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戏剧

合集下载

李石曾与近代戏剧

李石曾与近代戏剧

李石曾与近代戏剧《书屋》2007年第8期叶隽先生《一船明月一帆风――作为开风气人的李石曾》一文,对李石曾予以中肯的评价,读来颇有启发。

不错,大多数人只是注意到李石曾在留法勤工俭学、“世界社”以及“进德会”上的贡献,而对他在近代外国戏剧翻译上的功绩没太注意。

如叶隽先生所言,李石曾接受了蒲鲁东与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无政府思想(李石曾翻译过克鲁泡特金的回忆录《狱中与逃狱》。

该书后12页因原译稿遗失,广州革新书局请巴金补译),同时对法国地理学家、乌托邦主义者雷克吕(Elisée Reclus,1830~1905),所主张的科学与教育能扫除成规、偏见,同时建立一个新社会的思想感兴趣。

基于这种信念,李石曾与吴稚晖、褚民谊、张静江等人于1907年在上海设总部出版了两期《世界》。

《世界》旨在报导西方著名科学家以及包括雷克吕在内的哲学家的贡献。

其中第二期还重点介绍了西洋戏剧在剧院、服装、灯光、布景等方面的成就,并译录了西洋著名剧本故事二十多个(均附剧照),包括歌剧《蝴蝶夫人》《风流寡妇》。

李石曾还在文章中把中国传统戏剧和当时刚刚兴起的新剧作了深刻比较。

在他看来,中国戏剧形式过于简单、肤浅,男女不能同台演出不可思议。

此外,他还翻译了一系列论音乐记谱法的文章和一部《新乐谱概论》。

李石曾由于翻译了《鸣不平》(L’Echelle)以及《夜未央》(Le Grand Soir)这两部剧本,从而成为翻译近代法国戏剧第一人。

波兰廖抗夫(Leopold Kampf,1881~1913)的三幕剧《夜未央》是李石曾翻译的第一个剧本,写的是俄国虚无党著名的女英雄苏菲亚暗杀沙皇的事,译文是当时流行的半文半白。

李石曾不仅译了场景描述,还翻译了舞台指示,达二百多页。

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出演《夜未央》的法国演员德・珊诺(De Sanoit),李石曾得以结识廖抗夫与美术剧院主人狄美,并索序于廖氏。

《夜未央》在1908年由巴黎中国印字局与广州革新书局同时出版。

近代辽宁地区戏剧文化探微

近代辽宁地区戏剧文化探微

二是从 外部传人 的剧种 ,如梆子 、京剧等。
由于受 民族 、地域不同的影响 , 各个剧种在 辽宁 的发展 、演进也有所不同 , 逐渐形成独 特风格特点 。 土 生土长 的辽 宁地方戏

等在建昌、凌源 、锦州等地演 出。光绪二十

年( 1 8 9 5年 ),梆子艺伶 田际云及永胜和
城市生活 1 3 新月异 ,新奇时尚的东西层出不
演员有盖天红等 。演出剧 目 《 玉虎坠 》 《 沙 陀 国》 《 喜荣归 》等。与此 同时 ,大批梆子 科班建立起来 ,在沈 阳有庆丰部、玉盛 部、 春乐部 ,在大连有 自家班 、 刘成文班 ,在安
东有聚仙班 ,在海城有庞家班 ,在锦州有金 大喇嘛聚顺茶园戏班 , 在建 昌有刘质彬 沟帮
子班 , 在朝 阳有袁家班 , 在喀左有陶家班 等。
这些 戏班遍 布辽 宁各地培 养了一 批辽 宁的
坤伶 ,她们同外省名伶争奇斗艳 ,把辽宁的 河北梆子推向鼎盛。后来 随着京剧和评剧的 兴起 ,梆子戏演出逐渐没落 。 光绪十三年 ( 1 8 8 7 年) , 永胜和梆子班 部分少年演员投奔旅顺水师 营清毅军 ,以演 出河北梆子为主 ,兼演皮簧剧 目。光绪二十
关 键 词 :近 代 辽 宁 地 区 戏 剧 市 井 生 活 历 史 文 化
戏 剧文 化是 近代辽 宁地 区市井 休 闲娱
由于评剧兴起 ,喇叭戏才 逐渐衰落l 3 】 。 二 、外部传人的传统剧种 辽 宁的梆子戏是由河北传人 的。同治元 年( 1 8 6 2 年 ), 朝阳觉春园刘觉喜 、 梅春贵

