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意识论文:陈学昭文学创作中性别意识的觉醒

合集下载

文学与性别研究我对中国文学中性别议题的分析与解读

文学与性别研究我对中国文学中性别议题的分析与解读

文学与性别研究我对中国文学中性别议题的分析与解读文学与性别研究:我对中国文学中性别议题的分析与解读性别议题一直以来是文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中国文学中也不例外。

许多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中的性别问题,深入探讨了女性的地位、男女关系以及性别角色的塑造。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女性角色的地位提升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以服从、柔弱为主,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玲等人物。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渐渐反映在文学中。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独立、坚强,如汪曾祺的《夜航船》中的周淑贞、杨绛的《洗澡》中的郝淑雯等。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呈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展示了女性的力量与智慧。

二、婚姻与男女关系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还包括对婚姻与男女关系的探讨。

古代文学中的婚姻往往是以家族的利益为核心,女性在这种婚姻中往往受到压迫与束缚。

然而,现代文学作品中逐渐呈现出了不同的婚姻观念与男女关系。

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男性形象,他以自尊与自负为中心,不甘受制于传统的男女关系。

而且,《围城》中的方鸿渐与秦可卿也展示了一种根据个体需求来看待婚姻和男女关系的态度。

这些作品述说了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现代发展的冲突,探讨了婚姻和男女关系中权力的分配和个体意识的觉醒。

三、性别角色的塑造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还体现在对性别角色的刻画上。

传统文学中的男性形象一般具有阳刚、勇敢的特质,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

而女性形象则常常被赋予柔弱、内敛的特质。

然而,现代文学作品中对性别角色的刻画逐渐呈现出更多元的审美。

林海音的《红灯记》中的潘世荫就是一个突破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女性形象,她坚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王小波的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也超越了传统的期待,展现了更为细腻和多样化的一面。

结语通过对中国文学中性别议题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迁,中国文学对性别议题的关注逐渐加深,作品中出现了更为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更具多样性的男性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意识觉醒,性别议题在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性别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女性意识觉醒的文学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首先体现在女性意识觉醒的文学表达上。

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孔乙己通过自我觉醒,开始反抗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

她以狂人的形象,表达了女性对于束缚和压迫的不满。

这种文学表达激发了女性群体的意识觉醒,使她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权益和地位,并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二、男性身份认同的探索和反思除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文学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存在着男性身份认同的探索和反思。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男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磨难,从而对传统的男性角色定位产生了怀疑。

小说通过描写福贵的人生经历,呈现了男性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困惑。

这种对男性身份认同的探索和反思,使得男性开始反思传统的男性角色定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三、同性恋与性别边界的突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还表现在同性恋与性别边界的突破上。

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女主人公陈清扬与同性恋者李银河之间产生了一段特殊的情感关系。

这种对同性恋的描写突破了传统性别边界,挑战了社会对于性取向的刻板印象。

这种突破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性别的定义和界限,促进了社会对于同性恋权益的认识和尊重。

四、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对于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中,更是推动了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发展。

通过对性别议题的讨论和表达,人们开始关注女性的权益和地位,呼吁性别平等。

这种呼声使得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男性身份认同和性别边界的反思,人们开始摒弃传统的性别定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性别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探讨。

《2024年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范文

《2024年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范文

《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篇一一、引言女性主义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对性别主体性的探讨和解读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与进步不仅推动了性别平等和权益保障的议题,也在现代文学中呈现出多元、复杂、深入的性别主体性叙事。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中性别主体性叙事的关系,以及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构建与变迁。

二、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交汇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交汇,体现在对性别问题的深入探讨上。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关注的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角色和权益等问题。

而现代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性别问题的研究与发展。

三、性别主体性叙事的特征在现代文学中,性别主体性叙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法。

这种叙事手法强调性别身份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关注女性的情感体验、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

同时,它也强调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和批判,以及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作品中,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描绘,以及在故事情节中塑造出独特的叙事结构,展现了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四、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构建与变迁女性形象在作品中是女性主义与性别主体性叙事的重要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性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从传统的被动、柔弱、依赖的形象,到逐渐获得独立、自主、自信的形象,再到对传统性别观念进行挑战和批判的形象,女性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女性对自身身份和价值的认知和追求。

五、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互动关系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现代文学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描绘,展现了女性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心理特征。

同时,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的材料。

解析古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塑造

解析古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塑造

解析古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塑造在古代文学中,性别意识和女性形象塑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这篇文章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并重点分析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性别意识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性别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性别角色、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地位的认知和理解。

