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解释.doc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解释(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当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冲击,特别是导致了国内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裁员或大量倒闭。大学生就业出现了相当的困境,它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供求市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经济周期进展、国际收支状况、汇率、劳动力质量、生产要素成本替代效应、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等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劳动力市场;金融危机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带动就业的增长,可以说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就业的根本保障。因为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就业岗位。如果没有经济的健康稳步增长,就很难保障就业的增长。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又不是同步进行的,其中会出现就业缺口。以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增长比例为例(如图1),2001—2007年经济增长率稳步上升,而大学生就业增长率却起伏不定,甚至很低。如2006年的就业增长率比2005 年还低仅为5.3%。从2000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可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却没有以同样

的速度增加,说明经济的增长带动就业的增长只是相对而非绝对的。经济学中还用就业弹性系数来反映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1]。图1中可看出就业弹性系数曲线基本与就业增长率曲线同步。

如果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好,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失业上升使人们收入减少,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失业率高影响社会的稳定,增加犯罪与自杀率。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表明 [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自杀率就要上升4.1个百分点,犯罪人数增加5.7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要减少4.7百分点。如今正值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就是当下的关系到两千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另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也是有很大益处的。我国第一产业萎缩,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迅猛发展[3]。一般来讲,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弱。技术密集型产业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强,二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弱。当然实际就业功能及差别还要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水平,趋势和特点。基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可以调整就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劳动力市场的AD-AS模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浩浩荡荡的大学生就业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其速度远大于社会所需人才增长的速度。而且,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出现的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现在又受到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以及人民币升值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失衡局面.

根据劳动力供求均衡理论[4](如图2),假设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事实上根据我国目前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充分就业这一均衡点是很难做到的),则均衡劳动工资为(W/P)* 。但由于目前劳动力供给L2远大于劳动力需求L1 ,这就造成大部分人口失业(L2-L1)。根据市场规律,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因此剩余劳动者为了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必然会降低工资率,使工资(W/P)1 向(W/P)*下滑,从而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供给减少,缓解就业压力。在经济困难阶段企业本身就面临着各刚面成本过高的压力,如果求职者向企业提出过高的工资,肯定减少企业的用人需求,给就业带来困难。因此在现阶段求职者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便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进展

国际短期资本[5]流动的消极影响,包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和对汇率的冲击。短期内外资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将引起该国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的均衡状况剧烈变化,导致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到该国的经济运行。

资本的进出改变了外汇资金的供求均衡,必然引起外汇汇率的波动。外资大量流入,本币升值;资本大量流出,外币升值。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使一国微观经济主体(例如企业)的行为乃至于宏观经济变量都受到巨大影响。资本的流动直接体现为投资。投资有益增加需求,带动就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投资过热,资本短期无法实现收益,造成资本供应链断裂,不利金融市场的稳定,并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最终影响到就业。

1929的美国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致使欧美等发达国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各大国有银行,工厂等也纷纷宣告破产倒闭。经济一旦崩溃,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劳动者。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同样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世界各国的就业形势都很严峻。欧美等国家失业率急剧攀升,创历史纪录。法国百万失业劳动者游行示威,造成社会的混乱,可知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影响有多深。2008年我国GDP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仍保持着9.0%的速度增长,但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表示,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09年劳动就业量达到2400万人,其中1300万新增城镇劳动人口,800万下岗失业人员,此外还有其他人员300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6]。当今为

了避免使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世界各国应联合稳定货币金融体系,才能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全人类社会的稳定。

受经济周期影响而引起的失业就被称之为是周期性失业[7]。经济衰退通常引起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由于经济衰退,社会总需求不足,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削减。

四、国际收支状况与汇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顺差的态势。如图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国际贸易收支顺差额逐年都在增长,贸易顺差从2004年的321亿美元到2006年的1775亿美元再到2008年的2954亿美元。然而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引起了欧美国家的眼红。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动辄以逆差为由,要么对华进行贸易制裁,要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从而使我国面临巨大的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

