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丛枝菌根相关研究进展
AM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 2008, 16 (3): 225–228 doi: 10.3724/SP.J.1003.2008.07112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收稿日期: 2007-11-21; 接受日期: 2007-12-07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164)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2005D03)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iurj@AM 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刘延鹏1,2 Bokyoon Sohn 2 王淼焱1 姜国勇3 刘润进1*1 (青岛农业大学菌根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青岛 266109)2 (韩国国立顺天大学土壤学实验室, 韩国顺天 540742)3 (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所, 中国青岛 266109)摘要: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是一类专性共生多核生物, 至今尚未获得纯培养, 与植物根系共生后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该类真菌无性繁殖,具有独特的遗传特性, 属于真菌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 共有200余种。
研究发现AM 真菌种群间以及种群内, 甚至单一孢子内都存在大量基因变异, 表明该类真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AM 真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遗传多样性, 基因变异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Yanpeng Liu 1,2 , Bokyoon Sohn 2, Miaoyan Wang 1, Guoyong Jiang 3, Runjin Liu 1*1 Institute of Mycorrhizal Biotechnology,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2 Soil Laboratory, Sunchon National University, Sunchon 540742, Korea3 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Abstract: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are obligate symbiotic endophytes which have not been cul-tured in vitro. The life cycle of AM fungi can be completed only when the mycorrhiza forms between the fungi and plant roots. There are more than 200 genetically-diverse species of AM fungi belonging to Glomeromycota in the Kingdom Fungi. It is well documented that surprisingly high genetic variability exists between and within species, and even in a single spore of AM fungi. We summariz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AM fungal diversity, discuss some related problems, and introduce present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Key word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genetic diversity, gene variance丛枝菌根(AM)真菌是专性活体营养共生菌物, 被认为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后代的多核生物, 尚不能纯培养, 只有与活体植物根系建立共生体系后才能产生孢子, 完成生活史。
丛枝菌根真菌的快速繁殖方法研究

采用盆钵加富培养法和双重培养法对丛枝菌根的快速扩繁方法进行研究遥 结果表明院在盆钵加富培养法中袁高粱扩繁
4 个月后袁接种 GM 和 GE 的侵染率分别为 51.5%和 53.3%袁侵染效果好遥 在双重培养法中袁培养 30 d 后袁小麦为寄主植
物时袁接种 GM 的 Hoagland 培养基侵染率为 75.5%袁显著高于其他方法袁小麦接种 GM 后 Hoagland 培养基适宜作为扩
4 个月后高粱接种 GM 的平均侵染率为 51.5%袁 接种 GE 的平均侵染率为 53.3%遥 观察发现袁AM 菌侵 染高粱的泡囊数多袁侵染效果较好遥 虽然是统一管理袁 但同一品种的侵染率仍有差异袁GM 比 GE 菌种的泡 囊数多遥 高粱是直根系作物袁试验发现主根侵染率低 于侧根袁在测定侵染率过程中袁将菌根剪成 1 cm 菌根 段袁随机抽取根段袁未考虑作物根系种类袁导致测定结 果偏低遥 因此袁应改进试验步骤袁在侵染率测定中袁取 根时要注意保证每株根的完整性遥 2.2 采用双重培养法快速繁殖 AM 真菌
培养 基种 类为 PDA 培 养基 尧 水 琼 脂培 养 基 尧 Hoagland 培养基渊参考叶菌根学曳[15]进行改良冤遥 1.2 试验方法 1.2.1 采用盆钵加富培养法快速繁殖 AM 真菌遥 共设 3 个菌种处理袁即 Glomus mosseae 渊GM冤尧Glomus etunicatum 渊GE冤袁以未加菌种的无菌沙土作为对照渊CK冤遥
LU Yanqi YUAN Bohua GAO Huidong ZHENG Suyue SHAN Wenrong CUI Meixia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056038) Abstract Taking wheat and sorghum as host plants袁Glomus mosseae (GM) and Glomus etunicatum (GE), these two speci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were used as strains. The pot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 and dual culture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apid propag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ot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袁the infection rates of GM and GE inoculation were 51.5% and 53.3% respectively after 4 months of expanding propagation of sorghum袁and the infection effect was good. In the dual culture method, after 30 days of cultivation袁when wheat was the host plant, the infection rate of Hoagland medium inoculated with GM was 75.