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论梅山巫傩手诀的特征及其与楚巫舞的关系

65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由于以往认识的片面与浅薄,加上地域、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些文化遗产几近湮没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甚至遭到鄙视与遗忘,如属于巫祀文化的梅山巫傩手诀就面临这样的状况。
“梅山”是一个地名,据《宋史》的记载,一般指的是今天湖南湘、资、沅水中段的雪峰山山区。
而这一地域所孕育的文化—梅山文化,作为中国南方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祖源文化,与楚文化紧密关联。
尤其是深藏在梅山腹地、承载着湖湘文化印记的梅山巫傩手诀,更与古代楚巫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本文将对梅山巫傩手诀的功能特征及其与楚巫舞的关系进行探析。
一、 梅山巫傩手诀是梅山信仰与民俗文化特征的体现梅山蛮,“旧不与中国通”[1],曾是被称作过“莫徭”的瑶人的居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原文化与长江中下游文化不断南下,特别是在宋代之后,江苏、安徽等省区的移民开始向湖南迁徙,在这种迁入与迁出的运动中,世代居住在梅山区域的瑶人逐渐离开了梅山。
纵然今天的梅山已经没有旧时瑶人的身影,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他们的梅山信仰及民俗文化特征在今天的遗存。
今天,梅山猎人的狩猎巫术名称还常常用到“梅山”二字,他们的信仰俗称“梅山教”。
“梅山教”是一种“多神信仰”,以师公的信仰为主体,师公是“梅山教”的主要代表门派。
“梅山教”是一种附加有浓厚巫术色彩的传统艺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
“而其附加的巫术行为,在具体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的随意性、非规范性,正是‘梅山教’不是‘宗教’而是民俗行为的特征与区分依据之一。
”[2]20梅山巫傩手诀正是梅山信仰与民俗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 梅山巫傩手诀的功能特征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说:“符号是一个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3]7。
符号是人与世界相联结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
梅山巫傩师公们通过运用十指的分合交握形成各种手部“语汇”来与神灵进行沟通。
一方面,师公们在实施手诀的过程中对复杂多变的手势赋予隐喻与象征的功能,希望这些手部语言能产生“神力魔法”;另一方面,就手诀的外观形态而言,巫傩师公们同时赋予它们独特的审美价值。
翻天五郎与梅山文化

翻天五郎与梅山文化王永胜——“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梅山文化梅山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狭义的梅山指湖南新化、冷水江、安化、益阳一带,广义上的大梅山延自湘西。
梅山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涉及水师、巫傩、山歌、风土民情、美食、远古历史等,但梅师传统水师的民间道法文化,是梅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例如翻坛咒:奉请翻坛张五郎,祖本二师降坛场。
要知翻坛身出处,从头一二说言章。
丙子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
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程。
在峨眉山上歇一夜,望见眉山大天光。
峨眉山上黄樟树,冬月热来夏月凉。
五郎牛角吹一声,吹得樟树叶翻黄,一翻翻来天也动,二翻地来百草黄,三翻南岳金城庙,四翻邪鬼走忙忙,五翻高山作平地,六翻平地起仓皇,七翻冲头是冲尾,八翻冲尾是冲头,九翻邪师无出路,十翻邪精化成汤,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顶柱香。
左手拿起飞毛剑,右手雄鸡祭五猖,若有邪师来斗法,菜篮担水洒法场。
处处坛前有名氏,处处殿前有旗扬。
梅山张五郎在湖南湘中、湘西和湖北、江西、四川等地被供奉为猎神,在湘中新化等地,被视为?“五方五路猖兵猖将”的首领。
《邵阳市志·人物志》记载:“张虎,南宋邵州人,自幼好武,疾恶如仇,南宋景炎二年元月起兵宝庆抗元……”。
新化,在宋代属邵州,出生于杨源村虎岩院子(原属新化县现属冷水江市)的黑虎公张虎,是宋末元初时虎岩寨寨主,也是当时杨源张氏法坛的主持者。
公元1277年,也就是南宋景炎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兵南侵,湖南沦陷,以武功名传梅山又兼修道法的张虎,利用虎岩寨寨主与法坛主持的双重身份,假托梅山教主张五郎送梦之说,创建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梅山黑虎教,并以此联络梅山民众,招览信徒,同时,又在原梅山蛮王苏氏的后人处借得一支骑兵,正式起兵抗元,并一举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
在南宋灭亡后,张虎仍率众坚持战斗,直到公元1281年,也就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张虎战败身死,幸存的徒众散入民间,仍以黑虎教的名义继续抗元,并尊张虎为梅山创派祖师,尊称为“黑虎公”。
古朴神秘的梅山文化