年 ), 辽宁各地开始兴建茶 园、戏院 , 聘请 梆子戏班艺人演 出, 大批梆子艺人开始进入
辽宁地区 ,梆子演 出兴盛起来 。当时 ,在沈 阳的坤伶有小金风 、小云宝等 6 O余人 ,男

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5篇《茶馆》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1在暑假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书《茶馆》.《茶馆》是老舍的著作,里面写了一个掌柜和他的茶馆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王利发的人,因为丧失了父亲,所以他二十岁就当上了裕泰茶馆的掌柜.在这个茶馆,你没事有事都能待很久.可是,好景不长,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吴祥子天天来捣乱,搅得生意一塌糊涂.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国,宋恩子吴祥子的儿子居然也当上了警察……裕泰茶馆一天不如一天,悲剧就天天发生:先是妻子被车撞了没人管,又是伤兵天天来搅生意,最后竟然让刘麻子给要走了.最后的一天晚上,老掌柜叫来了朋友秦二爷.常四爷一起说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后,老掌柜将常四爷拣来的纸钱点燃了.一会儿,就火光冲天,老掌柜依然坐在哪儿,他想起了年轻的时候……《茶馆》这部小说看后总是叫人悲愤不已.为什么可以让小唐铁嘴儿.小刘麻子.小宋恩子.小吴祥子这样的家伙过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许像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松二爷这样的大好人过上好日子?这种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时的人们又能说什么呢?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演绎着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记忆.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2浅斟慢品,任尘世浮华,眼前氤氲的水雾,缠绵,消散……茶馆,一个充满情思的地方,它固执地守在尘世浮华中,护住了自己的清雅.她微微颔首,捊须而笑,衣衫翩翩,绝世而独立,于一方角落见证着市井百态.老舍先生的茶馆,正似一杯幽幽清茶,不浓不烈,不急不躁,不沉不浮,从从容容,淡泊致远.像低进尘埃里的素颜,似高攀灵魂的风骨,忍不住,去口味.初品,是岁月的苦涩.第一幕,一个初秋的上午,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走进裕泰歇脚,茶客们细品着茶点,闲聊着风月.突然,一洪亮的男声携着满怀的豪情,对醒目的〝莫谈国事〞恍若无视,拍案诉说着对洋鬼子的不满,眉眼中的壮志显而易见,却被那特务吴思子和宋祥子抓了去.可怜的康老六为了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将女儿卖给了年过七旬的庞太监.女儿凄凉的泪向人们诉说着对世界的不满.于这一方茶馆,各色的人演绎着各色的人生.亲抿一口,品味出些苦涩,融着些百味,苦涩的绝唱,响彻岁月的枝头.就像乌云密布的天,让人不由得心情沉重.这样的《茶馆》,让我不禁想去再次品味.再品,是乱世的本味.人们追逐着时光的脚步,来到了民国初年.身处乱世的裕泰艰难的维持着,掌柜王利发积极改良,却屡遭失败.唯有那〝莫谈国事〞变得更加醒目.掌柜的儿子与儿媳打点着茶馆.常四爷终于出狱了,将他关进去的二人却又成为军阀的走狗……这一方茶馆,接受着岁月的考验.望茶叶于杯中沉沉浮浮,与沸水的碰撞,激出了最美的舞踏.它飞旋着,舞着它的态度,于乱世中的一丝本味.这清茶愈加苦涩,可又让人们品出了它的态度,它的决心,它的本真.而我们于这如海的苦涩中寻懂了那一丝本味,去追寻那心心念念的苦尽甘来.饮尽,是人生的风月.故事终有尾声,一个个子承父业的青年再次聚集在不似从前的裕泰,带着从前的希冀,守着父辈的故事,于乱世中,遇见,又错过……常四爷的生活更加凄惨了.当昔日的意气风发变为老年的感慨万千,眼底的风霜是岁月的痕迹与无可奈何.读后感·咀嚼着前尘往事,感慨着世道崎岖,对着世间的麻木悲凉冷笑.但康大力作为一个青年热血地投入革命斗争,以及康顺子.王大拾等投奔西北游击区,何又不是奔赴光明前景,向可悲的社会唱响反抗之歌?是啊,当你老了,可永远有人正年轻着.这一口,品尽了这世间繁华,品尽了人生百味,品尽了风花雪月.回味悠长,沉痛的苦终会过去的吧.苦尽甘来是最为幸福的时刻.人们品着清茶,品着事故.城市一隅的一方茶馆,茶馆无言却守着岁月,过去的过去,岁月流逝;故事的故事,茶馆记得.这样的《茶馆》让人怎么不去用心品味.清杯一壶茶,品味余后生.一杯茶,一个地方,一群人,一个故事,一本书,一杯茶……用心品味……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3老舍先生不愧为大家.他的文章总给人一种扎根土里的稳重感.初读他的书是《骆驼祥子》,如今又读《茶馆》,先生书里带着老北京味儿的语言和描写的底层群众的生活又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馆》讲的是在新旧中国交替期间,以戊戌变法.军阀争战.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为背景,通过茶馆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发生的人生百态与风云变化.老舍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接近那样特别的芸芸众生.