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methods. After wheat inoculation with GM, Hoagland medium was suitable as a propagation substrate; when sorghum was the host plant袁 the water agar medium inoculated with GE had the highest infection rate袁which was 72.0%. When sorghum was inoculated with GE and the water agar medium was selected袁the effect was good. The dual culture method has a short culture time袁high infection rate袁but is easy to be polluted袁and requires high oper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suitable for indoor research曰the pot enrichment method has a long culture time袁but is low in cost袁easy to operate, which is suitable for promotion in production. Keyword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 dual culture method; rapid propagation
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学研究进展

长 江大 学 学 报 ( 自科 版 )农 学 卷 20 年 6 第 4 第 2 07 月 卷 期 Jun l f a gz nvri ( a c E i gi c V J n 2 0 。 14N . o ra o n t U i s y N t i dt Y e e t S )A r Si . 0 7 Vo o 2 u .
关 。丛 枝菌根 真 菌与植 物根 系形成 互 惠共 生体—— 丛枝 菌根 。业 已证 明 , 枝 菌 根 真 菌 的活 动 能促 进 植 丛 物 生长 , 强 矿质 营养元 素如 P Z 、 u等 的 吸收, 善 水 分 代谢 , 增 、nC 改 提高 寄 主植 物 的抗 旱 性 , 病原 菌 存 在 与 竞争 位点 而抗 病 , 加 产量 , 增 提高 果 实 品质 等 [ 。从 生态 角 度 看 , 】 ] 丛枝 菌根 真 菌 在 生态 系统 中 的作 用 表 现在 以 下几方 面 :1 植 被恢 复 ;2 增强 和维 持 生态 系统 的多样 性 和 稳定 性 ; 3 影 响 植 物 群 落的 发 生 、 () () () 种 类 组成 和演替 ;4 土壤 改 良; 5 促 进 根 际微 生 态 系统 养分 的循 环 [ ] () () 2 。因 此 , 展 丛 枝 菌根 真 菌 生 态 学 “ 开
前 人在植 物根 系研 究 过 程 中 发 现 在 根 际 周 围存 在 一 些 土壤 微 生物 , 中丛 枝 菌 根 真 菌 (r u c lr 其 ab sua myo r i l u g) 土壤 微 生物 区系 中生物 量最 大 、 重要 的成 员之 一 , 分 布 较广 , c rhz n i是 af 最 其 与农 业 生产 密 切 相
丛 枝 菌 根 真 菌 生 态 学 研 究 进 展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防控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防控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高萍;李芳;郭艳娥;段廷玉【期刊名称】《草地学报》【年(卷),期】2017(025)002【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AM)真菌和根瘤菌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提高植物生物量.AM真菌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机理包括:改善寄主营养状况、补偿作用、改变根系形态、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和寄主光合作用产物、改变根际微生物区系以及激活寄主防御机制.根瘤菌防病机理可归纳为:寄主生理生化的变化、根系形态改变和寄主防御机制激活.AM真菌和根瘤菌两者相互作用,可更好地防控植物病害.本文归纳了国内外AM真菌和根瘤菌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及机理,同时展望了两者在生防中的应用前景.【总页数】7页(P236-242)【作者】高萍;李芳;郭艳娥;段廷玉【作者单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相关文献】1.山西植物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研究--山西观赏植物真菌病害(Ⅳ) [J], 张作刚;杨小芳;王建明;贺运春2.山西植物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研究:山西药用植物真菌病害(Ⅰ) [J], 张作刚;张云凤3.山西植物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研究:山西观赏植物真菌病害(Ⅱ) [J], 王建明;张作刚4.山西植物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研究——山西园林植物真菌病害(I) [J], 张作刚;王建明;等5.丛枝菌根真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J], 赵丹丹;李涛;赵之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DOI: 10.12357/cjea.20220093储薇, 郭信来, 张晨, 周柳婷, 吴则焰, 林文雄.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2, 30(11): 1709−1721CHU W, GUO X L, ZHANG C, ZHOU L T, WU Z Y, LIN W X.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plant-rhizosphere microbial intera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2, 30(11): 1709−1721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储 薇, 郭信来, 张 晨, 周柳婷, 吴则焰**, 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2)摘 要: 根际微生态作为土壤生态环境的热区, 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代谢, 许多科学家将根系视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关键。