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次全切治疗

合集下载

慢传输型便秘和排便困难的治疗

慢传输型便秘和排便困难的治疗

慢传输型便秘和排便困难的治疗发表时间:2010-08-11T16:02:27.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曲光波(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人民医院153025)[导读]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发病率达2%~28%,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不同的患者,便秘具有不同的涵义,包括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量少。

慢传输型便秘和排便困难的治疗曲光波(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人民医院 153025)【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215-02【摘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一种涉及全胃肠道动力紊乱,尤其是结肠传输减慢而导致的便秘。

其主要特征是无便意、大便次数减少、坚硬、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用手帮助排便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工作节奏的加快,ST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该病病因复杂,治疗药物繁多。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治疗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发病率达2%~28%,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不同的患者,便秘具有不同的涵义,包括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量少。

正常时,每日排便1~2次或2~3日排便1次,平均每日粪便重量35~255g。

凡粪质干燥坚硬、排便不畅、正常频率丧失,均称为便秘,其中排便费力、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排便需要外力帮助者,又称为排便困难。

慢传输型便秘慢传输型便秘又称结肠无力,在特发性便秘中占13%,是指肠内容物从近端结肠向远端结肠和直肠运动的速度低于正常人,这种异常被证明与异常的肠道动力有关,其机制包括两种:①结肠高幅推进性收缩的数量减少,而这种推进性收缩正是促使肠内容物向远端运动的动力;②远端结肠不协调的运动增多,从而妨碍了正常的结肠传输。

[病因与发病机制]正常的排便生理包括产生便意和排便动作两个过程。

睡醒及餐后,结肠的动作电位活动增强,因而粪便向结肠远端推进。

综合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

综合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
1 临床 资 料 1 一般资料 . 1
参 考 中华 医学 会 疗 。 1中药 口服 。 味柴芍 六君 汤 () 加 柴 , 5g 太 外科学分会 肛肠外科学 组制定 的 组 成 : 胡 8g 白 芍 1 , 子 参
1 诊 断标 准 . 2
《 便秘诊治暂行标准》 : 1 时 … ①>/ 4 间排便费力 ; 1 时间粪便呈 团 ②> / 4 块状或坚硬 ; 1 时间有排便不 ③> / 4 尽感 ; I 时间舡 门有阻塞感或  ̄>/ 4 排 出困难 ; 1 时间排便时需用 ⑤> / 4 手协 助 ; 每周排便< 次 ; ⑥ 3 ⑦结肠 运输试 验 : 服用含2枚标记物 的胶 0 囊 1 ,2h 粒 7 后腹 部平片标 记物残
结肠 慢传输型便秘 s wt n l a— o r s osp tn,T 是 临床最 常 见 icnt ai s c) t i o 的便 秘 类 型 ,尤 其 多 见 于 老 年 患 者。本病 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欠佳 , 症状往往反复存在 , 严重影响患者 生活质量 。 中医药防治该病有较好 的疗效。 笔者采用加味柴芍六君汤 口服 及 保 留 灌 肠 配 合 结 肠 透 析 综 合治疗S C T ,并设 口服加味柴芍六 君汤 的中药组及 口服莫 沙必利分 散片的西药组对照观察 , 收到较好 的疗 效 , 报 道如下 。 现
广西 中医药 2 1 年 4 02 月第 3 卷第 2 5 期
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 断 . 3 标准 , 通过病史 、 体检 、 实验室检查 排 除其他 可能 引起便秘 的基础性 疾病 ;② 愿 意接受本治疗方案且 能坚持 完 成疗 程 。 1 排 除标准 ①严重 的其他 系 . 4 统合并症 ; ②肠道器质性病变不适 合 结肠 透 析 的情 况 如 巨 结 肠 出血 或穿孔 、 重痔疮 、 癌 、 瘘等 ; 严 肠 肛 ③前期怀孕 ( 4个月前 )身体虚弱 , 不能耐受治疗者 ; ④不能坚持治疗 或资料不全者者。

