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别意识写作

合集下载

郑敏诗歌的性别姿态及当下意义

郑敏诗歌的性别姿态及当下意义

20 0 6年 1 月 1
NO .20 V 0 6
郑敏诗歌的性别姿态及 当下意义
赫 学 颖
( 重庆 工商大学 文 学与新 闻学 院, 重庆 4 06 ) 0 0 7
摘 要: 士性写作对士性生命意识不懈的叩问与求索, 是士性写作的核心 内容 , 是构成士性 写作指向的基 质。 在女性作家的创作里, 她们 的写作一旦凸现・别立场, t t . 就会 出现相仿的精神指向: 自 生命 的关怀。 对 我 百年 来的文学演进 中, 士性文学对这种关怀的 自 , 觉 弥漫在女性文学的写作 中, 根植 于对 自 生命价值的坚定而明 我

性” 。尽管伍尔夫 的“ 同体诗学” [ 双性 理论被 肖沃尔批评 为只是一个神话 , 因为这种理想在男性 中心社会结构中. 只能是一种追求“ 完整” 的幻想 , 但在我们看来 , 它不仅为
我们提供 了新的思路 , 而且具有女性诗学意义。 郑敏用一种冷静的笔调进行智性写作 .这是一种抛 却一些束缚和设定的 自由。“ 鞭打你的感情 , 从那儿敲打
一 一
郑敏是一个能够意识到限度 ,从而能够 自我限制的 写作者。 这也使她把写作和承担当作 自我考验。 将性别处 境和生存 、 生命内在为一种承担 , 从而让写作见证之 。郑
敏 愿意从 人 的共 性 和差 异角 度来 言 说 。 事实 上 , 不谈 性别
对立的她 , 有着对性别问题深入独到的理解。 回避直接 她 言说 , 在哲学的高度 , 郑敏诗歌 回避了两性的( 性政治) 对 抗而达成人类共 同存在的思悟 。郑敏在性别对立视野之 外, 在更亲切的母性视野里书写男性 、 女性 , 这样的写作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6 5 期
Vo .5 11

促进男女平等心得体会(精选20篇)

促进男女平等心得体会(精选20篇)

促进男女平等心得体会(精选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促进男女平等心得体会(精选20篇)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时代夹缝中的性别抗争_论萧红创作的女性主题

