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概论

梅山文化概论梅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梅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梅山这一地域密切相关,梅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山脉为主体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
梅山地区的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梅山地区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原始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山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的最早表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遗址,这些遗址中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梅山地区发现的大量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展示了梅山人民在农业、手工业、艺术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智慧。
这些文物不仅是梅山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梅山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梅山地区处于吴楚两大国家的交界处,文化交流的活跃度非常高。
吴楚两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在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除了艺术表现形式外,梅山文化还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例如,在医药学方面,梅山地区的医药学家对草药的研究和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开创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配方,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思想方面,梅山的思想家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梅山哲学的学派,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梅山文化的传承至今依然活跃着。
在梅山地区,人们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民间艺术,如梅山剪纸、梅山民歌等。
这些传统的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梅山地区的一张重要名片。
同时,梅山地区也注重对梅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建设博物馆、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梅山文化的价值。
梅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梅山文化

1988年5月,在“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被正式确认。
之后短短十几年间,梅山文化的研究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范围,这为梅山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与梅山文化有关的县市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资源及相关的旅游资源。
在梅山本土,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做出了积极回应:邵阳市的新邵、隆回和益阳市的安化县举办了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冷水江市专门组建了“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有40多名志愿者展开抢救性的田野调查;新化县则由县政协牵头扩充了原“梅山文化研究会”机构,举全县之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其实,梅山文化覆盖的地区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且相对于湘东、湘南、湘西、湘北已有的旅游品牌、文化品牌而言,湘中地区还是一块急待开发旅游品牌的土地,而梅山文化的研究和开发被寄望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今,梅山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为当地小说创作、戏剧创作持续不断地提供了源泉;众多的歌谣丰富了音乐艺术;花瑶服饰绣绘、滩头年画等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布袋戏”、“傩戏”则为戏剧脚本、综合表演提供艺术营养。
不仅如此,“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文化区多为奇山、异洞、古木、怪石以及原始古朴的自然村落,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而原始风貌极浓的民俗风情又为这些旅游资源赋予了神奇瑰丽的人文背景。
两者结合,极富旅游价值。
