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像

合集下载

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及影响

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及影响

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及影响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及影响佛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西夏王朝的疆域中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夏王朝是11世纪至13世纪存在的一个辽夏战国,其统治者多信奉佛教,因此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一、汉传佛教的传播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崇佛教,并鼓励佛教在国内的传播。

西夏盛行的是汉传佛教,主要流派为禅宗、华严宗、译宗等。

汉传佛教尤其是禅宗,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西夏人民的生活中。

首先,西夏王宫中兴建了许多佛教宝塔和寺院,成为佛教信仰的中心。

这些宝塔和寺院在建筑设计上融汇了佛教艺术和西夏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风格。

同时,王宫也常常邀请佛教高僧前来讲经说法,使得汉传佛教得到官方的承认和推广。

其次,李元昊还大力支持佛教文化的发展。

他修建了西夏历代国师修伯喈机所在的兴教院,供奉佛陀舍利和传授佛教教诲。

修伯喈机被封为父师,西夏王室也将佛教功德转移到自己头上,以表达对佛教的敬重和支持。

此外,李元昊还允许汉族和回族等佛教徒来到西夏王朝传教。

随着汉族和回族的到来,佛教在西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这些传教士在西夏各地开设寺庙,组织僧众,开展佛教教育和布教活动。

同时,也从外地带来了大量的佛经佛像,使信仰佛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二、佛教对西夏社会的影响佛教的传播给西夏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信仰使西夏王室得到了合法化的支持,加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李元昊将佛陀舍利视为国家的守护神,以此象征着佛教功德与国家的融合。

这种信仰使得西夏王朝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佛教的庇佑,从而稳定了国家的政权。

其次,佛教的传播也丰富了西夏社会的文化内涵。

佛教的到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佛像和佛教艺术品,丰富了西夏社会的文化生活。

同时,佛教还在西夏地区建立了寺庙和修院,使佛教教育得到了广泛发展。

西夏的士人和学子也在佛教的影响下把佛教教诲与汉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格局。

北魏神龟元年交脚弥勒菩萨像的造型考证

北魏神龟元年交脚弥勒菩萨像的造型考证

1 造像背景北魏神龟元年(518)交脚弥勒菩萨像(后简称“神龟元年像”,图1)明确记载了佛像的纪年、造像地与造像者。

发愿文记:“大魏神龟元年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中山上曲阳民□夏□,上为过去亡父母、兄弟、存上居家眷属,造交脚弥勒坐像一躯并诸供养杂事,愿使无边众生,皆同其福,讬生西方妙乐国土,莲华三会,与佛相随,所愿如是,故记之耳。

”①完整真实的发愿文对研究一尊佛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题记中表明该像成像于“中山上曲阳”,即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

南北朝时期的曲阳和邺城是河北佛教造像的主要地区,出土了大量石造像和金铜佛像,白石造像占绝大多数,且工艺精湛。

对这尊像的发愿文笔者有两点疑问:第一点,发愿文记造像者为其居家眷属“造交脚弥勒坐像一躯”,这种对弥勒佛的称呼很少见,在笔者搜集的弥勒像发愿文中多以“敬造弥勒像一区”的表述为主,所以“交脚弥勒坐像”的说法是现代人的创造还是从古流传至今还有待考证。

第二点,“故记之耳”的结尾格式很少见,一般佛像的发愿文常见以“如愿所是”结尾。

当然,关于发愿文的这两点疑问不足以成为确定这尊佛像作伪嫌疑的有力证据。

北魏神龟元年交脚弥勒菩萨像的造型考证摘 要:日本藤田美术馆收藏的北魏神龟元年交脚弥勒菩萨像与大部分形制统一的金铜佛像不同,其许多构成元素丰富独特且前所未见,如鸟、龟和方孔圆钱等。

