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论文

人口经济学论文
人口经济学论文

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的研究

摘要:人口理论是关于人口发展的基本观点、学说,是人们对人口发展一般过程的系

统化、理论化的认识。不同的人口理论反映着不同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背景。人口理论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每一社会形态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规律和人口规律。根据一般的人口经济学理论,随着人口的增加,失业和就业问题也逐步增加。其中人口数目,人口质量,人力资源的错配,人口流动成为导致失业的一系列原因。本文主要从研究马尔萨斯和马克思的人口理论出发,分析导致失业的一系列原因。并且对于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提出部分建议。

关键字: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结构失业人口失业率

正文:

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阐述

马尔萨斯最早开展人口经济研究,他在《人口论》中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归结为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第二,男女两性间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他认为食欲和情欲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他把人口增长看作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马尔萨斯从两个公理出发,提出了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的两个级数假说,即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按算术级数增加。为了改变人口与生活资料不均衡的现象,马尔萨斯主张用抑制手段去实现两者之间的均衡。他提出了积极的抑制和预防的抑制。积极的抑制通过贫困、饥饿、灾害和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增长;预防的抑制,即道德的抑制则通过禁欲、晚婚和不生育等措施预防人口增长。马尔萨斯还揭示了人口受经济抑制的消极作用与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有着内在的联系,从两者的结合上理论的揭示了人口与经济动态发展的过程,尤其是人口对经济起积极作用的增殖原理,成为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核心。

基于以上分析,马尔萨斯反对济贫法,他认为,均衡是收入恰好维持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因为当收入高于这一水平时,人口就会增长,低于这一水平则会导致死亡率提高,人口就会减少。他建议国家取消对贫民的救济,因为救济会减轻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反而鼓励他们多生育。

二、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失业

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的曾张速度,过度增长的人口数量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失业,贫困等。他把人类等同于一般的动物,只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他把人口增长看成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他没有意识到在人口增长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生率会趋向下降的可能性,他提出的食物增长必然落后于人口增长的

收获递减规律的观点是以生产力水平不变为前提的。马尔萨斯对由于人口增长而引起的人口与生活资料的不均衡状态持悲观的态度,他虽然看到工业革命以后的过剩人口问题,提出了移民、农业振兴和产业的特殊化方案等,但由于他强调人口带来的消极作用,所以他摆脱不了悲观的结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观点集中于讨论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抑制,对于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的失业问题,并未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通过对于其观点的透彻分析,不难发现,马尔萨斯对于失业问题并未产生过度的担心,其原因在于马尔萨斯处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机器化生产广泛运用,资产阶级的目光都在关注如何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以至于忽略了失业问题,他反对济贫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掉失业人口。所以从根本上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其局限性,他的理论对于今天分析失业问题的参考价值不高

三、马克思人口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人口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人口增长不能说明社会面貌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相反,人口发展也要由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来说明。但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促进和延缓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既反对人口决定社会性质、决定社会面貌的资产阶级观点,也反对忽视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人口现象本质上属于社会现象,人口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以人的生理条件和其他自然条件为基础的社会过程,人口规律是受生产方式制约的社会规律。生产方式对人口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反对离开社会制度、离开生产方式抽象地解释和说明人口现象,反对把人口规律说成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人口过剩是相对过剩,是相对于生活资料再生产条件的过剩,而不是马尔萨斯所谓的人口绝对过剩;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人口问题。

马克思主义主人口理论的四个基本观点如下:1)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一切现象,都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虽然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就没有人类社会。离开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抽象地解释和说明人口现象,把人口规律说成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只能把人口问题引向歧途,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人口论。2)“两种生产”的观点。社会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繁衍;而没有人类的繁衍,也就不可能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二者既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3)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观点,人是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又需要消费,需要衣、食、住、行来补偿其在生产力中消耗的体力;生产与消费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一个具体的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4)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的观点。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它不能说明社会的形态和社会变革的原因。

四、马克思人口理论与失业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认为,一定空间范围能够生活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克思主义人口观注重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认识人口,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研究认为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形成失业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的专制引起劳动力供求的失衡,失业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特性,不仅资本主义存在失业,社会主义也会发生失业。马克思所说的相对过剩人口指劳动力对资本的相对过剩,具体表现为现存的失业人口。

五、我国目前失业问题现状

20世纪50、60年代较高的人口出生率是导致当今是当今失业人口增加的一个先决条件。中国从20世纪50,60年代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模式向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工业模式转变,是现阶段人口失业率上升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劳动力向收入较高的工业流动,同时城市中劳动力素质的差异导致收入的差别,就业受限制。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只有一部分的农村流出人口被工业部门多吸收,其余的或者只能进入已过分臃肿的服务部分,或者加入失业队伍。人口的数量增加,使就业机会的供给远远落后于求职需求,结果出现了大量失业和就业不足的状况。另外,人口的增长让中国背负着承重的教育负担,在教育发展方面国家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是受教育的分配程度却不高,以致人口的增长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口素质、人口质量却不断下降。