2005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已对其中的“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确认为“自然与文化遗产”并命名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若进一步加以适当开发,如修建“梅山文化民俗村”、梅山蚩尤文化园,将奇特的民俗风情合理取舍,浓缩其中,将对游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梅山文化中的民间中草药单方,亟待医药界进行研究,为现代医学发展服务;简捷而古朴的民间武术,古老而简朴的民间冶铸、制陶、织染术等民间工艺,也都具有不小的开发空间。
“梅山”在哪里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而不是某一座山峰的名字。
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
梅山文化内容

梅山文化1. 梅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梅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临东海,北靠苏州,西接无锡,南界杭州湾。
梅山是一个以山为主体的地貌单位,总面积约为3000多平方公里。
梅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2. 梅山文化的历史渊源梅山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梅山地区已经有人类聚居和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梅山曾经是吴越文化、吴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
这些不同文化对于梅山的发展和影响都非常深远。
3. 梅山文化的特点3.1 自然与人文相融合梅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这里有广袤的湿地、绿茵茵的山峦、清澈的河流和美丽的海岸线。
梅山文化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2 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梅山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代建筑、碑刻、园林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这些园林以其精致、雅致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梅山文化还包括传统艺术形式,如吴剧、苏州刺绣等。
3.3 人文荟萃,学术繁荣梅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众多的学者和文人墨客。
梅山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而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学者前来研究和交流。
4. 梅山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梅山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梅山作为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梅山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例如,梅山的手工艺品制作、文化旅游等产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另外,梅山文化也对当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梅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5. 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和传承梅山文化,未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工作,确保它们能够得到合适的修复和维护。
梅山文化简介

梅山文化简介
梅山是一个以湘中梅山为核心的古老历史地域的称谓,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湘中娄底以及益阳、邵阳、湘潭的部分市县,而以宋时的新化、安化为核心。
梅山文化至今仍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包含丰富的人类原始信息,记录了人类心智发展并成型的过程,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的、神秘的地域文化。
以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为界,开梅山以前的梅山文化为早期的苗瑶族文化,其文化源流可以上溯到远古的九黎、三苗,因此具有一般地域文化都不具备的“独立根性”;“旧不与中国通”的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它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之保留了丰富的本土原生态文化内涵,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前期梅山文化的影响不仅深入到了湘南、湘西南、广东,也辐射到广西、贵州、重庆、四川、云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并成为部分湘西南雪峰山文化的根脉。