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是那个时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圆滑,心眼不坏,但有一点自私和贪财.他可以说是裕泰茶馆的化身.他是懂得变通的,这一点,可以从裕泰茶馆的翻新和长存看出.他也是胆小怕事的,他不敢为了朋友出头,裕泰茶馆也一直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然而纵然裕泰茶馆再改良,再翻新请戏台子请招侍,旧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终裕泰茶馆被强占,王利发也上吊死去.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馆的老主顾.他们的个性,从他们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松二爷文诌诌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松二爷是旧文人的典型,他爱国善良又胆小怕事,有那么一点点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处.常四爷健康正直,然而固执,不懂变通,所以在后期只能挑菜材上街卖,勉强糊口.秦仲义是维新时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是有着实业救国愿望的大心胸的人.他变卖祖产,耗尽心血,创办起不小的企业,自以为能使民富国强.然而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终秦仲义的工厂在日本和中国政府的双重压迫下,被强行没收.一生爱国的秦仲义最终只落得个卖花生米的下场.还有《茶馆》里的其他人物们,代表底层农民的康六,小妞和乡妇;代表顽固旧势力的庞太监,庞四奶奶;代表军阀势力的沈处长等人,他们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百家笔记网先生把这些人物,三个时代高度浓缩在裕泰茶馆之中,使得《茶馆》这部话剧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经典.无怪乎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_98年维新变法,_45年抗战胜利,中间大概近50年.50年发生了多少故事,数不尽的心酸.老舍《茶馆》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写尽了封闭的.妥协的.灰色市民的形形色色,点到了我们民族根性中最顽劣的一面,更在于他点明我们去深思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如何自处,以及珍惜现在美好,谨记过去苦难.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4茶馆是老北京随处可见,在那里彼此唠唠家常,谈天说地,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地方了.但谁能想到就是茶馆竟能折射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老舍让一个平庸无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义.老舍的写作手法与写作角度都是对一无二的.我认为《茶馆》虽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难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干练.简洁.剧情从清末一直到民国初年,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在《茶馆》中我们所能感到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一种历史的变迁.《茶馆》中巧妙地表现出了年代变迁与人物的突出性格.尽管书中的〝茶馆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馆》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馆老板王利发,心不坏但胆小的松二爷,爱国情怀高的常四爷.在茶馆中没有几个人是掏心掏肺的人,听听!说得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不懂,不懂老舍为何塑造这些人物,但不能不说从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话中能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呀!在这本剧中〝子承父业〞,这是一句颇有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们的装束也前卫起来了.西装革履,看那些黄皮肤黑眼睛的〝西装同胞〞们更让我看到中国的境况不容乐观.从老舍那略带讽刺意味的话语中让人们了解到他的真情实感.读了《茶馆》这个剧本便了解了老舍处于那个年代的真实感觉,总体而论,《茶馆》无论从场景布置,人物性格塑造,语言的精炼程度,都可称之为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茶馆》可以作为现在许多剧本的榜样,老舍可以成为现在剧作家的楷模.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5《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茶馆》里的道理可真多呀!观看《茶馆》近代戏剧的个人观后感。

