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梅山文化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剪纸传承与发展途径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剪纸传承与发展途径的思考邮件群发梅山剪纸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工艺、造型特征和丰富审美内涵。
梅山剪纸最早出现在当地人的祭祀活动中,随着历史的推延,在婚丧嫁娶、生育、生活娱乐、装饰等场合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出现了生存危机。
因为不能看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年轻一代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继承这一民间技艺。
这就要求我们对梅山剪纸在市场经济时代如何更好的传承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要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梅山剪纸,必须将其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既为现代设计提供营养,又使自身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从表面上看,很多古老的民间美术在大量艺术形式快餐式消费的今天,已经没有太多市场和吸引力,实则不然,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整理,并能从中汲取营养这些艺术形式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对现代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梅山剪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至少两个方面值得现代艺术工作者关注和学习,一是与梅山剪纸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化习俗。
二是梅山剪纸本身的工艺和审美价值。
梅山剪纸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掘和运用。
最早的梅山剪纸与当地张五郎的传说有密切关系。
后来主要是祭祀剪纸、门笺剪纸、婚庆剪纸等。
所以,其中蕴藏的丰富民俗、故事是非常值得发掘的。
如果能将这些民俗应用于设计、创作中,使艺术设计成为有故事的作品,无疑会大大增加设计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梅山剪纸中有剪鸡蛋花的习惯,出嫁的女儿生了小孩,小孩的外婆会专门剪蛋花贴在鸡蛋上面,作为首要礼品用箩筐盛装挑着去女儿家道喜,鸡蛋花也是梅山剪纸的独特形式。
再比如在梅山地区的婚庆活动中,鹅是最主要的剪纸内容,有无鹅不成婚礼的说法。
各式各样风格古朴而又热烈的鹅的剪纸烘托出婚庆的喜庆气氛。
剪纸的数量要与主人家房子的数量一致,不能少也不能多,否则视为不吉利。
我们做设计不仅做设计本身,更需要做文化和内涵,梅山剪纸恰恰是尚未被完全发掘的宝藏。
梅山剪纸本身在造型特征和审美上,值得艺术工作者学习借鉴。
“蚩尤故里·天下梅山”,,以文化的自信迎接世界-蚩尤故里天下梅山

“蚩尤故里·天下梅山”,,以文化的自信迎接世界:蚩尤故里天下梅山“蚩尤故里·天下梅山”以文化的自信迎接世界新化地处**中腹地,这里人杰地灵,素有“**中宝地”之誉,古称梅山,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9000年前即有人定居,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建县,是当之无愧的千年古邑。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苗、瑶、侗、汉不同民族的不断融合,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绽放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一章。
紫鹊界——“梯田王国”。
紫鹊界是江南稻作文化、农耕文化的千年遗存,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秦汉起,宋明兴,今日传”的泱泱26万亩梯田秀美飘逸,雄浑壮阔。
置身紫鹊界,层层叠叠的梯田有如雕刻在大地上的年轮,依山就势的道道田埂或妩媚或遒劲、或舒展或含蓄,硬朗的线条让你感受到无穷的壮阔,绵和的线条让你感受到如水的柔情。
大熊山——“人文祖山”。
大熊山是蚩尤世居地,汇聚了极致的生态景观:原始次森林、千年银杏王、万亩箭竹丛、千年株儒树、百年迎客松、十里杜鹃红……这座神奇的山,蕴含了厚重的远古文明,蚩尤部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轩辕黄帝为了探究这个与之为敌的部落而“登**熊”,大熊山也因黄帝的到来而得名;数千年后,喜爱山水的乾隆也觅迹而来,留下了“十里屏开独标清胜、熊峰鼎峙半吐精华”的御笔。
梅山龙宫——“世界溶洞极品”。
梅山龙宫是当年蚩尤屯兵的地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4A景区。
它是一个地下溶洞群,由九层洞穴上万个溶洞组成,其中峡谷云天、哪吒出世、天宫雾淞、水中金山、远古河床被誉为世界溶洞景观之“五绝”。
梅山文化——“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
新化古称梅山,据《宋史》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
”循史记脉络发现古梅山自汉代至宋朝,有千年未被王者征服的独特历史。
经过漫长演化、沉淀、创新与融合形成了多民族共同沿袭的独特地域文化——梅山文化。
在古梅山这片热土上经久流传,这种文化上承巫楚文化,下启湖**文化,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是唯一一种多民族共同崇奉、和合共融的祖源文化。
古朴神秘的梅山文化

古朴神秘的梅山文化古代文化1020 1650曾几何时,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梅山文化的热潮。
梅山文化出自何时,来自何方,它的本源在哪里?带着疑惑,笔者走近了梅山。
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梅山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一座山,而是泛指湘中一带山区。
至于梅山的得名,一种说法是荆楚一带山上多杏梅,这块地方故称为梅山。
还有一说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梅(姓名系逃亡后所改)因秦、楚入侵,国亡后逃出,顺长江而上。
到了今江西一带,梅投奔了同是越人的鄱阳令吴芮,后被吴芮封为大将,参加亡秦的战争,屡立战功。
