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性别意识写作的现实可能性

合集下载

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及其书写

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及其书写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28(2):19~22 CN 53-1131/G4 I SSN 1008-7958Journa l of Kunm i n g Teachers College【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6-03-10作者简介:杨绍军(1977—),男,云南禄劝人,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及其书写杨绍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云南昆明 650034)[摘 要]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作家们自觉地疏离男性作家所热衷的政治、历史、社会之类的宏大叙事,回归女性的经验领域,专注于女性意识的书写,在林白、陈染、王安忆和张洁等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反抗和颠覆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世界进行重新书写;强调人的私人化的精神空间,以个体的生命意识来展示文学的审美追求;回到直面现实、自由书写的女性空间里,使女性主义文学进入全面关注都市女性生存命运与个体体验的新阶段;深入到情感的内部对爱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爱的质问与怀疑。

[关键词]文学创作;女性意识;女性文学;女性主义;女性世界中图分类号:I 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58(2006)02-0019-04The Fema le Con sc i ous ness and Its W r iti n g i n L iterary Crea ti onY ANG Shao 2jun(Yunnan Acade my of S ocial Science,Edit orial Secti on of <Yunnan Social Science >,Yunnan Kun m ing 650034,China )Abstract:Accompanying the a wake of fe male consci ousness,fe male writing have ar oused .Fe male writers neglect voluntarily the writing that is a way fr om the grand experience field of narrative,regressi on fe male of political,his 2t orical,s ocial and s o on,which the male writers are f ond of and concentrates attenti on on .I n fe male consci ous 2ness,L in Bai,Chen Ran,W ang An 2yi and Zhang J ie ′s works in fe male writers has e mbodied bright fe male con 2sci ousness:Resistance and overturn the male ′bully power .They re write the fe male world,e mphasize the individu 2al s p iritual s pace of it .They dra w a p icture of seeking literary beauty judg ment by life consci ousness of individual,put this in reality .I n their works the writing of the fe male s pace enables fe male literature t o step int o a fully ne w stage by concerning the fe male existing fate and individual self ex perience comp rehensively .The writing als o dig in 2t o the deep p lace of feelings and app reciate l ove fr o m whole as pects .Fr om the works one can see the doubt and questi on about it .Key words:literature creati on;fe male consci ousness;fe male literature;fe male doctrine;the fe male world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在个别和总体上的成就都未曾超越前辈作家的话,那么,同时期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却是个例外。

女性文学的名词解释_发展_基本特点

女性文学的名词解释_发展_基本特点

女性文学的名词解释_发展_基本特点女性文学的名词解释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女性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学虽然也称为女性解放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但根据郑英子(韩国文学批评家)的看法,女性解放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都只是女性文学领域中的分支,女性文学一般指具有女性性质或由女性执笔写作的文学。

虽然西方正式开始关於女性文学的争议具有很长的时间差,但都是指从英国作家维尼吉亚▪沃尔夫(英)的《自己的房间》(1929)和西蒙▪波伏娃(法)的《第二性》(1949)的出版为源头。

此後女性文学的争议经过对玛丽·埃尔曼(Mary Ellmann) ,朱蒂斯·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等人的女性形象批评后,从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 的《性政治》(1970)开始具有理论和批评的力量,後期通过受到构造主义(特别是雅各·拉冈的理论)和解体主义(deconstruction)影响的法国理论家的“女性写作(海伦西苏(Helen Cixous) )”理论获得了更大的动力。

伊莱恩·肖沃尔特(Elaine Showalter)综合这样女性文学的争议将女性文学分为三个阶段:①较长时期模仿统治传统的流行模式,使其艺术标准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阶段(Feminine);②反对这些标准和价值,倡导少数派的权利和价值,包括自治权的要求(Feminist);③从自我发现到赋予女性经历以特性的阶段(female)。

在这一界说之下,女性文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发展的系统,而不是封闭静止的,应该是女作家基于性别主体意识、性别视角表现的关注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女性生命的文学,或者是基于超性别意识(隐含性别主体意识)、超性别视角(隐含性别视角)表现的包括女性生存在内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本。