时代夹缝中的性别抗争_论萧红创作的女性主题
! 而是两个敌人: 帝国主义和男性父权专制 ” 。
解放、婚姻自由的呼喊登上文学舞台。而到了风云 际会的三四十年代,这种萌芽的女性意识很快就被 政治的呼声和战争的血腥所吞没。然而倔强坚韧的 萧红逆历史潮流而动,以女性深刻的历史洞察,大 智勇者探寻的气魄,执拗地在“悲壮的大时代”的 夹缝中,对女性的历史、现实处境中所承受的巨大 苦难做了空前的酣畅淋漓的处理和描写。不仅超越 了冰心、丁玲等“五四”女作家对知识女性个性解 放和情爱生活的书写,而且在丁玲、白朗等抗日女 作家止步的地方,清醒地洞察到女性自我与国家民 族主体的区别,开启了在战争文学中重诉被遮蔽的 性别表达和被忽略的性别牺牲的先例。
.$$/ %&&) 0 &%12
红曾三次离家出走,但她都不得不默默回来,黑暗 的社会并没有给自强不息的女性以自我拯救的机 会。她为了摆脱对萧军的依附性处境而与萧军分 手,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站在萧军一边,当她选择与 端木蕻良结合时,又遭到几乎所有的朋友的反对,
!*+,-
!"
!"#$
%& ’ (&&)
现代回眸
著追求人生意义的探索,都被置于被边缘、被忽略 的地位,女性在革命中完成自身的拚搏、救赎时, 她们的生命的真实、进取的意义都永远消失、沉落 在那灾难的岁月中了。萧红正是在文学作品中历史 地说明了这被战争淹没的失声女人的空间,说明了 阶级、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浩劫不仅涵盖了女性所 同样遭受的苦难,而且女性在国家与民族斗争中由 于性别而遭受的压迫、奴役,是超阶级、超民族、 超国家的。阶级的、民族的抗争不能全部包容女性 寻求生存幸福、个性解放的奋斗,阶级的、民族的 解放并不完全等同于女性的解放,女性的解放还存 在着一个非阶级非种族压迫的性别歧视和性别责 任。萧红女性主题这一深刻的思想在抗战文学中是 具有前瞻性的、弥足珍贵的,但萧红在抗战文学中 坚守独立的女性意识这一宝贵的创作,因在主流文 学创作的边缘独奏箜篌而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作 用,却招致了主流文坛的批评。 女性的真正解放无论如何是离不开社会制度的 变革和整个阶级民族的解放,所以进步的女性们 “把自己的前途和幸福都寄托在革命的事业上面。 谁也知道整个的旧社会不根本推翻,女子永远没有 得到解放做人的一天”" 。萧红从登上文坛之初, 就为阶级、民族的解放而呐喊而斗争,但清醒的现 实主义精神使她体验到阶级的民族的解放并不能直 接导致女性解放,只是女性解放的必要前提,女性 解放有更复杂的社会、历史、人文、性别背景,女 性解放必须被单独地提出和重视。由于这一切问题 都与特定的战争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关联,女性解放 被言说成阶级、民族解放的一部分,从而丧失了其 独立存在的理由。比萧红更具强烈独立的女性意识 的丁玲,四十年代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三八节 有感》中,触及了女性意识、人格独立、男女平 等,反对革命队伍中某些新式的男权专制所导致的 女性从属状态,但民族解放的主流强制话语使她越 来越趋于中性或男性叙述,早期创作中那个孤高狷 介、骄纵任性、卓尔不群的莎菲不见了,这一时期 一片称赞声中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非常明显地 体现了这种变化。而萧红一生都在言说女性苦难, 反抗封建男权社会和男权意识的压迫,渴望女性得 到尊重、平等、自由、幸福,把在宏大叙事下掩盖 的,即使在民族战争中也无法改变的性别压迫公之 于世,执著地言说着淹没在巨大的阶级仇恨和民族 灾难的洪流下女性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成为那个时 代绝无仅有的文本。可悲的是,一九四二年一月二 十二日,随着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的永逝,女性经 验的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宣告终结,女性文学化蛹

性别角逐中的女性_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性别角逐中的女性_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收稿日期:2005-03-04作者简介:孙惠欣(1968—),女,吉林安图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在读博士。

 2005年9月第38卷第3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bi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 Sep.2005Vol.38 No.3性别角逐中的女性———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孙 惠 欣(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延吉133002)[摘要]从王安忆的“三恋”、《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等作品中,可以考察出“性别意识”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及其小说创作的性别特征:1、性别游戏间倒错的女性位置;2、传统性爱中反叛的女性之躯;3、游离于政治与伦理的女性命运。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女性意识;女性视点;女性写作[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311(2005)0320098205 “女性意识”,是一个有很多意说又无定评的概念,要而言之,就是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认识到女人和男人一样也是人,是人类的另一半的意识。

正如斯帕克斯所言:“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1]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赋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2]尽管“女性意识”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但通过梳理中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者的多种表述,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即对独立性的呼唤;二是平等意识,即对性爱的追求;三是性别意识,即对女性气质的思考;四是惶惑意识,即对道德视角的抛弃与留存。

总之,对“女性意识”的思考和探索、强调和重视,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

就妇女解放而言,女性意识的张扬有助于妇女争取做“人”的权利,进而自觉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从现实人生的角度看,它也向女性提供了一种妇女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与选择的理性依据;从文学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女性意识”力求把女人自身的经验看作是创作的根源,体现为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及命运的思考、关注,以女性特有的目光审视社会、过滤人生,并且在写作策略和审美形态上强调性别立场,突破男性中心文化包围,用女性的声音和语调发出别具意味的文本召唤,矫正和改变文学作品中以男性为本位的单向视角和霸权话语,力求建立和完善真正的“女性化”文学与文学批评。

弗吉尼·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

弗吉尼·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

弗吉尼·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摘要]“雌雄同体”概念是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观点,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点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

