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文化 阴阳五行说的宗教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1.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宗教信仰之一。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其价值观在政治、教育和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强调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家哲学提倡“道”为宇宙之根本原则,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作用,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 佛教: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佛教强调修行、悟道和解脱,通过禅定和般若智慧追求解脱和升华。
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哲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主张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品质,并提倡君主立国和礼制教育。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及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道和自然之道的追寻。
道家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权力运用,主张严明法纪和明确利益关系。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政治和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涉及到中国的医学、命理、风水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

五、佛教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佛教依附政治而发展,其兴衰存亡,制约于世俗君 主,受国家权力所直接支配控制。 以儒释佛,以佛合儒,佛教接受儒家传统政治思想 的改造而不断儒化。 佛教通过参与政治,服务皇权,体现出其“辅助王 化”的世俗政治功能。 佛教僧人被置于严密的国家行政控制的监管约束之 中,一定程度丧失了作为宗教组织所应当具有的相 对独立性。
禅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
当我细细看, 啊,一颗荠花, 开在篱墙边! 墙上的花,我把你从裂 缝中拔下; 握在手里,拿到此处, 连根带花。 小小的花,如果我能了 解你是什么, 一切一切,连根带花, 我就能够知道神是什么, 人是什么。
三、佛教的宇宙哲学观
1、须弥山与大千世界 须弥山原本是印度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著名神 山,须弥是梵文的音译。佛教创立,借用印 度民间古老神话传说,把须弥山作为宇宙的 中心。佛教认为,须弥山是耸立在宇宙中心 的一座高山,其他海洋、山川、河流、大地 等等,均是围绕须弥山而依次排列,无限延 伸而构成宇宙世界。
灭谛 指消灭烦恼与痛苦,获得彻底解脱与自由 的真谛。 道谛 指灭除烦恼的修行之道,是揭示灭苦的具 体方法即通向涅槃或达到涅槃境界的正道 。
八正道”亦称为“圣贤八道”,是“道谛”的具体 修行理论与方法。具体分为正见、正志、正语、正 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即对“四谛”的正确理解;正志亦称正思维, 是在正见的基础上对“四谛”作认真细致的思考; 正语,指语言正确,不说谎不骂人,不作一切非佛 理之语;正业,指行为正确,不盗、不淫、不杀生 等等;正命,指修行过程中克己知足,所作所为符 合佛门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正精进,集中精力, 正确修行;正念,随时忆念佛教“四谛”真理;正 定,根据“四谛”道理,专心正确修习佛法禅定。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 多元性与包容性B.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C. 封闭性与开放性D. 传统性与现代性答案:A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B.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报C.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话D.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计算机答案:A3.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4.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
A. 道B. 德C. 无为D. 自然答案:A5.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其核心是()。
A. 法B. 术C. 势D. 刑答案:A6.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兼爱B. 非攻C. 节用D. 尚贤答案:A7. 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兵法B. 兵势C. 兵形D. 兵略答案:A8.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核心是()。
A. 阴阳B. 五行C. 阴阳五行D. 五行相生相克答案:C9. 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其核心是()。
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经络学说D. 脏腑学说答案:A10.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其核心是()。
A. 抒情B. 叙事C. 议论D. 描写答案:A11.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其核心是()。
A. 笔墨B. 线条C. 色彩D. 构图答案:A12.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其核心是()。
A. 木结构B. 石结构C. 砖结构D. 土结构答案:A13.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其核心是()。
