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1.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宗教信仰之一。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其价值观在政治、教育和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强调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家哲学提倡“道”为宇宙之根本原则,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作用,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 佛教: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佛教强调修行、悟道和解脱,通过禅定和般若智慧追求解脱和升华。
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哲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主张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品质,并提倡君主立国和礼制教育。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及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道和自然之道的追寻。
道家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权力运用,主张严明法纪和明确利益关系。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政治和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涉及到中国的医学、命理、风水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现代意义首先,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
中国古代存在着众多的宗教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以及各地方宗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宗教体系。
儒教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心性的境界;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解脱的方法。
这些宗教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宗教世界,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其次,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二是合理性与实用性。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并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和教义来达到和谐的目的。
儒教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追求天人合一和自然之道;佛教以解脱生死和追求智慧为目标。
这些宗教信仰使得中国人注重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三是民间信仰与地方宗教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地方宗教在宗教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民间信仰包括宗族信仰、风水信仰、祖先崇拜等,是中国传统信仰的基础。
地方宗教则是一些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常常与地方土地神、城隍神等相关。
这些民间信仰和地方宗教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中国的宗教和谐作出了贡献。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包容性思想对于推动不同宗教间的和谐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依然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当前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个人精神健康和社会和谐的关注日益增加,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强调与自然、他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和心灵修炼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塑造和个体的价值追求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地方宗教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中国的历史宗教与信仰

中国的历史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历史上拥有丰富多元宗教和信仰传统的国家。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佛教、道教、儒教和众多的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和信仰景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来自印度。
佛教在中国的教义和实践经过了与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和演变,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传统。
中国的佛教教义讲究以慈悲和智慧解脱众生的苦难。
佛教中的文化传统包括佛教寺庙、佛像、佛教经典和佛教音乐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民俗习惯。
道教是中国原创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教主张奉行自然,追求与宇宙之道合一的境界。
道教讲究修炼和内丹的炼制,强调炼化人体内的情绪和欲望,以达到超越世俗的目的。
道教的宗教仪式和信仰活动包括祭祀、祈福和炼丹等,在中国的宫庙和山岳之间留下了许多具有浓郁道教文化色彩的历史遗迹。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道德伦理体系。
儒教主张以仁爱、忠诚、孝顺、礼仪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教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曾是中国古代的国教,也是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基石。
儒教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习俗中都有体现。
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中国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和宗教。
这些信仰往往与地方风俗、历史传说和自然崇拜有关。
例如,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尊奉本土神灵的习俗,人们会在特定日子里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好运。
此外,中国的民间信仰也包括拜祖先、拜地爷、农耕信仰和阴阳信仰等。
民间信仰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家庭祭祀,也有社区庙宇和寺庙的举办。
尽管中国的宗教和信仰传统多元且丰富,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也多变。
有时,某些宗教被国家压制和迫害,而在其他时候宗教可以在相对宽容和尊重的环境下发展。
特别是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行了严格的无神论政策,许多宗教组织被关闭,宗教活动受到限制。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宗教政策的放松,中国的宗教和信仰活动逐渐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并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佛教佛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宗教,起源于印度,通过历史传播到中国并融合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十善业道等,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中国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例如佛教艺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佛教寺庙及塔婆的存在,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艺术包括佛像雕塑、壁画和书法等,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佛教哲理和教义。
另外,佛教音乐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既能净化心灵,又能为信徒带来宁静和平和。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佛教建筑的遗址,如著名的云岩寺和少林寺,这些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二、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思想对于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信仰上的体现,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广泛的表现形式。
道教文化以独特的道教建筑为特色,如著名的武当山和龙虎山等,这些都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道教建筑的设计充满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此外,道教音乐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吟诵方式,表达信徒对道教思想的敬仰和崇拜。
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倡仁爱、礼貌和孝道等美德。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影响。
儒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种宗教,它发展于周朝时期。
