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建筑

唐宋元明清建筑
唐宋元明清建筑

浅析唐宋元明清建筑装饰风格的区别.

隋唐凡三百二十七年(581年-907年),经过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国力强大,声威远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化也因此呈现出一派繁荣自由的景象。在这种充满蓬勃生机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唐代人创造出一种真诚、豪迈、富有独创精神的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装饰艺术也具有质朴、多样而不失精美的特点。之后的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由于事,经济处于萎缩阶段,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虽大多仍袭唐制,但比较粗糙,远不如唐代的大方浑厚与精致。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柱子装饰也因此产生出富有时代气息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国内现存的石窟、墓葬、佛寺等的柱子装饰实例和敦煌壁画、绘画中所表现的柱子装饰形象,以及古代文献中对柱子装饰的记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子装饰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1、此时,彩画已成为柱子装饰的主要手段,雕刻柱子的作法还在一些佛寺、宫殿等高级建筑中有所保留,但已不普遍。其他装饰手段,如用金银、织物、铜镜等包裹柱子的方法,虽在极个别的建筑中还在使用,但主要是作为彩画的一种样式而存在,即用彩画模拟金银织物包裹柱子的形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柱子彩画样式。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大量建筑形象上,柱子常饰有这种彩画,柱身中部约当全柱高度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一段绘团花图案,上下以水平线道为界,好似织品围裹的效果。

2、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虽不能动摇隋唐时期相当完善的木构体系,却为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新颖的颜料色彩、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比六朝时期更有发展。此时流行的团花、连珠、莲瓣、卷草等图案都是外来纹样与本土纹样结合的产物,并在柱子彩画上均有体现[18]。团花大量使用在中唐时期的柱身上,卷草花卉图案则在唐末和五代时期被广泛用作柱身遍地花纹。连珠纹一般用作水平饰带,将柱子分成几段,或作为仰覆莲的束腰。莲纹继承南北时时期雕刻柱子的做法,柱头用覆莲瓣,柱脚用仰莲瓣与柱头对应,柱中则用束莲。

3、隋及初唐时期,柱子的形象比较质朴,即使是比较重要的建筑,如宫殿、佛寺等,大多亦仅通刷丹、朱、赭等红色系列,与大片白墙形成“朱柱素壁”的对比效果;也有在柱头、柱中、柱脚处稍作装饰的。到中唐以后,柱子彩画逐渐繁丽起来,柱子中段往往绘有织物包裹的形象,以交错布置的团花图案为多,并以水平线道为界。到晚唐五代时期,柱子彩画更是华丽,柱身不再分大约均等的几段,而是将整个柱子分成柱头、柱脚、柱身三个部分[20],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构图方式已颇为类似,柱身满饰卷草花卉纹样,产生遍地华的彩画样式,个别也有绘天王等人物形象作装饰的。

4、隋唐五代的柱子彩画,大多是以朱赭之色为地或通刷,呈暖色[22],偶也用黑色涂刷柱子,但也已出现了青绿冷色柱子彩画的萌芽。

5、柱子彩画已广泛采用晕染手法,但叠晕手法还很少用,更没有建立成熟的叠晕制度。

6、彩画中典型的构图法“双破”与“一整二破”在柱子上也被广泛使用。

以上仅是对国内非常之有限的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免失之偏颇,由于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之大,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因此对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代唐样建筑柱子装饰的研究,可以弥补以上分析的不足。现对上面的总结作以下几点补充:

1、此时日本建筑的大多柱子也是涂刷单一的色彩,常用朱红色或素木色,偶有黑色[29]。特别重要的建筑,如当时的阿弥陀堂内部的中心四柱,往往装饰华丽[30],色彩除了呈现暖色调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出现青绿冷色调倾向。可见在唐代中国本土也应该已有青绿柱子彩画的出现,这为上述第四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日本建筑的柱子彩饰常用连珠纹复合而成的横向带饰将柱子分成几段,结合中国本土的

实例,可以看出隋唐时期柱子上的横向带饰,非常富有特色。早期横向带饰由上下两列连珠纹组成;到了后期,不再用连珠纹,仅用上下两道线道围合花草图案形成横向饰带[33];直至宋代,横向带饰则完全简化为线道了。