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是植物最普遍的菌根共生类别之一, 与陆地植物的进化史密不可分。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与宿主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共生体可改变植株根系形态、改善营养状况, 从而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提高抗逆性及抗病性, 参与植物的许多生理代谢过程, 并通过对土壤结构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本文简述了AMF 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和菌根辅助菌(mycorrhizae helper bacteria, MHB)的互作研究结果, 探讨了菌根共生对植株建立、竞争、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其在地球环境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AMF 与植株共生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效益, 但是大多数科学文献报道的研究都是在受控条件(生长室或温室、无菌基质)下进行的, 由于AMF 在自然环境中的响应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我们还需要在田间条件下评估AMF 的能力。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及对废弃矿山修复的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及对废弃矿山修复的研究发布时间:2021-11-08T06:14:25.38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6月第17期作者:李子辰[导读] 近几年来,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在草地植被和废弃矿山恢复重建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李子辰(河北建设集团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近几年来,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在草地植被和废弃矿山恢复重建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AMF 与陆地上80%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AMF从植物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同时帮助植物吸收N、P等矿质营养元素,改善植物的品质,提高产量,修复矿区重金属污染物。
草地植物的生长时期的不同也会影响到AMF对其生长的作用。
本文重点从养分状况、植物修复矿区重金属污染角度综述AMF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旨在能够对未来草地的补播建植以及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指导。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废弃矿山、养分吸收、物候期、重金属菌根是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1],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植物共生现象。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是一种内生的菌根真菌[1],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无性真核生物之一[2]。
大量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多种生境中,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高达80%的P,研究表明,AMF和植物的互惠共生是建立在营养物质互换的基础上:宿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向AMF提供菌丝和孢子生长所需要的碳和能量 [3];与此同时,AMF帮助宿主植物吸收矿质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植物抗逆性和适应性[4]。
与AMF 形成共生关系后,宿主植物分配给AMF自身4%—20%的碳水化合物和相当量的脂质,AMF将其所吸收的绝大部分矿质营养输送给宿主。
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稀土元素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稀土元素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一、内容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在重金属和稀土元素污染土壤中的生物修复潜力。
通过实验室搭建的实验系统,研究了AMF对不同浓度重金属(如铅、镉、铬、镍)和稀土元素(如镧、铈、钇)的耐受性及其吸收机制。
实验结果显示,部分AMF菌株能有效富集和稳定重金属,降低其生态风险;AMF与稀土元素的螯合能力较弱,难以作为有效的修复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AMF对重金属和稀土元素的修复效率,我们进一步探讨了AMF与植物和化学修复技术的结合使用。
通过盆栽实验,发现接种AMF的污染土壤中,植物的生长受到明显促进,而稀土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得到有效降低。
我们还在实验农田中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了AMF植物联合体系在重金属和稀土元素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的发现为重金属和稀土元素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揭示了AMF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独特的功能角色。
鉴于污染土壤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进一步的研究仍需开展,以完善AMF在实际应用中的修复策略和技术参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和稀土元素的污染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寻求一种有效的、环保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修复微生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其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共同吸收、利用和排泄养分,从而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率。