中国各类戏剧简介

中国各类戏剧简介

中国戏剧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中国戏剧中国戏剧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

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北京市: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山西省: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眉户腔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陕南花鼓戏安康弦子戏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沙河调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剧嗨字戏洪山戏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江西省: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讲戏闽剧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粤西白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海南省:琼剧临剧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河南省: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大弦戏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彝剧云南壮剧贵州省: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西藏自治区:藏戏以上,罗列了273个还在流行的中国戏曲剧种,这些剧种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自有独特的代表剧目,各自有才华出众的表演艺术家。

关于易卜生

关于易卜生

戏剧主题的传统解读——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戏剧主题的传统解读
(1)探讨现代社会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妇 ) 女的出路。 女的出路。 地位” 丈夫的玩偶。 “地位”:丈夫的玩偶。 出路” 仅限于出走。结尾娜拉“ “出路”:仅限于出走。结尾娜拉“嘭”地一 声关上门,至于出走之后命运如何, 声关上门,至于出走之后命运如何,作品没有交 待。 (2)通过海尔茂的形象,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 )通过海尔茂的形象,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 伪善的本质。实际上, 伪善的本质。实际上,揭示了人性自私自利的弱 点。 (3)对不合理的法律、道德的批判。揭示了法律 )对不合理的法律、道德的批判。 作为社会规范的局限性。 作为社会规范的局限性。
(三)晚期(1884——1900) 晚期( 晚期 )
• 象征主义戏剧 • 特点: 特点: • 1)对周围世界抱着冷漠态度,沉速于对往事的回忆, )对周围世界抱着冷漠态度,沉速于对往事的回忆, 反省一生经历; 反省一生经历; • 2)着重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剧情和戏剧冲 )着重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突退往其次,迷离抽象,玄奥莫测; 突退往其次,迷离抽象,玄奥莫测; • 3)感情凝重,艺术上更为圆熟。 )感情凝重,艺术上更为圆熟。 • 代表作:《野鸭》( 1884 )、《罗斯莫庄》(1886 代表作: 野鸭》 )、《罗斯莫庄》 • )、《海上车夫》( 1888 )、《海达 高布乐》 )、《海上车夫》 )、《海达·高布乐 高布乐》 )、《建筑师》 小艾友夫》 博克曼》 ( 1890 )、《建筑师》、《小艾友夫》、《博克曼》、 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 《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等
易卜生笔下的“精神反叛”形象。 • 易卜生笔下的“精神反叛”形象。
海尔茂
海尔茂是一个高度概括化的资产阶 级市侩和冷酷、自私、 级市侩和冷酷、自私、虚伪的男权主 义者的典型形象。 义者的典型形象。 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 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 在社会上他是资产阶级道德、法律、 在社会上他是资产阶级道德、法律、 宗教的维护者。 宗教的维护者。

曹禺戏剧的象征手法

曹禺戏剧的象征手法

曹禺戏剧的象征手法
曹禺是中国近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戏剧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艺术魅力。

在其戏剧作品中,曹禺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通过这些象征手法,他的戏剧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以下是曹禺戏剧中常用的几种象征手法: 1. 符号象征:符号象征是曹禺戏剧中最常用的象征手法之一。

通过符号的象征意义,曹禺将抽象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例如,《雷雨》中的“雷雨”符号,代表着自然界的狂风暴雨,同时也象征着社会上的混乱和暴力。

2. 色彩象征:在曹禺的戏剧中,色彩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雷雨》中的黄色灯光,代表着黑暗和压抑的氛围,而蓝色灯光则象征着希望和清新。

3. 形象象征:曹禺的戏剧作品中的形象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原野》中的主人公原野,常常被描绘成一个荒芜的原野,象征着人类社会的荒凉和虚无。

4. 音乐象征:在曹禺的戏剧中,音乐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例如,《北京人》中的主题音乐“思乡曲”,代表着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感。

通过运用这些象征手法,曹禺的戏剧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的戏剧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剧种的发展历程简述

剧种的发展历程简述

剧种的发展历程简述戏剧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经历了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同的剧种出现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戏剧艺术。

下面将简要描述戏剧剧种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古老祭祀仪式。

在古希腊,戏剧活动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通过演出神话故事来娱乐观众和祭祀神灵。

这种形式后来演化成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并成为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经过古希腊戏剧的影响,欧洲戏剧进入了中世纪时期,出现了中世纪宗教剧。

这种戏剧形式主要通过演出圣经故事来传播宗教思想,活动在教堂和教会内。

中世纪宗教剧在戏剧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宗教剧的基础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戏剧迅速兴起。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古希腊戏剧的研究使得他们开始尝试重复古希腊的戏剧形式。