3、横向带饰将柱子分成几段,两道横向带饰之间的区域,绘圆窠,内坐佛像,这应是源自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中的龛柱。唐代也很可能除了柱头、柱中、柱脚绘莲瓣而将柱分成两半或柱身遍地华的柱子彩绘构图方法外,还有这种通过横向饰带将柱身分成多段,每段绘有圆窠,内坐佛像的构图法。

综上所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柱子彩画艺术经历了由隋与唐初的质朴大方到中唐时期的华丽精致再到唐末五代的繁复粗糙的发展过程。隋和唐初为初创时期,柱子彩画承接南北朝时期的风格,唐末五代国力衰弱,开启了宋代小巧雅致的艺术风格。唯中唐柱子彩画艺术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的大方自然、浑厚精致、绚丽华美的总体艺术格调。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柱子装饰

宋代的建筑艺术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宋代的文人阶层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超越了以前任何时代,他们所欣赏的审美趣味使得整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趋向细腻秀美,而少了唐时的豁达壮阔。而城市经济的发达又使人们逐渐关注现实生活,艺术中融入了许多世欲化的东西。统治两宋的理学思想更使宋代的艺术风格趋向严谨含蓄合理,但也失去了唐时的创造力。柱子彩画也受到了宋代总体的艺术格调的影响,表现出典雅平易的特点。研究宋代柱子彩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现存原实物;二是《营造法式》。对所能找到的仅有的实物遗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子彩画也呈朱红暖色调,有以下几种情况。

1、柱子通刷土朱,偶而在柱头上饰植物花纹、云纹等。

2、柱头上绘有各种花纹,以仰覆莲为主,柱身则在红地上满饰植物花纹;或柱头与柱身连为一体,在红地上绘各种图案,以植物纹样为主。

3、在通刷土朱的柱子上,于柱头、柱中柱脚三处,绘莲花图案作箍头,这种装饰继承唐代的风格,在宋初时有所见,之后则很少出现,为遍地华样式所取代。

《营造法式》对北宋时期不同等级的柱子装饰作了系统的总结,使我们能对宋代的柱子样式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营造法式》中描述了柱子彩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营造法式》柱子彩画,基本分成柱头、柱身、柱脚、柱四个部分进行区分和彩绘,用线道界分。柱彩画只有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三个高级别彩画才有,多作叠晕莲花,这可以使得本柱身与石柱础之间在视觉上有一个顺畅的过渡。

2、柱头之长度与入柱额同高,而柱脚大多与柱头同高,其余为柱身,是柱子的主干,柱身通过叠晕线道与柱头、柱脚相隔。

3、柱头之花纹为细锦、方胜等几何纹,取其静势,以衬托柱身的主体彩画,柱脚彩画只有五彩遍装与解绿装有,纹样与柱头基本相似,碾玉装与柱身连成一体,直接落于柱之上。而丹粉与黄土刷饰的柱脚与柱头相通,一律刷丹。

4、建筑装饰的等级制度鲜明地体现在柱子彩画中。

5、柱身彩画是柱子彩画的主要装饰部位,以五彩遍装为例。柱头作细锦与琐纹,柱脚仅作细锦,柱质为青、红叠晕莲花,这些都是铺垫,规则的几何纹与莲瓣等静态纹样,以衬托柱身华丽而富于动态的装饰图案。柱身为海石榴花等一品花纹,花纹中还间杂以飞凤等鸟类图像,还有用四入、四出等窠内,间以龙凤、化生等图样。其中龙凤、化生等动物、人物纹样才是柱子彩画的中心主题,柱身内的植物花纹,一般也只起到界定与衬托作用。其他几个品级的彩画,亦是如此。

6、柱子彩画中,除了丹粉与黄土刷饰外,基本是以青绿冷色彩画为主。

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宋代柱子彩画的整体印象。

1、彩画是柱子装饰的最主要的手段,雕刻柱子还偶有出现。其他金玉、珠翠、锦绣等几乎不再用于柱子装饰。

2、在唐代开始出现的青绿冷色调柱子彩画的萌芽,到北宋已相当成熟,并迅速发展到高峰,被记录在《营造法式》中,但未有实例支持《营造法式》的记载,之后迅速销声匿迹了。

3、此时柱子彩画的叠晕已有明确的制度,不似唐代,还以晕染为主。

大约以十世纪与十一世纪之交为界,前期彩画的施用几乎包括柱子的全部,它继承了唐代的诸多特点,并再向着繁丽华奢的方向发展。后期逐渐发展为只施用在梁架上,柱子全为通刷红色,不作彩绘,使建筑彩画艺术,繁简有所对比,强调了屋身的坚实感,突出檐下阴景部分丰富的光、色、形的变化,是彩画渐趋成熟的表现。