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稀土元素等有害物质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生物修复材料用于土壤污染修复。
目前关于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稀土元素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和挑战,如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机制、菌剂制备方法、实际应用效果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稀土元素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及机制,通过优化菌剂制备工艺、提高植物修复效果等措施,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验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验研究摘要:石油开采一方面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石油污染土壤现象日益严重,给区域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石油污染土壤问题迫在眉睫。
丛植菌根真菌,能帮助植物更好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抗病性,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缓解重金属危害植物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文就此在分析丛枝菌根修复技术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实验,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植物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验近年来石油土壤污染在石油大力开采的形势下越来越严重,给区域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解决石油污染土壤问题,恢复生态环境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丛枝菌根作为土壤真菌和植物根系的共生体,在减轻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降解污染物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植物对石油环境适应程度不同,所以要根据石油污染土壤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植物。
该文选取玉米为接种植物,两种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接种,模拟典型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筛选出不同石油污染土壤程度下的优质菌根真菌,以便更好的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1 丛枝菌根真菌修复技术发展现状丛枝菌根是土壤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可以有效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增强土壤生物活性,降解土壤石油污染物,从而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目前关于丛枝菌根真菌—植物修复技术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污染、矿山复耕等方面,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如Sylvia等人将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到滨海燕麦草上,提高了该植物的成活率。
基于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目光移到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在石油污染土壤上,如耿春女等人在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作用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能很好的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生存,且在石油污染物浓度为10000mg/kg时其修复率可达到82.86%,然后进一步将丛枝菌根真菌与G.geospora,G.mosseae接种,能极大的提高柴油的降解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丛枝菌根相关研究进展摘要菌根是分别由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的互惠共生体,菌根真菌作为生态系统组分,它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的生长,不同植株之间的联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目前的菌根学研究主要以丛枝菌根为主,因此收集资料对我国当前丛枝菌根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且横向比较我国对其他几种菌根的研究热点,对我国菌根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丛枝菌根研究进展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侵入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超过90%的植物能够形成菌根,因此,有学者指出“自然界中没有纯的根,只有菌根”。
[1]严格意义上讲,构成森林的大多数树木没有真正的根系,只有外生菌根,外生菌根成为植物根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
菌根一般分为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内外生菌根和兰科菌根等七大类。
[2]目前,菌根学研究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对菌根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从第十二届全国菌根学研讨会总结来看,当前我国菌根学研究以丛枝菌根为主,约占75%,外生菌根研究约占20%,另有少量其他类型的菌根研究。
