等。第三类,卫生性灾害事件。包括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其他中毒事件等。第四类,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以及师生冲突。包括恐吓、劫持、群体校园动乱以及师生和员工间的伤害事故等。这四类事件都属于学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对象,学校应该对其所有可能面临的危机分类,并依据危机的相关特征来建立“危机组合”(crisis portfolio) ,以拟订相关对策,并实施模拟训练(危机管理演习) 。 1.校园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献研究显示,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校园暴力问题 校园暴力是指包括无法接受的社会行为,从威胁或伤害他人的侵犯行为(以及高度公开化的大规模流血行为)到欺骗和恐吓,性骚扰,群体暴力,勒索,以及其他各种方式的胁迫行为。 在美国,许多中学生都正在经历着各种形式的暴力———推搡,威吓,强迫,抢夺,言语冒犯,以及威胁———这些都使他们的校园生活痛苦不堪。在任意一天,呆在家里的每12 个中学生就有一个是因为害怕而不敢出门。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堪忧。有研究表明,全美国有将近8%的学生有被威胁或者在校内被武器伤害的经历;学生在学校被武器威胁或伤害的发生率大约为1 比15,被卷入斗殴时间的发生比为1 比8;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中携带武器的行为发生率要高于针对学校行政人员的调查所显示的结果。 在日本,被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中小学校园里,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恶性事件。这些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摧毁了日本“治安天国”神话,也使得加强和

最新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分类应急处理措施资料

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分类应急处理措施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或暴发 1.分级 Ⅰ级⑴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⑵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⑶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Ⅱ级⑴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⑵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⑶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Ⅲ级发生3例以上5例以下医院感染暴发; 2.基本处理 2.1指导医护人员根据医院感染病原学的流行病学特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2.2开展医院感染病人的救治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2.3查找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对医院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2.4做好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废物和排泄物等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2.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2.6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 2.7确诊或疑似传染病人按规定及时转诊传染病院。 3.报告 3.1院内报告程序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向分管院领导或值班院领导报告。Ⅰ级立即报告;Ⅱ级1小时内报告;Ⅲ级24小时内报告。 3.2院外报告程序 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医院报告市卫生局医政科(电话13*************)、市CDC 疾控科(电话8*****7)。 Ⅰ级:应在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市CDC报告。 Ⅱ级:应在1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市CDC报告。 Ⅲ级:医院内自行处理即可。 根据相关规定上报上级部门。 (二)医疗废物伤害、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 1.分级 Ⅱ级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 Ⅲ级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 2.基本处理 2.1指导医护人员根据医疗废物的分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2.2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处理原则,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2.3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2.4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理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2.5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所使用过的工具应当进行消毒。 3.报告 3.1院内报告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向分管院领导或值班院报告。Ⅱ级1小时内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易预测,突如其来,但其发生与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公共属性:突发事件所危及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三)危害的严重性:突发事件可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损害,也可以是从发展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其危害可表现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损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性损害或危害,例如,事件引发公众恐慌、焦虑情绪等,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影响。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突发事件的分类及处理

一、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如何处理素质低的客人? 1、在服务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经常把脚放在台上的客人,这时可以利用经常换烟灰缸或收拾台面来干扰客人,同时也礼貌地提醒客人把脚放低。 2、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如何处理喝醉酒到处闹事的客人? 应马上通知喝醉酒客人的朋友,把其劝回自己房间或先把其送走,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通知保安,以免把事情闹大。 3、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如何处理客人发生口角、打斗? 发现客人开始口角,应立即通知经理马上出面调解,如发生打斗应马上通知上司,如情况严重的及时通知保安,让保安把打斗的客人送出门口并注意事态的发展。 4、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如何处理客人自带酒水、食物? 这时,应向客人解释公司不接受客人自带酒水及食物,如客人一定要的话,应通知上司解决。可收取相应的开瓶费,或请客人将自带酒水、食物存放在寄存处,并在酒单上写明开瓶费及相应价钱。, 5、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服务员或客人自己将酒水倒在桌面上,服务员应该怎样做? 如果服务员倒酒水在桌面上,应马上说:“对不起,我马上帮您抹掉。”然后用干净抹布抹干桌面,换掉原先的酒杯,用新杯重新再倒酒水,如果是客人不小心自己倒酒的,应马上递上毛巾(纸巾)擦掉水迹,再递上纸巾,吸干污物。 6、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客人损坏公司财物应该怎样处理? 应留服务员保护现场,让另一服务员通知该区经理,耐心向客人解释物品的贵重,如电视机、音响之类应照价赔偿,如客人继续其行为,通知保安将其送到