古朴神秘的梅山文化古代文化1020 1650曾几何时,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梅山文化的热潮。
梅山文化出自何时,来自何方,它的本源在哪里?带着疑惑,笔者走近了梅山。
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梅山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一座山,而是泛指湘中一带山区。
至于梅山的得名,一种说法是荆楚一带山上多杏梅,这块地方故称为梅山。
还有一说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梅(姓名系逃亡后所改)因秦、楚入侵,国亡后逃出,顺长江而上。
到了今江西一带,梅投奔了同是越人的鄱阳令吴芮,后被吴芮封为大将,参加亡秦的战争,屡立战功。
战后,梅率家族来到安化、新化一带,繁衍生息。
梅筑寨而居的这一带便称之为“梅山”。
由此可见,无论以哪种说法,梅山文化应该就是指安化、新化这一带山区流传的文化。
蚩尤文化梅山是蚩尤文化的发祥地,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中国远古确实有黄帝、炎帝、蚩尤其人,他们活动于距今5600年前。
蚩尤早期活动于安化、新化一带,后来在庐山脚下发掘五金并炼制兵器,成为了中国的“兵器之祖”。
蚩尤的势力日渐强大后,与黄帝逐鹿中原,两军于梅山对垒,历经大小七十一战。
开始,黄帝败多胜少,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战斗,黄帝被梅山重重烟雾所困,不辨方向。
到夜晚,黄帝看到天上北斗星斗柄转而斗头不动,触发灵感,遂造出“指南车”,车上木人不管怎样转动,手指始终指向南方。
依靠“指南车”,黄帝最终突围逃走。
不过,“指南车”技术后来失传,直到“司南”发明,“指南针”才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回到中原后,黄帝联合炎帝及其他部落,勤练士兵。
此时,蚩尤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黄河南北大部分地区。
黄帝集结所有部队,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与蚩尤在河北涿鹿进行最后的决战,蚩尤战败被擒,斩首后尸首分两处埋葬。
据传,蚩尤所戴的木枷抛掷荒山,化为枫林,枫叶之所以那样红,乃蚩尤的鲜血染成。
蚩尤死后,其部属一部分留在山西,一部分发配到新化、安化一带为奴,称为“黎民”,也就是最下层的人民群众。
这些黎民百姓深深怀恋蚩尤,希望能得到他的护佑,又不敢明目张胆地供奉蚩尤神像,就造了一个张五郎神像供奉在神龛下。
梅山文化

1988年5月,在“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被正式确认。
之后短短十几年间,梅山文化的研究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范围,这为梅山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与梅山文化有关的县市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资源及相关的旅游资源。
在梅山本土,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做出了积极回应:邵阳市的新邵、隆回和益阳市的安化县举办了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冷水江市专门组建了“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有40多名志愿者展开抢救性的田野调查;新化县则由县政协牵头扩充了原“梅山文化研究会”机构,举全县之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其实,梅山文化覆盖的地区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且相对于湘东、湘南、湘西、湘北已有的旅游品牌、文化品牌而言,湘中地区还是一块急待开发旅游品牌的土地,而梅山文化的研究和开发被寄望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今,梅山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为当地小说创作、戏剧创作持续不断地提供了源泉;众多的歌谣丰富了音乐艺术;花瑶服饰绣绘、滩头年画等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布袋戏”、“傩戏”则为戏剧脚本、综合表演提供艺术营养。
不仅如此,“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文化区多为奇山、异洞、古木、怪石以及原始古朴的自然村落,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而原始风貌极浓的民俗风情又为这些旅游资源赋予了神奇瑰丽的人文背景。
两者结合,极富旅游价值。
2005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已对其中的“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确认为“自然与文化遗产”并命名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若进一步加以适当开发,如修建“梅山文化民俗村”、梅山蚩尤文化园,将奇特的民俗风情合理取舍,浓缩其中,将对游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梅山文化中的民间中草药单方,亟待医药界进行研究,为现代医学发展服务;简捷而古朴的民间武术,古老而简朴的民间冶铸、制陶、织染术等民间工艺,也都具有不小的开发空间。
“梅山”在哪里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而不是某一座山峰的名字。
