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题库精选

国际经济学题库精选
国际经济学题库精选

一、名词解释

1、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中提供某种商品比提供其他商品相对来说更为便宜合算。

2、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4、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5、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6、战略性出口政策是由布兰德和斯潘瑟提出的,他们证明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口补贴的效应不同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所考察的出口补贴效果,如果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的,那么出口补贴可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7、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是指通过保护厂商所在的国内市场,来提高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增加出口的目的。这一观点是由克鲁格曼提出来的。

8、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9、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获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10、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的进口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措施。

11、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12、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13、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4、动态外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借助于各种国际结算工具,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个交易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对于参与贸易的两国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位于( C )。

A、最高价格水平之下

B、最低价格水平之上

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

D、最低价格水平之下

1.如果两国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两国能够从专业化分工与交换中( B )。

A、俱遭受损失

B、均获得收益

C、无法确定

D、既不受损,也不受益

2.在2×2×1的李嘉图模型中,已知本国与外国的生产衣服(clothes)与食品

(food)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

LC =1,a

LF

=3,a*

LC

=5,a*

LF

=7,则衣服与食品的出

口国分别是( A )

A、本国,外国

B、外国,本国

C、本国,本国

D、外国,外国

2.在2×2×1的李嘉图模型中,已知本国与外国的生产衣服(clothes)与食品

(food)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

LC =1,a

LF

=2,a*

LC

=3,a*

LF

=4,则本国与外国的比

较优势分别是( A )

A、生产衣服,生产食品

B、生产衣服,生产衣服

C、生产食品,生产衣服

D、生产食品,生产食品

3.在2×2×2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假设衣服和小麦分别是劳动和资本密集

型产品。已知a

LC =2,a

LW

=5,a

TC

=4,a

TW

=B,则B的值必定是是( A )

A、B>10

B、 B<10

C、B>5

D、 B<5

3.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C )

A、雁形模式理论

B、贫困化增长理论

C、产品周期理论

D、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关于特定要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

B、汽车行业的机器设备属于特定要素

C、纺织行业的设备不属于特定要素

D、它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性很小

4.按照产品周期理论( D )

A、产品在初始期,通常需要投入高度熟练的劳动力

B、当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并被标准化后,该产品就可以用非熟练劳动力生产了

C、产品标准化后,创新国通常转化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D、以上都是

5.关于产业内贸易说法最正确的是( C)

A、反映了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日趋减弱

B、主要表现在同类产品上

C、通常表现在具有规模经济产业中的差别化产品上

D、是同一产业产品单向流动

5.如果一个大国对进口征收关税,可能会导致贸易条件和贸易量产生的变化分别是( D )

A、不变,不变

B、改善,不变

C、恶化,增加

D、改善,减少

6.下列哪一个不是凯恩斯指出的顺差过大的影响( B )

A、货币供给增多

B、物价下降

C、利率下降

D、资本外流

6.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解释现实中所存在的贸易保护现象时的出发角度是从( C )

A、外部经济

B、市场不完全竞争

C、收入再分配

D、市场完全竞争

7.以下贸易保护观点,从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提出的是( C )

A、最佳关税论

B、幼稚产业论

C、超贸易保护主义

D、战略性贸易政策

7.在研究关税同盟的福利效益时,假设A国和B国为同盟成员国,C国为非成员国,那么A国的供需弹性越大,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 A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8.在研究关税同盟的福利效益时,假设A国和B国为同盟成员国,C国为非成员国,如果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则组成关税同盟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 A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8.当资本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A的劳动所有者的收益(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9. 当资本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B的劳动所有者的收益( A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9.一般来说,下列哪一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持久的因素( C )

A、经济周期更迭

B、货币价值变动

C、国民收入长期增减

D、经济结构变化

10.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项目是( A )

A、经常项目

B、资本项目

C、贸易收支

D、平衡项目

10.金本位制下,决定汇率的基础是( A )

A、铸币平价

B、黄金平价

C、购买力平价

D、市场供求

三、简答题(少量)

1、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将如何变化?

