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学文化与文学相互影响,而佛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
(1)使国语的内容扩大。
佛学大辞典里的新名词逐渐加入了中国语言系统。
(2)语法及文体发生了变化。
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叠语不少。
而且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也浓,有一种调和而新鲜的感觉,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而且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想象,譬如等等。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佛学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过译界宗匠,以极美妙的国语翻译后,即使不信佛理,也会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来使其文章更美妙,甚至想像力也不段增加,诠写方法也不期的革新,其直接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的影响,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也是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此外如西游记等,更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削作。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文学也是取佛学之精华而吸收的。
文学对佛学的影响主要是,文学促进了佛学的发展,文人们是创作带有佛学的思想,从而传播了佛学思想,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佛教与中国文化

(2)与以儒家为正统的多元文化的适应和会通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组成,其中儒 家被奉为正统。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是 在不断地适应中国以汉族为主体,以儒家为正统的 社会环境当中传播和发展的。 历史上,佛教与儒、道两家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争 论。有时,道教与儒家形成联盟,唆使朝廷发起禁 毁佛教的举措,如北魏太武帝、唐武宗时发生的灭 佛事件。而佛教则采取向儒家靠拢的方式,宣称佛 法可以“辅教”,即可以辅助朝廷和儒家进行道德 教化,以利于社会安定。
(3)与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相适应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长 期的历史发展,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 民族。在这过程中,不仅儒家,包括佛教在 内的其它传统思想文化,在促成中华民族共 同的心理和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传统等方面 各自都起到了特定的历史作用。
二、佛经翻译、讲经过程中的“汉化”和格义佛教 在佛教向中国社会传播过程中,佛经翻译一直是一项 重要的事业。从两汉至隋唐,约有5000多卷的佛经被 翻译为汉文。佛教初传时,人们用当时流行的儒道学 说来理解佛经,并用儒道的词汇来翻译佛经的字句。 例如把“涅槃”译为“无为”;把“禅定”译为“守 一”;把“真如”译为“本无”;把“菩提”译为 “道”等等。 这些词语成为佛教进一步与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会通 融合的重要概念。到隋唐,一些佛教宗派的创始人常 用“心”、“理”、“道”等汉译佛经的多义词来构 建自己本派的教义体系。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的。
其间,佛教的历史演变极为复杂和多样化,从印度扩散至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汉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汉朝的大量征伐中,汉朝国王统治下的大多数地区属于匈奴,而其他地区则被分散管理。
在此期间,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共存。
佛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哲学和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明。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安宁和庇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佛教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在佛教历史的三个阶段,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即汉朝晚期至西汉末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通过印度和天竺的游方僧侣传入中国。
这些僧侣带着佛经、佛像和佛教思想到达中国,开始在中国布道,劝化民众信佛。
在这一阶段,佛教与中原文化相衔接。
中国文化已经趋于成熟,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佛教思想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同时与中国的文明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佛教文化;这场融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期间,佛教渗透入政治和日常生活,佛教教义在汉朝重要议题上引起了大量争议,最终得以获得社会和政治立足之地。
第二阶段是佛教在中国的中期,即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的时期。
在此期间,佛教渐渐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
这使得中国佛教文化又进了一步。
这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高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衰退,社会纷乱,佛教成了士人、文人的精神寄托,所以该时期的佛经多由僧侣、名士、性无异者编撰,内容丰富繁多。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机构。
佛教在文化、建筑、美术、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唐朝,全盛时期为世界佛教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高峰,是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最为融合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作为两大主要宗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宗教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最早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自那时起,佛教就与中国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来摆脱痛苦和追求解脱。
这种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传播了佛法的智慧,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佛教寺庙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也成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慈悲心态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内丹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法则和道德准则。
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的修炼方法和道德观念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寄托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修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
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与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
佛教艺术以佛像、壁画和石刻等形式展现,道教艺术则以道观建筑和道教画等形式呈现。
这些艺术作品既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缘起性空”和道教的“无为而治”等思想观念,都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和道教还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角色。
佛教和道教寺庙既是信仰场所,也是教育机构和慈善组织。
寺庙中的僧侣和道士不仅传授宗教知识,也承担着教育和慈善工作。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佛教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并在此融合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佛教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从思想、艺术、社会等多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
思想方面佛教对中国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性、痛苦性和空性等,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佛教所提出的涅槃概念,与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的神仙成仙不同,强调个体自我消亡、解脱生死之苦的重要性,促进了中国人的解脱意识。
佛教中唯心主义的色即是空和空即是色,也影响了中国哲学的理解和认识方式。
此外,佛教还推崇戒律、修行等实践方法,这种实践精神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诸行无常”,教导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生命,注重即时的修持,这也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心存正念”的观念,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
艺术方面佛教与中国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建筑方面,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期间,宫殿、佛塔、庙宇等建筑形式在都城建设中独具特色,融合了印度和中华文化的特点。
佛教雕塑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如大雁塔、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佛像,既表现了佛教信仰,又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书法、绘画中也不乏佛教主题的表现。
禅宗画家如南宋僧人释道信、南明僧人虚谷,精于用墨传达自己的禅境感悟,表现了诗意性、境意性与神秘性结合的文化价值。
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也体现在了中国民间艺术中,例如说唱艺术莲花落,讲述的是佛教经典故事,反映了民间生活和信仰的各种方面。
社会方面佛教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诸如宗教、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佛教入华的历史为中印相互交流奠定了基础,这种交流也体现在了演化论和佛教的学识传承上。
佛教信仰的兴盛和发展对中国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和其他东亚国家文化的交流。
而就在文化领域,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同时,佛教本身也充当了文化之间的“中介人”,促进了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文化交融的加速。
赖永海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要懂佛教,首先得懂得缘起法。
只有懂得缘起理论,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
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几个阶段。
如果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归于小乘,那么佛教的历史则是一个从小乘到大乘的发展过程。
