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作者:赵陶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第8期

赵陶

[摘要]当今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正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为紧跟时代步伐,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不断地向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靠拢,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出发,简要分析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具备的特质,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最后对当前环境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作出具体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国际化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设定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方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综合。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方法。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随着国际化社会的转变而变化,从传统的单科“经院式”人才培养转变为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要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有选择的学习。高校可以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将培养模式进行分类,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一般有“英语+专业”或“专业+英语”或“小语种+英语”,从模式的分类可以看出各模式之间的差异不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种模式之间培养的英语人才专业能力大同小异。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单学科模式、双学科模式、种学科模式和复合学科模式。四种模式相对应的是两种英语专业人才的基本类型,一种是“英语工作者”,另一种是“使用英语的专业工作者”。

2.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

我国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国际化教育背景大趋势下,理论性知识层面已不再满足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成为各高校寻求教育变革的关注点,而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其一,素质优于理论。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高校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注重专业性的英语语言知识外,还要进行多元化的素质培养,让学生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使其置身不同社会环境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批判思维。其二,环境优于灌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知识灌输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互联网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建设远比知识灌输更重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硬件方面是指校园的教学环境,包括各种教育工具、教学技术等硬件设施;软件方面包括教学师资、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等。其三,创造力优于成绩。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英语专业也是如此。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轻松的教学氛围去激发,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去引导,通过丰富多彩的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石(专业课)4次100

1、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的是 ( ) A 、职业教育 B、学科教育 C、职业规划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B、书院制度 C、举荐制度 3、研究西方文化技术等对中国影响的现象称为 ( ) A、西风东进 B、西风东渐 C、西风东渐 4、“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谁阐述的(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5、辜鸿铭的代表作( ) A、中国人的精神

B 、中国人的教育 C 、中国人的传统 1、我们需要向外国教育学习的方面包括 ( ) A 、参与性 B 、参与性 C 、教育监督 D 、《教育利益法》 2、中国近代学制( ) A 、壬寅学制 B 、癸丑学制 C 、癸卯学制 3、科举选贤的途径( ) A 、常科 B 、特科 C 、面试 4、古代科举中的常科包含( ) A 、明经 B 、进士 C 、世子 5、清华四导师:( )

A 、梁启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赵元任 1、王国维是甲骨文研究开创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的主编 ( ) 对 错 2、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的一千年(1300 年)( ) 对 错 3 、中国人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世界的发展当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创新的机会。( ) 对 错 4、现代解剖术最早出现于西方。 ( ) 对 错 5、古代的书院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现在西方大学的初起模式相接近。 ( ) 对 错 1、社会教育的本质 ( ) A 、礼勉其前,刑禁其后。 B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翁丽霞1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0。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77-06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 EN Chang-g ui,WENG L-i x ia (I ns titute of Ed ucat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 eans propelled by po litics,eco nom y, culture and univer sality o f know ledg e,internation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es appear through activ ities.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 her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g lobaliza-tion,even not the inclination o f w esternizing the w hole Chinese culture.Internatio nalizatio 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pecial effects on cultivating o f inno vative talents.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system,enter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for speeding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 f hig 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 nalizatio n o f higher education;glo balizatio n;cultiv 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 77 # 2008年6月 第29卷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Jun.,2008 V ol.29N o.6 1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昌贵(1949-),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翁丽霞(1975-),女,福建蒲田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English 专业代码:050201 方案修订负责人:王福祥方案写作执笔:高歌 英语专业建立于1962年,是文学学科门类中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可面向其他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双专业培养。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在教育、科研、文化、外事、新闻、经贸、旅游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翻译等工作的高素质、强能力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兼学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法律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系统科学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基本理论,完成教育实习环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能够与海外人士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掌握英语语言文学、英语对象国文化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对象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4.熟悉我国在教育、外交、外事、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英语教学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英语教学的基本能力; 6.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英语教学的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8.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求实创新精神、敏锐的专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摘编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0年)》)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传统与创新)

