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干预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干预对策
摘要】目的: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
生呈上升趋势,通过采取护理干预对策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减
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方法: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评定,
神经功能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对有抑郁情绪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
量表(HAMD)进行评分。通过对卒中后抑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护
理干预对策实施。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HAMD呈正相关,日常生活依赖程
度评分与HAMD呈负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护理人员应针对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脑卒中后
抑郁的发生,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护理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7)17-0196-02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灾难,其并发症直接影响着
患者的自我形象和生活质量。卒中后抑郁(PSD)指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
性抑郁症,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并发症之一。卒中后的社会活动减少、家庭关系紧
张及生活不能自理等一系列变化,导致PSD发病率高达25%~60%,且在卒中后
6个月至2年内最严重。[2]卒中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如不给
予治疗,抑郁症状至少持续7~8个月,而抑郁症又可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形成恶性循环。PSD除造成情感上的痛苦外,还减慢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
并可使死亡率升高,而且增加了医疗开支,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极大的负
担。因此,在积极治疗和康复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防止和治疗脑
卒中后抑郁是非常重要的。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脑卒中患者87例,男51例,女36例,年龄31~83岁,平均57.8岁。
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死39例,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脑卒中2周以内的
急性期患者、严重痴呆、意识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影响抑郁情绪表达者
除外。
1.2 研究方法
对患者入院2周后每月进行一次心理评定,神经功能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定并随访,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标准,对有抑郁情绪
的患者进一步评分,总分<7分为正常,7~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
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3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
87例患者中,合并PSD者30例,发病率34.7%,其中轻度抑郁16例(19%),
中度抑郁10例(11%),重度抑郁4例(4.7%),绝大多数患者为轻、中度抑郁。经
治疗2周后,有效率为37.1%,HAMD评分18.3±2.1;4周后有效率为84.3%,
HAMD评分为7.5±2.3;HAMD评分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显著减少。神经功能
缺损越严重,日常依赖程度越高,抑郁症状越明显。经多因素分析得知,再次卒
中,内向不稳定个性,左、右大脑半球前部病灶,家庭矛盾,社会支持与抑郁发
生密切相关,简而言之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躯体、心理、社会3个方面因素有关,
故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抑郁状态因素分析
2.1 损伤部位
本组病例中左右半球损伤,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PS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大脑前部损害最常发生抑郁症。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病程
脑卒中患者神经损伤后运动障碍与言语障碍越重,生活自理能力越差PSD的
发生率越高。研究发现卒中后6~12个月二者表现出明显相关性,因此,[3]目前
认为PSD不是对躯体功能缺损的一种简单的情绪创伤反应,躯体功能缺损本身不
能诱发抑郁的产生,一旦发生抑郁,两者相互影响,抑郁将阻碍躯体功能的恢复。
2.3 认识障碍和经济状况
本组患者70%来自农村,获得疾病相关知识的渠道少,对疾病的认识缺乏,
易产生恐惧、失落情绪,认为自己丧失了对事物处理的选择能力。患者很多没有
固定收入,住院费用对患者构成经济压力,身体状况让自己对生活无能为力。双
重因素易产生抑郁情绪。
2.4 性别、年龄和性格、家庭
通过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易患PSD,因为女性患者心理较脆弱,更易受心
理、社会应激因素的影响。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年龄、性格有关系,一般来说,
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PSD,性格趋于内向,同时存在神经质、易怒,发生脑卒中
抑郁的几率要高。另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应对突发疾病和事件的心理支持很重
要。一个生活工作完全独立的人,由于突发疾病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易产生
悲观失望情绪,如果同时得不到家庭和社会支持,久而久之患者性格改变。
2.5 既往史与并发症
本组病例中,再次卒中者及并发症越多,PSD发生率越高。在相关因素中,
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职业、民族和居住地对PSD也有一定的影响。
3.护理干预对策
卒中后患者因生活自理能力及工作能力的丧失而感到抑郁、绝望,表现出情
