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课程学习大纲.doc

《中外美术史》课程学习大纲.doc
《中外美术史》课程学习大纲.doc

《中外美术史》课程(0504041523)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中外美术史

课程代码:0504041523

学分与学时:2学分 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各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科学与地理等大的社会背景来了解、分析每个时期美术样式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运用纵横联系、中西比较的方法加强与提高学生对中外美术的造型、特征及精神内涵的理性分析能力,特别是加强学生对我国美术独特的审美观的形成与沿袭的认识。立足当代结合现实,立体地把握中外美术各艺术风格、流派及作品作家的特点,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现由以往单一、枯燥的纯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中国与西方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原始时期美术的主要样式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规律。

基本要求:理解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原始人群生存环境与美术形成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面掌握生产工具向艺术转化的历史进程。

难点:原始美术创作的动因与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讲授与提问相结合辅助多媒体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年前——1万年前)

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

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刻划艺术品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公元21世纪)

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二、磨制石器与玉器

三、彩陶与黑陶

四、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

五、岩画与建筑

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美术的变化过程,熟练掌握青铜器形成的原因、特点、意义及其它美术样式。

基本要求:按历史进程分析各美术样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奴隶社会美术样式形成的社会背景、造型与历史意义。

难点:对原始美术的审美性与实用性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与提问相结合辅助多媒体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青铜器

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

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第二节雕塑

一、玉石雕刻

二、青铜雕塑

三、漆木雕刻

第三节壁画、帛画与漆画

一、壁画遗迹

二、帛画肖像的新水平

三、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

第四节建筑与工艺美术

一、建筑

二、刻划白陶与原始瓷器

三、漆器与丝织刺绣

第三章封建社会上升期的美术样式——秦汉美术

教学目的: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且相对稳定的时期,其美术在此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结合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状况来诠释美术的形

制与内涵,从而达到全面了解该时期美术的全貌。

基本要求:系统化、理论化分析秦汉时期美术样式形成的原因及审美意蕴。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该时期美术的特征与社会功用。

难点:封建帝王思想在美术作品中的具体显现。

教学方法:多媒体影像资料与理论讲授相结合,辅助中西同期比较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绘画艺术

一、帛画

二、墓室壁画

三、画像石与画像砖

四、器物上的绘画

第二节雕塑艺术

一、仪卫性、纪念性雕塑

二、明器雕塑

第三节建筑艺术

一、秦代建筑

二、汉代建筑

三、秦汉建筑装饰

第四节工艺美术

一、陶瓷工艺

二、漆器工艺

三、青铜工艺

四、玉器工艺

五、织绣工艺

第四章南北交融、东西并汇——魏晋南北朝美术

教学目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其美术成就却在时代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在领悟该时期佛教、老子思想对美术产生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全面

把握美术创作的动因及功用,理性地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样式的基本特征与

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以此领悟该时期美术的精神内涵。

基本要求:在了解宗教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系统化、理论化地理解与掌握该时期美术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规律。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形成的原因、样式、特征及历史意义。

难点:宗教精神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与提问相结合辅助多媒体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佛教美术

一、佛教美术的兴起

二、早期的石窟壁画

三、石窟造像

四、佛教建筑

第二节人物画的新发展

一、承上启下的人物画发展

二、南朝的人物画

三、北朝的人物画

第三节山水画的兴起

一、山水画溯源

二、山水画论

第四节南朝陵墓雕塑

一、明器雕塑

二、石雕

第五节工艺美术

一、织绣工艺

二、漆器工艺与金属工艺

三、陶瓷工艺

第五章灿烂求备,异彩纷呈——隋唐五代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隋唐五代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隋唐五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美术发展的关系,理解、分析儒释道三教思想及异域文化对当时美术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此背景下,三个时期的美术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征——隋代的承前启后、唐

代的灿烂求备、五代的异彩纷呈并对以后两宋美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该

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同时也

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只有对该时期美术形成的原因、特征、作品作

家及历史意义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研究,才能从本质上了解与掌握隋唐五代美术

的外部特征及内在精神。

基本要求:结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以隋唐五代的社会背景为基础,领悟、理解该时期美术的艺术风格与内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隋唐五代美术的样式、特征、作品作家与意义。

难点:精神需求与神没渴望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影像资料与理论讲授相结合,辅助中西同期比较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物画

