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文学汇总

合集下载

一、性别与文学二、词的概说三、李清照生平创作四、细读

一、性别与文学二、词的概说三、李清照生平创作四、细读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 透。见有人来,袜“刬”chăn金钗溜。和羞走,倚
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才华横溢,情思如缕的少妇
《一剪梅》《醉花阴》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 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以上三小节构造相类,前面都是两个四字句, 是实写,写客观风光的宜人,而后分别接一个 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连用三个反问
上片连用三个反问。 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身在何处?是明知故问, 写出作者化解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 其次问是在“染柳烟浓,吹梅笛乱”的初春之 时,“春意知几许”,反映了伤春惜春、晚景 凄凉的心情。 第三问反映诞生活动乱、时世祸福莫测的忧危 心态。且三个问句的句式特点,第一问四字, 其次句五字,第三句六字,可谓语气加强,层 层推动,说明悲凉心情之来,越加猛烈。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 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 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 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 人陆德夫。德夫玩之一再,曰: “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 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
李清照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是我国文学史上艺 术成就最高的女词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名字被用作外太 空环形山的女性。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 为继矣 〔清 王士祯〕 “假设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宋 王灼〕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 沈谦〕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清 李调元〕 “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 其次,与封闭狭小的生活环境和备受压抑的生活 状态亲密相关,古代女作者的思维主要朝向自身, 呈内敛状态。

古代文学与性别话题

古代文学与性别话题

古代文学与性别话题古代文学是多元而丰富的,其中一种重要的探索领域是性别话题。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性别作为一个主题,被广泛地揭示和讨论。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文化背景,也展示了对于性别角色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从女性形象、性别关系以及女性创作等方面,探讨古代文学与性别话题的关系。

一、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塑造为柔弱、妩媚、依附于男性等传统观念的代表。

然而,并非所有文学作品都将女性描绘为无能或被动的存在,一些作品也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还表现出独立自主的个性。

另外,《木兰诗》中的木兰也展示了女性在面对战争和家庭责任时的无畏和坚守。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古代文学不仅传达了对女性的期望和评价,还为女性赋予了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角色,凸显了性别话题的复杂性。

二、性别关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关系常常呈现出男尊女卑的现象。

男性被赋予了社会地位的优势,而女性则被限制在家庭和情感世界中。

这种男女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束缚。

然而,一些作品也试图挑战这种性别关系,通过塑造反派女性角色或者展示女性的智慧和才华来反衬男性的局限。

比如《双城记》中的玛德琳·德福斯妇人,她以自己的坚强和智慧,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角色,对抗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定和压迫。

这些性别关系的描绘凸显了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对于性别话题的思考。

三、女性创作在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性别话题。

尽管女性在当时社会地位较低,但仍然有一些女性作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及《古文观止》的编者刘远等等。

女性创作的存在,不仅为文学界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挑战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她们的作品在探讨性别话题的同时,也赋予女性更多自由和发声的机会,为后世的女性作家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与性别话题密不可分。

文学与性别理解作品中的性别角色与关系

文学与性别理解作品中的性别角色与关系

文学与性别理解作品中的性别角色与关系在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与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和描述,作家们试图呈现出不同的性别观念和社会现象。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与关系的表现,并分析其对性别理解的影响。

一、性别角色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通常由作家通过对人物性格、言行和思想的描述来塑造。

男性角色常被描绘为强壮、勇敢、冷酷或英勇,而女性角色则往往被赋予柔弱、善良、温柔或娇美的特点。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男主角哈姆莱特被描绘为犹豫不决、思虑过度的人物,而奥菲利娅则被塑造成柔弱、易受伤害的女性形象。

然而,并非所有文学作品都遵循传统的性别角色设定。

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开始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使性别角色更加多样化。

他们创造了独立、坚强和有自主性的女性角色,或者刻画了敏感、温柔和富有同理心的男性角色。

这种创新性地描绘性别角色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对性别的全新思考。

二、性别关系的呈现除了单独的性别角色塑造,文学作品还通过性别关系的表现来展示不同的性别观念和社会现象。

性别关系通常包括父女关系、夫妻关系、兄妹关系等。

在传统文学中,这些关系常常受到强烈的社会和家庭压力的影响。

父女关系中,父亲通常扮演着权威和保护者的角色,而女儿则常常是被保护、被养育的一方。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一些文学作品开始描述更加平等和互动的性别关系,弱化传统的性别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关系也经常呈现出复杂和多维的性别观念。

一些作品通过描绘性别角色之间的冲突、矛盾和对抗来探讨不同的性别观念之间的冲突,并反映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不断重新定义。

例如,在《红与黑》中,作家斯坦达尔通过描述男主角朱利安与两个女性角色的关系,展示了浪漫的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之间的冲突。