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张和平;王敬敏【期刊名称】《医学研究与教育》【年(卷),期】2012(029)002【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诊治的15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分别采取普通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及围手术期的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三种治疗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的情况.结果 (1)普通开腹手术+西医组、腹腔镜手术+西医组的和腹腔镜手术+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分别为82%(41/50)、84%(42/50)和 98%(49/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197,P=0.027).(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8/50)、4%(2/50) 和2%(1/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7,P=0.029).(3)三年复发率分别是17.1%(7/41)、16.7% (7/42)、2%(1/4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7,P =0.020).结论 (1)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治愈率高,并发症少.(2)腹腔镜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行之有效的首选方法,其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总页数】4页(P42-45)【作者】张和平;王敬敏【作者单位】焦作市中医院外四科,河南,焦作,453000;焦作市人民医院,河南,焦作,4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81例 [J], 郝广清2.选择性结肠切除升-直肠吻合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J], 屈景辉;张琦;崔伟锋;杨向东;龚文敬;安辉3.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分析 [J], 潘涛4.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40例 [J], 张和平;王敬敏5.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40例 [J], 张和平;王敬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S-100蛋白及血清MTL、VIP的影响》

《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S-100蛋白及血清MTL、VIP的影响》

《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S-100蛋白及血清MTL、VIP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通过构建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观察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模型大鼠S-100蛋白及血清中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肽(VIP)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该方剂对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作用及潜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益气健脾通便方可有效改善大鼠的肠道传输功能,调节S-100蛋白及血清MTL、VIP水平,为临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肠道动力异常、肠道神经递质失衡等多个方面。近年来,中医药在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益气健脾通便方作为中医药的一种经典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方剂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S-100蛋白及血清MTL、VIP水平的影响,以揭示其治疗作用及潜在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与分组 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益气健脾通便方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常用治疗药物组)。 2. 模型建立与药物干预 采用结肠慢传输造模法建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药物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3. 指标检测 检测各组大鼠S-100蛋白及血清MTL、VIP水平,并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学变化。 三、实验结果: 1. S-100蛋白水平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S-100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肠道神经功能受损。药物组经治疗后S-100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接近正常水平。 2. 血清MTL、VIP水平变化 模型组大鼠血清MTL水平降低,VIP水平升高,表明肠道动力异常。经药物治疗后,药物组大鼠血清MTL水平升高,VIP水平降低,接近正常水平。 3. 肠道组织形态学变化 药物治疗后,药物组大鼠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善明显,肠道平滑肌层增厚,肠壁结构恢复正常。 四、讨论: S-100蛋白作为神经功能的重要标志物,其水平变化可反映肠道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本实验结果显示,益气健脾通便方可有效降低S-100蛋白水平,提示该方剂可改善肠道神经功能。此外,血清MTL和VIP水平的调节也是该方剂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重要机制之一。MTL是一种促进肠道蠕动的激素,其水平降低可导致肠道动力不足;而VIP则是一种抑制肠道蠕动的肽类物质,其水平升高可加重肠道动力异常。因此,调节血清MTL和VIP水平对于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本研究表明,益气健脾通便方可有效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肠道传输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S-100蛋白水平、调节血清MTL和VIP水平有关。因此,该方剂为临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本实验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了该方剂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六、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在继续探讨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S-100蛋白及血清MTL、VIP的影响之余,未来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安全性。 首先,临床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应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益气健脾通便方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的实际疗效和安全性。此外,还应收集患者的生活质量数据,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全面评估该方剂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其次,针对S-100蛋白的深入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S-100蛋白作为肠道神经功能的重要标志物,其水平的改变不仅反映了肠道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也可能与便秘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有关。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S-100蛋白与其他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慢传输型便秘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再者,对于血清MTL和VIP的深入研究也是必要的。