六、关于解决失业的部分建议

无论失业的成因是什么,失业最先变现是一种劳动力大于需求的现象。同时像一些制度因素、工资的分配、信息不对称等会导致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以从劳动力供给、增进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建设三个方面解决失业问题:

1.加快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力的总量需求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就业机会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创造的。让就业弹性不断减少,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处理好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适度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

2.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知识、技术水平的相对滞后使得劳动者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和接受新的科学技术。所以我们要积极、有效地开展劳动者的教育与培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教育体制改革等。

3.建立失业保障,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对失业工人实施的保护有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对失业人口进行统计,对他们进行再就业的培训,如技术、技能的学习,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工作。健全就业制度,尽量清除或减少市场功能障碍,使劳动供求结构得以被市场有效调节。

参考文献:1.杨成钢:《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林毅夫:《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3. 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4.李朝林.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的失业问题[J].经济与管理,2004

5. 王西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失业人口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6.马尔萨斯.《人口论》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免费)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

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国民收入账户 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 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 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 2),收入法:产品生产者所得到的收入 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取得的利润 3),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所支出的总量 支付所有产品的总额 三者等价的原因:首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支出额相等;其次,卖方所得等于买方所支;产品价值与收入都和支出相等 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产出法:1,市场价值(测量的局限性)2,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3,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再同期生产的、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中间产品和服务)4.,GNP和GDP 存货:公司拥有的库存,包括未出售的成品、半成品及其原材料 GDP(本国领土范围)和GNP(本国生产要素)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资本积累 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 (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b)Y=F(K,L) ——Y/L=F(K/L,1) 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 间的关系。 ——人均产出:y=f(k),即f(k)=F(k,1) 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 的额外产出。 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 (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 (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 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 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 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 (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 (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 (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 (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 (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即Δk=i- δk=sf(k)- δk 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 (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

(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 (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 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 (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 (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 (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1.比较稳定状态 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 (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 (2)y=c+i —— c=y-i —— c*=f(k*)-δk* (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 (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 (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 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 MPK=δ (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 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 (1)从资本过多开始 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 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 (2)从资本过少开始 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经济学学习笔记

西方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 1.稀缺性:是相对人的欲望而言的,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时状态。一方面,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这种资源的有用性,即可以满足人类的欲望。 2.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的满足人类欲望。 具体内容包括:(1)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2)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3)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4)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些欲望来满足另一些欲望。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才需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有效的在社会中配臵。 二、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只要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时,就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用途以后所放弃的任何其他用途所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认识机会成本的意义: 三、经济学的分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研究对象: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单位——全国经济活动+国与国之间 2.基本假设:充分就业(稀缺性)——不具有稀缺性,短期有失业现象3.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 4.主要目标:效用最大,利润最大——全国福利最大 5.重点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报酬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联系:一方面,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微观与宏观实际上是整体和构成整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一节需求 一、需求的概念 (一)需求的定义: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或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各种价格下其所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二)需求的表达方式: 1.表列法:指一个消费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商品在不同价格下所形成的需求量的表列。 2.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3.需求函数: (三)需求规律 二、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二)商品本身的价格(三)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四)预期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曼昆《经济学原理》汇总 第一章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

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重点上课讲义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 重点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 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 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 (用Y 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X ): Y = C + I + G + NX 3 实际GDP 与名义GDP :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 100?=GDP GDP GDP 实际名义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 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 deflator ) 5 GDP 与经济福利: ? 由于GDP 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 括进来,特别是,GDP 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 GDP 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 GDP 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 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 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 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 → 找出价格 → 计算费用 →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 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基年一篮子的价格 格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100 1001122?-=CPI CPI CPI 年底年第年第年的通货膨胀率第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 差别1:GDP 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交映了消费者购 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差别2: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固定的一篮子,只是偶尔变动;而GDP deflator 则是现期价格,随时间变 化而不断变化。

2-2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需求与需求法则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法则:就一般商品来说,需求和价格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越低,反之则反。 需求法则存在的原因: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 ●需求曲线不一定是直线,而可能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二、需求法则的例外 ●吉芬商品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三、需求量的变动以及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 ●与需求量不同,需求并非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特定需求量的集合。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四、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1)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2)消费者的偏好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替代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互补品价格的提高(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增加)。 ●需求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Q)对它本身价格(P)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d=(ΔQ÷Q)/(ΔP÷P)。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奢侈品);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五、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系数 由于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会随收入提高而降低,因此,这一比率常被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宏观经济学笔记》