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
高科技背景下梅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高科技背景下梅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陆端新(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摘要: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少数弱势文化濒临消亡,保护、传承、传播传统文化已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潮流。
因此,研究高科技背景下梅山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策略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科技;传承;发展;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作为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是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态,是湘中地区新化县和安化县人民经过世世代代创造、流传和延续和发展,并保存较为完整且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梅山文化深深地扎根于长江流域文明的发展流变之中,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孕育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递十分快速便捷。
这使得作为传统文化的梅山文化,如何创新性地与当下的“互联网+”相融合,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发展,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已成为当下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梅山文化概述(一)梅山文化的历史发展梅山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是历代梅山人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宋代之前,梅山地区政治上不归中原王朝管辖,经济上不与内地交通,文化上不与汉人交流,是一个化外之地,故“不与中国通”。
生活在湘中地区的梅山山民一直以渔猎为生,始终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出现了一种似巫似道的文化遗存,是典型的伏羲神糯炎帝文明文化。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蔡煜、章惇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后来的历朝历代帝王将相都往这里移民,梅山地区一步一步地成为了汉、苗、瑶、土家等多个民族大杂居之地。
这样,梅山山民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面,并且各个民族和部落之间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几千年来,这种渔猎农耕巫傩文化在深厚长江流域文明的滋润下,形成了原始神秘、广阔多变、开放包容的梅山文化。
解说梅山文化

解说梅山文化:“张五”与“端午”的语言学解析及其所隐含的原始数理文化内涵2010-11-03 09:57:30| 分类:梅山文化|举报|字号订阅文章来源:中广网作者:佚名2009-2-11 8:41:07张五郎是大家所公认的梅山神,要完全弄清楚梅山文化,必须对张五郎这一神像所包含的原生文化内涵作更深入的剖析。
然而,宋开梅山后,随着中原正统儒家文化及道教、佛教文化的大量侵入,原初的梅山文化有了很大的改变,梅山神张五郎也被融入了太多的儒、道文化内容,以至我们今天对他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表层而很难达其内里。
关于“张五郎”这个神祗的诞生,民间主要有四种传说:1、“从端午节种的南瓜(或东瓜)中诞生说”;2、“盘古——黄斑犬说”;3、“太上老君女婿说”;4、“青州知府张世魁说”。
这四种传说明显地有一个从原始文化到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时间流变过程。
后两种传说虽然流传面更广、影响更大,而且直接承传在今天的梅山巫歌中,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这是张五郎之所以为神的本来面目。
前两种传说主要分布在今梅山腹地新化、新邵、冷水江一带和与今绥宁“梅口”(“梅山入口”)毗邻的城步县一带,具有鲜明的远古“葫芦神话”和“创世神话”色彩,比较符合张五郎作为原始狩猎神的时代特征和梅山文化作为原始渔猎文化的文化属性,我认为它们应是关于张五郎的最早传说;第三种传说隐约保留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的某些原始文化因子,更多的是反映了宋开梅山后所融入的道教文化内容,标示着道教文化对梅山文化的改造与融合;第四种传说仅保留了张五郎的狩猎神原型,体现了儒家“官本位”文化对梅山文化的强势扭曲和彻底变形——由此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文化特征:民间所信仰的关于张五郎的巫术内容是原始时代的,而张五郎却成了具有“儒官”身份的猎户。
这种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说法后来成为张五郎传说的主流,经过若干代的口碑相传,以至我们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包括不少梅山文化研究者)都认为真的是这么回事了。
