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中湖南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部崛起中湖南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部崛起中湖南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部崛起中湖南农业产业的比较优

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中部崛起中湖南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

中部崛起中湖南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中部的崛起离不开中部地区农业的崛起。各省应抓住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和振兴农业产业。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分析依据,探讨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在中部6省中的比较优势,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标测算了湖

南省农业产业在中部6省中,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并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中部崛起中湖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湖南;农业产业;中部崛起;比较优势;

Rise of Central Chinas Hunans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bstract:Central region is Chin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entral to the rise of agriculture. Provinces should seize their respect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revitalizing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the author studied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central provinces of six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tegrated us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Hunan Province in central six provinces, planting, animal husbandry, forestry, fisher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sed on the rise in central Hunan provi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response .

keywords:hunan Province;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the rise of the central;comparative advantage

中国茶叶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书 一、企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分析 1、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2009年我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到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3.3%。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为0.7千克,潜在的国内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省内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2.8万吨以上;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消费茶叶1千克的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5.8万吨以上。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自《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第二个春天。 2、企业现状

现有可开采茶园1000余亩,新开发茶园400余亩, 二、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 (1)基地建设:对于新发展茶园,要“建一片,成一片”。对于已建成的幼龄茶园,科学肥水管理,三年过渡到投产园。对于已开采茶园,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变投产园为丰产园。 (2)生产加工:充分利用鲜叶资源,加大干茶产出量,增加茶叶毛收入。合理安排采制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净利润。 (3)产品定价:通过实施产品组合战略,即将产品划分为利润产品、竞争产品、销量产品,获得组合竞争优势,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和竞争应对。通过逐渐导入和完善新产品开发战略,实现销售一代、开发一代的战略体系。通过完善产品专门化管理,确保各产品的市场成功和利益最大化。 (4)营销攻关:体现在以品牌促渠道,以品牌拓渠道。可采用连锁经营、合作经营及代理三维立体渠道,不断加大市场培育与开发力度,以实现销售的跨越式增长。 (5)组织架构:以现有组织架构为基础,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完善组织架构,制定科学明确的部门及岗位职责,实现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高效协作。 (6)市场定位:增设部门,随时收集潜在市场信息,为下一步业务拓展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7)物流配送:初步建成物流配送基地,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形成物流园区雏形,使其具备发展为综合型物流园区的基本条件。

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八八年,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优质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理念得到客户的青睐和肯定。目前公司主要经营红茶、白茶、绿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系列下各类茶叶的出口。 欧洲、亚洲作为中国茶叶销售的两大市场,一直是中国茶业出口的传统市场,本文主要从产品出口到消费出口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茶业至欧洲、亚洲做出口茶业成本核算,为出口茶业的宣传和推广设计出口经营方案。 关键词:茶业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一、出口商品概况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深化改革而成的专门经营研发茶业进出口的国际品牌

绿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因此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绿茶是未经发酵的,中国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的特点是汤清叶绿,营养丰富,可以防止疾病。 适宜人群 一般人均可饮用。

1.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2.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发热口渴、头痛目昏、小便不利及进食奶类食品过多者也宜食。 绿茶主要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较为出名。 黑茶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名黑茶。六大茶类之一,属全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边茶)、藏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俗称黑五类)。

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肖黎 摘要:绿色湖南、绿色发展与绿色农业三者之间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建设绿色湖南的前提与保障是实施绿色发展,而实现绿色发展就必然离不开绿色农业。文章首先采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湖南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然后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实际,提出了湖南绿色农业的发展五大对策: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培育绿色农业意识;加强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绿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带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对绿色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关键词:绿色湖南;绿色发展;绿色农业;SWOT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绿色发展是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总趋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实施“绿色新政”,以发展绿色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时代潮流。2006年初,湖南省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南”的奋斗目标。同年底,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一条重要底线。2010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根据转方式、促“两型”的新形势,作出了打造“绿色湖南”新名片的重大决策。2011年1 月,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建设“绿色湖南”作出了具体部署。 绿色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就包括了最大的产业--农业或者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的形态与模式。它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生

关于湖南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大纲: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 地域简介 2 资源简介 3 交通位置概括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发展现状 2 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性质 3 任务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1 规划类型和原则 2 规划的战略模式与发展目标 3 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客观基础 三、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SWOT分析 四、结束语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新化县区域经济规划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地域简介 (1)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辖区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2)新化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南北最长直线69公里,东西最宽直线83公里,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折合535.05万亩.新化县总面 积占全省1.693%,占娄底市面积43.94%。境内多为山丘盆地。 2资源简介