这导致了歌剧和喜剧的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尼斯喜剧。

意大利戏剧在17世纪和18世纪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欧洲戏剧的主导形式。

与此同时,英国戏剧也在16世纪迅速兴起。

莎士比亚戏剧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的作品深受欢迎并且广泛上演。

除了莎士比亚,雅典戏剧和雅典喜剧也是英国戏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戏剧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近代,戏剧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现代戏剧,如自然主义剧、象征主义剧和实验剧等。

这些戏剧形式试图通过真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实验性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现实和探索戏剧的边界。

到了现代,戏剧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包括音乐剧、实验剧、抽象剧等多种形式。

戏剧的场地也由传统的剧院扩展到其他非传统的场所,如街头、咖啡馆等。

戏剧的表现内容也更加广泛多样,不仅关注社会问题,还更加关注个人心理和人类命运。

总的来说,戏剧剧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的悲喜剧、中世纪宗教剧到现代的各种新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戏剧不断创新和进化,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戏剧体验。

第十章 20、30年代戏剧

第十章  20、30年代戏剧
.
中国现代戏剧(话剧)初潮,是在中国近代民 主革命的推涌下产生的。与“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相呼应的,是晚清戏曲改良运 动。上海京剧名伶汪笑侬编新剧,创新声,演 出时事新剧。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的我 国第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戏剧刊物《二十世纪 大舞台》也应运而生。
中国最早的新剧演出,可 追溯到1899年上海圣约翰 书院学生演剧活动,1901 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仿效 此,在校内演出自编的 《戊戌政变纪事》。此后 上海学生演剧蔚然成风。
写了两部历史剧《赛金花》
夏衍
和《自由魂》。
1937年夏衍《上海屋檐下》,三幕剧。以同一个舞台场景, 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剖面,展示五户人家灰暗的生活和 “人生的零碎”。
夏衍的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上海屋檐下》在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将五户人家的故事同时展开。
话剧《上海屋檐下》
曹禺,1910-1996, 祖籍湖北省潜江县, 生于天津,原名万 家宝,出生于一个 没落的官僚家庭。
20年代,为思想解放所激发,择取古事古诗 中的著名女性予以再评价,重塑人物形象成为 一种戏剧现象。与郭沫若的翻案剧同调,还有 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和《貂蝉》,袁昌英 的《孔雀东南飞》,和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等。
丁西林(1893—1974)原 名丁燮林,字哭甫,出生 在江苏省泰兴县。
受清末民初“新学”的影 响夕他在中学时代就抱定
1917年《新青年》陆续发表戏剧改革文章。
1918年6月《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 同年《新青年》出版“戏剧改良专号”。
1919年3月胡适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
1921年 5月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新剧团体民 众戏剧社在上海成立。同年,上海戏剧协社 成立。
胡适的《终身大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ndai xiju近代戏剧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戏剧。以大家名作而论,成就不很突出。然而,由于近代是
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和旧民主主义时期戏曲改良方面来看,则具有重要
的意义。

传奇与杂剧创作 中国的传奇和杂剧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已濒临衰亡时期。稍知名者,
有黄燮清的《倚晴楼七种曲》。黄燮清,原名宪清,字韵珊,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人。所
著除《倚晴楼七种曲》外,尚有《玉台秋》、《绛绡记》二种流传。《倚晴楼七种曲》中之《桃
溪雪》著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演清康熙时耿精忠在福建谋叛,浙江烈妇吴绛雪遭难事。
文词可观,戏剧排场无甚可取,然对当时剧坛有一定影响。光绪二十七年(1901)陈撷芬《题
〈桃溪雪传奇〉》说:“衣冠多少和戎辈,可有闲情读此书?”光绪三十年(1904)迦现《〈桃
溪雪〉题词》说:“却敌安民代展筹,热心为国死方休。”可以看到在这个历史故事中寄托着
一定的爱国思想。此外有李文瀚,字云生。安徽宣城人。著有《紫荆花》、 《胭脂□》、 《凤
飞楼》、《银汉槎》四种传奇。杨恩寿,字蓬海,号坦园。湖南长沙人。著有《坦园六种》,包括
《麻滩驿》等三种传奇和《桂枝香》等三种杂剧。《桂枝香》谱写同期小说《品花宝鉴》事。
光绪初年,有陈□,字叔明,号潜翁。江苏阳湖人。著有《仙缘记》、《燕子楼》等十种。这
些剧作艺术上多模拟因袭前人,追步蒋士铨等的后尘;思想内容缺乏时代特点,只是传奇、
杂剧衰落时期的余波。