Tradition is the root of a country. We must come to see that it doesn't mean a dependency on conservative values or a strong attachment to the past, but that i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 tradition is a ritual, belief or object passed down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within a society, also a basic character of a society still maintained at present, with origins in the past. Therefore, to respect and carry forward fine tradition is to remember the history and inherit the culture. In the other aspect,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itial source of national progress.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 out a large amount of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We are all aware of the big place that technology occupies in our lives, which is shaping our homes, cars, mobile phones, etc. What's more, a parallel movement towards innovation in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fields is underway. It'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nnovation has hugely changed our lives. However, the problem we face with is how to coordinat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 innovation is like a building of no foundation, which is easy to collapse. And without innovation, tradition is just as standstill wheels, which could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imes. So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mak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hat is, we are supposed to enhance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06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一)重视本科教学,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队伍健全,获得过本科教学优秀学院;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三)具有博士学位点,有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占90%以上,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占40%以上; (四)实验、实践条件优良,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自主学习等场地面向实验班学生全面开放;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外语教学部 二〇一五年四月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录: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四、专业人才职业定位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4.岗位资格证书 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工作领域分析 2.工作领域职业能力分析及核心课程 3.课程体系的构建 4.教学安排 七、专业教学必备条件(师资标准与软件、硬件资源配置) 八、考核及评价 九、课程教学标准(见附录)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旅游英语 2.专业代码:660109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2.学制:全日制三年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经济和旅游行业发展需要,掌握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涉外旅游基础知识,熟悉国际旅游业的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和综合运用能力及涉外旅游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能在国际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景区等涉外旅游相关部门从事旅游外事接待、导游、经营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人才服务面向 1.主要就业行业及企业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涉外旅游服务业,主要就业去向是旅行社、旅游公司及其接待部门或各涉外单位。 2. 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类: (1)旅行社导游(英语、普通话); (2)旅行社管理人员(门市接待、计调、外联等); (3)主题公园和风景点的讲解人员。 五、专业人才培养 1.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熟悉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3)有针对性的重点了解和掌握旅游中的英语常用基础知识; (4)掌握与导游相关的法律、宗教、园林建筑、历史、地理等知识; (5)掌握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礼仪常识; (6)具有服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备导游带团技能及旅行社业务工作能力; (2)具备较熟练的旅游英语听、说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景点介绍、陪同、宾馆服务等讲解活动; (3)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及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7986519.html,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学梅 来源:《成才之路》2016年第32期 摘要:指出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即:以生为本,培养创新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教育;建设创造型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营造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课外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05-01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主体精神、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 (2)忽视个性化的培养。教育中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的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教师则以“一刀切”的方式取代了因材施教,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3)教学和评价方式简单化。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评价系统以笔试为主。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独白式”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死板,不愿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了擅长记忆和考试的“读书机器”。 (4)未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只局限于某些课程、某些时段,只涉及教学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美国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资料

美国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美国的科技管理体制 美国的科技管理机构主要分为行政性的机构、立法院机构和独立的国家科学研究机构。 行政机构主要有太空总署,资助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帮助总统、总统办公室和总统周围的人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前景;国家科技委员会,使命之一是为国家科技发展确立明确的目标,并确保有关工作朝此目标进行。此外,政府还设有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它的35个成员来自产业界、学术界等各个方面,职责是使总统及其官员与产业界、学术界建立联系,向总统提出科技发展建议。 立法院机构主要指议会。主要通过立法推动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国家科研机构。主要包括三个:(1)国家科学基金会。占联邦科技预算的4%,其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和高校等学术机构;(2)国家卫生研究院。其预算由国会决定,与食品药品管理局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为并列机构; (3)美国国家科学院。没有直接的政府财政拨款,其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私人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委托项目研究,主要目标是改进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增进公众的教育程度和理解力,促进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此外,美国国家科学院还受雇于美国国家基金会,开展对青年科学、工程人员的培训。 美国独立的科研机构还包括国家工程院、医学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等。此外,美国很多大的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它们在科技、经济和政治上都有相当影响力。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等。 美国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