后期的梅山文化是汉人的移民文化,是外来先进文化与本地土著文明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文化,后来发展成为近、现代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梅山被认为是国际性民族瑶族以及苗族、畲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祖山,在这方地域上一定曾经发生过我们现有的研究尚未探及的一段历史进程,并给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表象。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廓清迷雾,逐渐解开其中的一些迷团,还原那一段充满魅力的历史。
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可能直接面对两个命题:一、环洞庭湖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而资江流域在其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二、湖南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而苗族的先祖是我国最早由渔猎转入水田稻作农业的民族。
包括梅山文化在内的苗楚文化作为先进的稻作文化的代表,历史上对黄河文明进行了主体基因输入。
浅论梅山文化

浅论梅山文化作者:宁国清我国长江流域洞庭湖以南,古称九江,即沅、浙、辰、叙、酉、澧、资、湘[1]。
九江一带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后人称之为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久已失传,自湖南省首次梅山文化研讨会[2]后,对梅山文化的湮没与确认,成了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一、关于湮没问题梅山文化是以古代少数民族(苗、土、黎、虎夷、苍梧、巴、越)为主体缔造,以巫术梅山教为中心,梅山“蛮”民历来不服王法,反对种族歧视,“替天行道”[3]。
所以,梅山文化自古多遭封建权贵排斥、禁锢。
如梅山圣地梅城,相传古时可与回教的墨加、佛教的灵鹫山、基督教的耶路撒冷媲美。
可梅山教及其文化从未得到过当政者的认可,中原王朝的权贵们,视梅山文化如洪水猛兽,视梅山教为异端邪教,视梅山人为“蛮夷”。
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抵制梅山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至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庭不惜开支,遣客省使翟守素征讨并封锁梅山大本营[4],在“五龙奉圣”各要害处,设立梅子、七星、白沙、首溪、蜉蝣五砦,“禁不得与汉民相通”[5]。
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梅山建县,耗巨资建面积为三千多平方米的文庙、武庙(现由安化一中管理)意欲取代、压抑“五龙奉圣”这块风水宝地,诋毁梅山教的影响与存在[6]。
嗣后,还把纪念梅王扶汉阳的庙、寺里的“三洞梅王”的雕像移至偏室,在正殿中央立起大尊佛像,以此来贬抑梅山“正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更有甚者,在梅山文化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元年由项羽分封的十万户侯,梅山一代统领梅鋗家林的梅井目建起了“戎石亭”,此举用意昭然若揭,还有几位梅山文化的代表人物的经历也被无端歪曲和丑化。
第一位是梅山教主张五郎,是一位受人尊奉的智勇双全的英雄,是在东汉末年被迫迁入梅山并被瑶人同化了的汉人,是人们心目中的梅山神,并被写进神话小说《西游记》,与二郎神大战孙悟空。
然而,历史的“封神榜”上找不到他的牌位,连普通老百姓堂屋中的神龛上也没有他立足的地方,权贵们骂他是“翻天菩萨”,让乞丐奉着沿街讨米。
梅山文化

位于湖南省安化县境內的柘溪大型 水库库区的5万多名移民,在当地政府 的关怀与扶助下,走出了一条靠资源优 势致富,靠科技致富,靠勤劳苦干致富 的路子,克服了出门行路难,读书就医 难,饮水用水难等重重困难,摸素总结 出了水面以网厢养魚旅游开发为主,山 坡小岛以时令高产水果当家,庭院经济以养殖加工为业等多模式的生财之道。己建成的12000口网 厢。2.2万亩水果和3万多头牲畜使大部分移民开始摆脱了贫困,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呈 现出人心安定,干群融洽,库区社会秩序良好的精神面貌,曾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梅山龙宫与大熊山的 九龙峰、九龙池一脉相通。 相传黄帝登熊山,将灵毓葱 笼的九龙峰点化成九条青龙, 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 海的九龙池。九条青龙游入 资水,被梅山油溪石竹湾的 风光灵气所吸引,高兴得在 水中游、云中飞、洞中舞, 久久不愿离去,一住就是几 千年。新化古称梅山后人便 把这个岩洞叫做梅山龙宫
梅 山 文 化
梅 山 文 化
梅
梅山文化的发祥宝地
山
梅山文化是湘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富饶的文化遗 产中一个闪光的组成部分。 古峒梅山,包括湘中山区和湘北部分地区。位于隆回北部的司门前镇和 新化、安化一样,正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 神秘莫测、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 重视,几乎濒临湮没。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湖南以及北京同仁还有外 国学者,才比较关注梅山文化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发掘和研究,这时 家 才 地发 司门前这 文化 的 地, 多 的 宝 隆中山 , 是 司门前民 发掘 来的一 。 者的研 究 文 有关研 上 和发 以 , ,引发了 学者的研究 。 者以司门前地 文化和民 民 、民 文学 要发掘 而 的 梅山文化 和 梅山 , , 引 发了民 文化 者的 , 进一步研究梅山文化 了 有 的 一 , 中国民 文 山 、学 。这 是 中国文 和中国民 文 家 ,中 部 的国家 。 中国梅山文化学 研 , 成 地 了 。 隆 回 , 正 进行 中。司门前镇地区的梅山文化,是一 的富 , 的 , 以 期, 发掘和研究 的 , 光 ,是 以 的 彩, 神文 的。