A. 自然B. 人文C. 宗教D. 政治答案:A14.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其核心是()。
A. 唱B. 做C. 念D. 打答案:A15.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其核心是()。
A. 民俗B. 民间C. 民艺D. 民情答案:A16.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其核心是()。
A. 佛教C. 儒教D. 基督教答案:B17.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
辩论:中国的宗教与基督的宗教

中国的宗教,基督的宗教:与西方的辩论(Patrice Fava) 范华如何开始考虑中国与法国在宗教上的差异与相似呢?所有的宗教都会经由一些被神化的形象而形成超越观念。
世界是被一些看不见的力量所控制的,这些力量与我们有关,并决定我们的命运。
人类学家总是希望给宗教下一个确切的定义——Max Weber马克思·韦伯、Clifford Geertz克利福德·格尔茨、Maurice Godelier莫里斯·高德里埃, 等等.关于研究西方宗教,还要提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名字:Marcel Gauchet (马塞尔戈谢,马歇尔郭雪,马塞尔高谢).但是,我在此要引用的是人类学家Philippe Descola菲利普·德斯科拉所提出的分类法,他认为,形成宗教的只有三种本体论上的可能性:Le totémisme图腾主义、l’analogisme类比法与l’animisme泛灵论。
按照Descola的理论,可以说这三个本体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能区分人与非人物。
他的书的题目是:« Par-delà nature et culture »(超越大自然和文化的对立)。
他以此批判Lévi-Strauss 列维·斯特劳斯。
Descola认为人类思维方式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考虑人与非人物的关系问题。
对他来说,全人类只有四种本体论:图腾主义、类比法、泛灵论、自然主义。
图腾主义强调人与非人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上的连续性,并将这种连续性置于首要地位。
人类与动物有共同的本质,因为他们都来自于同样的始祖:他们的图腾祖先。
图腾主义最完整的思维系统在澳大利亚。
类比法假设世界万物构成一张关系网,网中各个节点是非连续性的,但这个网络的结构却是彼此对应的。
它认为人与非人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没有连续性,但在复杂千变的万物之中,却存在相同因素。
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

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自然界、人身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信仰的核心。
从周代的“易经”开始,阴阳五行开始成形,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涵盖了宇宙、自然、社会、文化、命运等多个方面,与传统中国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阴阳,是指在太极图中黑白两色,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
阴阳的思想本源在于人们感性认识自然界的阴晦与阳明。
在阴阳哲学体系中,阴凝、柔、潜、负、内、动,代表阴暗、柔弱、藏而不发、负面、内在、变化。
而阳代表阳明、刚、显、积、外、静。
阴阳二者相生相克,互为所需,因此形成了五行的思想。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属性,以及对应的色彩、味道、音调、部位等。
金代表收敛、清洁、整理、凝聚、收藏、金属质地、白色、辛味、肺,木代表生长、去旧迎新、扶持、柔韧、向上、青色、酸味、肝、水代表润泽、流动、柔和、洁净、汇聚、黑色、咸味、肾、火代表燃烧、热情、热力、活力、光明、红色、苦味、心,土代表稳固、净土、接受、静止、育肥、黄色、甜味、脾。
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一方面反映在传统中国的宗教信仰中。
在佛教中,金代表佛陀的目、口、身、意、寶器等五个方面;木代表了佛法的种、根、枝、叶、实等五个方面;水代表佛法的润泽、流布、宣扬等;火代表心性热诚、空性清明等;土代表人的净土、圣地、菩提地等。
在道教中,五行则代表着不同方位的神仙和神怪,以及不同的修道方法和功法。
在儒教中,五行则反映了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应该怎样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另一方面,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还反映在传统民俗信仰中。
例如,在农民传统文化中,五行的思想被运用在农事生产和天气预测领域。
在婚姻考察中,五行被用来判断男女的相性。
在姓名学中,五行则被运用来研究姓名的吉凶。
在服饰、建筑等领域中,五行的思想也被充分应用。
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一种整体性的宇宙观和伦理观,凝聚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
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信仰体系与教义

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信仰体系与教义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与教义丰富多样,涵盖了道教、儒教、佛教等各个流派和教派。
这些宗教体系和教义在中国千百年来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信仰之中,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和教义展开探讨。
一、道教信仰体系与教义道教是中国发源的一种宗教体系,它主张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在道教中,信徒们崇奉道教的神仙和神灵,例如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等。
道教信仰强调修炼和修道,追求长生不死和超凡入圣的境地。
教义中的主要概念包括阴阳、五行、道德经和道德修养等。
道教倡导“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重大决策。