人民币升值通过影响对外贸易,改变国际收支状况,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我国产业大部分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导向型企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主要动力。然而近年来人民币以平均每年3%左右幅度升值[8],人民币升值使出口贸易品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影响我国出口贸易量,减少国际贸易收入,改变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升值特别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传

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而这些行业正是就业需求大户,如果这些用人单位产品出口不畅,其用人将受到影响。去年底各媒体纷纷报道,因人民币升值,致使长三角﹑珠三角数以万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成本上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相对竞争力,由此而停业甚至倒闭。同时人民币升值还不利吸引外商投资,这样就不能增加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最终影响老百姓的就业。

五、劳动力质量与生产要素成本替代效应

过去几十年大学生很吃香,毕业后都不用愁没工作。如今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劳动力市场供求脱节,大学生的价值降低。他们的综合能力也遭到了质疑,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因此劳动质量成了用人单位招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依照中国的国情,我认为大学教育必须与市场需求接轨,和政府一道承担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责任,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然而由于当前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轨,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素质。

有的人懂理论却不懂实战(如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人懂实战却又不明理论(如外来务工人员等)。如果把这种劳动当成产品,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来讲,企业自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产品,因为这不会给他们带来完美效益。市场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懂实战的人力资源,公司认为这样的人才能给公司带来即时高效的服务和效益。于是公司会从优质的产品(劳动力)中去选择以替代质量差的产品。很自然差的产品就会被社会淘汰,这也符合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法则。

另外因为经济的发展是技术、资金、劳动力和管理等众多生产要

素一起作用的结果。如果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性越高,成本相对劳动力越低,且能产生较劳动力更大的经济效益,那么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就越低。因而从成本角度考虑,企业也许会放弃劳动要素而选择其他可替代的生产要素,从而增加了社会就业的难度。

为此大学应该注重教育的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避免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学生也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学好专业知识,并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单位去实习,尽快学会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笔者认为,在没有毕业时,免费给单位打工,老板更愿意接受,同时你也能从中学到许多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我们不要总奢望单位先给我们多少钱,在你什么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先考虑你能给单位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并带着学习知识、经验的目标去做事。只有提高了劳动质量,你才具有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六、自愿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

面对低工资,可能有的劳动者无法接受,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读了十几年的书,毕业后肯定是希望能找到个好工作,在经济上独立起来,而不再是依靠父母来养。从心理角度讲,这也很正常。但是,在现在这种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应该顺应当前这种工资下滑的市场规律。要记住大学生吃皇粮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根据价值规律,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当前工资下滑只是短期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不必太悲观,调整好心态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但如果劳动

者不愿接受低工资的现状而放弃就业,则构成所谓的自愿型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在经济学中被解释为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9]。在现实中,总有就业者不考虑自己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盲目地偏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条件优越的工作单位和相对热门的工作岗位中去寻找工作机会。而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条件相对差些的单位和不够热门的工作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就形成工人与工作不匹配的现象,造成摩擦性失业。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失业的一个原因。俗话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同样我觉得越是在困难的地方,越有你展示才华的机会,通向成功彼岸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也更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经济相当落后,基础设施差。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企业家到西部投资,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国家对进入各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已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各地基层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很大,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好的机遇。所以大学生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应该理性选择自己的工作,降低就业标准,先就业至少比失业要好得多。

七、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

很多单位在选择用人时很注重学生的出身,即你是来自哪个学校的。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你就有可能被录用,你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你就靠边站。因为名牌大学出身给用人单位的感觉就是他(她)们的素质比较高,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起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要

高。录用他(她)们能给企业带来即时有效的生产收益。而那些出身普通大学的学生总是被排挤在用人单位门口之外。因为他(她)们给用人单位的感觉是低素质,低生产能力和高风险。这就是信息经济学里所提到的信号传递行为[10]。因此对于那些来自名牌大学的求职者来说,在求职时是比较有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花高成本,读个不好的专业也要进个名牌大学就读的原因了。在此也建议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理性选择,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和麻烦。好与不好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可否认普通大学里也有大量各式各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力市场:压力仍较大从就业弹性系数看海南就业趋势[EB/OL]。[2004-04-22]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9019187.html,/gb/news/2004-04/22/content_26490.htm