MTL和VIP在肠道蠕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水平的调节对于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这两种激素在肠道蠕动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它们与肠道微生态、肠道炎症等其他肠道疾病的关系。 最后,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如饮食调整、运动疗法等在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益气健脾通便方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七、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益气健脾通便方在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肠道传输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其作用机制与降低S-100蛋白水平、调节血清MTL和VIP水平有关。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关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及S-100蛋白、MTL和VIP等生物标志物在慢传输型便秘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期待通过更多深入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和策略。 五、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S-100蛋白及血清MTL、VIP的影响 在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中,S-100蛋白、血清MTL(胃动素)和VIP(血管活性肽)等生物标志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益气健脾通便方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复方,其在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过程中,对这几种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首先,S-100蛋白是一种神经胶质蛋白,其水平的升高与神经损伤和肠道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在慢传输型便秘大鼠中,S-100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反映了肠道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而益气健脾通便方能够显著降低S-100蛋白水平,这可能意味着该方剂具有修复肠道神经系统、改善肠道功能紊乱的作用。 其次,MTL是一种促进肠道蠕动的激素,而VIP则具有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的作用。在慢传输型便秘大鼠中,由于肠道动力不足或过度收缩,导致肠道蠕动异常,从而引发便秘。而益气健脾通便方可以通过调节血清MTL和VIP的水平,恢复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从而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症状。 具体来说,该方剂可能通过增加MTL的分泌,增强肠道的推进力;同时,也可能通过抑制VIP的过度分泌,防止肠道平滑肌过度收缩。这样,通过调节这两种激素的平衡,使得肠道蠕动恢复正常,从而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症状。 此外,研究还发现,益气健脾通便方在调节S-100蛋白、MTL和VIP水平的同时,还可能对肠道微生态、肠道炎症等其他肠道疾病有积极的影响。这表明该方剂不仅具有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还可能具有预防其他肠道疾病的作用。 综上所述,益气健脾通便方在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肠道传输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S-100蛋白水平、调节血清MTL和VIP水平有关。同时,该方剂还可能对肠道微生态、肠道炎症等其他肠道疾病有积极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以明确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我们期待通过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和策略。 关于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S-100蛋白及血清MTL、VIP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方剂在调节这些生物标志物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首先,S-100蛋白是一种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它在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慢传输型便秘大鼠中,S-100蛋白的水平往往异常升高,这可能是由于肠道动力不足或过度收缩导致的。而益气健脾通便方能够有效地降低S-100蛋白的水平,这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状态。 其次,关于血清MTL(胃动素)和VIP(血管活性肽)的水平调节。MTL是一种能够增强肠道推进力的激素,而VIP则是一种能够抑制肠道平滑肌过度收缩的激素。益气健脾通便方能够通过增加MTL的分泌来增强肠道的推进力,同时通过抑制VIP的过度分泌来防止肠道平滑肌的过度收缩。这种对两种激素的平衡调节,使得肠道的蠕动恢复正常,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慢传输型便秘的症状。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益气健脾通便方在调节S-100蛋白、MTL和VIP水平的同时,还可能对肠道微生态和肠道炎症等其它肠道疾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表明该方剂不仅具有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还可能具有预防其他肠道疾病的作用。这种多方面的调节作用,使得益气健脾通便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尽管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该方剂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该方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同时,还可以研究该方剂对其他肠道疾病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益气健脾通便方在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肠道传输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其作用机制与降低S-100蛋白水平、调节血清MTL和VIP水平密切相关。同时,该方剂还可能对肠道微生态、肠道炎症等其他肠道疾病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手段和策略。 对于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益气健脾通便方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肠道的传输功能,还深入到生物化学层面,尤其是对S-100蛋白以及血清中MTL(胃动素)和VIP(血管活性肽)水平的影响。 首先,S-100蛋白是一种与神经元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其水平的异常往往与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活动有关。益气健脾通便方通过某种机制,如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或增强平滑肌的舒张能力,来降低S-100蛋白的水平。这种降低有助于缓解肠道平滑肌的过度收缩,从而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症状。 其次,血清中的MTL和VIP是两种重要的激素,它们在调节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MTL是一种促进肠道蠕动的激素,而VIP则具有抑制肠道蠕动的作用。益气健脾通便方能够平衡这两种激素的分泌,使得肠道的蠕动恢复正常。这不仅能够直接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症状,还能通过调整肠道的生理状态,为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创造有利条件。 具体来说,当益气健脾通便方作用于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时,其血清中的MTL水平会适当上升,这有助于增强肠道的蠕动能力。同时,VIP的水平也会被适度调节,以避免肠道过度蠕动或收缩。这种对两种激素的平衡调节,不仅使得肠道的蠕动恢复正常,还能避免因过度刺激而引起的肠道不适或炎症。 此外,益气健脾通便方在调节S-100蛋白、MTL和VIP水平的同时,还可能对肠道微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对于维持肠道健康至关重要,而慢传输型便秘往往伴随着肠道

