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性别意识与翻译实践
女性主义的概念

女性主义的概念一前言20世纪的最后30年是一个“女性主义时代”。
在这一时期,关于女性的研究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当这一“文化转向”的支流与翻译相遇时,女性主义翻译便应运而生。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兴的一个翻译理论,它把翻译的语言转换置于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语境中去考察,唤起人们进一步从性别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翻译的复杂性,同时也使译论界进一步意识到结构主义立场下的传统译论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西方社会妇女运动的高涨,性别作为与表示生理差异的性属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开始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在西方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女性学的发展,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开始向各学科领域渗透。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摒弃传统女性主义“男女平等”的概念,强调和肯定“两性差异”。
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和美国)自70年代进入“女性主义时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观就凭借其鲜明的政治主张、犀利的斗争语言和激进的翻译策略,不断地挑战、反拨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对等”、“准确”等先在性标准。
在翻译研究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正步出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边缘,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忠实观和父权论,解构翻译研究中的主流话语,对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彻底颠覆,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
二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世纪。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更是突飞猛进,流派纷呈。
其他相关学科纷纷介入翻译研究,形成了各种翻译流派,诸如语言学、文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哲学等等。
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
女性主义学派对翻译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女性主义与翻译自古以来就有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同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都认为语言是自己文化身份的表现形式,都对传统等级制度和性别角色提出疑问,都对意义和价值的普遍合理性表示质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回顾与述评

第23卷第12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Jour na l of H i ghe r C o r r es pon denc e E du cat i on(Phi l osoph y a nd So c i al Sci ences)V01.23N o.12 D ece m ber2010●翻译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回顾与述评谭思蓉(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56)摘要:自1999年穆雷对女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进行访谈并将性别引入翻译研究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之路历经十余年。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中国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从最初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著作开始,到后来研究女性主义译本和译者,再到后来将女性主义翻译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经历了理论介绍、实践研究和跨领域研究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回顾;述评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一0046一03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关子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作品大量出现,本土学者开始重新解读女性主义作品,并运用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试图构建中国自己的女性诗学(荒林诸葛文饶2007:7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诞生。