[2]俄罗斯,BK先恰科夫: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P340-3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1—2008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9019187.html,/index.htm

[4]梁东黎:宏观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54

[5]胡曙光门淑莲张帆:国际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P237

[6]新浪财经:人保部称明年2400万人待就业[EB/OL]。[2008-12-25]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9019187.html,/g/20081225/16085685692.shtml

[7]百度百科:周期性失业[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ec19019187.html,/view/592808.htm

[8]中国经济网:外贸发展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上) [EB/OL]。[2007-01-15]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9019187.html,/cysc/main/jtfzspsy/shwll/200701/15/t200701 15_10091553_1.shtml

[9]百度百科:摩擦性失业[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ec19019187.html,/view/436687.htm

[10]王则柯何洁:信息经济学浅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P85-86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4页word文档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于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2万,2009年高达611万,而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也逐年攀升。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大学生自身因素诸如落后的就业观念、大学生自身素质低下之外,外部经济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现状 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虽然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却持续下降,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加上2014年还未就业的大学生,使得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让很多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结构、性别结构、岗位空缺与未就业之间的矛盾结构等方面。区域结构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较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性别结构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就业;岗位空缺与未就业的矛盾体现在许多岗位找不到员工,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第三产业中,基础生存性质的服务业比例高,高级的生产服务业比例低。这就大大限制了高端人才的吸纳,进而导致作为高端人才的大学

生难以就业。同时由于我国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因此知识型服务业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低端的工作岗位需求更大,而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比较小,使得大量高校毕业生投向低端就业市场。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目前我国劳动力分布,非对称流动、区域分布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在中国现阶段存在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工作紧缺的现状下,存在着这样一组矛盾: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人才不愿意去这些落后地区。 3.大学生的非自愿失业 首先,人事分配制度不合理,干部指数、户籍制度等往往成为系统的瓶颈,毕业生与就业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机组人员指数,与就业单位失之交臂。其次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的传统渠道是一个严重的衰退。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进大型国有企业和机构在减员增效实施,为毕业生的接收能力已经下降了很多。 4.宏观调控不力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乏力。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当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然后现实情况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并没有什么有效措施出现,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策障碍现象。在教育制度的设计上,政府也有一定的误差,导致人才培养存在许多问题。 5.相应的大学教育缺乏实践培训 大学教育更为注重理论,忽视实际操作。因此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

2019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解释.doc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解释(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当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冲击,特别是导致了国内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裁员或大量倒闭。大学生就业出现了相当的困境,它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供求市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经济周期进展、国际收支状况、汇率、劳动力质量、生产要素成本替代效应、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等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劳动力市场;金融危机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带动就业的增长,可以说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就业的根本保障。因为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就业岗位。如果没有经济的健康稳步增长,就很难保障就业的增长。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又不是同步进行的,其中会出现就业缺口。以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增长比例为例(如图1),2001—2007年经济增长率稳步上升,而大学生就业增长率却起伏不定,甚至很低。如2006年的就业增长率比2005 年还低仅为5.3%。从2000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可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却没有以同样