(1)劳动、资本同比例增加;

(2)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3)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1.对于小国而言,三种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对于大国而言:

(1)不变;

(2)如果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贸易条件恶化;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是替代进口的产品,则贸易条件改善。

(3)如果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贸易条件改善;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是替代进口的产品,则贸易条件恶化。

2、作图分析关税同盟静态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

答:(1)A国的供需弹性越大,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明显。

(2)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则组成同盟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大,而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就越小;

(3)B、C两国的成本越接近,则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就越小。

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工业化?

答:发展中国家大都是从传统农业社会起步的,从经济发展规律和各国的经济实践看,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就是工业化,其原因主要有:(1)固守农业难以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2)社会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变动程度是不同的。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而工业品的较高,相对于工业,农业市场潜力有限。

(3)农业部门难以形成垄断,不利于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营。

基于上述三点理由,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赶超发达国家,必然要经历工业化阶段。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民供给曲线

2.国民需求曲线

3.机会成本

二、单项选择题

1.机会成本( C )。

A.一种选择所放弃的其他选择的代价 B.通常是递增的

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 D.由自己支付,与他人无关

2.沿着直线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移动,随着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会( D )。

A.上升 B.先升后降 C.降低 D.不变

3.对于参与贸易的两国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位于( C )。

A.最高价格水平之下 B.最低价格水平之上

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 D.最低价格水平之下

4.如果两国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两国能够从专业化分工与交换中( B )。

A.俱遭受损失 B.均获得收益 c.无法确定 D.既不受损,也不受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分工

2.比较优势

3.绝对优势

二、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B )

A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是密不可分的B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互为基础C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D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影响国际分工的首要因素是( C )

A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情况 B自然因素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国家政策

3.在2×2×1的李嘉图模型中,已知本国与外国的生产衣服与食品的单位劳动投

入分别为a

LC =1,a

LF

=2,a*

LC

=3,a*

LF

=4,则衣服与食品的出口国分别是( A )

A本国,外国 B外国,本国

C本国,本国 D外国,外国

4.在2×2×1的李嘉图模型中,已知本国与外国的生产衣服与食品的单位劳动投

入分别为a

LC =1,a

LF

=2,a*

LC

=3,a*

LF

=4,则本国与外国的比较优势分别是( A )

A生产衣服,生产食品 B生产衣服,生产衣服

C生产食品,生产衣服 D生产食品,生产食品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要素禀赋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惕夫之谜

4.悲惨增长

二、单项选择题

1.在2×2×2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假设衣服和小麦分别是劳动和资本密集

型产品。已知a

LC =2,a

LW

=5,a

TC

=4,a

TW

=B,则B的值必定是是( A )

A B>10

B B<10

C B>5

D B<5

2.以下可能会导致悲惨增长的因素中不包括( D )

A.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B.A国是大国,出口增加过大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C.增长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D.一国的增长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三、综合分析题

1.甲、乙两国的要素禀赋如下表所示。

表1:甲、乙两国的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甲国乙国

劳动力/百万工人45 20

资本存量/千台机器15 10

问:(1)哪个国家相对资本丰裕? 乙国

(2)哪个国家相对劳动丰裕? 甲国

(3)假设商品 Y 相对 X 属资本密集型,哪个国家在生产Y 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乙国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C )

A、雁形模式理论

B、贫困化增长理论

C、产品周期理论

D、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按照产品周期理论(D )

A、产品在初始期,通常需要投入高度熟练的劳动力

B、当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并被标准化后,该产品就可以用非熟练劳动力生产了

C、产品标准化后,创新国通常转化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D、以上都是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产业内贸易

2.产业间贸易

3.同质产品

4.差异产品

5.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外部规模经济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是同质产品特征的是( D)

A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B生产区位不同 C制作时间不同 D质量性能不同

2.关于产业内贸易说法最正确的是( C)

A反映了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日趋减弱 B主要表现在同类产品上

C通常表现在具有规模经济产业中的差别化产品上D、是同一产业产品单向流动3.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的最根本区别在于( B )

A是否属于同一产业 B产品质量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C款式和外观是否一致 D价格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4.关于内部市场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D )

A跨国公司母子公司距离越近,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越大

B中间产品占有很大比重 C有的是为了规避税收

D研发密集型产品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低

5.关于林德重叠需求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B )