公安机关处理。 7、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打破玻璃或倒洒酒水在地上,服务员应该怎样做? 服务员应马上站在现场,提醒过往客人注意,另一位服务员立即通知清洁部清洁现场,有异味应喷空气清新剂。 8、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客人遗失物品怎样处理? 服务员应马上通知经理,负责该段的服务员要站在现场等经理及保安来解决,经理应协同保安部人员仔细检查客人所使用过的地方,询问清楚客人到过的地方以及和哪些朋友在一起,是否朋友拿了去用,同时也检查该服务员,询问当时情况,并立即通知保安检查该员工储物柜,如还没有找到就叫保安做记录,以便以后有线索可以联系到该客人,下班后认真检查员工手袋。 9、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客人在洗手间跌倒或晕倒怎么办? 此时,厕工应马上扶起客人,通知经理,如客人有伤即扶到安全的地方稍作休息,用药物稍作治疗,情况严重的应叫保安将该名客人送到附近医院就医,事先厕工要经常留意洗手间的卫生,保持地面干爽清洁。 10、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发现假酒,但酒已打开怎么办? 应认真和酒吧讲清楚是否有假,如发现卖的是假酒应马上向客人道歉,即通知经理到酒吧换取另一只新酒给客人,亲自在客人面前开启及让客人亲自尝试该酒,然后到酒吧把该酒情况稍作书面报告,留作明天把酒交给供应商换取新酒,酒吧应注意供货商来货质量。 11、休息大厅经营过程中客人在房间有不雅动作应怎么做? 服务员应经常出现在房内,以进房服务让客人不方便进行,使客人有所避忌,如继续有不雅动作出现,应立即通知经理,经理上前劝阻并警告。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示范文本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 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总体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 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 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 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 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 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影响类型 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危害程度 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原则上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 1、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仅对某辖区较小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但只需要事发地街道办调度辖区有关部门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2、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复杂,仅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但只需要事发地区政府调度辖区有关部门,必要时由市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业务指导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是指事态复杂,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后果,需要市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调度有关部门、区政府相关单位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非常复杂,对深圳市的社会稳定、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统一协调,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与应急处理方法

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应急处理方法 一、突发性问题举例 1、晚修,课室安安静静的,片刻,某一角有少许谈话声响起,逐渐蔓延,已造成不好的影响,教师善意地提醒他们向他们“嘘”了一声,紧接着某一位同学说了一句:“谁在撒尿?”,引起一阵哄笑,此时做为教师应如何应对呢? 2、如果您就是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这些情况时通常怎么办呢? A、上课时突然飞进教室一只小鸟。 B、一位女生伏在课桌上哭了。 C、两个男生打了起来。 D、发现某学生写别的学科的作业。 E、正在上微机课时,某生把电源插座碰掉了。 二、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应急处理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的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突发事件,意外情况是难免的。当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现结合别人及笔者的一些教学经历,简要谈谈课堂中突发事件的一般类型及处理办法。 ㈠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 1.外部干扰型。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可能完全隔断外界的干扰。如,教室正在上课,室外一辆汽车呼啸着奔驰而过,或几只麻雀作为“不速之客”飞进教室,“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等等,这些都可能是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2.教师失误型。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讲解错误、板书错误或实验操作失误等引起的。例如,化学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由于一时疏忽导致实验结果与事先的讲授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类似这样的失误难免会引起课堂的骚动。 3.学习困扰型。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有的教师口齿不清,表达能力不强;或者由于教师对某些教学容准备不充分、讲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他们就你看我、我看你,开始小声议论,这属于学习困扰型。尤其在进行某些较有难度的容的教学时,就经常会出现上述情形。 4.“课堂异动”型。包括:(1)分心型。由于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者由于教师讲的时间过长,学生听得倦怠;或者由于学生自制能力差,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打瞌睡,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提问,他们往往会答非所问,甚至引得同学哄堂大笑。(2)风头型。一个班学生几十人,难免有几个爱出风头的。如果平时这个班纪律性一直不强,那么这几个爱出风头的人往往会向教师发难。他们或在教师讲课时,故意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有意为难教师;或在回答问题时,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或者与同学打闹、嬉戏。 (3)恶作剧型。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或抱有成见,在课堂上伺机发难。也有极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这样产生的突发事件就属于恶作剧型。(4)纠纷型。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正在认真上课,下边的同学也大多在专心听课,突然同座位或相邻的两个同学争执起来,轻者发生口角,重者你推我拉,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这就属于纠纷型。 ㈡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1.以变应变法。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