的速度增加,说明经济的增长带动就业的增长只是相对而非绝对的。经济学中还用就业弹性系数来反映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1]。图1中可看出就业弹性系数曲线基本与就业增长率曲线同步。 如果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好,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失业上升使人们收入减少,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失业率高影响社会的稳定,增加犯罪与自杀率。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表明 [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自杀率就要上升4.1个百分点,犯罪人数增加5.7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要减少4.7百分点。如今正值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就是当下的关系到两千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另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也是有很大益处的。我国第一产业萎缩,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迅猛发展[3]。一般来讲,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弱。技术密集型产业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强,二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弱。当然实际就业功能及差别还要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水平,趋势和特点。基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 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本文将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源之一在于供需失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而招聘岗位的数量却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供给过剩。据统计,每年约有数千万名大学毕业生加入就业市场,而与此经济增长速度却无法满足这一数 量的就业需求。这种供需失衡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结构性失业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 升级,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市场萎缩的问题,这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而 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专业技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很多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与自身 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与经济结构的失衡紧密相关。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依然存在着一 定程度的问题,制造业的比重依然过大,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小。这导致了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愈发激烈,许多行业的用工需求并不足以吸纳如此庞大的 大学毕业生群体。经济结构的失衡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经济学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 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高 度对接,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破除行业门槛,鼓励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大力推动创业创新,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需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健全用人单位招聘 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促进公平竞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 业竞争力。 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经济学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途径,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投入,引导经 济结构朝着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企业应该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他 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空间;而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 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 直受到社会关注。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 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表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名大学毕业生 走入就业市场,但只有少部分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主要包括:就业渠道狭窄、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工资待遇不高等。这些问题使得部分大学 生不得不选择低薪、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长期处于失业状态。这一 系列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会引起经济学家的思考呢?经济学家很关心这个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涉及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果大学生就业难,说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意味着企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这将使得失业率上升,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性。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也涉及到技能匹配问题,即用人单位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与劳动者实际技能之间的不 匹配。这也是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技能匹配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 率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学的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 之间的脱节。由于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注重教育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导致了大量的“浪费 人才”现象。这样一来,市场上需求的劳动力技能与大学生所学到的技能之间出现了不匹配。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一些大学生即使有大学文凭,也还是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市 场结构的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市场结构 正在发生着变化。传统行业不断减少,新兴行业却缺乏劳动力。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 经验和技能,往往难以适应这一快速变化的市场结构。政策层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 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但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的创业支持政 策主要集中在“一刀切”的现象,而忽视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差异性,这也给大学生 创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所引起的经济学思考,经济学家们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教育体 制需要进行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提高教育的质量而非数量。还应该加强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培养实际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应该加大对用人单位的引导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相关资金,鼓励企业 提高对大学生的录用意愿,并且对初次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补贴。政府还应该对大学 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可以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降 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概念及背景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与自身专业和 学历相符的工作,这种现象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日益突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和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 1、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 求不匹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逐年增加,而市场需求却未能及时跟上。另一方面,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有限,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此外,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 2、工资待遇不合理。工资待遇不合理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 原因之一。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一些行业的工资水平过高,而一些行业则过低。这种工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许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一些薪资较低的行业,从而使得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而需求却较高。

3、经济结构失衡。经济结构失衡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一些行业的发展过于迅速,而一些行业则过于滞后。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过多,而一些行业则过少,从而使得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4、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往往存在困难。一些招聘单位的信息发布不够透明和及时,导致毕业生难以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从而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高校应当紧密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一致性。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3、优化工资结构。政府应当加强对工资结构的调控和管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合理分配,提高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水平,从而激发毕业生从事各个行业的积极性。 4、促进经济结构平衡发展。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市场供求关系、教育培训、政策导向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市场供求失衡。随着高校扩招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企业用工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就业难度增加。 2.教育培训不足。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毕业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难以顺利就业。 3.制度体制不完善。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户口限制、招聘歧视等,这些问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不公平。 4.城乡差距。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活跃,就业机会更多,而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市场不活跃,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 5.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足。部分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职业能力有限,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二、解决办法 1. 政府引导。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增加用工需求,通过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2. 教育改革。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设置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3. 完善制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取消户口限制,打击招聘歧视,使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公平。 4. 发展乡村经济。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政策、资金投入等办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创业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5. 大学生自身提升。大学生应当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实习、实践等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就业问 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大学 生的就业难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本文 从经济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大 学生就业机会的措施。 首先,当前经济下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难。传统制造业和一些传统行业的发展逐渐减缓,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需要的岗位和人才需求也发生了 很大变革,这对于以前受过传统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形势越来 越困难。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在当前社会 的制度环境下,优质高校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而大部分学校 的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这种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了 一些学生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一些企业招聘更愿意选择高含 金量的名校头部学生,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却面临着就业压力。这种 不公平的机会分配机制,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再次,社会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机会。在当前社会经济政策下,一些企业存在低效益、高成本等问题,为了保证企业利润,往往延缓招聘、提高要求、降低薪酬、开 除员工等手段,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更深。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改善大学生就业机会。