(1)新化是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优良的土质、温和的气 候,给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集多样与珍稀、天然与人工栽种于一体的药材资源特色。据考察鉴定,境内有中药材894种,其中植物类160科7 86种,动物类72科101种,矿物类7种。符合药典标准的有135种。在这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中,有天麻、玉竹、杜仲、厚朴、黄柏等大量珍贵药材,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山地之中。在大熊山区海拔900米以上的草坡、丛林之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药用植物3.18种之多。 (2)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在广阔的地域内,已发现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4种,开发利用的26种,矿产地115处,其中煤、锑、金、铜、钨、砷、石灰岩、石膏等优势矿产,储量丰富、相对集中,易采易选,配套程度高。新化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储量3.05亿吨,铁矿贮量2千万吨,锑矿55万吨,石墨矿200万吨,硅石9.8亿吨,高岭土矿750万吨,花岗岩7.8亿立方米,大理石175万立方米。 (3)新化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据勘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9.2万公顷,有林地16.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新化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总蓄积量512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270万立方米,松木蓄积215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叶为主,总面积1.2万公顷。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 2万公顷,蓄积4800万株。目前,全县正对低产竹林进行高标准改造。丰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据专家估计,全县仅楠竹资源一项,每年即可加工竹地板30万 平方米。 3交通位置简介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大县 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86 年的32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贫困人 口由198年的72.4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53%下降到 10.6%,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新化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开发密集区”和电子陶瓷、艺术瓷出口基地。 (3)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51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 业增加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4元,比上年增加117 元。 2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努力打造淳安“茶乡”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__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__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

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科技创新任重道远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虽然2010年我国茶叶出口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存有不少瓶颈需突破,茶企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走科技兴茶之路。同时要注意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需政府、行业、企业联手互动,形成合力,才能尽快、尽早实现茶业崛起,提升我国茶业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骄人成绩难掩背后隐忧,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棘手瓶颈问题,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是中国茶引领世界茶叶发展潮流大势所趋。 2010茶叶出口金额创新高 自2005年以来,茶叶出口量始终徘徊在28-30万吨,2009年突破30万吨,创历史新高,2010年出口30.2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但出口金额再创新高,达7.84亿美元。分析来看,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绿茶、花茶、普洱茶出口量上升,红茶、乌龙茶出口量下降。2010年,我国绿茶出口23.42万吨,同比增2.12%,金额5.67亿美元,同比增8.07%,实现连续9年量价齐增;花茶出口7356吨,同比上升24.4%,出口金额3990