绪低落,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对治疗和训练持怀疑态度,对生活绝
望。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及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变化,认真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
适时做好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帮助他们走出抑郁。[1]研究表明,对脑卒中
后抑郁病人进行早期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改善病人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
康复,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3.1 认知心理干预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应用首轮效应取得病人的信任。[5]首轮效应是人
们首次接触某一物所获得的感知,由此而形成的第一印象。良好的首轮效应是护
理此类病人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娴熟精湛的专业
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尊重病人的人格,用行动、亲情和友情感动他们,从
而进行有效沟通,积极为病人提供治疗信息,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3.1.2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注重沟通技巧 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思维迟钝,言
语减少和缓慢,生活不能自理。沟通时鼓励病人抒发自己的感受,在交谈中,应
避免简单、生、冷、硬的语言。同时重视非语言沟通,通过眼神、手势、拉手、
抚摸等肢体语言传递对病人的关心支持,可以起到良好的安抚作用。
3.1.3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护理 心理康复是应用心理学知识和心
理治疗方法对卒中病人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整,护士应通过敏锐、细心地体察病人
心理反应,在急性期、治疗阶段、残疾阶段、适应阶段四个期间详细了解并掌握
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病人不同心理状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和预见性防范
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3.1.3.1自卑、挫折心理护理 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肢体运动障碍、大小便失
禁,生活不能自理,失语或言语不清、沟通困难,造成自我贬低,在情绪上表现
为悲观、生气等。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充分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
用和蔼的态度安慰患者,多与患者接触交谈,努力改变患者消极心理。
3.1.3.2烦躁、焦虑心理护理 患者表现为烦躁、紧张、易激动、失眠、考虑
问题多而复杂,最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应给予安抚劝解,给患者讲解有关的
知识,教患者自我放松,如看电视、听音乐、深呼吸等……,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为机体康复创造良好的心境。
3.1.3.3孤独、被遗弃感心理护理 患者表现精神呆板,沉默寡言,不愿与人
交谈。特别有部分患者由于以往地位和生活条件优越,常有今不如昔的感觉,加
之身体遗留残疾,卧床,身边较为冷清,无形中产生被遗弃感,消极对待治疗,
不利于康复。护士应该主动找患者谈心,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满足患者心
理需要,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同时多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3.1.3.4抑郁、多虑心理护理 抑郁是一种持续的情绪低落。常表现为痛苦忧
伤,丧失以往的生活乐趣等,个别患者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护士应加强这类患
者的安全护理,谨防发生意外,多与患者谈心,了解其心理活动及病情变化,从
而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将患者安排靠近护士站易于
观察的病房,有可能的话留家属陪伴或安排陪护。一方面采取疏导方法,诱导患
者倾诉自己的苦衷,以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另一方面,鼓励患者参加各种活动,
分散其注意力,从而使其从悲观失望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3.1.3.5主动性差,依赖性增强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加上家人对其生活上的过分照顾和保护,导致患者在生活上完全依赖他人,康复
计划无法实施。此时,护理人员应多鼓励患者,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从简单
开始,如刷牙,洗脸,吃饭。要让患者知道,很多事情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和自己
的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3.2 认知行为干预
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病人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有研究报
道,认知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抑郁状态。联合精神科采用行为治疗
方法,如自信训练疗法、精神奖励法,克服意志力减退、依赖、惰性行为,逐步
促进认知功能恢复。通过训练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使病人情绪稳定并能够得
到正确的表达,抑郁心境得到改善
3.3 家庭与社会干预
卒中后抑郁病人需要家属的陪护和亲友的探视,在情感上得到医务人员的认
可与关心。鼓励病人家属与亲友常来探视,给病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充分享
受家庭和社会的温暖,让病人消除被遗弃感。鼓励病人与病友接触交流,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
3.4 健康教育干预
护士可以采用宣传单、宣传办报和课件等多种教育方式,让患者了解治疗过
程和预后知识,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康复信心。
3.5 康复训练干预
联合康复科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主动参与锻炼,调动其
主观能动性,做到持之以恒,增加对今后生活的信心,从而调整心理状态和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