梅山傩舞的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浅析

梅山傩舞的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浅析作者:刘声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2期摘 ; 要:傩是一个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的庞大而又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同时也是多云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及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我国已经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不仅对当地有着较深的影响,这种文化形式还吸收、接纳并与自己文化相融合形成自成一体的文化,世代相沿。
文章则以梅山傩舞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并探讨其历史渊源,以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梅山傩舞;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中图分类号:J722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5-0167-01梅山文化在楚巫文化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傩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方兴未艾,科研成果大为可观,具体来说“傩文化”及相关的“傩礼”的研究相对领先,“傩舞”的研究相对落后,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有着重要的发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梅山傩舞的文化背景人类在面对严酷的现实社会和大自然会制造出来鬼神或装扮成鬼疫更凶厉的战将配合善神,手持兵器且手舞足蹈地向鬼疫宣战,巫师会奔波于神与人之间,但要具备娴熟的歌舞才能娱神,从而产生了傩舞。
傩舞实际上分化了早期傩仪中的动作,又在其中加入了传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神话或其他娱乐动作,不断丰富、扩充,修饰了原本较为单调的动作,可以说傩仪的动作会转化为傩舞的重要因素和舞蹈、民间故事及众多技艺性表演息息相关。
若从“傩”的风俗传承演变分析,远古的原始巫教,殷商的傩祭,战国的歌舞,唐代的舞戏,清代的戏舞都能体现出现宗教艺术性。
虽然早期的傩舞以宗教为主,但依然可以折射出质朴的审美气息。
傩舞是傩礼中参与人数最多的舞蹈形式,参加者表演的是一种巫舞,手持牛尾等法具,头戴面具来模拟驱赶鬼疫的简单舞蹈。
傩的表演动作较为简单,未形成完整的程式化动作,除了原有的模拟动作外,还有步伐自由而少规整的类似拳术和戏曲动作的舞姿,常有的有“平步”、“丁字步”、“大小八字步”、“半蹲”等。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形态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形态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的起源与特点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起源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梅山县的民间传统傩戏文化。
傩戏是一种祭祀活动,傩面具是傩戏表演的必备道具之一,用来扮演神明、鬼怪等角色。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以及精湛的工艺技术,闻名于世。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的特点包括形态多变、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寓意深刻。
傩面具的形态多样,可以是动物形象、神明形象、鬼怪形象等,每个造型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体现了民间艺人对于文化传承和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
傩面具的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既迎合了祭祀活动的庄重神秘氛围,又符合了舞台表演的艺术需求,使得表演更加生动。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也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种传统艺术形态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为现代家居产品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元素。
通过研究和运用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形态,可以为家居产品设计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1.2 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重要性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家居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不再局限于功能性和实用性,更加注重审美和个性化。