[3]1、菌根营养学在丛枝菌根的研究中,菌根营养学方面的研究最多,研究表明,菌根能有效改善植物对C、N、P、K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因此被誉为“生物肥料”。
[4]菌根向外延伸的菌丝可以增大营养吸收的面积,同时菌根真菌对一些矿物质的分解可以使得本来难以被植物利用的矿物质直接被植物根吸收。
[5]而且在早期关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促生机制就有研究表明,AMF主要通过提高宿主植物对土壤中磷的吸收效率而促进植物生长。
[6]今日,通过对丛枝菌根对磷元素的吸收利用来提高作物产量的研究是一热点。
关于AMF与磷元素之间的研究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AMF对磷的吸收和转运机制的研究,例如谢贤安以AMF和紫云英(Astragaluasinicus)为材料,深入探讨了AM共生体系中磷转运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表明了磷不仅是作为植物的营养元素,还是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能调控AMF共生体系。
[7]二是AMF改善植物磷营养的机理的研究,例如张晓飞等通过AMF对玉米磷吸收的作用,表明利用土著丛枝菌根真菌与作物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提高作物对土壤磷的利用效率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磷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
[8]在关于丛枝菌根与磷素营养的研究中,大多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的观察,研究其机理的在少数,而且其研究方式大多是在盆栽中研究,所以说在将来对其机理的研究和研究方式有很大展望空间。
除了研究AMF改善作物对多种营养元素吸收的作用外,研究AMF与其他细菌的共同作用对作物的影响也是研究热点。
自然条件下,一些植物的根系可同时形成由2种类型菌根构成的混合菌根(dual mycorrhiza)、或菌根与细菌、菌根与放线菌、菌根与其他种类真菌构建的所谓复合共生体(dual symbionts)。
[9]由于根系复合共生体的多样性十分丰富,因此对其的研究仍然是冰山一角,近年对其的研究有许多方面,例如不同植物的混合菌根中细菌的种类的研究,与玉米共生的AMF的根外菌丝表面有多种解磷细菌定殖,其中以假单胞菌属细菌的解磷能力相对较强。
[10]或者是复合共生体的形态与解剖特征,例如贾锐等观察到兴安杜鹃菌根形态特征,既有典型的杜鹃花类菌根特征,在少数根样中还有典型的丛枝菌根(AM)特征,即泡囊的存在。
[11]2、菌根多样性其次是对菌根多样性的研究,由于AMF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可以在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存,因而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菌根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形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大量试验表明,菌根多样性对植物物种的起源与进化、分布与生存、生长和发育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植物多样性又决定了菌根多样性,认为菌根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12]刘敏等总结了我国菌根多样性的研究的进展,探讨AMF物种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在今后AMF物种多样性研究中不仅要注重运用新的研究手段,还应该着重解决AMF不能离体纯培养的问题。
[13]对于菌根多样性的研究,不同生态环境对其的影响是一个研究热点,也就是说菌根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和环境的变化相联系,例如杨海霞等综述了盐碱地生境中AMF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变化特征,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盐碱地生境中AMF的地位、角色和作用,为有效修复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4]以及热带雨林、草原生态系统菌根多样性的情况。
[15]3、菌根生态学对菌根生态学研究,主要围绕AMF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分别从分子、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层次开展研究。
陈志超等发现AMF能够提高实验中的两种短命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陈云等的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研究区优势灌木小马鞍羊蹄甲根围具有相对丰富的AMF类群,同时也反映了AMF在干旱河谷区可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17]王茜等阐述了AMF如何调节地下资源、植物种内和种间竞争、影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等生态系统功能。
[18]总的来说AMF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个体,对植物群落的发生、演替,对整个生态系统都起着重要作用。
再者就是菌根分子生物学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在丛枝菌根研究领域中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多,菌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王琚钢等总结了近年来菌根分子生物学的相关进展,菌根真菌的 DNA 条形码、基因组测序; 菌根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 菌根营养吸收过程相关蛋白的变化; 共生体受逆境胁迫时水孔通道蛋白和 SOD 酶的响应机制和菌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限制因素。
[19]韦莉莉等认为AMF在植物-土壤体系中养分交流和转化的作用仍然不清楚。
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化学计量学的结合值得尝试。
[20]4、对植物的重金属耐受性研究AMF对于提高植物重金属耐受性,进而使植物能被用于植物修复有重要的意义。
曾有研究表明,菌根真菌侵染率随着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21]李霞等对刺槐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的研究表明,AMF对刺槐地下各种重金属浓度影响各异,但显著增加了地下部As、Pb、Zn 浓度及植株内重金属累积量,同时抑制重金属白地下部向地上部运输,从而减缓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22]但迄今为止,对AMF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的研究仍刚刚开始,对其机理的研究尚不明确,未来的研究将更多地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层面上探究抗重金属的基因表达机制等方面。