一、初唐画坛

二、画圣吴道子

三、仕女人物画

四、孙位及其《高逸图》

五、五代人物画

第二节山水画

一、青绿金碧山水画

二、水墨山水画

三、五代山水画

第三节花鸟画

一、花鸟画的兴起

二、画牛、画马名家及作品

三、五代花鸟画

第四节绘画理论

第五节石窟陵墓壁画

一、石窟壁画

二、墓室壁画

第六节雕塑

一、石窟雕塑

二、陵墓雕刻

三、陶俑

第七节建筑

一、都市规划与宫殿建筑

二、寺塔建筑

三、陵墓建筑

第八节工艺美术

第六章开宗立派的时代——宋辽金元

教学目的:通过具体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代美术的形成与发展是“偃武修文”——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繁荣的经济和进步的文化科学的必然产物。理解该时期在

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构建中国绘画独特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

艺术语言等方面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与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熟悉与领悟宋

代的美术样式、特征、作品作家与艺术风格,特别是分析与掌握“院体”画形成

的原因、地位及“文人画”的初始状态。元代武力的膨胀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经

济的广泛交流,宗教、文化的自由发展与异族的统治给汉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心灵

痛楚,书画便成了一般文人精神的避难所——“文人画”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对明

清及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基本要求:了解该时期美术的规范、语言、体系的进一步确立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理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形成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理性分析主流思想、非主流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影像资料与理论讲授相结合,辅助中西同期比较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宋代绘画

一、山水画

二、花鸟画

三、人物画

第二节辽金绘画

一、辽代绘画

二、金代绘画

第三节元代绘画

一、山水画

二、花鸟画

三、道释壁画和人物画

第四节雕塑艺术

一、宋代雕塑

二、辽、金、西夏的雕塑

三、元代雕塑

第五节建筑艺术

一、宋代建筑

二、辽、金的建筑

三、元代建筑

第六节工艺美术

一、宋、辽、金的工艺美术

二、元代的工艺美术

第七节绘画理论

一、宋代的绘画理论

二、元代的绘画理论

第七章延续与变异——明清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处在处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美术呈现“保守”派与“革新”派对立冲突的格局,特别应对具有先进创新意识的明清人物画、花鸟

画、山水画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作品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

系统化地掌握明清两代美术发展的整体脉络。

基本要求: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明清美术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文人画”在明清美术中的重要地位与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难点:先进的创新意识与艺术语言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与提问相结合辅助多媒体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明代绘画

一、明代初期画院与“浙派”

二、吴门画派以及吴门四家

三、明代写意花鸟画

四、董其昌及其绘画理论

五、版画艺术(附清代版画)

第二节清代绘画

一、清初画派

二、宫廷绘画与郎世宁

三、扬州画派

四、晚清绘画(附画报与新美术教育)

第三节工艺美术与建筑

一、工艺美术

二、明清故宫与皇城

三、私家园林

第八章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

教学目的:正确理解建立在内忧外患、动荡不定的各阶级冲突的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现代美术,是全面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形成的基础,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现代美术的

核心思想——“洋为中用”,其基本特征便是利用西方写实思想改良中国绘画,再

一点,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理性判断“新美术教育”在该时期的使命。

基本要求:要求掌握中国现代美术形成的基本动因及对后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学与中国现代美术之间的关系。

难点:西方美术的写实性与中国画之间的融合与本质冲突。

教学方法:多媒体影像资料与理论讲授相结合,辅助中西同期比较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绘画

一、变异中的传统绘画

二、异军突起的西洋绘画

三、新木刻运动

第二节新中国初期的绘画

一、新国画

二、油画

三、版画

第三节建筑、雕塑与工艺美术

一、建筑

二、雕塑

三、工艺美术

第二部分外国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上古美术(旧石器时代晚期——公元5世纪)

教学目的:本章是外国美术史的开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外国美术形成的最初状态及社会背景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继而掌握外国美术发展的历史规律。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美术形成的规律、形态与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审美情趣与各时期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美术、古希腊美术)。

难点:理解审美功用与原始美术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术产生的动因。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图片参照

主要内容:

第一节原始美术

一、原始美术的酝酿于诞生

二、基本特征

三、作家与作品鉴赏

第二节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美术

一、古埃及的美术

二、两河流域美术

第三节古希腊美术

一、古希腊美术的酝酿于诞生

二、基本特征

三、古希腊各时期作品鉴赏

第四节古罗马美术

一、古罗马美术的酝酿于诞生

二、基本特征

三、作家与作品鉴赏

第五节古美洲、古非洲、古印度美术

一、古美洲美术

二、古非洲美术

三、古印度美术

第二章中世纪美术(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刻领悟中世纪美术风格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及对后世美术的影响,从中体会宗教在该历史时期对美术发展的主导作用。

基本要求: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形成、传播、教义、精神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术样式的基本特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领悟三大宗教教美术的宗教意蕴及作品的典型特征。

难点:宗教精神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提问相结合辅助多媒体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督教美术

一、基督教美术的酝酿于诞生

二、基本特征

三、作家与作品鉴赏

第二节伊斯兰美术

一、伊斯兰美术的诞生

二、基本特征

三、作家与作品鉴赏

第三节佛教美术

一、佛教美术的诞生

二、基本特征

三、作家与作品鉴赏

第三章近代美术(公元15世纪——公元19世纪)

教学目的:欧洲文艺复兴揭开了人类历史上辉煌与崭新的一页,美术成就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仅此却对以后美术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

使学生对文艺复兴及近代其它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现实意义及历史价值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继而能够正确、理性、深刻地解读在此时期产生的美术成就的精神

实质。

基本要求:由点及面、由内而外、由形到意整体理解近代美术的全貌。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特征、流派、艺术风格及代表画家,掌握各国家美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难点:时代精神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多媒体影像资料与理论讲授相结合,辅助中西同期比较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二、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三、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第二节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一、巴洛克美术

二、洛可可美术

第三节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

一、学院派美术

二、古典主义美术与新古典主义美术

第四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

一、浪漫主义美术

二、现实主义美术

第五节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美术

一、印象主义美术

二、新印象主义美术

第四章现代美术(公元20世纪)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美术进入二十世纪的快速更迭变化的基本原因。

随着二战的爆发,西方美术的活动中心也由巴黎转移到纽约,其美术也随之由具

象转向抽象、由注重共性转向个性、由强调继承转向创造。西方现代美术的产生

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思想的快速发展的产物,所以全面的掌握

该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美术的样式与精神内涵。

基本要求:正确理解西方现代美术产生的历史动因。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现代美术的基本特征、流派形成的原因、代表人物、作品及思想。

难点:现代美术反传统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多媒体影像资料与理论讲授相结合,辅助中西同期比较讲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现代美术的前奏

一、现代美术的酝酿于诞生

二、基本特征

三、作家与作品鉴赏

第二节现代美术中的现代主义美术

一、现代主义美术的酝酿于诞生

二、基本特征

三、作家与作品鉴赏

第三节现代美术中的现实主义美术

一、苏联的现实主义美术

二、解体后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美术

三、欧洲的现实主义美术

四、墨西哥与美国的现实主义美术

五、日本的现实主义美术

六、现代建筑

五、课堂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笔记、课后检查。

2.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六、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材编写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资料

[1] 孙振华.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第一版).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

[2] 罗兹.墨菲黄磷译.亚洲史(第三版).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3] 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第一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4] 王朝闻.中国美术史(第一版).济南:齐鲁出版社, 2000.

[5] 张敢.外国美术史简编(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金威诺.世界美术大全(第一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 (第一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精品文档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师范类) 总学时数 92 周学时数第1学期2,第2学期4 开课学期 1、2 学分 6 先修课程 基本教材《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教材:1. 《基础写作教程》尉天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写作教程》,路德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写作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带有师范专业的特色。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发展夯实“会写”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熟悉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将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做好“会教”的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础写作理论和主体素养知识,结合写作过程训练和文字表述训练,使学生掌握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写作训练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和研究的氛围。其次根据每章节的重点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实现最终目标——每人一本“精品作文集”。讲授时以传统讲授为主要授课方法,以多媒体技术及教学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2.为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讲前用例文引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后用例文分析印证写作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理论。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强调广泛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和写作的积极性。 4.提倡自主创作,提倡为实际工作和学习写作,鼓励学生为各级各类刊物投稿,对发表或录用文章的学生给予奖励。 5.对学生的作文、作业认真批改讲评,每学期作文评改课不得少于6次,其中包括学生互评与自评。 三、课程各章建议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建议学时