文章探讨了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概念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雌雄同体”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雌雄同体”;小说创作;文学意象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女性主义名篇《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借用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的名言指出:“如果一个人是男性,他头脑中那部分女性因素必定仍然在发挥作用;如果是个女性,她也必须和头脑中的男性因素沟通对话。

柯勒律治曾说,伟大的心灵总是雌雄同体(androgyny)的,他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与单性的脑子相比,雌雄同体的双性心灵更不倾向于显示这些特征。

”该着作中,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是一对青年男女坐进出租车的意象。

伍尔夫希望,两性之间能够合作,并且认为其合作程度就是社会文明的程度。

只要个人学会培养大脑的阳刚(maculinity)与阴柔(feminili-ty)的两个方面,他/她就会越来越接近整体性(wholeness)。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认识的加深,她的这一观点遂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长久论题。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进行探讨: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一关于“雌雄同体”许多中外作家和女性主义者都曾探讨过伍尔夫“雌雄同体”概念,而且,他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

概括地说,以英美法为主的西方学者,大多以女性主义立场,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主要在肯定伍尔夫“雌雄同体”观(也有少数学者持否定态度)的基础上,或对英语文学史中的“雌雄同体”女作家进行宏观考察,如卡罗琳·赫尔布伦(Carolyn Heilbrun)的《走向雌雄同体》(Towards Androgyny:Aspects of Male and Female in Literature,1973),或从伍尔夫的性格和特殊经历出发研究她提出此观点的原因,如南希·贝茨(Nancy Bazin)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与雌雄同体幻想》(Virginia Woolf and the Androgynous Vi-sion,1973)、艾利斯·凡·克立(Alice van Kelly)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事实与幻想》(The Nov—els of Virginia Woolf:Fact and Vision,1973)以及简·诺瓦克(Jane Novak)的《平衡的刀刃》(The Ra—zor Edge of Balance:a Study of Virginia Woolf,1974)、林顿·戈登(Lyndall Gordon)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家生涯》(Virginia Woolf:a Writer‘sLife,1984)等,或结合其它理论来解读这一观点,如托利·莫伊(TorilMoi)的《性/文本政治》(Sexual/Textual Politics,1985)、马吉科·米诺一品可奈(Makiko Minow-Pinkney)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主体问题》(Virginia Woolf and the Problem of the Subject,1987)等都借用了解构主义的观点对“雌雄同体”观进行了分析。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论铁凝的《玫瑰门》《玫瑰门》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写作的成功之作,而且,是一部真正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以女性觉醒意识而言,《玫瑰门》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这是《玫瑰门》所具备的最重要的文学意义。

《玫瑰门》的创作背景是在八十年代的后期,距离文革结束也已有十年之久,而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深入推介,中国的女性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更深一层的自觉。

不再是一种空喊“男女平等”的假象,而是从深层次上发掘女性的思想和价值,这一点在《玫瑰门》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铁凝把小说的主要故事背景设置在文革时期,但书中表达作者对文革的看法显然是次要的。

作者是要通过文革这一复杂的历史背景,来拷问女性的灵魂,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女性的意识,而这一过程又是从无性别或者说是超越性别的角度来进行的。

正如铁凝在其卷首语所说的那样“我设想这大约归结于我本人在面对女性题材时,一直力求摆脱纯粹女性的目光,我渴望获得一种双向视角或者叫做第三性视角,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我更准确的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

对女性意识的揭示当然要以描写女性为主,同样也会写出女性的矛盾冲突。

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个女性人物: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和姑爸。

通过这四个人之间和她们个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来揭示女性意识。

《玫瑰门》的叙事是以司猗纹的一生为主线,写了这一家庭三代女性的不同遭遇和复杂心态。

小说的确写到了女人与女人、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但构成《玫瑰门》的独特性应该不在于此,因为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较量也好,写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也好,我们在前面的小说中已经读到过了,而重要的是铁凝在这里更写了女人自我的内心较量,一个社会化自我与本真的自我的较量。

人们既然称《玫瑰门》写的是一场“玫瑰战争”,自然就会关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角色。

像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以及姑爸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

司猗纹无疑是铁凝用力最多的一个形象,也是这部小说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有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是铁凝的一份贡献。

