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
丛枝菌根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_盛萍萍

SHENG Ping-Ping LIU Run-Jin LI Min*
Institute of Mycorrhizal Biotechnology,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
为寻找有毒染料的替代品,人们曾尝试过多种 染色方法。Vierheilig et al.(1998)最终建立了醋酸 墨水染色法。将根样置于加入了家用纯白醋的 5% 醋酸墨水溶液中煮 3min,以清水或白醋清洗,脱色 后的根样可室温保存于自来水中。通过用不同公司 生产的紫色、红色、绿色、蓝色和黑色墨水对比发 现,以 Shaeffer 公司生产的黑色墨水染色效果最佳。
521
1.3 氯唑黑 E 染色特点 基于上述两种方法的缺陷,Brundrett et al.
(1984)建立了氯唑黑 E 染色法。该法将经 KOH 处理的根系置于等体积的 85%乳酸、甘油和水溶解 的 0.1%(w/v)氯唑黑 E 混合溶液中 90℃下浸泡 1h 以上,甘油脱色。镜检时用 2%三氯甲醛作浮载 剂。该法清晰度高、反差大,丛枝结构清晰,但氯 唑黑 E 被认为是致癌疑似物(Vierheilig et al. 1998) 而存在不足。 1.4 醋酸墨水染色特点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871737);“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北方设施蔬菜高效节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No. 2011BAD12B03); 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No. 08-1-3-20-jch)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minli@ 收稿日期: 2011-03-26, 接受日期: 2011-04-28
丛枝菌根真菌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丛枝菌根真菌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1邹英宁,吴强盛*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E-mail:wuqiangsh@摘要:丛枝菌根是土壤中的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结合的互惠共生体,能帮助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性、改善果实品质等。
提出了丛枝菌根真菌生产的技术流程,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在果树、蔬菜、花卉植物上的应用与效应。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丛枝菌根;园艺作物;菌剂生产中图分类号:Q939.961. 引言菌根(Mycorrhizas)是一类与植物根系紧密结合互惠互利的联合体,其互惠互利表现在菌根通过其根系外的菌丝、根系内的丛枝及根内特殊的水分运输通道给寄主植物运送矿质营养和水分,而寄主植物将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通过物质流转运给菌根以维持其生长发育[1]。
菌根按照形态学分为三类: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丛枝菌根(Endomycorrhizas)和内外生菌根(Ectoendomycorrhizas)[2]。
外生菌根指菌根真菌侵入到植物根系的皮层,在间隙里形成哈蒂氏网,大量的菌丝在根系外面形成一个菌套,主要与森林植物共生;丛枝菌根指菌根菌丝不仅侵入到根系皮层,而且还进入到细胞内部,形成丛枝(Arbuscules)结构,有的还在细胞间或者内部形成泡囊(Vesicles),在许多园艺作物如柑桔、桃、苹果、梨、番茄、西瓜、非洲菊、月季等都可以发现和找到这种结构;内外生菌根则同时具备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的特性,菌根菌丝在细胞间隙形成哈蒂氏网,根系表面形成菌套,菌丝在细胞内部也形成各种菌丝团,主要在一些松科和杜鹃花科植物存在。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园艺作物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园艺作物的生长,增强园艺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提高抗逆性,改善水分代谢,提高果树和蔬菜的品质等[3]。
因此,在园艺作物根系上没有丛枝菌根的存在反而不正常[4],从而显示丛枝菌根在园艺作物上的重要性2. 丛枝菌根真菌菌剂的生产丛枝菌根真菌菌剂的生产是其应用于园艺作物的关键。
丛枝菌根真菌的快速繁殖方法研究

采用盆钵加富培养法和双重培养法对丛枝菌根的快速扩繁方法进行研究遥 结果表明院在盆钵加富培养法中袁高粱扩繁
4 个月后袁接种 GM 和 GE 的侵染率分别为 51.5%和 53.3%袁侵染效果好遥 在双重培养法中袁培养 30 d 后袁小麦为寄主植
物时袁接种 GM 的 Hoagland 培养基侵染率为 75.5%袁显著高于其他方法袁小麦接种 GM 后 Hoagland 培养基适宜作为扩
4 个月后高粱接种 GM 的平均侵染率为 51.5%袁 接种 GE 的平均侵染率为 53.3%遥 观察发现袁AM 菌侵 染高粱的泡囊数多袁侵染效果较好遥 虽然是统一管理袁 但同一品种的侵染率仍有差异袁GM 比 GE 菌种的泡 囊数多遥 高粱是直根系作物袁试验发现主根侵染率低 于侧根袁在测定侵染率过程中袁将菌根剪成 1 cm 菌根 段袁随机抽取根段袁未考虑作物根系种类袁导致测定结 果偏低遥 因此袁应改进试验步骤袁在侵染率测定中袁取 根时要注意保证每株根的完整性遥 2.2 采用双重培养法快速繁殖 AM 真菌
培养 基种 类为 PDA 培 养基 尧 水 琼 脂培 养 基 尧 Hoagland 培养基渊参考叶菌根学曳[15]进行改良冤遥 1.2 试验方法 1.2.1 采用盆钵加富培养法快速繁殖 AM 真菌遥 共设 3 个菌种处理袁即 Glomus mosseae 渊GM冤尧Glomus etunicatum 渊GE冤袁以未加菌种的无菌沙土作为对照渊CK冤遥