战后,梅率家族来到安化、新化一带,繁衍生息。
梅筑寨而居的这一带便称之为“梅山”。
由此可见,无论以哪种说法,梅山文化应该就是指安化、新化这一带山区流传的文化。
蚩尤文化梅山是蚩尤文化的发祥地,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中国远古确实有黄帝、炎帝、蚩尤其人,他们活动于距今5600年前。
蚩尤早期活动于安化、新化一带,后来在庐山脚下发掘五金并炼制兵器,成为了中国的“兵器之祖”。
蚩尤的势力日渐强大后,与黄帝逐鹿中原,两军于梅山对垒,历经大小七十一战。
开始,黄帝败多胜少,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战斗,黄帝被梅山重重烟雾所困,不辨方向。
到夜晚,黄帝看到天上北斗星斗柄转而斗头不动,触发灵感,遂造出“指南车”,车上木人不管怎样转动,手指始终指向南方。
依靠“指南车”,黄帝最终突围逃走。
不过,“指南车”技术后来失传,直到“司南”发明,“指南针”才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回到中原后,黄帝联合炎帝及其他部落,勤练士兵。
此时,蚩尤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黄河南北大部分地区。
黄帝集结所有部队,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与蚩尤在河北涿鹿进行最后的决战,蚩尤战败被擒,斩首后尸首分两处埋葬。
据传,蚩尤所戴的木枷抛掷荒山,化为枫林,枫叶之所以那样红,乃蚩尤的鲜血染成。
蚩尤死后,其部属一部分留在山西,一部分发配到新化、安化一带为奴,称为“黎民”,也就是最下层的人民群众。
这些黎民百姓深深怀恋蚩尤,希望能得到他的护佑,又不敢明目张胆地供奉蚩尤神像,就造了一个张五郎神像供奉在神龛下。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阅读天地0622 1335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
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
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
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
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
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
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
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
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
梅山文化

1988年5月,在“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被正式确认。
之后短短十几年间,梅山文化的研究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范围,这为梅山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与梅山文化有关的县市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资源及相关的旅游资源。
在梅山本土,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做出了积极回应:邵阳市的新邵、隆回和益阳市的安化县举办了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冷水江市专门组建了“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有40多名志愿者展开抢救性的田野调查;新化县则由县政协牵头扩充了原“梅山文化研究会”机构,举全县之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其实,梅山文化覆盖的地区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且相对于湘东、湘南、湘西、湘北已有的旅游品牌、文化品牌而言,湘中地区还是一块急待开发旅游品牌的土地,而梅山文化的研究和开发被寄望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今,梅山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为当地小说创作、戏剧创作持续不断地提供了源泉;众多的歌谣丰富了音乐艺术;花瑶服饰绣绘、滩头年画等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布袋戏”、“傩戏”则为戏剧脚本、综合表演提供艺术营养。
不仅如此,“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文化区多为奇山、异洞、古木、怪石以及原始古朴的自然村落,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而原始风貌极浓的民俗风情又为这些旅游资源赋予了神奇瑰丽的人文背景。
两者结合,极富旅游价值。
2005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已对其中的“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确认为“自然与文化遗产”并命名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若进一步加以适当开发,如修建“梅山文化民俗村”、梅山蚩尤文化园,将奇特的民俗风情合理取舍,浓缩其中,将对游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梅山文化中的民间中草药单方,亟待医药界进行研究,为现代医学发展服务;简捷而古朴的民间武术,古老而简朴的民间冶铸、制陶、织染术等民间工艺,也都具有不小的开发空间。
“梅山”在哪里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而不是某一座山峰的名字。
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
梅山文化

作者:老子汉提交日期:2006-5-29 11:47:00 访问:1584 回复:42益阳的故事-----梅山文化初探在写益阳的故事时,许多人曾问及过益阳梅山文化的事,有的甚至还强人所难,问道;楼主难道只知道益阳市区的故事,难道安化就不是益阳?对此发问,其实,我内心何尝不着急?梅山文化,别说在益阳占很大的位置,就是在湖南,我们也不得不给它很大的一席之地,因它除了是少数民族的“优越”性之外,最主要的是在历史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地位;一是有诸多的历史事件记载,比如苗王,巫文化,秦始皇、元兵都敬让三分等,二是在公元949年,梅山瑶民攻陷潭洲,在长沙屯兵三日,缴获大批金银珠宝、布匹和盐巴归山,并且此事件之后,官府并无任何高招应对。