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学杂志》 编委会 19 90年 l 月制订的便秘诊 断暂行 1 标 准 。( ) 2个 月 内至 少 2 % 的时 间 排便 每 周 <3 11 5
次 , 便 费 力 , 便 干 结。 ( 排 大 2)结 肠 传 输 实 验
( TT 7 h 记物排 出 < 0 , C I )2 标 8 % 传输 指数 ( t T )<
(17 % ) 5 .2 出现 轻 度 腹 泻 、 鸣 及 腹 胀 各 1例 。对 肠 照组 5 0例患 者 中 出现不 良反应 2 40 % ) , 胀 (.o 例 腹
及肠 呜各 1例 。2组 发 生率 比较 无显 著 差异 。这 些
重视 。乳果糖是一种常用 的渗透性缓泻剂 , 为人 工 合成 的双糖 , 小 肠不 吸收 , 在 被结 肠 内细菌 分解 为 小 分子 有机 酸 , 而 发挥缓 泻作用 , 从 由于其 具 有酸化 粪便 的作用 , 也常 用 于肝性脑 病患者 的治疗 。 聚 乙二醇 4 0 0 0散是 一种长链 高分 子聚 合物 , 因 其 分子 量大不 能 被肠 道 吸收 , 口服 后 能 以 氢键 结 合 水分 子 , 抑制 大便 的脱水 从而保 持大便 的连 续性 、 增 加大 便 的体积 , 一 步 可使 肠壁 肌 纤维 伸 张诱 发肌 进
疗组 ( n=5 ) 8 和乳 果 糖 对 照组 ( n=5 ) 0 。7例 患者
未 完 成 2周 治 疗 被 视 为 中途 退 出 , 中 试 验 组 3 其
1 资料与方法
1 1 药物 .
例, 对照组 4例 , 中途退 出率分别为 5 1 %和 2组 .7 70 % 。2组患 者 年龄、 .8 性别 比例、 体重 、 秘病 便 程、 人组前大便性状分型、 既往使用通便药情况等 资料经统计 学处 理 , 均无 差 别 ( 细资 料从 略 ) 详 。 人组前 2组 患者有腹 胀、 痛、 腹 排便 困难 、 欲不 食 振等便秘伴随症状 , 组间 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 见

探析肛门直肠测压在慢传输便秘诊治中作用

探析肛门直肠测压在慢传输便秘诊治中作用

探析肛门直肠测压在慢传输便秘诊治中作用摘要:慢传输性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主要是由于结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症状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伴腹胀。

病因不清,症状顽固,多发于育龄期妇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逐渐加重。

由于引发STC的确切病因和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尚无能够直接针对STC病因的有效治疗方法。

长期以来,对于顽固性便秘的治疗存在许多不规范和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针对综合保守治疗无效的症状顽固的慢性便秘患者,究竟是否应该手术,怎样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课题采用结肠运输功能试验、肛门直肠测压对STC患者进行研究,为STC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研究资料。

关键词:肛门直肠测压慢传输便秘1 资料和方法对象收集我院及重庆大坪医院20XX年4月至20XX年4月间门诊就诊顽固性便秘患者38例,年龄32~72岁,平均42岁,病程3~30年,平均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Ⅱ诊断标准,并排除代谢性、内分泌性、药物性便秘。

临床表现为长期大便次数减少、无便意、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纳差和排便困难。

排便频率在7~20 d一次,所有患者均有靠服用泻剂排便的病史,少数靠灌肠及手助排大便。

所有患者均行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疾病。

方法结肠运输功能试验检查前1周禁服一切泻药及对消化道运动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和刺激性食物,检查期间食物和饮食习惯不变,并记录排便次数及时间。

受检者前1 d早餐后上午9时吞服胶囊2枚。

通过口服20粒不透光标记物,分别于24、48、72、96、120 h腹部拍片,了解标记物在结肠内的运行过程。

计算标志物的排出率及其分布,正常为在72 h内应排出80%。

通过标记物所滞留的时间进行STC的诊断,并根据标记物所滞留的部位对病变结肠段进行预测定位。

根据每天摄片记录的各区残留标志物数计算48 h、72 h、96 h传输指数(transit index,TI)TI=SRm/(RCm+LCm+SRm),RCm:右半结肠区标志物数;LCm:左半结肠标志物数; SRm:乙状结肠直肠区标志物数);72 hTI>为出口梗阻型便秘,72 hTI,48 h TI为±,72 hTI为±,提示出口梗阻型便秘。