4、元是宋与明清之连接点,历史不足百年,其柱子彩画多传承于宋代,但保持其蒙古族本身的文化特征。其强盛的国力,支持其建筑装饰的繁在方和略显粗糙。元大都大明殿内的大柱,也是通刷朱红。大明殿两侧的配殿,用“镂花龙延香间白玉”饰柱。广寒殿柱上刻有蟠龙,使“矫蹇于丹楹之上。”山西黄城永乐宫的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的柱子也是通刷朱红。可见元代的柱子施以通刷朱红为主要保护装饰手段,只是在统治阶段的宫殿内,柱子上有奢华的装饰,如金银铜等金属装饰、玉器、木雕刻等材料装饰柱子,但已不是主流。而柱子上已不作青绿冷色。

5、经过元代到了明清,建筑整体艺术发展到其巅峰状态。而柱子彩画发展到此时,北方官式做法柱身已不作彩画,只通刷土朱,柱头彩画只作为额枋的延续而存在,图案、色彩与额枋统一考虑。于是建筑彩画就限定在檐下上架部分。柱身素平,而显得有力量,才能在在视觉上支撑庞大的屋顶,而实际上,柱子间距加大,柱身增高,截面积变小,若再其上刻绘花纹,就会有繁琐、纤弱无力支撑之感。

以上回顾了我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的发展历程,可知柱子上用颜料进行涂刷和彩绘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到隋唐成为柱子装饰的主流,宋以后更是取得了一统的地位。在整个柱子彩画的发展过程中,朱红色一直是基本色调,除了在早期(春秋时代),用不同颜色涂刷柱子外,只有《营造法式》中记载了大量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柱子彩画。柱子彩画经历了由早期的质朴到唐宋的华丽,再到明清的简单的过程,宋代是它的顶峰。柱子装饰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雕刻在秦汉和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然后逐渐走下坡路,但由于其强烈的装饰效果,在皇宫、佛等重要建筑中得以保存,一直处于衰而未绝的状态之中。其他,如金玉、锦绣等材料对柱子的装饰仅在特别华丽的建筑中所有出现,从来不是柱子装饰的主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柱子装饰在早期与上架部分连为一体,后来逐渐有所分离,柱子装饰的独立性也逐渐表现出来,到了明清,二者便完全分开了。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张文恒整理 2007/02)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略) 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一节隋代诗歌 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初唐诗歌 一、初唐宫廷诗人 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 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 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第三节陈子昂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他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

古代唐宋元明清皇帝的列表

唐朝 618--9O7 李姓建都:长安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一、高祖渊 9年。 二、太宗世民 23年。 三、高宗治 34年。 四、中宗显 1年。 五、武则天 21年。 六、中宗(复辟) 5年。 七、睿宗旦 3年。 八、玄宗隆基 43年。 九、肃宗亭 7年。 十、代宗豫 17年。 十一、德宗适Kuò 26年。 十二、顺宗诵 1年。 十三、宪宗纯 l5年。 十四、穆宗恒 4年。 十五、敬宗湛 2年。 十六、文宗昂 14年。 十七、武宗炎 6年。 十八、宣宗忱 13年。 十九、懿宗漼 14年。

二十、僖宗儇 15年。 二十一、昭宗晔 16年。 二十二、哀帝祝 3年。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顼xū,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shèn,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十一帝.奇渥温氏 一、世祖忽必烈,年号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年号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年号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年号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年号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1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元史》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

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 唐代文学常识 (1)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主要作品是《感遇诗》三十八首。其《登幽州台歌》用直接抒怀的方式倾吐怀才不遇的感情。 (2)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有《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3)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有《咏柳》、《回乡偶书》。 (4)王之涣,字季陵。主要作品有《凉州词》、《登颧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5)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主要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等,集结为《孟襄阳集》。 (6)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有《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善边塞诗、宫怨诗 (7)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

门飞鸟鸣涧》。苏轼赞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8)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9)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宣州谢? I 楼栈 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他的作品属古典 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0)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 要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结为《杜工部集》。其作品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首创记事名篇的乐府诗, 直接推动了后来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11)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12)孟郊,字东野,与贾岛并称,著名苦吟诗人。主要作品有《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