三、性别角色与性别理解的影响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性别关系的呈现,对人们对于性别的理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精心刻画的性别角色,作家们展现了不同的性别观念和社会现象,引导人们思考性别之间的差异和平等。

《性别与文学》课件

《性别与文学》课件

0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身体和性征如何具有象征意义,以及这种象
征意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身体与性征的权力关系
03
分析文学作品如何反映身体和性征中存在的权力关系,以及这

种关系对性别关系的影响。
04
性别与文学的形式
小说
总结词
小说是性别与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性别问题 。
详细描述
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观念
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性别问题, 探讨性别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现代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作家和文学作品,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于性 别的思考和关注,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观念,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进步 。
后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观念
后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观念更加多元和开放,作家们开始尝试超越传统的二元性别结构,探索性别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通常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能够深入挖掘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在性别与文学的交叉领域中,小说经常探讨性别角色、性别关系、性别认同等主题,揭
示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诗歌
总结词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也是性别与文学的重要载体。
详细描述
诗歌通过语言的韵律、节奏和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能够深入挖掘内心世界和个体经验。在性别与文学的交叉 领域中,诗歌经常以女性视角和经验为切入点,探讨女性在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困境和追求。
古代文学中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较为严重,女性往往被描绘 为柔弱、被动、依赖男性的形象,而男性则被赋予勇敢、力 量和独立性等特质。
中世纪文学中的性别观念
中世纪文学中的性别观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女性形象开 始在某些作品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出现了一些以女 性为主角或以女性视角叙述的作品。

文学与性别问题

文学与性别问题

文学与性别问题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文学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也无疑是能够反映和探讨性别问题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学对性别问题的影响,包括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形象塑造、性别主题的探讨以及性别问题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一、性别形象塑造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形象塑造是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塑造不同的性别形象,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性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例如,在经典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展现了坚强独立、聪明机智的性格,击破了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偏见。

同样,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常常表现出智慧、勇敢和独立的特质。

然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性别形象也存在着刻板化的问题。

女性形象可能被描绘成被动、脆弱或者依赖男性的形象,而男性形象则可能被过度强调其阳刚之气。

这种刻板化的塑造有时会对性别平等造成负面影响,加深了性别角色的固化和不平等。

二、性别主题的探讨除了性别形象塑造,文学作品也经常涉及到性别主题的探讨。

性别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性别角色的固化、性别歧视、性别权力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呈现和思考,文学作品能够引起人们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并推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红字》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揭示了对女性的道德束缚与歧视。

小说中的女主角因婚外生子而被社会指责,这充分表现了对女性的性双重标准。

通过揭示这种歧视现象,小说引发了社会对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深思。

三、性别问题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同时,性别问题也对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性别问题的存在促使作家对性别、家庭、权力等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洞察。

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作者可以表达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唤起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

例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和表达LGBT群体的权益和平等问题。

这些作品通过创造性的故事情节和各异的角色形象,向读者传递了对性别多元性和包容的呼吁。

总结起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性别问题有着深刻的影响。

古代文学与性别议题

古代文学与性别议题

古代文学与性别议题古代文学承载了人们对于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也是对于性别议题的反映和探讨。

在古代社会,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的限制十分严格,这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出发,探讨古代文学与性别议题之间的关系。

一、《红楼梦》中的性别困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女性形象被描绘得十分细腻,每个女性角色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是一个例外,她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思想的女性,但是她的一生却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林黛玉的形象彰显出古代女性困境中的束缚和无力。

她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婚姻对象,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最终导致了她的早逝。

《红楼梦》通过描绘林黛玉的故事,折射出了古代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所面临的束缚和无奈。

二、古代女性的励志与抗争虽然古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仍有一些勇敢和聪明的女性通过努力和抗争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史记》中的《貂蝉列传》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貂蝉是西汉末年著名的美女,她聪明机智,以美貌和才情征服了当时权势最高的皇帝。

尽管她在历史上的真实性存在争议,但《貂蝉列传》通过赞颂她的聪明才智,给予了女性一定的鼓舞和启示。

这种励志和抗争的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它们展示了古代女性对于命运的挑战和对自由的追求。

三、诗词中的性别表达与审美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性别意味和性别表达。

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通过对于夜晚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于离别和思念的情感。

诗中描述了女子的离别情景,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无法自主决定自己命运的无奈。

同时,诗中的词句从古代审美的角度出发,塑造了女性柔美和婉约的形象,展示了古代文学中对于女性美的追求。

通过诗词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性别议题在古代文学中得以传递和展现。

结语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性别议题的思考和表达有着深远的影响。

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以中国文学为例

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以中国文学为例

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以中国文学为例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文字记录人类的思想和生活,艺术地表达着人类文化和情感。