A有助于解释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广泛贸易

B认为制成品最初在母国生产,然后出口到与本国人均GNP相近的国家

C有力地支持了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理论

D解释了国家完全专业化生产并且在国内不生产任何进口产品的原因

6.以下哪项陈述最为正确()

A规模经济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

B规模经济不能决定各国的比较优势,而是将现有比较优势转变为低价格和产出与贸易的扩大

C外部经济可以比内部经济更好的解释比较优势,因为外部经济意味着其他竞争公司产出的扩大

D比较优势可以由内部经济得到更好的解释,因为后者导致了公司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幼稚产业论

2.战略性贸易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解释现实中所存在的贸易保护现象时的出发角度

是从( C )

A、外部经济

B、市场不完全竞争

C、收入再分配

D、市场完全竞争

2、如果一个大国对进口征收关税,可能会导致贸易条件和贸易量产生的变化分别是( D )

A、不变,不变

B、改善,不变

C、恶化,增加

D、改善,减少

3、“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这句话出自( C )

A、李嘉图

B、斯密

C、李斯特

D、克鲁格曼

4、下面哪一理论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发展中国家对某些产业进行保护的依据(B)

A、重商主义

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战略性贸易政策

D、贸易乘数理论

5、为幼稚产业选择提出现值标准的是( B )

A、穆勒

B、巴斯塔布尔

C、小岛清

D、肯普

6、为幼稚产业选择提出潜在竞争力标准的是( A )

A、穆勒

B、巴斯塔布尔

C、小岛清

D、肯普

7、以下贸易保护观点,从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提出的是( C )

A、最佳关税论

B、幼稚产业论

C、超贸易保护主义

D、战略性贸易政策

8、下列哪一个不是凯恩斯指出的顺差过大的影响( B )

A、货币供给增多

B、物价下降

C、利率下降

D、资本外流

9、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是否存在国家干预

B、是否存在规模经济

C、产品是否存在多样化

D、是否限制进口的同时又促进出口

10、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础不包括()

A、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B、外部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

D、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

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自由贸易区

2.关税同盟

3.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单项选择题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A )

A、FTA

B、CU

C、CM

D、EU

2、除了在成员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外,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即建立起共同的关税壁垒,这样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B )

A、FTA

B、CU

C、CM

D、EU

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之间,不仅完全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样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C )

A、FTA

B、CU

C、CM

D、EU

4、在研究关税同盟的福利效益时,假设A国和B国为同盟成员国,C国为非成员国,那么A国的供需弹性越大,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 A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5、在研究关税同盟的福利效益时,假设A国和B国为同盟成员国,C国为非成员国,如果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则组成关税同盟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 A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6、在研究关税同盟的福利效益时,假设A国和B国为同盟成员国,C国为非成员国,如果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则组成关税同盟后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就( B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7、在研究关税同盟的福利效益时,假设A国和B国为同盟成员国,C国为非成员国,如果B、C两国的成本越接近,则组成关税同盟后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就( B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

一、名词解释

1.进口替代

2.出口导向战略

第十一章国际要素流动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资本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A的资本所有者的收益(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2.当资本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B的资本所有者的收益(B)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3. 当资本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A的劳动所有者的收益(B)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4. 当资本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B的劳动所有者的收益(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5.当劳动力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A的劳动所有者的收益(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6. 当劳动力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A的资本所有者的收益(B)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7. 当劳动力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B的劳动所有者的收益(B)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8. 当劳动力从国家A转移到国家B时,通常会使国家B的资本所有者的收益(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9.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根本动因是(C)

A、东道国的优惠政策

B、廉价和稳定的资源供应

C、追求利润最大化

D、开辟新市场

第十二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第十三章国际收支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 B )

A、在本国驻外国使馆工作的本国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

B、本国在外国投资建厂,该厂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

C、在国外某大学读博士的本国学生获得该大学颁发的奖学金

D、甲国向乙国出口商品将本国做为转口口岸

2、以下哪一项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 C )

A、外国人为本国常住者提供劳务

B、本国居民获得外国资产

C、外国人偿还债务

D、官方储备增加

3、IMF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进出口商品的统计应以各国海关统计为准,且计价按( B )