LU Yanqi YUAN Bohua GAO Huidong ZHENG Suyue SHAN Wenrong CUI Meixia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056038) Abstract Taking wheat and sorghum as host plants袁Glomus mosseae (GM) and Glomus etunicatum (GE), these two speci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were used as strains. The pot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 and dual culture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apid propag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ot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袁the infection rates of GM and GE inoculation were 51.5% and 53.3% respectively after 4 months of expanding propagation of sorghum袁and the infection effect was good. In the dual culture method, after 30 days of cultivation袁when wheat was the host plant, the infection rate of Hoagland medium inoculated with GM was 75.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methods. After wheat inoculation with GM, Hoagland medium was suitable as a propagation substrate; when sorghum was the host plant袁 the water agar medium inoculated with GE had the highest infection rate袁which was 72.0%. When sorghum was inoculated with GE and the water agar medium was selected袁the effect was good. The dual culture method has a short culture time袁high infection rate袁but is easy to be polluted袁and requires high oper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suitable for indoor research曰the pot enrichment method has a long culture time袁but is low in cost袁easy to operate, which is suitable for promotion in production. Keyword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 dual culture method; rapid propagation
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生态系统中的调控作用

J 0倍 。同时 , AM 真 菌对 土壤 有 机 磷 的 活 化 和
利 用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l 近 年 研 究 发 现 AM 真 菌 。 对 氮 的 吸 收 也 有 一 定 作 用 , 效 应 并 不 稳 定 。 像 但
Ho g d e等 对长 叶 车前 ( a tg a coaa) Plna oln elt 植 物 接 种 G o Sh i可 以 增 加 植 物 氮 吸 收 能 力 。 lmU o 但 是 Re n ls等 在 氮 胁 迫 条 件 下 发 现 接 种 y od
而 影 响 授 粉 者 与 植 物 之 『 的 交 互 作 用 。 AM 日 J 真菌 能 够 促 进 多 种 观 赏 花 卉 像 矮 牵 牛 ( e a P lJ ul i h b ia) 翠 菊 ( al tp U ^n ni ) 风 仙 y rd 、 C l se h Sr ie ss 、 i
黑龙 江农 业科 学 2 1 8 : 2 ~ 1 1 01 ( ) 1 8 3
H injn A ruuaSic eogag gclr cn s l i i t l ee
综 述
丛 枝 菌 根 真 菌 在 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态 系 统 中 的调 控 作 用
孙 羽
( 龙 江省农 业科 学院 耕 作 栽培研 究所 , 龙 江 哈 尔滨 108 ) 黑 黑 5 0 6
关键词 : 丛枝 菌根 真 菌 ; 物 ; 态 系统 植 生
中 图 分 类 号 : 12 S 8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2 6 ( 0 1 0 — l 8( 10 —7 7 2 1 )80 2
丛 枝 菌 根 真 菌 ( ru cl cr i l u g, A b sua Myor z n i r h aF 简 称 AM 真 菌 ) 自然 界 中 一 类 能 够 与 植 物 形 成 是
第三节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营养代谢与生长影响

此外,由于NH+4 易被土壤吸附固定, 移动性小, 且少量NH+4 积累在植 物体内都会造成伤害, 因此通过接种AM真菌侵染, 利用其庞大的菌丝 网络吸收根系无法吸收的NH+4.
菌根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真菌对宿主植物提 供的营养物质的增加(这是促进因素)和真菌 本身对碳水化合物的消耗(这是减弱因素) 之 间的平衡。
3 AM真菌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其生长效应
3. 1 AM 真菌与植物氮素营养的关系 研究表明, AM真菌能促进植物对氮素的吸收与转移,改善作物 氮素营养或氮代谢, 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
此外, AM真菌还可以改变植物根系结构, 增加植物体内磷的储存量, 增 强植物的抵抗力与耐受性,提高植株对土壤磷吸收、运输与利用的能力 与效率.