儒教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紧密相连,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在汉朝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道教着重于个人修行,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道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例如道教的哲学思想对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影响巨大。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也很大,佛教思想包括了无我、缘起、因果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禅宗、文学、书画、雕塑、音乐等等。
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有为社会带来影响的过程,例如东晋时代的佛教思想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就非常大,产生了多种影响,如慈善、发扬救济、提倡平等等。
基督教和天主教是近代传入中国的宗教,它们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对于神的关系和救赎,天主教重在奉行纪律和礼仪,这两种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逐步融合了东方文化,例如社会福利、教育、慈善等事业,这些事业对现代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伊斯兰教是从中亚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伊斯兰教规定了穆斯林的信仰、礼仪、婚姻、家庭等,这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伊斯兰教也为中国的文化带来了不少启示和贡献,例如伊斯兰文化历史上的许多绘画、手工艺品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上述宗教信仰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影响。
无论是在国家政治、道德伦理、文化艺术还是社会习俗等方面,宗教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现在中国实行的是无神论,但是宗教信仰依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和影响仍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众多宗教和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
佛教是中国最早传入的宗教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经过传播,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苦难,积累善缘,追求人生的真谛。
中国的佛教有着独特的风格,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如道教和儒家思想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佛教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起源于汉代。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红尘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追求内省和心灵的宁静。
道教在中国流传广泛,许多人参与道教的仪式和修行,以获得身心的平衡和内心的宁静。
儒家思想也被视为中国的一种信仰系统。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
儒家的经典如《论语》和《大学》被视为经典的教育课程,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和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如家庭祭祀和尊奉祖先的习俗,民间信仰的神像和庙宇,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故事等。
这些民间信仰和宗教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与信仰的多样性。
然而,在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宗教团体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注册,且受到一定的限制。
政府对一些宗教活动的限制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防止极端主义的传播。
然而,这种管理和控制也给予了宗教自由和信仰自由带来一些约束。
另一个问题是宗教信仰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和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宗教团体面临着信徒和传人减少的问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拓宽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中国宗教的多样性与文化特点

中国宗教的多样性与文化特点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宗教多样化的国家。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在中国繁衍生息,同时也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民俗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宗教文化。
首先,佛教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观”佛教思想。
此外,中国佛教还发展出了“顿悟”观念,强调菩提心即正见,即所谓“顿悟成佛”。
佛教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泛佛教氛围也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
其次,道教是中国的本土信仰,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并强调修炼内功和养生的道理,代表作有《道德经》等。
道教将天地自然作为万物息息相关的综合体,而主张追求道的真谛,代表了中原文化中自然主义和宇宙观的重要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教所代表的自然主义和人文关怀一直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近几百年才传入中国的宗教,但在中国各大城市也随处可见它们的影子。
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安至敦煌一带广泛传播,其中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中就有大量的伊斯兰教文化的艺术品。
而基督教则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普及,其教义对中国社会的性格形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最后,天主教也是近两百年才传入中国的,主要流行在沿海一带。
天主教在中国社会中以其制度化、组织化的特点鲜明,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宗教的多样性与文化特点紧密相连,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宗教文化不仅包含了多种信仰与教义,同时也贯穿了尊重自然、注重内心修炼、维护社会和谐等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让宗教成为中国人们生活与生命的寄托,同时也推动着中国社会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宗教文化
一、中国宗教文化概况简述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现象:人类社会所特有。
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消亡。
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导游人员来讲,在学习宗教文化有关内容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宗教的性质、功用,产生、存在、消亡的原因、条件,尤其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理性,正确对待宗教,克服、消除宗教心理,超越宗教偏见和宗教价值体系的束缚,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熟悉和了解、尊重国外游客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导游工作中争取当一名优秀的“文化使者”。
二、中国的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简况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宗派(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经典与制度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汉地佛教
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而传入我国的,故又称“北传佛教”。
2、藏传佛教
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3、上座部佛教
由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进而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史称“南传佛教”。
1、四圣谛
(1)苦谛:众生经常被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患累,所逼恼,是谓“苦”。
(2)集谛: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3)灭谛:灭尽了贪、嗔、痴等烦恼的理想境界。
(4)道谛:即解脱痛苦的方法。
2、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支,它们互相为因果,一个因造成一个果生起,此果又为后果之因,生生不断。
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3、三法印
“诸行无常” :即事物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
“诸法无我”:即事物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
“涅槃寂静”:即达到最安乐的境界.