此件造像虽无可参考的范本,但也并非凭空出现。

从造像的造型特征来看,其与中国古代流行的某些观念和形象有关,是佛教中国化在早期汉传佛教艺术发展中的表现。

关键词:神龟元年像;造型源流;佛教中国化【作者简介】张之涵,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早期的佛像艺术,尤其侧重山西及南朝金铜佛像的研究。

①金申:《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9页。

张之涵(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241)图1 北魏神龟元年交脚弥勒菩萨像①2 造型特点北魏神龟元年像造型十分独特,不止在北魏时期很少见,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中也很少见与其高度相似的佛像。

汉传佛教的发展

汉传佛教的发展

序列号:36汉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简史导言: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的。

当魏晋南北朝之际,佛教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此时,一部分中国僧人深感佛经有限,他们于是有了西行求法之举。

隋唐时期,在帝王们崇信的扶持下,经过广大僧众的长期努力,佛教也随中国封建文化进人鼎盛成熟阶段,期间出现了佛教宗派。

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在各朝各代得到了帝王们崇敬的扶植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也曾因为曾与道教发生了斗争但因统治扶植道教而被无情地打击。

宋代之后,佛教的中国特色愈益明显,经过与儒、道二教的长期斗争与调和,终于出现了三教圆融皆大欢喜的结局。

一、汉代初传入佛教何时传入内地,在中国佛教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末年传来说,二是汉明求法说。

据《魏书·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浮屠经即佛经。

但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曾派人到中亚各地传播佛法、而与此同时大月氏人受匈奴之迫不得已徙居中亚阿姆河流域,所以大月氏人得以较早地接触佛教。

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丝绸之路就成为内地与西域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途;在长期的交流活中,到公元前后佛教断断续续为一部分人所了解是完全可能的,换言之,大月氏王使向中国博士弟子传授佛经是完全可能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内地也是完全可能的。

佛教徒更愿意相信“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

据《后汉书》、《牟子理惑论》等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于殿前,次日乃向群臣询问。

太史傅毅答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莫非就是这种神?于是明帝派中郎将蔡愔等18人出使西域,访求佛道。

永平十年,蔡愔等人在西域幸遇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得佛像经卷,以白马驮之,共归洛阳。

次年,明帝建白马寺供迎叶摩腾和竺法兰居住,相传汉地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他们在寺内译出的。

二、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传播活动是佛典翻译,魏都洛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佛典翻译的中心。

藏传佛教造像的几种风格

藏传佛教造像的几种风格

34TIBET GEOGRAPHIC藏传佛教造像的几种风格汉地造像唇凸出,四方脸,眼睛细长,衣褶纹饰清晰,手掌短窄,手指凸现;新期造像为大明王朝时的造型,造像材质多用青铜,也用少量黄铜,以这种材质制作的佛像被称为本尊像和法事像,本尊造像体态精美,打磨上光工艺精细,法衣褶皱纹饰美,四方脸庞棱角稍微分明,目细长,莲座上下莲瓣对称美,连珠纹间距稀疏匀称,有些造像无连珠纹饰,造像正背面涂抹的热镀金质厚发亮,装藏底盖的十字相交杵上施有釉料或朱砂颜料。

有些著名的本尊像底部刻有金刚十字相交杵纹饰,此类造像像体粗糙,材质多为黄铜。

闻名的法事像无其他装藏物,只是以绸缎等布料替代装藏。

大魏平和三年款合金弥勒佛坐像是一尊北魏时期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汉传佛教指流行于我国内地,以汉语言文字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

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内地,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在我国汉文化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新艺术形式。

此像造型完美,工艺精细,气势宏伟,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胸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是北魏造像“平城模式”的典范之作。

(供图/布达拉宫)34TIBET GEOGRAPHIC太和八年汉文款镀金合金旃檀佛立像旃檀佛是最早的佛陀造像样式之一。

此佛像直立于莲花座上,面容庄重、慈祥和睦。

衣袍至腋下随佛的手势形成具有灵动水波纹的法衣。

汉文题记清晰。

(供图/布达拉宫)35西藏人文地理明宣德款镀金铜文殊菩萨坐像布达拉宫所藏的这款明宣德时期镀金铜文殊菩萨坐像,体相镀金精美,金色明亮丰满,正背面都装饰有重叠的双合莲花瓣,莲花座垫上下都镶嵌有细密均匀齐整的联珠排列装饰,是明宣德时期造像的杰出代表。