4. 2. 6 刺激土壤中其他微生物活动, 共同促进磷的吸收
AM真菌与溶磷细菌共接种后可以刺激土壤微生物分泌有机 酸, 提高土壤中可溶性磷的浓度,改善植株对磷的吸收,尤其 是AM真菌与根瘤菌共接种时能有效地提高植株的生物量 和磷的转运效率,这也是AM真菌促进根系吸收磷素的原因 之一.
1. 2 AM 真菌促进植物水分代谢的途径或机制
AM真菌促进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与 抗旱性的主要原因是:
• 首先, 外生菌丝增加了植物根系与土壤接触与吸收的面积, 能通过生理干燥区把较深土层中的水分传送给处于干旱胁 迫中的植株, 供给植株稳定的水分。
• 其次, 菌根真菌可以改善或稳定土壤的结构, 提高菌根对水分的吸附利用。
AM真菌菌丝还可以吸收利用有机氮, 如尿素、Gly 、Gln和Glu等, 其中菌丝对于尿素的吸 收度较其他氨基酸更快. 由于土壤中矿物质对氨基酸分子有高的吸附力, 降低了植物根系对氨基酸的吸, 因此, 研究菌根真菌对氨基酸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竹丛枝病的发生及防治

竹丛枝病的发生及防治竹丛枝病是影响竹子生长的一种病害,通常发现在毛竹、箬竹、乌竹等品种上。
这种病害对于竹子的生长和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竹丛枝病的防治对于竹子的健康生长和竹子的经济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竹丛枝病的病因、发生与防治措施。
一、竹丛枝病的病原及症状竹丛枝病是由丛枝菌根菌造成的,这种菌类会在竹子的根部形成丛枝菌根,对竹子形成严重损害。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竹丛的枯黄和变薄,竹叶的萎缩和扭曲,竹干的萎缩和变瘤,并伴有或不伴有虫霉菌的细丝状菌核。
病害初期,竹子叶片色泽变淡并出现斑点。
病害加重后,叶片脱落,竹丛大量枯死。
同时,竹丛枝病还会导致竹子的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等问题。
二、竹丛枝病的发生原因1、土壤环境:竹丛枝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有关。
竹丛生长需要一定的土壤养分,如果土壤养分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导致竹子生长不良,同时还会让病害有机可乘。
2、火山灰土:火山灰土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也会引发竹丛枝病。
3、草叶霉:草叶霉也是竹丛枝病的致病菌之一,会在潮湿的环境中寄生于竹子中。
三、竹丛枝病的预防方法1、加强营养管理:为了预防竹丛枝病的发生,要加强竹林的营养管理。
通过施肥、追肥处理,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增强竹子的抗菌能力。
2、注意养护管理:在日常养护管理中,妥善处理好各种废弃物和病造物等,防止引起白蚁等害虫的滋生。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竹丛的通风透气,防止过湿或过于干燥的环境,避免造成竹子的生长不良。
3、科学防治:针对竹丛枝病,可以采用防治法。
在早期,可以采用铜剂、杀虫剂等化学药剂;在发病后期,应采用农用生物制剂等绿色防治方法,这样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在终末处理时,需要进行彻底摧毁,防止病原在竹子叶片、竹笋复殖和繁殖。
四、结语竹丛枝病的发生和防治需要进行全面考虑,从多个方面来预防和治疗。
在平时的养护管理中,要注意加强竹子的营养规划和土壤的调理,定期检查竹丛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问题。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态学、微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入发展,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共生、竞争和拮抗等相互作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包括互作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调控策略等方面,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我们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机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之一,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妙的互作关系。
这种互作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对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在营养竞争方面存在明显的互作。
AMF通过扩大根的吸收面积,增强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能力。
同时,AMF还能分泌多种胞外酶,如磷酸酶、几丁质酶等,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为植物提供营养。
这种营养竞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在信号交流方面也存在互作。
AMF能感知并响应植物分泌的根际信号物质,如生长素、独脚金内酯等,从而调整自身的生长和代谢。
同时,AMF也能分泌多种信号分子,如菌根因子、几丁质等,与植物和根际微生物进行信号交流,共同调节根际微生态环境。
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在生态功能方面也存在互作。
AMF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如抗旱、抗盐、抗病等,从而改善植物的生存环境。
AMF还能与根际微生物共同构建稳定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丛枝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丛枝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1.引言1.1 概述概述丛枝真菌是一类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微生物,它们存在于土壤中并与植物的根系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网络。