戏剧改良运动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戏剧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随
着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展开,兴起了戏曲改良运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劫灰梦》传奇,提出法国的“福禄特尔,做了许多
小说剧本,竟把一国人,从睡梦中唤起来了”。他也要“把俺眼中所看着那几桩事情,俺心
中所想着那几片道理,编成一部小小传奇,等那大人先生,儿童走卒,茶前酒后,作一消遣,
总比读那《西厢记》、《牡丹亭》强得些些。这就算我尽我自己本分的国民责任罢了”,表现
了改良戏曲创作使之为政治宣传服务的明显倾向。他接着又陆续发表《新罗马》和《侠情记》
传奇,《新罗马》取材意大利1849年独立时玛志尼、加里波的、加富尔三人的事迹。虽演西
方资产阶级革命,实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宣传改良思想。《楔子》一出〔念奴娇〕
说:“兴亡何限,救时端赖豪杰。”鼓动中国爱国志士,象玛志尼等,以民族精神、自由主义
掀起革命,奔走流血,洗刷国耻,振兴中华。

梁启超的三部传奇剧本,都没有写完。《劫灰梦》、《侠情记》只有1出,《新罗马》计划
写40出,只完成7出。但是,他对利用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宣传新思想,起到了倡导作用。
此后,他主办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又先后发表蒋观云《中国演剧界》、三爱(陈独秀)
《论戏曲》等文章,宣传戏曲改良。光绪三十年(1904),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二十
世纪大舞台》创刊,以宣传革命为目的,特有异采。柳亚子在《发刊词》中说明创刊目的是
“戏剧改良”,“以霓裳羽衣之曲,演玉树铜驼之史”,鼓动作家创作中国古代种族压迫的历
史题材,“皆绘声写影,倾筐倒箧而出之。华夷之辨既明,报复之谋斯起,其影响捷矣”。同时
宣传外国民族独立和沦亡的历史,“尽印于国民之脑膜,必有欢然兴者”。这时,在《新小说》、
《新民丛报》、《二十世纪大舞台》、《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出现
了大量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这些剧本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阿
英所编《晚清戏曲小说目》收录传奇剧目54种、杂剧剧目40种。阿英又编有《晚清文学丛
钞·传奇杂剧卷》,共选录剧本28部,附录3部。连同阿英所编其他近代文学作品集,重要
作品已基本收入。

这些剧本的作者“皆激昂慷慨,血泪交流”,发出了扶危救亡的呼喊。以反对民族压迫、
宣传改良和革命为其主要内容,歌颂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赞扬了当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
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影响较大的有筱波山人《爱国魂》,演文天祥抗元事;洪楝
园《悬□猿》,演张煌言抗清事;湘灵子《轩亭冤》、华伟生《开国奇冤》,谱秋瑾及徐锡麟
案件;还有描写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故事,如感惺《断头台》、玉瑟斋主人《血海花》,
演法国革命故事。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传奇、杂剧也占有重要位置。如南荃居士的《海侨春》,叙述反美
华工禁约运动情况。洪楝园的《警黄钟》,在《自序》里指出:“警钟之编为黄种而作也,故名
之曰:‘警黄钟’”。作品以蜜蜂为喻,借黄封国影射清政府,批评了政府内政不修,外交失
策,揭露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如第一出《宫叹》〔正宫·玉芙蓉〕:“那强邻,西并东,白地
将人弄。一霎时侵凌逼胁,问何人保护黄封?可知道,外交失策兵开衅;可知道,内政谁修
莽伏戎?真□懂,只博得花粮供奉,作一个幺麽世界可怜虫。”爱国热情极为强烈。

此外,随着民主革命的宣传,产生了解放妇女、提倡女权的作品。如蒋景缄的《侠女魂》、
柳亚子的《松陵新女儿》、玉桥的《广东新女儿》、大雄的《女中华》、挽澜的《同情梦》等。

这时期戏剧作品题材空前扩大,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思想代替了旧思想,表现了反
帝、反封建的进步要求,但大都对农民革命运动持反对的态度,过分强调人民的沉醉不醒,
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在艺术方面,比较普遍的特点是人物语言激昂慷慨,雄劲有力,代表
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运动以来的新文风,对传统的形式有所突破。
然而,人物常常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缺乏戏剧性,艺术上的改革成就不高。