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还要能够反映时代潮流和文化价值观。
家居产品设计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精心设计的家居产品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实用功能,还能够营造愉悦的居住氛围,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家居产品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快乐,提升其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设计师们通过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结合当代艺术和科技的成果,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趋势的家居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阅读天地0622 1335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
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
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
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
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
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
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
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
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
梅山接受朝廷“经制”建新化、安化两县以后,他交出了政治、军事两重身份,但大巫师即精神领袖的身份交不了也不必要交出去,梅山傩这种以巫觋为主要承载体的原始文化,便由他及以他的苏氏为主的梅山23姓1万4千多户土著居民传承了下来。
其间虽然因为与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相抵触,从宋徽宗政和七年开始就屡遭禁毁,其搬演仪程和表现形式不得不套用官方倡导的儒、释、道三教的一些元素以遮人眼目,并因族群、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变化,但其主要内容和形式,则在以土主山为中心的主要土著聚居区、即今冷水江市的岩口、铎山、金竹山等9个乡镇,一直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
二、梅山傩事种类梅山傩的秉性为巫傩,其功能主要是驱邪祈福、祭祖亲宗,其主要载体梅山巫师(俗称师公)在清晚期已经职业化,也就是说已具有商业化的性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一些自称“正一道”、实际上是脱胎于巫师的民间火居道士为抢生意而兼行巫傩事,使傩事的搬演应用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异化现象。
冷水江现存巫傩事相,主要有傩面、傩仪、傩祭、傩歌、傩舞、傩技、傩戏等项。
傩面俗称“脸子”,也有人叫“土地壳”或“判官壳”,主要为木雕,也有竹雕或纸绘,近年新化县洋溪一带出現了乙烯製品,少量流入了冷水江。
常见的有开山小鬼、修路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等,大部分是整张面像,少量的主要是郎君、判官和土地等3种傩面只有面部的上半截,缺下巴。
这主要是出于轻便并方便说话的考虑。
与此相關的有傩神头像和面像,头像如傩公(即东山圣公,闻一多先生认为即伏羲)、傩母(即南山小妹,闻一多先生认为即女娲)、韩信(由“兵主”蚩尤演化而来)等,面像有吞口和由吞口衍变的“福”字纹门饰。
这些面具、头像,一般的都是由民间处师或师公自己雕刻,经处师或师公开光后交付使用。
上世纪80年代贵州曾生产了一批工艺品傩面,造型多为厉鬼形象,与梅山傩面中的“把界大王”相近,梅山师公便也偶尔拿来当“把界大王”用,但不常见。
从广义上说,所有的傩事活动都可以称作傩仪。
狭义的傩仪,我们通常指《周礼》所记述的“索疫驱邪”仪式。
这种古老的傩仪主要保存在大型梅山巫事《还行傩大愿》(俗称“还都猖愿”)和《还座傩大愿》(俗称“还皇王愿”)仪式中,少见独立的存现形式及搬演活动。
搬演方式为由2名师公带8个青年共10人扮演“十大都猖”,常见的是用戏剧油彩画成五花脸、穿祁剧或京剧的武生服饰、手执花棍入室索疫驱邪,民间称之为“走(方音读狡jiao,第三声)猖”。
傩祭通常保存在大型巫事《还行傩大愿》、《还座傩大愿》和《冲傩》等法事仪式中,也少见獨立存现形式。
搬演方式为师公祭祀以后,依次抱着傩公傩母及韩信的头像跳舞,然后安裝在用竹片扎成、外罩反毛大衣的躯干上,再行祭祀,民间称之为“上纂”。
傩歌则贯穿所有巫傩法事和傩戏节目的始终,歌词主要为交代来历、职能和表述乡人的诉求;句式以七言叙事为主,间或有三言、四言、九言或十一言以上的多字句,有独唱、对唱和领唱等多种形式。
节拍以二拍和四拍为主,乐句多为四小节,音域为两个八度。
所有科仪本经都只记歌词,唱腔曲谱全靠师徒口传心授。
乐器用大鼓、大锣和牛角,锣、鼓在句与句或段落之间演奏,牛角则只在每个单元的开头和结尾吹奏。
傩舞通常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法事仪式和《扎六娘》、《祭都头》、《和梅山》等傩戏中,也少见独立存现形式。