二、儒教信仰体系与教义儒教是中国传统的主流宗教之一,它以儒家经典文化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儒教教义主张“仁爱”、“忍让”和“诚实”,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教信仰的核心是尊崇君主和孝敬父母,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儒教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佛教信仰体系与教义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体系,强调“解脱”和“救度众生”。
佛教的信仰基础是“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信徒们追求解脱轮回的苦难,寻求永恒的内心宁静。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其教义包括了“苦、集、灭、道”的观念和修炼方法。
佛教强调舍弃欲望和执着,追求智慧和慈悲。
四、民间信仰体系与教义除了道教、儒教和佛教,中国的传统宗教还包括了大量的民间信仰和教义。
这些信仰和教义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和习俗,例如拜神、祖先崇拜、风水和算命等。
民间信仰强调对神灵、祖先和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供奉。
很多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
总结: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信仰体系与教义实质上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间关系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信仰与教义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习题集一、填空题11.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发轫于(),形成于西汉,并经后来历代的不断巩固、强化和完善,而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
2.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忽视功利,虐杀了(),使社会呈现僵化而有秩序的状态。
3.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
中国文化又具有以“求治”为目标的()。
4.中华民族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总体精神。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5.以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外靠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行政力量,内靠以()为纽带的宗法关系,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6.宗法传统,使中国文化归于以()为目标的“道德型”。
7.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
8.()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9.中国传统科技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二是经验性。
10.强调()在人生、社会和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
11.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哲学逻辑上,重辩证逻辑而轻()。
12.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内容及方法上,其重心和运思的特征是人,是人与人的关系,它所注重的是()问题。
13.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尚仁、崇()、重节三方面。
14.明清时期,理学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受到了封建王朝的大力提倡。
明清两朝皇帝都把朱熹( )作为科举取士的准则。
15.范缜的(),对佛教唯心主义的神灭论进行了尖锐而有力的批判。
范缜从理论上冲击了佛教思想,并丰富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16.整个唐代诗歌以浪漫主义与()精神为主流,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17.书法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三国时钟繇创真书(楷书),东晋时()使字体更为活泼而富有生气,他也因之被称为“书圣”。
18.文艺理论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将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魏晋南北朝文士的推动下,中国文学终于摆脱了依附儒学的附庸地位,蔚为大观。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课练

第六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考情提要✧ 逐题击破 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 A.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2.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 )A .五德B .五伦C .五常D .五礼 3.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是( ) 《论语》 《大学》 《中庸》 《易经》 4.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 《九歌》 《天问》 《离骚》 《阳春》 5.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 A .以石结构为主 B .以砖结构为主C .以木结构为主D .以土结构为主6.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中的是( ) A .诗情画意B .诗言志C .乐以教化D .文以载道7.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大画家是( ) A .吴道子 B .顾恺之C .张萱A .周敦颐B .王安石C .