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2期 
V01.29 No.2 
企业技术开发 

TECHNOL0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2010年1月 

Jan.2010 

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学都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都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但在实 
际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者还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文章描述了网络消费者 
的特征变化,并基于网络非理性消费的表现,从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特征、消费情景和营销活动刺激三个方 
面讨论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成因。 
关键词:互联网;非理性消费;营销活动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2—0025—02 

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的日益成熟,并且网络购物具有 快捷、品种丰富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 了“网购一族”,网络购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新潮行为,截 止到2009年6月3O日,我国网民数已达到3.38亿人,稳 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目前中国 网民中,大约4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在欧美和韩国 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网民中网络购物比例已经 超过了23,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潜力还未完全释放,市场 前景诱人。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不景气的传统零售 业相对照的是如火如荼的网络购物,淘宝网的数据显示, 2008年淘宝网年交易额为999.6亿元,与2007年的433 亿元相比较,同比增长了131%,相当于2008年每一个中 国人在淘宝网上平均消费了80元。网络购物的增长速度 之快、潜力之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网络消费者个人用户特征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相对于2008 年,2009年中国网民结构特征出现以下变化:①中国网 民呈现出成熟化趋势。与2008年底相比,目前30~39岁 网民所占比重明显增大,半年来从17.6%上升到20.7%, 4O岁以上网民规模整体有上升趋势。但青少年仍是网民 中的主力军,在总体网民中占比达51_8%。②网民呈现低 学历化趋势。以前的文献显示网络群体以高学历人群为 主,但随着计算机操作的简易化,学历在小学及以下和高 中的网民占比有所上升。③网民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因此 网民收入结构中低收入者比重较高。但是与2008年底相 比,中高收入网民占比增大,月收入l 500元以上的网民 占比从40_3%上升至41盘%。 2非理消费性行为的表现 在经济学理论中,总是以假设的“理性的经济人”为 前提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 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传统意义上,消费行为被分为两类: 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收入允 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非理 性消费是消费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 作者简介:刘佳(1986一),女,湖北广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向:消费者行为学。 费决策,它是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进行消费,或 
是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是不按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进行消费,或是对消费品的判断不足。 
研究购物行为首先要了解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根据 
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物的动机有以 
下四类:①网络购物节省时间和精力;②网络购物没有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③网上购物价格低;④网上产品齐全。 
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资源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支付宝等在线支付手段降低了支付风险,因此消费者对 
网络购买行动形成了积极的购买意向。 
消费者在网上面临着更为丰富的商品选择和形式多 
样的促销活动,网上购物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以下 
几个方面: 
①随意性购买大大增加。梢费者在网上搜索商品信 
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其他商品的信息,目前不 
少购物网站利用技术根据消费者的搜索习惯列出消费者 
可能感兴趣的商品的链接,吸引消费者点击本来没有计 
划购买的商品信息,从而使消费者不知不觉中购买了很 
多商品。 
②网络集群效应。所谓“金杯银杯比不上消费者的口 
碑”,口碑传播效应在网络表现的更为明显。不管是在现 
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世界中,消费者都不断地接受各种 
媒体各种形式广告的轰炸,导致消费者对广告产生排斥。 
而在购物论坛或者口碑网,只要有出现众人推荐一种产 
品,就会导致更多的网友追捧这种产品。 
不少商家利用“网络口碑效应”,免费发放使用产品 
并鼓励使用者发表试用感受,甚至雇佣一些专业的写手 
在网上发表试用评价。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品 
牌由于这些“写手”的推动在网上成了热门产品。消费者 
易受网络口碑的感染,更易产生群体交互和从众心理。由 
于网络的匿名性,消费者在网络很难辨别信息来源的真 
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很容易受到他们影响购买了不了解 
的产品。 
③单纯追求低价。网上商品价格低廉是人们偏好网 
络购物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消费者都有趋向购买低价产 
品的本能,网站上大大的“Free”、“清仓价”字样吸引着越 
来越多的消费者,消费者自身在搜索产品信息时会选择 
价格较低的商家,而忽略对商家信誉、产品质量和售后服 
务保障等重要因素的考虑,结果要么实物与商家所说的 