首先,应当给予各高等学府、教育机构相应的资源,在教育上 提供更多的资源投入,设立更多课程和实习机会等,提高大学生的 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其次,应加强政府开展各项就业服务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更加灵活、市场化的用人机制,扩大就业领域 和就业岗位,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使企业能够更容易招聘大学生, 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最后,应建立相关法规,完善大学 生就业政策,防止一些企业存在不公平的招聘招聘标准,使大学生 能够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问题,需要结合 政策、市场、资源等多个方面因素共同考虑,才能够有更好的解决 方案。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将会得到 逐渐改善。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一)供给角度分析 1.供求关系。根据劳动市场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闲置。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就业状况日益严峻。再加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和裁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2.工资影响。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下降与劳动力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市场上的劳动力越多时,工资水平则会越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相应的变得较低。 3.偏好影响。当偏好主要是指供求双方提供工作的期望,前我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双向选择,双方都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对方,例如大学生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工作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都会成为他们就职的因素,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可能拒绝就业。用人单位也会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考虑,如果学生的各项素质不符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需求,同样也会拒之门外。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对方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主要总是希望给大学

生最低工资,而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较低又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和一个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学历较低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聘用后者,这样他们一旦被聘用就会选择立即上岗,不仅立马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给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高校需要接受3-4年的高等教育,共需要花费5万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这3-4年的机会成本,因此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够寻找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从而能够将在大学期间的成本尽快的收回来,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往往都比较高,当一份工作与他们的心里的期望较大时,他们往往会拒绝就业。 (三)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如果企业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的传递给学校和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处于非常盲目的地位,这样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而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雙方之间信息沟通和传播的渠道不畅。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引导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前往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就业,可以给予这些地区的就业大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和补贴,对于一些符合国家就业政策的大学生可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的减免,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就业前景是每个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所关注的,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青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回顾西方经济学主要的就业理论,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 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相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因此日趋严峻。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就业问题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 因此,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放宽视野,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不仅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缓解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 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则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属于卖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反之,若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属于买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 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摆脱这种供求失衡的影响。高等院校是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则是毕业生的需求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大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在当今社会,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将从经济 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供求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就业市场供求失衡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就业岗位的增加速 度却没有跟上。这导致了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紊乱,使得大量毕业生 只能选择不符合其专业的工作,或者长期处于待业状态。 二、高校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高校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许多毕业生 在高校学习期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得他们在就业市 场上显得不够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视 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这使得毕业生在应聘时面临企业对实际操作 能力的要求。 三、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就业困难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一 方面,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倾向于招收有经验的员工,以降低培训 成本。这使得刚毕业的高校生很难找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毕业生 初入职场,对于企业所需的就业信息了解不足,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低薪水和工作环境差等。

四、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此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与结构性失业问题有关。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一些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行业所需的技能却与毕业生专业不匹配。这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 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经济学分析的解决方案: 一、优化高校教育体系 应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课程。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与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 政府可以建立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就业市场需求信息、薪酬水平、工作环境等相关信息,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提高就业选择的准确性。 三、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这些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要加强对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减少由此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