工程制图教学大纲-目的-要求-重点-难点

《工程制图》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工程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正确使用绘图仪器和工具,掌握熟练的绘图技巧;3、熟悉有关的国家制图标准及各种规定画法和简化画;(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绘制和阅读土木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 《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程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工程图是工程设计人员表达设计思想的主要体现,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的依据。因此,工程图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每个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具备绘制与阅读工程图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绘制和阅读土木工程图样打下基础。其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培养空间想象和形体表达能力,培养绘制和阅读土木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初步具有使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正确使用绘图仪器和工具,掌握熟练的绘图技巧。 2、学会目测比例、徒手绘制草图的基本技能。 3、熟悉有关的国家制图标准及各种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的内容及其应用。 4、掌握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和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初步能力。 5、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工程图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空间想象和形体表达能力。 3、培养绘制和阅读土木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 4、初步具有使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 四、教学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制图课程的简介;熟悉课程的教学目标,了解工程制图的发展趋势,为以后各章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1、工程制图课程的简介; 2、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 3、工程制图课程的发展趋势; 4、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建筑制图国家标准、几何图形的画法,徒手作图的基本方法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1、制图的基本知识;2、建筑制图国家标准;3、几何图形的画法; 4、徒手作图的基本方法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程制图的国家标准。难点:徒手作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投影的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 田春兰执笔人:吴晓梅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学校卫生学 课程编号:144210 英文名称:School Hygiene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 34 实验学时:2 学分:2 开设专业:体育教育、体育舞蹈、公共事业管理(体育)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研究正在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他们与教育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找 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各种因素,从而利用、改造和创造条件,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采取 卫生措施,以达到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改善学生体力和脑力,增强其体质,提高整体素质的目 的。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体质不断增强,提高整体素质。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了解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 2.懂得营养搭配,知道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和搭配,以保证身体的生长需求。 3. 掌握学习的原理,知道怎么科学用脑,有利与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懂得学校常见病的症状及预防。 5. 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 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卫生学的任务和作用 1(了解学习学校卫生学意义、任务、作用; 第二节学校卫生学的理论基础1(掌握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健康及发育的影响。 2(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3(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1.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2. 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3. 掌握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4.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1.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意义。 2.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3.掌握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第四章教育教学工作的卫生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有机化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掌握各官能团结构、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换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组成。涉及的官能团有:烷、烯、炔、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硝基化合物、杂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涉及的基本原理有:立体化学、结构解析、自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和亲核取代等机理初步。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

及其相互的关系。二、教学内容(一)、结构与性质 1.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2. 有机分子的结构:共价键、碳原子的特性; 3.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表示法:实验式、结构式、投影式;4.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 5.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和极化度; 6. 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沸点、熔点、比重的影响。(二)、饱和脂肪烃1. 烷烃的结构:SP3杂化;同系列;烷基的概念;同分异构现象;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Newmann投影式,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及能垒。 2. 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 3. 烷烃的物理性质; 4. 烷烃的化学性质:自基取代反应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均裂反应、链锁反应的概念及能量曲线、过渡态及活化能) 5. 氧化反应及热化学方程式; 6. 烷烃的来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学前卫生学 课程英文译名:Hygien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课程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层次:中专 学时:72学时学分: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学前卫生学》是中师类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的前沿课程。《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也是幼儿教师培养学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机体发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保育措施,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2、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讨论法、演示法、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法、等 3、课程学习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卫生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备开展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技能(2)初步掌握运用幼儿卫生学知识去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浓厚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儿教育专业和专业思想,培养其职业素养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人体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及新陈代谢的定义 (二)教学内容 1、基本形态 2、基本结构 3、人体功能的调节 4、人体的化学成分 5、新陈代谢 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以及保育要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 第二节、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 第三节、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 第四节、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 第五节、泌尿、输尿、贮尿、排尿——沁尿系统 第六节、人体的司令部——神经系统 第七节、人体内的化学信使——内分泌系统 第八节、感觉器官——眼睛、耳朵、皮肤 第九节、人体的生殖系统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年龄阶段的划分和特点。 2、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