解说梅山文化

解说梅山文化:“张五”与“端午”的语言学解析及其所隐含的原始数理文化内涵2010-11-03 09:57:30| 分类:梅山文化|举报|字号订阅文章来源:中广网作者:佚名2009-2-11 8:41:07张五郎是大家所公认的梅山神,要完全弄清楚梅山文化,必须对张五郎这一神像所包含的原生文化内涵作更深入的剖析。
然而,宋开梅山后,随着中原正统儒家文化及道教、佛教文化的大量侵入,原初的梅山文化有了很大的改变,梅山神张五郎也被融入了太多的儒、道文化内容,以至我们今天对他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表层而很难达其内里。
关于“张五郎”这个神祗的诞生,民间主要有四种传说:1、“从端午节种的南瓜(或东瓜)中诞生说”;2、“盘古——黄斑犬说”;3、“太上老君女婿说”;4、“青州知府张世魁说”。
这四种传说明显地有一个从原始文化到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时间流变过程。
后两种传说虽然流传面更广、影响更大,而且直接承传在今天的梅山巫歌中,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这是张五郎之所以为神的本来面目。
前两种传说主要分布在今梅山腹地新化、新邵、冷水江一带和与今绥宁“梅口”(“梅山入口”)毗邻的城步县一带,具有鲜明的远古“葫芦神话”和“创世神话”色彩,比较符合张五郎作为原始狩猎神的时代特征和梅山文化作为原始渔猎文化的文化属性,我认为它们应是关于张五郎的最早传说;第三种传说隐约保留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的某些原始文化因子,更多的是反映了宋开梅山后所融入的道教文化内容,标示着道教文化对梅山文化的改造与融合;第四种传说仅保留了张五郎的狩猎神原型,体现了儒家“官本位”文化对梅山文化的强势扭曲和彻底变形——由此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文化特征:民间所信仰的关于张五郎的巫术内容是原始时代的,而张五郎却成了具有“儒官”身份的猎户。
这种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说法后来成为张五郎传说的主流,经过若干代的口碑相传,以至我们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包括不少梅山文化研究者)都认为真的是这么回事了。
梅山文化2

.* 1楼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梅山文化在长江流域中游及以南,自古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态,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猱着人类渔猎、农耕并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开始称之为“梅山文化”,这一文化概念迅速得到海内外的关注和认定。
如今,“梅山文化”研究已成燎原之势,如火如荼,成为热门课题。
一、梅山文化的来龙去脉1988年5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来自湖南冷水江市的童丛和新化县的周少尧二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湘中地方自古以来存在的一种神秘古朴的民间原始文明文化形态,称之为“梅山文化”,这个概念当即得到大会的认可,此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法国巴黎大学华南人类研究所和法国远东学院一些学者在法国图鲁滋一支东南亚移民族裔中发现了一个名《又到梅山36峒游念》的巫教手抄本经,内容是表述瑶人死后灵魂需回梅山认祖归宗,这就追寻到了古梅山的中心地带———湘中,尤其是新化、安化、冷水江、隆回一带。
1995年10月,由中法两国学者发起的第一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湖南邵阳市新邵县举办,吹响了海内外梅山文化研究的号角;1997年10月,第二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湖南益阳市安化县举行,研究梅山文化的队伍不断壮大、影响进一步扩大;2003年10月,第三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湖南隆回县举行,梅山文化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扩大,梅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20 06年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梅山文化的原生地湖南娄底市新化县召开,将梅山文化的研究推进到更高的实质性的成熟研究阶段。
“梅山”由“芈(Mi)山”音转而来,“芈山”实指楚人居住之地,而楚人又是炎帝部族和崛起后黄帝部族在长江流域及以南长期融合的结果。
楚人是黄帝之后,黄帝居轩辕丘,号轩辕氏,又因国于有熊,多为以熊和罴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亦称有熊氏。
而楚人芈姓熊氏,居住地为芈山,鬻熊之后,历代有三十多位国君以熊为姓。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朋友了解安化这个地方可能都是因为黑茶的关系,又或者安化仅仅是因为有了黑茶才被世人所熟知的,但如果真这么看待安化这个地区,我认为是很肤浅的。