丛枝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的微生物交流,能够对植物生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植物为丛枝真菌提供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而丛枝真菌则通过其特殊的菌丝网络,为植物提供水分、养分和保护机制。
这种共生关系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研究表明,丛枝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丛枝真菌的分类非常广泛,不同种类的丛枝真菌在与植物的交互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某些丛枝真菌能够通过增加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从而增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另一些丛枝真菌则能够通过与植物的根系形成保护伞,抵御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减少植物的病害发生率。
然而,也有一些丛枝真菌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这些真菌能够竞争植物的养分和水分资源,从而限制植物的生长速度。
本文将探讨丛枝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首先,将介绍丛枝真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其形态和生命周期等方面的特点。
接下来,将详细讨论丛枝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探究丛枝真菌是如何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网络,并对植物的生长与发展产生影响的。
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探讨丛枝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最后,将总结丛枝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指出其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丛枝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复杂互作关系,并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合理利用和调控丛枝真菌,我们有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具体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对丛枝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进行概述,介绍丛枝真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根分类
AM:丛枝菌根(苔藓、蕨类、裸子、被子)
ECM:外生菌根(蕨类、裸子、被子)
EM:内生菌根
EEM:内外兼生菌根(裸子、被子)
ARM:浆果鹃类菌根
MM:水晶兰类菌根
ERM:欧石楠类菌根
OM:兰科菌根
结构
AM真菌包括;菌丝、丛枝、泡囊、辅助细胞、孢子和孢子果等结构
1)菌丝(Hyphae)
任何一种菌根都由植物根系、两个相关的菌丝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菌丝系统一个是分布于土壤中的,另一个是分布于根系内的。
AM真菌中,分布于土壤中的菌丝称为外生菌丝或根外菌丝,通常呈网状结构,有时形成二分叉吸收结构。
根外菌丝从形态上又可分为两种:厚壁菌丝和薄壁菌丝。
根外菌丝对损伤的愈合能力较强。
在较粗的根外菌丝上可以产生大量的休眠孢子。
分布于根系内的菌丝称为内生菌丝或根内菌丝。
内生菌丝又可分为胞间菌丝和胞内菌丝。
胞间菌丝是在皮层薄壁管胞中间由圈状菌丝或由侵入菌丝分叉直接形成。
(2)丛枝(Arbuscule)
AM真菌侵入宿主植物根系皮层细胞内,经过连续二叉分枝生长形成树枝状或花椰菜状结构,即丛枝。
丛枝是AM真菌最重要的结构,它是AM真菌侵染宿主植物根细胞组织内部进一步延伸的端点,被认为是宿主植物与AM真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优势位点或主要场所。
(3)泡囊(Vesicle)
泡囊是由根内菌丝顶端膨大而形成的球形、棒形、圆柱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结构,可在根系皮层细胞内或细胞间生长发育。
并非所有的AM真菌都产生泡囊,如巨孢囊霉属和盾巨孢囊霉属的真菌则不再根内产生泡囊。
关于泡囊的功能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是繁殖器官;另一种则认为它是储藏器官。
(4)辅助细胞(Auxiliary cell)
辅助细胞是巨孢囊霉真菌所特有的结构,这个科的真菌不在根系皮层细胞内或间隙产生泡囊。
巨孢囊霉科菌根真菌的繁殖体萌发而尚未侵染寄主根系的过程中,及侵入根系后,菌丝在根外分叉,末段隆起、膨大形成辅助细胞(根外泡囊)。
巨孢囊霉科的根外辅助细胞与球囊霉科和无梗囊霉科的根内泡囊一样,被认为是储存营养的器官。
但研究表明球囊霉的泡囊可以作为繁殖体,而巨孢囊霉科在建立菌根共生体后,产生的根外辅助细胞是否具有同样的功能还不清楚。
(5)孢子和孢子果(Spore and sporocarp)
AM真菌的孢子及孢子果是一种繁殖器官,是分类学的重要依据。
孢子是土壤菌丝或根内菌丝的膨大形式,内含有脂肪、细胞质和多核。
孢子一般为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直径为50-500μm。
孢子的大小、形态与结构因菌根真菌的种类而不同。
与孢子相连的菌丝称为连胞菌丝(subtending hypha),不同属种菌根真菌,连胞菌丝的数目、颜色、形状、宽度甚至菌丝壁的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