《工程制图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430018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修读学期第二学期学分 2 学时32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Drawing & Mechanical Design Basis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与电工技术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工程制图与及机械设计基础》是为工科类学生而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研究设计者用来表达设计思想,生产者用来指导生产,使用者据此使用维护,还是技术交流工具的“工程语言”工程图样的绘制与识读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等专业课的绘图、读图及设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为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选用与管理生产设备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投影法图示空间物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培养尺规绘图、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初步能力; 3、掌握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的基本技巧,熟悉工程制图国家标准和查阅方法; 4、培养空间构思表达能力和三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 5、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 学时分配讲授实践 第1章制图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 2 0 第2章AutoCAD基础 6 6 0 第3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4 4 0 第4章立体的投影 4 4 0 第5章组合体的视图与形体构思 4 4 0 第6章轴测图 2 2 0 第7章机件的常用基本表达方法 4 4 0 第8章标准件和齿轮 2 2 0 第9章零件图 2 2 0 第10章装配图 2 2 0 (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制图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国家标准《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 2. 掌握尺寸标注方法; 3. 掌握平面图形画法; 4. 掌握尺规绘图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国家标准中的尺寸标注方法。 2. 教学难点:比例和尺寸标注。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解法、问答法。 教学主要内容: 1. 制图基本规定: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图线、尺寸注法; 2. 绘制工程图样的三种方法; 3. 尺规绘图及其工具、仪器的使用; 4. 几何作图; 5. 尺规绘图的方法与步骤; 6. 徒手绘图及其画法。 第二章AutoCAD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学分:3 总学时:54 适用专业:非机械类各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图学是研究工程与产品信息表达、交流与传递的学问。工程图形是工程与产品信息的载体,是工程界表达、交流的语言。 在工程设计中,工程图形作为构思、设计与制造中工程与产品信息的定义、表达和传递的主要媒介;在科学研究中,图形作为直观表达实验数据,反映科学规律,对于人们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问题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表达、交流信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图形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简洁性,是人们认识规律、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 本课程理论严谨、实践性强,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对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工程和创新意识有重要作用。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后读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培养使用投影的方法用二维平面图形表达三维空间形状的能力。 (3)培养绘制(徒手绘图、尺规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 (4)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构思能力。 (5)培养工程意识,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意识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图和计算机绘图四部分,基本要求如下: (一)画法几何部分 学习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投影的基本知识 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投影法的分类。 2、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1)熟练掌握点、直线、平面在第一分角中的正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2)熟练掌握直线上的点和平面内的点、线的作图方法。 (3)了解一般位置直线对投影面倾角的作图方法。 (4)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交叉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3、立体的投影 (1)熟练掌握棱柱和棱锥的多面正投影图作图方法和立体表面定点。 (2)熟练掌握正圆柱、正圆锥、圆球的多面正投影图作图方法和立体表面定点。 (3)掌握基本体被特殊位置平面切割后截交线的作图方法。 (4)了解基本立体表面相交时交线的作图方法。 (二)制图基础部分 1、制图基本知识 (1)了解并遵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2)掌握徒手绘图、尺规绘图的步骤和方法。

大纲格式要求模板

理论课教学大纲格式 全文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2磅,除标题等加粗字号为四号或小四外,其余均为五号字. 《地貌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J101404 课程名称:地貌学 总学时数:72 实验或上机学时:0 一、说明 (一)《地貌学》的课程性质: 《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系统介绍了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直接(二)教材及授课对象: 1、教材选用:选用了严钦尚主编的《地貌学》(第一版),2003年5月出版。本书为一经典的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教材。同时选用杨景春主编的《地貌学原理》、吴正主 2、授课对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地理科学专业,经过前一阶段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 (三)《地貌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地貌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貌类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掌握地貌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学习相关地理专业课程和讲授中学地理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地貌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讲授实验 一绪论 4 二构造地貌8 三风化作用 4 四重力地貌 6 五流水地貌16 六喀斯特地貌 6 总学时72 72

(五)考核要求: 《地貌学》采用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30%,期末试卷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中包括作业、提问、点名、课堂讨论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地貌学的课程性质;掌握地貌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地貌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貌及地貌学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三、参考文献 1、严钦尚主编,《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05月(第1版) 2、杨景春主编,《地貌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高抒主编,《现代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四、教研室:地理科学课程主讲负责人:XXX 院长审核签名: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作到维护和增进儿童的健康。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60学时,教材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万钫编著的《学前卫生学》。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拟操作、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解剖生理部分,建议教师利用挂图、模型、幻灯、动画等方法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在学习病儿护理技能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时,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护理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技能。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本课程安排有课程实习,可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 三、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 绪论(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任务 三.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四.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生理基础(1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生理结构和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教学重点: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难点: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小儿的生理特点 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 二.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 三.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