最新:慢性便秘检查与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最新:慢性便秘检查与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最新:慢性便秘检查与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明确慢性便秘的病因、类型、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组织牵头,召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慢性便秘常用的不透X线标志物法结肠传输试验、结肠压力测定、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球囊逼出试验、钡灌肠检查、排粪造影检查、磁共振排粪造影、盆底神经肌肉功能检查和盆底超声检查9种实验室检查方法的适应证、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和临床价值进行归纳和整理,依据评估、制定和评价的分级系统(GRADE)进行证据质量评估和推荐强度分级,形成《慢性便秘检查与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旨在为规范开展相关检查和准确进行临床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背景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质量[1]。

慢性便秘的临床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干硬、排便有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和排便次数减少(自发排便<3次/周);病程持续6个月或以上,可诊断为慢性便秘[1]。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生活压力增大及人口老龄化明显,慢性便秘发病率逐渐升高。

2022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慢性便秘的总患病率为8.5%[2]。

根据便秘症状和临床特征,便秘可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和混合型便秘(STC和OOC同时存在);其中,OOC最为常见[3]。

慢性便秘的诊断除依据临床症状外,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是诊断、分型和治疗的主要依据。

目前,慢性便秘相关的各种辅助检查在我国尚不普及,且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严重影响便秘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效果评价的准确性。

因此,对便秘各种检查方法及其适应证、判断标准和临床价值统一规范,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慢传输型便秘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传输型便秘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1306_医学研究生学报2020 年12 月第33 卷第12 期V Merf P〇w a,V<,l.33, 丨2, December, 2020综述慢传输型便秘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易顺综述,杜丽娟审校[摘要]慢传输型便秘是临床h常见的胃肠道疾患,其具体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近年来,慢传输型便秘与肠道 微生态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使我们开始逐步明了肠道微生态与慢传输型便秘的关系,在治疗选择上除保守治疗和外 科手术,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T•段,即微生态调节疗法=文章主要就慢传输型便秘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应 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肠道微生态;微生态调节[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8199(2020) 12-1306-04[D O I] 10.16571/j. cnki. 1008-8199.2020.12.01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an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its treatmentYI Shun reviewing,D U Li-juan checking(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 Sichuan,China)[Abstract ] S l o w transit constipation is a r o m m o n clinic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but its specific pathogenesis r e m a i n 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n recent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 e t w e e 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a n d intestinal microec*olog\ h a 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w h i c h m a k e s us gradually un d e r s t a n d the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to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 n d surgical operation, a n e w treatment m e t h o d,n a m e l y microecological regulation therapy, has b e e n provitled. T his p a p e r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 e t w e e n s 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a n 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 n d its application in treatment.[Key words ] slow transit constipalion;intestinal microecology ;niirroecological regulation〇引言便秘是一种根据胃肠道症状定义的疾患,在我 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最高可达10.0%,且患病 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11,同时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 率在我国也正在逐年升高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次全切治疗作者:杨向东岳朝驰陈小朝赵向东【关键词】便秘史;泻药排便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由于全结肠或节段结肠的推进性蠕动减弱,导致粪便在结肠内传输缓慢,而引起以腹痛、腹胀、便意淡漠等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顽固性便秘。

其特点是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便次减少,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无异常,结肠通过时间延长,症状顽固,内科治疗困难。

本世纪初Arbuthnot Lane 观察到对部分严重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施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有一定的效果,但文献中报道的疗效有所差别,且有一定的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对STC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的深入研究,运用结肠次全切术治疗STC取得较好的疗效。

1 结肠次全切的适应证临床资料表明,STC患者在确定诊断前常有多年的便秘史,靠泻药排便,用药量越来越多。

刺激性泻药可导致肠壁神经丛受损,尤其以结肠为突出,从而使结肠的推进性集团蠕动减少,造成粪便在结肠内滞留,进一步加重便秘。

因此,STC患者单纯用调节饮食和泻药治疗的远期疗效不好。

可以通过详细采集病史、肛门指检、肛门直肠测压、盆底肌电图、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钡灌肠全面了解胃肠道的运动功能情况,了解是否并存出口梗阻型便秘,并对盆底神经肌肉功能状态作出全面评价。