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文学这个领域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问题。

在中国文学中,性别歧视已经深深地植根在这个领域中,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在作品中也有着明显的反映。

这篇文章将探讨性别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如何消除性别歧视问题。

性别歧视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首先,性别歧视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文学中,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但是,在中国文学中,性别歧视的体现与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深刻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并反映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

在这个时期,女性没有受到平等的待遇,她们的地位低下、被压迫,这种社会秩序也被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学作品中,例如《婉娥传》和《西楼梦》,女性被描绘成忠贞的、孝顺的、被动的形象。

这些作品中,女性的地位被限制在家庭中,没有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机会。

而且,在传统的小说和诗歌中,男子英雄和他们的生活被赞美和歌颂,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只是作为支配和符号出现。

在现代文学中,性别歧视的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女作家在写作中也遭遇到了网上尤为激烈的攻击和批评,这还远没有结束。

有一些文章描写女性和男性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强调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但是,这些文章被批评人士指责为“美名其曰女权思考”,她们被指责为“妇女运动”的代表,她们的文学作品被贬低到客观和带有偏见的程度。

在这样的批评下,女作家的批评声音和创作机会被抑制了。

消除性别歧视的解决方案消除性别歧视问题,需要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共同努力。

在社会方面,需要推行女性厚爱和合作的时代,支持女性在教育、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文学作品需要更加公正和平等地反映社会中的人类生活和思想。

女性的形象需要更加现实和多样化,文学作品也需要把女性描绘成真实的、多样化的人物。

中外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与性别关系研究

中外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与性别关系研究

中外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与性别关系研究性别在文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而人物形象则是这个议题的关键点。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中外文学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与性别关系。

本文将以中外文学中的几个经典作品为例,探讨人物形象与性别关系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女性形象和她们与男性之间的情感关系为主线。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的揭示,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局限和压抑。

贾宝玉的形象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他与林黛玉的深情厚谊以及与薛宝钗的婚姻关系构成了性别关系的复杂网络。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曹雪芹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对女性造成的束缚和伤害的批判,以及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力量的追求。

接下来,我们转向外国文学作品。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以伊丽莎白·班内特为主角的爱情小说。

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对传统的女性角色进行了颠覆。

整个小说中,作者展示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以及女性通过智慧和坚持自我来战胜性别约束的故事。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中,作者描绘了女性在婚姻中占据主动权的场景,强调了婚姻关系中的平等和尊重。

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小说《等待戈多》则是另一种对性别关系的思考。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弗拉德米尔和埃斯特尔被困在一个废弃的地方,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的到来。

他们两个人长时间的等待,暴露出他们对于性别角色的焦虑和对于存在与虚无的探寻。

弗拉德米尔和埃斯特尔的形象并不具体,他们的性别意味不明确,这种抽象的性别关系符号化探讨了人类存在与性别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别关系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性别的期望、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互动的关系,深入探讨性别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作家影记
这套由9位女作家每人一册组成的“女作 家影记系列”是“红罂粟丛书”的第二系列 (珍藏版)。主编铁凝。每册影记由作家本人 精心挑选出的百余幅照片组成,以及由照片引 发出的作者亲自撰写的文字。
影记侧重的是与作家的生活、阅历、写 作、亲情、友谊相关的那些直观而真切的图版。 这样的照片,因为平凡而质朴,也许更能引人 怦然心动,读者会从中看到作为一个“人”的 她,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她。

批量生产出来的女性神话。

《惠安女子》则从对当代女性的现实关怀 中洞穿了现代商业社会和男性中心文化意
神女峰
识的合谋对女性的宰制。
二、解构男性中心文化霸权

铁凝《对面》以跨越性别的视角, 象征性地揭示了男性潜意识中阴 暗、邪恶的窥视欲对现代女性生 存自由、生命权利的剥夺。
《永远有多远》则表现男权文化 “好女人”与“坏女人”二元对 立的虚幻镜像造成真实女性人生 的两难宿命。
程乃珊


王晓玉:长篇小说《紫藤花园》《99 玫瑰》,中篇小说集《正宫娘娘》 《我要去远方》《上海女性》《田教 授家的28个保姆· 房客》《水清和她的 男人们》,散文集《晓玉随笔》《人 生百事》,儿童文学集《神秘的咒 语》,影视剧本《抢滩大上海》等。 黄蓓佳:长篇小说《夜夜狂欢》《午 夜鸡尾酒》《何处归程》《世纪恋情》 《新乱世佳人》《我要做好孩子》 《目光一样透明》《没有名字的身 体》,小说集《唱给妈妈的歌》《遥 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忧伤的五月》 《危险游戏》,散文集《窗口风景》 《玻璃后面的花朵》等。