教学大纲格式及示例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课程代码:(07370050) 学分:2 学时:30学时(其中:讲课学时26:实验学时:4)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热力学、金属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等 适用专业: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2 年修订版培养计划 教材:热加工测控技术石德全,高桂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网站:(选填)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及相关材料类其它专业 的选修课程。在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应用,介绍了非电量测量的基础知识、传感器基本原理及作用、温度测量及控制技术、检测误差分析、工程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的基本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检测系统的组成、检测系统的基本要求及检测方法的应用;初步了解控制理论在热加工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具备运用现代工具将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胜任新材料开发与材料检测、检验和管理工作。 (二)课程目标(需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内容,可以分项写,也可以合并写) 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检测系统的基本单元构建,检测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具有基本检测系统的构建能力; 课程目标2:了解和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作用以及传感器的基本性能指标;具备选择传感器类型以及技术指标的能力; 课程目标3:了解力、速度、位移、温度及物位等物理参数的检测方法,具备力、速度、位移、温度等参数检测的能力; 课程目标4:了解实验数据误差类型、误差原因及误差分析方法,具备数据误差类型鉴别以及数据误差分析的能力; 课程目标5:了解工程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控制方法以及对工业过程的控制提出基本的思路;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1-4、3-1、4-2和5-2。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宁波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及示例

附件2 :宁波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及示例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学分:周学时:总学时: 课程类别:(1、大类课程 2、专业必修课 2、专业选修课 3、公共必修课 4、公共选修课 5 学位课程 6、自主学习课程)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所属团队/团队方向: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 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七、实验(实践)环节教学要求(纯理论课程不用) 参照以前格式 撰写人: 审核人: 制定时间:年月

课程教学大纲示例一: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Jurisprudence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自主学习课程;(1、大类课程 2、专业必修课 2、专业选修课 3、公共必修课 4、公共选修课 5 学位课程 6、自主学习课程)适用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法学导论、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所属团队/团队方向:法学/经济法学课程负责人:李学兰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 《法理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本科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的基础学科,相对于各部门法学、应用法学而言,法理学关注的是法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论。《法理学》课程既是法学教育的起点,又是法科学生为养成法律人素质而须终生修习的一门知识。《法理学》知识不仅是国家司法资格统一考试必考内容,更是法学研究生、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单独一门。 法理学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科学的法律观和民主的法制观,确立法律思维方法,培植法学理论素养,既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并思考法律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问题,又要通过专门训练养成法律人独特的理念、知识同、思维和经验。 《法理学》将从法理学概论、法律本体论、法律方法论、法律价值论、法律社会论等五个层次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法律观和分析法律现象的理论框架,熟悉并掌握法学思维方式,从而为有效地学习其他法学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课堂将重点解析贯串整个法学体系的法学基本范畴,如法、法律、权利、义务、法律责任、法律程序、法律方法、法律价;系统介绍法的要素、法的部门、法的体系、法系等法学本体论知识;分析应用法律发现、法律判断、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基本法律方法;分析研讨法的基本价值、法与社会、法律现代化、法治建设等法理学传统理论和前沿问题。具体而言,法理学对培养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方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包括: 1、法律理念:经由感性、知性的认知,通过系统的思维,达到对法律理性