《唐宋元明清》歌词赏析

歌词赏析 唐宋元明清歌词 词曲:后弦 (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 ) 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泪思念。二十四桥终别明月浅,藏头的诗不忍吐再见。抖下枕边灰,尾音还留回荡耳边,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 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棠叶心事重,送行诗无用,远去故人容,明夜雨不懂,轻逝花落空,已隔几朝梦,别泪掩妆浓,去年剪春风。” 文章孤独借纸续断篇,残梦重温拓不回从前,一曲告别。丝竹废很多年,灰尘四五钱,笔锋眷恋我填《西江月》,琴心流连你叹《春去也》。 惊醒诗中美,韵脚不倦哪怕遥远,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书中的茉莉花,凋谢后,只丢下这淡雅”。 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我,此生,不想再错过),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清终须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 ————《唐宋元明清》赏析: (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 )此句为念白,“三百首偶尔路人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在其中“偶尔路人念”,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另外将唐朝的唐诗三百首作为歌曲的开头,给人一种回到了那诗歌鼎盛的年代;“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化用了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李白的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已别去的唐宋元明清的回忆以及对“昔人”。 “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泪思念。”“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有一种“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之感。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不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是“一卷空白”。“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引用了《兰亭序》的典故同时与周杰伦的《兰亭序》中的“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泪思念。”表明了两个相爱的人彼此“心有灵犀一点通”及对“昔人”的思念。 “二十四桥终别明月浅,藏头的诗不忍吐再见”,化用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抖下枕边灰,尾音还留回荡耳边,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本句中的“抖”“留”“回荡”“翻”“滴”等动词写出了词人的感情的变化,表达了对往事的思恋与感伤,以“灰”表时间之久,以“月”这个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表达了对往事的不舍与留恋,“瞒着谁滴的几册伤”为最妙之句,一个“瞒”“滴”字道出了作者的伤之痛,“几册伤”表明了作者的伤之重, “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化用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唐朝名词解释: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同时也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诞生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年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一大批能干的官员,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等措施,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一场反唐叛乱。玄宗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谋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叛乱经历八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成功平叛,此后大唐王朝在没有昔日的繁荣,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为防守边疆,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高度集中,而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朋党之争:唐后期两种不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

士族地主。这次派别斗争,从准备到开始约40余年,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宦官专权:唐中叶以后,朝中宦官的权力不断上升,在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他们连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纵着,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但各种反宦官的手段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到903年,才被朱温一举消灭。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名存于魏晋时,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尚书省下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中书省为决策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行政机构,三省互相牵制,对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积极作用。 科举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用考试来选官员,有秀才、明经和进士科。到唐后进一步完善,有增设武举等科目。科举制的设立,改变了以往门阀氏族把持选举的弊端,重才学轻门第,有利于统治的巩固。 府兵制度:形成于西魏,北周时期,实行兵农合一制,府兵的行装,兵具,军粮都要自备。府兵仍需定期服役,相当于预备兵,调兵权归兵部掌握,战争时,将领是临时委派的。这一定程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

唐宋元明清

唐宋元明清歌词词曲:后弦(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泪思念。二十四桥终别明月浅,藏头的诗不忍吐再见。抖下枕边灰,尾音还留回荡耳边,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棠叶心事重,送行诗无用,远去故人容,明夜雨不懂,轻逝花落空,已隔几朝梦,别泪掩妆浓,去年剪春风。”文章孤独借纸续断篇,残梦重温拓不回从前,一曲告别。丝竹废很多年,灰尘四五钱,笔锋眷恋我填《西江月》,琴心流连你叹《春去也》。惊醒诗中美,韵脚不倦哪怕遥远,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书中的茉莉花,凋谢后,只丢下这淡雅”。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我,此生,不想再错过),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清终须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唐宋元明清》赏析:(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此句为念白,“三百首偶尔路人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在其中“偶尔路人念”,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另外将唐朝的唐诗三百首作为歌曲的开头,给