在古代文学中,性别意识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首先,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使得古代文学中的男性形象更为突出。

男性在古代社会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这种社会背景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描绘。

古代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往往被塑造成英勇、果断、权威和自信的形象,代表力量和掌控。

其次,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常常被置于次要位置,且往往以婚嫁、情感和家庭角色为主要关注点。

女性被描绘成柔弱、温柔、善良和忍耐的形象,需要依附于男性来体现自身的存在感。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在古代文学中十分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知。

二、女性形象塑造的方式和手法虽然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刻画相对较为被动和单一,但也存在一些突破性的作品和塑造方式。

首先,一些文学作品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展现出坚韧、智慧和勇敢的一面。

这些女性形象往往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她们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给读者展示了女性的力量。

其次,一些古代文学作品通过揭示女性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来丰富女性形象的塑造。

这些作品引领读者进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示她们对爱情、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思考和感受,使读者更加真实地理解和关注女性的情感需求。

另外,一些作家通过创造出与传统性别角色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来突破性别框架的束缚。

这些形象可能具有男子气概、果断和决断的特质,或者具备超乎寻常的能力和智慧,从而挑战了传统对于女性形象的固定观念。

三、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的演变随着历史的演变,古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性形象塑造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首先,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2024年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范文

《2024年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范文

《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篇一一、引言女性主义作为现代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探讨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权利与角色。

随着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性别主体性叙事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中性别主体性叙事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文学中的体现与影响。

二、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及理论核心女性主义自20世纪初开始兴起,旨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

女性主义的理论核心在于反对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以及倡导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自主权。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与影响。

三、现代文学中的性别主体性叙事现代文学中的性别主体性叙事,主要关注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和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男性眼中的形象,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而现代文学则试图打破这一局面,让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真实地展现自我。

四、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交融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交融,为性别主体性叙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视角,使得女性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同时,现代文学的创作也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为女性争取更多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

五、性别主体性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在当代文学中,性别主体性叙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关注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真实、深刻的笔触将女性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读者。

同时,一些作品也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职场等各个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

六、性别主体性叙事的影响与意义性别主体性叙事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文学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为女性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性别主体性叙事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真实、深刻的阅读体验,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现实性和共鸣力。

改写:男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研究——以《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与《青狐》为例

改写:男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研究——以《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与《青狐》为例

改写:男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研究——以《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与《青狐》为例男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研究——以《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与《青狐》为例的论文报告摘要:本文以三位著名的作者所创作的三部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男女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意识差异。

通过对小说中的男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男女作家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体现出了男女作家的性别身份认知更迭和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提纲:1. 引言:背景和研究问题2. 相关文献综述3. 理论分析:性别意识与文学创作4. 方法与数据分析:研究对象及分析方法5. 男女作家创作差异的表现——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看6. 男女作家创作差异的表现——从《无字》中看7. 男女作家创作差异的表现——从《青狐》中看8. 比较分析:男女作家创作差异的异同点9. 结论:男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和总结1. 引言:背景和研究问题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需要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出研究问题,并列举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引导读者对文章的主旨有初步的了解。

2. 相关文献综述这一部分应该对前人的研究和发现进行梳理和评价,挖掘出前人研究中遗漏或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地方,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

3. 理论分析:性别意识与文学创作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阐述性别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性别意识的定义和理解。

同时,作者要介绍文学创作所面临的性别认同困境,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假设和理论框架。

4. 方法与数据分析:研究对象及分析方法作者需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介绍,并对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这部分需要对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阐述。

5. 男女作家创作差异的表现——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看这部分分析从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男女形象出发,探讨男女作家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比较男女作家对于同一性别形象的不同表现方式,并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意识的觉醒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意识的觉醒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意识的觉醒近年来,中国女性文学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现象不仅仅是文学界的变革,更是中国社会性别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意识的觉醒。

首先,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呈现出多样性。

以往的中国女性文学主要关注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对于社会现实和性别议题较少涉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开始关注更广泛的议题,如职场压力、性别歧视、家庭矛盾等。

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当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以往的女性形象往往被局限在传统的角色定位中,如贤妻良母、乖巧听话等。

然而,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更加独立、自主和有个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这些作品通过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向读者传递了自主、坚强和独立的价值观,激励更多的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

第三,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性别歧视、家庭暴力、性别角色定位等问题成为了这些作品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探讨,作家们试图唤起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性别不平等所带来的伤害和不公,进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和改变。