在STC确诊后先用结肠壁活组织病理检查或电生理等检查,根据肠壁肌、肌间神经、ICC及神经递质的改变程度及功能状态筛选出那些不适合与保守治疗的病人,直接给予手术治疗,以减少忍受病痛的时间和医疗费用[1]。

在决定手术前必须明确:便秘症状是由结肠张力低,运动弛缓所致而无其它肠管运动失调的因素参与,且直肠和肛管无异常。

Rex[2]等认为STC的手术指征为:①有确切的结肠无张力的证据。

②无出口梗阻。

③肛管有足够的张力。

④临床上无明显的焦虑、忧郁及精神异常。

⑤无弥漫性肠道运动失调的临床症状证据。

⑥临床症状很大程度上受工作或生活方式的影响。

为了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江从庆等[3]认为结肠次全切的适应证有: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传输便秘或以慢传输便秘为主要症状的混合型便秘;②患者有强烈的手术愿望;③长期保守治疗或针对出口梗阻便秘的手术治疗不明显;④无严重的精神症状。

徐慧民等[4]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有确切慢传输的病史,大便次数每3天少于1 次。

②排除器质性病变。

③病史超过半年,保守治疗无效。

④无精神因素。

⑤单纯性结肠慢传输性便底抬高术)。

⑥不合并全消化或小肠动力减弱。

在临床上应掌握好结肠次全切除术的适应证,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 结肠次全切的疗效评价目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方式有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结肠部分切除术;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

全结肠切除虽能使STC症状消失,但易遗留顽固性腹泻;部分结肠切除横结肠直肠吻合术后便秘症状缓解率低,长期效果较差,易致复发。

次全结肠切除升结肠(或盲肠)直肠吻合术既保留了回盲部的功能,又较好的缓解了便秘是治疗STC的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对结肠传输试验证明标记物滞留于左半结肠内,术中见左半结肠扩张激惹蠕动减弱者,采用本术式效果更好。

Lubowski 等[5] 报道,10%的患者结肠全切术后需常规服用止泻药,11%的患者有肛门失禁。

Lillehei 等[6] 报道27 %的患者结肠全切术后每日排便次数在4 次以上,10%的患者每日排水样便6 次以上,患者生活质量差。

如根据结肠传输试验结果,仅将部分结肠切除,效果不佳,复发率高,丁仕章[7] 报道行结肠部分切除后,55%的病例复发,徐慧民认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行次全结肠切除,盲肠或升结肠与直肠吻合术效果好。

喻德洪等[8]报告的8例术后均获良好的疗效。

Ryan[9]报告21例次全结肠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者,随访21个月,20例每日排便2~3次。

江从庆等[3]运用结肠次全切术治疗慢性便秘17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4 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仅2例患者术后出现毛细淋巴管漏,保持引流通畅后痊愈。

2例患者术后发生粘连性小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等保守治疗缓解,随访24~36个月所有患者控便能力良好,术后所有患者均不用止泻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刘勇敢[10]用结肠全切术治疗6例,术后腹泻的发生率100%,1例出现顽固性腹泻(17%)运用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吻合术疗效等同于结肠全切术,但由于保留了回盲瓣,术后腹泻发生率明显降低(26%,P&lt;0.05)施行73例,仅1例便秘复发,无难治性腹泻出现。

田波等[11]运用手术治疗12例慢传输便秘患者,次全结肠切除6例症状完全消失,每日排软便1~3次,2例全结肠切除者中,1例术后每日排稀便5~7次,伴肛门皮肤糜烂疼痛,症状持续3月余。

3 结语STC 的病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3.1 精神、心理因素 Sonnenberg[12]发现有精神压抑的患者便秘的发病率比较高,Dykes 等[13]研究精神、心理因素对便秘的影响,他使用标准化量表对12例慢传输型便秘(STC)和16例正常传输型便秘(NTC)患者进行心理学鉴定,发现STC患者比NTC患者有更多的精神社会压抑。

但杨向东医师在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精神症状的出现往往出现于排便困难后相当一段时间,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症状越来越重,就是说患者精神症状应该是便秘的继发症而不是引起的原因。