路易斯弗洛图的《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成为学者们了解女性主义翻译的窗口。
在弗洛图的介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翻译学者如苏姗妮德劳特宾尼尔一哈乌尔德、谢利西蒙等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线。
众多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将视线转向研究性别与翻译、女性主义翻译与忠实、女性主义翻译与译者主体性等主题,并引发了中国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相关实践和理论介绍和研究的热潮。
本文旨在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过去十多年即从1999到2009年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和当前状况进行回顾和述评,并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
论翻译中女性话语与性别意识的塑造

论翻译中女性话语与性别意识的塑造作者:罗立佳王静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7期【摘要】本文叙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者主动积极采取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干预原文的一些表现。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女性译者与男性译者的同一文本的翻译来说明:中国女性译者虽然没有积极主动地宣称女性主义翻译思想,但仍在她们的译作中折射出了女性主义思想及女性意识的光辉。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女性主义意识;女性话语翻译的女性气质一直以来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如大部分人所认同的那样,“女人”和“翻译”同属于话语的边缘地位。
恰如原作对译作来说具有等级上的权威,关于这二者,前者被人认为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后者是地位低下处于弱势且是由前者派生出来的女性。
一、语言上的性别侵占与性别歧视1、语言上的性别侵占论翻译中女性话语与性别意识的塑造文史纵横文史纵横论翻译中女性话语与性别意识的塑造女性在言语上的从属地位也正反应了她们处于社会阶级底层的状况。
女性主义者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便是以男性命名的。
例如,这种观念很明显从“history”一词上看出来——“his story”,女性主义者认为,该词表现了这样一种观点: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男性征服世界的历史。
这种在日常话语中表明男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同时将女性融化在男性中的例子还有很多,如:“they”、“man”、“mankind”、“freshman”、“chairman”等等,甚至连西方宣称人人平等的话语“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也是如此。
2、语言上的女性歧视话语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表现在对女性的忽略与贬低两方面。
一些不带形态标记的词却明显具有性别语义特征。
有很多以男性为中心表示男性的词汇一般都是无标记的,并且可以兼表女性。
这种语言上的性别融合笔者已在上文提到。
另外,在很多成对的英语词汇中,表示女性的词汇多兼有贬义,而表示男性的则没有。
例如mister(先生,丈夫,平民)/mistress(女主人,情妇), a call boy(仆役,呼唤演员出场的人)/a call girl(应召女郎,指用电话联络召唤的妓女)等等。
从《紫色》中译本看翻译中的性别身份-2019年精选文档

从《紫色》中译本看翻译中的性别身份随着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学者们着力于对语言层面背后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翻译研究也从语言文字层面提升到了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等层面。
根茨勒(Edwin Gentzler)认为,翻译与身份的研究是翻译研究的新方向(2008)。
国内学者也对“身份”研究引起重视,王东风认为“身份问题是当今翻译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语言身份、文化身份、阶级身份、社会身份、性别身份、年龄身份、民族身份、殖民地身份、霸权身份,只要涉及跨语跨文化交际,这些身份就会以不同的方式现身于翻译之中”。
一、翻译中的性别身份“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最初是一个医学名称,用于向大众解释性别重置手术的本质。
社会学理论中性别学研究认为人的社会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性别身份可以与生理性别相符,也可能不符,有时还会出现“双性同体”(androgyny),即人是拥有双性意识,或者说用双性视角来看问题。