宁玛派:又称“红教”.宁玛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旧密宗为主,称为旧派,故名宁玛瓦。
萨迦派:又称“花教”.因地处西藏萨迦而得名。
噶举派:又称“白教”.噶举意为“教传”,师徒相承,口语传授。
格鲁派:又称“黄教”.格鲁意为“善规者”,以严守佛教戒律而著称。
摆坝派:主张在山野修行,静心忏悔、戒荤、不求他人施舍。
摆孙派:主张僧侣不必戒荤,不必在山中修行,可以接受他人施舍。
1、大藏经(三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2、佛门制度:
一、佛教学术对汉语语言学的影响
(1)表现在词汇学方面
a.一些中国固有的词语,用来表达佛教义理,如:心、空、真、关、定
b.为译佛典而创造的词,如:四谛、五蕴、缘起、法界、真如。
c.根据佛教观念创新的词,如:万劫难复、狂禅、回光返照。
(2)佛典输入了许多新句法并发展了汉语固有的一些修饰形式。
如颠倒词序、颠倒语序、排比句法等。
(3)语音学方面切韵的发明,四声的发明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诗歌方面:盛唐后禅宗发达,文人多兼容儒释,在诗文中平添一份脱俗逸趣。
(2)小说方面:佛教为古代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或直接提供了故事来源,或启发了作者的艺术构思。
(3)说唱文学方面:僧徒传教使用读、唱结合,导致通俗文学中说唱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三、佛教对中国其它艺术的影响
(1)建筑:寺院采取宫殿式建筑,其间有宗教性的装饰点缀。
(2)雕塑:佛像塑造逐渐与中国传统的圆雕艺术融为一体。
(3)绘画:中国传统的线与墨与外来的面与色不断交流,不断出新,改变了中国绘画的面貌。
(4)音乐:佛曲与民间乐曲、宫廷乐曲交融互采,渐渐形成了具有“远、虚、淡、静”风格的中国佛曲。
三、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简况
1、道教的渊源: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2、道教的产生和确立——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3、道教的鼎盛时期——隋唐和北宋
4、道教的变革时期——南宋金元
5、道教的停滞僵化时期——明清
各道教创始人或著名人物
天师道(五斗米道):张陵(东汉)
太平道:张角(东汉末年)
新天师道:寇谦之(北魏)
茅山上清派:司马承祯、吴筠(北宋)
太一道:萧抱珍(金代)
全真道:王重阳(金代)
(二)道教教义简介
1、道教神学的创世论思想
2、道教的重己贵生论
3、重玄学派的有无双谴论
(三)道教的经典《道藏》
《道藏》的价值
1、是研究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2、是历史上医疗卫生、养生经验的总结
3、是研究我国古代化学、冶金技术的重要史料
(四)道教的修炼和服食
1、内丹道派的性命双修论
2、全真道的识心见性说
3、道教的服食:以服气为主
(五)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在中医医学方面的道教人物: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葛洪:《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
陶弘景:《肘后一百方》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孙思邈:药王
2、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世界级成就:
道教以浑天说解释宇宙结构
郝大通精通历算
赵友钦:《革象新书》
3、在四大发明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均与道教相关
4、有关道教内容的著名小说:《三言》、《两拍》、《封神演义》、《四游记》、《吕仙飞剑记》、《韩湘子全传》
5、道教诗人:王勃、王绩、张九龄、李白、李贺、李商隐
6、词牌名称:瑶池宴、解佩令、华胥引、献仙音
7、永乐宫绘画
8、晋祠雕塑
9、民俗活动:寻龙辨脉、立向、察砂、观水、点穴
四、中国的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发展简况
1、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
唐高宗永徽二年传入中国,传播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
目前主要为回族、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所信仰。
(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教派
1、宗教信仰——六大信仰
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仰经典、信仰后世、信前定。
2、宗教义务——“五功”
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
3、善行
(三)伊斯兰教的经典
1、《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指导思想
2、《圣训》即《穆罕默德言行录》,每部完整的圣训都包括了传述的线索与传述本文这两部分内容
3、《圣训》可以理解为《古兰经》的补充与解释
五、中国的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传播简况
先后四次大规模传入中国:
第一次:唐贞观九年(635年)
第二次: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元代
第三次:16世纪的明清之际
第四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
解放后,中国基督教会发起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会的本土化
(二)基督教的教义
1、“三位一体”是它最基本的信条。
2、基督教相信教会是由基督建立起来的,是“基督的身体”。
3、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
(三)《圣经》
1、《圣经》也称《新旧约全书》,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
2、《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圣书,包括的经卷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经典继承而来的。
3、《新约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