3.2 Cajal 间质细胞的变化 Cajal 间质细胞(ICC)是胃肠道内一种非神经但又与神经密切相关的间质细胞,其形态学与胃肠平滑肌和神经末梢纤维有密切联系,由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在胃肠道神经系统中观察到。

ICC 在控制胃肠道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参与胃肠道慢波电活动,是慢波的起搏细胞,推进电活动的传播,介导神经信号传递[14]。

国外学者[15,16]研究STC患者肠道ICC的分布情况,收集临床上接受结肠切除术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和非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结肠标本,发现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多个层次的ICC密度都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并且有研究发现STC 患者全结肠Cajal 细胞体积也缩小[17,18] 。

3.3 肠道神经的变化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便秘病人肠壁间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形态皱缩或轻度水肿、空泡变性,神经微丝和微管数量减少、排列紊乱。

Tomita 等[19] 发现STC 患者结肠壁内胆碱能神经分布减少,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抑制神经分布增多。

Krishnamurthy 等[20 ] 采用嗜银染色研究12 名便秘患者,发现嗜银神经元总数减少并伴有形态学的异常,神经元的轴索数目减少,神经节内神经细胞核增多且核大小不一。

Wedet等[21 ] 用免疫组化技术发现STC 病人单位结肠肠段内神经节总面积和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平均每个神经节内神经细胞数目也减少,在肠肌层神经节内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3.4 平滑肌功能障碍 STC患者的结肠壁变薄、肌细胞空泡变性或脂肪变性、环肌萎缩,病变呈进行性过程。

Slater等[22] 研究STC 患者结肠平滑肌的收缩特性,发现对拟胆碱药刺激呈高敏感性,提示有平滑肌肌病的存在。

Park 等[23] 研究证实了环状肌与纵形肌厚度比值减小。

有人发现STC 患者全结肠平滑肌内有大量双染性包涵体出现,单位面积的包涵体明显增多[24]。

3.5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改变已有多项研究资料表明便秘患者有抑制性神经递质(NO、A TP、VIP) 的增多, 兴奋性神经递质( Ach 、SP) 的减少。

Menzies[25]等发现便秘患者结肠平滑肌速激肽NK2受体亲和性的改变,神经递质合成、贮存、释放或降解的异常,以及受体数量或亲和性方面的改变,都能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并引起神经与肌肉传导障碍。

酪氨酸激酶C 作为神经营养因子23 高亲和性受体,它在STC 患者体内表达减少,会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发育。

根据研究资料,肠壁肌细胞和肌间神经丛的损害、神经递质的改变以及ICC的分布和功能异常是STC发病的关键环节。

现在STC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其独特病理学改变的器质性疾病,多种原因可引起肠神经受损,从而导致STC的发生,这样就为手术切除结肠治疗STC提供了理论基础。

次全结肠切除加升(或盲)直肠吻合术可保留部分升结肠和回盲瓣及其功能。

保留末端回肠、盲肠及回盲瓣有其理论上的优点。

末端回肠吸收水分、电解质、胆盐及维生素B12。

盲肠在水分吸收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其吸收水分量多于其它结肠。

回盲瓣括约肌在回肠扩张时其压力下降,盲肠扩张时其压力增高,可防止盲肠内容物反流,避免结肠细菌污染小肠,并改善术后腹泻等症状[3]。

因此该术式既可以防止小肠内的稀便快速进入直肠,又可以使粪便内的水分得到吸收,是比较理想的治疗STC的术式。

但该术式也有一些并发症如:①术后综合征。

与其它腹部手术后的患者相比较,这些患者很容易出现手术后综合征的症状,如难以准确定位的不适,或疼痛等。

②术后小肠梗阻。

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6],虽然结肠次全切除不需对盲肠及其支配的血管进行位置上的大调整,并且盲肠充满盆腔可避免小肠襻的嵌顿,减少了术后小肠梗阻发生的可能。

但还是容易出现手术后小肠梗阻的症状,尽管绝大多数只是不全性的梗阻。

③不适的主述增多。

这些临床现象可能是因为长期粪便不能有效排出,粪便中有害物质的过度吸收和蓄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的功能紊乱,以致精神障碍,患者对不良刺激的耐受力降低,所以不适的主述增多。