译者的性别身份可以说是译者身份在性别层面的体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拥有多重身份。
“译者的身份应是多重的,他既是读者、作者,同时又是创造者、研究者。
”(田德蓓,2000:20)在翻译的不同阶段,要做到性别中立都不容易。
作为读者,译者从自身性别出发,同时带着原作者的性别去欣赏理解原作。
作为作者,尤其是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译者需要抛开自我的性别身份,以原作者的性别身份将原作内容和形式以目的语表现出来。
作为创造者,译者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文字进行转换,其中还包含了自己的再创造,而在创造过程中,译者要抛开与原作者的性别差异,尽可能地与原作者融为一体,尤其是翻译性别色彩较浓的作品时,要注意自己的性别身份。
作为研究者,译者不仅要研究原作语言,同时也要研究其创造背景、社会文化以及原作者的性别身份。
总的来说,无论在翻译的哪个阶段、哪个方面,性别身份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对翻译带来不同的影响。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为例

呼 啸山庄是 由英 国作家艾米 丽 ・ 勃朗特创 作的西方 文学史 上杰 出 的女性主义文学作 品, 它与《 简爱》 同被誉为英 国文坛上 的姐妹花 。 共 该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 和复仇 的故事 ,它深刻地 表现了真实复杂 的 人 性 , 称 为 英 国文 学 史 上 的 一 部 奇 书 。小 说 通 过 塑 造 女 主 人 公 凯 瑟 被 琳・ 恩萧桀骜不驯的性格和敢于反抗父权 的精神 , 体现 了作者 的女权主 义思想 ,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作的女性主义意识有一定的把握 。 小说 以其 哥特式的神秘色彩吸引 了众多翻译名 家的兴趣和关注 , 目前l e h t r s Un a u a b oT i c l he . s me, r tn! mn t e k s ! Ki Ha e o Da h e, is me By
Go ,a f 1 wo l e r s c n t r d si u d g a u h a mo s e !As ln s I l i g o g a t i n ,HIb e k t e m v r a h b a ’ e k ’ 1 r t sn c . 3 ’1
二 、 啸 山庄 及 其 译 者 简 介 呼
受 不 了 ” 词 句 也 是 基 于男 性 的 视 角 , 着 有 色 眼 镜 来 观 察 女 性 的 , 等 带 在 潜 意 识 中流 露 出 了性 暗示 的 成 份 。 由此 可 见女 性 译 者倾 向 于 塑 造 积 极 健康 的女性形象 , 男性译 者更习惯于从其 自身的性 别意识出发 , 而 在对 女性外貌 的描写 中,无形 中向读者传递 了 自己的性 别价值观和传统封 建社会强加于女性 的道德 标准 ,这和原作 中作者想 要传达的女权主义 意识是不太相符的 。 ( ) 二 女性译者对使用咒骂语 的回避 对 于 咒 骂 语 的使 用 , 性 译 者 受 自身 语 言 习惯 的影 响 , 不 回避 在 男 并 翻 译 中使 用 咒 骂 语 , 女 性 译 者对 咒 骂语 的使 用 要 谨 慎 得 多 。 面 是 男 而 下 主 人 公 希 斯 克 利 夫 训 斥 哈里 顿 ( 主 人 公 凯 瑟 琳 的侄 子 ) 所 说 的 一 段 女 时
女性主义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与创造性叛逆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第 25 卷第 1 期 (Social Sciences)Vol.25 No.12016女性主义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与创造性叛逆李志云,姜伊敏(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摘要:作为女性主义和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女性主义译者突破了传统的译作及原作的阶级等级地位,彰显了译者主体性,提高了女性在翻译界的地位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翻译活动本身的意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创造性叛逆”有着颇深的渊源,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三个特点。
即使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一些看法太过主观,并且具有政治意图,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翻译观依然对翻译理论与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性别语言;“创造性叛逆”中图分类号#1046 文献标识码:A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众所周知,所有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百分之百与原文相同的。
译文则因此被认为是有缺陷的,被认为对原文的模仿,甚至被称为是更低等的模仿。
正是翻译的地位的特殊性,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女性"在自身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形成共鸣,这就是一他们在各自的阶级等级中所处的劣势地位。