高中作文:对“小鲜肉”“娘炮”现象的看法及范文(1)

高中作文:对“小鲜肉”“娘炮”现象的看法及范文(1)

高中作文:对“小鲜肉”“娘炮”现象的看法及范文(1)作文训练:娘炮现象你怎么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18年秋,XXX的《开学第一课》除了延时播放备受诟病,节目中的“娘炮”现象更是引发人们的大讨论。

一种观点认为:“娘炮”之风当休矣!“少年娘则中国娘。

”男不像男,天天霸屏的“娘炮”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应该多包容此种“娘炮”现象,精致、细腻、温柔,也可以是男性多元化审美的一种。

油头粉面的现象并不可怕,只是在表现“娘炮”特色的同时,男儿本色尤其是骨子里的阳刚内涵不能丢。

针对上面的观点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并阐释观点。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题呈现】最近,随着“开学第一课”引发争议,节目中多位“娘炮”男艺人也遭到众多家长的反感和批判。

国内XXX和人民日报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XXX狠批,XXX力挺。

XXX“新华视点”栏目播发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对“娘炮”现象严厉批评。

仅仅过了不到三个小时,XXX评论便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对XXX评论进行回应。

针对公众热议的“娘炮”问题,你怎么看?【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近几年,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男偶像。

他们拥有众多粉丝,被视为票房大卖的保证,但他们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气质和风格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网友抨击他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更有人间接炮轰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小孩,“少年娘则国度娘”。