看过这些记载后,我愈发产生对梅山文化的兴趣,但通过以后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结论;梅山文化,一种神秘的文化,近道近巫,非我这凡夫俗子所能弄清楚和结论的。
当然,说这种话未免太不自信,也有点泄气和故弄虚悬的味道,但这话也是依据我初探梅山文化几个事件后所得出的感受,尽管这只是个人片面的感观,但也说明了梅山文化的神秘和难度,这里就先说一个故事。
1994年,应该说是改革的春风和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在中国各个角落里深入普及,也是国家法律集中出台的一年,那时全国上下一片法制的呼声,但也就是这一年,我却与梅山文化直接的接触了一次;地点是安化梅城区白果乡的一个村,事情是由该村的支部书记报案引起的,该支部书记姓张,三十多岁,一个完全的现代人,他是到梅城派出所报的案;该村有一百多户人家,不足千人,由于是大山,故面积很大,地处安化和新化的接界处,全村主要两大姓,张姓与彭姓,其中张姓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彭姓只占百分之三十以下,也正因为如此,主要村官几十年来都由张姓的担任,而彭姓也因为人丁不旺,加之近些年来又没有读书出过人,因此,近几十年来,村里的事情多是张姓说了算,以前在人民公社时期还经常闹点矛盾,原因是那时经常有读书和招工的指标,而这些指标都是推荐,因此,张姓还有几个在公家的人,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读书是以考试为主,张姓又考出去几个公家人,而彭姓由于推荐和考试都无份,因此,也就干脆不作做公家人的打算,沉默冷静下来,本来,自从土地承包以来,两大姓由于减少了接触,一直相安无事,但此次矛盾则是由纪念《森林法》的颁布十周年施行引起的;自八十年代初荒山承包以后,山都成了有主的生产基地,由于张姓家有现代大学生在外,当时所种的都是经济林,而彭姓分到山以后,则还是以前的自生自灭管理方法,把山作为砍柴挖药的对象,现今十多年过去了,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对比变化,即张姓的山上茂密成林,而彭姓的山还是荒芜不成体系,因此,张姓根据《森林法》颁布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其支部书记便在县政府请下了一块森林法和封山保护的招牌立在山上,宣布对成林山实行封山保护。
从梅山文化到梅山学

从梅山文化到梅山学自古以来,就有梅山当地学者对梅山文化进行记录、整理,一些其他地域的文化名士也曾关注梅山文化。
然而,从文化理论角度来看,对梅山文化进行成规模和系统的研究,则是近20多年的事。
梅山文化概念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梅山文化的概念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并逐渐成形。
这一时期梅山文化研究有几个代表性事件。
一是新化、冷水江两地的文化馆干部从民间文学角度切入,撰写了梅山文化研究论文,并于1989年8月在长江文化研讨会上宣读,《人民日报》(海外版)予以报道,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
二是法国国家科学院东南亚暨华南人类研究所原所长雅克·勒穆瓦纳在图卢兹地区发现旅居法国瑶人流传的手抄本经《又到逰梅山三十六洞念》后,追寻到湘中梅山。
三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胡起望于1991年发表《论瑶传道教》,认为“梅山文化可称为梅山教或瑶传道教”。
随后,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相继于1995年和1997年举办。
马铁鹰的《梅山文化概论》、郭兆祥的《中国梅山文化》集这一时期成果之大成。
梅山文化研究格局成形2000年,湖南新化发现“蚩尤屋场”碑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子艾与冷水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新吾联手,以发现地为中心向周边展开地毯式田野调查,形成《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一)》的长篇报告。
该文在2003年隆回第三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公布,突破了“梅山文化即梅山教或瑶传道教”之说。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和法国远东学院联手,在梅山峒区开始了长达8年的“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课题调研。
李新吾《杨源张坛师公、道士异同比较》一文,将梅山文化、梅山教和瑶传道教作了区分,法国远东学院因而将原课题名称“瑶传道教调查”修改为“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以道教为主”。
在2006年的第四届、2009年的第五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以陈子艾、李新吾为代表的学者推出孟公、韩王两个异化的蚩尤形象,及其文化事象传承的、正在汉化的主体族群即“梅山苏氏”与梅山文化等学术观点。
《娄底的梅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

《娄底的梅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标题:娄底的梅山文化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
娄底,这座位于中国湖南省的城市,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梅山文化。
娄底,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它的秘密。
而梅山文化,就是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娄底人民的精神象征。
梅山文化起源于古时候的梅山地区,这个地区包括现在的娄底市以及周边的一些地方。
它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地域文化,以神秘、原始、独特而著称。
梅山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民间信仰、生活习惯、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民间信仰方面,梅山文化深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
这种信仰使得梅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使得梅山文化具有了浓厚的生态色彩。