但这也为他们的联合提供了可能性。
张伯伦在其著作《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中就曾分析过翻译与性别的渊源!原文被比作“贞洁的少女”,译文则是“情 妇”或者“不忠的恋人”;翻译行为被比作“性”,比作“强奸”。
从中世纪的欧洲开始,翻译便成为女性进入文学领域的最快途径。
而到了近代,翻译更是成为了一种令女性快速进入政治领域的辅助工具。
1970年,Kate Millett (凯特.米勒特)在其著作Sexual Politics(《性别政治》)中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同政治理论联系在一起,为女性主义翻译的政治化奠定了基础。
女性主义翻译观在作品《简·爱》中的体现

题 的 态 度 是 不 同的 , 翻译结果也相去甚远 , 女 性 译 者 从 女 性 主 义 出发 , 其译作更好地反映女性意识 , 翻 译 效 果 也 更
好。
作者简 介: 杨帆 , 在读硕士 , 中国海洋大学外 国语学院 。
・
57 ・
第1 0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2 0 1 3. 年
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女权运动, 它注重的是文学作品中 等。另外, “ f e t c h h e r ” 的翻译上, 男译者翻译成“ 拉他” , 女 女性地位的展现而不再屈服于男权社会的压迫和鄙夷。 译者翻译成“ 叫她” 。显然, 女译者的版本更加尊重女性人
三 女性主义翻译手法对 于忠实原则的重写及其在 权 , 翻译结果更加温和。因此 , 女译者的译本体现出了女性 《 简・ 爱》 中的体现 的独立意识 , 认为女性有权利决定 自己做什么、 不做什么。
译者的地位也可以从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中间位置进行分析长久以来译者被称作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因为译者既要忠实于一端原创者的绝对权威又要服从另一端广大读者群的要求和赞助商的期许译者在这个压力圈子里带着自己有限的翻译自由踏入了无限的翻译限度中去
第1 3卷
第l O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J I XI UNI V ERS I T Y
分男性作家和学者愈加关注女性地位的上升和权力 的平
在《 圣经》 中, 不仅上帝是男性, 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 等, 但作为父权社会的统治者 , 男性容易在潜意识中忽略对 亚当, 也是男性 , 而女性夏娃是用男人亚当的肋骨做成的。 女性的怜悯之情, 习惯性地采用贬义词来贬低女性 的身份 另外, 《 圣经》 里说 , 夏娃受到蛇的蛊惑而诱使亚 当吃下罪 地位。 恶之果, 从而使他违抗上帝, 也更加贬低了女性的地位。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

女性主义翻 译的历史背 景
翻译研究与 女性主义的 结合
女性主义翻 译观的理论 基础
女性主义翻 译观的理论 主张
女性主义翻 译观的代表 人物
女性主义翻 译理论批评
历史背景
理论基础
理论主张
翻译策略
Feminism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运动起源 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al Feminism),以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 theory)为基础,以“从边缘走向中心” 为行动纲领。
公司介绍 历史起源
品牌介绍 代表人物
多品牌运作 理论主张 理论基础 互不关联战略
Sherry Simon雪莉·西蒙 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Lori Chamberlain 劳丽·钱伯伦 , 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代表人 物
巴巴拉·格达德 Godard
女性主义(feminism)也曾被称为女 权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 运动争取男女平权斗争的政治意识, 而女性主义则更注重相别差异及文 化意识。
公司介绍 历史背景
品牌介绍 理论基础
多品牌运作 翻译策略 理论主张 互不关联战略
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第一次 思潮
19世界末至 20世纪60年 代
第二次 思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传统 的翻译理论中原作与译作,作 者与译者的二元地位遭到了质 疑与动摇。
公司介绍 历史背景
品牌介绍 理论基础
多品牌运作 翻译实践 理论主张 互不关联战略
一,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都坚持翻译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为 其性别身份建构创造条件。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颠覆传统的“忠实”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的性别意识与翻译实践——谈性别视角下的《紫色》四译本 发布时间:2010-03-19 摘要:为考察我国语境中译者性别意识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小说《紫色》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性别视角下从译者个人背景、译者序、译文等方面,全面考察了陶洁(1998)、鲁书江(1986)、杨仁敬(1986)(1987)的四个译本,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译者的性别意识是否会给翻译带来影响?