九、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美国卢卡斯的货币周期模型。困境。之后对总产量不稳定的新古典解释主要集中到实际冲击而非货币冲击,这就是所谓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范畴。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简称RBC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一脉相承,是以微观经济主体的偏好、技术、禀赋等假设为基础,通过完全竞争和市场出清实现一般均衡,因生产函数会受到随机技术冲击等实际因素的影响,从而经济会呈现出周期与波动的现象。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背离,而是潜在GDP本身的变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供给面而不是需求面冲击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如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力冲击,能源价格上升的冲击。宏观经济学会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明显的呃呃两个例子是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因此该理论认为经济的波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而且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动力之源,而总需求冲击如货币即使在短期,也是中性的,因此不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周期的扩张阶段是,也提到技术变化对产出和就业的正向影响,但是在那里技术变化专指机器设备的革新。现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不仅用技术变化解释经济的增长,还用它解释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为此,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接受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化的定义,及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事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根据这个定义,诸如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构成技术冲击,也会带来技术变化。 2、基本理论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 即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经济当中的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偏好。代表。该理论进一步假定,这个代表的偏好仅依赖于可延续未来无限期的每年的消费,他每年对更多消费的偏好减少,即从消费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这样,这个代表最好的做法是在整个生命期内均匀地消费。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其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增进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和研究,加强同西方国家的交往,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学科,不了解西方 经济学,就难以看懂西方经济国家的经济报刊文章,也无从把握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因为西方的经济学著作和报刊文章都是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写成的,西方经济政策的制订也是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同时,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机构中,西方经济学也是通用的经济语言和工具。具备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是参加国际经济机构的必备条件。现在,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必须了解、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及理论依据,知道他们的经济运行机理,懂得他们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法,研究他们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和机构。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其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它的运行机理和发展规律如何,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释、回答和阐述。而西方经济学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参与和借鉴。虽然西方经济学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西方经济学有具有实用性特征,它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服务的。可以这样说,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关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比如说,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价格理论、成本和收益理论、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是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它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产与增长【圣才出品】

第25章生产与增长 25.1复习笔记 1.生产率 (1)定义 生产率指用以衡量每单位投入要素的产出量的指标。如一个工人单位小时工作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2)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①人均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 ②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的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③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自然资源有两种形式:可再生的与不可再生的。 ④技术知识。技术知识指的是自适应的、可在公众间传递的信息与技巧。 2.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有两层含义:①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经济总产量的增长;②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即人均产量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源泉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是广义概念,包括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手段以及资源

配置的高效率等)。 (2)储蓄和投资 ①储蓄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后所剩余的部分。储蓄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但是,储蓄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的来源还是作用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储蓄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当可支配收入大于最终的消费支出时,储蓄值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 ②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在西方国家,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都被说成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都不能算是投资,而只是资产权的转移。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3)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①收益递减是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从增加的一单位资本中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换句话说,在工人已经用大量资本存量生产物品与劳务时,给他们增加的一单位资本所提高的生产率是微小的。由于收益递减,储蓄率的增加所引起的高增长只是暂时的。随着高储蓄率使积累的资本更多,从增加的资本中得到的收益一直在减少,因此增长放慢。在长期中,高储蓄率引起高水平的生产率和收入,但在这些变量中并没有高增长。然而,达到这种长期可能需要相当一段时期。根据对经济增长国际数据的研究,提高储蓄率可以在几十年内引起相当高的增长。 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开始时较穷,它就更易实现迅速增长。这种初始状况对持续增长的影响有时称为追赶效应。在贫穷国家中,工人甚至缺少最原始的工具,因此生产率极低。少量的资本投资会大大提高这些工人的生产率。与此相比,富国的工人用大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 ②主要目标: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企业的作用、公司类型: (9)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含义: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 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

人口经济学读书笔记 一、学科介绍 人口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诞生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80年代初中国才开始深入研究的一门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它是经济学科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经济的畴。 (一研究对象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二研究容 主要包括:人口的基本理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转变、投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和统计分析。即通过调查收集大量人口经济资料,经过统计分组和综合,加以整理分析,从中找出人口经济运动的在联系。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既对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经济关系作横向解剖,又对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变化作纵向刻画,既可以考察时点上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特点,也可以考察人口经济变化的速度、方向和趋势。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前者是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质的规定的分析,后者是确定人口经济现象的数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

生产方式下人口经济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后者可以揭示其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二者相辅相成,统一运用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前者从社会总体上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后者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在联系。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所学书本介绍 《人口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仲生著,全书共共14章,主要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经济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变动 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