但在“小鲜肉”明星的粉丝看来,外界误解了他们的偶像。

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偶像“娘”,反而觉得是“一种超越了性别的美”。

还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与追求,不一定非要用传统的男子气概来束缚自己。

作文自改性别定位论文

作文自改性别定位论文

谈作文自改的性别定位 目前,举国上下,关于作文创新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大。显然,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作文教学的创新已经引起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勿庸置疑,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低效的。学生和教师的一对一的“写——改”模式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有限的。毕竟,充其量,在一个学期中,学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次练习机会,最关键的是任课教师也不可能将有限的精力集中投入到一个学生的身上。 学生作文自改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出发点是一样的,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写”和“改”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笔者让学生相互交换作文批改。针对一次话题作文(雪化了是什么),针对同样一篇文章,男女学生有如下的评语。男生:本文的中心并不明确,症结在于作者并没有有效地理解这个话题,没有就事论事,没有引申。从而导致了立意上的含糊不清,整篇文章一直在“化”的结果里打转,没有跳出来来看待命题者的意图。但即使在狭窄的立意里写作,也应注意段落的设置和结构上的完整,如1、3两段过长,一开始就出现过于冗长的段落显然犯了写作的大忌,6、9两段的内容过于重复。女生:感情真挚,但范围太大,影响作者对某一件事的感情抒发,显得泛泛。第二段写得是很出彩的,通过描写一对母子在雪灾中的遭遇歌颂母爱的伟大,让人为之动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就整篇文章而言,应将抒发的重心转到“化”上,而不是“雪” 上。 不难发现,同样作为批改者,男女生的思维显现出不同的特点。男生的思维倾向于理性(如第一种),能够从脉络和线索等方面把握整篇文章的评改。而女生则显得要细腻一些(如第二种),善于从感情出发,对作者意识的发展和流动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所以,如果找准学生在批改中的性别定位,将两种类型的评语结合起来,作文的批改就会显得更加到位,教师也会省力不少。要实现两者的结合,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建立主评和副评制度,并且由男女两位学生分别担任 主评的职责在于全面负责整篇作文的批改工作,包括字、词、句的修改等等。副评不需从字、词、句入手,可以简单地在主评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批改体会,作为补充,侧重于对主题思想和情感的评析。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较为注重对字、词、句等语言因素及结构、内容的评析,却忽视了对学生习作的综合评价。而对于内容的评价,跑题则是常用的“大棒”。事实上,我们发现,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对话题作文的提倡,已经暗示了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的方向,即对作文主题的限定已经趋向降温。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相当明显地透露了一个信息,即在评卷过程中,评卷者在适当考虑学生的一般写作规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语言文采、思想深度和主题创新的评价。撇除简单地对语言和结构好与不好的界定,从整个大写作的角度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其实也促进了学生“写” 和“改”的能力的提高。由此,建立主评和副评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男女学生思维的优势,而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批改的行列中,一个人只能当一次主评,主评由异性同学担任,副评不限性别和次数。 第二,批改者批改的基础是作者的自评 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并不能被批改者所熟知。这里,就有必要让批改者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内容,才能更好地加以批改。自评的意义就在于让作者在作文被批改前将自己的文章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介绍,介绍自己在写作中的得与失,让批改者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内容的同时,使其批改工作显得有的放矢。比如:针对“雪化了是什么”,有的学生在自评中写道,本文试图从“雪化了是什么”这个现象出发,阐明想象的空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观点,借鉴了高考的优秀范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批改者在了解了这一信息之后,批改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第三,批改者和被批改者的写作水平应该有梯度 不同的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会出现诸多方面的参差不齐,如结构的设置、立意的定位、语言的书写等等。有了梯度,优势互补才可以实现。学生可能在找批改者的时候碍于面子,不敢寻找写作水平稍高的同学的帮助。这时,教师可以以组织者的姿态出现,帮助学生建立比较稳定的批改群体,以避免过多的批改任务集中到一个学生身上,不利于学生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而相对稳定的批 改群体的出现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写作底子较差的学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精力有效的集中到写作水平的提高上。这无异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第四,语文教师应该勤写“下水作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导向 语文教师勤写“下水作文”,能够及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一,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内,要想让学生迅速完整高质地完成一篇习作,对学生而言是颇有难度的。如果教师在授课之余,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写作军团”中,无疑是对学生的极大鼓励。笔者就曾经听到一位平时懒得动笔的学生这样说:“看到老师在讲台上奋笔疾书,我实在不好意思在下面干坐着。我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它迫使我不停地运用手中的笔。”