25 
l| 嫒 企业技术开发 2010年1月 
不符,要么产品出现问题却缺乏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④情绪化消费。据调查,52.8%的女孩都曾经因为发 
了工资钱袋鼓了而突击消费,这是一种在特定情绪下的 错觉引发的情绪化消费。除此之外,另一种情绪化消费则 表现在与平常心境不同时的消费行为,在极端情绪中购 物消费的女性相当多(46.1%),在不如意时和开心时都 会行动。 3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非理性消费的影响因素 营销刺激(如产品陈列、促销策略等)、个体冲动性特 质及情景变量(例如,购物者当时的财务状况、时间压力、 心情状态等)此三种因素中一种或多种交互作用,就会形 成消费冲动性。消费冲动性又受到消费者在购买当时是 否具有阻碍因素,即冲动性消费的一致性情景(例如财务 状况佳、心情好等)或不一致情景(例如没有太多可以支 配的金钱或者时间等)所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冲动 性是处于一致性的情况,消费者的冲动性特质会决定冲 动性的消费。反之,在冲动性消费处于不一致性的情况 下,消费者购买当时的认知评估就成了决定因素。当认知 评估是属于负向的道德判断,就会促使消费者拒绝冲动 性购买,如果评估属于正向的道德判断,就会采取冲动性 购买。 ①新生代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的“80后”是伴随互 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与朋友喜欢在网络上 交流,网上购物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轻 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同传统的消费观念相比发生了很大 的转变,他们“愿意消费、会消费、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 “8O后”这代人从小就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只要他们 想要的东西,家长就会尽量满足。如果他们有一定的收 入,消费就更加随意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像他们的 父辈一样,省吃俭用为下一代着想。 他们选择在网上购物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更多 的是因为网上时尚产品多,更新速度也快。另外他们的收 入呈现多元化,不仅仅来源于自己的工资,他们还有家长 的资金支持,还有炒股等多种投资渠道。他们的随意可支 配收入增加将导致非理性消费增多,较少考虑经济的压 力,更多的是根据自我个性和自我喜好购买产品,因此, 年轻群体购物的冲动性更强。 ②消费者趋于感性消费。在这个消费者主导的时代, 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仅仅追求产品的功能价值,更多地是 转向情感型、时尚型、个性化消费。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更 多地是受价值取向、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网络商 品价格便宜,且商品品种极其丰富,新的购物方式的尝试 都极大地吸引着消费者,购物的过程体现着无限的乐趣。 调查表明,网络购物的方便性和购物的乐趣性的特征使 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 研究显示,人们在心情愉悦的情景下容易做出非理 性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情绪和情感易引起非理性消费,这 种情感动机可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低级形态的感情购买 动机,另一种是高级形态的感情购买动机。前者是由于人 们的喜欢、满意、快乐、好奇和虚荣等引起的,一般具有冲 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后者是由于人们的道德感、美 
感、群体感所引起的,一般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般认为男性消费行为较女性更为理性,女性凭借 
感觉和冲动消费。据调查,非理性消费占女性消费支出的 
比重达到了20%。女性易受打折等促销活动的影响而购 
买了不需要或者不打算买的东西。 
③企业网上促销活动刺激。网络促销是指利用现代 
的网络技术虚拟市场传递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已启 
发需求,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的各种活动。 
网络营销是在网上市场开展的促销活动,相应形式 
也分别是网络广告、销售促进、站点推广和关系营销。网 
上营销成本低、直击目标群体、效果明显、形式多样等优 
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网络营销,利用技术和营销 
手段线上推广产品。网络营销工具多种多样,并且还在不 
断地创新。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网上市场,网上交易额不断上涨。 
网上销售促进就是在网上市场上利用销售促进工具刺激 
顾客对产品的购买和消费的使用。互联网具有传统传播 
渠道所没有的优势,在刺激产品销售的同时,还可以与顾 
客建立互动关系,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对产品的评价。赠送 
商品、折扣优惠、抽奖、积分优惠等传统促销手段也适用 
于网络营销。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殊环境,拍卖促销形式 
在网络促销中发展迅速。 
商家往往抓住了消费者贪图便宜、一味追求新产品、 
新鲜事物的心理,再加上这些促销手段刺激下,消费者不 
能实现其购物效用最大化,往往未经仔细考虑或对商品 
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主观上形成决策失误。如在低价 
或赠品的刺激下购买了不了解的商品。 
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初出发点是追求价格更实惠、功 
能更好的理性行为,但由于受到互联网上各种要素的制 
约和消费者自身的心理特点的差异,表现出与现实生活 
中不一样的非理性行为特征。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 
术,采取各种营销组合策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升 
购买欲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定娜.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芳.论网上消费行为中的理性与信任【J】.北方经济,2008, 
(3). 
【3]黄守坤.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J].商业研究,2005, 

(10). 
『41王官诚.个体非理性经济行为的心理透析【J1.经济纵横, 

2008,(9). 
【5】搜狐网.女性消费以优雅的姿态[EB/OL].http://women. 
sohu.tom.2004—08—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