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文本的文化价值
播音学 前部分复习资料

播音:是指播音员与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播音学:以播音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播音创作发生发展的规律意义:是新兴学科发展的必须是播音本身这一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它是对播音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总结是新兴学科发展规律的揭示和命名是对播音实践的指导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系统的方法全息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横向【同一时期】纵向【不同时期同方面】借鉴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播音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播音创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播音创作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播音创作是一个弹性的系统播音创作是一个全息的系统国际传播的技术背景:(1)1920年美国商业部认可的第一台商业台,简称KDKA 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美国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创办(2)1922年2.14晚8.00英国创办第一台广播电台证实播音(3)1922年5.27莫斯科中央无线电台成立。
1月7日播音中国广播电台的建立(1)1923.1.23晚8.00中国第一台无线电台,叫无线电话播送站在上海主要播新闻和音乐,开办者美国人奥斯邦(2)1926.10.1中国第一个官办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创建者刘瀚(3)1927.3.18中国第一台私营商业电台——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在上海。
(4)1927.5.1中国第一台公营电台,主要交通部在天津成立呼号COTN(5)1928.8.1中国国民党创办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播电视发展:(1)1940.12.30延安电台建立到1943年停播。
背景:王皮湾的窑洞稿件来源:新华社史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声呼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第一位女播音员:徐瑞璋(2)分期1945.8.30~1949年建国前背景:口号“人民的喉舌,民主的呼声”“大家办广播”史实:四次转移a1947.3.27瓦窑堡好坪沟b1947.4.1太行山麓沙河村c1948.5.23西柏坡村(河北平山县)d1949.3.25北平(3)分期1949~至今题材;1.实况转播播音:第一次开国大典,田齐越。
文化类节目火爆原因——以《朗读者》为例

94广电视角当今新媒体时代来临,传播技术发展,不同介质的传播媒介逐渐融合,节目形态不断创新,满足着大众的需求。
娱乐消遣式的节目过于同质化、低俗化,受众易产生视觉疲劳,文化需求不易满足。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节目在满足了受众放松消遣需求后,应增加满足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
央视打造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泛娱乐化背景下犹如一股文化清流出现在大众视野。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就是我们的《朗读者》”的设计理念,将无声的文字与有声的语言连接起来,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提高了受众的审美水平与思想高度。
一、创新节目内容,释放文化需求(一)改变节目形式,贴近受众群体2017年,在娱乐化节目充斥荧屏的背景下,《朗读者》如一股清流直达观众心灵。
节目积极响应“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用情感、故事、目标建构起立体化的阅读氛围,让广大观众感受阅读之美,践行阅读之魅。
[1]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每期以不同关键词为主题,主题词多为“遇见”“青春”“故乡”等贴近受众生活内容的词语,以此来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首先对每位嘉宾进行简单的访谈,通过访谈的过程引出所朗读内容,最后进入朗读环节。
节目开始前,主持人董卿朗读关于主题词的独白,带领观众走进节目,每期节目选择一定数量的嘉宾,每位嘉宾所推荐的内容各不相同,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散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文学,从剧本独白到书信历史,每位嘉宾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选择不同的朗读内容,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情感,满足了受众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需求。
通过书里的时代背景、国家历史、人生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抑或一个人背后的情怀。
(二)综艺文化结合,名人、素人加盟以往的文化类节目多采用竞技、讲述等节目形式,虽具有一定的科普效果,但知识渊博的参赛者与普通观众之间会产生距离感。
《朗读者》打破了这种局面,通过VCR(录像)展示、主持人与嘉宾近距离访谈,在轻松愉悦的沟通过程中,形成代入感与情感的渲染,拉近受众、嘉宾、朗读文本三者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朗读嘉宾或朗读内容背后的故事,形成思想共鸣。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的形象建构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50 -2023年第20期 总第135期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的形象建构◎许 帆[摘要]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近年新兴的一种综艺节目模式,在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精神世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格局的演变驱动各大栏目建构个性化、品牌化、精品化的品牌形象,并从主持人身份、节目呈现、主持样态等方面不断优化主持传播路径。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媒介形象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呈现和风格定位依赖于主持传播的媒介形象建构。