从教义方面说,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二个,一是四谛法,二是十二因缘。
所谓“四谛法”,是释迦牟尼悟“初转*轮”所说的教法,其内容是“苦、集、灭、道”。
原始佛教比较从消极的角度去看待人生,视人生为苦海,释迦牟尼创教的目的是企图把人们救出这个苦海,使人们获得解脱。
其四谛法就是围绕这个内容展开的。
“四谛法”的起点是“苦”,落点是“灭”。
所谓“苦”,即“人生皆苦”,诸如生、老、病、死苦等等,而造成这诸多苦患的原因(即“集”),乃是“贪、瞋、痴”等烦恼。
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灭除种种苦难而得到解脱(即“灭”),为此,就必须借助于各种修行方法(即“道”),以达到解脱的目的。
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归结起来,都在此“苦、集、灭、道”之中,因此说,“四谛法”实是原始佛教乃至整个佛法的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对于人生之“苦”谈得很多,但认为最根本的“苦”是“五取蕴苦”。
所谓“五取蕴苦”,指人生是由“五蕴”聚集而成的,它本来就是蕴聚即有、蕴散即灭的假相、幻影,但世俗之人,却把它看成是一种实在、实体,故尔有主客对待、人我之分,进而有种种计较、执着,因而产生种种烦恼业障。
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取蕴苦”实乃是一切诸苦的根源。
因此,要“跳出苦海”,获得解脱,首先必须洞察人生,明了人生乃是因缘和合之假相。
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佛教认为任何人的身体都是这五种基本要素构成的。
所谓“色”,指物质,或曰有质碍之法。
在佛教里,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
四大即地、水、风、火;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尘即色、声、香、味、触。
这十四种并是色法,五蕴中的色法指众生的肉体,如皮、肉、筋、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
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
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
一笔。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
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 道家 儒家 文化 佛学
[正文]
一:前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
道的民族。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
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
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
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
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
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
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二: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
想。
中国哲学思想, 萌芽于周朝, 盛行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中国哲学思想
盛极一时。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魏晋南北朝
时期, 佛教盛行, 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
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 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 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
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至于儒家,因为帝王及名儒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兴趣,所以,当
时儒者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之优美,无不学佛。
唐宋时期,中国经济发达,而佛教哲学的发展也已达到了顶峰。中国各大佛教宗派雨后
春笋般崛起,其中以华严宗哲学体系和禅宗哲学为哲学高峰。这一时期,儒、佛、道三种哲
学成功合流,思想交融,各展所长,这种格局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佛教哲学的回应,在
这一过程中,佛教哲学起到了推动与催化的作用。
至于宋朝之后,在中国文化中影响甚广的朱程理学、陆王心学,在思维模式、参悟方法
等方面,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朱
程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而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
至于现今,虽然封建社会已经不再,但是国人思想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宣扬的众
生平等、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这许多中国人。不少国人还保持“明心见性”
的修行方法,追求内心的“极乐世界”,以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指导自己思想,有较深
的境界追;以禅宗的善恶观指导自身言行。对于现在浮躁的世人,如果多加研究佛学,会让
自己内心平和,处事得当。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文学作品,偏重于写实,缺乏幻想力;而佛教不同,有着天马
行空般的幻想力,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
的发展。有言曰“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并非夸张之辞。 从佛学
者的作品来看,许多佛教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维摩诘经》等,是经典的佛
经,而文采也十分优雅恬淡;更不用说身为达赖喇嘛的浪漫诗人仓央嘉措的作品《十诫诗》
等广为流传的作品。在佛学作品中或者佛学者的文学作品中,人们能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学精
髓。
佛经所展现的时空观,更是国人闻所未闻的。中国人的时空观比较狭窄,正如庄子所言,
“六合之外,圣人论而不议”。而佛经阐述的时空,则为我们展现了极为磅礴的气势。从另一
个角度极大地拓展了国人的思维。
佛教典籍的体裁也非常丰富,既有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即使不从信
仰层面来接受,也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因而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东晋
时期,即有十八高贤会集庐山,于高僧慧远法师门下同结莲社,共修净业。及至唐宋,文人
好佛之风更盛。从艺术风格来看,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恬淡,在这种特点的影响下,
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最杰出的代表,当属“诗佛”王维,王维的诗画深受
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
思想。除王维外,诗僧寒山、北宋文人佛印、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
地位。
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创作都在不同程度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号中“居士”二字
便是佛教用语,代表着恬淡安逸。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
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
流动着禅意。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
此外,还有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
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最成功的,莫过于《西游记》。通过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
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
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故事本身,使用了许多幻想、夸张的手法,创作
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 《西游记》取材于这段历史,遗憾的是,经过部分影视作品
的演绎,唐僧反而成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拙劣陪衬,未能再现历史真实。而《阅微草堂笔记》、
《聊斋志异》等笔记小说,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近代金庸的武侠小
说《天龙八部》对佛教思想的描述也十分深刻而独到,书中八位主角暗合天龙八部各部的性
格,告诫世人“贪、嗔、痴”的危害和因果循环的道理。至于其他作品,如描述了“因果报
应”思想的《红楼梦》等优秀作品,都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则为读者展现了许多极富禅意
的诗作。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的话,势必无法正确解读这些作品。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
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可见,唐宋之后,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和佛
学紧紧相连。
四: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佛教在艺术方面,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留下了及
其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
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
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
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
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大悲咒》等佛教音乐,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
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至于建筑,受到佛教影响的甚多。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
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石窟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及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
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
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
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结语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历经两千年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极大地、有益的发展,
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还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
财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了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
素。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逝,正相
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
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改善,
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