人一种回到了那诗歌鼎盛的年代;“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化用了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李白的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已别去的唐宋元明清的回忆以及对“昔人”。“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泪思念。”“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有一种“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之感。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不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是“一卷空白”。“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引用了《兰亭序》的典故同时与周杰伦的《兰亭序》中的“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泪思念。”表明了两个相爱的人彼此“心有灵犀一点通”及对“昔人”的思念。“二十四桥终别明月浅,藏头的诗不忍吐再见”,化用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抖下枕边灰,尾音还留回荡耳边,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本句中的“抖”“留”“回荡”“翻”“滴”等动词写出了词人的感情的变化,表达了对往事的思恋与感伤,以“灰”表时间之久,以“月”这个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表达了对往事的不舍与留恋,“瞒着谁滴的几册伤”为最妙之句,一个“瞒”“滴”字道出了作者的伤之痛,“几册伤”表明了作者的伤之重, “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化用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

4古代唐宋元明清皇帝的列表

唐朝618--9O7李姓建都:长安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一、高祖渊9年。 二、太宗世民23年。 三、高宗治34年。 四、中宗显1年。 五、武则天21年。 六、中宗(复辟)5年。 七、睿宗旦3年。 八、玄宗隆基43年。 九、肃宗亭7年。 十、代宗豫17年。 十一、德宗适Kuò26年。 十二、顺宗诵1年。 十三、宪宗纯l5年。 十四、穆宗恒4年。 十五、敬宗湛2年。 十六、文宗昂14年。 十七、武宗炎6年。 十八、宣宗忱13年。 十九、懿宗漼14年。 二十、僖宗儇15年。 二十一、昭宗晔16年。 二十二、哀帝祝3年。 北宋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曙,治平,在位4年。 六、神宗顼xū,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shèn,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十一帝.奇渥温氏 一、世祖忽必烈,年号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年号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年号至大,在位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年号皇庆,在位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年号至治,在位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1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元史》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1644,共277年,十六帝, 一、太祖元璋,(年号)洪武,在位31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4年。 三、成祖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1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1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1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1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清朝1644--1911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年号为顺治,在位18年。 二、圣祖玄烨,年号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zhen,年号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年号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yóng琰,年号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mín宁,年号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年号为咸丰,在位11年。 八、穆宗载淳,年号为同治,在位13年。 九、德宗载湉,年号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仪,年号为宣统,在位3年。

唐宋元明清的古诗和民谣

唐诗: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诗: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元诗: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诗: 石灰吟于谦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诗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弥度山歌>>咿哪山对山来崖对崖 蜜蜂采花深山里来 蜜蜂本为采花死 梁山伯为祝英台 咿哪梁山伯为祝英台 。。。 咿哪山对山来崖对崖 小河隔着过不尼来 哥抬石头妹兜土 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咿哪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 咿哪山对山来崖对崖 蜜蜂采花深山里来 蜜蜂本为采花死 梁山伯为祝英台

咿哪梁山伯为祝英台[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庐山:一山独峙,群峰峥嵘

唐宋元明清五大历史事件之一

隋朝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开凿大运河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 年),隋为兴兵伐陈,从 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 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 不再绕道射阳湖。隋炀帝 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 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 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 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 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 河支流),经商丘、宿县、 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扬州、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西接大兴,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长折今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使得民怨沸腾,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因之一。

唐朝(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平顶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现代文学史唐宋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代: 一、历史文化背景:1、统治者对汉民族文化的接受;2、经济空前发展(地域、重商) 3、民族压迫政策(蒙古、色目、汉、南四等人) 4、轻忽科举:八娼九儒十丐 二、文学概况 元代戏剧繁荣,原因:文学创作活动的生产与消费,市民阶层消费,失意文人生产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元代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元曲审美特点:浅露酣畅,自然直白(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戏剧欣赏: 元杂剧——结构:一本四折如窦娥冤唱词宾白科范 发展:话本——诸宫调——杂剧 生旦净末丑的介绍 重点!西厢记:林黛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唐代元稹《莺莺传》(《会真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 始乱终弃、善补过者——对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报德——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形式上的突破:突破一本四折的通例;突破一人主唱的通例 酬韵、赖婚、听琴、闹简(分析戏剧冲突,原文看作品选)、传书赖简、拷红、长亭 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感天动地窦娥冤》、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P231) 元末·高明·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改编自南戏《赵贞女》——琵琶记:赵五娘,蔡伯喈,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