其二,教师写“下水作文”让学生和学生的习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正如只有在作文讲评课上,通过老师的评语和对已经摘取的范文的理解,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在写作中的得与失。其三,写“下水作文”能够让教师及时地发现在主题的限制之下,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地提醒学生,为下次的作文讲评积累较好的素材。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运用,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和教师各自写作能量场的发挥,长时间的施行必将带来质量的提升。 第五,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作文批改的交流机制 在创新作文教学中,由于让学生介入了批改,无形中,评语也成为另一种创作。其实,教师可以针对男女生评语的特点,从不同 的角度加以指导。如在一次话题为“情感与理智”的作文写作中,有一位女生写道:“本文能够从情感与理智复杂的辩证关系入手,结合自己真实生动的例子进行阐述,情感的感染力是很强的,足以获得读者的共鸣。”但经过大家的讨论,这篇作文的情感固然真挚感人,但是结构的凌乱让整篇文章一直陷入情感和理智中,不能有效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有待改进。明显地,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地纠正评语中的不恰当因素,评语就有可能对作者产生误导。 笔者认为,让学生参加到写作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对作文的整体把握,在具体的创作中也能够以批改者的眼光审视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做法必将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作文自改的模式其实并不新鲜,笔者只是认为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批改实践中形成一套较为稳定的批改系统,充分发挥男女生在写作思维中的优势,找准在批改中的性别定位。只要教师引导得当,那么青春的花朵将在作文中尽情地开放。 参考文献 [1]《中国小说史纲》鲁迅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性别意识写作 人文0 罗婷婷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论述了女性所处环境的艰难以及进行文学创作所需的条件后,继而说明了如果给予女性相同的机会与地位,女性可以胜任所有工作,并且做得和男性一样出色。而在小说写作方面,她在此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提出了著名的“雌雄同体”的概念,并且发展到写作方面的无性别意识层次,给小说的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那伍尔夫所谓的无性别意识写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简单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这种写作方式。 一、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说的双性同体与无性别意识 伍尔夫在第六章中以一对男女钻进一辆汽车这一幕场景为引子,提出了“两性的合作是很自然的事情”。继而提出了一种理论,即“男女的结合有助于获得最大的满足和最完美的幸福”。随之而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是否心灵和躯体一样,也有两性的 区别;是否心灵也要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完美的满足和幸福”。这就从物质性转变到了精神层面,而这恰恰就是伍尔夫所一直追求的。那么很自然的,伍尔夫就将自己头脑里勾勒过很多次的图画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她认为每个人的心灵中,有两种主宰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一种是女性因素。正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是这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这大概就是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了吧,在她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提到,但是这里她主要是就写作来说明这种体质的重要性。于是她接着借用柯勒律治的言论,说“伟大的心灵总是雌雄同体两性因素并存的”,而且“只有当两性因素融为一体之时,心灵才会才气横溢,充分发挥其所有功能”。更深一步,伍尔夫断然说道“或许一个纯粹男性的心灵无法创作,正如一个纯粹女性的心灵无法创作”。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所谓的“雌雄同体”是指男女两方而言的,而写作也是如此。 在讨论了“雌雄同体”之后,伍尔夫还是要将其引到她在此文中所讲的写作上去。为什么这种心灵适合写作呢?她说:“与单纯的心灵相比,或许雌雄同体的双性心灵,易于共鸣而有渗透性;它毫无阻碍地去传达情感;它天生有创造力、光彩夺目、浑然一体。”这里,伍尔夫高度称赞了雌雄同体的心灵,并且举了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例子来说明雌雄同体对创作的重要性。在这样的一番高潮后,伍尔夫回到现实,通过对现在男女作家作品的解读,发现性别的意识在凸显。就如她在文中所说的那样,“男人现在只用他心灵中的男性因素那一面来写作”。而女性的创作,正如她在《妇女与小说》中所说,“她们所采取的观点,与权威的见解有所不同。那种艺术想象,不是太男性化就是太女性化了;它丧失了完美的整体性,与此同时,它丧失了作为一件艺术品最为基本的要素”。那么,这就必须回到伍尔夫所说的无性别意识的写作,似乎只有这样的写作,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她明白地告诉我们,“任何作者只要考虑到他们自己的性别,就无可救药了。纯粹单性的男人和纯粹单性的女人,是无可救药的;一个人必须是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一个女人只要稍微强调任何委屈之处;只要呼吁任何公平待遇;总之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以女人的身份在说话,她就无可救药了。如果我们意识到,作家是要把他的经历完美而充分地表达出来,那就一定要敞开整个心灵,必须有自由而平静的心境。”但是伍尔夫为何会有如此惊人的论断呢? 二、伍尔夫为何会提出无性别意识写作 伍尔夫关于性别方面的问题在其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她在写作方面提出这种无性别意识不足为奇。但是纵观全文,这一点又似乎是仅仅就女性写作而言,毕竟伍尔夫在这里是为指导女性写作而提出这一条的。而在男性方面,她列举的大家似乎都是无性别意识的,这在无形中又契合了伍尔夫无性别意识的成功。那么,我就从两点分析伍尔夫提出无性别意识写作的原因,一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男女写作方面的差异;另一点是伍尔夫自身对性别的认识。 关于当时的女性写作,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有着很具体的论述。社会条件的艰难以及时间、金钱和自由的缺乏是女性从事创作比男性困难的原因。