“疯狂玛格”:神话窥破之后的镜城突围——论铁凝作品中女性主体身份的现代性诉求

“疯狂玛格”:神话窥破之后的镜城突围——论铁凝作品中女性主体身份的现代性诉求

主流历 史文化中重新发现女性 自我的性别定位 。 正如安 觉 醒和欲望 的萌动 来实现 的 。就女性 自我意 识觉醒而
东尼 ・ 吉登斯所指出的 。重新发现 自己的过程 ” 现代 言 , “ 是“ 它是新时期文学 以来第一部长篇小说 。
性的社会境况强加 在我们 每个人 身上的 ” ⑦。既 然现代 在现代社会 ,女性这种身体 的苏醒具有革命意义 :
20 0 6年 第 4期
维普资讯
◆ 作家 作品研 究
救国家 , 女人作为 男人的附属物一直生活在男性的欲望
镜城之中 , 女性躯体似乎从来就不曾 自在 自为过 ,这身 “
欲望的描写抽去了文化内涵 , 放弃了女性生存哲学意义
上的理性追问 , 成为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商业时代的牺
维普资讯
作家 作品 研究 ◆
“ 疯狂 玛格 "神话 窥破 之后 的 : 镜 城 突 围
— —
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凝作品 中女性主体 身份 的现代性诉 求
一 闫 红
世纪初浮 出历 史地表的女性文学 ,在八十年代 中 境: 一是社会经济转 型 , 急迫推进 的现代化 、 商业化进程 不仅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 使传统 的思维方 式和生活方式 出现了裂隙 , 而且不断在事实上 冲击着女 性的社会身份 、 恶化着女性 的生存环境 ; 二是 , 西方女性
铁凝以其女作家才有的洞察力和文学立场揭九十年代之交女性文学一片迷人的图景中铁凝显示出穿了男权社会在世俗权力意义上的一种超越政治的女作家作品研究兢作为时代的先驱本身就是现代意识的体现者和传播乱但她的政治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的融入使铁凝摆者他们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时是锐意改脱了纯粹的狭隘的女性视角用一种超性别写作的姿态革和勇于进取的但根深蒂固的封建男权思想又使他们走出了当代女性写作的误区走向了开阔和深邃

社会性别意识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建构与传播

社会性别意识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建构与传播

浅析社会性别意识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建构与传播摘要:纵观历史,所有巨大的社会政治变革都必须以思想文化上的革新为先声。

而要彻底推翻以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为特征的父权文化、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无疑有赖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性别意识的普遍觉醒。

外国文学教学过程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立和传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承担着引导和促进当代大专院校学子的性别意识的建立。

本文将从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等角度论述外国文学教学在推动性别意识建立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个人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提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的形塑融入外国文学教学当中的几点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性别意识外国文学外国文学教学“社会性别意识”(gender consciousness)一词衍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女权主义理论家对于“性”(sex)与“性别”(gender)两个关键词的区分、辨析与论争当中,但时至今日,关于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定义仍然是性别研究当中一个未竟的话题。

“社会性别意识”这一概念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理论旅行,跻身参与了当代中国社会性别话语的变迁与形构,而在当前的社会政治以及理论语境中,一般指代对社会性别关系的自觉认识。

具体来说,是从性别的角度,观察和发现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从而促进男女两性共同反思传统性别观念和规范中对于两性发展的某些束缚因素,谋求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

从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新中国的建立,短短一百年的光阴中,中国妇女命运的改变幅度之大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无法比拟的,她们的各项基本权利在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层面上都得到了保障,这使她们从“命定”的奴隶变成了“法定”的主人,使她们彻底从物体变成了主体。

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中国妇女解放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发的以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运动”[1],她们的解放是由近现代史上的先觉者所提出与推动,并最后由新中国政府所指定的法律最终规定下来的,她们在争取解放道路上的前行由始至终都是被推动、被规定的。

性别意识总结

性别意识总结

性别意识总结介绍性别意识旨在加强对性别及其相关议题的认知,并推动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性别意识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涵盖了性别角色、性别平等、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性别意识进行总结,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性别意识。