5、丛枝菌根(AMF)之外目前,我国除了对AMF有大量的研究之外,对外生菌根也有一定研究,温祝桂等对我国外生菌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综述表明我国对外生菌根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资源调查、菌根合成以及造林应用等方面,在环境污染修复、外生菌根真菌生态效用等方面有待继续研究。
[23]郭照辉等的研究表明,旅游踩踏会使松树外生菌根的形态受到影响,表明旅游活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土壤微生物造成了破坏。
[24]将旅游业等经济方面的问题与菌根学相结合也是一种独到的思路。
综上所述,我国对丛枝菌根的研究主要包括了菌根营养学,菌根多样性,菌根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当然在菌根分类学、对植物的抗病性、菌根与其他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菌根实验技术等方面都属于丛枝菌根的研究范围[25],在此不进行赘述;与此同时,我国对外生菌根的研究尚有较大拓展空间,而且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普及,菌根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将会成为热点;其次,将外生菌根的研究与全球相联系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在第十二届全国菌根学研讨会总结到,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外来物种入侵、恢复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将成为未来菌根学的研究热点。
[3]参考文献[1] Smith S E, Read D. The symbionts forming arbuscular mycorrhizas[M]. 2008, 13-41.[2] Jl H. The significance of mycorrhiza[J]. 1989, 92: 129-139.[3] 金樑,刘永俊,赵斌,等. 中国菌根生态学的发展与未来——第十二届全国菌根学研讨会述评[J]. 生态学报. 2014, 34(16): 4794-4797.[4] 王立,贾文奇,马放,等. 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2): 487-493.[5] Griffiths R P, Baham J E, Caldwell B A. Soil solution chemistry of ectomycorrhizal mats in forest soil[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4, 26(3): 331-337.[6] 李晓林. 施磷水平与VA菌根效应的关系[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0(02): 177-180.[7] 谢贤安. 丛枝菌根共生体磷信号转运受体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3.[8] 张晓飞,李伟,杨珊,等. 不同种植密度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磷吸收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1): 263-268.[9] 田蜜,刘宁,李晴,等. 植物根系复合共生体研究进展[J]. 菌物研究.[10] 柴小粉,张林,田芷源,等. 玉米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表面定殖细菌解磷功能鉴定[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4): 1031-1038.[11] 贾锐,杨秀丽,闫伟. 兴安杜鹃菌根形态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3): 63-66.[12] 石兆勇,陈应龙,刘润进. 菌根多样性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9): 1565-1568.[13] 刘敏,峥嵘,白淑兰,等. 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6, 43(8): 1836-1843.[14] 杨海霞,郭绍霞,刘润进. 盐碱地生境中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与功能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311-320.[15] 马嘉琦. 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信息. 2016(2): 90, 97.[16] 陈志超,石兆勇,田长彦,等. 接种AM真菌对短命植物生长发育及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3): 648-653.[17] 陈云,曲来叶,马克明,等. 岷江干旱河谷小马鞍羊蹄甲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研究[J]. 菌物学报. 2016, 35(1): 39-51.[18] 王茜,王强,王晓娟,等. 丛枝菌根网络的生态学功能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7): 2192-2202.[19] 王琚钢,峥嵘,白淑兰,等. 菌根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3): 816-824.[20] 韦莉莉,卢昌熠,丁晶,等. 丛枝菌根真菌参与下植物-土壤系统的养分交流及调控[J]. 生态学报. 2016, 36(14): 4233-4243.[21] Audet P, Charest C. Effects of AM colonization on "wild tobacco" plants grown inzinc-contaminated soil[J]. Mycorrhiza. 2006, 16(4): 277-283.[22] 李霞,聂孝红,彭霞薇. 丛枝菌根真菌对刺槐吸收重金属的影响[Z]. 深圳: 20154443-4452.[23] 温祝桂,陈亚华. 中国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2): 22-30.[24] 郭照辉,张祺玲,谭周进,等. 旅游踩踏对松树外生菌根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3(17): 107-109.[25] 林双双,孙向伟,王晓娟,等. 我国菌根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J]. 草业学报. 2013, 22(5): 3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