A、FCA

B、FOB

C、 CIF

D、CIP

4、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如果储备资产项目为200亿美元,则表示该国(B )

A、增加了200亿美元的储备

B、减少了200亿美元的储备

C、调整的账面平衡

D、错误和遗漏项为200亿美元

5、一般来说,下列哪一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持久的因素( C )

A、经济周期更迭

B、货币价值变动

C、国民收入长期增减

D、经济结构变化

6、国际收支基本差额是指( C )

A、经常项目差额

B、经常项目差额

C、经常项目差额与长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

D、经常项目差额与短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

7、记在资本金融帐户的是( C )

A、服务收入

B、股本收入

C、债务核销

D、债券收入

8、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原则,属于借方项目的是( D )

A、出口商品

B、官方储备的减少

C、本国居民收到国外的单方向转移

D、本国居民偿还外国人的债务

9、上海某玩具厂出口50万美元玩具到泰国,泰国用其在中国银行的贷款支付,则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动是( D )

A、经常帐户借方、资本帐户贷方同时记入50万美元

B、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贷方同时废50万美元

C、经常帐户借方、资本帐户借方同时记入50万美元

D、经常帐户贷方、资本帐户借方同时记入50万美元

10、一国的国际收支总差额为正,意味着( A )

A、该国的储备资产增加

B、该国储备资产减少

C、该国储蓄大于投资

D、该国储蓄小于投资

1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项目是( A )

A、经常项目

B、资本项目

C、贸易收支

D、平衡项目

12、游资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哪一项( C )

A、直接投资帐户

B、经常帐户

C、金融帐户

D、资本帐户

第十四章外汇市场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金本位制下,决定汇率的基础是(A )

A、铸币平价

B、黄金平价

C、购买力平价

D、市场供求

2.如果英镑的汇率是2美元,则美元的汇率是( C )

A、2英镑

B、1英镑

C、0.5英镑

D、无法确定

3.对英镑和美元而言,如果英镑的汇率上升,意味着美元的汇率将( B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4.在外汇市场中,英镑的需求者应是( B )

A.购买美国股票的英国人 B.到英国旅游的美国人

C.进口美国商品的外国人 D.获得美国公司股息的英国人

5. 2005年1月1日英镑/美元汇率为1.4494,2005年6月1日汇率为1.5629,这一段时间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为( B )

A、7.2 %

B、7.8%

C、-7·2%

D、-7·8%

6.下列属于狭义外汇的是( A )

A、国外银行存款

B、外币现钞

C、特别提款权

D、黄金

7. 下列属于动态外汇的是( D )

A、国际结算中的支付手段

B、外国货币

C、特别提款权

D、国际汇兑

8.银行购买外币现钞的价格要( A )

A、低于外汇买入价

B、高于外汇买入价

C、等于外汇买入价

D、等于中间汇率9.采用直接标价法条件下,一国汇率的上升意味着( D )

A、外国货币价值不变

B、外国货币贬值

C、本国货币价值不变

D、外国货币升值

10. 间接标价的汇率上升和国内价格上升,会使( A )

A、出口下降进口上升

B、出口下降进口不变

C、进口下降出口上升

D、进口上升出口不变

11. 目前,我国实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 A )

A、有管理浮动汇率制

B、联合浮动汇率制

C、固定汇率制

D、单独浮动汇率制

12. 最易于招致国际游资冲击的汇率制度是( C )