表演方式为男师公穿女装衣裙、怀抱娘娘牌位、手持师刀、牛角或兵牌,一边唱祷词一边以女性身姿跳舞,民间俗称为“跄娘娘”。
此外,做《跄太公》和《还愿》、《冲傩》等法事中也都有傩舞片段。
傩技俗指巫傩艺员的“念、唱、打、做”4项基本功,内行人则称为“阳教”、“阴教”两套功夫。
大致说来,所谓“阳教”,概指肉眼能看得见的各项技能,“阴教”相对就指肉眼看不见的内功,俗称“法力”,说白了就是技巧。
综合体现两套功夫高下的项目,就是“上刀山”和“踩犁头火”。
这两个项目只在傩艺演员举行“抛牌过度”即出师大典等重大仪式时才搬演,平时是不轻易出手的。
但在古梅山峒区民间,另有一类不行香火的巫傩艺员,其公开身份为“水师”,即“练梅山法水的人”,实际上应称为习练“黑巫术”者,为了显示其法力,往往会表演一些带魔术或杂技性质的傩技,如“起尸”、“赶桌子”、“斗凳”等,比上刀山、踩犁头火等节目更具神秘性和观赏性。
梅山傩戏则是集梅山傩文化艺术大成的综合表现载体。
它是梅山历代先民以原始族群的生存物资资料生产和人口自身的生产为两大传统母题,以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价值核心,以尊祖亲族睦邻为价值取向,以娱神并自娱为宗旨,以协调人、神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以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项劳动过程为主要题材,以巫傩师和观众共同当演员,由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基本概念为故事框架敷演而成的、与山外族群迥然不同的10余个庄谐相济、妙趣横生的传统保留剧目。
它们主要保存在《抛牌过度》、《大宫和会》、《跄梅山》等大型巫事活动当中,但也能以剧目形式独立存现。
其表演(俗称“搬”)时间为秋冬两季夜晚,动了春雷之后一般不搬演;表演地点为民居天井或堂屋。
表演时主要演员必戴傩面。
三、梅山傩戏主要剧目(一)《搬锯匠》《搬锯匠》为大型巫事《大宫和会》(俗称“接娘娘”)中的傩戏《搬架桥》中的一个片断。
《搬架桥》主要情节为:巫事主家需架一座杨祖桥以便迎接各路神圣、祖师和猖兵,特请张良、鲁班来主持其事。
张、鲁二人来到主家,接受任务,爬上五方高山去寻访上好木材,最后在主家后花园寻到一株沉香木,请各路坛神帮助砍伐下来,锯成木料,架成阴阳二座杨祖桥。
节目时间一般为2小时,其间主要是临场拉观众参与发挥剧情。
《搬锯匠》为其中访木、伐木、锯板3段压缩而成,原版表演需要40到50分钟,2007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选调代表国家出席“2007北京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演出时压缩成10分钟。
脚色共7人:座坛师、司锣、主东、张良、鲁班和两个由观众充当的“木马”。
(二)《扎六娘》《扎六娘》又称《搬扫路娘子》,也是《大宫和会》中的傩戏。
主要情节为:巫事主家请桃源峒六娘来扫出一条大路以迎接各路神圣祖师猖兵,风流六娘沿途招蜂惹蝶,路逢读书相公、歪嘴和尚、渡船老翁纠缠,好不容易才来到主家,又被主家纠缠,最后在纠缠不清中扫开了大路。
其间也多为临场拉观众参与发挥剧情,鼓励观众对六娘动手动脚。
节目时间也是2小时左右。
2007年5月的“中国•冷水江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上,全市16支傩艺队有一半演出了这个剧目,其中出现了3个代表性的版本:同兴俩塘胡氏坛的以情景表演为主,金竹山杨源张坛的以歌舞为主,三尖南阳魏氏坛的则介于二者之间。
脚色6到8人:座坛师、司锣、主家、六娘、相公、兄弟、歪嘴和尚和渡船老翁(人手不够时由3至5 反串)。
(三)《搬开山》《搬开山》是巫师传度法事《抛牌过度》大典中的傩戏,“开山”意指“开山祖师”,主要情节为传度师以傩戏的形式代表开山祖师向新坛弟子自述来历,讲述生活的艰难和持家的基本要求,传授衣钵法器,其间多插科打诨,百般刁难,临场中拉男女“脚马”参与戏谑,节目时间一般也要2小时。
演出时冷水江有2个版本:杨源张坛的就在地面表演,三尖、同兴、中连的一般在场地中架一张方桌,方桌上再倒扣一张火架桌,“开山”需倒立翻上去,在4个桌子脚上表演各种倒立动作,之后才下到桌子中间表演,内容为开荒种地、拉屎撒尿、洗脸洗澡、纺纱制鞋等情节。
此外,新化西部的演法则又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是用两张方桌平行搭成一个平台,“开山”即站在平台上表演。
脚色4人:座坛师、司锣、开山、弟子。
(四)《搬五台山》《搬五台山》是“传度”“和会”等巫事均需搬演的显武傩戏,“五台”意为“五张台子(冷水江方言中方桌的称谓)”,并非实指山西五台山。
节目主旨为“开辟五方”,再现开山祖师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的神武与艰辛。
主要情节为:开山祖师拳打五方,倒立翻上三桌迭成的高山,在山上开荒种地、拉屎撒尿、洗脸洗澡、纺纱制鞋,最后将鞋子传授新人去再辟新的五方。
其间以即兴问答形式拉观众参与,节目时间也达2小时,脚色4到10人:座坛师、司锣、开山(表演时“开山”可以是几个,另需助手4人扶桌以籍安全)。
(五)《搬土地》《搬土地》节目有《天光土地》和《兴隆土地》两个亚目,都是“和会”巫事中需演的傩戏。
《天光土地》剧情简单:土地老子上主家来为之收煞、祈福、纳财,自称“扒灰老子”,与座坛师问答讲述与儿媳“扒灰”故事,时间一般1小时左右,脚色5人:座坛师、司锣、土地爷、招财、进宝。
《兴隆土地》主要情节为:土地公婆为夫妻生活不和谐而吵架,受托为主家祈福时还纠缠不清,招财、进宝两个儿子又不听话;通过一番打闹,最终为主家招了财进了宝。
其间也是拉观众参与插科打诨,节目时间2小时左右,脚色7人:座坛师、司锣、主家、土地公、婆、招财、进宝。
此外,民间偶尔还有《祭都头》、《搬笑和尚》、《和梅山》、《唱土地》、《踩蜡花》、《舞春牛》等保留傩戏特征但已经或多或少地仪式化或民俗化的剧目;市北部、东部个别乡镇还保留有一种在布帷内演出的手持木偶戏,俗称“观音戏”,保留有《海游传》、《定军山》等20余个明清以来的地方传统舞台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