其实在早在黑茶闻名之前,安化地区就有我们很多不能熟知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今天我来讲些和茶无关的,希望是大家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了解一个地方,必须从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说起,主要说三点内容:一、梅山文化二、蚩尤故里三、湖湘文化之起源梅山文化:世界上总有神秘的角落,至今是科学都不能完全解释的,比如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湖北神农架、罗布泊之谜等等,枚不胜举......有这样一个地方,地处湘西南,雪峰山脉腹地,梅山崖畔,资水人家,就是今天的安化县全境以及娄底新化县部分。
是南方少数民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等)的聚居地,古称梅山。
中国的传说总是带有古老的神话色彩,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记载的基本上都是下五千年,而上五千年几乎只能在神话传说中才会找出一点痕迹,就连中国的夏朝,世界上都不认可,可以说是中国古籍文化的悲哀,在历代的“焚书维治”的过程中,中国的原始古籍消失殆尽,很多的传说都是通过代代相传以及道听途说才流传至今,美其名曰“野史”。
我对梅山文化的了解仅仅只局限于文献的记载,当地人的口授以及学者们的研究,当然,也有所谓野史的道听途说,很早的时候,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一位青山排教的道长,排教起源于湘西),从他口中了解过有关梅山教和梅山拳的传闻,不过岁月更迭,大多数忘记了。
在历史的面前,人人都是矮子,抱着一份敬畏之心,把我所了解的梅山文化和大家讲讲吧。
1、古老的符篆文化在这里,有一首似诗歌似童谣又似字谜的口诀广为流传:一点一横长,一撇撇南方,两边丝绞绞,中间有个言大娘,左也长,右也长,中间坐个马面王,心字底,月字旁,架根横杆晾衣裳,打格勾更勾南方,一把大刀杀心房,一点鲜血溅天堂。
如图一:后来上网查询又知道陕西有个表示面粉的biang字笔画也很多的,但这个字不读biang而读piang,与梅山方言中的“坪”读音相同,且是配套一个口诀的,从字的组成部分和口诀来看,这很象月下骑马围猎的场面,因此,个人以为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符”,从属于古梅山狩猎文化。
字形中的“广”者,《易》书曰“广大配天地”“大以配天,广以配地”,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再现梅山围猎的壮观场面:时间:晚上,皓月当空;地点:广阔无边的大地;发生的事件:一匹长啸的骏马奔驰在广阔无边的大地上,马在月色下看不清四周布满的长长的绳索而被绊倒,这时,一把长矛直入马的心脏,人们载歌载舞,用马血祭天上神灵带给人间的美味佳肴!而符的原理是“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
”意念与符形、形气合一以召鬼神,促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
有学者说:“梅山狩猎,必先围山,所谓围山,就是围着某一区域的山用一些符咒施法,使这个区域的猎物不能出圈,坐以待毙,八十年代初,我亲睹过这样的围猎活动,称为“布扎”或“赶围”,九十年代我在奉家山工作时,这里还是这样的赶猎。
”我个人理解为:符篆文化出自于古老的占卜和易经,或许和中华先民的图腾文化有关,也是有道理的:如图二(各个姓氏的图腾):例如:张姓,形似拉长的弓箭还有一点,我要说明,现在道教用来告慰神灵,沟通天地,敬启鬼神所画制之符篆也是来源于古老的占卜和易学,我们所发现的甲骨文就是先民们就占卜之事所做的记载,也是汉字的源头,后来发展到金文,大篆和小篆,可以说符篆也是其中的一种演变体,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
其中除屈曲笔画外,又常夹有一些汉字,如日、月、星、敕令等字样。
有人说,符篆是天书,曾经在某古道的摩崖石刻上也有发现类似天书的遗迹,把符篆说成一种“天书”,也有其中的道理。
图三:2.数字“三”以及巫术之说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在中国文化中,也能找到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如,用“三”座山来指代“很多的山”,用“三”棵树来指代“很多的树”,用“三”根火苗来指代“很多的火苗”,用“三”个人来指代“很多的人”——这就创造出了“山”、“森”、“火”、“众”等汉字(在甲骨文中,“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森”是“三棵树”的象形;“火”是“三根火苗”的象形;“众”字下边是“三个人”)。
在古汉语中,还直接以“三”(以及三个“三”即“九”)来表示“多”。
这种状况反映在中国古代数理思维的集大成之作——《易经》中,就是阴阳两爻的合数和易卦的“单卦”、“重卦”编码都受“三”的制约:首先,易卦的“阳爻”和“阴爻”相加之和为“三”;其次,易卦的八个“单卦”均由“三”根爻叠加而成;再次,易卦的六十四个“重卦”亦均由两个“三”即两个“单卦”进行不同的叠加排列而成。
而所谓“梅山”,其真实含义应为“媒三”(梅山腹地新化方言“山”即读为“三”);所谓“梅山文化”,其实也就是“媒三文化”。
梅山,当为后来的梅山文化圈以外的儒生们记音之误。
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在进山狩猎前要举行“安梅山”的原始巫术仪式。
所谓“安梅山”,即给“梅山神”设坛并举行祭祀。
安“梅山”要用“三”块石头或“三”块瓦片架在猪、牛踏不到的僻静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树下,表示梅山神在此;土家人安梅山大都选在屋角右侧空坪中的隐蔽洁净处,用岩石砌“三”面墙,上盖一块岩板,前面空着为门;猎人到了山上,如果发现野兽脚迹,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个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块小石压上,这叫“封山(封三?)”;还有的猎人进山之后,随手折一根树枝,向这个山扫一下,向那个山扫一下,再绕自己所在的山头扫个圈(三座山),然后盘腿而坐,口念咒语,名为“下法”。