重要性性别意识对于实现性别平等和促进性别多样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性别意识的重要性:1. 促进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指无论性别如何,人们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通过加强对性别意识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去打破这些限制。

性别意识提醒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平对待,并且不应该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

2. 促进性别多样性性别多样性是指人们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表达可以远超出传统的男性和女性之间。

性别意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性别是一个连续的谱系,而不是简单的二分法。

它使我们更加包容和接纳那些性别身份和性别表达与传统性别定义不同的人,从而推动了性别多样性的发展。

3. 个人认识和自我接纳性别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因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表达,并更加接受自己。

通过了解性别的复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以及别人。

发展性别意识的方法以下是几个发展性别意识的方法:1. 学习和教育学习关于性别的知识和背景是发展性别意识的重要步骤。

阅读相关的书籍、研究性别研究领域的论文,参加性别平等的培训课程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性别关系和性别意识的概念。

2. 参与辩论和社会活动参与辩论和社会活动有助于增强性别意识。

通过与他人讨论和辩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人的观点和经历,进而拓宽自己的思维。

此外,参与社会活动,如性别平等倡导组织、性别研究组织等,也能帮助我们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

3. 反思和自我审视反思和自我审视是发展性别意识的重要过程。

通过反思和自我审视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我们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活力

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活力
● 田德 云
(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0 1 ) 50 4

要: 新世 纪有一批女作 家对 九十年代逼仄 的女性 写作进 行 了反拔 , 她们 尝试 着选择 男性视 角, 打破 了先前女性 写作
以 自我 为 中心的叙 述方式 , 并且将视野投 向广 阔的社会 现实, 展现人类 生存的 困境 , 将女 性写作从房 间叙事和 酒吧 叙事 中解放 出来。她们 以一组“ 小女人” 象揭 示 出生之艰 辛 , 形 也传达 着生之 美好 , 她们 以一种健 康明 朗的写作姿 态推 动着
女性 写作 走 向 开 阔 走 向 深 广 。
关键 词 : 女性 写作 ; 新活力 ; 实关怀 ; 现 开阔明朗
中图分类号 : 0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8—66 (0 6 0 02 0 1 67 2 A 10 75 20 )3— 0 9— 3
九十年代 以来 , 异军 突起 的女 性写作 一直 以一种 烽火 滚 滚轰轰烈烈的姿态呈现于 当代文坛 , 创造 出繁荣又喧腾 的“ 她
全 新的叙事 视角 新活力女作家们打破 了放逐男性构造 纯粹 妇女 乐园的神


世纪” 。在这一突进 的过 程 中女 性写作 的性别差 异被 人为地 话 。在她们笔下 , 男性不再只是一张张模糊不清 的面孔 , 不再 刻意夸大 , 时间性 别资源成为在文坛畅行叱咤的金字招 牌。 只是 自私怯懦 、 一 写满背叛 与罪恶 的符号 。文本 中也 不再呈 现

人化写作 ,'J 天盖地的宝 贝们 的脸蛋 。仿 佛 “ 这一性 彩 。  ̄ D H铺 女”
别特征呈现 出来 的就是 “ 简简单单的物质消费 , 无拘无束 的精 神游 戏 , 对即兴的疯狂 不做抵抗 , 对各 种欲望 顶礼膜拜 ” 。然 而就在这种极端 的性 别 主义 写作 的烟雾越 来越呛 人的 时候 , 股新鲜 的气流恰 如时机的扑面而来 。她们 远离当下女性写 作 的经验陷阱 , 对高度强 化女性 的 自然性 别意识 的 写作进行 反拨 , 出横陈着 肉欲 狂欢盛 宴的床笫 与充斥着 飘忽 迷离 的 迈 梦呓的泥潭 , 向明朗开阔 的现实天地 。她们是 列在 长长名 走 单上的一 串名 字 : 叶弥 、 须一瓜 、 魏微 、 来 、 文颖 、 戴 朱 盛可 以 她们是被命名 为 “ 新活 力” 的一 群 , 在抢 占着 “ 日青 正 今