A、自由浮动汇率制

B、单独浮动汇率制

C、固定汇率制

D、联合浮动汇率制

国际经济学习题-有答案-权威大学资料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 2、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利益 3、国际均衡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 5、开放经济 6、封闭经济 7、贸易条件 四、简述题: 1、试用图形分析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 2、试画出贸易提供曲线图形并予以简要分析。 3、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个国家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重要? 2、试推导贸易提供曲线。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比较优势 2、绝对优势 3、机会成本 四、简述题 1、试用图形或数学模型分析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 2、试画出绝对技术差距论的图形并予以简要分析。 3、试说明绝对成本说的主要缺陷。 五、论述题 1、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说明李嘉图的“比 较优势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 2、罗伯津斯基定理 3、贫困化增长(悲惨的增长) 4、要素密集度 5、里昂剔夫之谜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2、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 3、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别/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一、名词解释 1、特定要素 2、特定要素模型: 四、简述题 1、假设一国的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前者的特定要素是土地,后者的特定要素是资本,那么,世界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2、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如果X、Y产品价格不变,增加流动要素——劳动的供给,会对要素的实际收入和X、Y部门的生产产生什么影响? 五、论述题 试运用特定要素模型分析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制造业部门生产的影响。假定能源部门(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共同投入的要素是劳动,同时两部门分别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一、名词解释 1.重叠需求 2.产业内贸易 3.产业间贸易 4.产品生命周期 5.初始期 二、是非判断题 1、奢侈品具有收入弹性。 2、产业内贸易在充分竞争性产业中更为盛行。 3、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以及收入分配效应。 4、如果瑞士旅行靴的进口增加,英国皮靴制造商就会受到损失。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静态分析理论

国际经济学英文题库(最全版附答案)

【国际经济学】英文题库 Chapter 1: Introduction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roducts are not produced at 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offee, tea, cocoa B. steel, copper, aluminum C. petroleum, coal, natural gas D. typewriters, computers, airplanes 2. International trade is most important to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A. the United States *B. Switzerland C. Germany D. England 3. Over time,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f nations has: *A. grown B. diminished C. remained unchanged D. cannot say 4. A rough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f a nation is given by: A. the size of the nations' population B. the percentage of its population to its GDP *C. the percentage of a nation's imports and exports to its GDP D. all of the above 5.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s greater for: *A. small nations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国际经济学习题库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绝对优势 2 比较优势 3生产可能性边界 4 一般均衡分析 5 局部均衡分析 6 相对需求曲线 7 机会成本 二、选择 1.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 ( )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2.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3、“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是对比较利益理论的高度概括,这一理 论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赫克歇尔和奥林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三、填空

1、在李嘉图模型中,我们假定()是各个国家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是各个国家产业部门之间唯一不同的生产要素。 2、比较成本学说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 3、相互需求理论认为,( )是由贸易双方的供给条件曲线或相互需求曲线。 4、在李嘉图模型中,一国出口劳动生产力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力低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是由()决定的。 5、各国参与贸易的原因有()和()。 四、简答 1、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析其合理 与不足之处。 2、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可生产两种产品——食物与衣 服,生产单位食物的劳动投入为3,生产单位衣服的劳动投入为2。 (1)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2)用衣服表示食物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3)在自给自足时,本国用衣服表示的食物的相对价格是多少?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生产者剩余 答: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2.罗伯津斯基定理 答: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 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3.产品生命周期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4.购买力平价 答: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5.市场内部化 答: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6.黄金输送点 答:黄金输送点包括黄金输入点和黄金输出点,是黄金输入、输出的价格上限和下限,它限制着一个国家货币对外汇率的波动幅度。 7.要素禀赋 答:要素禀赋,即要素的丰裕程度,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导致的可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状况。赫克歇尔-俄林 定理认为,要素禀赋构成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 8.比较优势 答:比较优势也称为比较成本或比较利益,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李嘉图通过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阐明,比较优势是一国 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小的 劣势,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根据各自的 比较优势来来确定国际分工并进行贸易往来,双方便都可以获得比较利 益。 9.人力资本 答:所谓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然们通过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原有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 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10.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所实行的金汇兑本位制。这一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特征简而言之便是“美元

国际经济学题库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e (Krugman) Chapter 14 Money, Interest Rates, and Exchange Rates 14.1 Money Defined: A Brief Review 1) The exchange rate between currencies depends on A) the interest rate that can be earned on deposits of those currencies. B) the interest rate that can be earned on deposits of those currencies and the expected future exchange rate. C) the expected future exchange rate. D) national output.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B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2) Money serves as A) a medium of exchange. B) a unit of account. C) a store of value. D) All of the above. E) Only A and B. Answer: D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3) Money includes A) currency. B) checking deposits held by households and firms. C) deposits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D) Both A and B. E) A, B, and C. Answer: D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4)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end of 2006, the total money supply, M1, amounted to approximately A) 1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B) 2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C) 3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D) 4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E) 5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Answer: A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5) What are the main functions of money? Answer: Money serves in general three important functions: a medium of exchange; a unit of account; and a store of value.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money avoids going back to a barter economy, with the enormous search costs connected with it. As a unit of account, the use of money economizes on the number of prices an individual faces. Consider an economy with N goods, then one needs only (N - 1) prices. As a store of value, the use of money in general ensures that you can transfer wealth between periods.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完整)国际经济学考试题库(答案版)