近代地方戏与戏曲革新活动 当时在舞台上广泛演出的仍是各种地方戏曲。清代乾隆后
期各种地方戏曲(即花部)已很盛行,到近代又有进一步发展。花部剧目,据清人记载与现代经
常演出的传统剧目大多相同。京剧在鸦片战争以前已形成独立的剧种。它的二簧腔是宜黄腔
同安徽、湖北曲调结合的产物。西皮腔是西北梆子腔在湖北演化的新调。到了近代,京剧进
一步成熟,并出现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京剧从发展中的各地方戏和演唱文学中吸收了大
量剧目,昆曲名著和清内廷演出的历史传说故事也给它明显的影响。现存京剧传统剧目约
12000多种,其中有不少优秀的剧目。这些剧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和社会生
活有广泛的反映。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民的要求。如《群英会》、《宇宙锋》、《庆顶珠》(即
《打渔杀家》)、《四进士》、《安天会》、《红鬃烈马》、《玉堂春》、《连升店》等都是群众熟知
的剧目。

在戏曲改良潮流中,京剧、川剧、梆子腔等都开展了戏剧的革新活动。汪笑侬是最早配
合社会运动改编和创作京剧剧本的艺人。汪笑侬(1858~1918),本名德克金,又名□,号仰
天,满族人。年轻时中过举人,后曾任河南太康知县,因触怒豪绅而被革职。此后专门从事京
剧活动。除改编《哭祖庙》、《将相和》、《党人碑》、《骂王朗》、《长乐老》、《受禅台》、《博浪
椎》以外,还有以时装登场的《缕金箱》、《獬豸梦》、《瓜种兰因》、 《立宪镜》、 《博览会》
等,在当时已有“改良新剧”之称。梅兰芳曾演出反映近现代生活的京剧《邓霞姑》、《一缕
麻》。

川剧改良公会和陕西易俗社是两个有相当影响的戏剧改良组织。黄吉安(1836~1924)是
近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他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在百种以上,给川剧以重大的影响。
他是封建社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多年幕僚生活使他看到当时政治的黑暗,有不少具有现实
意义的作品。如《闹齐廷》等揭露封建社会黑暗;《金牌诏》、《柴市节》等歌颂历史上民族
英雄。此外,还有赞誉反帝爱国将领的《林则徐》,以及配合禁烟的《断双枪》、鼓吹放足的
《凌云步》等。

西安易俗社创立于1911年7月,以“拟组新戏曲社编新戏曲改造新社会” 为宗旨。主
要编撰人孙仁玉(1872~1935),名瑗,一生总计写有134出戏。范凝绩(1879~1954),字
紫东,编戏60多种。易俗社将戏曲分为历史戏曲、社会戏曲、家庭戏曲、科学戏曲、诙谐
戏曲等5类。

戏曲革新活动主要在大城市首先开展,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表演艺术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然而,由于片面迎合观众的趣味,只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形式的新奇,并没有真正给戏曲指出
一条革新的道路。

话剧的兴起 近代话剧开始兴起,主要是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中日战争后,上海等地一
些爱国知识青年曾经介绍过欧洲的话剧和演出时事新剧。20世纪初留日学生与中国民族民
主运动相呼应,受日本“新派剧”(即“壮士芝居”)的影响,较正规地介绍欧洲式的话剧,推
进了中国话剧的产生。早期影响最大的戏剧团体是“春柳社”。“春柳社”是留日学生的组织,
从1906至1912年在日本的阶段称为“前期春柳”。其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国第一个创作的
剧本是《黑奴吁天录》。这是曾孝谷根据林纾翻译的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七幕剧,
剧本充满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情感。1912年在上海组织的新剧同志会,为“后期春柳”。他
们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家庭恩怨记》、 《不如归》、 《猛回头》、《社会钟》、《热血》、《鸳
鸯剑》等。欧阳予倩是春柳社前后期的参加者之一。此后,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 开
明社、 启民社等职业剧团先后成立。“进化团”是1910年由任天知领导的。任天知是一个
隐名的革命者,“进化团”在革命宣传中起了很大作用。所演出的剧目有:《孽海花》、《宦海
潮》、《官场现形记》、《恨海》、《秋瑾》、《徐锡麟》等。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受到群众的欢迎。
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收话剧16部。这时期演出剧目甚多,但作品多为“幕表戏”,没
有剧本,只靠一张幕表(提纲)演戏,所以没有多少作品流传。

(李修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