学者高贵武在《主持传播学概论》中,将“主持传播”定义为“主持人传播”,即以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而实施的传播,或由主持人从事的传播活动的总称[1]。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作为主持传播的主体、节目样态的打造者、节目受众的互动者,应顺应主持传播格局的演变,找准媒介形象的定位,承担优化主持传播路径的时代使命。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的格局演变媒体融合发展促进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变,也迫使文化类综艺节目顺应潮流,改变传统的主持传播格局,呈现平台上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方式上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多方面变化。
(一)传播平台: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依托于网络的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媒介产品加速了跨屏传播的进程,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和偏好以及使用媒介的行为模式。
导致许多电视节目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打破传统媒体节目“单一传播”的渠道限制,而在新媒体平台内部以及新旧媒体之间呈现“整合传播、多样转型”的特征[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不再完全依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是逐渐在抖音、B站、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新兴媒体平台上投放,主持传播平台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演变。
(二)传播方式: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彼得斯的传播观念范式理论认为,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撒播”范式,即主持人以高高在上的高冷姿态向公众传播信息、表达态度、发表言论观点[3]。
播音主持创作原理在中小学经典诵读中的运用

播音主持创作原理在中小学经典诵读中的运用高祥荣1,张天虹2(1.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上海200234;2.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经典诵读和播音主持同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
通过分析比较,寻找两者之间有声语言表达活动的共同规律。
借鉴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原理中关于有声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尤其要注重“理解文本”“感受文本”“表达文本”这三个有声语言创作过程,并将其运用于中小学经典诵读艺术实践活动中。
研究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典诵读指导水平,提升中小学生的经典诵读表达能力。
关键词:播音主持;经典诵读;有声语言;提升策略诵读活动,自古有之,“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①,蒙学必备。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雄辩之风兴盛。
隋唐科举制度以来,“四书”“五经”及“八股文”,使得“重文轻语”现象日趋严重。
由于受到传统偏见及高考模式的影响,当代中小学教育趋向于重“文”轻“语”:重视文字阅读及写作,忽视朗读和有声语言表达,“哑巴语文”屡见不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中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②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为“普通话诵经典,规范字书中华”。
基本原则提出:“加强中华经典诵读教材、读本等基础资源建设,便于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学习领悟中华经典精髓”;“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发挥朗诵、书法、诗词等文化名家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
”③中小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诵读作品应该“怎么读”?表面上看,这是诵读文本“声音化”的问题。
深层面来说,是关于有声语言表达如何二度创作的问题,属于语文教学中“语”的范畴,同时又必须以“文”作为创作依据。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本写作复习讲义

电视文本写作特点:理论性;文学性;艺术性;实践性目的:整体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人文底蕴什么是电视解说词?课本:P1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约定俗称的叫法。
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节目的文字稿。
它介绍,叙述新闻事实,节目内容,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
解说词是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
Eg:广播新闻类节目、新闻读报节目声画并重解说词和电视画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解说词的名称来自电影纪录片\电影纪录片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格里逊式2“真实电影”——“生活即景”—“电影眼睛派《劫后》3访谈式4个人追述--纵观纪录片从无声到有声的过程,出了“真实电影”时期,解说词在逐步发展,而且是向着广义的、由多元素组成的音响效果发展。
1画面具有强大2解说多元素艺术感染力3音乐聚合力的电视记录4音效统一体片5同期声6文字解说的实质是制作者思想在电视节目的表述。
文以载道电视解说词的不同形态:1电影是有情节的。
其情节是靠画面形象和画面内人物的语言等因素组成的。
画外音的解说是处于交代,介绍的辅助地位。
从属于画面的2电视新闻的画外文字不同,他的画面内没有完整的情节,不具备准确的表述能力,电视新闻的画外音是新闻因素齐全的完整叙述或议论。
3电视专题片中,解说与画面的关系式各司其职,相互渗透的艺术统一体。
第二节:解说词的定义80年代:“解说词作为电视记录性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文学体裁,一种单出的语言艺术。