一、(完整)国际经济学考试题库(答案版) 二、 三、 四、编辑整理: 五、 六、 七、 八、 九、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十、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 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国际经济学考试题库(答案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 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十一、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国际经济学考试题库(答案版)的全部内容。 十二、

十三、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1、基本内容: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富饶程度-要素相对价格-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的发生 2、评价: 贡献:a、从一国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b、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c、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局限性:a、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b、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考虑,影响了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c、过分强调静态结果,排除技术进步及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适用性。 十四、结合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以美元为本币,请画图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后,美元对欧元的汇率将如何变动。 外汇指的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可用于国际间债权债务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一国货币供给的增加会使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美国的货币市场决定美元的利率,美元利率则影响维持利率平价的汇率.所以当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后,会导致美元相对欧元的贬值。但美元供给的变 动对长期利率和实际产出没有影 三、什么是恶性通货膨胀,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通货膨胀”,是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指流通货币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水平加速上升,整体物价水平以极高速度快速上涨的现象,使民众对货币价值失去信心。由于货币的流通量增加快速,使货币变得没有价值时,人们会急于要以货币换取实物,人心惶惶的结果只会更加速通货膨胀的恶化,整体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如果某一国家或地区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剧烈的汇率波动或严重的地区政治冲突,其发行的信用货币(纸币)将存在很大的风险。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原因一般是纸币发行过多。 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有效供给. 四、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严重违背购买力平价的情况? 1。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品 运输费用和贸易管制会使得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通成本变高,从而削弱作为购买力评价理论基础的一价定律的作用机制.由于非贸易品的存在,即使是相对购买力,也会出现系统性的偏差。 2.非自由竞争 当贸易壁垒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同时存在时,各国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弱化。 3。不同国家消费模式和价格水平计量方面的区别 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消费方式不同,而且由于相对购买力平价预测的是价格变动而非价格水平,所以不管各国用什么样的商品篮子来定义价格水平,它都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概念,商品篮子中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可能会使得相对购买力平价无法经手不同官方价格指数的检验。 五、什么是比较优势,如何评价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国际贸易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 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 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 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3.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 ) 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 C.规模经济理论 D.垄断竞争理论 4.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 ) A.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不变 D.规模成本递增 5.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A.雁形模式理论 B.产品周期理论 C.示范效应理论 D.大宗产品理论 6.下列不属于保护贸易学说的理论有( ) A.幼稚工业理论 B.贸易条件恶化论 C.国内市场失灵论 D.资源禀赋论 7.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 ) A.零进口关税 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 C.禁止性关税 D.禁止性关税以上 8.最佳关税的长期目标是() A.从外国垄断厂商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 B.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 C.阻止国外商品进口 D.增加本国财政收入 9.从历史发展看,最为成功的国际卡特尔是( ) A.烟草贸易公司 B.铁路运输公司 C.橡胶生产国组织 D.石油输出国组织 10.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 )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11.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阶段不包括() A.重商主义 B.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 C.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D.重农主义 1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13.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收入,进而提高本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该理论被称为() A.剩余物质出口理论 B.大宗产品贸易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判断改错题 1.×。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3.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大卫·休谟

4.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5.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7.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D.商品价格差异9.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0.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二、判断改错题 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2.贸易差额理论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针对所有产品而言的。() 3.贸易差额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4.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个特例。() 5.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6.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国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仍可以参与互利贸易。()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从理论上说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8.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国生产率达到足够高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 9.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贸易后国际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小国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 四、简答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4版)学习辅导书-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1.1 课后习题详解 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答:相对价格是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的价格对比关系。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这是因为: 当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成本(或社会成本)的,也就是以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为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2.仿效(教材中)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在图1-1(a)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X商品的供给,得出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P Y/P X。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的推导如下: 首先,推导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NS Y。任意选取Y商品的三个不同的相对价格:1/2、1和2。这三条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点分别决定了三个生产均衡点D、E、F,对应于这三点的Y商品的产出分别为:S1、S2、S3。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根据图1-1(a),在图1-1(b)中画出对应于各