中国女性写作的上路

中国女性写作的上路
维普资讯
中 国 女 , 写 作 的 上 路 I 生
刘雄 平
( 山科 学技术学院 , 佛 广东佛 山 580 ) 200
摘要 : 中国女性作 家和女性 文学 由来 已久 , 不过具有鲜 明女性意识的女性写作应始 于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 末。 当时不仅 女性写作的队伍庞大 , 而且 女性作家及作 品表现 出来的女性意识鲜明 , 犹为重要的是女性写 作 的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 已初 显实绩 。
立场 , 女性“ 独立” 的主体意识 ; 创作中不仅对女性 的历史状况 、 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 的描写 , 还表现 出与男性作家不 同的观点 、 态度和语言表达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只有在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
末, 中国女性写作才真正的上路了。 此前的女性写作 的‘ “ 花木兰式境遇 ’ ——化妆为超越性别的 ‘ 而 人’
写作的追求 , 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 , 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 、 话语主体 的机遇失之交臂 , 并 在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女性经验的丰富庞杂及这些经验 自 可能构成 的对男权文化的颠覆与冲击。那 身
的风格和家长里短 的 日常生活的温馨平和 , 有效的抚慰和转移了男性 的焦虑 , 再加上商业市场的利益
坤、 徐小斌 、 海男等等。 二三十年代 出生的老作家依 旧宝刀不老 , 五十年代的知青作家已成 中流砥柱 , 六
十年代 的新生代作家亦始羽翼丰满 , 、 七 八十年代出生的晚生代女作家之后也粉墨登场, 如此庞大的女 性作家队伍构成了中国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 的人多 了, “ 走 也便成 了路” 哦 们也可套用此说 :中国本没有女性写作 , , “ 写的人多了 , 也便写出了路” 。经过千 年跋 涉, 中国女性写作终于上路 了! 确实 , 在男性主宰的古代文学丛林之 中, 只有蔡琰 、 李清照等个别女诗人

近30年女性成长小说的性别书写

近30年女性成长小说的性别书写

近30年女性成长小说的性别书写作者:梁小娟来源:《江汉论坛》2015年第04期摘要:近30年女性成长叙事从妻子、母亲等视角展现了女性寻求性别角色的自我认同的努力与困境。

在成长过程中,女性在妻子、母亲、女人三重角色间摇摆,表明女性成长的艰难与主体建构的困厄。

在文本写作中,作家试图从爱情婚姻、物质欲望、女性自我三个维度来寄托女性精神突围的热望。

本文借用“症候”这一术语深入挖掘女性成长叙事背后的创作动因与叙述盲区,分析女性成长小说超越性别存在的价值和理论意义,结合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表述来思考两性关系的重建。

关键词:性别表述;自我认同;女性成长小说;症候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4-0076-04弗洛伊德曾用“症候”来指代在疾病状态下病人的感受,并强调:“一个症候的意义由两个要点构成:它的…来处‟和…去处‟或…为何目的‟——即,症候所由产生的经验和印象。

及其所欲达到的意图。

因而症候的…来处‟可分解为各种来自外界的印象,这些印象必然曾经是意识的,后来可能由于遗忘而成为无意识的了。

然而,症候的…去处‟,即它的目的,则总是一个内心心理过程,它起初也许是意识的,但同样很可能从未是意识的而始终处于无意识状态。

”借用“症候”这一术语来分析女性成长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深入挖掘女性成长叙事背后的创作动因与叙述盲区,分析女性成长小说超越性别存在的价值和理论意义,结合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表述来思考两性关系的重建,为改变女性的现实、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寻找另一种可能性,是本文着力论述的重点。

对近30年女性成长小说进行症候式分析,“父权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概念。

对于父权制,里奇曾指出:“父权就是父亲的权力。

父权制指一种家庭——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体系,在此体系中,男人通过强力和直接的压迫,或通过仪式、传统、法律、语言、习俗、礼仪、教育和劳动分工来决定妇女应起什么作用,同时把女性处处置于男性的统辖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月 Vol. 32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0