此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作品还涉及到了女性身体和性的话题。

以往的中国文学对于这些话题往往避而不谈,甚至有所忌讳。

然而,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大胆地揭示了女性身体和性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女性在这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感受。

这些作品通过对女性身体和性的描写,反映了女性在这个领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为性别平等和性教育发声。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

这些作品通过多样的题材和风格、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女性形象、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探讨,以及对女性身体和性的揭示,向读者展示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引发了对性别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2024年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范文

《2024年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范文

《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篇一一、引言女性主义,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运动和学术研究领域,旨在揭示和改变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随着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逐渐成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之间的关系,分析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女性主义叙事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交织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交织,体现在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然而,随着女性主义思想的兴起,现代文学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心理需求和价值追求。

女性主义叙事逐渐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为女性提供了表达自我、追求自由的空间。

三、性别主体性叙事的分析性别主体性叙事是女性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具体体现。

这种叙事方式强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女性的经验和感受,揭示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

在性别主体性叙事中,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行为的主体。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深化了人们对性别问题的认识。

四、女性主义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女性主义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女性主义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使文学更加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追求。

其次,女性主义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主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此外,女性主义还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使批评更加关注性别问题和社会问题。

五、案例分析以现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分析其中的女性主义叙事。

《红楼梦》通过描绘贾宝玉、林黛玉等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状态。

这些女性形象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行为,不再是传统文学中的附属品。

这体现了女性主义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反映了作者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六、结论综上所述,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密切相关。

女性主义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使文学更加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意识论文:陈学昭文学创作中性别意识的觉醒摘要:“五四”运动使一批新女性走上文学舞台,她们在男权社会语境下,自我独立意识不断觉醒,并以自己的歌喉呼唤长期受压抑的女性走出樊笼。

作为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陈学昭肩负起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以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曲折的人生之旅,在对独立、自尊的坚守中,将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表现出对女性人生的深切关注和时代愿景的强烈认同,唱响了女性从荒原到涅槃的破茧蝶化、浴火重生的最强音。

关键词:陈学昭;文学创作;性别意识;觉醒陈学昭(1906-1991),原名陈淑英、陈淑章,中共党员。

曾参加浅草社、语丝社等文学团体,1927年赴法国留学,兼任天津《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上海《生活周报》特约撰稿人,1935年获法国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中央党校四部文化教员,《东北日报》副刊编辑,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名誉主席。

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

一生共著有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散文集6部、诗集1部、翻译小说、童话和回忆录等6部。

其早期作品以散文为主,弘扬个性,追求自由与独立,整体风格上从容温婉、细腻缠绵而略带感伤和迷惘,后期由于政治影响和个人经历和性格影响,总体风格趋于诚实简单、朴实无华。

纵观陈学昭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从登上文学舞台起,她就秉承解放、平等、独立的女性现代意识,以知识女性朴素的个人记忆文本,描写和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编织自己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体现了她们对女性自我的肯定,对文学性别审美主体个性意识的张扬”[1],完成了自己从一个“资产阶级的、有学问、有修养的闺秀作家”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华丽转身,体现出20世纪中国女性觉醒反叛、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性,赋予了中国女性文学以独特的内涵,丰富了现代女性文学的审美品格。

本文将对陈学昭文学创作中性别意识的觉醒过程进行分析,望就教于大家。

一、流离不居中的荒原放歌陈学昭出生于浙江海宁,一生几乎与20世纪同龄。

从小浸润在浪漫温润的文化氛围中,其人生经历特别丰富,15岁便离家赴南通女师。

“五四”潮汐退后,她常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在苦闷、彷徨、感伤中,用个性化的主观情怀,在自为的经验世界里,用私语化方式命名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性别的自省过渡到话语的自觉。

通过写作投稿,陈学昭结识了新闻界的前辈戈公振。

戈公振第一次见到这位来自海宁的年青女性时,惊讶这位有着男生写作口气的竟然是一个小姑娘。

戈公振说:“你写文章的口气是男性的,原来你还是一个小姑娘。

”[2]通过写作,她还结识了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

通过爱国女校同学张琴秋的介绍,她认识了茅盾及其夫人孔德沚、鲁迅等人。

她在写作和思想上深得鲁迅、周建人和茅盾的教诲。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政治环境异常险恶,陈学昭经常受到特务跟踪,甚至拦路盘问。