苏轼D .欧阳修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即( ) A .宋明理学 B .阴阳五行学 C .魏晋玄学 D .禅宗心性学1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孔子伦理思想“三基德”的是( ) A .仁 B .义 C .礼 D .智11. 由楚辞演化而来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是( )A .汉赋B .汉乐府C .骈文D .散曲12.宋代绘画领域兴起的院体画风的风格是( )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的是( ) A .化繁为简 B .中和之美 C .尚意追求 D .尊崇自然14.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是( ) A .荀子 B .孔子 C .朱熹 D .程颐15.首先将“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加以说明的是( ) A .老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孟子 16.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来自于( ) A .道教 B .佛教 C .儒家 D .阴阳家17.提出“行先知后”主张的是( ) A .王阳明 B .孔子 C .朱熹 D .王夫之18.强调“知行合一”有积极意义的是( ) A .陈白沙 B .王阳明 C .李贽 D .何心隐19.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A .物质文化B .生产生活文化C .制度文化D .精神文化20. 道教炼丹术,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其所著名著为( ) 《正一经》 《千金要方》 《抱朴子》 《效验方》 21.北魏时期,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变为官方宗教的道士是( ) A .张道陵 B .张鲁 C .丘处机D .寇谦之22.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 A .李白 B .刘禹锡 C .王维 D .杜牧23.道教定型化之始主要在于倡导“天师道”的( ) A.张道陵 B.老子 C.丘处机 D.葛洪24.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 )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 .明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A .顾恺之 B .张择端 C .吴道子 D .阎立本26.民间年画出现空前兴盛的局面是在( ) A .宋代 B .明代 C .清代 D .近代 27. 中国乐器有着极其悠远的历史,河南舞阳发现的 18 支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距今大约( ) A 一万多年 B 八千多年 C .A .35 种 B .30 种 C .29 种 D .19 种29.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 ) A .五音 B .七音 C .八音 D .九音30.在孔子的三母德基础上阐述“四母德”的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周敦颐31.从魏晋开始,佛A .涅槃学B .般若学C .本无观D .玄学32.金大定年间,在山东宁海创办全真派的是()A.寇谦之B.陆修静C.王重阳D.丘处机33.烧炼丹砂生成硫化汞,开辟了中国古代化学之先河,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是() A.张道陵B.孙思邈C.陶弘景D.葛洪34.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A.朱熹B.张载C.周敦颐D.程颢35.提出“天人交胜”观念的是()A.张载B.荀子C.刘禹锡D.朱熹(二)多选题1.对“知行”观提出过重要观点的先贤有() A.孔子B.荀子C.朱熹D.王阳明E.王羲之2.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产生了一系列的艺术命题,例如() A.意境B.诗言志C.神韵D.文以载道E.乐以教化3.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包括()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C.学思结合D.竞争择优E.创新思维4.中国古代建筑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有()A.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B.布局上左右对称C.外观的多样性D.强烈的人文性E.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5.汉乐府民歌的主要类型有()A.清商曲辞B.郊庙歌辞C.相和歌辞D.鼓吹歌辞E.杂曲歌辞6.中国戏曲的角色主要有()A.生B.旦C.净D.丑E.末7.下列选项属于唐代舞蹈的是()A.《凉州》B.《绿腰》C.《兰陵王》D.《霓裳羽衣舞》E.《大夏》8.中国古典舞蹈的特点有()A.民族性B.民俗性C.地域性D.音乐性E.风俗性9.下列作品属于唐代画作的有()A.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B.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C.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D.周昉的《簪花仕女图》E.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10.下列属于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是()A.柳宗元的“永州八记”B.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欧阳修的《醉翁亭记》D.苏轼的《石钟山记》E.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精神文化2.“中庸”3.“中和”4.“五伦十教”5.“三纲”6.五常7.仁爱孝悌8.因材施教9.宋明理学10.《诗经》11.楚辞12.汉乐府民歌(二)简答题1.简述“天人合一”观念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五德终始说的实质:将王朝的更替 归结于天意,主张有一种神秘的时运或气 数在起作用。 这种时运或气数,既不是殷人的上帝, 也不是周人有“德”性的天,而是一种表 现天意的、呈现为一定规律性的神秘趋势, 比周人的“天”增加了形式性和神秘性。