“三不从”内容,目的:元代文士地位低,同情文士;更好地宣传儒家伦理观念 成功之处:剧情分两条线发展;细腻而复杂的人物心理描写:《五娘吃糠》 白朴《墙头马上》 取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主题变化:止淫奔——赞淫奔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 明代(前中后期): 前期—— 政治经济:朱元璋独裁,大肆杀戮功臣朱惟庸、蓝玉…,废丞相制,重农抑商,郑和下西洋 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八股文,剥夺文人“隐”的权利,文字狱(方孝儒) 文学概况: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消失,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兴起,高启是明初及整个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水浒传》是该时期通俗文学的最主要成就。 中期—— 经济:苏州成为经济中心,出现初期资本主义色彩的雇佣劳动关系,纺织业印刷业瓷业等手工业发达 思想:内忧外患,政治腐败贪欲滋长,程朱理学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瓦解;北有蒙古族,东南有“倭寇” 王守仁,字阳明,“新建伯”,阳明心学:心即理,致良知 文学:诗文:吴中四才子、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通俗文学:西游记 吴中四才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与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通,具有很多新内涵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体现的尊道精神,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提倡“文道合一”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仍以文学复古为理论旗帜,在拒斥“宋学”侵蚀文学的过程中,他们更强调文学形式——格、调、法。这一方面继续推进了文学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也放松了对人性和文学本质的深入思考。弊端:宗派立场、门户之见;在艺术形式上的字模句拟,至其末流则泥古不化。 后期—— 社会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封建政权也同时日益压制和掠夺导致暴力反抗;农村

青花瓷器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特点

青花瓷器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特点 青花瓷器烧制源于唐代,在元代开始有所发展,青花瓷器属于透明釉,是用含氧化钴为原料进行烧制的,在陶瓷抷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经还原一次烧制而成。青花瓷器是我国瓷器主要种类,从烧制到今天也有近一千年的时光了,可见青花瓷器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在这近千年的时光里青花瓷器有着自己历史和变化,随着时光变化青花瓷器烧制日趋完美,工艺手法略显精通这也是青花瓷器具有独特的魅力。 说起青花瓷器的历史,那要从唐代开始说起,唐青花是在巩县窑开始烧制的那时候唐青花瓷器制作并不是很成熟,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在唐代末期就终止了。直至元代时候又开始重新烧制。唐青花在历史上算是青花瓷器萌芽阶段,在历史也奠定很重要地位。在70年代的时候在江苏扬州发现了唐青花遗址解决了青花瓷片争论的说法。元青花瓷器可谓是青花瓷器转折一个很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青花瓷器得到了大量推广而且受到了人们大量认可乃至到21世纪的今天,这些作品被看来还是无与伦比、无法代替的。 到了明朝以后,青花瓷器工艺日趋完善,造型也变得多样,款式也变得灵活起来。这是青花瓷器一个很重要的改变。明青花瓷器产品精益求精,各个时代不同他就会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他在典型器、青料、纹饰、造型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发展。明青花瓷器在纹饰上采

用了多彩的装饰和纹饰,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在胎釉方面他的胎体较白、瓷质缜密与其他瓷器相比会略显得有些粗厚,会给人温润柔和之感会让釉面显得清新雅致。 到了清代,清青花瓷器在生产工艺、胎秞、画面装饰上都做到了十分细致装饰,青花瓷器到了清代在素材上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且更灵活起来,清青花瓷器的形式多样也充满着生活的信息,在素材方面多采用民间的故事为主,这也是同其他年代比较不一样时候。到了清代青花瓷器烧制工艺更加成熟,技法老练,手艺工整这是有别于其他瓷器不一样的特点。

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唐宋元明清时期新闻传播带给我的启示 唐朝作为最早出现报纸的朝代,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自唐朝以来出现了进奏院制度,而进奏院制度的出现亦推动了最早的报纸——官报的产生和发展。唐代中期,开始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设置颇为广泛。而这些节度使,管辖领域辽阔,拥兵自重,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巨大隐患。这些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邸,而这些节度使所设的邸也许正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记者站或者驻京办事处之类。这些在京城设立的办事机构的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而唐代的进奏院的职权远比“通奏报、待朝宿”的汉邸宽泛。在进奏院当差的进奏官可以查问一些行政事务,参与朝廷的盛典活动和将京师消息通报给所属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允许进奏官向地方传发京城消息,加之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地方上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这进奏院状报就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唐代的报纸,早由地方诸道派驻京都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一种报状,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播工具。唐代虽已具备印刷报纸的物质条件,但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吸取唐朝、五代的教训,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加强对官报的控制。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央集权控制文化宣传导向。宋代“邸报”就是宋朝的官报,从唐朝时期出现的官报到了宋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的一大特点。 宋朝仍有进奏院,但新闻传播情况有了发展和变化。宋朝时取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进奏官由朝廷委派。当时行政单位,全国分为15个路,路下设府州、军、监等行政单位,朝廷直接任命150名进奏官,分管各州奏报。 上都进奏院属宋代中书、门下、尚书三个最高行政机关中的门下省领导。一方面加强了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更加严格控制了发布新闻的内容。与唐代官报相比,宋代把由各地方当局自行设置的进奏院自行发报改为由中央政府中