个相对价格的Y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得出一条曲线NS Y,即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该曲线斜率为正,表示随着Y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其供给水平也随之提高。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国民需求曲线ND Y,如图1-2所示。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也同时达到均衡。理由如下: 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只能在两者间分配,两种商品间的相对价格是唯一的世界市场价格。当其中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该商品的相对价格得以确定,其供给与需求

国际经济学习题

国际经济学习题 习题1 “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 分析上面这段话。 这种观点并不正确。该观点混淆了绝对充裕和相对充裕的概念,即便是很小很穷的国家也能出口自己相对充裕的资源。 从比较优势理论来讲,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双方仍可从国际贸易中获利。根据该理论,贫穷的国家,也能找到相对充裕的资源,通过合理的国际比价,换取相对不充裕的资源而从中受益。 也可以从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最贫穷的国家也有相对充裕的要素资源,比如资本和劳动,总有一方比另一方更充裕。这样,贫穷的国家也可以通过出口自己相对充裕的要素产品来换取相对不充裕的要素产品来获益。 如果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说,在规模经济不变的情况下,最贫穷的国家通过专门生产优势产品,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的平均成本,如果能形成外部规模经济,甚至能降低国内该行业的平均成本,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相对不充裕的产品来获益。 综上,即便是贫穷的小国也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习题2 1、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相同点:都能够解释即便是在绝对优势存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还能发生的原因。都能够解释两国如果想从贸易中获益,就必须专注于生产自己生产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的相对优势产品。 两种理论都建立在“投入增加,产出增加”的前提基础上。 不同点: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从生产效率来解释,而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差异产品等角度来解释贸易双方会专业化生产自己更有优势的产品,不单单是生产效率方面,还包含历史因素、偶然因素等。 规模经济说明,生产规模扩大会降低生产成本,而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考虑规模(投入)扩大后,生产成本降低的状况。 2、假定一家在国内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它销售10000个单位产品,并且在国外销售1000个单位产品。现在,该厂商将该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售价定为400美元一件,在国外市场上卖350美元一件。如果该企业要增加1个单位产品的生产,它卖到哪个市场能够使它获利较多或“最大限度的利润”呢?(假定增加1个单位商品销售,该商品的卖价要降低1美分。) 应该买到国外市场上去。 通过计算: 如果买到国内市场,会增加收入(400-0.01)-10000*0.01=299.99 美元 如果买到国外市场,会增加收入(350-0.01)-1000*0.01=339.99 美元 买到国外市场比买到国内市场多收入339.99-299.99=40 美元 用到了倾销的道理,所以应该出售到国外市场上去。

国际经济学考试题

试卷 编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考试试卷( A )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总计20分,每小题1分)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会相对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会相对后一国家下降 3.如果机会成本是递增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国际贸易将导致()。 A、每个国家完全专业化,且生产成本下降 B、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出口产品生产成本不变 C、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生产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上升 D、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生产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下降 4.()可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 A、比较优势学说 B、要素禀赋理论 C、需求重叠理论 D、绝对优势学说5.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学说 B、要素禀赋理论 C、绝对优势学说 D、规模经济理论6.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A、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B、要素禀赋理论 C、需求重叠理论 D、规模经济理论 7、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 A、一国公民不愿意与别国进行贸易的百分比 B、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同满意感的商品消费组合 C、为多生产一单位其他产品而必须放弃的本来生产产品的数量 D、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教学教材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 整理)

第一章 1.封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小麦与布的交换比率分别为1:4和2:5,那么在两国之间展开贸易后,小麦与布之间的交换比率可能为. A.1:6 B.2:6 C.3:6 D.4:6 2.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那么比较利益理论就仍然有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正确 B.不正确 3.作为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产量增加,() A.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下降 B. 平均成本变化不确定,边际成本下降 C. 平均成本下降 D.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上升 4.以下说法中,()是错误的。 A.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而相对优势理论则是以机会成本递增为前提的 B.相对优势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 C.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 D.无论是生产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国际贸易产生,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