2、“五帝”崇拜(战国秦汉时期)
• (1)从方位上看:《吕氏春秋》将五行、 五德、五方、五色、五帝统一起来,形成 “五帝”崇拜的宗教观念。认为:
• B、对天人关系的分析: a、天:指意志之天 b、人:指君王、天子 c、天人关系被董仲舒独断的约化为重点 讨论天和天子的关系。
• C、天人感应论的理论基础:“人副天数” 原理。 人是天的副本或缩影,人的身体、生 理、心理、精神、道德等都来源于天,与 天类似。
• 《春秋繁露》: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 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 恶化天之暖晴,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 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 乐之情,春、秋、冬、夏之类也。
3、太一神(汉代)
• (1)汉人崇拜五帝的同时,也崇拜太一神。 • (2)汉代的太一神崇拜,将“天命”观和 阴阳观、祖先崇拜礼仪、鬼神崇拜等相结 合,向着统一信仰的方向发挥。 阴阳、鬼神等,都是太一转化而成的一 种存在形式。
4、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 (1)董仲舒(BC179—104)及其儒家思 想
第三讲 阴阳五行说的宗教化
一、宗教化的基础:
• 1、阴阳五行说: 在战国时 ,由阴阳说和 五行说结合而成。 宗教化:它以研究朝代更替、推测王朝 命运而著名。
• 2、基础: • (1)阴阳说 A、 殷商时期:阴、阳指的是自然天象。 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 “阳”字。金文中,已经出现“阴”字。 从写法看,“阴”是乌云遮住太阳的象形, “阳”是日出的象形,都指自然天象。
• B、西周时,阴、阳指的是阴阳二气。
《国语》记载: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 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 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 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 C、从《周易》来看,阴、阳指茅盾范畴。 《易传·系辞》有“一阴一阳之谓 道”,认为阴和阳之间的“感应”(交 互作用),推动宇宙生生不息,变化无 穷。
东帝名太皞,属木德,主春,木为青色,又 名青帝; 南帝号神农,属火德,主夏,火为赤色,又 名赤帝;
•
西帝名少皞,属金德,主秋,金为白色, 又名白帝; • 北帝名颛顼,属水德,主冬,水为黑色, 亦称黑帝; • 中帝名黄帝,属土德,主季夏,土尚黄色, 也称黄帝。
• (2)从历史进程上看: 汉高祖刘邦自立黑帝祠,五帝祭祀才 算完全。 汉文帝在渭阳立五帝庙,庙内有五殿, 方位、门色均按照五行说来安排。又在长 门建五帝坛,祭祀五帝。
• D、地位: • a、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和“天”论更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阴阳五行说的宗教化由 此定型。 b、将“阴阳五行”硬塞进天与人的联系 中去,使董仲舒的宗教思想带有强烈的自 然宗教色彩。 c、论证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 也能够起到限制君主专制独裁的作用。
三、宗教化的意义
• 1、成为历代王朝更替的依据。
• 《易传》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六十四卦→万事万物”表示宇宙的产生形 成过程。 其中,太极表示宇宙的根源和阴阳统 一的状态,用阴和阳表示既对立又统一、 相反而又相成的双方;
• 在用―、--两种符号分别表示“阳”和 “阴”,并将这两种符号两两重合,达到 “四象”; • 由“四象”与阴、阳分别结合,进而组合成 为八经卦; • 再由八经卦相互重合成为六十四卦。将阴、 阳的辩证运动过程,表示为数的运动过程, 成为符号化的推演系统。
• (3)五德终始说与王朝更替的联系 根据《吕氏春秋· 应同》篇记载,邹衍 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 土(黄帝,尚黄 )→木(夏禹,尚青) →金(商汤,尚白)→火(周文王,尚赤) →水(?)→土(?)。
按照邹衍所说的“五德终始”规律, 循环保佑不同的朝代 。 汉代应该尚何“德”?(《史记·高祖 本纪》;张苍;贾谊)
• (2)“五德”相胜: 指五行之间“克”(“胜”)的关 系: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 土克水。 五行相胜:土←木←金←火←水←土
• 另外还有“五行相生”说:土生金,金生 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在《春秋 繁露· 五行相生 》 中有记载,至于由谁提 出以不可考。 五行相生:土→金→水→木→火→土
• 儒家思想: A、提出了“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 亦不变” 的思想,这是对先秦“道统”观 的发展。 B、提倡儒学内省的修养论,重视对德与才 关系的探讨。 C、处理好仁义与功利的关系,提出了“正 其谊不谋其利内容 天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感应”关系。 天主宰着人,人也能感动天。(祥瑞、天 谴)
• b、《国语》 中有“先王以土与金、木、水、 火杂,以成百物” ,“五行” 是万物构成 的元素或材料。
二 、宗教化的历程
• 1、“五德终始”说(战国中期) • (1)简单介绍邹衍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中后 期的思想家 ,将“阴阳”说与“五行”说 相结合,提出“五德终始”说,并用“五 德”相胜这一关系说明王朝的更替,建立 起循环论的王朝史观,极大地推动了阴阳 五行学说的宗教化历程。
(2)五行说
• A、五行:金、木、水、火、土 B、五行有不同性质: a、《尚书》中有“威侮五行”、“洪范九畴” 之“五行”,这是注重五行的功能和性质。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 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 作辛,稼穑作甘。
比如: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王有四政(庆赏罚刑), 人有四肢; 天有五行,政有“五官”(司农、司马、司营、 司徒、司寇),人有五德(仁义礼智信),身有 五脏; 天有阴阳,而且“阳尊阴卑”,“贵阳而贱阴”, 人也有君臣、父子、夫妇,而且君、父、夫为阳, 为尊贵,臣、子、妇为阴,为卑贱。
• “化”具体指天与人的中间环节是阴阳五 行的变化,意思是说,天意要通过阴阳五 行的变化表现出来。
• 2、使中国古代政治带有强烈的神秘色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