女译者一定表现出女性主义倾向,而男译者一定对性别不敏感吗?译者的性别意识在翻译中是否受其它因素制约? 关键词:性别意识,翻译,女译者,男译者,中国语境 Abstract: By carefully examining the four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Color Purple by Tao Jie (1998), Lu Shujiang (1986) and Yang Renjing (1986)(1987),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firstly, will the translator’s gender-consciousness influence their translation? Secondly, is it true that woman translator always shows a feminist tendency, while man translator a gender-unawareness? Thirdly, will the translator’s gender-consciousness be shadowed by some factors? Keywords: gender-consciousness, translation, woman translator, man translator, Chinese context
近几年来,我国译论研究界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关注不断升温。除评介外,某些研究者还试图将女性主义视角运用于中国语境,探究性别因素对我国译者的影响,既丰富了中西女性主义话语,又推进了我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纵深发展(参见[1][2][3][4][5][6][7]等)。但从现有的这些研究来看,有的案例分析并不扎实,研究者不细致、全面地对比原文和译文,仅挑选出其中的一句或两句进行分析,就匆忙得出结论。还有的研究将女译者翻译中任何蛛丝马迹都扣上女性主义的大帽子,而将男译者的译文千方百计定性为父权特征。为了深入探索性别视角的本土化运用,考察译者的性别意识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本文将选取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的妇女主义1[1]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中译本进行对比,以探讨如下问题:首先,性别意识是否会影响译者的
翻译?如何影响?第二,女译者一定表现出女性主义倾向,而男译者一定表现不出对性别的敏感吗?第三,译者的性别意识对翻译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吗?其性别意识是否在翻译中受某些因素的制约? 一、关于艾丽斯·沃克和她的《紫色》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文坛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关注黑人女性问题,是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她的《紫色》出版于1982年,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黑人女
主人公西丽从对男性的压迫逆来顺受,到情感和性格上得到新生的故事。西丽自小被继父强奸,而后被嫁给只当她是发泄工具和女仆的某某先生,受尽他的蹂躏和虐待。她的妹妹奈蒂为了躲避某某先生的纠缠,只得背景离乡。在某某先生的情妇莎格的启发和帮助下,西丽逐渐找到了自信,离开了某某先生,并凭做裤子的手艺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平等。 二、关于译本 目前《紫色》的中译本共有6个。它们分别是陶洁所译的《紫颜色》(1986)(1998)[9][10],杨仁敬的《紫色》(1986)(1987)[11][12],鲁书江的《紫色——写给上帝的信》(1986)[13]以及张建英的《紫色》(2001)[14]。其中,陶洁的86版和98版除极少数字词和标点符号略有不同之外,译文几乎没有改动。所以,此研究仅选用了98年的译林版。而张建英的版本与杨仁敬的87版有大量雷同之处,且错误较多,故笔者没有将其纳入研究对象之列。所以,本案例中进行比较的实际上为4个译本,即陶洁《紫颜色》(1998),杨仁敬的《紫色》(1986)(1987),以及鲁书江的《紫色——写给上帝的信》(1986)。其中,杨仁敬的86版主要与87版进行纵向对照,而在与其他译者的译本进行横向对比时,笔者一律选用的是87版。 三、关于译者 在这三位译者中,陶洁和鲁书江不但身为女性,对性别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其性别意识理应较强。其中,陶洁是美国妇女文学研究的专家,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曾选编了《域外女性》[15],《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6]等书,发表了“美国女性文学给我们的启示”等文章,为推动国内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鲁书江2[2]是英美文学系终身教授,从其博士论文“重读过去,重塑未来:亚裔北美女作家”(Rereading the Past and Reshaping the Future: Narrative Texts by Asian North American Women Writers,2001 University of West Ontario)的题目便可窥见她对性别研究的偏爱。另一位译者杨仁敬为男性,以海明威研究最为见长,对性别似乎没有特别的关注。男女译者在这方面的差异是否会给他们的翻译带来影响呢? 四、 案例分析 1、女译者性别意识的显现 通过全面、细致地对比三位译者的译本,笔者发现女译者在译者序和译文中更突出地再现了原文的女性主义思想,的确表现出较男译者更为强烈的性别意识。