劳动经济学角度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解析 ——从劳动经济学角度解析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随之而来的 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后的“隐性失业”等问题。本文借助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大学 生就业供求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相应提出解决措施以此促进大 学生就业的健康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nterprise in our country, to become the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Followed afte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employment issues of "hidden un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aid of labor economics related theory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then analyses the reas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labor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Key words: Labor economics Employment Graduate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同时,大学本科毕业生待 业人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是79万人,2006年是9l万人,2007 年是145万人,2008年是173万人,2009年196万人,2010年259万人,2011年279万人, 2012年达到304万人。在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很多人从事的工作是过去由受教育水 平较低者所做的工作,其部分知识闲置,并非学以致用,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性失业”。 当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比较严重时,他们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并实现其预期收入,会选择进一 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这种选择是为就业形势所迫,而非毕业生的自我愿望,我们可以 称之为“被迫上学”。 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已有学者、专家从教育制 度、社会心理学等多视角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解 决此问题的思路。 一、我国大学生劳动力难以就业的原因 (一)我国“大就业”环境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对大学生就业空间形成挤压 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农村1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国 企改革出现持续十年的“下岗”问题,排除约5000万隐性失业者尚有一部分等待再就业; 各个群体就业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减少和取消接收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我国现阶段投资 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集聚在资本密集型项目的第二产业,而非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 业。第二产业不是消化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在第三产业中,毕业生去和农民工竞争岗位并非

2019教育学论文: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

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就 业难现象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由此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文章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出发, 运用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分析, 并尝试从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但是与此同时, 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此外, 人才市场失衡, 劳动力市场呈多峰增长, 种种效应的累加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有727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 201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增至749万人, 2016年更是攀升至756万人之多。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自2014年突破700万大关后一直居高不下并逐年增加, “最难就业季”之后还有“更难就业季”。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的问题, 更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从社会角度 来说, 这也导致了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并可能导致社会 矛盾的不断加剧。因此,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势在必行。 二、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从供给需求理论看大学生就业难 (1) 市场需求与高校供给存在矛盾。从市场与高校关系的角度, 根据教育经济学理论中供给需求理论, 可以将当 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看作是人才供求关系失衡问题。这个失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失衡, 二是结构上的失衡。 数量失衡, 即市场需求量低于高校供给量。数量失衡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输入的增加, 一方面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新建高校不断涌现, 这导致了毕业生输出数 量逐年攀升, 但社会需求并没有随之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 必然会出现供过于求, 人才市场拥挤, 竞争过于激烈等问题。此外, 数量上的失衡问题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加剧, 除当年应届毕业生外, 还有不断累积的适龄劳动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3页word

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学剖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问题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一个缩影。依附于大学生身上高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长期投资,因而劳动力市场任何波动都会引致人力资本投资损失,并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基于大学生就业难现实,更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前瞻性战略思考,本文从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三个角度透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从而进行政策引导与激励,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健全中国劳动力市场,推动社会经济与谐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剖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变革,毕业生从统包统分转变为市场导向“双向选择”。大学生就业受到市场供求影响,出现了大学生待业、失业、无业可就违常规现象。加之中国高等学校自201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社会热点问题。 从2019年至201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0%,80%,72.6%与70%。每年仍有相当数量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在毕业生失业人数快速上涨同时,很多企业却声称“无人可用”、“招不到大学毕业生”。这就反映出就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平衡,“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矛盾突出。据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600万名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日趋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动力之源、发展之本,更是建设与谐社会坚实基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方高度重视。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有三方面: 1. 有效需求不足 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外部因素,当今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三股庞大供给流,这些群体集中出现在短期内给我国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压力。加之各地国有企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又以精简机构、减少冗员为主要目标,这些改革在提高效率同时,却挤出了小少富余人员、或是减少了岗位需求。这使大学生就业受到多重挤压。 经济增长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之间,因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也就有所不同。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与一般就业弹性密切相关;行业间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差异比地区之间差异大;劳动力价格差异是造成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不均匀重要原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几个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与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潜在吸纳能力。 高等教育市场失灵。市场对人才需求是多样化,既要有过硬专业基础,更要有完善人格。有关专家指出,学校培养人才标准若能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将形成庞大人力资源,否则有可能成为社会包袱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在一个有效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由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因此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许多用人单位出现了查看应聘者“原始学历”、“第一学历”、“211工程学校”、“985毕业学校”等要求来应对毕业生质量下降现实。 2. 供给不足 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第二个原因是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职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大学生自身错失就业机会社会现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