她决心暂时离开上海远走法国求学。

靠《烟霞伴侣》和《寸草心》两本散文集的稿费作为出国的旅费,她到了法国潜心求学,刻苦钻研,成为中国第一位留法文学女博士。

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陈学昭三次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战火风云中,她一直辗转在东北、华北、西北解放区。

受浙西词派“率性而为,顺从自然”思想影响,陈学昭坚持自己的个性,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不太在意外在环境的制约,善于用柔美的语言表现坚定的人生态度、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严肃的社会问题。

她的性格敏锐、耿直和倔强。

在巴黎留学时,对于中国留学生中一些纨绔子弟沉溺于声色的行为很气愤,并把它诉诸国内新闻界。

她认为作家要贴近时代和生活,就一生坚持这样做。

在与家人和社会无法达成共识之时,试图以超越的姿态挑战生存的极端情境,以善良纯洁天真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用内心情感的凝练裂变为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3]。

在历史与回忆的自责中进行自我拯救,将一种无所皈依、茕茕孑立的身心感受与多重变幻的感觉整合为一段段情绪化的残片,连缀成生命的浅唱低吟。

用笔思考一个青年知识女性的出路:爱情的守望与职业的前途。

19岁时,陈学昭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倦旅》,在情绪化的诗意眷恋中,用凄美的感伤和苦闷阐释着新女性的启蒙。

将见闻、感受和自然万象交叠于审美和文化的双重看台上:时间旅程与心灵相系、现在与过去相融通、物与人相互流转,将曾经的执着、刻骨的情绪、求索的历程,整合为精神强化的象征。

在与现实对抗的此岸怀揣着与彼岸置换分离移置和切割的梦幻,在合理生存方式与价值观的诉求中,织就成一张卷叠没有始终的时间之网,[4]交出了尘世中全部无法忍受的自由,在作品中,她四处漂泊,在紧张、焦虑和疲惫中进入一个无可避忌的空隙,主体话语意识空白、文化情感消逝在视野之外,成了无根的生存和孤儿式的独行侠,她整合温度、湿度、光线、线条和寂静,升华为高大与渺小、飘逸与隔绝的生命形式,在裸露的风化中,褶皱、断裂、延宕、悬置,在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试图还原出一个深厚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自我生命的体验,进行些许深沉而悲壮的提醒,换回一个作为主体进入荒原的仪式。

因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家中有很多藏书,使她从小就在兄长的教诲下广泛阅读古典诗词作品,特别是《昭明文选》对她影响深远,其“学昭”的笔名就是从这本书中得到的灵感。

从《流浪生活之起始》发出“人生到底是什么?”的疑与愁,到《多情伴我咏黄昏》里的痛与悲,再到《如梦》的孤独枯寂境遇的难以自拔,从《寸草心》、《访问杂记》、《北海浴》、《白云庵》到《闲行》、《归思》、《钓鱼台》、《寒山》、《暮春愁怀》、《游灵隐寺有感》,山水风光,让她感受到的是流浪人的辛酸寂寞;时节的交替、晴冷雨暖,让她忆起病卧在床的母亲和好友。

伤时、怀友,凄冷又空荡;在联翩的追念里,暮春幻化为犹疑、痛伤,勾引出人生如梦,人情淡漠虚伪的“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5]前彷徨、后惆怅,用孤独的游弋在回忆中俘获震惊凄凉,“云月微茫茫,夜风潇潇,江波声里,人影儿悄悄人语缈;寂寞的境地,我寂寞的心,在你的梦中,正是你远远里远远里在找寻的!”在《烟霞伴侣》中,她坚信“安乐不是我的幸运”并且“流浪放歌”是我的志趣与乐愿;失去自我的人生苦旅是我的恐惧:“在如现存这样的人类社会之上,是建立不起信仰的了!家庭不能使你信仰,社会更不能使你信仰!”“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别人的援助,是很微弱的,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争得在社会上固有的地位。

”一个现代女性山水彳亍、人生凄美、感伤渴求成为历史主体的悄吟悲歌,“凄风不住地吹着船帆,急雨不住地打着船背,我瞻望前途,又若是的渺茫;爱,我的心啊;将如何安放,在这样的旅途之上!”。

这种想象化的认同,既隔绝又难以剥离的窘境,使得主体的裸露使得被风化,进而褶皱、断层,形成难以越过的大山。

理想的延宕、镜像化的悬置,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还原出一个深厚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自我生命的体验,进行一些深沉而悲壮的提醒。