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1145322 学时:88 学分: 6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的任务及目的 本课程通过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制图的基本知识,组合体视图,零件图,装配图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掌握仪器绘图、徒手绘图、计算机绘图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达到系统地掌握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一)学时分配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1.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2)掌握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做到作图准确、图线分明、字体工整、整洁美观;(3)会分析和标注平面几何图形中的尺寸; (4)了解《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重点: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几何作图方法。 2.几何元素的投影 2.1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1)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正投影、斜投影)的基本概念; (2)掌握正投影法。 重点:正投影法。 2.2点的投影 (1)重点掌握点在第一分角中各种位置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2)掌握点的投影与直角坐标的关系、两点的相对位置、重影点的投影特点。 重点:点在第一分角中各种位置的投影特性。 难点:重影点的投影特点。 2.3直线的投影 (1)掌握各种位置直线在第一分角中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2)了解两平行、相交、交叉直线; (3)了解直线上的点、点分割线段成定比; 重点:各种位置直线在第一分角中的投影特性。 2.4平面的投影 (1)了解平面在第一分角的表示法(以点、直线、平面图形表示为主); (2)重点掌握各种位置平面在第一分角中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3)掌握在平面上取一般位置直线的方法。 重点:平面在第一分角中的投影特性。 难点:在平面上取一般位置直线。 3. 基本立体及其表面交线 (1)掌握平面立体和回转体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2)掌握截交线、相贯线的性质;

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卫生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20204 总学时数:54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学前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绪论(1课时) 一.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三.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卫生(12课时) 第一节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及卫生要求 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四.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五.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六.学前儿童皮肤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七.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八.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九.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十.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第二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生长、发育、成熟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 三.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8课时)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 一.G.W.BEERS与现代心理卫生

教材编写大纲(样例)

《典型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试与维护》课程教材编写大纲 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徐国强 1.课程性质和任务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技工院校电气维修专业预备技师的一门职业能力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典型直流调速系统的主电路、电源电路、触发电路、保护电路、隔离电路、反馈电路、调节电路及系统调试与维护的能力,达到技师职业资格中相关职业功能模块的要求。 1.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典型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方面知识,使学生能根据直流调速设备资料,读懂系统电气原理图,正确调试电路有关工作参数,检修系统电气故障,并具有独立维护系统的能力,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相关要求。 2.教学项目及要求 2.1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一主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二电源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三触发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四保护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五隔离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六反馈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七调节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八系统调试与维护 2.2教学要求 2.2.1 能读懂典型直流调速系统电气控制线路; 2.2.2 能独立分析典型直流调速系统各控制环节电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2.3 掌握各控制环节参数调试与维护; 2.2.4掌握典型直流调速系统的系统调试与维护; 2.2.5 会绘制电气控制电路图; 2.2.6 会查阅相关技术资料。 3.编写要求与建议 3.1作为职业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教材编写思路,我们必须摒弃由概念或原理的

提出、然后推理论证、最后举例说明等传统的编写思路,而应该是首先明确该教材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今后的就业岗位和该岗位要求员工的职业能力,然后模拟工作情境、提出工作任务、总结和写出解决任务的方法与过程。 3.2在职业任务驱动模式下,教材编写的大量工作是思考模拟工作情境、恰到好处地提出工作任务(含知识点和技能点)。 3.3教材编写要贯彻“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精彩展现教学内容”的编写理念,做到实用、够用、能学、会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4教材的编写要围绕职业活动,突出岗位操作技能。以职业活动为教学的依据,虽然考虑到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但是更应该重视职业活动的真实性,避免造成“学校学一套”“工作干一套”的巨大差异。 3.5教材的内容组织采用“逆向推导”的思维方法,从“任务实施”中的技能需求向理论方向寻求界定相关知识的外延和内涵,避免出现“遗漏”或者“过多、过深、过难”。 3.6教学内容要适当体现本行业所需的“四新内容”,尽量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3.7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编写思路做到体例完整,以图代文、以表代文增强教材的形象化。 4.编写内容(以教学项目为载体,按任务分步实施)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数:120学分:6 适合专业:交通运输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研究用投影法绘制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制图、读图的基本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交通运输专业。本课程是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为了适应生产上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日益增长和今后学习的需要,对计算机成图技术应有所了解。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 3.培养图解简单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 4.培养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图和计算机绘图基础四部分,了解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能正确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装配图要有非标准零件10件左右)。有关作业应包括拆画零件图。 四、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1.学习和掌握《技术制图》国家标准对图纸幅面和格式,比例,字体,图线和 尺寸标注的有关规定。 2.学习和掌握常见的绘图方式和几何作图方法。 3.学习和掌握《技术制图》国家标准是绘制和阅读技术图样的准则和依据。