”“解说词作为电视记录性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不恩给你,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它(报道词)是跟画面结合在一起的,是电视语言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的文章。
90年代:“电视艺术有声语言的一种重要表述形态。
它是指客观叙述者的角度,直接用有声语言来交代、说明或评论的一种画外音表达方式在电视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被广泛地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作者:沈义凡来源:《大观》2022年第02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媒介得到了良好发展,且许多现代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它不仅深度挖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还增添了一定的故事性,这样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因此,从《典籍里的中国》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效果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媒介;《典籍里的中国》;传播效果;文化认同央视作为代表我国国家形象的电视媒体,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从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寻找文化符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并充分利用电视媒体传播的生动性强、受众广和感染力强等特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履行宣传教育和思想普及的职责。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文化类节目的代表,以生动的节目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也在年轻观众当中起到了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作用。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发重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
虽然《典籍里的中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与之相比,同类型的综艺节目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本文结合数据分析和网络调查问卷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泛娱乐化现象严重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事情,也正因为它过于严肃,许多青少年不愿意去深入了解与学习。
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产生了。
这类节目的创作初心是好的,但是在当前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许多节目在播出的时候变了味道。
大众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嘉宾和话题,反而使节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例如当年因某位明星发表了不当言论而火上热搜的《巧手神探》,它明明是一个宣传面塑、刺绣、玉雕、木工等中国传统技艺的节目,却因明星的一个举动而变了性质。
近年来,有些综艺节目为了流量会邀请一些明星助阵,结果节目的热点全部围绕明星展开,传统文化反倒成了陪衬。
言有方而意深远——论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创作与评价

第9卷第9期Vol.9 No.911语言表达是主持人实现职业功能的重要手段。
杨澜曾诟病主持人语言表达“时间之短,容量之小,间隔之大,不可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
这一切都似乎注定了主持人语言不太可能成为一门精深的艺术”。
[1]杨澜从深度、广度、精度等层面质疑主持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其积极的批评意义,但是,她所描述的情况更接近于单一型主持人的情况,不能代表全部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实践特点和实践水平。
主持人语言表达的确有篇幅小、非连续以及通俗取向的特点,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不是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并非都是精英取向、典雅风格,对于篇幅也没有绝对的要求。
主持人语言是否能称得上艺术,在于其是否具有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
创作理念、创作条件的不同以及创作者自身素质的差异都可能造成不同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在质量上存在精粗不同、优劣差异,但这并不能从整体上否定主持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换言之,并非所有主持人的全部语言表达都具有审美价值,但不可否认,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作为语言表达的类型之一,从内容到形式都存有审美空间。
现实社会中,受众对主持人语言表达所提出的要求和所受到的影响即反映了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审美可能。
而优秀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上高人一筹的表现也佐证了主持人语言表达的艺术价值。
一、主持人语言表达的方法(一)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实践导向吴郁教授认为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编码中的文采,一是有声语言表达的精彩”。
[2]编码文采和表达精彩符合受众对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审美经验。
语言系统是人们实现对话和交流的前置条件,但人们会有“超出结构的内容的活用”。
[3]主持人的语言表达除了要遵守语言系统的一般规定,更需要通过表达实现“超出结构的内容的活用”,从而表现出“语言形式的生动性和技巧的艺术性”。
[2]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中离不开修辞,需要“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4]从而提升话语的质量和传播的效力。