红罂粟丛书
红罂粟丛书

这是一套力求全面反映中国当代女作家创作成 就及艺术风貌的大型女性文学丛书,主编王蒙, 由范小青、黄蓓佳、王小鹰、陆星儿、胡辛、 毕淑敏、叶文玲、林白、王晓玉、迟子建、方 方、赵玫、陈染、张欣、池莉、蒋子丹、张抗 抗、徐小斌、徐坤、铁凝、陈祖芬、残雪共 22 位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自选集构成。

斯妤:散文集《斯妤散文精选》 《两种生活》,小说集《出售哈欠 的女人》,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 及《斯妤文集》(4卷),《斯妤作 品精华》(3卷)等。

王小妮:长篇传记文学《人鸟之 间》,诗集《我的诗选》《我的纸 里包着我的火》等。

王英琦:散文集《守望灵魂》《背 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 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 《我遗失了什么》,短篇小说集 《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 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
舒婷
(1952~ )
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 泉州,生于福建漳州。1969 年到闽西山区插队,1970年
开始写诗。1972年回到厦门, 1981年调入福建省文联从事 专业创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被 认为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

70年代末,舒婷《致橡树》表达了正视差 异前提下的平等这样一种崭新的性别意识, 这是当代文学对性别差异最早的关注。 《神女峰》在对人的生命权利的肯定中率 先解构了男权社会以扼杀女性生命为代价
锋》《热狗》《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短篇小说《遭遇爱情》《鸟粪》《狗日 的足球》《厨房》《爱之路》,长篇小 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等。
部分女性作品

程乃珊:中短篇小说集《天鹅之死》 《调音》《丁香别墅》,散文集《香 江水,沪江情》《你好,帕克》《让 我对你说》《双城之恋》等。 王小鹰: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 《我为你辩护》《丹青引》《我们曾 经相爱》《吕后· 宫廷玩偶》《问女 何所思》,中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 《相思鸟》《意外死亡》《前巷 深· 后巷深》等。

池莉在《你以为你是谁》 《云破处》《小姐你早》《生 活秀》等小说中,总是先塑造 一个代表着金钱、地位、权力
《生活秀》剧照
的男性,再塑造一个外表看起 来十分符合男权社会期待,内 心却潜伏强大颠覆性的女性, 最终让道貌岸然的男性以及男 权社会游戏规则颓败如泥、土 崩瓦解。
徐小斌
(1953~)
湖北荆州人。1969年去黑

王旭烽:长篇小说《姑娘山速写》 《不夜之侯》,《王旭烽中短篇小 说集》,随笔集《饮茶说茶》《南 山陵园》《绝色杭州》等。
张洁《方舟》
池莉《所以》 方方《奔跑的火光》 陈抗《情爱画廊》
海男《嫌疑人》 毕淑敏《红处方》 卫慧《狗爸爸》 皮皮《比如女人》 棉棉《白色在白色之上》 九丹《乌鸦》
龙江建设兵团。1978年考入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敦 煌遗梦》《羽蛇》,中短篇 小说集《对一个精神病患者 的调查》《迷幻花园》《双 鱼星座》等。
徐坤(1965~)
生于辽宁沈阳,先后就读辽宁省实 验中学、辽宁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 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 1993年开始 发表小说。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白话》《先


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红 殇》,小说集《我的两个女儿》《失 传的游戏》《现场逃逸》,散文随笔 集《春天看罗丹》,少儿长篇小说 《闪烁在你的枝头》等。

陈染:小说集《纸片儿》《嘴唇里的 阳光》《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 《离异的人》,散文随笔集《声声断 断》《断片残简》《时光倒流》,长 篇小说《私人生活》等。
女性诗歌创作


伊蕾
孙桂贞(笔名伊蕾)组诗 《独身女人的卧室》,唐亚 平《黑色沙漠》《流浪的恒 星》以及翟永明《女人的渴 望》等诗作所塑造的作为欲 望 / 性爱主体的女性形象, 完全背弃了父权传统对女性 的期待。
性别与文学
第十二讲 女性文学的新形态:女性主义写作
社会历史场景中女性经验的辨析 解构男性中心文化霸权 建构女性/母性文化谱系 女性身体写作 讲述都市女性的性别生存经验 超越性别的写作

一、社会历史场景中女性经验的辨析
张辛欣(1953~)出生于南京,在
北京长大,16岁到东北建设兵团当农 工。1984年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 现旅居美国。 主要作品:小说《我在哪儿错过了 你?》《我们这个年纪的梦》 《在同一地平线上》《疯狂的君子兰》 《最后的停泊地》;口述历史《北京 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