二、男权语境中的醒世物语陈学昭早年丧父,作为家中唯一的幼女,被兄长们严厉管教,母亲生性懦弱,她从小就在缺少关心和温暖的家庭中成长,从对男性有着天然的怀疑和畏惧伴随她的成长,而两浙文化熏陶和“五四”余绪的影响,又使她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于是洄流,激荡、叠涌、交错。

她认为新女性应该从人格、精神、思想到事业、学识都是全新的,“要恢复女子固有的人格,最要紧的是自立,自立必须要经济独立”。

在哀吟与悲歌中渗透着反叛抗争和探寻,在突围追求中体现着觉醒和特立独行的精神品格。

但是命运却让她选择了一个追求她而并不爱她的男人何穆结了婚。

这段婚姻让她饱尝了痛苦和绝望,感受到了背叛和狠毒。

儿子死了,丈夫与别的女人在一起,有人说“好的婚姻能给人带来幸福,而坏的婚姻却能给人带来灾难!”陈学昭就是“坏的婚姻”的受害者,还差点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周恩来在延安时曾对陈学昭说:“你没有什么错,只是在婚姻上做错了。

”由于这段不幸的婚姻,她对这个男权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工作着是美丽的》中她源源不断的描写丈夫的不忠,绝情,怪癖,描写了在延安的一个晚上,外面突然下起暴风雨,窑洞快被冲塌了,她抱着孩子在大雨中搬家,而“他用那尖锐的破玻璃似的声音,和一个人搭着腔,哈哈地笑着,他一定是又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看见她的狼狈,她的不幸,不高兴的是她还没有死”在《倦旅》、《寸草心》、《烟霞伴侣》和《南风的梦》中,作者抒写渴望自由独立的年青女性的心灵苦闷。

《他给她》,以一个男青年其华的口吻,引导和鼓励女友肖兰要有独立的情感、独立的意志,特别是独立的工作,因为“恋爱并不是我们整个人生”,让女性从爱情神话中解放出来。

男权社会中,生为女人不仅是一个性别,更是一个角色和命运。

女性的最高价值和唯一义务便是使她自身气质达到完美,以适合男权社会的价值标准。

女性只是作为妻子、母亲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有一点可怜的地位,除此以外,她们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

“有多少的青年不是想找一位美貌、娴静、温和、又能谈学问、又能料理家务、受他支配亦受他爱好的少女为伴侣,为他社会事业的安慰者,成功时的娱乐者,这样的理想不能不说是正当的,然而这到底只是他们的理想呵。

沉在那褊狭的专制的固执的男性的心灵里数千年自有人类以来是一样的”。

在《泛论》她大胆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鄙视妇女的成见提出了质问,对男权社会的礼俗和道德表示了置疑和反叛,认为这一切都是传统文化的弊端所致。

在《国际妇女节论中国妇女》中,指出女子四千余年来的生存背景,就是受着男子的压迫,间接又受着礼俗、道德的规范,这些无一不是被男子压迫的结果。

陈学昭以悲哀同情和厌恶鄙视的双重情感揭开了女性生活的帷幕,在调侃、反讽中对男性世界实施着无情的解构,在反拨和控诉中达到对现实、历史和女性命运的多重反思。

《幸福》中的郁芬是一个子君式的女子,不顾父母的反对,勇敢地和小学教员子恒自由结婚。

她不像子君那样沉溺于家庭事务中,而是坚持婚后工作,接济家庭并葆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恶浊的社会风气,并没有为像她这样的职业妇女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工作中不断地受到老板的性骚扰;在家中,又得不到丈夫的体恤,最终追求爱情幸福生活的郁芬,重新陷落在丈夫有外遇的婚姻围城中。

她剖析女子不敢轻易离婚是因为生计、名声、唾骂、没地位。

《工作着是美丽的》中李珊裳奉母兄之命与晓平结婚,而晓平并不真心爱她,只是想利用珊裳的稿费来供养自己,用珊裳所结识的名人提携自己。

生育后珊裳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全部事业,成了老妈子。

晓平后来地位升迁,认为珊裳已经失去了价值,在有了“第三者”后,设法用极恶毒手段置珊裳于死地。

作者在强烈的现实感和经验性的人生画面中,触摸到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心灵的痛楚。

陈学昭的早期散文是那个时代叛逆少女内心的悲歌与哀吟,作品中饱含着反叛抗争、苦闷彷徨的情绪,展示了突围女性反抗与追求的痛苦心路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