第二章 1.下列() 属于李嘉图模型的假定前提条件。 A.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 B.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 C.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 D.生产要素非充分利用因此机会成本不变 2.下列()不属于重商主义的观点。 A.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 B.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所有贸易参与国的福利水平 C.出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入 D.进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出 3.下列关于技术差异论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分为绝对技术差异论与相对技术差异论 B.劳动力在国内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且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C.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福利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 D.一国比另一国家的技术优势越大,则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福利增加越大 4.下列哪一条不是重商主义的理论主张() A.贸易不是“零和”的 B.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 C.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D.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K135班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或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倾销:海外的货物以低于同样货物的销售价格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出售。 3、国际收支(广义):在特定的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4、提供曲线: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交换比率。 5、关税同盟: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取消区域内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 6、贸易条件: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也就是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用出口价格指数比进口价格指数。 7、外汇管制: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 8、汇率:又称为汇价。是不同货币在外汇买卖过程中形成的交换比率。 9、开放经济:一个经济与其外部存在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劳动力流动等对外经济关系。 10、资本国际流动: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二、判断题 1、如果小国对进口商征收关税,那么关税造成的消费者损失小于国内生产商收益与政府关税收入之和。× 如果小国对进口商征收关税,那么关税造成的消费者损失大于国内生产商收益与政府关税收入之和。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郡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各国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获益。√ 3、贫穷化增长适用于长期以来人口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国家。× 贫穷化增长适用于经济是典型的单一经济,离开单一产品的的生产和出口,该国就会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 4、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同满意感的商品消费组合。√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若任何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新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若任何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新产品不会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6、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7、跨国企业是指向六个以上不同国家出口的企业。× 跨国企业是指在数个国家设有生产工厂的企业。 8、在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是关键货币。√ 9、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最常用但并不完善的指标是人均GDP。√ 10、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英国,美元相对于英磅升值。× 若美国的通货膨胀速度低于英国,则美元相对于英磅升值。 11、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在贸易中两个国家均能通过出口其比另一国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产品获益。√ 12、共同市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13、战略性贸易政策常常用来支持处于竞争激烈产业中的企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常常包括对高技术企业的补贴和其他支持。 14、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成员国采取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成员国采取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15、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赤字的根本原因是国内货币供给大于国内货币需求。√ 16、在金本位制下,一国的高利率和资本流入将有助于该国自动调整国际收支赤字。√ 17、一价定律认为关税不能影响进口产品价格。× 一价定律认为关税能影响进口产品价格。 18、如果德国的利率高于美国,则马克将在远期市场上贴水卖出。√ 19、从日本进口汽车应记入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贷方。× 从日本进口汽车应记入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借方。 20、若美国通货膨胀高于英国,美元相对于英磅贬值。√ 三、选择题 1、设一年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美元等于8.2345元人民币,假设美国的物价比前一年上升8%,而中国的物价水平上升10%,则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理论上的汇率为( A ) A.8.3870 B.8.085 C.10.2931 D.6.5876 2、列昂惕夫反论包括以下解释,除了( B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上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3.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美国为4%,那么( C ) A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4% B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4% C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6% D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6% 4、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 C ) A. 垄断竞争理论 B. 规模经济理论

社科院题库-国际经济学

1.林德重叠需求论的假设条件和主要观点。 重叠需求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其理论核心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重叠需求理论有两个假设条件: 1、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需求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2、两国需求重叠的假定: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2.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假设条(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比较优势理论。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的贫困化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出口量随着生产能力提高而增加,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和矿产),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 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贸易理论: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规模收益: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的影响。 规模收益是指涉及到厂商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规模的变化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扩大或减少而引起的,那么对应的产量变动就有三种情况:(1)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2)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3)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控制。在规定的期限,配额以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后才能进口。简单而言,配额是对进口商品设置一定的限额,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工业。但与关税不同的是,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 口。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