但是在18、19世纪,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也就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尤其是在英国,女性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加,相应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迅速提高。反映在写作领域,则出现了一大批从事创作的女性,较为著名的有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等。她们的作品无疑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在女性写作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伍尔夫在对她们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她们的巨大不足,而这也是早期女性写作的弱点。伍尔夫在《妇女与小说》一文中写道:“在十九世纪初期,妇女写的小说大部分是自传性质的。导致她们写小说的动机之一,就是渴望揭露她们自己遭受的苦难,为她们自己的事业辩护。既然现在这种愿望不再是那么迫切了,妇女就开始探索研究她们自己的性别,用一种过去从未用过的方式来描写女性。”伍尔夫在这里一针见血的指出女性写作小说的第一大毛病,也是女性较为感性的体现。伊莱恩·肖瓦尔特曾勾画了一条女性写作演进的轨迹,她说:“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皆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一个较长时期是模仿统治传统的流行模式,使其艺术标准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其次是反对这些标准和价值,倡导少数派的权利和价值,要求自主权的时期;最后是自我发现,从对反对派的依赖中挣脱出来走向自身、取得身份的时期。”(注: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女人气、女权主义和女性写作三个概念。而女性写作在伍尔夫那个时代就停留在第二个时代,现在看来,似乎还未达到第三个阶段。那么伍尔夫自然要给女性写作指明一条道路,不能让女性意识将女性写作束缚了。所以她倡导自由意识的无性别意识写作。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另一点就是伍尔夫自身对性别问题的认识。她在很多书中都谈到两性的关系,在《奥兰多》中,通过描写奥兰多跨越时空,变换性别一事,暗示了人虽然生来有性别意识的差别,但两性终归有融合超越的可能。在这样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伍尔夫作为一个女人,又从小遭受男人的迫害。我们或许可以说她在心里是有超越女人这个性别的想法的。如果用美国作家朱迪斯.巴特勒的说法,就是她陷入了“性别麻烦”。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的人而言,或许已经不太陌生了,但是那时的伍尔夫是完全没有意识的。曾经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双性恋的倾向,这或许就和伍尔夫所说的双性同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一点或许也是导致伍尔夫想要超越性别,倡导无性别意识写作的原因。 三、无性别意识写作在中国文坛的表现 在搜集伍尔夫无性别意识写作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在中国文坛有很多这方面的体现,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中国女性散文的发展。其中主要涉及的是由感性转变为理性的过程,这当然是从表面来看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女性散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当然,这是女性散文的繁盛时期,而这正是女性性别意识体现的较为明显的一个时期。 有人将第一个时期称为“性别自觉到角色认同”,性别意识的自觉在女性散文家的笔下得到了流露,她们将对女性世界的表现、对女性心理的描摹作为自已的主要选材之一。但随着创作实践的继续,她们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识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关怀.表现出对“女性”在社会中特定的性别角色的认同。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女性作家探讨的,这和伍尔夫所处的时代不太一样。没有了外部环境的压迫,但是女性写作依然会偏离预定轨迹,受到自己性别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在为人母之后,更是会连写作风格都整体改变。这是否是伍尔夫强烈建议进行无性别意识写作的原因呢?就如她在《妇女与小说》中写道自己最佩服的四个女作家时说:“简.奥斯丁,艾米丽.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特——没有一位生育过子女,其中有两位没有结过婚,这一事实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女性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或许就较为接近伍尔夫的设想。那就是从情绪感受性走向理智分析型,这种写作有点像抛弃了女性惯有的写作方式,她们大都渐渐放弃了表达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世界的理智的分析与评判。但是总体看来由情绪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创作转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场并末能引领“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驾御此类题材时的吃力。并且,女性长于感性体验的先天资源一旦被弃置,她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随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显明。这种超越性别意识的写作并没有获得世人的认同,富含性别意识的散文所取得的成就远远高过这种尝试性的无性别意识的散文写作。 除散文外,在中国女性诗人那里,我们也找到了类似的情景,但是依然如散文一样,女性意识一旦终结,创作的动力和活力便消失了。或许,女性的创作在有无性别意识这一方面需要做的还很多,我们还有更多的路需要探索。 四、结语

伍尔夫自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写作方式,而我们看到现在也有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实践。但是这种无性别意识的写作是否就是普遍的一种价值观念呢?或许这要引起很多争论,著名女性作家王安忆在一次采访中就曾说:写作是有性别意识的,我觉得男性是社会动物,有广大的社会生活,往往与历史事件牵涉一起,而女性则具备更多自然的特质。女性作为写作的对象,比较丰富也具有个人性。男性则是共性,我写男性人物有类型化的趋向,女性则是个别的。写作需要同情,需要设身处地,人物才有更多的可写性。

但写作究竟需不需要超越性别意识,达到无性别意识写作,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验证。 参考文献: 《论小说与小说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作的诗意与性别的演绎——伍尔夫与凌叔华作品比较》《译林杂志》 2008年第三期 《王安忆:写作有“性别意识”的 》黄向京2007-12-07 《一间“谁”的屋子?——论中的性别麻烦》 夏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