孢子在土壤中的寿命约1年。
孢子聚集称为孢子果,孢子果的形状、大小、果内孢子的排列方式等特征都与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系。
孢子果中的孢子呈串珠状排列或辐射状排列。
孢子鉴定
目前AM真菌尚不能纯培养,主要是根据AM真菌生殖孢子和孢子果的形态学特征,来对孢子进行鉴定。
但是由于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例如孢子的形态特征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的储存时间和不同的浮载剂中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样使得在鉴定时会有错误判断。
至今,对AM真菌的鉴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鉴定者的经验及其对鉴定资料的掌握。
另一方面,根据形态特征来鉴定孢子,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致性和偶然性。
但是,迄今为止,仅有孢子的形成方式和亚细胞结构等特征至少在150个已发现的AM真菌中表现各异而且稳定。
虽然分子鉴定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具有科学性,但是分子鉴定方法目前尚不够完善,当前的鉴定方法仍然是以形态鉴定方法为主,分子鉴定法仅作辅助手段。
本调查采用的是形态学鉴定方法。
意义
1、AM真菌在与植物的根形成共生体的同时,真菌的菌丝高度分枝在土壤中构成一个菌丝网络,形成菌丝桥,将不同植物的根系连接起来,而AM真菌的菌丝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比植物的根系快,这不仅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还对生态系统不同组分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物的演化与分布,保持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是植物主要的水分和营养吸收器官,一种植物根系在一定环境中的吸收面积是固定的,特别是在水分和营养匮乏地区,根系生长更加受到限制。
研究发现菌根真菌能够扩大根系吸收面积,提高植物对磷、氮的吸收效率,加速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国内外对AM真菌对提高植物抗旱、抗寒、抗重金属污染和抗病性的报道不断
2、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贫瘠化、盐碱化、沙化、酸化等,使得土壤持水能力下降,供水能力降低,土壤结构劣化、土壤质地和孔隙性变差。
土壤退化严重影响人类食物安全、环境质量及人畜健康,所以对退化土壤的修复研究已成为热点。
AM真菌可以促进土壤循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稳定土壤结构。
AM真菌还可以产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贫瘠土壤中植物的生长。
在陆生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和营养循环就是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AM真菌能够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引起了严重的土壤污染,不仅改变了
土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AM真菌在环境污染方面也也起了关键作用,能把一些有机成分转化为菌根真菌和植株的养分源,降低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
3、AM真菌不仅可以作为生物肥料,而且还可以作为生物调节剂和生物保护剂,它可以降低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投入,同时能够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世界各国都已经发现了AM真菌的重要作用,生物学家和林业家积极的将它运用在农业、林业、生产中。
AM真菌接种剂已经大量应用在了多种园艺作物和林木上。
研究方法
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
(1) 净化将根段或经过FAA固定液固定的根系剪成长约lcm的根段,置于试管内,加入5%KOH溶液,使根样完全浸泡在溶液中,放在90℃水浴锅内水浴加热30-60min,不同根系时间有差异,幼嫩根系时间可短些,老硬根系则需较长时间,用以除去根皮层细胞的细胞质,便于染料迅速进入;
(2) 清洗倒去KOH溶液,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根系数次,直至漂洗液不再呈黄色;
(3) 酸化加入1%的HCI溶液浸泡5min,使根样酸化,倒去溶液,不用清洗;
(4) 染色加入0.01%的酸性品红乳酸甘油染色液,使根样完全浸入此溶液中,再置于90℃水浴锅内水浴加热30-60min,或室温下过夜,使染料渗透到根组织和AM真菌的细胞中去;
(5) 脱色将染色后的根样取出,加入乳酸甘油分色,以便除去根细胞中多余的染料,使AM真菌的菌丝、泡囊和丛枝保持染色状态,然后将根样放入甘油中,以免过度褪色;
(6) 制片将处理好的带有甘油根段排列在洁净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玻璃棒轻轻滚压,使根舒展开来,并排出其中的气泡。
每一份样品随机挑取100条染色根段压片;
(7) 镜检显微镜下观察其中的AM结构,并做好记录。
菌根侵染率(%)=∑(0×根段数+10%×根段数+20%×根段数+30%×根段数+……+100%×根段数)/观察总根段数
湿筛法
取根际土样10g,装入离心管中,加入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放入离心机先进行3000转每分钟3分钟离心,去掉上清液;然后加入50%蔗糖溶液,再次配平搅匀后迅速进行1500转每分钟1.5分钟离心,离心后将上清液迅速过400目筛,并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筛子上面的孢子和孢子果,收集于培养皿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