1.1译者序 三位译者对《紫色》的理解不尽相同。总的来说,陶洁和鲁书江更强调小说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也更明确地突出了原文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而杨仁敬虽也提及了小说的女性主义意旨,但却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审视小说,更加重视小说涉及的社会问题。 陶洁在译者序中指出沃克虽然揭露了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但“着力描写的是黑人妇女问题”[8:8]。她将小说的书信体与妇女书写传统联系起来,认为 《紫色》“在夺取男作家的创作方式的同时又跟妇女文学的传统密切相连”[8:11]。鲁书江也将小说中的种族问题一带而过,将主要笔墨放在探讨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如何在黑人内部取得独立这一问题之上。在论及小说中的性描写时,鲁书江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指出黑人妇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的是她们从性工具到主动掌握自己的身体,从受奴役到建立自我的积极转变过程。她认为莎格与西丽之间的爱情不能简单定义为“同性恋”,因为“这种爱情关系实质上是觉醒了的黑人女性对黑人男子的残暴所进行的一种积极反叛,是她们企求证实自身力量,寻求自身价值的一条途径”[13:4]。 而杨仁敬则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切入小说,认为《紫色》“涉及了美国社会当前存在的许多重大问题”[12:5],黑人妇女问题只是其中之一,并非核心3[3]。当谈到《紫色》的性描写时,他从传统道德的角度出发,替在封建父权文化中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性描写开脱,认为“它与那些充斥着猥亵的性描写的小说,尤其是鼓吹‘性爱至上’的黑人小说截然不同”,“写得露而不淫,较有分寸”[12:12]。他将敢于挑战命运、鼓励其他女性争取独立的莎格定性为“爱搞男人”、行为“放荡”[同上],与陶洁译者序中“敢爱敢恨也敢说敢做、自我意识十分强烈”[8:9]的那个莎格以及鲁书江笔下的“热情、勇敢、智慧、美丽、独立不羁”的莎格[13:3]截然相反。在探讨书中女性角色爱情的分分合合时,他认为这是作者对美国社会问题的真实描写:“如实地揭示了美国社会中所谓‘性开放’影响下男女关系的混乱、道德水准的低下和文化的没落。”[12:12]事实上,沃克写哈泼与吱吱叫的相好和分开、莎格和格拉第、格缅因的爱情并非为了展现美国社会中的道德阴暗面。相反,这些“朝合暮离”[同上]恰好表现了吱吱叫自立自强的过程和莎格敢爱敢恨的人格魅力。它体现的是女人也有权利追求爱情和人生幸福的主题。杨仁敬在理解上的这些偏颇无疑表现出他并不能从女性主义角度体会原文,欣赏小说中的女性角色。这甚至还透露出传统父权主义妇女观对他的深远影响。
1.2译文对比 总的来说,虽然男、女译者都能将原文的女性主义情节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来,但是在一些与性别相关的细节上,女译者受性别意识的影响能更准确地把握和再现原文,甚至突出原文的妇女主义表达,而男译者则因为缺乏性别意识不但根本注意不到这些细节,而且还弱化甚至扭曲了原文的女性主义意图。例如: 例1:She have the nerve to put one hand on her naked hip and bat her eyes at me.[17:51] 陶:她居然敢把一只手放在光屁股上对我飞个媚眼。[10:40] 鲁:她满不在乎地把手搭在她那光光的屁股上冲我眨了眨眼。[13:47] 杨:她厚着脸皮把一只手放在光屁股上,还对我挤眉弄眼。[12:50] 这一幕发生在西丽帮病中的莎格洗澡之时。西丽惧怕男性,但当她看到莎格的女性身体时,她感受到了自我的需要,这让她不禁目不转睛起来。莎格有所察觉,但并不在意,甚至大胆地表现自己。句中的“她”指的就是莎格。陶洁和鲁书江洞察到了西丽对莎格大胆作风的诧异和羡慕,因而选用了“居然敢”、“对我飞个媚眼”和“满不在乎”、“冲我眨了眨眼”这些中性词,表达出了西丽惊讶、却又略带些喜爱的语气。而杨仁敬在对待他眼中“放荡”的莎格时,非但没有意识到莎格超越普通女性的自我意识,没有意识到此时莎格对于西丽内心的冲击,他还将西丽的真实感情隐去,将她变成自己手中父权道德的评判官:莎格竟敢光着屁股摆姿势,对“我”眨眼睛,多么不知羞耻啊!因此,译者选用了“厚着脸皮”和“对我挤眉弄眼”,两个具有贬义和敌意的词组,表明了他自己对莎格的厌恶。 在少数情况下,女译者还在译文中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更强烈地突出了原文的意旨。例如,当西丽最终决定离开某某先生,开始新生活时,她呐喊出自己的“独立宣言”:“I’m pore, I’m black, I may be ugly and can’t cook, a voice say to everything listening. But I’m here”[17:214]。在翻译中,鲁书江深刻体悟到此时西丽发出的要万物都来聆听的声音是多么强烈:她再也不是那个任凭继父和某某先生摆布、虐待的女孩、妻子;她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因此,她把这句话译为“我是贱,我是黑,也许连饭也做不好,我听见一个声音在对所有倾听着的万物说。可是,我就站在这儿,谁也不能看不见我。谁也不能”[13:197]。在句尾,增译了“谁也不能看不见我。谁也不能”,对原文进行了补充,并通过重复加强了西丽的语气,突出了西丽对赢得独立和他人尊重的决心。这样的创造无疑是译者性别意识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