(二)主持人语言表达的理论依托首先,中国播音学理论为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形式分析的技法体系。
第二讲广播电视语言符号系统资料

注意服饰语言的选择运用可以深化人物个性、 渲染现场气氛、丰富信息内容,增强传播效果。
26
第二节
电视非语言符号的构成
4、色彩语言 是指颜色在特定的情境中所代表的意义,这种 意义不是颜色本身具有的,而是自然、社会乃至人 们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电视新闻中利用色彩来传达一种感受,渲染 现场气氛和情绪,使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感染力。
35
第二节
电视非语言符号的构成
2、现场音响的作用 ① 突破限制,扩充信息 现场音响具有突破画框限制,增加画面的信息 含量,能将人们的认知意向引向画外,激发受众的 联想。
例证:《荒岛余生》,第五、十段,汤姆汉克斯主演
36
第二节
电视非语言符号的构成
② 渲染气氛,创造真实
现场音响可以加强传播效果。它可以烘托现场 气氛,增加真实性,可感性,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电视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
(二)声画关系双主体论 1、画面的主体地位 (1)确定画面的主体角色的依据 A、受众心理驱动: 看的需要(百闻不如一见) 佐证的需要(眼见为实)
44
第三节
电视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
B、高效传播的需要: 多种符号综合运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多种通道共同感知:视觉和听觉
45
第三节
电视非语言符号的构成
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
造型语言 具象音响语言
是构成电视新闻画面和音响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第二节
电视非语言符号的构成
一、造型语言的分类与作用 (一)造型语言的分类 造型语言:是指用以表现新闻内容的外在形 式的总合。
23
第二节
电视非语言符号的构成
1、形体语言 形体语言:是指在画面结构中各种形体在结构 组合中所表现出来的表意因素。 形体语言是图像语言中最为基本的要素之一。 包括事物的外在形状、人物的眼神、手势、姿态、 动势等。 形体语言可以引申出更深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 寻 我 国广 播 电视 有 声 语 言 文本 文 化 价 值 探
采访等基本形态 的有声 语言 文本 , 是节 目构 成和信 息传 递 的
1传统广播 电视媒 体。我国当前传统 广播 电视有声语 言 . 文本分布格局 基本上是 以新闻节 目文本为 主 , 文艺 、 社会 生活 服务类节 目文本次 之。从频 度和 密度来 看 , 广播 电视 有声 语
言 文 本 更 多 的 集 中 在 1播 新 闻节 目当 中 。各 级 电 台 电视 台 都 3
一
、
我 国 广 播 电 视 有 声 语 言 文 本 动 向
本一致 。新媒体 中的“ 播客 ” 是数 字广播 技术 的一 种 , 户不 用 必端坐 电脑前 , 也不必 实 时收听 , 受随 时随 地的 传播 。“ 享 播 客” 让每个合法用户都 可以录制音视频节 目, 将其上传 到 网 并 络平 台与人分享 。在我 国 , 随着博客 、 微博 等沟通 交流方 式 的
口 梓源 国 播电 有 语 文 文 价 仲 中 广 视 声 言 本的 化 值
HUNDRED CH00L I ARTS S S N
2 1 )4— 2 0—0 10 14(0 2 0 0 2 2
中 国 广 播 电视 有 语 言 本 的 文 化 价 值 声 文
仲 梓 源
( 中国传媒 大学 播 音 主持艺 术学 院 , 京 10 2 ) 北 0 04
摘 要 : 声 语 言 文 本 是 广 播 电视 媒 体 重 要 的 文 化 栽 体 , 着 重 要 的 文 化 价 值 。 本 文 试 有 有
图 通 过 对 广 播 电视 有 声语 言 文 本 的 现 状 、 向 分 析 , 行 有 声语 言 文 本 的 文 化 价 值 研 究 , 动 进 从 而 有 助 于 推 动 广 播 电视 有 声 语 言 文 本 经 典 的 创 作 。 关 键 词 : 播 电视 艺 术 ; 声 语 言 文 本 ; 向 ; 化 价 值 ; 典 创 造 广 有 动 文 经
主要载体 。总体上 , 国广播 电视 有声语 言文 本在 传 统媒 体 我 当中存量相 当丰 富 , 而 当下有声 语 言经典 文本 数量却 没有 然
与文本总量成等 比例关 系 , 甚至文本 多 了而经典 却少 了 , 是 这
值 得 重 视 和 深 思 的现 实 问题 。
2 互联 网新媒 体。新 时期 , . 互联 网和多媒 体 技术 的迅 猛 发展 , 新技术支 撑的“ 新媒体 ” 广泛渗透到人们 的社会 生活 中。 当前新媒体主要 是转 播传 统广播 电视 主流媒 体 的节 目, 变 改
( c o l fBra c s n n eiig,C mmu i t n U i ri h n Be ig 1 0 2 Sh o o d a t g a dPrs n o i d o nc i nv st o C ia, in 0 0 4) ao e yf j
源一部分来 自传统 广播 电视 主流媒 体 , 其有 声语 言文 本也 基
述, 包括 了相声 、 品、 说 、 小 小 散文 、 戏剧 、 目主持等等 诸多有 节
声语言形式 , 内容 丰富 、 且 形式多 样。社会生活 服务类 节 目也 有大量 的有声语言文本 , 信息播报 、 话题访谈 、 场报道 、 景 现 外
出现一些媚俗甚至 低俗 的文本 , 利于 青少年 身心 健康 和社 不
流行和普及 , 播客” 为大众 传播的一项重要 内容 , 让“ 成 如同美
国《 连线》 杂志对 新媒 体的 阐释 : 所有 人 对所 有人 的传 播 ” “ 。
把新 闻当做 “ 台之本 ” 加大 了新 闻传播 的力度 , 中央台到 立 , 从 地方 台都有新闻频率 、 闻频 道或者大 时段 的新 闻版块节 目。 新 大量 广播电视有声 语言 文本还 存在 于文艺 类节 目中, 如前 所
1 有效抵制低俗之风 。胡锦涛在 中共 中央政治 局第二 十 . 二次集体学习时强 调 : 要引导 广大 文化 工作 者和 文化单 位 自 觉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 值体 系 , 坚持社 会 主义先 进文 化前 进
了广播 电视媒体传播 的“ 线性 ” 顺序 , 而是 将一档 节 目重新 编
辑或者剪辑成 片段 , 以“ 线性 ” 浏览 和点播 。由于节 目 可 非 地
互联 网新媒体每 天都会制 造大量有声 语言文本 , 方面 , 一 这些
文本极 大地 丰富了有 声语 言文本 内容 和形式 ; 另一 方面 , 缺 在 乏严格 的审查 和主流 价值 引导 的前提 下 , 其传 播有 时也 会带 来 负面影响。从 内容上 来说 , 互联 网新 媒体 有 声语 言文 本 中 很 多是 抓人 眼球 、 哗众取 宠之 作 , 不择 手段追 求 关注 度 , 难免
中 图 分 类 号 :9 2 JO 文 献标 识码 : A
Cu t a l fTe t o lur lVaue o x sf r Aud o La ua e i i ng g n Chi a Ra i n Tee ii n n d o a d lv so
ZHONG — u n Zi— y a
方向 , 坚决抵制庸俗 、 低俗 、 媚俗之风 。当前广播 电视 中 , 乏 不
信 口开河 、 哗众取宠的有声语言文本 , 以我们广 大的文 化工 所
基金项 目: 本论文为 2 1 0 0年度 中国传媒大 学人文社科应用研究项 目“中国媒体播音 主持 现状与发展 问题 研 究”( 目编号 : U 1 A 6) 项 C C 0 2 阶