——传说这样做了,野兽就会“迷”路,总是在山里转来转去,不会逃走。
还有一个说话就是民间流传甚广的“鬼打墙”,梅山地区都这样传说: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转来转去又转到原处,怎么也走不出去,那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张五郎”;因此,张五郎又叫做“倒路张五郎”。
在下峒梅山,张五郎又称“坛主”,据说他常常用箭射人(梅山人骂人常说:“你这坛主射的!”)。
人们在三岔路口的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字,便是想以此作为咒语来挫败张五郎的法力,不让他的“迷惑”之箭射中,从而在三岔路口不迷失方向、走错路。
如图(梅山神张五郎像):原初的梅山文化,是一种以原始数觉极限数——“三”为媒介,借助“三”的“迷惑”力量,通过想像的原始思维互渗关系迷惑对象来开展渔猎活动的原始巫文化。
应产生于中国原始人类的“数觉时期”,是形成中国哲学“一生而,二生三,三生万物”观念的文化源头。
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3.生殖文化上面提到的张五郎是大家所公认的梅山神,要完全弄清楚梅山文化,必须对张五郎这一神像所包含的原生文化内涵作更深入的剖析,在梅山巫仪中,张五郎是统帅着东、南、西、北、中“五路猖兵”的最高军事首领,梅山人的每一次重大狩猎活动,都要念“五郎诀”,请张五郎发“五路猖兵”。
今天我们所常见的张五郎神像,是一个约五寸高,用木头或葡萄藤雕的倒立形象:手撑地、头朝下,两脚倒伸向上;大都身着官服、头带官帽,有的还描了彩漆。
在中国有史以来的诸位神只中,张五郎是唯一倒立的一个神只,这足以说明他的奇特性。
张五郎这个原始英雄集合神的身上,到底还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鲜为人知的文化秘密?对生殖文化的崇拜,全世界各个地区貌似都有类似的文化痕迹。
最早的原始中国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方是主导生殖的,可见生殖文化在先民中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反射到今天的梅山文化中来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也是有逻辑的。
人的胚胎在母体中成形、生长、发育一般有9个余月,称“十月怀胎”。
从第二个月到第七个月,胎儿在母体中都是头朝上的;从第八个月到出生前,身体完成往下旋转的过程,双脚蜷局交叉朝上,头部朝下。
因此,人出生时总是头朝下倒着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对人类的生殖繁衍特别关注,大量的原始生殖崇拜现象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他们特别关注人类的生殖繁衍,也就必然会特别关注人类生命的诞生过程。
——倒立张五郎形象,就是中国原始人类对人之诞生这种生命现象的一种符号定位,表示人之初始状态。
依据如下:首先,中国人敬奉的神只雕像一般都有一尺多至几尺高,有的甚至达到几丈、几十丈高(如“乐山大佛”),讲究的都是所谓高大威仪;而倒立张五郎雕像却一律都很小,酷似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其次,张五郎虽贵为梅山的开山神,但在梅山诸神排位中,他必须安在神龛最下端的地上,不能上神龛,这分明是指状婴儿的倒着落地。
第三,梅山地区民间传言,用一条妇女的短裤,即可破解张五郎的法术。
——妇女的短裤,是产门的象征,这一传说亦暗喻母体对婴儿的钳制作用。
第四,梅山人十分重视怀孕生产,梅山巫术中有一整套安胎法术,如“看胎”、“祭胎”、“掏胎”、“收魂”等。
在“祭胎”和“掏胎”仪式中,所念咒语都和“五”有关,如“前收五里后收五里,五五二十五里,千五里万五里,祖师收回,本师收回……”;生产时还有所谓“催胎水”法术,法术中的数字亦与“三”有关:在产妇额头上沾“三”点水,胸脯上沾“三”点水,脚板心沾“三”点水;此外,婴儿落地后剪脐带要预剪“三”次,每次念一句咒语。
——如前所述,“三”和“五”都是张五郎的数字符号身份象征!第五,再从语言学上来印证:人的“头”在甲骨文中即“元”字,“元”的本意是“人头”,而“元”又有“根本”的意思,《说文》:“木下曰本”。
“根”和“本”都是在下面的,这就向我们暗示了人的头也是在下面的。
甲骨文“元”字便是由上面一横(疑表示产门),下面一个“下”字构成(表示人头在下),它的含义还有“第一”、“开头”的意思,如新年的第一天称“元旦”,第一个月称“元月”。
所以,在易经哲学中,“元”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一”,也就是易卦的第一根爻——“太极”。
这第一根爻的位置应当在哪里呢?根据张五郎头(元)向下的生命符号指向,它应该在最下面!所不同的是:倒立张五郎形象用的是一种雕刻造型符号,而“元”用的是一种语言文字符号罢了。
综上所述,梅山文化中潜藏着一个最古老的原始数码系统,这个系统反映了中国初民从“数”的角度认知世界、把握世界的原初过程。
我一直坚持从人类文明起源和中华早期文明流变史的高度来研究梅山文化,今天我更坚定这个观点。
种种迹象表明,梅山文化绝非一种仅在湖南土生土长的封闭性地域文化,它曾以湖南为基点,随稻作文化的传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过灿烂的中华远古文明。
它是开放性的、超地域的——所以我们在全国很多地方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区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它又是超语言、超民族的——所以很多民族如苗族、瑶族、白族、壮族、土家族、藏族……包括汉族,在各有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的同时,也都信“梅山”。
只有“母源文化”才具有这种生命力、穿透力、涵盖力和影响力!因此,我认为,梅山文化——应是被人们遗忘了的中华文明的一个最古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