美国近期重要的科技政策主要包括: (1)2004年7月,根据国家科技委员会的建议,美国提出四项政府任务:提升有关创造发现的工作;应对各种科技挑战,及时提出应变策略,提出创新方法;把科技从研究阶段转化为有利于国家的实体,提升国力;通过教育、培训让科技人力资源的理念更加卓越。 (2)由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出面成立研究委员会,研究如何在21世纪让美国经济更加繁荣。 (3)美国近期进一步提出了鼓励创新的几项重要政策: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创新活动的领导网络;培养创新人才;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创新的协调;加强在职培训的创新;加强培养人才的合作意识。 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1)多元化的科技投资渠道。形式有联邦和州政府拨款或资助、公司出资、基金会赞助、贷款、风险投资等。联邦政府的科技投资占美国整体投资的近半,其他的是地方政府、私人基金会和公司。 (2)政府向企业投入大量科研经费。美国联邦研发经费投入上很重要的部分是国防。二战后美国政府开始向企业提交大量研究开发合同。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政府所有科研经费中约1/3以商业合同的形式给了企业。互联网就是美国国防部为解决战争期间的有效通信问题而提出的军事合同。再如GPS 全球定位系统和CDMA 手机系统,也是起源于军事合同。 (3)采用特殊税收激励政策。1986年美国制定了“国内税收法”,规定一切商业性公司和机构,如果其从事研发活动的经费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的话,则该公司或机构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该法还规定,研发经费可以是该公司或机构从事研究开发的费用,也可以是委托其他机构从事研发的费用。个人从事研发活动同样可以享受20%的退税。

传统教学和创新课堂的对比与研究

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对比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拟制教育的发展。汇总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条化。教条化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课前设计的教案为教学内容。教学中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金枝玉叶,把教参中的提示当做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做是亦步亦趋的向导。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有的只是机械性的劳作,有的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应付和无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教学中这样的“三惟”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内容完全取自于书本,一味地依赖书本也在情理之中。二是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创造,而在于完成预测教学任务的程度和水平,是否忠实地执行了教学大纲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

其次,模式化。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模式化至少体现两方面:教学结构模式化和教学行为模式化。每节课总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教学区别与自然影响以及其他影响人的行为的关键所在。按理来说,这些教学环节与环节的联系应该在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体现,表现为不同的样式,但是在一些中小学中,这些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结构联系正在用一种刻板、僵化、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什么课型、学科都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把课堂教学结构定势起来,形成一种不变的模子,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师要想到课堂是活的,也是动的,不能用一种不变的模式去阉割课堂鲜活的灵魂。其实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成一定的逻辑的联系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但是我觉得教学忌模式化,忌用“惟一”来替代“多样”,忌用刻板来替代灵活。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上。比如我们的传统课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所有的课堂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等待教师同意后方可回答问题;所有的课堂课前都是千篇一律的礼貌用语“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下” ,一种形式如果久而久之只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地只保留了它的形式意义,而使其实质性的内容越来越模糊。

国际化人才培养

国际化人才培养 2007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苏树林提出,要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把中国石化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与之形成呼应的是,2008年1月16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也首次透露,到2020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这样,两大公司不谋而合,同时加了快国际化进程的步伐。 中石油于2006年6月成立了“中国石油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心” ,启动“国际化人才千人培训工程”。中国石化也在刚刚结束的教培工作会上提出要“培训国际化人才4000人”的五年规划。 再看一下其它行业的情况:2007年9月24日,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开始实施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国际化是中国大型公司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人才国际化是个关键。换言之,人才国际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事实上,无论是从能源工业看还是从全国看,国际化道路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或是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人才的国际化。 美国是1966年提出的国际化教育法,日本是1987年提出的培养国际化人才。国内进行国际化培训如果从大连理工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1984年开始合作培训MBA算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10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化人才培训成为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关注热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经验,明确观念,理清思路,以利再战。避免在国际化培养中的“重智商轻情商、重业务培训轻人员选拔”的现象。 一、什么是国际化人才 《汉语大词典》中对人才的解释为∶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很多人都有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比如,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等。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前言 (2) 一、当前社会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认知 (2) (一)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概念 (2) (二)目前社会状况下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 (2)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3)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 (3)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3)