唐宋元明清题库

唐宋元明清题库 一、填空题 1隋朝薛道衡《昔昔盐》中的名句是:“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2 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是指著名诗人陶渊明。 3王勃《滕王阁序》:“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奉宣室”指汉文帝召见贾谊。 4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南冠”是指_囚犯_。 5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指白居易。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中用到的人名是王濬(浚)。 7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结尾怀古慨今:“__今逢四海为家日__,故垒萧萧芦荻秋。” 8(唐传奇《柳毅传》的作者是李朝威。唐传奇《虬髯客传》的作者是杜光庭。 9《待漏院记》的作者是王禹偁。 10 北宋苏洵与其子轼、辙皆当时著名文人,世称“三苏”。 11 《稼轩长短句》是辛弃疾的词集。 12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名句为:“__莫道不消魂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3、南宋刘克庄称梅尧臣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14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借王昭君去国怀乡的凄苦,抒己怀才不遇的怨悱之情。 15《乐章集》的作者是柳永。 16周邦彦是最著名的大晟词人。 17"词别是一家"的提出者是李清照。 18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姜夔的名句 19《人境庐诗草》的作者是_黄遵宪__ 20《饮冰室诗话》的作者是_梁启超__

21肌理说的提出者是_翁方纲____(文P382) 22《随园诗话》的作者是_袁枚_____ 23清初诗人有所谓“南施北宋”。南施,即_施闰章___(文P270) 24石壕村里夫妻别,__泪比长生殿上多__。(选P40) 25年来肠断秣陵舟,__梦绕秦淮水上楼__。 26《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_李宝嘉__。 27《文明小史》的作者是__李宝嘉___。 二、单项选择题: 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说的是诗人(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李商隐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提出者是( )。 A.元稹 B.韩愈 C.白居易 D.杜甫 3苏轼曾指出( )诗的特点是“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A王昌龄 B 孟浩然 C柳宗元 D陶渊明 4开创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的唐代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李商隐 5标举“风雅兴寄”与“汉魏风骨”,倡导诗歌革新的初唐诗人是( )。 A.王勃 B.杨炯 C.骆宾王 D.陈子昂 6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 )。 A.《西塞山怀古》 B.《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C.《石头城》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与白居易同时的( )写了《长恨歌传》。 A陈鸿 B杜光庭 C李朝威 D白行简 8.在初唐诗坛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指的是( )。

浅谈唐宋元明清政治得失

浅谈唐宋元明清政治得失 唐朝采用的中央和地方官制是三省六部制,使各官员的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其作用是中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对统治者皇帝来说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统一的政治环境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科举选士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其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但有利也有弊,科举制度也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消极影响:第一,科举制度是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长于其他国家;第二,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加强思想控制,特别到明清时期更是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第三,考试内容不合理,在社会上形成重文重艺而轻技轻工的风气,忽视实用性学问;第四,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于做官,而荒于探究自然,限制了科学发明和创见,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中国的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第五,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实行的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垦田数增加,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使国家富强起来,也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其有更多时间投入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一系列强国富民以及开放的的政策推动下,唐朝的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将领的兵权,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禁军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驻京师,轮流戍守边地,又创禁军“更戍法”,使兵将互不熟悉,将不专兵,便于朝廷控制;地方的财政权划规朝廷设置的转运使管辖;在各路设提点刑狱掌司法,凡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权收归中央。通过一系列政策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一系列重文轻武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施政方针,造成军事上积弱的现象,造成了宋边境问题一直不断,岁币一直是朝廷一项经常性支出。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也需要国家有足够的收入才能负担。在国土面积较汉唐减少的情况下,支出却大幅增加,增加国家的财源显得十分重要。发展贸易,是朝廷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贸易的发展带动商业繁荣,商业繁荣又拉动手工业与规模工业的发展。宋朝时期,我国的治金、采矿、陶瓷工业已经十分发达。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宋朝农业,手工业,制瓷业,造船业的繁荣与先进。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设立行省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元朝为有效控制地方和边疆而实行的一项开创性的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行政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的