(供图/布达拉宫)36TIBET GEOGRAPHIC36TIBET GEOGRAPHIC明永乐款镀金铜弥勒菩萨坐像金色明亮丰满,(供图/布达拉宫)37西藏人文地理吐蕃造像合金錾刻团龙纹松赞干布坐像此尊造像头饰布条绕缠的朝霞高冠,头上的化佛熠熠在目,五官工整端庄,神情肃穆庄严,有很强的写实感,双腿结全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身下着厚厚的软垫。

描写绵阳罗汉寺的作文

描写绵阳罗汉寺的作文

描写绵阳罗汉寺的作文
绵阳罗汉寺位于中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西麓。

始建于公元597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相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出生之地,有“佛门胜地,仙界乐园”之称。

它是中国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它还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寺庙”、“巴蜀第一道场”。

进入罗汉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池水清澈见底,还有几条锦鲤在水里嬉戏,水面上有一座八角凉亭,亭子下有一口大水缸。

水池上方悬挂着一个巨大的佛像。

据说这个佛像高达20多米,是中国最大的佛像。

池内有九个小佛塔,最矮的一个只有三米高,最高的一个有10米高。

每一个小佛塔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让人眼花缭乱。

沿着石阶往上走,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弥勒佛铜像,他笑眯眯地坐在那里。

我摸了摸他那胖胖的肚子,感觉好象在说:“欢迎你来这里游玩!”
再往上走就来到了大雄宝殿。

—— 1 —1 —。

北传佛教观音佛像之异同探微

北传佛教观音佛像之异同探微

北传佛教观音佛像之异同探微作者:刘佧妮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正是处初期和中期阶段,经印度北部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东亚一带,称为北传佛教,代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个重要的宗教体系。

在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奉的诸神中,其中观音菩萨是有代表性的一脉相承共同的尊神,有着至高无上的神位。

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外来的宗教文化一旦与中华民族文化相接触、融合,最终将是成为根深叶茂的中国本土宗教而存世。

关键词:北传佛教 ;法显求法 ;文成传佛 ;本土化风格 ;文化自信一在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明清以来的佛像中,汉藏两地的观音佛像不乏精美之作。

省博物馆研究员袁鑫文发表的《湖南省博物馆明代鎏金观音铜像鉴赏》一文中,对馆藏明代的两尊观音铜像有精确的描述“明鎏金观音铜像,为四层十一面二十四臂。

通高53.8厘米。

面容慈祥,挂璎珞,立于束腰仰覆莲台上,主臂双手合十,主臂下双臂结法界定印,其余二十只略小的手臂排列于身后左右两侧,结不同的手印,或持法器。

明鎏金骑犼观音铜像,通高34.5厘米。

观音呈男相,面庞呈长圆形,细眉,垂目,高鼻,樱桃嘴。

头戴宝冠,冠中央有佛像,耳部饰云纹宝缯,颈部有蚕节纹,天衣内胸前有佩饰、璎珞,下着裙,端坐仰莲形成地莲花座上。

施说法印,双腿饰有足钏。

身下坐骑为金毛犼,立于椭圆双层台上。

犼,俗称为望天吼,像犬,凶猛异常,吃人,常与龙争斗的神兽。

犼云纹耳,颈挂饰铃,背负莲花座,额头前的两条盘缠的带状螺发,下垂坐鞍,云形尾,四足饰有云形扉棱。

”从实物和佛像的造型看,一是汉地观音造像,二藏地观音造像。

印度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是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表示遍护众生,每一手中各有一眼,象征千眼表示遍观世间。