(三)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 (3)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4) (一)教育制度和模式不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4) (二)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创新的基本素质而无法适应社会选择 (5)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4)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 (6) (二)建立创新教育机制 (7)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创新作为人类文明的出发点,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当今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创新能力则又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就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今,人类在步入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之后更加呼唤创新与创新型人才。本文首先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了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利于促使创新人才更有效地融入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达成双方愿景。 【关键词】创新;人才;环境;高校培养 Talk about a becoming of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Abstract Innovate is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have been mankind community shape of main melody.The rivalry in 21th century is the talented person's rivalry, but innovates nowadays capability then is again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new century talented person.If don't innovate, the mankind weren't likely to drink the savage age of blood into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titude from the Ru hair flourishing of modern community.At present, the mankind call an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type talented person more after follow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for age.This text deveolps the request to the talented person to set out from the age first and point out development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s meaning,Analyzed currently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existent scarcity and the question in creative type's the progress that the talented person fosters, inquire into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 develops amid should adopt of concrete measure, with benefit in make the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more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标2020)

英语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机关、公司、媒体、中小学或高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交流、公共交际与管理、语言教学或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1. 掌握英语语言与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具备文学赏析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接受系统、科学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运用英语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英语专业人文性特色。 2.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育教学等方面知识,掌握良好的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 3. 掌握第二外语基础知识,具备第二外语的基本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第二外语进行日常的沟通与交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打基础。 4. 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际惯例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践。 5. 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鼓励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翻译资格(英语口/笔译)证书考试。掌握以上考试的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二)能力要求 1.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3.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强。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4年。

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其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地方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河南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河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发展也总是与矛盾共存,应该客观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急需寻找对策加以解决。 1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河南的部属院校相对较少,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上主要靠本省的力量。但是无论从本科院校数量还是博士点数量,无论从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还是项目和科研奖项数量上,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区,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优势学科不突出 河南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由于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多以传统专业为主体,在专业结构与学科结构上都较为单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在学科的纵向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对于新兴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建设却显得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原有的专业和学科难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致使其成为提升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与核心问题。1.2 科研与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科研方向不明确 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是“空中楼阁”,河南不少高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现象突出。片面追求论文、项目和成果,导致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方向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河南有些地方高校缺乏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校级重点科研方向不明确,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

教育传承与创新

教育传承与创新2011年11月4日下午 会场:钓鱼台国宾馆八方苑四季厅 第一场 全体会议 主席:陈向明 主席:贾积有

Chair: Jia Jiyou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November 4th , 2011 Afternoon Venue: Four Seasons Hall, BaFang Garden, Diaoyutai State Guest House Session 1 Plenary Session

教育传承与创新2011年11月5日上午 会场: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会议室 第二场 教育技术的力量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November 5th, 2011 Morning Venue: New Meeting Room, Yingjie Exchang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Session 2 The Potenti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育传承与创新2011年11月5日下午 会场: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会议室 第三场 教育传统的生命 主席:丁钢 第四场 教育创新的空间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November 5th , 2011 Afternoon Venue: New Meeting Room, Yingjie Exchang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Session 3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Session 4 Space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申报材料 《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科学总结 成果完成人:黄伟雄古广灵X玉华潘厚辉关俭科 成果申报单位:XX科学技术学院 二○○九年四月十日

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成果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思路 1.成果研究背景 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建设创新型社会,全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005年科技创新大会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本成果完成者均为从事高等教育15年以上的人员,深感我国普通高校缺乏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于2002年结合实际提出了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研究,得到了省级教改立项支持,05年党中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更是对研究的巨大鼓励。 2.成果研究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责任。构建创新型社会,全面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因为这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意义重大的工程。然而,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的特点是普遍重视知识和理论的传输,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创新教育;正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现实缺陷,导致不少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感到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缺乏。

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201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门类:外国语言文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2016级 所属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负责人:王敏 方案制订人:王敏方案审核人:程家才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夯实语言基础、培养跨文化意识、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校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英语语言技能学习与师范技能锻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师范人才的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掌握英语教学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高的教师职业素质,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学及其他教育部门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一)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教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相关学科理论与技能的系统教育和训练,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具体规格要求如下: 1. 思想政治素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 通识能力素质方面: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等应用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第二外语。 3. 专业能力素质方面: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包括语言、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及科技发展概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掌握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师范专业技能,包括普通话、板书、教学活动设计、班主任工作艺术等,具有设计实施英语教学和英语教育研究的能力,能熟练地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手段与模式,能根据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英语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教育政策,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教师职业特点。 4. 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诚信意识和团队意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学艺术修养和人际交往意识;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和求实的敬业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未来职业适应能力。 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如表1所示。 三、主干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 四、课程体系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