────────── 基金项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教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C08009) 收稿日期:2009-10-19 作者简介:吴春(1980-),女,海南万宁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女性文学、女性教育。 -58-

超性别意识写作的现实可能性 吴 春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摘 要:超性别意识写作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超越单一的性别视角,关注人的普遍问题,表达人的共同感情。探寻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超性别意识的产生及意义,并探讨了当代女性写作中实践超性别意识创作现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女性写作;性别意识;超性别意识;现实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3-0058-03

On the Possibility of Ultra-Gender Awareness Writing WU Chun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1450, China)

Abstract: The ultra-gender awareness writing suggests writers to surpass the unique gender view in order to focus on the common problems of human being and to express their common feelings. It explores the emerg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ultra-gender awareness of Chinese women writers and studies the possibility of realizing ultra-gender awareness writing. Key words: women’s writing; gender awareness; ultra-gender awareness; possibility

女性写作之所以区别于男性写作,是由于它是一种具有性别意识即具有女性性别意识的写作,也就是强调女性作家在创作中应该铭记自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身份。长期以来,我们的女性写作基本上是进行着缺少性别意识的“中性化”和“无性化”的“花木兰”式写作。从杨沫的《青春之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草明的《乘风破浪》,一直到新时期初期谌容的《光明与黑暗》,都是这样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单一到多元的社会文化转型语境为中国女性文学提供了一个多元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推动下,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出现了性别意识的大面积的苏醒,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表现出鲜明的性别意识而备受关注。“性别意识”既指女性意识,也指男性意识,但通常说的“性别意识”主要是指女性意识。女作家的“性别意识”浮出地表不久,“超性别意识”的创作理念被提出,学界对此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一、何谓“超性别意识” 1994年,女作家陈染发表了《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

一文,文中提出了“超性别意识”的观点。其归纳起来应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爱情,所谓“我的想法是:真正的爱超于性别之上”,“异性爱霸权地位终将崩溃,从废墟上将升起超性别意识”。这里讲的实际上是一种同性爱或同性恋,是为她的作品写的“姐妹情谊”所作的一个注脚。第二层是指“一个作家只有把男性和女性两股力量融洽地在精神上结合在一起,才能毫无隔膜地把情感和思想传达得炉火纯青地完整”。这里指的是把两性融合起来的一种写作姿态。第三层是“一个具有伟大人格力量的人,往往首先是脱离了性别来看待他人的本质”。这里指的是要以超性别意识来看待人,欣赏人。从陈染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超性别意识”是要超越单一的性别视角来观察世界、看待生活[1]。