手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是肯定的,只要术前作全胃肠通过时间及节段结肠传输时间的测定等检查,明确传输缓慢肠段的长度,术中切除传输缓慢的肠段及其两端部分正常的肠管,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次全结肠切除升结肠(或盲肠)直肠吻合术,保留了回盲瓣及其功能,手术简单,术后生理功能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低,疗效好,且易用直肠镜检查。

研究表明,STC的病理生理改变不仅可局限于结肠,也可能是全胃肠道运动功能失调,有的STC患者经常合并有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饱胀不适、返酸、嗳气,甚至呕吐等,这些症状有时在行结肠切除术后仍然存在,说明手术未能使上胃肠道功能异常得以纠正,因此要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1]田波.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1998,4(3):25.[2]Rex DK,Lappa JC,Coulet RC,etal. Selection of constipated patients as subrotal colectomy candidates[J].J Clin Castroenterol,1992,15(3):212.[3]江从庆,钱群.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10(4):258.[4]许慧民,段全红.结肠次全切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27(4)280281.[5]Lubowski ,Chen FC ,Kennedy ML ,et al . Results of colectomy for severe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Dis Colon Rectum,1996 ,39 (1):2329.[6]Lillehei RC.Bowel function after colectomy for cancer polyps and diverticularis[J] . JAMA ,1995 ,150 (2) :163164.[7]丁仕章. 结肠切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回顾与分析[J] . 大肠肛门外科杂志,2001 ,7(3) :3233.[8]喻德洪,王平治.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12(13):725.[9]Ryan JA.Cecoproctostomy[J].Am J Surg,1985,149:636.[10]刘勇敢.不同术式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比较[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5):336.[11]田波,马善符.结肠切除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12例体会[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1997,3(4):2021.[12]Sonnenberg A,Tsou VT,Muller AD. The "institutional colon" : a frequent colonic dysmotility in psychiatric and neurologic disease[J]. Am J Gastroenterol,1994,89(1):6262.[13]Dykes S,Smlgin Humphreys S,Bass C. 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 : a psychological enquiry[J]. Eur J Gast roenterol Hepatol,2001,13(1):3944.[14]Hanani M,Freund HR. Interstitial cells ofCajal2theirrole in pacing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in the digestive system[J]. Acta Physiol Scand,2000,170(3):177 190.[15]Wedel T,Spiegler J,Soetlner S,et al. Enteric nerves and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are altered in patient 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and megaeolon[J].Gast roenterology,2002,123(5):14591467.[16]Lee JI,Park H,Kamm MA,et al. Decreased density of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and neuronal cells in patient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and acquired megacolon[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20(8):12921298.[17]He CL,Burgart L,Wang L ,et al. Decreased 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J]. Gastroenterology,2000,118(1):1421.[18]Lyford GL,He CL,Softer E,et al. Pan2colonic de2crease in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patient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Gut ,2002,51(4):496501.[19]Tomita R,Tanjoh K, Fujisaki S,et al. Regulation of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in the colon of patient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Hepatogast roenterology,2002,49(48):15401544.[20]Krishnamurthy S,Schuffier MD,Rohrmann CA,et al.Severe idiopathic constip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distinctive abnormality of the colonic myenteric plexus [J].Gastroenterology,1985,88(1):2634.[21]Wedel T,Roblick UJ,Ott V,et al. Oligoneuronal hypoganglionosis in patient s with idiopathic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 Dis Colon Rectum,2002,45(1):5462.[22]Slater BJ,Varma JS,Gillespie JI.Abnormalities in the contractile properties of colonic smooth muscle in idiopathic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Br J Surg,1997,84(2):181.[23]Park H J,Kamm MA,Abbasi AM,etal.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the colonic muscle and innervation inidiopathic chronic constipation[J]. Dis Colon Rectum,1995,38(5):509.[24]Knowles CH,Nickols CD,Scott SM,et al. Smooth muscle inclusion bodies i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 J Pathol,2001,193(3):390.[25]Menzies J R,McKee R,Corbett AD. Differential alterations in tachykinin N K2 receptors in isolated colonic circular smooth muscl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idiopathic chronic constipation[J]. Regul Pept,2001,99(3):151.[26]Sarl L.lusco D,Violi V,et al.Subtotal colectomy with antiperistaltic cecorectal anastomosis[J].Tech Coloproctol,2002,6(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