唐代以后,千手观音佛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如我省湘乡云门寺明代通高十二米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庄严慈悲,为世所罕见。

菩萨谓无极之体,在汉藏佛教中的观音最初出现是男性的造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就有观音男画像,有的观音造像甚至还留有胡须。

试论龟兹出土木雕佛像的笈多风格

试论龟兹出土木雕佛像的笈多风格

试论龟兹出土木雕佛像的笈多风格
杨波
【期刊名称】《吐鲁番学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龟兹地区出土的部分木雕佛像展现了浓厚的笈多色彩,龟兹木雕佛像具备了笈多马图拉样式、萨尔纳特样式这两大衣纹制作的类型。

与龟兹壁画相比,有一件木刻立像的衣纹甚至更加忠实地体现了笈多艺术的风范,通体罕见衣纹的笈多萨尔纳特样式也对龟兹木雕像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种情况在整个新疆地区并不常见。

【总页数】6页(P125-130)
【作者】杨波
【作者单位】新疆龟兹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3
【相关文献】
1.论克孜尔石窟涅槃佛像的笈多风格
2.由两座佛像而想到的——试论印度笈多佛像对甘肃永靖炳灵寺西秦佛像的影响
3.龟兹石窟佛像的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4.试论汉传佛像雕塑的理想造型风格
5.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吐鲁番藏品”中克孜尔出土木质佛像风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色的藏传佛像

特色的藏传佛像

藏传佛教是指公元七世纪在西藏地区形成、以藏语为载体的佛教。

由于地理和宗教方面的原因,西藏佛教艺术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喀什米尔等地的佛像,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单尊的金铜佛像,易于流动,分布广泛。

总之,在藏传佛教的寺庙里,这些不同地区制作的佛像都同样受到尊崇。

尼泊尔与西藏毗邻,在古代是印度的诸王国之一,释迦牟尼诞生在尼泊尔西北的兰毗尼园。

从风格上看,不论早晚期,尼泊尔造像的来源主要承继笈多时代马土腊系统的萨尔那特式风格,即身躯凸显,大衣或裙如濡湿一般紧贴躯干,不注重衣纹刻画。

西藏西部是古代佛教的中心地和佛像产地,主要为古格王国势力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阿里地区。

十三至十五世纪的藏西造像,深受喀什米尔佛像影响。

其比例匀称,身躯舒展,手脚等极富写实功力,宝冠、缯带、耳环等制作得玲珑剔透,细部凿刻花纹精美,再加上帔帛和卷草纹光背,极尽浮饰之美。

内蒙古佛像有着浓厚的汉族地区美术色彩,其制作地有北京、多仑等。

多是铜皮打制而成,造型上不够秀美,显造型绵软、臃肿。

造像一般肩部饱满,胸部宽厚,腹部也显肥满,难于表现立体深厚的衣褶。

为了避免这种单调感,故在冠饰、缯带、飘带及璎络上多加装饰,略显繁琐。

现今蒙古国的土地范围在清初是由喀尔喀部组成的,也称漠北蒙古,行政中心在库仑。

明末清初以前在外蒙古地区制作的藏传佛像至今没有发现,当地最早的佛像制作者为札纳巴札尔。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独具特色,影响深远,追随者颇多,其后亦出现许多属于札纳巴札尔派的作品。

明朝政府为了笼络西藏地方的宗教上层,在皇家的监制下,制作了许多精美的佛像,作为礼品赐给西藏寺庙。

明廷制作的藏式佛像约始于永乐六年,带款的目前只见“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两种,均阴刻于台座前方台面上,款式规正。

永乐年款字体秀美,为楷书体,宣德年款字体类似隶书,字体较为浑厚有力。

清代的佛像在乾隆以后乏善可陈,但清朝也仿效明朝的作法,在紫禁城内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鎏金佛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传佛教之佛造像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渐形
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南北朝以后,汉传佛教造像逐渐脱离了古印度
及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
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教造像,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
融合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灿烂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