严格来说,“超性别意识”的观点并非陈染独创和首发,其他女作家和女评论家也曾在不同角度上表达过类似观点。如铁凝在谈到自己的女性题材长篇小说《玫瑰门》时说:“我本人在面对女性题材时,一直力求摆脱纯粹女性的目光。我渴望获得一种双向视角或者叫做‘第三性’视角,这样的视吴 春:超性别意识写作的现实可能性 -59- 角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境况……当你落笔女性,只有跳出性别赋予的天然的自赏心态,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才会更加可靠。”[2]评论家王绯在谈到女性文学批评的时候提出了“两种眼光(女性的眼光和中性的眼光)”。而若追溯得更远些,我们会发现早在1987年我国出现的较早的女性文学研究著作《女性主义文学》中,著者孙绍先在考察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历程,指出女性主义文学的困惑并预测女性主义文学的走向时指出:“女性既不应该继续做父系文化的附庸,也不可能推翻父系文化重建母系文化。出路只有一条:建立‘双性文化’。”[3]1995刘慧英出版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中也提出:“我反对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我也不赞成男女两性长期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之中,我比较赞赏西方某些女权主义者提出的建立和发展‘双性文化特征’的设想,它是拯救和完善人类文化的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道路。”[4]“双性文化”和“超性别意识”用词不同,但二者传达的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它是“性别意识的一种升华,是性别意识与人的意识的一种融合”[5]。 二、“超性别意识”提出的背景 “超性别意识”的提出是我国女性文学发展过程的必然。首先,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一直是在一条布满荆刺的坎坷道路上艰难跋涉,是在一种困境中发展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是活跃、蓬勃的,很多人也在赞扬肯定女性文学,但是女性文学也一直处于一种被质疑和批评的境地。从张洁的《方舟》、《祖母绿》,张辛欣的《我在那儿错过你》,铁凝的《玫瑰门》,到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没有一部作品不是在文坛上引起争议的。张洁和张辛欣的作品被看作是典型的“仇男文学”,陈染、林白虽然被一些女性评论家(如戴锦华、徐坤)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不乏批评的声音。 某种程度上来说,女作家们提出“超性别意识”可以视为突围困境的一种努力,是她们将自己的写作置于更广大的文化场景之上,以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立场和观照方式,面对现代人的存在境遇而传达出“禁中守望者”的另一种话语,是让女性言说从自我封闭走向艺术开放与文化开放可能性的可贵探索[6,p24-29]。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超性别意识”的提出,也是中国现当代女作家的一种贯有的创作心态在20世纪90年代延续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创作心态是女作家不甘于只作为女性作家。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她的创作历程是从女性意识的显现宣泄走向女性意识的消失隐匿。张抗抗、张洁、王安忆都明确表示过不是也不愿被人视为女性主义者。虽然到了陈染这里,她已不讳言自己是女性主义者了:“我想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我的立场、我的出发点,我对男性的看法,肯定都是女性的,这本身就构成了女性主义的东西。”但陈染还有另外一个观点:“人类是什么呢?不就是由个人组成的吗?‘我’就是人类之一。”她认为“个人化”写作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能够有所呼应的‘个人’其实就体现了一种共同性。”[7]女性体验的“个人化”写作是全人类的,全人类的自然就是超越性别的。从这一角度看,“超性别意识”是女作家们显示自己视野开阔、境界高远的一种自我表白。 “超性别意识”也是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移植和借鉴。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作为女权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就女权运动而言,它的纲领是男女平等,但发展过程中一度为男女二元的对抗,出现了一些“反家庭者”、“逃离母职者”和“女同性恋者”等极端的女权主义者,这使女权运动走入了歧途。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一代女权主义者则不再强调男女的二元对立,而旨意消除两性间的冲突、对立,主张超越性别本质论,走向双性和谐。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西方文化理论不断涌入,逐渐成为我国文学理论的重要参照。 就文学创作而言,我国将西方要花一百多年走过的文学历程在新时期以来的一二十年中演练了一遍;文学理论、批评上也如此,在20世纪西方文论的各种派别中,从俄国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到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等都被“拿来”了,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也在“拿来”之列,而“超性别意识”也就包含其中。 除此之外,还应该看到,“超性别意识”的提出也反应了当代批评家和一些女作家对女性性别意识的误解。在批评界存在的误解主要表现在,把女性意识简单等同于独特的女性经验,特别是身体经验和性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一些批评家认为关注社会问题的女性写作就成为了超越女性意识狭隘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一些女作家对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意识不分明。在描写女性生活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只是停留于对女性的困境的呈现,而不能有力地挖掘种种冲突的焦点所在[8]。

三、超越性别意识写作的可能性分析 “超性别意识”的提出,引起了女性文学关于性别意识与超性别意识的一番激烈讨论。1995年,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发表了《“女权主义”的悲哀——与陈染商榷“超性别意识”》一文,回应1994年陈染《超越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文章主要针对陈染提出的“我的想法是:真正的爱超于性别之上”,“异性爱霸权地位终将崩溃,从废墟上将升起超性别意识”的说法“可谓女权主义歧路的悲哀。她不去首先推翻一男性视阙为霸权地位的现行世界的不平等,而企图在同性之中群迷柏拉图式的自以为是最人道最人性的精神之恋。其悲哀之处则是在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副唐吉柯德与风车作战的视觉图画。”“真正的爱超于性别之上”的理论完成似乎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并提出“在这一个具有浓郁封建色彩的男性权力国度里,不去要求男性应有的权力,而去奢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