构建现代销售物流体系推动湖南农业发展

构建现代销售物流体系推动湖南农业发展 发表时间:2009-12-25T11:23:01.21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0月上旬刊供稿作者:张丽霞 [导读] 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多途径流通渠道科学规划销售物流模式农产品的输出是农业物流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张丽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湖南农业发展和现代物流的相互联系,重点从设计合理的流通渠道科学规划销售物流模式、各级政府大力投入对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培养现代农业物流技术人才等三个方面构建现代销售物流体系推动湖南农业发展。 关键词:湖南农业销售物流流通渠道农业物流人才 0 引言 2007年末湖南省总人口6805.70万人,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9.55%,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3.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4.26元;2007年湖南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农业总产值2603.87亿元,59.55%的乡村人口只实现了28.47%生产总值,反映出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问题在湖南特别明显。农业经济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强省的重要途径。湖南农业发展除了从技术引进和应用、土地改革、信息技术等方面着手进行以外,现代物流的推进也是重要实现的举措,本人重点探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动湖南农业上新台阶,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好路子。 1 湖南农业发展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流基础 1.1 农产品产量丰富 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粮食总产量2910.1万吨,烟叶19.58万吨,出栏肉猪7955.60万头,出栏牛227.35万头,出栏羊873.52万头,出笼家禽6.41亿羽,水产品产量199.65万吨,这些农产品除少量农民自用外,大部分进人流通领域,形成庞大的农产品物流。 1.2 农业产业化取得一定的成绩 2007年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4.2万家,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亿元;22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80亿元,实现利润30.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022个,合作组织成员234.47万户,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农业发展出现了许多农产品现代物流组织者。 1.3 农业出口在不断上升农业发展逐步走向国际。2007年湖南省出口65.23亿美元,增长28.1%,农产品出口3.5亿美元,增长 12.4%。其中活猪出口0.53亿美元,增长14.7%;茶叶出口0.40亿美元,增长19.2%,为农业国际物流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1.4 农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极大提高为发展农业,湖南省每年投入巨资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改善基础设施。2007年建成县到乡镇公路2348公里,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乡镇127个,通畅率89.5%;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8727公里,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行政村8015个,通畅率53.1%。新增1139个自然村通电话,实现乡乡能上网。115.64万人解决了听广播、看电视问题,农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农业物流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强有力的后劲,农业交通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湖南农产量的增大及农产品的出口和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扩大及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修建为现代销售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现代销售物流对湖南农业发展的作用 建立农村现代化销售物流体系对解决湖南省农村经济整体水平较低,降低湖南农产品成本,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等这些作用,在大量的文章中都有分析和论证,我在这里就不赘述,总之在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下,运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应用到为农产品销售的实际中,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是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 3 湖南构建现代农业销售物流体系的具体思路 农产品质量易受到温度、碰撞等条件变化影响。湖南省的蔬菜、柑橘、肉类、禽蛋类产品在现有的运输储存中损失率很高,有的高达70%,给农民及经营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降低经济效益。建立高效的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有利于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民收入并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物流体系的良好构建需要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的投入并要通过管理进行良好的整合。湖南现代销售物流体系应从现实资源及条件出发,紧密结合农产品市场的需求,设计合理的物流模式,农业物流设施的投入及物流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来构建,以国际国内标准建设快速带动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3.1 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多途径流通渠道科学规划销售物流模式农产品的输出是农业物流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构建一些便于消费者又保证物流质量和成本的的物流通道,我们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构建不同的流通渠道规划物流模式。农协和批发市场可以成为农产品主体流通渠道,约占流通总量的60%。农产品生产者主要为中小农户,产品多为一般档次。设计的物流流程如下:农户收获产品后送至农协,在农协进行预冷处理并分拣包装后,通过冷藏卡车等送至城市大型批发市场。产品进入批发市场马上进行销售,售出后通过冷藏卡车运送至中间商或零售商的冷藏库,直接摆上柜台。农协和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已经在湖南发展并且逐渐具有规模,今后要继续规范和鼓励壮大。零售店与签约农户间的产销直送模式约占流通总量的20%。生产者多为农业生产企业,产品中高档、特产品较多。企业收获后,经简单分拣包装,直接通过冷藏卡车送至零售商的冷藏库或店头。湖南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已有四万多家,今后要在特色和高档产品上下功夫,满足高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或者向国际市场拓展。网上直销、邮购等无店铺直销约占流通总量的15% ,产品以特产类为主。农户直接接受消费者订货,通过速递或邮局系统的小型冷藏箱送至消费者。2009年8月湖南已开通了网上供销社,为农户销售农产品开辟新的途径,满足个性化的小批量特产需求。同时建设农产品直销店,可占流通总量的5%。由农协提供销售店铺场地和信息、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农民直接将产品摆放到店铺内并自行定价。店铺多处于产地附近,一般只有简单包装,并不使用冷链系统。湖南各类农业生产组织者要根据农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流通渠道组织物流活动,将产品及时送达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 各级政府大力投入对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农产品大部分是生鲜产品,无论是运输车辆、仓库还是批发市场都需要冷藏或冷冻设施来保证,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支持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湖南农村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直接提供资金,完善公路交通网,在各地建立大型批发市场、预冷仓库、冷藏、冷冻仓库等设施。这些初期投资可以先由政府全额出资,建成后委托农协组织或公共机构经营维护。从2007年、2008年湖南省在县道、乡道、村道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到村的水泥、沥青路的通畅率达到60%,逐步完善了公路交通网。大型批发市场在各县的物流中心都已经在逐步建设,但是在预冷仓库、冷藏、冷冻仓库等设施建设方面各级政府没有大力投入,依然由企业自主建设,没有规范,这样企业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没有对农产品的仓储和运输来保证冷藏冷冻,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损失率,提高了物流成本,降低农村经济效益,产生的大量垃圾也降低社会效益。湖南的农村人口占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标签:茶叶现状对策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范本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 告

编号:FS-DY-24416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XX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

叶称号。XX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15人。茶叶面积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76.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XX 年新植茶园352亩,XX年新植1400亩,XX年新植2350亩,XX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xxx”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