唐宋元明清建筑

浅析唐宋元明清建筑装饰风格的区别. 隋唐凡三百二十七年(581年-907年),经过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国力强大,声威远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化也因此呈现出一派繁荣自由的景象。在这种充满蓬勃生机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唐代人创造出一种真诚、豪迈、富有独创精神的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装饰艺术也具有质朴、多样而不失精美的特点。之后的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由于事,经济处于萎缩阶段,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虽大多仍袭唐制,但比较粗糙,远不如唐代的大方浑厚与精致。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柱子装饰也因此产生出富有时代气息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国内现存的石窟、墓葬、佛寺等的柱子装饰实例和敦煌壁画、绘画中所表现的柱子装饰形象,以及古代文献中对柱子装饰的记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子装饰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1、此时,彩画已成为柱子装饰的主要手段,雕刻柱子的作法还在一些佛寺、宫殿等高级建筑中有所保留,但已不普遍。其他装饰手段,如用金银、织物、铜镜等包裹柱子的方法,虽在极个别的建筑中还在使用,但主要是作为彩画的一种样式而存在,即用彩画模拟金银织物包裹柱子的形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柱子彩画样式。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大量建筑形象上,柱子常饰有这种彩画,柱身中部约当全柱高度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一段绘团花图案,上下以水平线道为界,好似织品围裹的效果。 2、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虽不能动摇隋唐时期相当完善的木构体系,却为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新颖的颜料色彩、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比六朝时期更有发展。此时流行的团花、连珠、莲瓣、卷草等图案都是外来纹样与本土纹样结合的产物,并在柱子彩画上均有体现[18]。团花大量使用在中唐时期的柱身上,卷草花卉图案则在唐末和五代时期被广泛用作柱身遍地花纹。连珠纹一般用作水平饰带,将柱子分成几段,或作为仰覆莲的束腰。莲纹继承南北时时期雕刻柱子的做法,柱头用覆莲瓣,柱脚用仰莲瓣与柱头对应,柱中则用束莲。 3、隋及初唐时期,柱子的形象比较质朴,即使是比较重要的建筑,如宫殿、佛寺等,大多亦仅通刷丹、朱、赭等红色系列,与大片白墙形成“朱柱素壁”的对比效果;也有在柱头、柱中、柱脚处稍作装饰的。到中唐以后,柱子彩画逐渐繁丽起来,柱子中段往往绘有织物包裹的形象,以交错布置的团花图案为多,并以水平线道为界。到晚唐五代时期,柱子彩画更是华丽,柱身不再分大约均等的几段,而是将整个柱子分成柱头、柱脚、柱身三个部分[20],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构图方式已颇为类似,柱身满饰卷草花卉纹样,产生遍地华的彩画样式,个别也有绘天王等人物形象作装饰的。 4、隋唐五代的柱子彩画,大多是以朱赭之色为地或通刷,呈暖色[22],偶也用黑色涂刷柱子,但也已出现了青绿冷色柱子彩画的萌芽。 5、柱子彩画已广泛采用晕染手法,但叠晕手法还很少用,更没有建立成熟的叠晕制度。 6、彩画中典型的构图法“双破”与“一整二破”在柱子上也被广泛使用。 以上仅是对国内非常之有限的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免失之偏颇,由于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之大,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因此对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代唐样建筑柱子装饰的研究,可以弥补以上分析的不足。现对上面的总结作以下几点补充: 1、此时日本建筑的大多柱子也是涂刷单一的色彩,常用朱红色或素木色,偶有黑色[29]。特别重要的建筑,如当时的阿弥陀堂内部的中心四柱,往往装饰华丽[30],色彩除了呈现暖色调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出现青绿冷色调倾向。可见在唐代中国本土也应该已有青绿柱子彩画的出现,这为上述第四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日本建筑的柱子彩饰常用连珠纹复合而成的横向带饰将柱子分成几段,结合中国本土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