六、大纲内容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 掌握国家标准《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中的基本规定,学会制图工具及仪器的使用。 教学基本要求: 初步掌握几何作图及平面图形尺寸分析、画图方法等。 教学重、难点: 尺寸注法和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制图标准 第二节:制图工具及其使用 第三节:几何作图 第四节: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及画法 作业习题: 习题册p1、p2、p3 第二章投影基础 教学目的: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12105 英文名称: Food Safety and Hygien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3. 课程目的 (1)掌握该学科的性质、地位、独立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食品中主要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危害途径和预防方法;各类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以及预防措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来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 (3)了解和掌握新型食品(比如,转基因食品、功能食品)及食品新型加工方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4)掌握食品厂区卫生管理规范以及食品生产卫生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3学分.学时为60(50+10)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生物统计。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食品安全与卫生第1版. 史贤明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 (2)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制第1版. 夏延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参考书目: (3)食品中的危害与安全监控要点第一版. 邵俊杰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年 (4)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版. 李增智、花日茂主编.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Food Toxicology 第一版. Concon, Jose M.主编. Marcel Dekker,INC. 1988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精讲: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通过综合整理课程内容进行提纲式讲解,对于派生性、细节性、应用性内容多采取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式学习。达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案例研究法:主要针对现实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和实验实习占40 % ,形式:作业、实验、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形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 分为及格,满分为100 分,题型比例中单选题12%、填空题18%、名词解释题10%、判断说明题30%、简答题30%。

课程教学大纲范例

××课程教学大纲范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起草人: 二、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为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学科门类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内容是后续管理类相关课程及日后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以价值管理为主线的整体内容结构基础上,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熟悉知识模块群以及具体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财务政策与经营策略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公司价值管理的影响,了解财务管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务动态,领悟财务管理的概念集合、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教学任务(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载体和训练过程,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教学目标)探究与发现公司财务问题的能力; 运用公司财务理论与方法分析判断与解决公司财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题研究报告规范写作与陈述能力。(根据学分和课时量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3~5具体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表1: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目标的配置关系 三、前导课 如没有前导课,可以填“无”。 四、教学产出 教学产出1: (教学产出的描述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是对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的分解,全部教学产出应充分覆盖课程整体教学目标。) 完成标准: (完成标准结合应结合教学产出1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是对教学产出1教学目标的分解,全部完成标准应充分覆盖教学产出1的教学目标。)标准1a: 标准1b: 标准1c: 教学产出2: (教学产出的描述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是对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的分解,全部教学产出应充分覆盖课程整体教学目标。)

工程图学A教学大纲

《工程图学A》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297003-04 课程名称:工程图学(A) 英文名称:Mechanical Drawing(A) 开课学期:1-2 学时/学分:110/ 6.5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开课专业:机械类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侯洪生主编《机械工程图学》科学2001年9月第一版 林玉祥主编《机械工程图学习题集》科学2001年9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焦永和主编《机械制图》,理工大学2000年版 2、焦永和主编《机械制图习题集》,理工大学2000年版 3、孙兰凤主编《工程制图》,高等教育2004年版 4、曾维川主编《工程制图习题集》,高等教育2004年版 执笔人:侯洪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图学课程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设计制造机器和进行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工程图样。在使用机器设备时,也要通过阅读图样了解机器的结构和性能。因此,工程图样是人类用来表达和交流设计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是工程界的共同语言。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这种语言,否则就无法从事技术工作。 本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学习、贯彻制图国家标准和有关的基本规定,培养查阅有关设计资料和标准的能力; 3.培养绘制(徒手绘图、尺规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能; 4.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初步能力; 5.培养零、部件构型表达能力; 6.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设计概念等得以全面提高。此外,还必须重视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0.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图学发展史和图样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华西医科——【卫生综合资料】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环境卫生教研室编写2005112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课程号:5040706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90(讲54/习36)学分:5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阐明环境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卫生学依据,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的对策,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讲授与实验技术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开展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为毕业后从事预防卫生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力求启发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并通过课间实习与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科研能力。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讲授,但可适当补充本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及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可利用教学大纲进行全面复习,画黑线的章节为重点掌握的内容,但考题并不受

此限制。 本版教材实习内容单列成书,配套选择使用。课间实习的成绩将按对待实习的态度、参加与否、操作技能、认真程度及实习报告质量等评分。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 点): (一)基本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环境因素(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对人类健康的有利和有害影响。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人类的环境: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生态环境 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自然环境与健康:不良气象因素与健康、生物性有毒有害物与健康、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健康危险度评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