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八八年,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优质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理念得到客户的青睐和肯定。目前公司主要经营红茶、白茶、绿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系列下各类茶叶的出口。 欧洲、亚洲作为中国茶叶销售的两大市场,一直是中国茶业出口的传统市场,本文主要从产品出口到消费出口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茶业至欧洲、亚洲做出口茶业成本核算,为出口茶业的宣传和推广设计出口经营方案。 关键词:茶业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一、出口商品概况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深化改革而成的专门经营研发茶业进出口的国际品牌企业。公司的主要产品有红茶、白茶、绿茶、青茶、黑茶、黄茶等六大系列,在此专门介绍红茶,绿茶,黑茶三大系列。 (一)红茶、绿茶、黑茶的基本概况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凋萎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霍红、滇红、越红、苏红、川红、英红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祁门红茶独具的特色是:成品茶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酣厚、香气清香特久,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以闻名于世,位居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 绿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因此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绿茶是未经发酵的,中国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的特点是汤清叶绿,营养丰富,可以防止疾病。 适宜人群 一般人均可饮用。 1.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2.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发热口渴、头痛目昏、小便不利及进食奶类食品过多者也宜食。

湖南农业生产发展现状与特征

温室工程课程论文论文名称:湖南农业生产发展现状与特征所在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班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2班 作者姓名:陈恺鹏 作者学号:20110206310046

湖南农业生产发展现状与特征 摘要:湖南,因湖南省大部分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因自古广植木芙蓉而有“芙蓉国”之称。湖南农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谷,表明早在1万多年前,人类的先祖便在农耕生活。 关键词:湖南省农业生产发展趋势 一.湖南省农业生产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长。199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818万吨,出栏生猪6240万头,水产品总量达到116.8万吨,分别比1986年增加了187万吨、3608万头和78.6万吨,极大地丰富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需求。 (2)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生产的单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1998年全省粮食亩产达到了370公斤,经济作物中油菜籽亩产达到了81.3公斤,出栏肉猪产肉量达到68公斤,淡水养殖亩产达到173公斤,分别比1986年提高了33公斤、19.3公斤、11公斤和104.3公斤。 (3)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不断加大,特别是1998年和1999两年中我省有70多亿元的国家和省级投资用于水利、种苗工程、动植物保护、生态防护林、生态环境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业生产抗灾减灾能力增强,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但是,我省农业生产面临新的发展时期,也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农产品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二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尚未形成。 二.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经过长时期的不懈努力,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1)农产品出口有了一定的基础。1998年农副产品及加工制品出口额达到3.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1%。 (2)部分农产品出口已形成一定规模。畜产品、大米和茶叶等大宗农产品出口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据长沙海关统计,畜产品年出口值(活大猪、鲜冻猪肉、猪鬃、肠衣等)为7053.3万美元,大米9014.88万美元,茶叶为3932.69万美元,三大产品出口是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支柱。 (3)出口地区逐步扩大。在原有港澳、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等传统市场外,已逐渐建立了欧、美等农产品出口市场。 虽然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也还存在一些严重的制约因素,影响着出口市场的巩固和发展。一是出口骨干农产品区域类同性强、竞争压力大;二是本省农产品品质不高,一部分从我省海关出口的农产品来自外省;三是出口产品加工附加值低,相当一部分是未经加工的农产品;四是缺乏品牌产品等。

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茶叶是我省仅次于生猪的第二大创汇农产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省茶叶在产业化建设、出口贸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加快我省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主要成效 我省是传统的产茶大省,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素有“江南茶乡”的美誉。处于于北纬30°左右的**山区及环**湖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茶叶质香味醇,品质优良,生产的绿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好的。 20世纪80年代,我省茶园面积曾达262万亩,产量8.1万吨,是全国茶园面积最大、产量第二位的茶叶大省。虽然90年代初湖南茶业大幅下滑,但从1998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茶业产销形势逐年好转,茶农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涌现出**省茶业有限公司、**省**进出口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行

业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XX年我省茶叶产值10.09亿元,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总产量8.1万吨,其中出口3.22万吨,创汇3360万美元,居全国第3位,出口均价为1.414美元/公斤,同比提高了20.62%。我省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占全国的1/3强,连续三年保持了全国第一。今年我省茶叶出口来势又十分喜人,出口创汇有望突破3500万美元,跻身全国第2位。 基本经验 总结近年来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是如下几条: 1、以出口带动内销,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推动茶业快速发展。 茶叶出口解决了**茶叶的销路问题,带动了全省茶叶品质和价格的普遍提高,促进了产品安全化、标准化、多样化,提升了湘茶的国际形象。出口茶叶中的小包装茶、自有品牌茶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开始逐步摆脱主要为国外茶叶进口公司提供袋泡茶原料的不利局面,走上了积累品牌价值、形成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茶叶出口还有效地带动了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链,推进了湖南茶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省主要有**省茶业有限公司和**省**进出口有限公司两家茶叶出口龙头企业。**省茶业有限公司由**省茶叶总公司整体改制而来,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和