在生活习惯方面,梅山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
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过着朴素而和谐的生活。
他们的饮食习惯也非常独特,喜欢吃酸辣食物,这也是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语言艺术方面,梅山地区的方言非常有特色。
这种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听起来既古老又亲切。
此外,梅山地区的民歌也是非常有名的,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梅山文化不仅影响了娄底人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娄底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这都与梅山文化的熏陶有关。
总的来说,梅山文化是娄底的灵魂,是娄底人民的精神家园。
它虽然古老,但却充满活力;它虽然质朴,但却富有深度。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被梅山文化的魅力所吸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梅山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让梅山文化永远熠熠生辉,照亮娄底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保护梅山文化,为传承娄底的精神,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做出我们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梅山文化的认识
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已有900年历史,它属于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湖湘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其它地域文化一道,构筑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梅山文化所蕴藏的大量古老历史、民族、图腾、宗教、民俗、地理、艺术、文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和典籍文献,对于了解和研究湖南境内及长沙流域的古代史、古文化和楚越文化的流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意义。
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发源、形成于古梅山地区,但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它的流传地却远远不止古梅山的范围。
它发源于湘中的安化县和新化县,流传于湖南全省和西南各省区、辐射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一种奇特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远古文明和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之一,不但保留了丰富的原始文物和人类原始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等文化信息,而且其浓郁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影响力使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抢救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经济开发价值。
它的覆盖面积达湖南省四分之三的地域,同时还几乎涉及到中国南方的许多省份和诸多民族。
目前在北美、西欧、南澳、印支半岛等地,也相继发现了梅山文化传播的踪迹。
五彩斑斓并独呈风采。
如变化万千的剪纸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一绝的滩头年画,梅山文化区惟一的表演艺术———布袋戏,等等。
作为蚩尤故里,苗瑶发祥之地的梅山,同样要用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述、演绎,让人们在游览中领略蛮荒之气象、苗瑶之风情、梅山文化之精神内核。
新化的民间民俗文化是十分丰富的,音乐方面有山歌、号子、礼俗歌、宗教歌、有龙钵锣鼓、八音锣鼓、开山锣鼓等;舞蹈方面有风俗舞,如蝴蝶戏梅、彩莲船、渔翁戏蚌、老汉背妻、踩高跷等;还有龙舞、狮舞、傩舞、祭祀舞、地花鼓等;其它有地方曲艺和戏剧等;还有待开发的人文资源如蚩尤、盘瓠、梅、张五郎、十麻子等等,用心加以整合、包装,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梅山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
梅山歌谣,组合起来,就是梅山人历史的再现和写照。
在记事传经方面,他们有峒事歌、族歌、节气歌、樵歌、秧歌等,这些歌或直传史事,或细唱传文,或详述经历,或明教事理。
如史诗《酒歌》有3000多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部族迁徙、人伦教育、民情风俗等,是一部综合学科价值极高的史诗。
梅山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立足生活,想象丰富,意境奇特。
同时,音节匀称,顿数整齐,具有音乐之美。
小孩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以代代相传。
这些诗歌和《炎帝传说》、《神农传说》等作为梅山文化中的艺术,也五彩斑斓并独呈风采。
如变化万千的剪纸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一绝的滩头年画,梅山文化区惟一的表演艺术———布袋戏.梅山文化是楚巫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其影响之大,辐射海内外。
但是,由于社会物质化程度加速,民众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再加上时间的不可逆转以及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
世,许多梅山文化的事象和民俗珍品正在迅速流失或消亡。
那些记录着宝贵文化信息的的古老建筑正一处接一处地拆毁或坍塌;老一辈视如珍宝般传下来的器具、经籍、谱牒正一批接一批地毁坏或流失,而古老的民间绝艺、风俗习惯、渊源典故和方言谣谚,则因为年轻人的无暇顾及或不屑一顾,正随着老人的辞世一项接一项地断传或消散。
因而,梅山文化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