做大做强海青茶产业(精)

做大做强海青茶产业 打造江北绿茶第一镇 胶南市海青镇党委、政府 胶南市海青镇位于青岛西南部,素有“北方绿茶之乡”的美誉,是山东省北茶科研中心确定的青岛地区唯一的北茶科研基地。全镇64个行政村,1.26万户,4.24万人口,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绿茶3万亩,年生产干茶200余万斤,实现经济效益1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茶叶专业村43个,加工企业130余家,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6处,有机茶园基地5处,茶叶行业协会及专业合作社5家。近年来,作为青岛市的茶叶主产区,海青镇把茶业做为富民兴镇的突破口,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将海青茶这一特色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江北绿茶第一镇”。 一、加强茶叶统一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科技兴茶作为突破口,通过实行有机茶、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QS认证,加强全镇3万亩茶园的标准化管理。重点是以注册“海青绿茶”商标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海青茶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海青绿茶”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措施,加强对全镇13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把各类茶叶品牌有效整合为“海青绿茶”品牌,举全镇之力对该品牌进行集中统一宣传和推介,促使“海青绿茶”对外形成一个“拳头”,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同时,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实施“科技兴茶”。专门聘请省、市茶叶技术专家担任顾问,按照

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从种植、浇水、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到采收,特别是合理用药和田间管理等环节,对茶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技术指导,扎实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营造防护林带,栽植相生树种,为有机茶叶生产创造微域性气候,做到规范化操作,高标准生产。 另外,利用广播宣讲、科教片播放、科技明白纸发放、组织茶农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将新技术、新办法及时地传授给茶农,切实提高茶农栽培技术。为使海青茶真正成为无污染绿色饮品,加强了茶园科学管护,推广应用新技术,特别是加大推广应用DND生物肥、生物杀虫灯等技术的力度,提高海青茶的内在品质。严格按照“无公害有机茶园”种植的规范要求,积极引导茶农在种植管理茶树时,全部施用农家土杂肥,坚决杜绝使用化肥和农药,为加工优质茶提供优质原料,增强茶叶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实施基地带动战略,建设良种茶繁育基地 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全力夯实茶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茶叶基地建设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将北部山区建成高标准的生态示范园、旅游观光园。根据规划、技术、资金和项目建设向“海青绿茶”品牌茶叶基地集中的要求,对新发展的成方连片茶园,制定了优惠奖励政策,每亩分别给予200—300元的补贴;对新发展的无性系茶园,每亩给予600元的补贴,以此推动品牌茶叶基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成片、分步实施的原则,将“海青绿茶”品牌基地发展重点安排在后河东、后河西等15个宜茶村庄。对各村庄宜

2021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xx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为抓好我镇xx年茶叶产业发展,更好、更快地造福人民群众,以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抓点连线扩面”的思路,重点突出示范区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建立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高效茶园。 二、建设目标 继续抓好xx年13000亩茶园面积的管护工作,xx年新植茶园5000亩,具体规划为:茶场新植2100亩,村新植100亩,村1300亩,村新植1000亩,村新植500亩。 三、茶苗采购 (一)采购品种 选择适制性强,丰产性高,抗逆性强,适宜本地区土壤和气候的无性系良种。 (二)采购数量 本次采购数量共计2500万株。(5000亩x5000株/亩) (三)采购时间 在10月底前完成茶叶的采购,质量标准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1767-xx规定的一年生茶树改了品种合格苗标准。 四、进度安排 新植茶园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10月30日前搞好政策宣传、茶苗选购和相应的技术培训,将栽植计划落实到地块到农户。 第二阶段:茶树栽植 11月30日前,按照规划面积进行茶叶栽植,拌好地,施好肥,盖好膜,保证茶树成活率,按规划面积完成栽植任务。 第三阶段:茶园管护 12月10日前,搞好新植茶园的管理,剪枝、灌水、覆盖。 未分配新植任务的村,在12月10日前,必须搞好旧茶园的管理,除草、补植、理沟、修枝。 五、保证措施 (一)明确目标任务 镇上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xx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镇上为每村派业务骨干3名,负责对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栽植计划、茶苗调运,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协调解决新植茶园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做到目标到村责任到人。 (二)加强技术指导 镇上成立专门的技术指导工作小组,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到户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茶叶栽植的工作人员和群众进行实地演练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栽茶人员的技术能力。在茶叶栽植正式开始时镇技术工作组要到现场进行指导,保证各村茶叶栽植技术指导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